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5.8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7.3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6.4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101.2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9.4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2.8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是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加缪称其为欧洲继尼采之后最伟大的哲学家。《哲学是什么》是奥尔特加-加塞特最经典、最具代表性、最广为人知的演讲集合,他运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为大众解答了哲学中基本而又深奥的永恒议题,也让这本书成为了经久不衰的长销经典哲学读本。
台北大学著名哲学博士赖贤宗教授撰写推荐专文,称本书“延续了尼采的生命哲学,而弥补了亚里士多德、笛卡儿的抽象思辨的哲学传统的不足”;台湾大学哲学系关文中教授更盛誉本书“突显哲学智慧的明灯,让我们能向着真理之光迈进,达致向世人传达真道,给同道凝聚向心力,使哲学人自我激励而稳走正知、正行、正果之道”!
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是欧洲继尼采之后,最伟大的哲学家。
——加缪(Albert Camus,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台北大学赖贤宗教授专文推荐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奥尔特加-加塞特的演讲集,共分11讲,分别讨论了当今的哲学、哲学的萎缩与扩展、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关于宇宙的知识、哲学的需要、理论与信仰、宇宙中的基本事实、主体性之发现、哲学的根本改革、新实在的新概念、生活的范畴,以及命运和自由等。
加塞特认为追求真理永远是场冒险,一种观念上的冒险。今日人们对哲学的看法与19世纪的看法很不相同,这表示真理在改变。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否定真理的价值,真理本身是永远存在的,但是真理会在某一特定时间被特定的人发现,这便让真理具备了历史的面向。
加塞特认为我们的生活就是宇宙间的基本存在。思想即是生活,因为“思想”代表我以某种形式与世界发生关系。生活是即将出现的未来,是那尚未成为过去的东西。当人们不断在受限制的环境中做出抉择,表示生活已在创造自己的命运。
|
關於作者: |
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于1883年诞生在西班牙马德里,他是近代西班牙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知识领导者之一。西班牙建立共和政权之后,加塞特当选为国会议员。他在马德里大学担任多年的形而上学教授,并发行了极具影响力的评论性杂志《西方杂志》。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加塞特流亡国外,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居住过一段时间,后定居于葡萄牙里斯本。其后加塞特回到西班牙进行访问,并于马德里讲学。其《人类与危机》一书于西班牙出版,原书名为《论伽利略》。加塞特之其他著作包括最著名的《群众的反叛》、《人类与民族》、《堂吉诃德沉思录》、《历史体制》及《哲学是什么》等。加塞特于1955年辞世。
|
目錄:
|
目录:
序言 苏格拉底与赞西佩的和解
推荐序 哲学的任务
第一章 001
今日之哲学 003
导向真理的奇异旅程:真理的来临 006
以哲学阐明历史 012
第二章 016
哲学之盛衰 018
世代的大戏 020
物理学的宏大胜利 025
实用主义 029
第三章 032
我们的时代主题 035
作为一种纯粹象征主义的科学 037
科学的反叛 040
为何是哲学 043
科学与哲学知识的精确度 048
后记:知识的起源 050
第四章 053
关于宇宙或多元宇宙的知识 058
技术性问题与实用性问题 061
泛逻辑与必要理性 065
第五章 072
对哲学的需求 073
临现与共在 076
