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296.7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08.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4.8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HK$
101.2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6.7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9.4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12.7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3.7
|
編輯推薦: |
什么是成功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美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的人。
只要我们的心够宽广坚持,只要我们的情够细腻温柔,只要我们的爱够深刻美好,只要我们一赢保有喜悦自由的生命姿势,我们的心就会长出一株美丽的,四个叶片宛然的幸运草。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林清玄
|
內容簡介: |
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太嘈杂,充斥在耳边的除了各种大型机械不停运转的轰鸣声,就是为了金钱利益而引发的争吵声。即使是在深夜中紧闭双眼,也能听到一波一波的声浪不断向我们奔涌而来。盛夏的午后张开耳朵,再也听不到悠扬的蝉鸣;冷清的冬夜高仰起头,再也看不到天空中闪耀的繁星。取而代之的是超重低音炮里含糊不清的流行音乐和五彩斑斓闪烁着的霓虹灯。在震耳欲聋的流行音乐和渐欲迷人眼的霓虹灯下,有无数行色匆匆的人不停的向前行走,他们夹着偌大的公文包冷着一张脸重复着一天又一天的工作;滚滚的车轮载着衣冠楚楚的成功人士,紧皱着眉头夹着香烟去赴一场又一场心不甘情不愿的夜宴。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沉重的过去又如同如来佛祖的五指仙山,沉甸甸地压在胸口,压力不断的增大增大再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的减小减小再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的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而只有禅能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
禅本由佛教而生,注重心灵修为。在修禅之人看来,没有什么能比心更重要。外界的一切执着不过是内心的变现,而产生的一切妄念不过是由心而生。在这样一个喧嚣的世界,每个人都想要更好更好更更好的活着。可是究竟怎样才是更好的活着?难道就是更多的金钱和更大的权力?在普通人看来似乎就是这样,然而禅者眼中,生活的最高境界与这些相距甚远。
|
關於作者: |
林清玄,1953年生,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屡次获得各大文学奖。1987年成为专职作家。他的散文充满禅味佛意,主张从最普通的生活中参禅,认为修禅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为了能够使禅家的境界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其作品多次入选中小学及大学课本,在华人世界拥有广泛读者,有“心灵导师”之称。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菩提座下禅
◎菩提
●菩提树
●禅宗之菩提
◎禅之义
●所谓禅
●禅从来处来
●禅到去处去
◎禅之心
●所谓禅心
●所谓得禅心
◎禅之境
●最上乘禅
●禅之三境
●游戏三味
◎禅之祖
●释迦牟尼
●菩提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慧能
第二章 莲花台上爱
◎莲花
●莲花
●文化之莲
◎爱本如莲
●细微之爱
●宏大之爱
◎爱之行路
●一爱便成苦
●此苦亦不苦
◎莲香四溢
●科学之爱
●哲学之爱
●宗教之爱
夥三章 清茶壶底心
◎清茶
●茶之茶
●茶亦有道
◎以茶生善
●何所谓善
●何以生善
◎以茶照人
●何谓人生
●人生如泡茶
◎以茶洗心
●心当如何
●清心只若茶
第四章 燃香雾中艺
◎佛香
◎禅艺本相通
●参禅三境界
●修艺三境界
●人生三境界
◎禅中予诗情
●禅诗有境界
●诗人既禅师
◎禅中怀画意
●禅画有境界
●画中满禅意
第五章 四方皆禅界
◎禅本在东方
●禅自印度来
●禅宗在中国
◎西方世界与禅
●禅自入西方
●西方修禅者
林清玄大事年表
●林清玄小传
●踏上写作之路
●人到三十蓦然觉悟
●散文评鉴
附录
●散文集名录
●部分作品介绍
●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菩提座下禅
◎菩提
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
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
——《黄昏菩提》
