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HK$
56.4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77.8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7.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8.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7.2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8.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71.3
|
內容簡介: |
仓央嘉措的一生是一个难以捉摸的谜,一个永恒不朽的传奇。 他也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他的唯美诗篇感动着后世里的无数男女。
本书是最具美感的仓央嘉措经典读本,也是中国第一本将仓央嘉措情诗品读与生平叙述完美结合的仓央嘉措传记。两册书原本即是同一主题、不同方向的两次独立创作,当中的承续关系,也仅限于仓央嘉措生平事迹的时间线索之上。经过对旧版本全新修订,分别以“有情”和“无念”为题而成“完美典藏版”。
|
關於作者: |
王臣
畅销书作家
@王臣 http:weibo.comwangchen519
代表作
人文类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
《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
《今生就这样开始:三毛传》
文艺类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
(新浪读书“十大生活好书”)
《你若不来,我怎敢老去》
|
目錄:
|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有情篇》
第二版序: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第一版序:不负如来不负卿
倾谈一:此身似历茫茫海
01_信徒
02_密教
03_如来
04_领袖
05_乐土
倾谈二:叹他于此总茫茫
06_源起
07_入世
08_寻生
09_活佛
10_匿光
倾谈三:印入伊人一片心
11_初见
12_少恋
13_别处
14_诀别
15_辗转
倾谈四:为卿憔悴欲成尘
16_圣域
17_囚鸟
18_绝离
19_迷失
20_肆爱
倾谈五:此生虽短意缠绵
21_暗兽
22_退戒
23_幽媾
24_惊变
25_险象
倾谈六:此行莫恨天涯远
26_征途
27_哑言
28_刑路
29_寂灭
30_传奇
倾谈七:不观生灭与无常
31_秘传
32_流浪
33_神迹
34_归尘
35_菩提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无念篇》
倾谈一:但曾相见便相知
01_时光
02_降世
03_旧路
04_生死
05_新途
倾谈二:入定修观法眼开
06_佛心
07_苦度
08_返藏
09_女子
10_甘丹
倾谈三:日月游行绕四方
11_达孜
12_工布
13_行游
14_印度
15_白象
倾谈四:须弥不动住中央
16_赛科
17_贺兰
18_福田
19_宿缘
20_京师
倾谈五:十地庄严住法王
21_莲事
22_塔布
23_多麦
24_神通
25_法相
倾谈六:但逐轮回向死亡
26_送离
27_圆寂
28_正见
29_彼岸
30_无涯
附录:与仓央嘉措有关
附录1_相关仓央嘉措诗文录
附录2_仓央嘉措年谱
|
內容試閱:
|
第二版序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2011年,我第一次去西藏。
那时候,刚刚写完关于仓央嘉措的书。心心念着要去拉萨八廓街上那间叫作"玛吉阿米"的小酒馆坐一坐。也是在这里,我认识了后来成为好朋友的文小姐。于是,有了之后某个夏日与文小姐在成都宽窄巷子的秉烛夜谈,有了拍摄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的共识,有了很多美好回忆。
大概,初次的西藏之行,对于我来讲最大的收获便是她了。只是,辞别拉萨之后,依然忍不住想要再回到西藏去看一看,总觉得西藏是第二个故里,而拉萨则是一座一生也看不透、看不够、看不厌腻的城。所谓情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在西藏,心变得踏实、安稳,仿佛所遇之一切都是祥和、温柔、充满暖意的。在那里,读到的书、遇到的人、写下的文章,也总是跟其他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发生的一切,截然不同。就连读仓央嘉措的诗歌,也仿佛要读出更纯粹的意味。
因被冠以仓央嘉措之名以讹传讹的一些诗歌为人所知,仓央嘉措的人生故事也日渐令世人充满了好奇。可是,过去了的事情,怎么可能再被丝毫不假地还原呢?被记录下的历史都未必是可靠的,又何况是只有只言片语的碎片往事呢?
