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湿胖2
》
售價:HK$
61.6
《
日本名厨高汤研究全书
》
售價:HK$
96.8
《
犹太古史
》
售價:HK$
195.8
《
四轮驱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数智化创新之路
》
售價:HK$
97.9
《
帮凶:全二册
》
售價:HK$
87.8
《
红楼游园一步一景:详解红楼梦中的园林和建筑 配有人物关系图 赠送大观园全景图 精美书签
》
售價:HK$
87.8
《
挣扎中的决断:竹内好传
》
售價:HK$
90.2
《
关羽大传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本书六大看点:
看点一:学术丰碑
历史大师半生心血凝聚,九次修订反复锤炼。近60
年里,始终是研究现代欧洲崛起的最杰出的单卷本作品,被视为推荐给历史专业学生求学生涯的第一本和最后一本专著。
看点二:读者口碑
七种文字的译本风行全球,2002 年第9 版仅在美国销量便已突破200 万大关;被1000
多所大学、高中和“高级课程”(Advanced Placement)采用为教材,令数以百万计的学子终生受惠。
看点三:内容宏富
以“现代化”为主线贯穿全书,将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等诸多材料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层次分明,繁简得当,让读者于轻松阅读中全面把握过去时代的面貌。书后更附有近15
万字的延伸阅读书目,列举并评论了千余种相关图书和近三百个相关网址,其价值和规模在同类作品中均属罕见。
看点四:现实情怀
本书以洋洋150 万言、318 幅图片和67
幅地图来回答这样两个问题:现代世界究竟如何成型?西方文明成长和扩张的历史对当代中国又有何种借鉴?作者们期望,本书能为我们未来的道路提供有益的思考,从而有助于中国读者在视野上实现质的飞跃。
看点五:名家推荐
中国现代化研
|
內容簡介: |
自1950 年初版以来,帕尔默等人所著的《现代世界史》便一直被誉为是一部殿堂级的历史学术教科书,并被广泛采用作教材。在近60
年的时间里,本书作者不断修订,如今已出至第10
版,其销量在同类作品中一直名列前茅,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中寿命最长、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
本书内容丰富、领域宽广,以洋洋百余万文字阐述了现代欧洲的崛起这一世界性的事件。在作者笔下,曾经默默无闻的欧洲(或曰西方),在从16
世纪初至今的五百多年里,逐渐创造出了一个辐射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诸方面的世界体系。
作为一部将传统叙事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的作品,作者在以政治和制度的演变为主线的同时,对于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诸方面也作了简洁而生动的阐释。全书贯穿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情怀,思想的火花与睿智的表达时时可见,使得阅读本书成为一次美妙的思想之旅。
|
關於作者: |
著者
R.R. 帕尔默(R.R.Palmer,1909—2002),美国著名历史学家,1934
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36—1977年间先后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和耶鲁大学。作为法国大革命研究权威,以及美法两国革命比较研究的先驱,帕尔默曾先后担任美国法国史研究协会主席(1961),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70),同时也是美国哲学学会、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活跃成员,并被欧美多所大学授予荣誉学位。1990
年,帕尔默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授予费尔特里内利奖。
本书是帕尔默的代表作,此外他还著有《18
世纪法国的天主教徒和不信教者》(1939),《民主革命的年代:美国与欧洲的政治史》(1959)等。
乔? 科尔顿(Joel Colton),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1950—1989
年任教于杜克大学历史系,曾任洛克菲勒人文科学奖学金与研究项目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古根海姆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成员。
劳埃德? 克莱默(Lloyd
Kramer),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北卡罗莱纳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兼职教授。
译者
何兆武(1921—
),著名翻译家,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译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著有《历史理性批判散论》、《苇草集》等。翻译本书前言、导论,并作推荐导言。
孙福生(1933—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原历史系主任,兼任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会长和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理事。翻译本书第1、2、3、5、7、9章。
陈敦全(1939—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译有林肯《葛底斯堡演讲词》、达尼肯《众神之车》、《COLLINS袖珍英汉双解词典》(香港)等。翻译本书第4、6、8章。
周颖如(1927—
),商务印书馆编审,曾与周川合译卡斯顿《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托马斯《林肯传》,主译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美日战争的来临》等。翻译本书第10章,校译第21章。
周鸿临(1933—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翻译本书第11、12、17章,校译本书第13、16章。
苏中友(1951—2002),广西师范大学教师。翻译本书第13、14、15、16章。
范丽萍(1966—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校译本书第14、15、17章。
杨慧娟(1936—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翻译本书第18章。