菩提是印度梵文Bodhi的音译,通常被认为是佛教名词,意思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粲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遵从佛陀的经教可修成菩提,按小乘佛教的说法即成为大阿罗汉,按大乘佛教的说法即成为佛,所以修证菩提是佛教徒的崇高理念。传说修证菩提的人火化后,骨灰中会出现舍利子,既灰质与矿物的结合晶体。
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Bodhivrksha),“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菩提树
绕过狭长的会议桌,走到长长的只有一面窗的走廊透气,从十四层的高楼俯视,看到阳光正以优美的波长,投射在春天的菩提树上,反射出一种娇嫩的生命之骚动,我便临时决定不再参加会议,下了楼,轻轻踩在红砖路上,听着欢跃欲歌的树叶长大的声音,细微几至不可听见。回头,正看到高楼会议室的灯光亮起,大家继续做着灵魂烧灼的游戏,那种燃烧使人处在半疯的状态,而结论却是必然的:没有人敢确定现代的消费者需要什么。
我也不敢肯定,但我可以确定的是,现代人更需要诚恳的、关心的沟通,有情的、安定的讯息。就像如果我是春天这一排被局限在安全岛的菩提树,任何有情与温暖的注视,都将使我怀着感恩的心情。
——《黄昏菩提》
在我国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尚是扫地僧时写下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关于菩提树的诗,流传甚广。所以,许多人都认为这只是一种比喻,世界上本没有菩提树。其实人们误解了六祖本意,菩提树是真实存在的,又名思维树。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是从佛家“四大皆空”里引申而来。禅宗创建已过了两千多年,佛祖当年“悟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雨,因为那段神话般的经历,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我国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览馆内至今陈列着四片菩提树叶,据说是从这棵树上采摘下来的,因此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倍加珍惜。
据考证,我国境内的菩提树最初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被引进的。据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智药三藏大师自西竺国(印度)带回一株菩提,并亲手植于广州王园寺(后改名为光孝寺)。我国自那之后便有了菩提树,并在南方各省区寺庙中广为传播。广州海幛寺直到今天还有3株300多年树龄的古菩提树!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十分敬重菩提树,对信仰非常虔诚。几乎每个村寨和寺庙附近都栽种了许多菩提。在傣家,砍伐什么树都可以,但只有菩提树是万万不能伤害的,即使是枯枝落叶也不能当柴烧,否则就是对佛的不敬,是罪过。解放以前,在傣族封建领主制定了这样一条法律:“砍伐菩提树,子女罚作寺奴”。在傣家人的艺术思想里,菩提树象征着神圣、吉祥和高尚。每当举行婚礼时,歌手总会唱:“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少女们则会在情歌里,对心爱的男友唱:“你是高大的菩提树”或“你像枝叶繁茂的菩提树”等。另外,傣家人的谚语里也有“不要抛弃父母,不要砍菩提树”这样的词句。在西双版纳,随处可见菩提树。
1954年,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带来一株由从成佛菩提上取下的枝条培育而成的小树苗,赠送给我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以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后来,周总理将这棵代表友谊的菩提树苗转交北京植物园养护。植物园的领导和职工都十分重视,精心养护,使之生长茁壮,枝叶茂盛。每当国内外高僧前来时,植物园的这棵菩提树就会被请出来,接受高僧们的顶礼朝拜。“文革”动乱期间,植物园被冠以“封资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销,人员流散,这棵菩提树也被迫离开植物园,流离失所。值得庆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来,并用心管理,使之大难不死。十年浩劫之后,植物园的领导和职工四处寻找这棵菩提树,先后访问了几十个园林单位,几经周折,才最终把它找回来。目前,经过植物园职工的精心养护,这棵菩提树长势良好,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似乎象征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永放光芒,中印两国人民友谊永存。
菩提树原产印度,也因此通称印度菩提树,别名觉悟树、智慧树,是印度国树。
在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植菩提树,它在《梵书》中名为“觉树”,被虔诚的佛教徒视为圣树,万分敬仰。