我笔下的仓央嘉措,依据的是可靠却不多的史料。他的岁月往事,或可在我充满私心的写作当中寻得一二蛛丝马迹,但也一定无法与不可知的历史真相严丝密合。我执信,一切妄称自己所言是如实还原仓央嘉措生平真相的写作者都是盲目无知、自大浮夸的井底之蛙。那些隐秘的岁月琐细,无人可知。
而今,这套关于仓央嘉措的书要再版。心中欣喜自然是有的,更多的是郑重。这套书,之于我个人,乃至我往后的书写生涯,都是避不开的作品。因为它,让更多的读者知道这世上还有我这么一个煮字疗饥的人。因此,它的再版意义,远重于我其他的作品。
2014年版《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是2010年版《世间最美的情郎》和2011年版《世间最美的情郎2》重新修订后的"套装珍藏纪念版"。两册书原本即是同一主题、不同方向的两次独立创作,当中的承续关系,也仅限于仓央嘉措生平事迹的时间线索之上。因此,再版时分别以"有情篇"和"无念篇"为题,比旧版本的副书名要显得简静、清旷,亦可更恰当地体现两册书之间各自独立又共成一体的关联。
其中,"有情篇",是基本依据正史的脉络写就,将仓央嘉措的一生记至青海湖神秘消失一处为止。但在西藏民间关于仓央嘉措的传说,未终于此处。"无念篇"便是以阿旺伦珠达吉所写的那一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秘传》(下称《秘传》)为参照蓝本,续写仓央嘉措青海湖后那些山长水远的传说。
当年,写作"有情篇"至收尾,本欲息笔,却又忍不住单独列了一章来简述这本久闻未见的《秘传》。而今回头去看,竟似刻意的伏笔,为"无念篇"的写作做了铺垫。故"有情篇"的末章与"无念篇"的首章内容上有某种程度的重复,也是为了互为承接,彼此映衬。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仓央嘉措。纵他身后千万福苦千万生死,纵他存世之诗惹世人争议,他依旧会在众生心底恒久占据一个位置。不偏不移,令人虔心。否决得了他的诗,却始终无法否决你我心中的仓央嘉措之情结。
论及爱,论及你,论及今生今世,论及生死不离。论及佛,论及西藏,论及八廓街,论及玛吉阿米。你我,总会回想起,那雪山之巅的藏地圣王,仓央嘉措。也总会有一段与之相关的伤欢悲喜,流落在心底。写作这套书,是偶然,亦为纪念。
两册书的旧版本,瑕疵不少,遗憾很多。今次,合二为一,一同再版,也是命中注定的殊途同归。再版时,无论是装帧设计,还是书籍用纸,都属上品。只愿,笨拙文字未辜负精良制作。只为,给读者和自己一个郑重交代。若我笔下的仓央嘉措能让你有哪怕只是零星的知获,之于我,已是最好的结果。
仅此。
愿岁月与你,心意相照。
王臣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第一版序不负如来不负卿
一首诗。一段往事。
一个人。一生传奇。
仓央嘉措。这四个字里所蕴含的情是情非足以迷倒众生。他清氲雅静、爱赏风流,又才华横溢、充满智慧,能洞穿世事轻浮,将一个"爱"字清清透透地握在手心穿行在人间流转的尘埃里度过了一生。他的爱,是大爱。于是,他生来就注定要成就传奇。
十多年前,从朱哲琴的音乐专辑《央金玛》里流广开来的一首《信徒》,大约是众人印象里最深刻的"仓央嘉措情诗"。它清雅。它俊丽。它婉转婀娜。它朗朗上口。它是浪漫到骨子里的一首诗,令人不能不爱。于是因着它,仓央嘉措的名被广知。其人其事,其内心爱喜亦被人揣测不已。
于是,他的人生在三百多年后的人间充满了新的不可思议之顽艳。
也正因为这样,仓央嘉措便成为藏传佛教史上最被后人珍爱的上师。自然,也是充满了争议。这样的氛围之下,仓央嘉措流传下来的情诗便一再被人拿来读、念、解、忆。最终,便有了这样的一群人,在烟光弥漫的人间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凝聚了起来。他们成为仓央嘉措最好的拥趸、最虔诚的信徒。
只要仓央嘉措这个名字存在,因它而起的共振鸣响就在。任何内心有温柔感的人,只要遇知他,便定然不能解脱。他是追随者们的精神归宿,是他们心中盛开的不朽的莲花。
只是这一些执信当中有一些误念。这一些误念,鲁莽却又温柔美丽。从仓央嘉措无故失踪生死不明的那一事件开始,他就注定在民间会有一个被百姓编撰出的超越历史之上更为绮丽的人生。那一些口耳相传的逸事甚至带着冲撞历史的嫌疑,但依旧令人听闻时,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本身,有关仓央嘉措的史料阙如始终。他一生,犹如悬在半空。其生平几近是一部无字之书。但我执信,三百多年前,端坐在布达拉宫里的他,定然是了悟人间一切虚妄荒芜的。
仓央嘉措是活佛。他的智慧让他与众生显得有区别。他生来便肩负着某一种度化的责任。在人间逡巡一遭,自有笑纳百川之胸怀。溘然西去,见尘世温柔黎民把他的人生编织得流光溢彩,想必也是慈善不语,没有二话的。这即是他。内心清坦无垠,有一片蔚蓝天,有一片碧绿海。
仓央嘉措的一生是一座迷雾森林。若有的轮廓,似无的内设。能够确证的事件不过二三,就连死亡的年岁、方式,也是众口不一。现有的史料少之又少,再过多年,可以理清的线索势必更加微少。
虽然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依旧坚持尊重历史并依据上师真实的生平线索的原则来写,在泛黄的史册之间,抽丝剥茧,理出一个尽可能连贯的生平线索,再根据现有史料所载的事实谨慎地进行一个尽可能细致的修复。但,即便如此,要想还原仓央嘉措一个毫厘不差的人生怕是没有可能了。