根本的存有 077
自律性与泛律性 081
神学家对神秘主义的辩护 086
第六章 093
理论与信念 095
愉悦 098
直觉证据 100
哲学问题的予料 110
第七章 114
宇宙之真理 116
笛卡儿的怀疑 120
作为终极理论依据之意识 128
如鹰一般的自我 132
第八章 135
主体性的发现 139
古老的“出神状态”与“精神论” 141
现代主体性的两个根源 145
基督教的超越性上帝 149
第九章 154
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 156
哲学的根本改革 160
宇宙的基本事实 163
我为世界,世界为我 171
每个人的生活 179
第十章 182
新的实在及关于实在的新概念 184
贫乏的自我 186
生活就是在世界中发现自我 190
生活就是决定自己的未来 195
第十一章 202
基本的实在就是我们的生活 204
生活的范畴 207
理论的生活 213
命运与自由 217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当我们面对艺术、爱、或思想(ideas)时,我认为所有的纲领与宣言都没什么用处。就拿“思想”来说吧,只要一个人明确地、诚实地针对任何一个主题进行反思,那么这个人就必然可以和他周围的浮泛思想区隔开来。这些浮泛的思想,就是所谓“群众的”或“流行的”意见;我们之所以会如此称呼这些浮泛的思想,其个中缘由可能远超过你目前的认知。任何知性上的努力,都可以让我们脱离庸俗,它将引领我们穿越隐蔽且艰辛的道路,到达与世隔绝的境地,在那里,我们将发现自己浸淫在无数非凡的想法之中。这就是反思能够带给我们的结果。
现在,事前的宣示与计划已经为我们预示了这些结果,它为我们铲平了眼前的道路,揭露了原本应该由我们亲自去发掘的终点。然而,我们将会看到,当一个“思想”与“引领至该思想的心路历程”之间失去联结时,该思想就会宛若孤岛般突兀,这样的思想便是最糟糕的一种抽象思想,而且令人难以理解。如果一个人在探索旅程的起点,就直接与大家分享他在这条艰巨道路之终点所希望发现的结果,他会获得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站在终点开始哲学的探究呢?
因此,我拒绝将我的这些演说内容转变成白纸黑字的教学大纲。我主张这一切应该要从最初的原点开始,这个原点曾经是我过去的起始点,它也可以是你们今天的起始点。
今日之哲学
让我们以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为起点,这个事实就是,在当代世人的精神生活中,哲学所占有的地位已经和20世纪初哲学所扮演的角色大不相同。同样的,哲学家对自己的研究与专业所抱持之态度也有了改变。就像所有公开、外显的事实一样,哲学的当今地位可以通过一些可观察的方式呈现。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统计数字来比较现在和30年前的哲学书籍的消费数量。大家都知道,几乎每个国家中,哲学书籍的销售量都比文学书籍来得多,而且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发现世人对“思想科学”的好奇心正在日益增长。
在意识的各种不同清晰层次之中,都可以感受到这样的好奇心,这样的渴求感来自于以下两种因素:一是众人对思想有了新的需求,二是人们在思想中感受到某种令人满足的愉悦感。这两种因素的组合并非偶然:稍后我们将会看到,每一种来自内在(而非来自随机的外在刺激)的基本需求,都会伴随某种感官上的愉快反应。这种满足感官的愉悦便是快乐的表象。当一个人满足了自我的命运,当他实现了自我,并处在其应当存在的真实状态时,他一定会感到快乐。也因此,施莱格尔①
颠倒了命运和快乐之间的关系,他说:“我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具有天赋”。天赋,是人类在某方面所具有的卓越才能,它总是伴随着一种无上的喜悦。或许前面这句话对你现在来说仍然非常普通,但稍后在更多的证据支持下,我们会惊觉,原来每个人自身的命运才是他最大的愉悦所在。
和过去相比,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明显拥有一种哲学的宿命。也因此,人们愉快地享受哲学思考的过程——当哲学词汇在媒体上散播开来,人们会竖起耳朵仔细聆听;人们也会欣喜围绕在哲学家的周围,就好像众人喜欢从探险家的口中听闻遥远异乡的各种奇闻轶事。
当我们将这个景象和大约一个世代以前的情景进行比较,我们会惊讶于当代的哲学家和当代的哲学环境,这两者都有了改变。现今哲学家面对哲学的心理状态与早期哲学家的多产比起来,是完全相反的。那么,我们将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接近哲学的心态和过去的哲学家截然不同?