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大乔木。叶互生,滴水的叶尖乃该品种特征,是适应热带雨林而成,此树的根压大得惊人,在早上可以见到树叶分泌出水由叶尖滴下。一般树高15米,直径2米。树皮黄白色或灰色,皮平滑或微具纵棱,冠幅广展;树干凹凸不平。树枝有气生根,下垂如须,侧枝多数向四周扩展,树冠圆形或倒卵形,枝叶扶疏,浓荫覆地。叶互生,近革质,三角状卵形;或三角状长圆形,先端骤尖,延长成尾状,基部宽楔形至浅心形,全缘或波状;深绿色,有光泽,不沾灰尘,被看作圣树的象征。叶形美观,常用作诗画题材。花生于叶腋,不见真面目,称隐头花序成对腋生。无总梗,扁球形。雌雄同株;雄花很少,生内壁近口部,无柄,花被片3片,雄蕊1枚;雌花有梗或无梗,花被片3—4片,花柱近顶生。瘿花多数,花被片4—5片;子房有柄,花柱线形。隐花果,扁平圆形,冬季成熟,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5—6月。
菩提树树干富有乳浆,可提取硬性橡胶;花可入药,有发汗解热之功。它适于寺院、街道、公园做行道树。
菩提树的种植与一般花木的养护方法基本相同,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土壤肥沃,透气良好,阳光充足。浇水要求见干见湿,一次性浇透。夏季两三天干透再浇水;冬季可一周浇一次,盆栽两年换盆一次。土质可用原田土与腐叶土,松针土都可以。喜温暖多湿、阳光充足和通风良好的环境,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沙壤土为好,冬季温度低于5℃时,无冻害现象,较耐寒。
菩提树树姿美观,叶片绮丽,是一种生长慢、寿命长的常绿风景树。幼苗期盆栽很有观赏价值,常用来点缀会客厅、书房。
菩提树不仅外形优美,且实际用途十分广泛。它树干粗壮雄伟,树冠亭亭如盖,既可做行道树,又可供观赏;叶片心型,前端细长似尾,在植物学上被称作“滴水叶尖”,非常漂亮,如将其长期浸于寒泉,洗去叶肉,则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名曰“菩提纱”,制成书签,可防虫蛀;枝杆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后可制硬性树胶;用树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药有发汗解热、镇痛之效;枝干上会长出气生根,形成“独树成林”景观;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的某些地方,人们将其气生根砍下来,作为大象的饲料。
禅宗之菩提
红尘中的修行,就是情感的修行,转识成智,转情成慧,如此而已。因此每一次情感挫伤的修补、每一次情感染着的清净、每一次情感波澜的歇息,都是红尘中的菩提。
红尘是情境,菩提在自心,红尘是永远不可能澄清的,有菩提的人却可以用澄澈的心来,对待,就仿佛大海的波浪永不止息,一明眼的人却能看到深海无波。如果想要找一个理想的红尘来生活与修行,那是永远不可能的幻梦。
——《红尘菩提》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在佛经中的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据传说,2500多年前,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王位继承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后,战胜了各种邪魔诱惑。就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初升时,获大彻大悟,终成佛陀。因此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而普通人熟悉菩提,是因神秀与慧能的一次对话。唐朝初年,神秀在五祖弘忍座下修禅。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意思说:身是觉悟的根本(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以前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佛,后世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这里的“身”和“心”,实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为了符合诗歌的句法而做的安排。慧能(后来称禅宗六祖)对写了这么一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流传甚广。
在禅宗中,就广义而言,菩提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卜菩撂。悟空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诤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垤,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禅之义
禅宗在中国的发扬因而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它把极乐世界从遥远的西方拉回现实世界,把虚幻不可知的来生拉回今生,把清净的彼岸与混沌的此案打破了界线,甚至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森罗万象,乃至三千大世界于心地完全合一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