因此,既然那个真的他已几不可知,不如将仓央嘉措佛之本源放在心里拜,然后再放开你我局促庸常的心,来做一回干干脆脆自顾自的嗜爱人。读他的诗,写只属于你我的关于他的事。
如此,佛家人心念的、膜拜的,是一个他。人们讲述的、传承的、恋慕的,以及,此刻我执念要写的,是另一个他。
住进布达拉宫,
他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王臣
二〇一〇年六月
倾谈一|此身似历茫茫海
01|信徒
佛。
西藏。
布达拉。
仓央嘉措。
只这几个字就好。看一眼,便觉有风流无限。有一些人,初见时分,便可以知道是令己身愉悦欢喜的。有一些事,匆匆而过也能印刻入心。有一些地方,去或不去,到与不到,并无区别。因为它是属于内心的,是要长久瞻仰的,是摹在灵魂深处如水墨长卷氤氲不息的。
清圣之地渐稀的今时,西藏成为许多都市人内心一块不可复制的静净归处。总是想要去一回,见一回天之蓝、云之洁、山水之绿。于是,他们会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去探识。于是,我也开始读许多关于西藏的书。
有一日,在一册泛黄的书里翻到一页写藏传佛教的字。细细读下,记住的不单只有佛家往事,更有他,足踏莲花,飘入心底。犹如彼岸之葩的,仓央嘉措。这一念,便再没能忘记,再不愿忘记,再不舍忘记。时间酝积久了,因着他的缘故,去西藏竟成了心底的一桩心事。
总想着:
要去一回西藏,瞻一眼布达拉,悼念一回他。
如此,方才能将一些顽执心意,放下。
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情意盘旋心底,指引你我做出一些温柔的事。比如,我在写他。比如,你将再一次读到他。而此刻连接你我的缘之源在三百多年前的青藏高原上。在布达拉宫里。在那一页史书中清简深邃的四个字: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是个谜。于是,更令人痴往。离得越是远,就越觉得彼此之间有无限绚烂风光。此一刻,手边握着的是莲花生大士所著的那一本《西藏度亡经》。原名叫作《中阴得度》。
书上说,人在离世后,投生前,要经历一个名为"中阴"的阶段。中阴就是人在离世之后,尚未投生之前这个阶段。为解亡灵"中阴险难"怖象,乃至证入不生不灭的法身境界或得报身佛果,以了生死轮回之苦,至少亦可得到上品的化生或转生,免去落入三恶道的果报。不知彼时,仓央嘉措圆寂后,是否有人于日照光明之处为他超度,诵念此本经文。
此刻。在这潮湿深夜,来写他,心里有些微忐忑。怕这周身气场不够周正、不够明光。自然,他的禅心不是我等凡俗子弟可以了悟透彻书写到位的。不过,无碍。我不过只是想要在他匿迹的凡尘里循着净土气息,写出一个许与本源差之略微,却是你我心中最想要看到的仓央嘉措的前世今生。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是如此美,如此真,如此光明磊落。不惧。不讳。不遮。不掩。内心所有娟秀感触俱表无遗。那是他生命当中最隐秘却着实是最令人心动的、短暂却粲然的人间烟火。
读罢这一首诗,沿着这一句"不负如来不负卿",开始,往前,再往前。在那若有似无的线索里,缓慢移步,直至霎时间发觉已在布达拉宫日光殿前。于是,我看到一切都豁然开朗起来。布达拉宫,日光殿。他的一生也终于有了一个被铭刻的理由,被追忆的入口,被讲述的源头。
从这一刻起,我将开始的不只是笔墨的单薄叙述。更是你我,通过文字与时光深处静默端然的他,似水长流温柔不休的一段盛世之恋。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他都在那里。
02|密教
他,是他的转生。
他,是他的前世。
写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势必要从他的上一世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开始写起。从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到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中间所隔的,不只是生命轮转的刹那交接,更有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从生到死的恢宏一世。那当中的功勋、修行,是他为他的来生--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积下的福报。
写罗桑嘉措,也势必要写那个乱世,写深蕴广达智慧的藏传佛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理出一个线索来。一点一点循序,然后蔓延到仓央嘉措这一世的舛错流离。因所有这一切彼此之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因果牵系在。
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了十分漫长、崎岖和艰苦的路途。斗争。颠覆。倾轧。交融。统一。这一路,遍生荆棘,异常险阻。
藏传佛教,又称为喇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后来,藏传佛教各大派普遍信奉教法中的密宗传承,所以藏传佛教有时也被直接称作密教。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起源发展壮大的一脉相承相比,有十分明显的不同。藏传佛教更为错综复杂。