罗敏兴(1926— ),广西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精通英语、俄语。校译本书第18章。
陈少衡(1929—
),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商务印书馆编审。译有休斯《欧洲现代史(1914—1980)》(合译)、狄更斯《荒凉山庄》(合译)等。翻译本书第19、20章。
周熙安(1925—2000),原名周川,商务印书馆编审,曾参加翻译《光荣与梦想》、《克格勃》等多部著作,还曾与周颖如合译卡斯顿《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托马斯《林肯传》等。翻译本书第21章。
牛可(1969—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副教授。翻译本书第22、25章。
董经胜(1964—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秘书长。翻译本书第23章。
潘华琼(1965—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讲师,曾于1998年至2000年在比利时新鲁汶天主教大学进修。翻译本书第24章
王昺(1948—
),辽宁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比较文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翻译本书第26章及“延伸阅读:建议与书目”
陈启能(1934— ),史学理论、俄国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校译本书第26章
董正华(1950—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富布赖特研究访问学者。翻译本书第27章。
推荐者
罗荣渠(1927—1996),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堪称我国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进程研究的奠基之作。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历史》编委,世界近代史学会副秘书长。著有《福柯思想肖像》等,译有布罗代尔《论历史》、福柯《疯癫与文明》、汤因比《历史研究》(合译)等。
|
目錄:
|
出版前言
简目
序一 用“现代化”的视角解读现代世界史 罗荣渠
序二 现代世界史的标准著作 何兆武
序三 历史教科书的黄金标本 刘北成
致中国读者
第十版序
第五版序
大事年表及地图、图表目录
导 论:地理与历史
欧洲在现代史上的影响
第1章 欧洲的兴起
1.古代:希腊、罗马、基督教
希腊世界
罗马世界
基督教的出现
2.中世纪初期:欧洲的形成
罗马帝国的解体
拜占庭世界,阿拉伯世界和公元700年左右的西方
基督教会与罗马教皇制度的产生
查理曼帝国,公元800—814年
9世纪时的入侵;到1000年时的欧洲
3.中世纪盛期:世俗文化
公元1000年后的农业与封建制
城市和商业的兴起
君主国和政府组织的成长
4.中世纪盛期:教会
中世纪的教会和罗马教皇制度的发展
智力生活:大学,经院哲学
十字军,新的入侵,到1300年时的欧洲
第2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动乱,
1300—1560年
5.14世纪的灾难
黑死病与其后果
中世纪教会的各种纠纷
宗教会议运动
6.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意大利城市和“人”的新概念
人文主义:“文学”的诞生
学校教育、生活风尚和家庭生活
政治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7.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
宗教学与科学
神秘主义和世俗宗教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8.新型君主国
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新君主国
神圣罗马帝国和哈布斯堡的霸权
9.新教改革运动
路德和路德教
加尔文和加尔文教
英国的宗教改革
到1560年新教的巩固
10.天主教的改革和改组
特兰托会议
反宗教改革的十字军
第3章 经济重建和宗教战争,
1560—1648年
11.大西洋的开放
在东方的葡萄牙人
美洲的发现
美洲的西班牙帝国
12.商业革命
商业和生产上的变化
资本和劳工
重商主义
13.社会结构的变化
社会阶级
教育和政府的社会角色
东欧和西欧
14.天主教西班牙的战争:荷兰人和英国人
菲利普二世的野心
尼德兰起义
英国的卷入
斗争的结局
15.法兰西的解体与重建
政治和宗教上的分裂
内战和宗教战争
战争的结束:亨利四世领导下的重建
红衣主教黎塞留
16.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德意志的解体
三十年战争的背景
战争的四个阶段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
第4章 西欧日益强大,
1640—1715年
17.大君主和均势
均势思想
18.荷兰共和国
荷兰文明和政府
外交:与英法的冲突
19.英国:内战
17世纪的英格兰
内战的历史背景:议会与斯图亚特王朝众国王
克伦威尔崭露头角
20.英国:议会的胜利
王政复辟,1660—1688年:后期的斯图亚特国王
1688年革命
21.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1643—1715年:
专制制度的胜利
17世纪的法国文化
法国专制主义的发展
政府与行政机构
经济和财政政策:柯尔培尔
宗教:取消《南特敕令》,1685年
22.路易十四发动的战争:《乌得勒支和约》,1713年
1700年以前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乌得勒支和约》
第5章 东欧的变化,
1648—1740年
23.三个衰老的帝国
1648年以后的神圣罗马帝国
1650年左右的波兰共和国
1650年左右的奥斯曼帝国
24.奥地利君主国的形成
哈布斯堡权力的恢复与发展,1648—1740年
1740年左右的奥地利君主国
25.普鲁士的形成
短命的瑞典帝国
勃兰登堡—普鲁士领土的扩大
普鲁士军事国家
26.俄罗斯的“西化”
彼得大帝以前的俄罗斯
彼得大帝:对外事务和领土扩张
彼得大帝统治时期的内部变化
彼得革命的成果
第6章 科学的世界观
27.科学文明的先知:培根和笛卡儿
17世纪前的科学
培根和笛卡儿
28.牛顿之路:万有引力定律
各门科学的进展
科学革命:从哥白尼到伽利略
牛顿的成就:科学的属望
科学革命与思想界
29.关于人类和社会的新知识
怀疑论思潮
新的证据观
历史和历史学的成就
对传统信仰的怀疑
30.政治学说:自然法学派
自然权利和自然法
霍布斯和洛克
第7章 争夺财富和
争夺帝国的斗争
31.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
32.18世纪的世界经济
18世纪的商业和工业
世界经济:荷兰、英国和法国
全球经济中的亚洲、美洲和非洲
西欧的财富:社会后果
33.《乌得勒支和约》后的西欧,1713—1740年
1713年后的法国和英国
“泡沫骗局”
弗勒里在法国;沃波尔在英国
