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新生代语文名师·立场书系:我行我素教语文

書城自編碼: 201070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王开东
國際書號(ISBN): 9787504169242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10-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64/291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2.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无端欢喜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8.2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5.2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9.7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5.8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7.8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1.8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5.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2.8
《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第三只眼看课文》
+

HK$ 87.9
《高考不怕写作文:王开东高分作文升级指导》
+

HK$ 102.7
《新生代语文名师·立场书系:追寻语文的“三度”》
+

HK$ 127.2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实录》(高》
+

HK$ 127.2
《名家六十讲》
+

HK$ 105.5
《新生代语文名师·立场书系: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
編輯推薦:
王开东所著的《我行我素教语文》是“新生代语文名师立场书系”之一。课堂现场是对课堂秘密的发现和书写,最大特色为“一课一法”,实践主张鲜明,理论基础扎实;课堂点评以好课的几个特点贯穿,吸纳他山之石,丰富课堂智慧。文本解读是最深入的文本剖析,鞭辟入里,条分缕析,作为语文教师应具有的基本功,作者作出了优秀的示范。
內容簡介:
《我行我素教语文》是著名语文教师王开东“深度语文”探索的又一力作。
《我行我素教语文》以三大板块破译语文教学的密码。课堂现场是对课堂秘密的发现和书写,最大特色为“一课一法”,实践主张鲜明,理论基础扎实;课堂点评以好课的几个特点贯穿,吸纳他山之石,丰富课堂智慧。文本解读是最深入的文本剖析,鞭辟入里,条分缕析,作为语文教师应具有的基本功,作者作出了优秀的示范。
關於作者:
王开东,“深度语文”践行者,苏州市名教师,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求学》杂志特约编委,《教师博览》签约作家。
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建设》等媒体发表教育教学文奄400多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河南教育》《求学》等开设专栏。
著有《非常语文课堂》《教育:谈何容易》《教育:突破重围》《深度语文》《教育:非常痛,非常爱》《高考不怕写作文》等。
目錄
自序 教育,就是一场相遇
第一辑 课堂现场·发现与书写
诗歌篇
经历诗人的创作
——《蝶恋花》课堂实录
寻找诗歌的张力
——《错误》课堂实录
追究典故的意象之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实录
小说篇
把意料之外变为情理之中
——《一个人的遭遇》课堂实录
关键是要能用问题串联
——《一个人的遭遇》课堂实录
何妨用互文性文本围魏救赵
——《药》课堂实录
散文篇
用鱼骨法梳理文本
——《寒风吹彻》课堂实录
读者可以让文本更进一步
——《今生今世的证据》课堂实录
重要的还是要知人论世
——《老王》课堂实录
文言文篇
文字抚摸、文学欣赏和文化传承
——《鸿门宴》课堂实录
作文篇
口头作文:一种可能的写作革命
绘本篇
从文本内容转向文本表达
——《活了100万次的猫》课堂实录
阅读篇
重要的不是结果,是方法
——《学会概括》课堂实录
单元教学篇
少年心事当拿云
——苏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题备教述评
与清风舞,共明月醉
——苏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专题备教述评
语文活动篇
新古文运动
第二辑 课堂点评·在理想课堂中出生入死
我们今天这样教语文
——兼谈好课的几个特点
优质课应该有怎样的面孔
——点评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鹾槲暗?br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语文课,为何如此“失魂落魄”
——第六届全国“聚焦课堂·课堂教学文化研讨”
活动听课随感
重要的是灵魂在场
——第十三届沪浙皖苏“新语文圆桌论坛”
听课随感
玫瑰的担当和主题教学的演变
——听窦桂梅老师的《三打白骨精》
万里写入胸怀间
——听黄厚江先生的《蜀道难》
没有简单的文本。只有简单的老师
——听姚冬芬老师的《文艺评论家和部长》
和诗意一起栖居
——评史金霞老师的诗歌教学
三个馒头引发的闹剧
——对王荣生教授文本解读的一点异议
香消于风起雨后
——评董一菲老师的《采薇》
第三辑 文本解读·经历后破译
深度阅读
——文本解读的六个境界
苏格拉底之死和多元解读之生
——苏格拉底之死的几种解读
赵本山卖拐和宋定伯卖鬼
——《宋定伯卖鬼》的另一种解读
越王勾践的五宗罪
——《勾践灭吴》解读
明朝散发弄扁舟
——《渔父》解读
原来你也在这里
——《长亭送别》《罗密欧和朱丽叶》解读
当死亡突然来临
——电影《九死》解读
人啊,认识你自己
——“斯芬克斯之谜”解读
岂有柔情似旧时
——《氓》解读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从崔莺莺的长亭嘱托看中国的弃妇文化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人间词话》的一种解读
未知生,焉知死
——由《兰亭集序》说开去
边缘人物的胸中丘壑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一种读法
为君谈笑净胡沙
——《烛之武退秦师》解读
祥林嫂的呐喊和鲁迅的彷徨
——《祝福》解读
也谈小说作法
——被监护人情结
寻找被流放的安宁
——加缪《鼠疫》解读
內容試閱
教育,就是一场相遇