在古代西藏,僧众普遍奉行土著宗教"苯教"。它的盛行远远早于密教的传入。
苯教,原本是古代西藏藏王治理西藏的工具,但却导致后来信奉苯教的大臣借苯教教义来凌驾于藏王之上,成为争权夺利的器具。于是,后来的藏王赤松德赞为巩固藏王之权、铲除异己大臣,从古印度迎请来得道高僧寂护和莲花生,建立桑耶寺和僧团组织。将古印度佛教引进西藏,作为打击苯教实力的工具。于是,佛教在西藏得到弘扬。
佛教入藏之后,与西藏苯教经历了一个长达几个世纪的斗争时期。古印度佛教从8世纪中叶入藏之后到10世纪后半期才正式形成了独具西藏特色的喇嘛教,并于13世纪中叶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
此后的三百多年间,藏传佛教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又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众多派别。
从11世纪开始,各种支派陆续形成。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算最终定型。当时的派别主要有宁玛派(红教)、噶当派、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黄教)等。格鲁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又称新噶当派,于是噶当派后来便被并入日益壮大的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
1402年,格鲁派创建人宗喀巴大师完成论著《菩提道次第广论》,1406年又完成论著《密宗道次第广论》。此两本论著的诞生为格鲁派的创立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1409年,正月,宗喀巴大师在帕木竹巴地方政权支持下于拉萨大昭寺首次举行祈愿大法会,并于同年在拉萨东北兴建甘丹寺,且亲自任住持。这一系列活动标志着格鲁派正式形成。
诚然。格鲁派的形成与当时统治西藏的帕木竹巴政权的支持有着十分重大的关联。若是宗喀巴大师不能在适当的时机寻得援持,大约格鲁派的出现也不会是如此一般温静自然的局面。写至这一处,深觉有必要再将西藏历史上地方政权发展演变的历史做一次清简的梳理。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迁都逻些(今拉萨),降服苏毗,征服羊同,逐步统一西藏高原。877年,吐蕃王朝覆灭,西藏开始进入分裂割据的时代。这一时期,也正是密教在西藏发展的"前弘期"。吐蕃王朝的覆灭也就标志着密教发展"前弘期"的结束。
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前弘期"与"后弘期"。西藏分裂混战的初期,也导致了佛教在西藏超过长达一百多年的沉寂。到11世纪的时候,古印度尊者阿底峡入藏,开始大力进行又一轮的佛法弘扬,于此,藏传佛教的发展方才进入了"后弘期"。
这一时期,西藏地区政治上是各自为政,佛教传播却得到一个大程度的发展,各个教派陆续产生,藏传佛教也取代了苯教,成为主导西藏的宗教。直到13世纪,萨迦政权排除万难统一了西藏,并带领西藏进入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新的统治时代。
萨迦政权之后,统治西藏的是帕竹政权。帕竹政权是噶举派政权,所以也被称作帕竹噶举政权。格鲁派虽得帕竹政权援持,但在帕竹政权覆灭之后上台的同样是噶举派政权的仁蚌巴政权的统治下,开始大肆打压格鲁派。从1498年开始禁止格鲁派"三大寺"的僧人参加"传召大法会"。并且,在之后的二十余年里,传召大法会因此都由拉萨附近的噶举派和萨迦派僧人所主持。
不过根据史料,仁蚌巴政权打压格鲁派的起因是1479年仁蚌巴在拉萨建立的一个噶举派寺院数度遭受格鲁派寺僧的拆毁。于是,后来仁蚌巴决定派兵讨伐,占领了拉萨等地,然后开始打压格鲁派。
到1565年,仁蚌巴原手下官员辛厦巴才丹多杰起兵造反,先后占据了帕日等地。并仅仅在一年之后,辛厦巴才丹多杰的势力几乎就覆盖了整个西藏地区,他也因此自称为"藏巴加波"。"加波"在藏语当中即是国王的意思。由此,西藏开始进入了"藏巴政权"的统治时期。
到17世纪初的时候,在青海、蒙古一带,格鲁派已经发展成为主导宗教,但是在西藏地区,依然是噶举派占据优势。并且,噶举派在藏巴政权的支持之下,继续对格鲁派采取仇视、压迫、摧残的措施,致使格鲁派的生存环境十分艰险。
甚至,在格鲁派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圆寂之后,藏巴汗竟下令禁止格鲁派僧众寻找活佛的转世灵童。彼时,恰逢藏巴汗体衰之年,长时间卧病在榻。因为藏巴汗常年伙同噶举派打压格鲁派,于是,藏巴汗便认定自己的病变是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施法诅咒所致,便断然禁止灵童的寻找,这激起了格鲁派上层高僧的严重不满。纵然众僧愤懑不已,却到底无计可施。
此时,幸得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出手,才延续了活佛转世的传承系统。关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达赖、班禅两大系统,有一些话有说明的必要。
