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
法国通史(全六卷)
》
售價:HK$
985.6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讲述“母亲”从生理到心理的种种困惑,在王东华的叙述里,现实中许多我们认为很普通很正常的事原来都让人触目惊心,引人深思。
——著名作家 莫言
《发现母亲》让人更深刻地认识母亲。人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母亲的身教,其作用远大于遗传因素。
——著名企业家 史玉柱
做了妈妈后,我逢人就会推荐的书是《发现母亲》,女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第一身份。
——著名主持人 沈冰
出版十年,持续畅销 升级修订,载誉再现
★当代最具影响力家庭教育巨著
★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获奖图书
★全国优秀妇女读物暨全国妇联推荐作品
★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赞誉推荐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上百家电视电台、报纸杂志报道热评
此次修订再版,对其中的内容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做了修改,对过时、陈旧的内容进行了处理,并对内容重新编排,装帧形式更为精美,使得本书从内容、装帧设计等方面更符合当前广大读者的需求,让经典永葆生命力。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作者殚精竭虑磨砺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其研究的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类文化的建设上,都会使本书在百年文化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地位。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需要静心倾听的独特声音。而本书详尽的范例,细腻真情的说理,也会将读者领进一个崭新的母性境界。
|
關於作者: |
王东华,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专著《新大学人》,为93深圳(中国)优秀文稿公开竞价首部成交著作。其致力于人类文化启蒙的另一教育专著《发现母亲》,1999年一经推出,即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并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由于其在母亲教育研究及普及方面的突出成绩,200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助西爱心大使”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青年》“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
|
目錄:
|
自序愿天下人共读之1
导论江山是银,母亲是金
01我曾经对自己问个不休
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我的生活故事——又一个真实的悲剧——重释夏斐事件——再也不能让这类悲剧重演了——摒弃母职的做法并不是制度造成的——东欧国家也是如此——中国传统似乎也极重视母教——“五四”也许是中国母教的一个转折点——重评中国母亲史——“文化大革命”是中国母教的一个典型切片——现代中国已无家庭教育可言——人的不合格,本质在于母亲不合格
02童年不应该是一个任父母打扮的小孩子
第三只眼睛看天才——我的一点早教体会——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早期教育传统——是先天还是后天——是超常还是正常——是天然还是自然——是晚成还是早成——是先衰还是迟衰——是短寿还是长寿——是什么造就了伟大的人物——让我们千百倍地把童年重视起来
03自古英雄出少年
人的成长三棱锥说——智力商数:天才都是神童——意志商数:天才都是斗士——品德商数:天才都是圣徒——气概商数:天才就是天才
04我们的教育犯了大错误
道德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人类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要高度重视潜教育:习育和化育——我对情商等的看法
05女人的名字叫母亲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女人的名字的确叫母亲——从优生学的角度看:女人的名字还是叫母亲——从人才学的角度看:女人的名字更是叫母亲
06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早逝现象”敲响中国母婴质量的警钟——母亲,只有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历史与未来 · 母亲缔造光明第一章人类还没有学会走路
11烛光里的母婴
马卡连柯: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五岁前奠定的——蒙台梭利:儿童头三年的发展可看做人的一生——老威特:如果教育得法,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非凡的人才——穆勒:由于父母的教导,我开始的时间要比同代人早二十五年
12没有太阳的天空
养牛、养鸟、养鱼、养花都要懂得专门的方法,那么养孩子呢——买一件电器、家具、衣服都要跑遍全城,可又有谁为育子中的一个问题也如此做呢——我们的媒体每天都有大量的足球、股市消息,可是育儿呢
13教育:僧侣式的学校