相遇,是一个美好的词。
想一想,就觉得神奇。世界够大,宇宙够浩渺,造化够弄人。怎么就遇上了呢?不早不迟,不偏不倚,就这样猝然相遇……
无数的故事,就会在相遇后产生,相遇比小说还要精彩。在无限不可知的相遇背后,小说家望洋兴叹。
生命如此蓬勃,汇聚,进而壮观。我们根本无法预知,在下一个路口,我们会和谁相遇。你从哪里来,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你像一只蝴蝶,停在我的窗口。我们彼此相遇,在生命的某一个时间。或交叉,或折叠,或平行,或先后,抑或左手是你,右手是我。
是眼神与眼神的瞬间碰撞擦出的爱的火花,抑或是心灵和心灵的濡洗陶冶出的浪漫情调。还有,翅膀和翅膀扇起的风。有时候,根本无需言语。很多时候,言语是脆弱的孩子。
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迹。尽管很多次擦肩而过,视若无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相遇的期许。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这或许是一种最美的相遇。当然也是最平淡的相遇。
相遇是美丽的,但也是残忍的。紧接着相遇的,不就是分散?
顾城在《我总觉得》中曾这样写到相遇:
我总觉得,
星星曾生长在一起,
像一串绿葡萄,
因为天体的转动,
滚落到四方。
我总觉得,
人类曾聚集在一起,
像一碟小彩豆,
因为陆地的破裂,
迸溅到各方。
我总觉得,
心灵曾依恋在一起,
像一窝野蜜蜂,
因为生活的风暴,
飞散在远方。

但最重要的,是当下,我们相遇,我们相互欣赏,互相倾慕,我们知道下一刻就是分手。也许相见,也许永不再见,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我们承认了他人即地狱,实质上,也就部分地承认了自我即世界。我不只是代表了人类,我还是这个物种的全部,我代表着整个人类的心智。达到这个层面,我们或许就能超脱。原来每一次相遇,只是遇见我们自己,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照亮。
相遇中,我们倾听他人的故事,实质上,我们只有倾听,没有故事。自己就是主人公,我在故事的中心,我主宰着故事的走向。当他人成了我们自己,故事就是生活。
突然领悟到,课堂无非就是一种相遇。
与学生相遇,与文本相遇,与一种解读、一种认识、一种情感、一种思想猝然相遇。
孩子们像小彩豆一样从四面八方聚来,心灵依偎在一起。像种子一样,他们在流逝的时间中,生长出青葱的绿色。
我们在照看孩子,也是在照看自己,我们经历了我们生命的又一次长大。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我们重新经历,经历原初获得和发现知识的惊喜和战栗。在这样的经历中,我们和孩子彼此驯养,我们成了彼此生命中的独一无二。
作为老师,我珍爱这样的相遇,像农民对粮食的珍贵。我们种下期望,日日施肥浇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许下的诺言。
我给孩子们公平。公平地给予他们阳光和雨露,而不是让他们长得一样的高,结出一样的果。
我想给孩子绝对的安全感,没有被强加的任何负担,活在完整的和谐中。而且,我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这不是我优越感的赐予,而是孩子们的权利和教育的需要。唯有在充分的安全和自由中,孩子的心灵才会真正打开,绽放。没有心灵的绽放,就没有教育。
我想把孩子们从语言的理想主义中拔出来,让他们直面生活。语言是名词,是僵死的。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怕的。内心堆满理想的人,则是可悲的。当理想遮蔽了现实,理想就是障碍。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在现实中种植理想,收获新鲜的思想。
我想让孩子们听从自己心灵真实的召唤。在良好的关系中,他们不但能够学习其他,也能够学习自己。我还要时时刻刻警惕孩子们迷信榜样。事实上,孩子很难从榜样那里学到多少东西。在模仿和服从中,孩子会失去自由和舒展。孩子,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在自我的完善中,体验到生命的责任和使命,决不能让孩子失去自由,哪怕是以成长的名义。
我还要让孩子敏感,像草叶上的小露珠一样清澈,知道阳光和草的味道。散落在记忆之外的,以及没有觉察到意义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发生。因此,孩子必须要敏感,没有敏感,就没有生命的丰富。
我还要让学生感到自然,师生关系中最美妙的就是自然,庄子说,自然而然。真正的相遇,应该如流水一样平和宁静,师生关系最大的悲剧就是恐惧。绝对的善不会在恐惧中产生。
日丹诺夫有一首描写相遇的小诗。
鸟儿死去的时候
它身上疲倦的子弹也在哭泣
那子弹和鸟儿一样
它唯一的希望也是飞翔

