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1.8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5.9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5.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7.0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1.8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12.7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3.9
|
編輯推薦: |
戚琳琳编写的这本《古代佩饰》是中国红系列丛书之一。该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和珍贵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吉祥佩件和精美首饰,使读者领略到古代佩饰的艺术之美,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俗民风。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由戚琳琳编写的《古代佩饰》。《古代佩饰》的内容提要如下:
中国古代的佩饰品种繁多、造型丰富、工艺精湛,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淘洗,依然品质不变,光彩如新。中国古代佩饰多以动植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作为题材,寓意吉祥,记录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融历史、文学、民俗、美术于一体,令人爱不释手。
|
目錄:
|
佩饰概说
佩饰的缘起和发展
古代佩饰的装饰题材与寓意
经典佩饰
佩玉
带钩
香囊、荷包
长命锁
鼻烟壶
压胜钱
腰挂
发饰
耳饰
颈饰
手饰
|
內容試閱:
|
佩饰的缘起和发展
追本溯源,佩饰要比衣服出现得更早。早在旧石器时期,古人就将许多小物件佩戴在身上,其材料主要为石英石、砾石、石墨、玛瑙、黑曜石等,还有兽牙和蚌壳等其他材质。当时佩戴的这些小物件有些用以辟邪,有些则是作为财富的象征,还有的是一些日常使用的器具和工具,这就是最原始的佩饰。
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就曾发现过一些装饰品,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坠、鲩鱼眼上骨和刻有条纹的骨管等。其中穿孔兽牙最多,有125枚,包括狐狸的上、下犬齿29枚,鹿的上、下犬齿和门齿29
枚,野狸的上、下犬齿17枚,鼬的犬齿2枚,虎的门齿l枚等。这些兽牙的根部均钻有一个孔,有一些甚至用赤铁矿粉染成了红色。山顶洞人用绳线将这些小装饰品穿起来,佩戴在脖颈、手腕,或悬挂在衣服上,用以美化外形。可见此时的人类已经有了审美情趣。
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正处于文明起源阶段。“文明”的意义包括农业发展、手工业兴旺、民族形成、城镇勃兴、城乡分离、贫富分化、阶级对立、金属出现、文字发明、文化发达、商品交换出现、国家机构成立等基本内容。当时以农耕经济发达为特征的中原地区,较早地进入了原始氏族公社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阶段。
这一时期,人们的佩饰更加丰富,形式已不限于项链、腰饰等,还出现了笄、梳篦梳理头发的用具,也可插在头发上作装饰、指环、玉块、手链等。佩饰的材质也相当丰富,仅出土的梳篦的材质就有骨、石、玉、牙等。另外还出现了一种极具特色的佩饰,被称为
“带钩”。带钩就是腰带的挂钩,最初多用玉制成,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盛行,材料也更加丰富。
商代前1600—前1046和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佩件以玉佩为主,当时的贵族无论男女都流行玩玉和佩玉,玉饰异常精美珍贵。如商代出现了装饰有人纹、鸟纹、鱼纹、兽纹的佩璜,这是具有审美性质的赏玩性和装饰性的佩玉。这一时期的首饰主要是笄,此外还增加了臂饰,即手臂上的饰品,称为“玉瑗yuan”。在河南安阳商代古墓中就发现有各式的玉瑗:有的形状长而宽,中部有凸棱;有的呈凹弧形,中间凹、两边凸;有的内缘凸起,如同碗托。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王朝的鼎盛时期,大力推行以王权为中心的礼制,在国家礼仪活动中大量使用礼器,尤其是玉礼器,部分玉礼器后来又发展成为玉佩饰。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玉佩饰,并首次出现玉组佩。此时的佩饰造型简朴,但纹饰则向繁复和图案化方面发展,常见的有凤鸟纹、夔纹、龙纹、兔纹、鹿纹、象纹等。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
221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变革时期。各诸侯王国形成了地域文化圈,因此使各地的佩饰风格迥异,形式大增,各种技法并用。
这一时期,佩饰仍以玉质为主,但形式更加华美,做工更加考究。佩饰普遍带有象征意义,后人可以从出土的饰品中窥探出该饰品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开采金、银等金属的矿产业,因此在战国的古墓中,曾发现了大量金、银饰品。
这一时期还十分盛行戴玉块。
这种饰品有圆形缺口、素面无纹的,也有雕琢纹饰的,还有呈柱状、有缺口的。带钩亦极其盛行,所用材料有金、银、玉、青铜等,制作十分考究。其装饰工艺除雕镂花纹外,还有在青铜上镶嵌绿松石,或在铜、银上鎏金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佩璜纹饰日趋繁复,题材多为龙、凤、蟠螭、云纹等,周身施饰。
秦朝前221—前206统一中国后,清除异制,建立了自己的佩饰文化,但佩玉制度继承前代。由于秦朝统治的时间很短,故流传下来的佩饰极少。
汉代前206—公元220的佩饰是在长达四百多年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出现了佩饰发展的高峰。此外,汉代始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新疆出产的和田玉得以大量进入中原地区,白玉的使用开始兴盛,成为当时中国人最喜爱、最推崇的玉料。
秦汉时期,佩饰的样式虽多承袭前代,但制作材料较前代更加丰富,工艺和形制也更为精巧,造型、质料、色彩上的差别亦愈加明显。贵族男子多随身佩戴印章、辇p6n囊佩在腰带旁的小口袋、刀、剑等物,并且大都佩挂于腰部的革带上,组绶串饰也开始流行。首饰方面,汉代男子一般只用笄,女子除笄以外还用钗、簪、步摇和耳趟dong。汉钗的形状比较简单,是将一根金属丝弯曲为两股而成。耳趟多作腰鼓形,一端较粗,常凸起呈半球状。戴的时候以细端塞入耳垂的穿孔中,粗端留在耳垂前部。还有一种在其中心钻孔、穿线、系坠的耳饰,称为
“珥”。 P2-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