当前的性知识普及是性教育还是性教唆——为父为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潘光旦:师范教育也是一样的不着边际,它只教人如何做别人家的儿女的老师,没有教人如何做母亲,做自己的子女的老师——许广平:结了婚的女性,总有做母亲的一天,最好还是有这样的研究所或指导所
14爱情:美丽得不可饶恕的罪行
爱情必须让孩子这个第三者插足——并非谁都有权生育,正如并非谁都有权赖在航天飞机里声言要做宇航员一样——不关心孩子的爱情与同性恋、黄昏恋、太监恋有何两样——父母是火箭,孩子是箭头上的卫星,爱情是一次长长的宇航,而不是一个巨大的炮仗
15分娩:以诞生为名义的屠宰
邓肯:人们常常说西班牙的宗教裁判如何可怕,可是没有一个生过孩子的女人会怕它——“无痛分娩”不应该是现在还在谈论的理想——“爱婴医院”有多少真正把母亲、孩子放在第一位——如果让我们重新从母亲的产道里爬出来一次,我们也会被吓得大哭起来的
16养育:培养乎,饲养乎
母乳喂养竟成为问题,其他动物绝不理解——如果有一天一个疯子发明了一种让孩子同牛、羊睡在一起的“新理论”,我们的母亲可能真的会这样做——“爱小狗甚过爱小儿”的女郎——这种不重视孩子的恶习,让即使是科学家、教育家对自己孩子的养育也停留在饲养阶段
17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
既然不关心孩子,何以又要制造孩子——在这些年的一些大案要案中,孩子犯法后长辈大义灭亲的少,包庇袒护的多,这不是一时的现象,而是人类的痼疾——我们是孩子的生命之舵,孩子是我们的生命之锚
原理与假说·人皆可为尧舜第二章智本能:人生只有一次机会
21人脑是万物的灵长
颅相说:人的各种精神特质都在颅骨的外形上反映出来——脑重说:脑重与人的智能成正比——比重说:脑重与体重之比才能衡量聪明与否——沟回说:沟回决定人的智能——突触说:突触的众寡决定智能的高下
22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
母胎内的营养决定神经元数量,出生后的营养决定神经元体积——动物大脑出生时就已基本成熟,人的大脑出生后还在继续生长——人脑的第一次诞生让人成为动物,第二次诞生才让人成为人
23第二次诞生更重要
环境刺激对于动物大脑发育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幼年期的激励甚至可以改变大脑的化学功能——早期环境促进大脑发育的原因所在——只要自幼饲养,不论多么凶猛的动物都可以被驯养得很好——驯服植物也是一样,越迟越难见效
24智慧是人脑与环境的嫁接
小鸡小鸭为什么认人作母——把初生的小鸡小猫交给鸭和水獭,小鸡小猫居然习惯于水中生活——为什么有些孩子真的“连青菜也咬不动”——一个原始部落的孩子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现代人种学家
25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
人是生理上早产一年的动物?! —— 神奇的“乌干达婴儿” —— 人早产的不是身体而是大脑 —— 三岁前同胎儿并没有多少区别,只不过是由母亲的胎儿变成环境的胎儿 —— 三岁前智商测试不准是正常的 —— 野生儿的研究也表明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 —— 三岁前完全可以健脑
26三岁前为何不能记忆
马克·吐温真的能记得满月时的事情吗——田中角荣的一次濒死体验——几位音乐家对胎儿记忆的体会——潘菲尔德:人的大脑像一台高保真的摄像机——海伦·凯勒的感觉可靠吗——阿德勒:人的最初记忆代表了他醒世意识的觉醒
27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
人生的头三年是大脑配线时期——组装差的大脑难以有好效果——留级不能缩短286大脑与586大脑之间的差距——只有深刻的记忆敏感才有深刻的创造力——本田的“摩托车狂”和卡帕布兰卡的处女局——记忆也是儿时训练而非遗传的结果
28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
婴孩的一天绝不是绝对时间意义上的一天 ——儿童的学习存在着递减法则——“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对在哪里——儿童头几年获得的特性像痘疤一样附时而长——孩子就是总统,牵一发而动整个一生29智力阉割:近乎残酷的事实
孩子的大脑指示着教育机会上正在流逝的时间——不可迷信“成熟优势说”——“瞎玩”与“有准备的环境”——孩子是怎样学会认钟的——并非什么都要让孩子自己去摸索——“文革”不重视基础教育的教训是残酷的——今天该是我们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30我们现在所有的教育都是再教育
我们严重低估了孩子学习的能力——童子功:必须做与如何做——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巴甫洛夫:破坏一种动型是痛苦的——铃木镇一:坏习惯无法改掉只能超越——马卡连柯:再教育需要更大的力量
第三章大规律:天才何以成为天才
31一生之计在于童
博兰霓:人的创造来源于两种意识:集中意识和支援意识——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与汉密尔顿“四元数”的解决——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在于此领域其支援意识最优越——杰出人物在校学习成绩不好,大多是集中意识与最优意识的错位所致——杰出人物都是让自己体验得到全部燃烧的人
32自古英雄出少年
大凡有大成就者,其童年大多都有特殊表现——“大器晚成”导致人们对早期教育的忽视与对抗——“大器晚成”决不是“大器晚做”,达尔文等都不是“晚做”的典型——摩尔根、苏老泉等也不是“晚做”的典型——大器是由小器、中器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割断大器的成才过程,只会助长人们的投机心理
33识社会者为俊杰
为什么天才总是与早逝、疯癫联系在一起——孔融、祢衡、杨修为什么结局相同——王勃在27岁溺死之前已死过两次——阮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反映了那些高才者的不良心态——一个让冯·卡门耿耿于怀的钢琴神童——郭子仪为什么能够富贵寿考禄荣终始——“智可及,愚不可 及”的荀攸值得学习