这首诗就是在探讨“相遇”。作为具有同一愿望的主体,师生的相遇,本应该相得益彰,互相成就,彼此温暖。但在现实中,更多的时候,师生的相遇却是糟糕的,他们互相折磨,抵消了前进的动力,犹如子弹的轨迹和小鸟的飞行。
真正的相遇绝不会是这样的。
师生的真正相遇,注定了要彼此驯养,经历磨合、碰撞、交融,进而成为各自生命河床中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正如陶行知所说:师生相遇最大的幸福,乃是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对于理想的师生相遇,吴非老师有一段极其浪漫的描述。
“我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做到了这一点,或许我们就可以说,我们理解并践行了真的教育,师生真正地相遇了,而这个时候,教育才真正发生。

课堂现场?
发现与书写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教学,是知识散发魅力之时。
在静态的教材下面,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奥秘:发现宇宙与人类,书写宇宙与人类的整个过程。
课堂教学,既是这一发现与书写的重温,又是这一发现与书写的延续。
使人成长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因此,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作为问题解决工具的知识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
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没有师生完整而真实的存在,师生就没有真正地相遇,教学也就没有真正发生。

诗歌篇

经历诗人的创作
——《蝶恋花》课堂实录时间:2011年5月26日
地点: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文渊楼五楼会议室