34.18世纪中期的大战:《巴黎和约》,1763年
18世纪的战争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
七年战争,1756—1763年:在欧洲和美洲
七年战争,1756—1763年:在印度
1763年的和平解决方案
第8章 启蒙时代
35.哲人及其他
进步与提高的精神
哲人们
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
政治经济学
启蒙思想的主要潮流
36.开明专制制度:法国、奥地利、普鲁士
开明专制制度的含义
法国开明专制制度的失败
奥地利:玛丽亚?特蕾西亚和约瑟夫的改革
弗里德里希大帝统治下的普鲁士
37.开明专制制度:俄国
彼得大帝后的俄国
叶卡捷琳娜大帝:国内施政纲领
叶卡捷琳娜大帝:外交事务
开明专制制度的局限性
38.三次瓜分波兰
39.新的骚动:英国的改革运动
一个“民主革命”时代的开始
说英语的国家:议会和改革
苏格兰、爱尔兰、印度
40.美国革命
革命的历史背景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革命的意义
第9章 法国革命
41.背景
旧制度:三个等级
旧制度下的土地制度
1770年后的政治文化与公共舆论
42.法国的革命和改组
财政危机
从三级会议到国民议会
下层阶级在行动
国民议会的最初改革
宪法的变革
经济和文化政策
与教会的争吵
43.革命和欧洲:战争和二次革命,1792年
革命的国际影响
战争的来临,1792年4月
1792年8月10日的二次革命
44.非常共和国,1792—1795年:恐怖统治
国民公会
向恐怖时期过渡的背景
国民公会的纲领,1793—1794年:恐怖时期
热月党人的反动
45.宪法共和国:督政府,1795—1799年
督政府的弱点
1797年的政治危机
1799年政变:波拿巴
46.专制共和国:执政府,1799—1804年
与教会的和解;其他改革
第10章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
47.法兰西帝国体系的形成
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1792—1802年
和平间歇时期,1802—1803年
第三次同盟的形成,1805年
第三次同盟,1805—1807年:《提尔西特和约》
大陆封锁体系和西班牙战争
奥地利解放战争,1809年
拿破仑鼎盛时期,1809—1811年
48.大帝国:革命的传播
拿破仑帝国的组成
拿破仑和革命的传播
49.大陆封锁体系:英国和欧洲
英国的封锁与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
大陆封锁体系的失败
50.民族运动:德意志
对拿破仑的抵抗:民族主义
拿破仑时代德意志的思想运动
普鲁士的改革
51.拿破仑的倾覆:维也纳会议
俄罗斯战役和解放战争
波旁王朝复辟
维也纳会议以前的解决方案
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
波兰—萨克森问题
“百日王朝”及其后果
第11章 工业、思想与争取改革
的斗争,1815—1848年
52.英国的工业革命
英国的农业革命
英国的工业主义:鼓励与发明
英国工业主义的某些社会后果
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
53.各种“主义”的出现
浪漫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
激进主义、共和主义、社会主义
女权主义
民族主义在西欧
民族主义在东欧
其他的“主义”
54.堤坝与洪水:国内方面
1815年以后的反动:法国、波兰
1815年以后的反动:德意志诸邦、英国
55.堤坝与洪水:国际方面
埃克斯—拉—夏佩累会议,1818年
南欧的革命:特拉波会议,1820年
西班牙和近东:维罗纳会议,1822年
拉丁美洲的独立
会议体系的终结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
56.自由主义在西方的突破:
1830—1832年的革命
法国,1824—1830年:1830年七月革命
1830年革命:比利时、波兰
英国的改革
1832年以后的英国
57.西欧资产阶级的胜利
工人的挫折和挑战
社会主义与宪章运动
第12章 革命和秩序重建,
1848—1870年
58.巴黎:西方社会革命的幽灵
法国“二月”革命
1848年“六月起义”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的崛起
59.维也纳:中欧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革命
1848年的奥地利帝国
三月起义
六月后潮水的降落
反革命的胜利,1848年6月—12月
最后的革命爆发与被镇压,1849年
60.法兰克福和柏林:自由德意志问题
德意志诸邦
柏林:普鲁士革命的失败
法兰克福议会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失败
61.新欧洲的各种“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
唯物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和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它的力量与弱点
62.波拿巴主义:法兰西第二帝国,
1852—1870年
第二帝国的政治制度
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内部困难与战争
第13章 大民族国家在全球范围的
强化,1859—1871年
63.背景:民族国家的观念
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年
64.加富尔与1859年意大利战争:
意大利的统一
意大利民族主义:加富尔的行动纲领
意大利统一的完成
统一后长期存在的问题
65.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与奥匈二元君主国
1848年以后的德意志诸邦国
19世纪60年代的普鲁士:俾斯麦
俾斯麦的战争:北德意志联邦的创立,1867年
普法战争,1870年
德意志帝国,1871年
1848年以后的哈布斯堡帝国
1867年妥协
66.沙皇俄国的自由化:亚历山大二世
1856年以后的沙皇俄国
1861年《解放法令》和其他改革
俄国的革命主义
67.美利坚合众国:美国内战
美国的成长发展
北方与南方的疏远
内战之后:重建和工业的增长
68.加拿大自治领,1867年
德拉姆勋爵的报告
加拿大自治领的建立
69.日本与西方
背景:两个世纪的孤立,1640—1854年
日本的开放
明治时代:日本的现代化
第14章 欧洲文明,1871—1914年:
经济与政治
70.现代“文明世界”
物质主义的和非物质主义的理想
文明“地带”
71. 基本的人口统计:欧洲人口的增长
1650年以后欧洲和世界人口的增长
欧洲人口的稳定
城市的发展和都市生活
从欧洲迁移,1850—1940年
72.19世纪的世界经济
“新工业革命”
自由贸易和欧洲的“收支平衡”
欧洲的资本输出
国际货币制度:金本位制
一个世界市场:联合、竞争——以及毫无保障
组织的改变:大规模经营
73.民主的进步:法兰西共和国、
英国、德意志帝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烦恼