以这个讨论为起点,我们会逐步推进直至我们的目标,这个目标我现在还不会向各位明说,因为各位暂时还不能理解。然而,我们将会以同心圆的方式朝目标前进,这个过程就像是往圆心逼近,当同心圆的半径越来越小,推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张力也将会越来越大。如果同心圆的最外围是冰冷、抽象、无关紧要的,那么趋近圆心之处则是令人惊讶的亲切宜人,甚至有一点可怜兮兮的—虽然依照我们接近它的方式,我们自己并不会这么认为。伟大的哲学问题必须运用策略解决,就像是希伯来人围攻耶利哥城及其最核心的玫瑰花园一样:不直接进攻,而是缓慢迂回地围困他们、逐步缩小包围的范围,并以激励的号角声将生命凝结于空气之中。正由于这些激昂的旋律,我们才得以在意识形态的围攻过程中,见识到这出思想大戏中的诸多问题。
我希望这个过程中的张力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在这条我们开启的道路上,风景将会越来越迷人。从我们刚才提过的那些位于外围且深奥难懂的事物开始,我们将进而检视一些更直接的事物,那些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最直接且切身相关的事物。我们将大胆挑战每个人心中对于生命的庸俗成见,并让大家明白这只不过是一种表象。我们将会戳破表象,进入我们生命的深层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潜藏着与生命最紧密相连的秘密。这是一个与最深刻之自我有关的秘密,一个与生命本质有关的秘密。
不过我要重申,上述的一切绝对不是一种宣言,相反的,这是我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安全措施。而我会这么做,乃是因为这个慷慨且永不止息的城市为我送来了人数超乎预期的听众。这个城市永不止息的程度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而且,这是一种本质上的永不止息。在“哲学是什么”这样的标题下,我开出了一门学术课程,一门不折不扣的科学课程。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误解这个标题,而因此认为我打算要教授哲学的基础概论。所谓的哲学基础概论,就是以一种粗略且简化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传统哲学问题。我必须要澄清任何与此相关的错误认知,因为这种想法只会让你分心与迷失。我要做的事,其实与哲学概论完全相反:我将会针对哲学活动本身进行分析,也就是直接辨析哲思的过程。说也奇怪,就我所知,这样的分析还没有任何人做过。明确地说,至少没有人曾经以我们即将投入的这种毅力与决心进行过分析。
只是这个主题和一般大众有兴趣的主题相比,相距甚远,它是一件非常需要技术和专业兴趣的事,而且似乎只有哲学家才适合,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好像是如此。然而,如果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较为亲切的主题,如果我们在缜密的哲学探寻过程中,突然发现自己落入了一个与人类最密切相关,而且温暖又令人悸动的生命核心,并发现自己正探索的是发生在街头巷尾的问题,甚至是房里不可为外人道的事,那么我必须说,这是因为它本来就应该以那种方式存在,也是因为我学术性问题的专门性发展需要它,我并没有刻意主导、刻意追寻这些问题,它们也不是我事先思考、计划而来的。我唯一要宣告鼓吹的事恰好与此完全相反,我希望大家对那些超级复杂的问题进行专题式的深入分析。所以我仍是自由的,我保有可以随兴提出任何题目的自由度,不避讳那可能让大家面临智性上的难题。
同时,我也必须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个人都能理解我说的话,即使他们没有受过任何哲学训练。我一直认为,清晰明白的语言乃是哲学家应该表现出来的基本礼仪。除此之外,我们这个学科应该要视“清晰明白的语言”为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耀,如此一来,所有的心灵才得以与之接触,当他们探索哲学时才不会苦无门路。这种方式和某些科学学科的做法非常不一样,在科学上发现的宝藏与外行人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只晦涩专有名词构成的巨大怪兽,而且这样的情形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认为,哲学家研究并追寻真理时,应该要在方法学上采取极度严谨的态度,但是当他准备好要发表见解时,应避免自顾自地卖弄技巧,避免像展览厅中的大力士那般通过公然展示二头肌来自我娱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