教学主张:多年来,我们的诗歌鉴赏通常都是采取旁观者的视角,我们极少真正想过一首诗歌究竟是怎么来的。诗歌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我们为什么不能转变视角,成为一个创作者?通过还原诗歌的情境,重新经历诗人原初创作的冲动和战栗,深刻地读懂一首诗,进而根据全息理论读懂所有的诗歌。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宋词《蝶恋花》。先来看看本节课的两个目标:第一是运用符码分析法语言的符号,叫做语码。假如这个语码在这个国家、民族中有着悠久的传统,被许多人使用过了,那么这个符号在流传中就携带了大量的信息。这样的符号我们说它是一个文化符码。诗歌中,一些意象不断被使用,内涵不断被叠加,从而积淀了大量的信息,能引起读者的广泛联想,这个意象我们就称之为符码。对这些符码的分析,叫做符码分析法。,穿越一首诗歌;第二是复活常见的几种诗歌鉴赏武器。
为什么我要说穿越,或者说是拥抱,而不说解读,这是有原因的。解读是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远远地看,外在地欣赏。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和一首诗歌心灵相通,用我们的灵魂,真真切切地穿越一首诗歌。我们的诗歌鉴赏的武器都是一些名词,不是动作,它们都没有真正鲜活过,因而不会成为我们真正的武器。随心所欲,这是我们当前诗歌学习的一大痼疾。鉴于此,第二个目标我把它界定为鉴赏武器的复活。
这是两大目标,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明代最著名的抗倭英雄,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戚继光。
师:对,戚继光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当时有两句诗,说:“一年三百六十日,是多横戈马上行。”对他进行高度赞扬。但就是这样一个民族英雄,在千辛万苦赶走倭寇之后,在海边修起了高高的长城,阻挡倭寇。他竟然从来没有想过要横跨海洋,看看倭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究竟是怎么回事。照理说,明代的造船业非常发达。郑和下西洋嘛。这和我们鉴赏诗歌非常相似。我们从来都在不得要领地抵挡,从来没有深入到诗歌的领域里去,看看诗歌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究竟是怎么回事。而今天,套用一句广告词:我们不走寻常路,我们进入到诗歌内核里去,探究诗歌究竟是怎么创作出来的。我们把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写诗的动机是从哪里来的?《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第二个问题:“情动于中”是怎样动的呢?为什么你心里会有那样摇荡的感动?《礼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第三个问题:什么样的“物”会使人这样呢?钟嵘《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自然间种种“物象”能引起诗人的感动,那么,人世间种种悲欢离合的“事象”更能引起诗人的感动。孔子说:诗可以兴。就是说,诗歌能给人一种兴发感动。诗人因为兴发感动创作诗歌,读者因为兴发感动读懂诗歌。了解到诗歌的创作动机和过程,实质上对我们解诗有重要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诗人兴发感动的物象和事象,体验诗人的兴发感动,品味诗人形之于言的文字之美。也可以直接从诗人形之于言的文字入手,感悟诗人的兴发感动,品味诗歌的意象和情怀之美。今天我们就直接化身为晏殊,重新经历他创作诗歌的整个过程,经历诗人本真的兴发感动,穿越《蝶恋花》。哪位同学给我们朗诵一下?
(一名男生朗诵)
师:你们觉得他朗诵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感情把握得非常到位,读出了诗歌内在的东西。
师:真是行家啊。我保证,在我们真正地穿越这首诗歌之后,你们会读得更加精彩。现在,我们真正进入这首诗歌。
幻灯片展示:
一、读通一首诗歌
浪漫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请以“一个诗人的某段时间”描述这首诗
方法:注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生:我来说说时间顺序。先是昨夜,再是清晨,然后是登上高楼,凝望。
师:“凝望”是什么时间状态?你可以大胆设想。
生:诗人清晨登上高楼凝望,凝望有多久,这个时间就有多长。
师:有意思。可能一直凝望到夕阳西下,灯火阑珊。有没有提到什么季节?这也是时间。
生:我觉得应该是晚秋,或者是初冬。
师:给个理由。
生:原因有几个方面,候鸟燕子开始飞走,罗幕轻寒。树叶尽管被风吹得凋落,但还是碧色。
师:很好,时间我们理清了。谁来说说空间顺序。
生:我觉得空间顺序非常简单。晚上应该是睡在床上,听着西风猛烈,看着月光,彻夜难眠。清晨在院子里的栏杆旁,看到了笼着薄烟的菊花和带着露珠的兰花。然后,登上高楼,凝望佳人。
师:嗯,很不错。这里的栏杆理解得非常好。读音上读成jiàn。逻辑顺序,谁来挑战一下?这个难度很大,每个人说出一种就是胜利。
生:因为“罗幕轻寒”,所以“燕子双飞去”。
师:这两者有一种因果关系。
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因为望不见佳人,所以只能邮寄书信:“欲寄彩笺兼尺素。”
师:嗯,因为望而不得,只能音书寄远。还有哪位?
生:燕子双飞去,和诗人独上高楼,也是一种照应。
师:不错,反衬,照应也是一种逻辑。
生:因为西风猛烈,所以碧树凋叶。
师:叶子落尽了,会怎么样?与下文有何关联?
生:叶子落尽了,眼前就开阔了,空旷了。下面登高,才能望得更远。
师:好,孺子可教。差不多了,谁能按照这些理顺的关系,按照“我的一段时间”的思路,粗略描述一下诗歌的内容?
生:早晨起来,我看到了烟云中的金菊,还有带着露珠的兰花,燕子双双飞去,只因为小小的寒冷。而一轮明月也照着我,根本不知道我的痛苦。想起了昨天夜里,西风猛烈,吹尽了树叶。我独自登上高楼,望不见那个人。只有寄信给那个人,可是,又不知道地址。
师:同学们说说,这段叙述中,有哪些问题。
生: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都有不清楚的地方。逻辑上,昨夜的西风凋落了碧叶,晚上不可能知道,那是早晨看见的。时间上,也应该从昨夜开始说。
师:那你如何来修正?
生:昨夜西风猛烈,整整吹了一夜。清晨,栏杆外菊花笼罩着一层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是隐隐落泪。
罗幕微寒,燕子就双双飞去,明月哪里知道我的离别之苦呢?从晚上一直到清晨,斜斜照在我们家的朱门之上。
百无聊赖中,我一个人登上高楼,这才发现一夜之间,碧叶竟然凋尽。长时间凝望着远方。可是,梦中的人始终没有出现。
想要给她写一封书信,但是山太高,水太远,又不知道她究竟住在何方。
(生鼓掌)
师:不错,基本上还原了诗歌的场景。做到了时间有序,空间转换分明,以及逻辑顺序清晰;但这仅仅是读通一首诗歌,我们还要读透一首诗歌。
幻灯片展示:
二、读透一首诗歌
精确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鉴赏品味诗句
方法:符码的选择、表达、质地、组合