共和国的力量和弱点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900年以后英国的政治变动
爱尔兰问题
俾斯麦和德意志帝国,1871—1890年
1890年以后的德意志帝国:威廉二世
其他地方的发展:一般评论
第15章 欧洲文明,1871—1914年:
社会与文化
74.民主的进步:社会主义、工会和女权运动
工联运动和英国工人的崛起
1850年以后的欧洲社会主义
修正主义的社会主义与革命的社会主义,
1880—1914年
女权运动,1880—1914年
75.科学、哲学、艺术和宗教
进化论的影响
遗传学、人类学和心理学
新物理学
哲学和艺术的倾向
教会和现代
76.古典自由主义的衰落
19世纪自由主义的衰落:经济趋势
思想潮流和其他潮流
第16章 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1871—1914年
77.帝国主义:性质和原因
新帝国主义
动力和动机
作为十字军的帝国主义
78.美洲国家
美国与墨西哥
19世纪90年代的美帝国主义
79.奥斯曼帝国的解体
19世纪50年代的奥斯曼帝国
改革和复兴的尝试,1856—1876年
1876年以后的镇压
俄土战争,1877—1878年:柏林会议
埃及和北非
80.非洲的瓜分
非洲的开放
列强之间的摩擦和竞争
81.帝国主义在亚洲:荷兰人、英国人和俄国人
荷属印度尼西亚和英属印度
俄国利益与英国利益的冲突
82.帝国主义在亚洲:中国与西方
西方国家渗透前的中国
中国向西方的开放
吞并和租借地
83.日俄战争及其后果
第17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84.国际上的无政府状态
两个敌对联盟: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立
摩洛哥和巴尔干半岛各国的危机
萨拉热窝危机与大战的爆发
85.武装对峙
大陆上的战争,1914—1916年
海战
外交策略与秘密协定
86.俄国的崩溃与美国的干涉
俄国退出战争:革命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
美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的最后阶段
87.奥地利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崩溃
88.大战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政府调节经济
通货膨胀,工业变革,思想控制
文化悲观主义
89.巴黎和会,1919年
“十四点”与《凡尔赛条约》
巴黎和会决议的意义
第18章 俄国革命和苏联
90.背景
1881年以后的俄国:反动和进步
革命政党的出现
社会民主党的分裂: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
91.1905年革命
背景和革命事件
1905年革命的成果:杜马
斯托雷平的改革
92.1917年革命
沙皇专制的结束:1917年三月革命
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革命
新政权:内战,1918—1922年
93.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政府:多民族和联邦制
政府:党和国家
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革命后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
94.斯大林:第一个五年计划和清洗
计划经济
农业集体化
工业的发展
五年计划的社会代价和社会成果
20世纪30年代的清洗审判
95.共产主义的国际影响,1919—1939年
背景:社会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国际的成立
第19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主政治、反帝国主义以及经济危机
96.1919年以后民主政治的进展
民主政治和社会民主的获得
中欧和中东欧的新国家
东欧的经济问题:土地改革
97.德意志共和国和洛迦诺精神
德国民主政体和凡尔赛
赔款、德国1923年的通货膨胀和恢复
洛迦诺精神
98.亚洲的反帝运动
亚洲的愤懑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
土耳其和波斯的革命
印度的民族运动:甘地和尼赫鲁
中国革命:三民主义
中国: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
日本:军国主义和侵略
99.大萧条:世界经济的崩溃
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及其弱点
1929年的崩溃和经济危机的蔓延
对危机的政治和经济反应
对危机的文化反应
第20章 20世纪30年代的民主
与独裁
100.美国:萧条和新政
101.英法民主政体的试验和调整
英国政治生活:20世纪20年代和萧条
英国和英联邦:帝国的关系
法国:20世纪20年代和萧条的到来
萧条引起的动荡不安和人民阵线
人民阵线及其后
西欧和萧条
102.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墨索里尼和法西斯的夺权
法西斯国家
103.极权主义:德意志第三帝国
阿道夫?希特勒的兴起
纳粹国家
极权主义:起因和后果
专政政体的扩展
第2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104.民主国家的弱点:战争又起
西方国家的和平主义与不团结
纳粹的进攻和法西斯侵略
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
绥靖政策的顶点:慕尼黑危机
绥靖政策的终了
105.轴心国家胜利的时期
纳粹欧洲,1939—1940年:波兰和法国的沦陷
英国的战斗和美国的援助
纳粹进犯苏联:苏联前线,1941—1942年
令同盟国沮丧的1942年:苏联、北非和太平洋
106.西方和苏联的胜利
计划与准备,1942—1943年
形势的转变,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北非、
西西里
同盟国在欧洲的攻势,1944—1945年
大屠杀
太平洋战争的最后阶段:1944—1945年
107.和平的基础
第22章 冷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
108.冷战展开的十年,1945—1955年
冷战:起源和性质
德国:柏林封锁和空运,1948—1949年
大西洋联盟
日本的复兴
在亚洲的遏制:朝鲜战争
109.西欧:经济重建
马歇尔计划和欧洲复兴
西欧的经济增长
110.西欧:政治重建
英国:工党和保守党
法国: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意大利共和国
111.世界经济的重塑
货币稳定:确立“黄金—美元本位制”
欧洲的整合:从共同市场到欧洲共同体
黄金—美元本位的终结,1971年
112.共产主义世界:苏联和东欧
战后年代的斯大林主义
赫鲁晓夫:流产的改革努力
东欧:数十年的专制
共产党控制的巩固
东德、波兰和匈牙利的骚乱和镇压,1953—1956年
113.共产主义世界:毛泽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战
毛泽东时代,1949—1976年
对外关系
