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不像2.2小节中的一般共享模型那样广为人知,赫尔斯利和斯特兰奇(1990年)的萨洛普(1979年)匹配模型的城市版本在很多方向上得到了发展,以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当通勤成本是以劳动时间的形式支付时,布吕克纳、蒂斯和泽诺(2002年)表明在住房和劳动力市场之间发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在一份有趣的文献中,金(1989年)允许工人选择投资于一般人力资本(降低了匹配不当的成本)或特殊人力资本(增加了他们特定技能的生产力)。他的研究表明,随着地方市场规模的扩大,相对于一般人力资本,对特殊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了。这可以通过专业化水平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提高来加以解释。塔拉坎和特罗佩亚诺(Tharakan
and Tropeano,2001年)以及阿米蒂和皮萨里德斯(Amitiand
Pissarides,2002年)也利用萨洛普(1979年)的匹配模型,但将其代人克鲁格曼(1991年a)提出的区域框架而不是一个标准的城市框架。
赫尔斯利和斯特兰奇(1991年)考虑了一个两阶段模型,其中不流动的资本和企业家相匹配。当项目在第一阶段失败时,银行将收回资产。较大的城市使得在第二阶段更容易将这一资产重新分配给另一个企业家。这一讨论得到了张(Zhang,2002年)的进一步发展,它使用了一个无限时间的分析框架。和赫尔斯利和斯特兰奇(1991年)一样,城市有更多可利用的机器和更多闲置的企业家时会产生稠密市场外部性,使企业家和机器有更好的匹配。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家将髓机地离开企业,并被新的企业家接替。在新进入者之间重新配置闲置机器的成本很高,而且这一成本随时间递增。因而,重新配置只发生在特定时间(以波浪形式)而不是每一时期。这一集中机制是空间聚集的动态对应。此外,这两种集中一起相互作用,因为在更大市场中重新配置次数更多是有价值的。主要判断是在大城市中,重新配置的次数将较为频繁,并产生较好的结果。在赫尔斯利和斯特兰奇(2002年)的论文中,城市匹配明确地和创新相适应。他们的研究显示了一个城市中密集的供应商网络是如何通过降低开发新产品的成本而推动创新的。
埃利森、弗登伯格和默比乌斯(Ellison.Fudenberg and
Mobius,2002年)在竞争拍卖的条件下探索相关的聚集机制。他们考虑买方和卖方在两个竞争市场之间同时做出选择。他们的研究表明,在给定买方对卖方比率的条件下,更大的市场更有效率。但是埃利森和弗登伯格(2003年)指出,如果迁移到更大的市场会显著降低其吸引力的话,不同规模的市场在均衡时可以共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