34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贾岛的“苦吟”代表了天才刻苦的一个方面——天才数学家拉玛努真何以只活了33岁——鲁迅如果不嗜烟,他的寿命一定更长——“开夜车”是一种极不合算的做法——“中年早逝”的背后是没有真正重视知识分子的身体状况——知识分子的身体素质应该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项最可宝贵的资源
35让孩子过一个幸福的百岁人生
培养幸福的人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准则——幸福不是从外部去看,而是自我的感受——立德才是幸福人生的保证——早期教育不仅仅是智力教育,而是立言、立功、立德这三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林肯: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第四章佑护者,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41母婴连体:婴孩出生时都是连体婴儿
婴儿出生后与母亲仍有一个未分化期——哺乳是孩子也是母亲的一项特权——孤儿院里的孩子何以发育迟缓——私生子为什么聪明——大成就者中何以不乏早产儿——宫外孕期的足月分娩是早产、小样儿生理心理成熟的原因所在——母婴连体是母婴双方的
42宫外孕期:肤爱是婴孩的第二子宫
哺乳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绘画大师笔下的圣母何以多左臂搂抱孩子——比母乳喂养更重要的是精神喂养——亲生后母现象——庐隐、韩素音的人生苦痛——聂绀弩的“打牌党”母亲——“只给钱不给感情”地对待孩子,换来的只能是相同的“报答”
43母子感通: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感应频道
母子感通的建立远比目前已知的时间早——母子感通同母亲倾注感情强烈程度成正比——刘海粟替傅雷做的一件好事——胡适何以能同江冬秀白头偕老——鲁迅为何说发妻朱安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屠格涅夫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啮指心痛”的新诠释
44恋母情结: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
母亲印刻是动物最先发生的印刻——错误的印刻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混血——母子依恋取决于最初几年——董永卖身葬父的背后——历史与现实中的寻母现象与借母现象——康熙大帝何以对世仆曹雪芹家恭敬有加——明宪宗为什么钟情老宫女万氏——老舍自沉何以选择太平湖
45心理支持:伟大光荣正确的妈
所有的信仰都是信仰母亲的变种——母亲是心理能量的给予者——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王孙贾平叛与陈婴让兵——蒋介石的“慈庵”“慈湖”——伏在母亲怀中的安泰——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精神正是来自母亲
46子宫心理:跟随孩子成长的分子维心理
父亲教育的弊端——子宫心理是一种深刻的母亲心理——子宫心理是早教成功的关键——跳一跳便能摘到桃子——母性缺乏导致心理死胎——所谓代沟,是孩子与父亲而不是与母亲的沟
47 脂肤性格:以性格赢得性格
次子性格与矮个子性格——“十七世纪法国最大智者"的不幸——儿童教育专家与他教出的两个“怪胎”儿子——并非是母亲都能有脂肤性格——爱迪生的母亲是一个优秀的榜样——良好的性格比良好的学识对母亲来说更重要
48 慈容精神: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
同为寡母所教,胡适、老舍何以平和,海瑞、傅雷何以刚硬——歌德与贝多芬不欢而散的原因何在——男性化、女性化教育的划分标准——“慈母败子”与“严父毁子”——中国幼教可虑的不是女性化而是男性化——长子与幼子成才率较高,方式却不同——隔代教育有待重新认识
49父亲职责:父亲在育儿中的位置
父亲是房子,庇护着母亲和孩子——父亲扮演的决不仅仅是经济赞助商的角色——母爱与父爱是不同的,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傅雷家书》长销不衰的原因——父亲的肩膀是孩子通向社会的桥梁——父亲对女儿的影响重大,单亲母亲若抚育女孩一定要回到大家庭
方法与途径·母亲是第一生产力第五章教育,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
51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
向“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发问——“第一任老师”说不能状母亲职责之万一——母亲教的是自己的孩子,老师教的是别人的孩子——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
52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
没有家庭教育作基础的学校教育,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育婴堂”——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而且是主导——学校教育的几大弊端:强盗教育、乌龟教育、机器教育、失败教育——学校对那些像鱼一样生了孩子就放弃不管的母亲才是必要的——教育的起点不是小学,不是幼儿园,而是家庭
53抽好人生陀螺的第一鞭