第23章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
后殖民国家
114.南亚独立国家的产生
英国统治的终结
尼赫鲁的继任者
独立的五十年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115.东南亚独立国家的出现
缅甸联邦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印度支那的独立运动
美国和菲律宾
116.变革的拉丁美洲
殖民地经历和独立战争
北方巨人
经济增长及其问题
美帝国主义的终结?
政治体制和拉丁美洲社会的冲突
21世纪初的墨西哥和巴西
拉丁美洲民主制的进步
第24章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二战”后的非洲与中东
117.非洲的革命
法属北非
英国在西非统治的终结
尼日利亚
英国在东非统治的终结:
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
南部非洲
南非联盟
法属撒哈拉以南的帝国
比属刚果:从扎伊尔到刚果民主共和国
布隆迪和卢旺达
葡萄牙殖民帝国的终结
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和苏丹
非洲的革命
118.中东的动荡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世界
以色列的出现
以色列新国家
独立后的阿以战争
以色列、被占领土与和谈
利比亚和叙利亚
119.波斯湾的革命和战争
伊朗革命
两伊战争
伊拉克和波斯湾战争
中东的变化
120.发展中的世界
发展的经验
变化中的世界和持续存在的问题
重新评估发展
第25章 共存、对抗和新的
全球经济
121.对抗和缓和,1955—1975年
肯尼迪时代,1961—1963年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美国和越南战争
勃列日涅夫:布拉格之春
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
122.全球经济的崩溃和复兴: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衰退: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
西欧的经济和政治变化
美国经济
金融的世界
扩大的欧洲共同体:问题和机遇
走向“单一的欧洲”:欧洲联盟
123.冷战再起
里根年代:从再度兴起的冷战到新的缓和
核军备控制
124.毛泽东之后的中国
邓小平的改革
中国的人口增长
第26章 对苏联式共产主义的
国际反叛
125.苏联危机
戈尔巴乔夫和西方
126.中东欧共产主义的垮台
波兰:团结工会运动
匈牙利:改革变成革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革命和重新统一
捷克:“89是颠倒了的68”
保加利亚的宫廷革命;罗马尼亚的流血
中东欧的1989年革命
127.苏联的垮台
“悄悄的政变”
流产的八月政变
128.苏联和东欧之后
1991年后的俄罗斯
民族主义的复活:南斯拉夫的瓦解
1989年后的中欧和东欧
第27章 变动中的现代世界
129.冷战结束后的西欧
国际新环境下的政治与经济不确定性
西欧:政治危机与不满
欧洲的移民与难民
130.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与经济
经济振兴和政治上的“第三条道路”
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
欧洲联盟:扩展与深化
“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及其后
131.现代文化中的智识与社会转型
科学与技术进步
原子物理学
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含义
空间探索
哲学:战后初年的存在主义
哲学:逻辑和语言,文艺批评,历史
创意艺术
现代世界的宗教
激进主义: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造反者
女性解放运动
132.21世纪的国际冲突
联合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俄罗斯和新的国际合作
恐怖主义与2001年9月11日后的战争
133.21世纪的社会挑战
人口爆炸
环境
统治者与统治年代
延伸阅读:建议与书目
索引
出版后记 我们需要一部什么样的现代世界史 1
|
內容試閱:
|
第1章
欧洲的兴起
看来奇怪,一部现代世界史竟然从欧洲中世纪说起,因为欧洲不等于世界,中世纪又并非现代。然而,今日所说的“现代”的大多数事物,首先出现于欧洲;而要了解现代的欧洲和比之宽广的现代世界,也必须回溯到相当久远的年月。
前几个世纪(1500—1900年),欧洲建立起世界上空前强大的一种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和科学体系的结合体。在建立的过程中,欧洲本身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对其他大陆,对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文化,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影响,有时破坏它们,有时刺激它们或促使其生气勃勃,并且,总是向它们提出要么抵抗、要么适应的问题。欧洲的这种优势约于三百年前逐渐开始变得明显,到20世纪初,随着欧洲殖民帝国的普遍建立而登峰造极。此后,欧洲的地位相对下降,部分原因是欧洲内部发生冲突,而主要原因则是使欧洲臻于优势的那些体系如今已出现于其他国家。有些国家,例如美国,基本上是欧洲的分支。其他国家则有着极其不同的、古老的背景。可是,不论其背景如何,无论其是否愿意,20世纪的一切民族无不卷入现代化亦即“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往往就意味着学到了由欧洲人首先展示出来的某些技术和力量。
因此,在我们的时代,有一种或是覆盖在世界各传统文化之上、或是深入它们当中去的全球现代文化。这种文化是一个互相连结的整体,在这整体里,地球一边的情况与另一边的情况是互相影响的。通讯联络几乎可说是弹指间之事,消息于是便到处传播开去。一个国家空气遭到污染,邻国就受到影响;石油如果停止从中东流出,欧洲、北美和日本的生活可能变得非常困难。现代世界所依赖的,是精心制作的运输工具,是科学、工业和机器,是满足无止境需求的新能源,是科学的药品、公共卫生以及生产食物的种种方法。国家和民族使用先进的办法进行战争,通过外交手段去谈判和维持和平。世界上存在着金融与贸易、贷款与债务、投资与银行账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外汇汇率和对外收支差额波动的一个全球性网络。由190个以上大小不一而又不团结的会员国代表世界每个地区组成了联合国。正如联合国这个机构所体现的那样,国家概念本身就是起源于欧洲的。