达赖、班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两大地位最高的系统。西藏佛教界认为,达赖是"欣然僧佛"即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班禅是"月巴墨佛"即无量光佛的化身。在佛教理论中,无量光佛的地位是要高于观世音菩萨的。因此,在佛教理论上,班禅的地位要高于达赖。
但是,在世俗地位中,达赖由于常驻拉萨,地位似乎显得比班禅重要。这便使得两个系统互相制约,也互相补充。
在格鲁派甘丹颇章政权建立之后,达赖、班禅两大系统分别统领前后藏地区。另有章嘉呼图克图、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两大活佛系统分别管理内蒙古和外蒙古地区,共同维持着格鲁派的稳定统治。
那一回。罗桑确吉坚赞见藏巴汗禁止格鲁派僧众寻找灵童后,却不计较藏巴汗残害黄教僧众之恶行,依旧使尽毕生所学之医术,治愈了藏巴汗的痼疾。面对宅心仁厚、医术卓绝的活佛,藏巴汗心生感动。后来,藏巴汗为表示感激之心,便说应允罗桑确吉坚赞的任一请求。于是,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便请求藏巴汗同意格鲁派僧众寻找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的转世灵童。
在藏巴汗并不情愿地应允之后,寻找活佛转世灵童的格鲁派高僧在罗桑确吉坚赞的主持之下,选中了山南琼结诞下的罗桑嘉措,为四世达赖的转世灵童。
这一年,是公元1617年。
03|如来
那个年代是乱世。
是属于罗桑嘉措的乱世。
且看时光,簌簌往回,垂落在三百多年前。
公元1682年。布达拉宫。日光殿。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独自立在栏前,看日出彤霞在天边染花。人到了生命之灯将枯时是有预感的。他是活佛,自有其对生死分明的知悟力。大限将至,他怎会不知。那日,他就那么凝瞩不可至的天际,心中盈满一湾寂静无波的水。
而他这一生丰沛的过往,在这一日,如潮水般溯回。让他在这温煦的清晨看清了自己的来路。也将因此知道,自己要去的路,要宿归的尘土。然后,静心以待。好一帧极淡极雅极圣洁的画面。
公元1616年。藏历第十饶琼火龙年。四世达赖云丹嘉措去世,终年二十八岁。云丹嘉措去世之后,依据藏传佛教传统,开始寻活佛下一世的转生灵童。
公元1617年。藏历第十饶琼火蛇年。九月二十三日,天生异象。西藏琼结青瓦达孜地区。青瓦达孜宫,即琼结宗堡之内。前藏世袭贵族琼结巴家族被誉为"猫眼宝石中的九眼珠"的奇女子贡嘎拉则在丈夫霍尔·顿都热丹的陪伴下,历经十月怀胎之苦终于诞下一名男婴。取名:贡噶米居多嘉旺格嘉布。男婴生来便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满面容光。他的出生,给琼结巴家族带来了无限福祉。
在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的自传里,他这样描述自己出生前后的奇异之事:
"日沃德庆寺的然坚巴桑杰嘉措是我家日常供养的上师,他在笔记中写道:在临近投胎之时,有一个自称为香灯师的僧人带来一尊大悲天王的铜像。有人问他这是什么像,他回答说是拉萨大昭寺的五位天成像(十一面观音像)。
"在临近分娩时,(母亲)梦见铜像往窗外爬,由于身形高大,十分吃力。一个艳装佳人挽住他的手,轻而易举地将其拉出窗外。据说,当时龙王庙内有一种未曾见过的花开放,寝殿顶上虹光缤纷,一些没有规矩的山下人将寨堡团团围住,无云的晴空中降下雨点,非亲眼目睹很难相信会出现这种奇观。一旦亲临其境,他们会认为同时在那里有隐居的恪守律仪的非凡的人去世或者诞生或者证得了道果。"
孩子诞下之后,霍尔·顿都热丹一颗未定的心并未因此落静。在妻子孕期,霍尔·顿都热丹曾私下寻访上师,为孩子作法,便得知孩子灵光外泄,心体非凡。
果然,他--贡噶米居多嘉旺格嘉布出生不久,在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的主持下,寻找转世灵童的高僧在藏北的热振寺,文殊菩萨佛像前,以陈设糌粑丸抽签的方式,认定他为: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之转生灵童。
公元1622年。六岁的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被拉萨三大寺(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僧众迎请至哲蚌寺,开始习佛行修。
罗桑嘉措先后拜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与乃萨瓦·贡布索朗巧丹、昆顿·班觉伦珠、查仓·洛巧多吉、第达(掘藏师)林巴等高僧为师。他在各大派上师的带领下渐次学习藏文文法、正字法等。读书,写字,聆听和研习佛教典籍及其释论,接受了十分清慧良好的教育。
三百多年前,好一个纷然乱世。却庆幸还有他在。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从小,罗桑嘉措便显露出过人之慧。是,他不是凡人,他是举世无双的活佛。一切都是生世注定的。不容置疑。
于是,此刻且让你我,感他智慧潺湲,静穆有终。
心念,如是如来。
04|领袖
有一些人生来便是带着使命的。
逡巡人世苦疾。
普度众生极乐。