要不要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这个问题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统一认识——幼儿早期识字是我国家庭早教中的一项最传统的内容——古时的家庭早教比现在要好得多——家庭早教是知识教育还是智力教育——家庭早教应该是纯粹游戏式的,还是要有适当的强制性——抽好人生陀螺的第一鞭
54学校是刃,家庭是刃上的钢
学校教育尽管不应该是主导,但也绝不应该被忽视——那些自学成才者由于对学校的偏见常导致自己孩子的碌碌无为——这些人把对学校的偏见,倾泻到对教育的轻视上是不对的,他们虽然是学校教育的受害者,但却是家庭教育的获益者——重视教育的母亲也不应该轻视学校,而应将它看成是自己的助手——家庭与学校之间需要母亲的协调
55教育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
傅雷为什么反对傅敏学音乐——傅聪的音乐种子是傅雷播下的吗——傅雷是如何迈出让傅聪学琴这一步的——傅雷为什么把傅聪从学校撤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傅聪同样经历过挫折——家教的艺术便是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的手里
56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
“长子现象”的形成在于长子幼时成长环境不同于其他孩子——“长子现象”的最关键处,在于这种环境中父母对他给予了远较其他孩子更多的关注——父母教长子与长子教其他孩子的效果相同吗——仅有关注是不够的,还要有正确的关注,而这正是教育——让所有的母亲都成为教育家
57让妈妈成为母亲,成为母育家
母亲应该成为教育家,但是否能够成为教育家呢——母亲成为教育家不过是恢复她们的这种社会功能——母亲教育孩子要专门的时间吗——母亲成为教育家,不是成为教育理论家,而是成为教育实践家——教育孩子是牺牲母亲,还是拯救母亲——既然法制宣传、计划生育宣传等都能做得如此深入人心,母亲教育为何不能
第六章习育,面对孩子我们必须重新做人
61社会遗传比生理遗传还要重要
人的第二次诞生是由社会遗传决定的——即便是老虎,也不是生来就有凶残的兽性,凶残的兽性仍是后天学的——亲子相像,何以夫妻也相像,甚至一些秘书也同领导相像呢——遗传性疾病并非仅仅是生理性的,同时也是社会性的——我们的先民正是靠这种社会遗传来完成人类传续的
62近亲结婚为何也能人才辈出
优生学家潘光旦何以赞同“近亲结婚”——近亲结婚的达尔文为什么俊子茂盛——两晋书法为什么惟卫、王二族是崇——“同姓不婚”并非“近亲不婚”——“同姓不婚”是乱伦禁忌的一种延伸——姑舅婚:中国近亲结婚之普遍——近婚出秀说明后天环境而非先天遗传的重要
63镜像期假说
社会遗传是在人生的头三年里完成的——人脑中的旧皮质也许对应着镜像期——达·芬奇有着绘画的特殊功能,莫扎特也有——美食家苏东坡何以独钟“三白饭”——陶朱公的老大为什么救不了老二——孩子仅仅是父母某一时期的镜子
64婴孩的模仿都是范式模仿
孩子们是如何认识“Cocacola”的——手写的“鸟”字究竟错在哪——大脑是一个“模式”系统——范式的力量:冬笋是如何挖出来的——毛泽东与蒋介石的童年经验与范式比较——大间谍菲尔比的“反骨”之谜——孙坚、孙策父子两人的死因何以如此相似——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好的范式、习惯
65身教何以重于言教
身教重于言教,是因为身影重于声音——孩子的智力何以随出生次序的后移而递减——为什么孪生子难成大才——忽视同孩子的交流是孪生子母亲的通病——为什么要反对全托式幼儿寄宿学校——什么时候言教开始重于身教——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66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什么
家风比身教更为本质——贤相现象与宦官现象——宦官为害是因为阉割的缘故吗——大宦官王振是怎样一手导演“土木之变”的——中国历史上的婚姻是极注意对对方家风考查的——不同的皇后塑造不同的皇帝——社会遗传不好的男人和女人都是祸水,都是人渣——杰出人物何以极少出于犯罪家庭
67习育:社会遗传的基因疗法
社会遗传的机理——蒙台梭利教育法与习育——铃木教学法与习育——现代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不重视儿童习育的嘲讽——像重视生理遗传一样重视社会遗传——培养孩子必须从家庭这个第二子宫开始——将教育延伸到潜意识的习得教育
68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我教育
面对孩子就是面对神灵,心动神知——孟母的过人之处在哪里——身教与自我教育是不一样的——孩子不仅是被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应试教育”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老师——母亲的自我教育教会孩子的自我教育
第七章化育,向伟大的心灵迈进
71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有着最好习育、教育的太子何以难以成才——打下良好基础的神童为何成才者不多——有着相同知识背景的大学生为何成才大小也不一样——教皇的养子为何比亲子成名的概率要小——高尔顿的解释并不正确,成才更重要的是在后天
72化育是灵魂的建设
灵魂说到底就是人的自我映象——在写作中戴高乐为什么常常用第三人称而不是第一人称来称呼自己——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在大脑中在精神里先完成的——尼赫鲁给女儿的信中充满着伟大——亚努什·柯尔恰克的永恒意义
73祖荫现象:是阴德还是阳功
并不出色的父祖,何以突然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后代——果报论、风水论有道理吗——徐氏“一门三鼎甲”果真是遗传的缘故吗——吉地并不难找,根子在于心地——先辈修的不是阴德,而是实实在在的阳功——孩子是给我们成就伟业的一次机会
74童年是化育的最好时期