在大多数现代国家里,都存在着日益增强的民主的压力,同时,所有的现代政府,不管其是否民主,都必须设法鼓动人民的干劲,获得他们的支持。在现代社会里,旧的风俗习惯变得松弛,祖先的宗教受到怀疑。存在着争取个人自由的要求,存在着对较高生活标准的向往。各地现代社会存在着追求进一步平等的倾向,要求不同性别和不同种族之间的平等,不同宗教信徒之间的平等,一国之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平等,多数政府试图减少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之间的鸿沟。要求社会变革的运动,有的是缓慢渐进的,有的则表现为革命的大变动,但某种运动的存在却是普遍的。
以上就是几个现代性的历史倾向。新的“现代化”的技术、文化和经济组织形式现在出现在世界上众多地区。但现代化早期模式最初出现于欧洲的历史上,或者说首先出现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广义的欧洲人世界的历史上,所以,本书主要讨论欧洲社会和文化的成长,在稍后的章节里,再逐渐谈到整个地球。反对和对抗现代化运动已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它们在亚洲或非洲产生时称为反西方,似乎显示欧洲和“西方”是问题的关键。即使这些激烈挑战西方社会和文化体制的反现代化运动,也必须面对现代欧洲史的制度、意识形态和遗产。
如果“现代”一词特别是指某种复杂的生活方式,那么它还有另一含义,即单指新近的或当前的事物。“现代”一词的时间跨度纯然是相对的,随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而定。现代厨房或许只存在了五年时间,现代物理学的出现只不过一百多年,现代科学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代欧洲语言的出现已约有一千年。现代文化(即我们正生活于其中的当代文化,或许也是正在逝去的文化),从一种意义上说,它是我们近两个世纪的产物,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则古老得多。一般认为,现代开始于公元1500年左右的欧洲。在此以前的一千年叫做中世纪,它约开始于公元500年,再以前的一千年为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时期。再往前,就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漫长历史以及往东的,则为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漫长历史。欧洲中世纪以前的时代,一般称为“古代”。不过,整个体系——古代、中世纪、现代——大抵只是用词上和习惯上的问题,而且仅对欧洲才有意义。本书的叙述,在开始时是迅速带过,然后逐渐放慢,时间越接近“现代”,我们的考察也越加详尽。
第7章
争夺财富和争夺帝国的斗争
在前几章,我们已看到西欧,尤其是英国和法国到1700年左右,如何在整个欧洲占据一个强国和有影响的地位。我们也描绘了在整个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的西欧政治史,那次战争根据乌得勒支和拉什塔德和约于1713—1714年结束。中欧和德意志的事务曾经一直阐述到1740年。在那一年,新普鲁士王国和新的,即革新的奥地利君主国都传到新的统治者手中,两国处于争夺中欧统治支配权斗争的前夕。至于东欧,我们观察了俄罗斯帝国的欧化和扩张。
从长远的观点看,比历经17和18世纪的那些政治事件更重要得多的是各种形式的知识逐步发展。我们已看到17世纪科学的迅速发展,我们在下一章节会再回来叙述。同等重要的是欧洲、至少可说是西班牙以北的大西洋地区的财富的增长。从广义上讲,新财富就是种种方便性,它们部分产生于新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应用,转过来又促进新技术和科学知识的产生;更多的财富与更多的知识结合一起,就能有助于产生对现代各时期影响最深远的观念之一,即进步观念。此种观念对盲从古代权威的传统提出挑战,并培育了社会和知识生活众多领域中的精密严格的探索、创造性的发明和显著的乐观主义。虽然世界大战和最近时期的环境问题最终引起了对新科技的历史后果的广泛忧虑,但对于进步的信仰,即使受到一些挫折,在整个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强有力的文化力量。
欧洲的新财富与东方大帝国的古老财富不一样,正如弥尔顿所说,东方古老财富是“把野蛮人的珍珠和黄金像阵雨般地倾泻于国王”。欧洲新财富确实包含黄金,但更多是银行存款和各信贷机构,更多更好地用于挖掘煤矿、铸造钢铁和纺纱织布的机械,产量更高的农业,既好又多的舒适住宅,桌上各种各样的食品,更多经过改善的航船、仓库和码头。还有更多的书,更多的报纸,更多的医疗器械,更多的科学设备,大量的政府岁入,规模更大的军队和更多的政府雇员。在富裕的欧洲国家,由于财富的增加,更多人已从煮饭烧菜、缝制衣服和寻找落脚之处等必需的辛劳中解放出来。他们能致力于各种特殊职业,如从事公职、管理、金融、军事、教书、写作、发明、勘探、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以及生产舒适品而非勉强糊口之物。这些新的机械生产形式、社会组织和各专门知识也开始在全世界欧洲殖民地中传播,因此,它在扩大全球贸易体系以及在增进对人类进步的信心方面都发挥了作用。
■ 31.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
财富与知识的积累没有在各社会阶级中公平分配。富人与穷人间总是一直存在差别,这两个极端间还有许多过渡地带,但就我们现在所考察的时间段而论,即当17世纪进入18世纪时,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差别已经更为明显了。很难界定何为“精英文化”或“大众文化”。把精英文化定为富人和中产阶级的文化不够确切,把大众文化定为穷人和较低经济阶级的文化同样不确切。不过“精英”这个词就暗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爱好兴趣排序中的少数派;因此,这里不仅有财富精英,而且还有社会地位和权力的精英,有艺术方面时尚的精英,赞助与鉴赏的精英,艺术家自身的精英;有教育方面的精英,在医学和法律方面经过特别训练的精英;此外还有在技术方面从事发现与执行的精英,各科学学科的精英。一般地说,参与一种精英文化的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公共娱乐活动或简单地与其仆人进行交谈,去随意分享大众文化。但这种关系是不对称的。那些生于大众文化环境中的人并不能轻易分享精英们的知识与社会方面的文化,至少如果没有通过教育或婚姻,则是很难做到的(能做到的仅为个别事例)。
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语言。在大众层面,人们一般使用方言,从一地到另一地,方言各式各样,带着口音,用的词汇或者是在别处已经被废弃了,或者是那些相隔几英里就可能听不懂的词。在中世纪,此种多样性已被拉丁文的使用所克服。自印刷术发明和民族文学兴起以来,以及由于学校普及的影响(多数是在1550到1650年兴建的),终于有了所有受教育人们使用的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格式。文法和拼音也规范化了。实际上,全部印刷品都不用拉丁文而使用民族语言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获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他们以前说的方言。他们谈话的方式,现在认为是一种方言,一种农民的语言,在法国称之为“土语(patois)”,德国称之为“方言(Volkssprache)”。正如一些语言学家所说,不存在一种语言形式比另一种语言形式“好”,这一说法可能是对的。不过在19世纪小学普及前,民族语言带来的方便是精英文化的一个标志,这也是对的。它至少给予了接近精英文化若干部分的途径,正如它延续至今所做的那样。它使受过教育的人们能参与政府、商业和各专门职业的精英机构。
