新書推薦:
《
白夜追凶(上下)
》
售價:HK$
109.8
《
财富、战争与智慧——二战股市风云录
》
售價:HK$
132.2
《
纳特·特纳的自白
》
售價:HK$
84.0
《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售價:HK$
88.5
《
汉字学理与小学汉字教学
》
售價:HK$
89.6
《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售價:HK$
89.4
《
时刻人文·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
售價:HK$
65.0
《
心智、现代性与疯癫:文化对人类经验的影响
》
售價:HK$
188.2
|
編輯推薦: |
马季、文兴宇、唐德刚、萨缪尔·亨廷顿、罗京、范用、臼井仪人、王世襄、埃里克·侯麦、柏杨、萨马兰奇……
《最好的和最坏的都已过去》——《南方人物周刊》“逝者”专栏首度结集! 有的人走了,或许带不走一个时代,但却带走了我们的一部分生命。
他们的命运,也正是你可能的命运。
|
內容簡介: |
《最好的和最坏的都已过去》是《南方人物周刊》“逝者”专栏历年精品的结集。这个栏目从《南方人物周刊》创刊就有——因为编者认定逝者也是人物中的一类。《最好的和最坏的都已过去》中的这些文章除了对公众人物的怀念,更多是普通人对生命中已经消逝的人的追忆。这些人中,有写作者极为亲近的家人、交往多年的朋友,也有关系平淡的过客,甚至偶遇的陌生人。
他们试图接近一个人的死亡,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一个人曾经活过的消息。
|
目錄:
|
总序
公众人物
我见过最完美的女人
张可(1919—2006)莎士比亚专家
无邪廖冰兄
廖冰兄(1915-2006)漫画家
扑向樱花
东史郎(1912—2006)日本老兵
孤独的浪漫
戴爱莲(1916—2006)舞蹈家
我儿子尤
子尤(1990-2006)少年作家
如此保守,如此新锐
马季(1934-2006)相声演员
他就这么没了
库尔特·冯尼格特(Kurt Vonnegut,1922—2007)德裔美国作家
怀念“老傅”
文兴宇(1941-2007)演员
梅勒没了
诺曼·梅勒(1923-2007)美国作家
碎了,那件盛满才思的容器
韦尔乔(1964-2007)漫画家
市川昆的电影事件簿
市川昆(1915-2008)日本导演、编剧
也许是最后一次倾听
岑范(1926-2008)导演
冷魂贾值芳
贾植芳(1916-2008)作家、翻译家、学者
匆忆柏杨
柏杨(1920-2008)作家
他用时装赋予女性权力
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1936-2008)时装设计师
认定了理想主义的老兵
魏巍(1920-2008)作家
一个巨人的猝然倒下
穆铁柱(1949-2008)篮球运动员
为中国足球付出一辈子
马克坚(1936-2008)足协官员
怀念你,怀念一个时代
陈虻(1961-2008)电视人
智者停止发表箴言
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1927-2008)美国政治学家
No Smoke,No Sun,No Fabbit!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美国作家
永远的沙师弟,走好
闫怀礼(1936-2009)演员
再见,秀行先生
藤泽秀行(1925-2009)日本著名棋士
未曾年轻过的人
李文华(1927-2009)相声演员
这一次,别人播他的新闻
罗京(1961-2009)播音员
以舞蹈对抗恐惧
皮娜·鲍什(Pina Baush,1940-2009)德国舞蹈家
事情就是这样
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1916-2009)美国新闻主播
族长归去
爱德华·肯尼迪(1932-2009)美国政治家
为诗受难
绿原(1922-2009)诗人
顽童学者唐德刚
唐德刚(1920-2009)历史学家
解剖原始思想的人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人类学家
平山家的账本
平山郁夫(1930-2009)日本画家
此地空余锦灰堆
王世襄(1914-2009)博物学家
小新之父
臼井仪人(1958-2009)日本漫画家
侯麦的冬天
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1910-2010)法国导演
最好的和最坏的都已过去
萨马兰奇(1920-2010)国际奥委会前主席
谢谢你,马丁
马丁·加德纳(1936-2010)美国数学家
所有纪事都是盲目的
若泽·萨拉马戈(1922-2010)葡萄牙作家
勇敢地言说道德
托尼·朱特(1948-2010)美国历史学家
泥土·脚印·范用
范用(1923-2010)出版家
爱国的“反对派”
梁丛诫(1932-2010)环保先驱
寻常百姓
三代人的矿难
祖父的规矩
那些年,爷爷活在沉默里
世上少了一个人
艰难母亲
我的小舅舅
奶奶的故事