我与物:从空间上进行社会分娩——生与死:“爸爸的死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灵与肉:“面对我们的骨灰……”——气概与理想:气概是感光,理想是显影——理想是气概的实现,气概是理想的支撑——自居心理在气概中的作用
75母亲是最好的化育者
自我形象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不断拼装、裁剪的结果——母亲的梦生现象说明了什么——假孕现象也许能揭示女性心理的另
|
內容試閱:
|
我曾经对自己问个不休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1986年年底,我在上海交大双学位班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其时尼采热刚刚在大学校园里兴起,他的“超人”学说一时间赢得了无数青年学子们的青睐,我也是这其中的发烧友之一。想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不衰的“人性”话题,于是我决定写一篇《人性的批判》,一来可以作为一种学业任务交付,二来也想好好澄清自己的一些迷惑。
顺着这条思路,我的思维就慢慢地集中到了“超人”的体现者“天才”身上。因为在其时的我看来,“天才”既是人性个性发展中最完善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特质与才具是常人所不具有的,他们指示着人类发展的方向;同时又是人性共性发展中所最能显示出其不完善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缺点正是某种大众的痼疾,以至于就是连这些高度自觉的天才也无法挣脱!因此研究天才不仅具有最大的启发性,同时也具有最大的指导性。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对“天才”的研究,我这些年所做的工作其实都可以看成是这种思想的延续。
确定了目标之后,我开始捕捉一切有关“天才”“超人”“英雄”“圣杰”之类的信息,凡是这方面的书籍、文章我都摘录、复印,一本一本地检索这方面的资料,《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就是这个时候从图书馆的书架上被翻看到的。由于有“天才”二字,我就顺便借了想看看作者对于“天才”是如何定义及认识的,以作自己写作时的批判和参考之用。
没想到晚上躺在宿舍里一翻,我的人生也随之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是一本极为传神的早期教育著作,作者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写得完全不像我们的教育书籍那样呆板,他通过一个个父亲、母亲教育自己孩子的具体事例,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与震撼力。我的心慢慢地被它抓住了,接着被它绑架了,呼吸不出来,一种从未有过的巨大兴奋被搅动、压抑在心底!当我一口气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读到最后,竟然看到了“中国”两个字——这是一本日本人编写的欧美人育子的经验集,我始终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看,就像走在异乡的土地上一样——竟然碰到了自己的同胞,那种喜悦是无法表达的,这就是录在最前面斯特娜夫人的那一段话。本以为是“他乡遇故知”,但却成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的心一下子跌入了深谷!
一本传神的早期教育著作,使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一本传神的早期教育著作,使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由于该书的巨大震撼力,由于我们现实与之对照形成的巨大反差,也由于自己的经验被全部激活起来,从读完这段话时起,我就被完全俘虏了,吞没了。我知道我已经将自己全部交给了这一事业,我知道我不需要再去寻找了。我的心灵已经在这里剃度为僧了,我的生命已经在这里歃血为盟了!从此我的生命为它而歌而舞,而笑而泣,而怒而喜,而醉而痴!它为我的灵魂开光了,它让我的灵魂受洗了!在此之前我还不过是一支放在抽屉角落里躺着的蜡柱,还不过是一瓶倒在床底下落满尘灰的油盏,还不过是一个放在掉了漆色合不上门扇的柜橱上的灯座,它给了我火焰让我成了蜡烛,成了灯盏,成了自来火!我的生活从此有了目标,有了光亮,有了色彩,有了宗教!我感到有一种生命打开我沉重的躯壳,钻进了我的灵魂,我的肉体为它而张开了,而鲜活了,而奔腾了!我理解了灵魂的不灭,我理解了死亡的超度……总之,我新生了,我有福了,因为我获得了属于我自己同时也是属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精神自我!
一直到现在,我以为我都是以这种崭新的形式而活着。我觉得母亲、孩子、教育是我须臾不可离开的所在。也正是从这时起,我开始了我的教育探索!
我被俘虏了,吞没了。我的那些已经沉入人生底层的经验又一次被激活,从而让我又一次走回过去的自己。我被俘虏了,吞没了。我的那些已经沉入人生底层的经验又一次被激活,从而让我又一次走回过去的自己。我的生活故事
木村久一的这本书之所以如此强烈地震撼了我,是因为它深深地拨动了我的生活经历,它将我的那些已经沉入人生底层的经验又一次激活,从而让我又一次走回过去的自己。
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后的1963年,这是中国人口出生率较高的一年,刚刚从大灾之后走出的中国人重新充满了活力。我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也是第一个孙子与外孙。不仅如此,我出生的这一天正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民间有五月五日午时出生的孩子大吉大贵的说法,虽说我非午时,但毕竟也有两个“五”字。另外还有一点也挺有意思,那就是如果按农历算,我同外祖父是同一天生日,而如果按阳历算,又同母亲同一天生日……这里对自己的出生多加笔墨,决非其他用意,而是想以此证明我父母在我出生时的喜悦之情!