虽然精英文化在一些家庭和社会圈内部以口述的方式流传(他们就是喜欢用这种方式),但大部分是靠书籍传播的。而大众文化虽然也表现在廉价历书、小册子、木刻画和木版画上,但在大众文化中,口述占着优势地位。历史学家难将大众文化重现,因为大众文化大多是口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记录,尽管它组成了所有国家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爱好和活动。经常被人回忆的是我们在其他大量书籍中读过的历史,但它绝大部分是极少数人的记录,不是其行动仍然影响着所有人的权力拥有者、决策者和革新家,就是其思想对有限听众具有感染力的作家和思想家。不识字或仅仅识一点点字的人们改变思想要比那些行迹广泛、见闻广博的精英们慢得多。由某些精英肇始的文化变革传播缓慢,经过一代又一代才传到各社会阶级,以至大众文化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特征,如对巫术的信仰,仍然是那些在一二百年前各阶级的共同特征。所有的人民和社会阶级都在创造历史,都参与历史变革的过程,但现代社会早期的新知识、新教育和新财富也创造出新的社会差异形式和新的文化权力等级体系。
很大程度上,通过书籍和对希腊与拉丁文的研究而传播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仍然限于精英文化。新教改革的强大在于受过较高教育的人们的努力,如路德和加尔文,与众多普通民众的愤怒、贫困、醒悟和期望结合起来。新科学和随之而来的18世纪启蒙运动出现在人数很少的实践者与作家的工作中,但再次影响其他人的思想则很缓慢。普及的进程慢而不确定。例如,中世纪的占星术是科学探索的一个分支,在17世纪,皇帝和国王们还向占星家们咨询。后来教士和世俗思想家都痛斥占星预卜为迷信行为,占星术被逐出天文学,但算命今天仍然出现在美洲和欧洲报纸上。
财富的区别,即使不是完全决定意义的,也仍具有极大的重要意义。从更广的意义上,或从人类学的意义上来看,文化包括食品、饮料和住宿的物质环境。17世纪的多数穷人在不少方面的境遇比中世纪更为恶化了。在欧洲,很少吃到肉,因为人口增加,没有多少土地可用于饲养牲畜。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种植小麦,但食用面包都是黑麦、大麦或燕麦制作的,在饥荒时代,他们甚至寻找橡树子和块茎植物来充饥。18世纪在法国,劳动人民每人每天消费一磅的面包,因为在正常日子,除卷心菜和豆类就没有其他东西可吃了。1750年,食用白面包变成司空见惯的事。与此同时,富人或仅仅才富裕一点的人却发展出由职业厨师准备的更精致的菜单。据说有一位厨师因他的蛋白酥饼没做成而自杀。
城镇的穷人拥挤地住在破旧失修的建筑物里。农村的穷人仍住在昏黑、极不卫生的小屋里,只有炉灶已逐步取代了那屋顶排烟的洞孔。穷人窗户上没有玻璃,中产阶级有一些,而富人却拥有玻璃窗和大量镜子。在卑微的家庭,盘子是木制的碗,后慢慢地被锡碗所取代。此时,中国的瓷质餐具已开始出现在富有人家的餐桌上。源出意大利的、每顿晚餐都使用的餐叉,是16世纪凯瑟琳?德?美第奇与其他意大利物品一起带入法国,后来就迅速在用得起的人群中流传开来,尽管那时路易十四国王仍旧喜爱用他的手指就餐。银碗和银质大水缸虽自古就有,但更精心制作,在上层阶级圈子里经常能够看到它们。穷人没有家具或者仅有极少的几张长凳,以及一领睡席。中产阶级有椅子和眠床。富人不仅有坚固的家具,而且会更关注其款式。收入还可以的人们自己一般拥有带特定用途的房间,如独立分隔的卧室和餐厅。用作社会接待和娱乐的房间则令人注目地、时尚地进行装饰,在法国,这种房间称为沙龙。它有嵌木板的墙,照明用的烛台,烛光还可反射到镜子上,并配有沙发和安乐椅,这种有创意的装潢使人更为舒服。而穷人在天黑后,只能蜷缩靠在柜子旁或地板上,与一根蜡烛相伴。
如果使用进步这个词是恰当的话,那就可以说17世纪在饮品使用上是有进步的。咖啡和茶,与砂糖和烟草一起,全部是从海外进口的。1600年,它们还是富有异国情调的珍品,到1700年,有更多的人可以享用了(不过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缺货严重)。咖啡店发展起来,小酒馆也有了连锁店。廉价酒在南欧变得非常丰富,北部的啤酒也一样。乙醇的提馏早在中世纪就被开发出来了,有一种提馏酒,即白兰地,当时是当作一种药物使用。到了17世纪,白兰地成为一种家庭饮用酒。此时,威士忌和杜松子酒也开始被人饮用。小酒馆和咖啡店为中等和较低的社会阶级提供了邻舍聚会的场所。醉酒在欧洲各城市变成更显而易见的问题,尤其是工人,他们不能在家庭独自私饮,因而就在大街上看到他们,如同霍加斯1750年左右在伦敦画的《杜松子酒巷》所显示的一样。从所有这些的贫穷和混乱中产生的,尤其在大城市,是非婚生人口和弃儿人数的增加,据统计,1780年巴黎出生的三万婴儿中有七千是弃儿,但这些孩子多数是从农村带来存放在城市弃婴医院的。弃婴之多,使医院不堪重负。
各阶级民众都共同分享不少东西。但根本上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宗教。无论文雅的还是粗俗的,无论有学问的还是无知的,他们都在教堂聆听同样的布道。他们在洗礼、结婚或葬礼上都接受同样的圣礼,还经常是同一个牧师。他们都服从穿越社会阶级界线的宗教和道德的义务。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单一宗教的小社区中,或者一些特定的地方,在那里,庄园的贵族和女士像村民一样参加同一教堂。事实上存在着不同的教堂,无论是否有官方的容忍,宗教在社会凝聚力方面作用不大。例如在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继承老清教徒的不遵奉国教的基督教徒发展了一种中产阶级文化,它与英国圣公会绅士文化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无论新教国家还是天主教国家,它们的富人家庭都可能拥有自己私人牧师,建有他们自己的教堂。在一些大得足够应付邻近地区变化的市镇,一些教堂变得时髦起来,而其他的不过变得大众化一点。总之,17世纪有些人不全是虔诚的教徒。这些人包括住在难以到达的农村地区的人,以及较大市镇的最贫穷的人,后者是经常被从人口爆满的农村驱逐出来的农民或无家可归的移民。改革派主教,尤其在法国,努力采取措施改善此种状况,所以17世纪成为国内传教工作的伟大时代,或许下一个世纪也可能是这样,因为神秘主义已经在精英文化中蔓延,而大众文化比过去变得更基督教化。
杜松子酒巷
作者:威廉?霍加斯(英国人,1697—1764年)
霍加斯在此幅伦敦街头酗酒者的插图中,揭示了酒精在英国工人阶级生活中的流行与危险。(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Harris Brisbane Dick Fund, 1932)