公元1622年,罗桑嘉措以四世达赖喇嘛转生灵童的身份被迎请至哲蚌寺。入寺之后,罗桑嘉措追随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公元1625年。罗桑嘉措八岁。正式拜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为师,受沙弥戒。公元1627年,罗桑嘉措十岁。罗桑嘉措受比丘戒。正式成为活佛。
于此,他的生路也才正式地生衍出遒劲非凡、无可替代的轨迹。带着时光往前轰轰烈烈而去,只为一心一意无穷佛。
罗桑嘉措在哲蚌寺接受教育的这一段时期里,藏巴汗政权和其他各派依然对格鲁派持续进行迫害。1630年,藏巴政权利用地方势力内讧之机对格鲁派进行了一次严重打击,甚至迫使年仅十三岁的罗桑嘉措离开拉萨去往西藏的山南地区避难。
并且,此后不久,蒙古喀尔喀部的却图汗、藏巴政权的藏巴汗和康衢的白利土司结成了联盟,立誓一定要彻底消灭格鲁派。在颠沛流离当中,早慧的罗桑嘉措便意识到独立的政治地位对于格鲁派存亡的重要性。
公元1636年。罗桑嘉措十九岁,正是英气的好年华。这一年他就任了哲蚌寺、色拉寺二寺的住持。也正是从罗桑嘉措开始,历代达赖喇嘛都将成为这两座寺院的住持,并且这个职位除活佛之外别人再不能担任。
为了摆脱密教尤其是格鲁派对藏巴汗政权长期的从属关系和一直遭受迫害的地位,罗桑嘉措于1641年和他的师父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商议决定,利用藏巴汗政权同蒙古和硕特部之间的矛盾,派人去青海与和硕特部的首领固始汗谈判。以借和硕特部大军的强大实力彻底推翻藏巴汗政权,从而开创出一个属于格鲁派的新政治局面。
果然,当和硕特大军一到,便迅即将三股反对格鲁派的敌对势力消灭殆尽,并且帮助格鲁派建立了以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为首的甘丹颇章政权。并且,和硕特部与格鲁派的信仰正式结盟。这一年是公元1642年。
藏区之内,罗桑嘉措带领格鲁派信众在开辟新天新地。藏区之外,亦是一场云雨更迭,在改朝换代。在甘丹颇章政权建立之前的1636年,藏历第十一饶琼土鼠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据《清实录》记载,是年十月,皇太极派遣以察汉喇嘛为首的一批人去往西藏,带信给当时掌管西藏地方政权的藏巴汗和"掌佛法大喇嘛",说"朕不忍古来经典泯灭不传,故特遣使延致高僧,宣扬佛教,利益众生"。表明了慕名聘请之意,也明确地表达了清朝想在藏区之外发扬佛教的愿望。这为后来罗桑嘉措的进京提供了良好的铺垫。
同时,和硕特部落见明朝式微,清朝完完全全取而代之也是指日可待,便有意投靠清政府。于是,1642年,和硕特便联系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暗中派遣使者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等人,"自人迹不至之区,经仇敌治国,阅数年",历经艰险,方才于次年抵达当时清朝之都盛京,也就是现今的辽宁省沈阳市。
当时,清太宗皇太极得到西藏使团要前来朝见的消息,亲自率领众臣前往怀远门给西藏使团接风洗尘。并率众拜天,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不但如此,皇太极为了纪念这一次藏传佛教使团的来访,还特别在盛京修建了第一座黄教寺庙"实胜寺"。使者们在盛京留至次年才回藏。此时,正值格鲁派甘丹颇章政权初建,于是在使团临行之前,皇太极还委托使者致书罗桑嘉措,并赠予大量礼品。
"金刚达赖喇嘛。今承喇嘛有拯济众生之念,欲兴扶佛法,遣使通书,朕心甚悦,兹特恭候安吉。凡所欲言,俱令察干格隆、巴喇衮噶尔格隆、喇克巴格隆、诺木齐格隆、诺莫干格隆、萨木谭格隆、衮格垂尔扎尔格隆等口悉。外附奉金碗一、银盆二、银茶桶二、玛瑙杯一、水晶杯二、玉杯六、玉壶一、镀金甲二、玲珑撒袋二、雕鞍二、金镶玉带一、镀金银带一、玲珑刀二、锦缎四,特以侑缄。"
后来,顺治皇帝即位,因循皇太极的政策,再次召请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进京。但此时,罗桑嘉措对待清政府的态度却采用了一个十分微妙的表达方式。罗桑嘉措深知获得新王朝的扶持的重要性,但也知清政府急于安抚稳定西藏地区对于清政府彻底完成统一大业的重要,于是,他对待清政府的笼络和召请并不急于回应,以保持自己的威仪。
但顺治皇帝如是再三,并不罢休。
公元1652年,罗桑嘉措跟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商洽之后,深觉恰当时机已到,便决定应诏入京。再经与当时担任西藏摄政大臣第巴一职的索朗绕登讨论之后定下了入京方案。
公元1652年,春。因四世班禅年事已高不能同行,于是罗桑嘉措独自率领一个约三千人的庞大朝清使团离开西藏踏上了入京之路。当顺治皇帝得知此消息后,大喜,并当即决定罗桑嘉措使团此行的所有费用均由国库负担拨付。直到当年十二月十六日,罗桑嘉措一行人方才抵达了盛京。
一年之后,罗桑嘉措才返藏。
在罗桑嘉措一行人行至内蒙古且未离开代噶地方之前,顺治皇帝派人赶赴代噶地方,奉旨颁给了罗桑嘉措一枚有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金册金印,且正式册封罗桑嘉措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旦达赖喇嘛"。