遗憾的是,在我出生后半年,母亲因为患病需要到外地住院治疗,无奈之中我便像那时很多孩子所曾经历过的那样,被寄养在外祖家里,而且一养便是10年。
10年后,当我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时,迎接我的再也不是60年代初的那种喜悦景象了。这时父亲作为“走资派”被打倒,家里的气氛比全国的气氛还沉闷。父母的工资还是同我出生时一样,但这时却要养活包括我在内的3个男孩子,生活水平降至最低。陡然增加了我这样一个费衣费鞋只会吃饭不会做事的“饭桶”,不仅经济更显紧张,而且原有的家庭秩序也被打乱了。
由于生活习惯相距较大,我无法能够立即入家随俗。更糟糕的是,我在外公外婆的宠爱乃至溺爱下,养成了类似当今独生子女们所特有的那种“以自我为中心”,不仅不能看护下面的弟弟,而且还经常发生争斗,即使是面对父母也难改过去任性的坏习惯。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我被父亲“打服”了的那一次:父亲边打我边声辩,声辩的结果是被认为冒犯尊严后的更加残酷的殴打,殴打的结果是更加大声的声辩……
从此之后,我就在心灵深处对抗起这个家,对抗起父母,直至最终成为一个冷眼不语的甘地主义者!从此之后,我就在心灵深处对抗起这个家,对抗起父母,直至最终成为一个冷眼不语的甘地主义者!从此之后,我就在心灵深处对抗起这个家,对抗起父母,直至最终成为一个冷眼不语的甘地主义者!家——对我来说决不是暖巢,决不是避风的港湾,而是地狱——一个令我恐惧的地狱!家的外面永远是美丽的,离家越远,这种美丽越是动人!
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敌对不仅没有消除,相反更加仇恨。我从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王”沦为家庭的出气筒,告别了我那短暂而美丽的玫瑰色的童年,开始了对于家、对于父母、对于生死的思索。我考大学最强烈的动因不是别的,而是要远远地离开这个家!我恨透了这个家,恨透了我的父母,我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这种发泄的途径,而这本书正好恰如其时地疏通了我被仇恨和痛苦淤积了的心灵,让我找到了一个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这个社会的窗口,找到了一个理解自己人生、理解自己成长的顾问,也找到了一个理解他人、理解人类不幸根源的望塔!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今天我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理解这种不幸了。我的父母都是非常善良的公民,他们的党龄加起来都快一个世纪了,他们并不是有意要去伤害我这个儿子,只是他们当时无法去正确面对一个已分离了10年的各方面都与他们想象迥然不同的这个儿子。他们当时面对我的痛苦其实决不亚于我面对他们的那种痛苦。这种痛苦其实是双方的,只不过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影响更加深刻些罢了!随着我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理解他们当时做法的必然,越来越理解他们是无辜的,因为我们人类的历史直到今天都还是一个不知如何去做父母的历史,都还是一个不让人去做父母的历史,更何况是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尽管我最终理解了我的父母,理解了那个时代,但是我个人的理解并不等于整个社会都已理解。尽管我最终理解了我的父母,理解了那个时代,但是我个人的理解并不等于整个社会都已理解。尽管我最终理解了我的父母,理解了那个时代,但是我个人的理解并不等于整个社会都已理解,我个人的拯救并不等于整个类似的不幸都已拯救,我个人的谅解也并不等于整个历史都已获得谅解!类似这样的悲剧即使是在今天仍然还在整个社会令人痛心地大量复演、继续、发生,而这就是我今天之所以拼出力量来做这件事的缘由!
又一个真实的悲剧
一些朋友看到我“拼出力量来做这件事”,也许会感到不可理解,认为是不是小题大做了。我理解这些朋友的想法。这种人生苦痛是不曾经历者所难以想象的,就连马丁路德的研究者都认为他对其父母的憎恨是过分的,是事后过于丰富的想象,认为他幼年时挨的那点打骂在那个时代根本算不上什么,更何况这些没有此感受的朋友了。但是我要一千万次地重复:这种苦痛绝非是平常的,也绝非是可以容忍的,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不仅是残酷的,而且还常常是毁灭性的。
我的身边曾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悲剧。
一对众口称誉的医生夫妇,对寄养返归的儿子再也无法建立亲子感情,于是毒打成了孩子的家庭作业,稍不如意,气都出在这个可怜的孩子身上。孩子受不了这样的虐待,便偷了钱和粮票想逃回爱他的奶奶家,途中被发现送回后,父母不仅没有反思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能够拿出这么大的勇气要回到奶奶身边,相反却认为这还了得,一阵更加残酷的毒打将孩子彻底地“打服”了,也让孩子对这个家彻底地绝望了!一个原本聪明可爱的孩子在家得不到温暖,只能到社会上去寻找,很自然同那些野孩子交上了朋友。一个原本聪明可爱的孩子在家得不到温暖,只能到社会上去寻找,很自然同那些野孩子交上了朋友。一个原本聪明可爱的孩子在家得不到温暖,只能到社会上去寻找,很自然同那些野孩子交上了朋友,也很自然地有了小偷小摸的坏行为,下乡做知青时也就常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不过也仅此而已,但这一切无疑更加重了父母对他的厌恶感。
知青返城后,他被安排在他父母任厂医的工厂里,除了工资由父母代领外,连家都不让他住,而只能住在离家很近的单身宿舍。他到了结婚年龄自然也得不到任何的关心,既没有多少零用钱,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加之自己的劣迹,谈了几个女朋友都吹了……
事情到此都还很平常,日子仍然像往常一样平淡地过去,可积压在父母与孩子心里的怨恨都在接近极限。终于有一天,终于因为某一件事情这种仇恨爆发了,他趁父母不在家时他始终惧怕他的父亲,发疯似的将家里的所有东西砸了一个稀巴烂,然后喝下农药自杀!在被送到厂医院抢救过来后,其父却用药欲置其于死地,再次被抢救过来后,医院加强了对其父的防范,可怎么能够防范得了在这里任职的其父呢!同样不胜折磨的其父下定了最后的决心,他趁护士不在的间隙用手术刀切断了自己孩子的股动脉,据说当时鲜血直溅到了天花板上,连抢救都来不及!其父在跳楼自杀时被同事死死抱住,他一面挣扎一面哭喊道:“让我去死吧,我养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什么脸活在世上,我对不起社会,我杀了他是为民除害……”
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法制观念,由于他的父母为人非常好,连年都是先进工作者,再加上他的儿子确有劣迹,最后给他父亲判了几年徒刑缓期执行!