富人和穷人都会遭受同一疾病,会面临因腐败食物和受污染的水而产生的同一危险,以及要忍受喧闹街道上因充塞着随意抛下的马粪、灰土和垃圾而散发出的同样气味与污浊。但是,它们对富人和穷人的影响,自然是不等同的。精英文化的人们会约请在大学受过训练的医生来服务,而普通受苦者则寻求价廉的治疗者诊治,这些人通常是妇女,她们的药品是草本植物和神秘药水。(妇女不能上大学,所以不可能成为医生。)是像富人那样乘马车上街,还是与普通人徒步行走,这其中就产生一种区别。在快速增长的城市,拥挤程度越发严重,例如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和那不勒斯那里,穷富的区别不但更趋于极端,而且更令人惊讶的显而易见。由于这里或那里的谷物歉收或遭受当地饥馑打击,人们周期性地担忧食品的短缺。在出现此种情况的地区,一些人饿死,一些食不果腹,而另一些人能方便地付出高价解决吃饭问题。在某些市镇,慈善组织得到发展,通常是由上层阶级妇女倡议,资助和协助虔诚的姐妹们救济穷人。饥饿和对饥饿的担心有时会产生骚乱,不过除去上层阶级人士试图利用它们实现自己的目的外,这些骚乱都不具有政治意义。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还在一些与物质关系较少的方面日益背道而驰。上层人士赋予文明举止以新的重要性,这方面,法国人的调门最高,如多次鞠躬、脱帽和相互恭维等。与之相比,普通人的举止似乎是不文明的。豪华宫廷的礼仪变得更正式。宫廷中的滑稽小丑消失了,王室周围围绕的不是粗俗的仆人,而是女士和绅士。1600年左右,莎士比亚戏剧在公共剧院上演,各阶级混合在一起,欣赏同一演出。但在后一个世纪,上层阶级拥有自己私人剧院成为普通的事情。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跳时髦舞蹈,他们的子女必须跟舞蹈教师学舞,与此同时,普通人都继续在乡村舞蹈和快步舞曲中自然地蹦跳。对于晚上的社交聚会来说,文明世界就会在沙龙相遇,参与有教养的谈话艺术;而劳动人民,尤其在农村,白天劳作后会在邻舍相遇,在那里,男人修理农具,女人缝补衣服,他们闲聊,听故事或静静坐在大声朗读一本廉价书的人旁边,此类书当时已广泛流传。
不少这样的书与流行的历书一起幸存留传下来,这就有可能使我们能认识那些不识字的、无艺术修养的阶级的精神层面的某些观念。这些观念常被印刷商人或他们的雇员记录下来,也常被其他一些介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或致力于表达自己所了解的大众兴趣的人记录下来。历书提供了占星术的观察资料,关于天气的建议,谚语,还有一些只言片语(它们一度被认为是科学,但现在则看作是某种神秘智慧)。其他不多的书则教授ABC字母或告诉人们如何在教堂举止得体,如何接近异性,如何尊敬长辈,以及如何写成一封适当的情书、感谢信和慰问信(还有由职业书信作者撰写的信,供有需求的文盲使用)。此外,还有人印行长期流传的口述传统故事、小仙女故事、圣徒经历,或是关于诸如罗宾汉等绿林好汉的事迹。在这些叙说中都突出描写了奇迹、神童、女巫、食人魔、天使和恶魔等。
不过奇怪的是,当受过教育的人们在学校里被教授以希腊的神话,并赞赏古代罗马的英雄的时候,普通人仍然全神贯注于那些关于中世纪的骑士精神、骑士的漂泊云游和圣洁隐士的故事传奇。那些故事曾在宏大的殿堂上讲述。对亚瑟王和查理曼大帝的回忆始终留在大众的脑海中。有许多关于圣骑士罗兰和其他骑士的功勋的既长又复杂的故事。他们曾为基督教与异教徒战斗,所有的一切均被设定于一个遥远世界之中,这世界充满着冒险却没有确定何时何地。在这些故事中,撒拉逊人、摩尔人、土耳其人、穆斯林以及有时是犹太人,一般都被描绘为具有威胁的人物。
在1600年,在所有的社会各阶级中,都可看到对巫术和魔法的信以为真。莎士比亚的观众完全相信《麦克白》剧中的巫术。学术性的书籍仍在撰写这些主题。有学识的作家和法院的法官由于巫术和魔法所引发的忧虑,的确可能比普通人所感到的更大。到1700年,明显地发生了大变化:女巫、魔法师、杂乱的各种妖术伎俩都统统从精英文化中消失了,但它们还留在普通人脑海里。大多数普通民众那时尚未被科学或怀疑影响,还倾向于相信魔法包含着几分真实,他们将之区别为好魔法和坏魔法。好魔法能解开自然的“秘密”;有一些关于炼金术的流行著作,谈到过去的著名贤人懂得如何将贱金属变为黄金,还有一些特殊的配方能增强祈祷的功效。一些老妪拥有具备疗效的药草的秘密知识,这些知识的确可能有某些医疗价值,但它又与难以理解的玄奥之学掺和一起。使用坏魔法会引起伤害。它教授黑色艺术,它给予咒语以力量,它经常卷入某种与魔鬼的契约,它使女巫如此恐怖。到1700年,此类观念已趋于消失。法官不再相信此类力量的存在,也不再主持巫术的审判。关于对预言和神谕的信仰,情况可能也是一样的:在精英文化中,只有圣经记载的预言仍保有一些可靠性,但关于新近和未来的预言仍为普通人们所接受。
大众文化继续还在集市和嘉年华会(即狂欢节)展示自己。在男人、女人有限的一生中,激动人心的事件仅仅发生在某年某时,届时周围几英里的人们群集一起。在集市上,一个人能买到商店或流动小贩不能提供的一些东西。在那里可以观看木偶戏、杂耍和杂技的演出。那里也有一些魔术师,和现代魔术师一样,拒绝承认他们使用的仅仅是一些自然的手段。江湖医生就是搭台子(意大利文称banco)为各种疑难杂症出售可疑药品的那些人,同时还伴以喋喋不休的笑话故事,旁边常常还伴着一个小丑。盲人歌手和流浪乐手娱乐人群,斗鸡和逗熊则供有坚强意志者玩耍。在如此喧闹的情况下,巡回传道士可能会斥责这个世界的空虚,并质疑主教和律师们的智慧。
嘉年华在基督教四旬斋之前举行,持续数周。此字本身来自意大利文,意为“向食物告别”。一个好基督徒在40天斋戒禁食期间应远离食物;在法国,嘉年华的高潮是在“油腻星期二(fat
Tuesday)”。新教国家也保留此传统,这是一个大吃大喝的时间,寻欢作乐和干愚蠢勾当的时间。令人滑稽可笑的队伍在街上游行,演出滑稽戏,模仿布道。年青人在拔河、赛跑和玩一种简陋可滚动的足球中显示他们的强壮。一个共同的主题在英国称为“颠倒的世界”。男人和女人互换着装。骑手面向马尾,马匹倒退前进。小街头戏剧表演仆人向主人下命令,法官坐在树干上,小学生敲打老师,丈夫抱孩子而妻子紧握钢枪。总之,嘉年华是一个向习俗挑战和嘲笑权威的时间。难以了解有多少是表达真正不满的怒气和多少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确实,这两者可能都有。
咖啡与茶在18世纪的流行,使伦敦和巴黎等大城市的咖啡屋成为公众聚会场所。此处描绘的咖啡屋吸引了时尚和富有的顾客,但咖啡屋也迎合较低阶层人士。[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Harris Brisbane Dick Fund,
1935(35.100.31)]
在1600年,各阶级的民众都参加上述那些节日活动。到下一世纪,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改革派都扩大了自己的影响,教士对他们认为过分的此类活动进行了清除。随着国家的成长,市民当局也开始对会引起破坏作用的这些活动感到不满。到1700年,富有的、时尚的、受过教育的精英文化人士倾向于减少外出,或只作为去消遣的观众参加普通民众的单纯娱乐活动。在18世纪,由于各种精英采取更正规的举止风度,以及开始喜爱新古典主义的文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鸿沟更为扩大。教士发动反对巫术的运动,并试图抑制可疑的地方圣徒的朝拜和崇敬等现象。由于医学业的发展,民间治疗者和叫卖祖传秘药的小贩被视为骗子和庸医。由于受过教育的精英中的科学与其他知识的增加,那些缺乏此类知识的人似乎就被认为是迷信或无知的人。可以认为,精英已从大众文化退出了,但人民总体上还未被带入较高的文明范围。总之,阶级的差别变得空前尖锐。但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一直静止不动,1800年前,精英文化中的一些人就开始“重新发现”民众了,去收集民谣和神仙故事,这就为19世纪所谓的“民俗学”奠定了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