师:西方有一个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语言学概论》中指出:词语的质地、组合和表达,构成了词语的符号意义。这个有点拗口,我们不妨通过李白的一首诗,加深对符码的认识。便于我们更深地进入诗歌的内核,读透一首诗。齐读一遍。
(生齐读)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师:好了,我问一下,诗中的这个女孩子长得漂亮吗?
生(异口同声):漂亮!
师:为什么漂亮,从哪里知道她漂亮?
生:就是一种感觉。
师:很好,你这种感觉对于理解诗歌非常重要。但是,除了直觉,我们还要有深刻的知觉。谁来说说,从意象上来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非同一般。台阶是“玉阶”,露水是“白露”,袜子是“罗袜”,帘子是“水晶帘”,月亮是“秋月”,而且还是“玲珑秋月”。所有的意象质地都是统一的。
师:意象的质地统一,怎么说?
生:意象的质地都是寒冷的、晶莹的、明亮的、剔透的。
师:这些意象自然而然地投影在女主人公的身上,因而我们感觉到了她的美,是这个意思吧?好的,这是意象的选择和质地,谁来说说这里意象的表达和组合?
生:“玉阶生白露”,“生”用得真好,“白露”慢慢地渗出来。这里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夜久侵罗袜”,这里的“侵”用得妙,白露慢慢“生”出来,也慢慢“侵”入女孩子的罗袜,因为缓慢,也因为痴迷,女孩子竟然浑然不觉,依然在那里苦苦等待。
师:问两个问题。第一,“生白露”,能否改为“有白露”?第二,女孩子浑然不觉,是否说明“白露”冷得不够?
生:不能改为“有”,“有”仅仅是一种状态,不能写出那个时间流逝的过程。第二个,一方面是女孩子的浑然不觉,但实际上又是“侵”,这不仅是身体上的寒冷,还有心理上因长久等待却无人而产生的寒冷。
师:说得好。还有人说吗?
生:“却下”二字,太精彩了。“却下”,看似无意下帘,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已夜久、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担心明月不谙离恨苦,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又“独自怎生得黑”?于无可奈何之中,又去隔帘望月。
师:有意思。玲珑之人,望玲珑秋月。盼望是望,期望是望,失望也是望,绝望还是望。一个“望”字,意味深长。秋月,是明亮的、皎洁的、光明的,女子所思念的那个人,因此也染上了这样的色彩显得光彩熠熠。这就是意象的选择、质地、表达、组合产生的奇效。而一个意象不断使用,就会产生很多叠加的联想义,这个意象就会成为符码。符码最大的特点就是“联想轴”的作用。
每一个符码,都有和它相近似的一系列词语,并与之形成一种谱系。你创造诗歌的时候如何选择?它们在诗歌之中表情达意的时候,那种很细微感觉的质地是不同的。在你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有作用了。而在你选择以后,每一个不同的符号,都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你可以有很丰富的联想,而读者都可以由这种联想,把种种的意思加到诗歌里面去。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符码分析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各显神通。
生:诗人因为“离恨苦”这种事项,所以他看到的菊花是笼着薄烟,好像哀愁;兰花上带着露水,好像哭泣。菊花和兰花未必是诗人所见,诗人运用这两个符码,是因为菊和兰的质地,优雅高洁的象征。
师:解读得很有意蕴,哪些东西可以在这句中复活?
生:诗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是有我之境。诗人移情于景,以哀景写哀情。
师:同时,似乎“哀愁”,貌似“落泪”,也让人有诗人“黯然至于泣下”之感,这就是诗歌的联想。
生:燕子双双飞去。燕子常常是爱情的象征。燕子双飞,恰恰反衬出诗人的孤寂。
师:分析得在理。还有,轻寒就要飞走。这个轻寒,也许只是诗人的一种感觉。这里面有没有怨?
生:有怨。而且这个怨和下面对明月的怨正好形成一种照应。
师:明月是什么月?
生:应该是圆月。一轮圆月。月圆人不圆,因此作者对它发出抱怨:明月不谙离恨苦。
师:就是说,诗人既责怪明月,又抱怨燕子。明月燕子何时了?我独栖,燕子偏偏要双飞;我残缺,月亮却“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不是欺负人吗?也难怪。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