自此,"达赖喇嘛"的封号被正式确定下来。此后,历世达赖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遂成定制。待罗桑嘉措抵藏之后,他用清政府所赠银两建造了十三座寺院,也渐渐规范了格鲁派的各种礼仪制度。
罗桑嘉措的这一次外交活动,使甘丹颇章政权获得了清政府援持,对其政权的巩固产生了促进作用。后来在布达拉宫的司西平措大殿里一套记载着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一生活动的唐卡当中,便有一帧纪念顺治皇帝与罗桑嘉措会晤场面的图景,令人赞叹。
除却以上事迹,罗桑嘉措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作为大约便是重修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当时的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拉萨,为迎接大唐文成公主"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
因宫殿富丽绝伦,僧众将其喻为第二殊境"普陀山",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于是得名"布达拉"。"布达拉"是梵语音译,即意为"普陀罗"或"普陀"。从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开始,布达拉宫成了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它也因此成为西藏政教合一地方政权的统治中心。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
相传在松赞干布时期,布达拉宫筑有边长五百米的肃穆高墙,红山之上殿宇多达一千座。可惜在公元7世纪至8世纪这一时期,布达拉宫先后遭遇了火灾和雷击,众多宫堡都因此倒塌。到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覆灭之后,连年战乱致使布达拉宫几成废墟。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尴尬之中。
直到甘丹颇章政权建立之后的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与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以及第巴索朗绕登听从经师林麦夏仲·贡觉群培的建议并悉心沟通之后,决定重修布达拉宫,重现布达拉宫旧日之光。不久,在第巴索朗绕登的监工之下,着手开始修建布达拉宫的白宫部分。至罗桑嘉措入京朝圣返藏后的1653年,白宫修建顺利竣工。
布达拉宫,雄踞西藏拉萨的红山之巅。是藏传佛教的圣殿。矗立在青藏高原上,如同古老图腾,为西藏后世子民提供着最清圣的福佑。它壮丽,庄严,无可替代。带着一种亘古不朽的沧桑质感,任岁月金戈铁马,年华迁变。
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拥有强大的个人意志和卓绝的才能智慧。他为发扬光大格鲁派、建立甘丹颇章政权耗尽毕生所有精元,不遗余力。他在世时,西藏地区格鲁派寺院已经发展到3477座,格鲁派僧侣人数亦已超过30万人。
晚年,罗桑嘉措潜心著书立说。撰写出的主要作品包括《西藏王臣记》《菩提道次第论讲义》和《引导大悲次第论》等在内的众多论著。而他的论著在藏传佛教界里流传甚广,并且大多被公认为佛教经典。因此,在西藏宗教、文化史上,罗桑嘉措都享有极高的声望。
于是,你我都应知道,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无疑是藏传佛教史上功勋显赫的活佛,是西藏伟大的政教领袖之一。
05|乐土
公元1682年。
藏历第十一饶琼水狗年。这一年在史册当中是寂静的、安谧的、阒无声息的。因世事轮转,都在暗地里静好。倏尔,已过春秋。人却不知。是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六十六岁。
昔日风华少年已至暮年。一生蹉跎,不过只是换得这临终一刻的稳重安静。他着一身褐红袈裟,袈裟领边、袖口微露黄色夹袄。然后斜卧在榻上,看日光一寸一寸移至足下,溜出榻尾,心里好生清定。猛然,他忆起前一日夜里,做的那个梦。
梦里头。尘光郁阴。他听到召唤,要他向西,腾云离去。他心中自知,这是到了时候,该卸下这肉身,归于尘土了。
罗桑嘉措将诸事凝算于心,包括哪一方有生,哪一方有死。这一日,他将他的爱徒,已经担任摄政大臣第五任第巴之职的仲麦巴·桑杰嘉措唤至榻前。罗桑嘉措心知,唯有眼下灵慧的桑杰嘉措才能担当他去后维护西藏统一和稳定的重任。他从桑杰嘉措的瞳中,看到了他期遇一生的明光。
公元1653年,清顺治十年,藏历第十一饶琼水蛇年。桑杰嘉措出生于拉萨大贵族仲麦巴的家中。他是第二任第巴仲麦巴·陈列嘉措之侄。得叔父庇荫,桑杰嘉措八岁即入布达拉宫,师从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学习。
学习佛典,旁及梵文、诗学、文学、史学、医方、历算诸科,遍览群书。他亦是西藏的著名学者,其著作包含《布达拉宫志》《六世达赖传》《五世达赖诗笺》《医方明仙人喜宴》《浦派历书白琉璃》等。
在桑杰嘉措二十三岁那一年,时任第巴一职的洛桑图道辞职,罗桑嘉措便直接指定桑杰嘉措为接任第巴的人选。