可怜的小哥哥的身世是一根串在我的人生经历上的烛芯,我的敏感与责任正是在它的燃烧之下才被最终唤起的!可怜的小哥哥的身世是一根串在我人生经历上的烛芯,我的敏感与责任正是在它的燃烧之下才被最终唤起的!这个事件如果不是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我想我是不会相信的。事实上我读木村久一这本书时最先想起的还不是我自己,而是这个可怜的小哥哥。木村久一的书是一株火苗,这个可怜的小哥哥的身世是一根串在我的人生经历上的烛芯,我的敏感与责任正是在它的燃烧之下才被最终唤起的!
重释夏斐事件
或许有人会说:可能是你少年时的创痛太深,因此你才如此过分纠缠乃至夸大这类事件对于人生与社会的影响,其实现实生活中这并不是个什么太大的问题呀?
现象也许正如这些朋友所感受到的那样,但现象下面所掩盖的本质并不常常与其一致。事实上相当多数乃至绝大多数的人生悲剧背后都有一个不正常的亲子关系,只不过人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夏斐事件就是如此。
夏斐是一个很好的孩子,他聪明文静,学习成绩优秀,一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任中队长和学习委员。从上学开始,他的语文、算术成绩一直在95分以上,名列全班第一。就是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引进内地高难试卷,夏斐的分数虽然下降了,但在班里仍然名列前茅。
夏斐是个好孩子,那么夏母呢?夏母该是个恶毒的坏女人吧?
事实与人们想象的恰恰相反,我以为就是按照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夏母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母亲。为了夏斐上学,夏母不惜辞去每月180多元收入的临时工,从一个煤矿搬到镇上居住。为了孩子的学习,她这个初中毕业的母亲当起了孩子的老师,小夏斐是在家中由母亲教完了一年级跳级去读二年级的。为了孩子的学习,她这个初中毕业的母亲当起了孩子的老师,小夏斐是在家中由母亲教完了一年级跳级去读二年级的。为了孩子学习,她这个初中毕业的母亲当起了孩子的老师,小夏斐是在家中由母亲教完了一年级的全部课程后跳级去读二年级的。就是上学后,夏斐所学的课程也都是由母亲先在家里预习、讲解一遍才去听讲的,对孩子的辅导她从不厌烦也从不马虎。至于吃穿方面,她更是没怠慢过孩子:小夏斐不爱吃面食,她就一日三餐给他做米饭;小夏斐爱吃水果,虽然很贵,她也总是三斤两斤地买来给孩子一人吃,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她从不让孩子干任何家务活,只希望他学习。即使是在孩子被毒打身亡后,夏母选择的仍然是“自杀”这一极端惨烈的方式来表示一个母亲对自己独生儿子万劫不复的歉疚……
但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母亲”在对待自己这样一个“优秀的独生子”时,却实在表现得太残酷了。例如孩子偶尔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做错了题、练习本不整洁、考试成绩低了或者出去玩一玩等,都会成为她毒打孩子的原因。1987年10月期中考试,由于题多量大,孩子成绩没有达到夏母规定的标准,夏母把他的腿都打肿了。夏斐上不了学,夏母就用自行车接送。夏斐的腿疼得迈不过教室的门坎,只能让同学们搀扶着才能进去;手肿得不能看书,只能用舌头一页页舔着翻……
夏母对孩子的最后一次毒打是1987年12月21日,当时期末考试小夏斐语文成绩是79分,算术是82分,都未达到夏母规定的标准。这次考试引进长沙的试卷,全班38人中,只有13人两门课全部及格,夏斐的成绩在班里还是名列前茅的,但孩子还是从以往的教训中预感到一场“暴风雨”的到来,于是第一次下定决心向母亲撒谎,说语文考了975分,算术98分孩子被逼说谎。母亲揭穿了谎言,接着是三个半小时的巴掌、拳头、竹棍、木板、木锉的毒打。
开始,小夏斐跪在地上,抱住母亲的腿使劲求饶。母亲不听,打得孩子满地乱跑。被剥光了衣服的孩子不时蹲缩在地上,双手抱头、抱胸、抱腿……他无法躲避如雨的棍棒。
终于,孩子不再求饶,因为他知道求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怒目相向,抓住并折断了母亲打来的竹棍。夏母说:“我把你这小畜生身上的皮都戳烂!”孩子说:“你不能再把我当畜生对待了!”这是一向温顺的孩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抗孩子被逼反抗。夏母气急败坏:“你还敢顶嘴!”于是抡起木锉,朝孩子的头上打去……
夏斐事件发生后,舆论直指夏母,直到夏母自杀身亡这个更大的悲剧出现才骇然了结。夏斐事件发生后,舆论直指夏母,直到以夏母自杀身亡这个更大的悲剧出现才骇然了结。夏斐事件发生后,舆论直指夏母,大有不将夏母绳之以法决不罢休之势。母亲失去自己的独生子已经是件极其不幸的事了,可舆论还在浇油点火,直到夏母自杀身亡这个更大的悲剧出现才骇然了结。随着夏母的自杀,批评矛头才仓皇指向升学教育,认为是分数葬送了这一对母子。