生:燕子双飞去,明月穿朱户。温暖的景致,表达的却是伤感之情,这是乐景写哀情。作者责怪燕子和明月,毫不讲理,但是恰恰表达了作者极端的情感。这是无理而妙。
师:无理而妙。凡是不讲理的地方,往往就是关节点。这要引起我们高度注意。
生:我说“西风”这个符码。西风,永远肃杀,永远摧折一切。给人心境凄怆之感。“凋”、“碧”两个字非常矛盾,对照鲜明。突出了西风之猛烈,之摧残。
师:仅仅是西风之猛烈,之摧残?
生:这里还有以树喻人。那个人走了,一夜西风就凋落了碧树。你走了,一夜之间,我也憔悴不堪。
师:嗯,木尚如此,人何以堪。“以树喻人”,宋词中屡见不鲜。李后主有词云:“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我觉得凋碧树未必是实写。或许只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正如微寒,燕子就飞走,也许天已经很寒冷了,只是诗人主观感受不一样。
师:有道理,这就是个性化的解读。关键是符合诗人“离恨苦”的心理状态。
生: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客观的描写。好处就是碧树凋尽,既可以写西风之猛烈,让人寒意顿生,又因为碧叶凋尽,让人眼前一片空旷。如此,天涯路就可以望尽。
师:想起了古龙的名言:天涯在哪里,天涯在每个人的心里。天涯怎么可能望尽?继续。
生:我说,独上高楼。一个“独”字,无限凄苦。因为“独”,所以要“望”。因为远,所以要登高,登高是为了望远。
师:怎么望的呢?
生:是望尽。“尽”写得彻底。空间上望得之远,之广;时间上望得之久,之深。
师:这两个角度分析得非常好。望,盼望是望,期望是望,失望是望,绝望还是望。所以,古人最喜欢望,望穿秋水,望眼欲穿……
生:因为望而不得,故而只有写信寄情了。
师:有人认为诗人写了两封信。一封是彩笺,一封信是尺素。也有人认为这句应该理解成“欲寄彩笺无尺素”。你们的理解如何?说来听听。
生:我觉得不是的。“彩笺兼尺素”是表示信中的情感。“彩笺”是说我的情感是绚烂的,热烈的,浪漫的,但又是“尺素”的,洁白的,质朴的,毫无雕琢的。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这是最热烈的表白。
生:我的感觉,如果是“欲寄彩笺无尺素”,既然无尺素,当然就没有寄信,那么,“山长水阔知何处”就失去了依托。这个理解不好。
生:我觉得把“彩笺兼尺素”,理解成我给你写了无数的信,热烈的、质朴的、浪漫的、抒情的都有,都在叠加,不断地叠加。这是我的深情,但是这些信一封也未能寄出,因为“山长水阔知何处”。
师:同学们理解得真好。就是说,“彩笺兼尺素”,是“我”双重的情感,双重的寄托。而山长,水阔,知何处,则是你三重的隔阻。这就是“离别”最大的痛苦所在,这种痛苦没有观众,没有听众,只能够独自承受,因而更加痛彻心扉。
怅惘在此,迷惘在此,深情在此,执著也在此。这也是宋词的魅力所在。
幻灯片展示:
三、读活一首诗歌
综合阶段: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模拟这首词的下半阕,写半阕词,不求工整,但求把自己的兴发感动形之于言
目的:以己证诗,重新经历和创造;借诗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穿越了一首诗歌,重新经历了一个“离别之苦”的诗人生命中的一个清晨,感受了他独上高楼的眺望,他的迷惘和挣扎。这样的情感,我们也都曾有过,现在,你拿起笔,把你的兴发感动付之于诗。
我行我素教语文生:第一时间,想起了《红楼梦》,对于宝黛的生离死别,我有很多兴发感动。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来年花前立新坟,盈盈相思何处闻。
忽而惊从梦中醒,泪已沾湿几重巾。
诗在帕在人不在,孤灯残影至天明。
无奈尘缘容易绝,相逢只为续前缘。
师:前面是林黛玉的感动,后面是你的兴发,两者融为一体,水乳交融。我们是在读诗,本质上都是在读自己,读我们的人生感喟。
生:我是这样写的:
西风引雨徒生妒,红翠低垂,却把残魂护。
香径留得屐声驻,吹花嚼蕊到迟暮。
师:情景交融,“香径留得屐声驻”,非常有意境。
生:我也作了一首诗。
君别已作阶前雨,朝气散漠黄昏来。
谈笑殷殷花满楼,凝眸切切颜色衰。
晓理云鬓镜非台,暮闻晨钟染尘埃。
自此不作君已陌,素袍青灯锦年白。
师:呵呵,这首律诗,诗味是有的。但是,诗歌的格律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还有平仄的问题,等等。
生:我写了一首词。