外公和外婆
父亲的神鞭
他们说:外婆
母亲和她的最后11年
外婆的英歌表
日环食下
食物链上的奶奶
橘子树下
那个风声鹤唳的春天
尘埃中的姥爷
我的“前世情人”
永归香格里拉
优雅地受难与拯救
互联网上的电影先锋
山友老吴
知青张革
电影人生
包叔叔的雾
此地一为别
文学青年马跃进
少女杨德云
卖炭翁老金
两个军人
明年冬天谁在那里
一种死亡
尔西
编后记
|
內容試閱:
|
张可1919—2006莎士比亚专家 我见过的最完美的女人 蓝云口述
李宗陶整理
我父亲十五岁时投身革命,经族叔王任叔巴人介绍结识了王伯伯王元化先生。他长我父亲四岁多,当时是上海地下党党员,文章也写得好,我父亲视他为兄长和朋友。父亲后来赴苏北参加新四军,全国解放后转业回到上海,我们家和王伯伯家开始频频走动。
从我记事起,王伯伯就因为胡风问题蒙难,但当时已经结束隔离审查回家了。那时我是个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每个礼拜天上午都去皋兰路王伯伯家里跟张可阿姨学英语。那时跟王伯伯很少交谈,总是围绕着张可阿姨,朗读英语课文,做些会话练习,不一会儿就“下课”了。她就领着我玩,端出家里的各种美食。张阿姨很随和,也很好客,把家里布置得富有文化气息。餐桌上永远有精致的食物。每次去,张阿姨都会叫保姆拿个冰瓶去买冰砖请我吃,那个年代,独享一块冰砖简直有点奢侈!所以,这段童年回忆深深铭记着亲切慈祥的张阿姨。
而王伯伯总是坐在客厅沙发上,起劲地对三两个客人谈我听不懂的深奥学问。在我童年的印象里,王伯伯比较严肃,是个黑黑瘦瘦的老头,穿一件中山装,扣子都扣得齐齐的,谈锋很健。有天去他家,王伯伯正在向朋友谈,事物不是一分为二的,而是合二为一的,就像事物总有向阳的一面和背阳的一面,就像正电和负电合成了电,总之世界是和谐的,不是一分为二的。我回家后跟爸爸说起,爸爸沉下脸说,不许胡说!因为当时正掀起一分为二的斗争哲学。
而在这个遭受政治冲击的家里,因为有了张阿姨,就有了驱散阴霾的和风,就有了躲避风浪的港湾。
一晃很多年过去,我从安徽插队回来时,他们家搬到了吴兴路淮海路,离我家很近。那时我也有了孩子了,就常带着女儿去他们家,张阿姨依然会做很好的东西给我们吃。来吃饭的客人往往很多,张阿姨有时会在吃饭之前对我说:
“去,把那个鸡腿吃掉,省得都给他们吃了。”
王伯伯这时好像已经平反了,做了部长。在他家里,常常见他躺在床上,床边坐着前来请示汇报的人们。他们谈什么,张阿姨从来不过问。而我感兴趣的是到他们家拿电影票,看内部电影。比如《敖德萨档案》、《法国中尉的女人》那种紧俏的电影,张阿姨必定悄悄为我留着票。
后来张阿姨的身体每况愈下,保姆也用不安定。因为我住在衡山路口,离他家最近,他们没有保姆的时候,我会时不时送点吃的过去。张阿姨会问,你家里吃什么,能不能给我买一点?张阿姨说王伯伯需要营养,我就买点牛肉啊鸡啊虾啊什么的。这样慢慢地他们家里有些事情就会叫我帮忙。后来,张阿姨病情日渐加重,腿瘸得越来越厉害,意识变得模糊,说话也越来越不清楚。王伯伯很难过,有时和我说,“我总是感到很孤独,觉得没有人可以说话了,张可阿姨我跟她说什么她已经听不懂了。我这里虽然很热闹,但是我很孤独。
”
去年,王伯伯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一周一篇的《清园谈话录》中,有一篇谈及老年人的爱——
年轻时,读别林斯基论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别林斯基说,剧作者让他笔下的那对恋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就双双意外死去,这样处理是很恰当的。因为可以想象到,如果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直活下来,变成了一个老头子和一个老太太,成天坐在一起,哪里还有什么爱情可言?两人对面只有打哈欠而已,这是别林斯基的看法。那时我觉得他说得很对,但是后来我步入中年重读杜甫的“三别”中的《垂老别》之后,我的感受完全不同了。
年老夫妇之间,为什么就没有爱情可言呢?《垂老别》写那个老汉被拉去打仗的时候,杜甫没有用多少文字,把两个老人拳拳相依之心和眷念之情,写得多么深邃,令人感动。其中有一段是用老汉的眼光写出: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话极平常,但是我每读到此,总禁不住内心的激荡,它确实有一股催人泪下的力量。
张可阿姨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女人。她书读得多,很有教养,有自己的事业,但又不失温婉典雅的女人气。她不仅是贤良的家庭主妇,还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坚韧不拔。
王伯伯和张阿姨感情上是非常好的,对张阿姨也是照顾备至,但我觉得,在她一生当中,张阿姨付出的更多,给丈夫,给儿子,给她挚爱着的人们。但是,她还没能享受她应得的,就又进了医院做这个访谈时,张可女士还躺在瑞金医院的病房里。
想到这一点,我心里总觉黯然。
P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