但是,我在细读相关报道之后,发现人们所列举出的这些都不过是一些表因、近因、诱因,致使他们母子双亡的最根本原因乃在于他们母子感情的不融,乃在于小夏斐是两年前,也就是快7岁时才从江苏老家接到父母身边的,而这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
因此说,夏母的残酷乃在于母子之间长期的隔离造成的。当孩子不能完全顺遂父母的意愿时,由于没有以往的亲情为之缓冲,由于亲子之间的性格差异没有得到充分的磨合,再加上外界的压力如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等,原本的处罚就演变成了施虐,就演变成了折磨!这种折磨同那种亲子共同成长中的责打孩子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打一个极不恰当的比喻,那就是由自己从小养大的宠物如猫、狗等,主人偶尔也会在生气时踢上几脚;可面对跑进自己家园里吠叫的猫、狗,即使是极爱宠物的人也可能给它一顿棒打,尽管这猫这狗是别人家的宠物!
夏母在她的遗书上忏悔说:“我后悔不该用打的方法教育他,望子成龙的心过切,对他学习、成长的要求过高……”我以为她真正应该后悔的是不该把孩子送到老家寄养了那么长的时间,真正应该后悔的是把孩子接回家后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去融洽磨合亲子之间的感情,最后才应该是后悔“用打的方法”和“对他学习、成长的要求过高”!如果她与孩子一直在一起,她极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母亲,最起码她不会滥用“殴打”这种“融洽”感情的方式!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过她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从这个角度说,夏斐何其不幸,夏母又何其不幸!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过她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从这个角度说,夏斐何其不幸,夏母又何其不幸!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过她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从这个角度说,夏斐何其不幸,夏母又何其不幸!
再也不能让这类悲剧重演了
或许又有人会说,找上三两个这样的例子并不难,什么样的事情找不到一串呢?我以为找这样的例子非但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是太容易,容易到俯拾皆是,容易到成灾成难的地步。有这样经历的人起码以千万计,甚至能够同全国6000万残疾人数相比,而这才是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在。
武汉曾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案子——一个成绩优异的女中学生,因为外婆的唠叨影响了她的高考复习,便杀死了她的外婆。后来社会同情站在孩子一方,孩子得以参加高考并进入高校学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进入高校不久这个孩子也自杀了。当我听到她自杀的消息后,我的震惊是无可形容的: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该要拿出何等的勇气来杀死自己的外婆,又是要拿出何等的勇气去杀死自己!原因是什么呢!是感情冷漠,是高考压力,是心理不健康……所有的分析文章都是到此为止,但都没有触及她儿时在奶奶家寄养到上学这个问题的本质!她的父母都是令人尊敬的,父亲还是一位党的高级干部,为了工作需要他们长期在外地工作,几乎没有和孩子共同生活过。在这个悲剧里,孩子是受害者,父母也是受害者,我们该同情的是孩子和父母这两方,该谴责的是那样一个不让人做父母的年代。孩子是受害者,父母也是受害者,我们该同情的是孩子和父母这两方,该谴责的是那样一个不让人做父母的年代。孩子是受害者,父母也是受害者,我们该同情的是孩子和父母这两方,该谴责的是那样一个不让人做父母的年代。
至于我身边不出名的这类例子就更多了。
一位朋友婚后生活不睦,熟识的人都劝他离婚,都说他妻子太差劲。我是一个婚姻神圣论者,当然是劝合不劝离了。我越是劝他,这位朋友越是罗列出一条条“血淋淋”的事实,甚至连我都要被他说动也改口劝离了。就在这时,他的一条“极有力的理由”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就是对她自己的父母都瞒都抠。”“不过她对自己同事却很大方,这一点我也不得不说。”朋友马上接着补充说。于是我立即问他妻子小时候是否不在父母身边长大,朋友回答是10多岁才由奶奶处回到家里的。我问家里对她是否不好,他说她上了大学家里才对她好起来。我说这就对了。于是劝说他一定要尊重她的这段特殊经历,尊重由历史造成这种性格的事实。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