细雨霏微玉笙寒,午夜梦回,芳草碧连天。幽香缕缕碎缠绵,低语盈盈荡秋千。冉冉秋光晓月坠,愁倚阑干,寂寞虫声寒,庭院深深红叶暮,云淡风轻近午天。
师:结尾突然一转,以景结情,韵味深长。
生:我也作了一首词。

经历诗人的创作谁念秋风独自凉?萧萧黄叶,落幕闭疏窗。寒塘鹤影渡残阳,冷月诗魂忆潇湘。而今无人感秋伤,凄凄茫茫,枯竹无楼高。欲将心事付瑶琴,曲终弦断无人听。
师:嗯,借鉴了岳飞和林黛玉等人诗词的一些意象,写出了离别之后,一个人没有知音的凄寒和孤独。
生:我写的是——
凄凄冷雨湿罗幕,
忆往昔,红颜笑。
烟花红尘人易老,
君趋何处,沧海遗孤,
深闺雨如诉。

师:好一个“深闺雨如诉”,在对比中写出了人生离别的无奈和愁苦。记得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词,那个时候,我的妻子正好和我隔江相望。我被触动了,兴发感动,流下了眼泪。我马上写了一首词。
独上高楼兮望故乡
故乡不能见兮我心惆怅
云飘飘兮愁予
兰舟欲发兮人欲断肠
唯春草兮碧色
独黄天兮何苍苍
人不寐兮小楼晚栖
星汉皎皎兮明月光
黄金白璧兮粪土
浮云富贵兮愁伤
有愁伤兮无人顾我
想佳人兮何恃要处
天南海北方
目眇眇兮轻裘罗裳
皓腕赛雪兮杏眼微扬
杏眼微扬兮我欲归去
我欲归去兮人在水中央
(生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读了一首诗歌之后,我们究竟因何感动?
所有的故事都曾经发生过。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读诗是敏感的艺术。我们都有类似的情感,我们被诗歌照亮,我们触景生情,感同身受。诗人因为兴发感动创作诗歌,读者因为兴发感动读懂诗歌。当我们兴发感动了,忍不住诗兴大发了,我们就真正地读懂了诗歌。更重要的是,根据全息理论,一首诗歌,包含了所有诗歌的信息,穿越一首诗歌,我们就读懂了所有的诗歌。让我们热爱诗歌,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之上。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