第巴,系藏语sde-pa的音译,为清初西藏地方政府总持政务最高官员之名称。藏人亦称"第悉"。任期为三年。自格鲁派甘丹颇章政权建立之后至桑杰嘉措为止,担任第巴一职的人先后有:第一任第巴索朗绕登,第二任第巴也就是桑杰嘉措的叔父陈列嘉措,第三任第巴洛桑图道,第四任第巴洛桑金巴,以及第五任第巴桑杰嘉措。
在桑杰嘉措正式担任第巴之前,罗桑嘉措曾两度指定桑杰嘉措继任。第一次,即是桑杰嘉措二十三岁那一年。但因为长期在宫中生活,对宫中局势自是十分了解,于是在谨慎分析之后,桑杰嘉措以自己"年纪尚轻,阅历不够"为由,婉拒了这一任命。甚至亲荐了旁人即洛桑金巴代替自己继任第巴。
第二次,是在洛桑金巴三年任期满了之后,罗桑嘉措再次任命桑杰嘉措继任第巴,虽然桑杰嘉措再次推诿,但这一次罗桑嘉措没有妥协,他直接颁发了文告,并且将文告公布于众。他甚至在文告中说了"桑杰嘉措与达赖喇嘛无异"的话。
为树立第巴威望,罗桑嘉措又以按手印的方式使众人听命于第巴。他对桑杰嘉措的爱赞之心十分明显。至此,桑杰嘉措方才走上执政西藏的道路。这一年是公元1679年,清圣祖康熙十八年,藏历第十一饶琼土羊年。
三年之后。罗桑嘉措形神渐枯,自知即将圆寂,便将最后的遗愿向桑杰嘉措一一袒露。那一次临终的倾吐,是这情同父子的二人之间最为热烈最为深挚最为坦诚的对谈。
这一日,桑杰嘉措立在五世达赖的身侧,立在落日的温婉余晖里,沉默不语。他端凝着慈善如父的罗桑嘉措。那浓密的眉,那深邃的眸,那庄重的身廓,一切都与年岁一同刻进了桑杰嘉措的身体里。有一些人之间的羁绊是将穿越时间、轮回、生死,经历几生几世亦不能销匿的。比如,他与他。
罗桑嘉措活了一世,到最后他所能交付于桑杰嘉措的,已不止箴言几句。他要桑杰嘉措担负起的是,一个群族一方水土的安稳。而这,也势必将成为桑杰嘉措奋斗一生的事业。西藏这块土地,格鲁派的运途,都将融进他的生命当中,同生同死。
遵照罗桑嘉措的指示,桑杰嘉措有三件事情需要竭尽毕生的力气去做。第一件,是尚未全部修建完毕的布达拉宫建筑工程,他需要继续努力,将布达拉宫修缮至最好,留给西藏子女荫庇。
第二件,是自从格鲁派借和硕特部的武力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之后,和硕特部便入藏扎下了根,并开始干涉西藏政权的事宜,丝毫没有退让的意向。在这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格鲁派与和硕特部的矛盾开始慢慢激化。罗桑嘉措一直采取各种措施,包括西藏摄政大臣第巴的任免,来削弱和限制和硕特部在西藏的政治影响。所以,此刻桑杰嘉措需要依照罗桑嘉措的政治思路,继续在削弱和限制和硕特部的问题上做出努力。
第三件,是罗桑嘉措深知自己圆寂之后寻找灵童的困难险阻。他知道,和硕特部一定会趁机千方百计阻挠。于是罗桑嘉措叮嘱桑杰嘉措,自己死后桑杰嘉措可以隐匿实情、秘不发丧,以此方才可以继续以五世达赖之名行事,堵人口舌。灵童也要暗中寻找、培养,等恰当时机,再将他引入世人视线里,承续大业。
语毕,五世达赖侧身向桑杰嘉措看过去。只见他微微颔首,却泫颤不已。时辰已到,桑杰嘉措知道,这一日的光照将要暗去。正如他知,达赖若父,可这一合眼,怕是再无相望的机会了。若可以,他好想再唤一声这照予他暖的榻上人。
是日,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圆寂。
他去时,青藏高原之上,日月暗淡,尘埃嚣乱。每一寸泥土都发出窸窣声响。只刹那,又沉默不语。于是便知,白云苍狗,生死无异。尘归尘,土归土。从来处来,到去处去。生亦是死,死亦是生。
一草一木一尘埃。
一死一生一去来。
倾谈二|叹他于此总茫茫
06|源起
家乡的山谷谧静安适,
太阳的光芒欢乐相聚。
祝愿相聚,永不分离;
如若分离,愿再相聚。
家乡的雪山谧静安适,
雪山的白狮欢乐相聚。
祝愿相聚,永不分离;
如若分离,愿再相聚。
家乡的村寨谧静安适,
我们的亲友欢乐相聚。
祝愿相聚,永不分离;
如若分离,愿再相聚。
西藏的藏南地区有一处地方,叫门隅。这是一块圣美之地。门隅,藏语里又称"白隅吉姆邦",意为隐藏着的一块美丽处女地。相传门隅是金刚女神多吉帕姆的化身。面对苍穹,仰卧于一朵盛开的莲花之上,身化成门隅大地。
这里,民风淳朴,人情热烈。人人都能歌善舞。于是,时光辗转,亦不能阻隔那一支支荡气回肠的加鲁情歌和豪烈畅爽的萨玛酒歌在这片土地之上自由穿行,万世传承。
门隅地区,是门巴族人的主要聚居地,虽然当地也混居着藏族人。门巴人大多信奉噶举派。包括他和她。仓央嘉措的父亲,敦厚的扎西丹增。仓央嘉措的母亲,善美的次旺拉姆。他们,住在清贫的派嘎村落。
扎西丹增。一个苦命的男子。自幼,他的父母便重病在榻,于是从少年时,他便开始终日劳作,养活自己,也为父母赚取医药费用,从无半句怨言。在那一间旧损不堪的小屋里,他与父母相依,茕茕生活多年。他半生操劳不休,却心似深广大海,处处可见是明媚。这样一个敦厚朴实内心光明的人,无论在哪里,总是令人爱赞的。
不料,这样蹉跎多年,转眼已至而立年岁。他素来无心儿女情长,只因他深知,老父老母才是自己的根底所在。只要他们在世一日,他便不能有一日私心。他要将他们放在一切私欲之上,去悉心照料,来积福积报。
命之长短,如日之朝暮,是必然的轮回。于是,当扎西丹增的双亲溘然而逝时,他心里是一场大痛。只是这一痛,也痛得他增长了智慧。他开始明白,自己的父母一生心善,即便是离开人世,也定会喜登极乐。于是,内心终渐豁然。
能最终做到这样面对死亡静定不乱的人,绝少。这个平日里看着憨实内敛的男子,此一刻是如此担当,令众人刮目相看。也是在这个时候,先知先觉的人便看到他将要独自度过的后半生。扎西丹增其实也知道,真正意义上属于他的生活至此方才开始,并毋庸置疑地带着伤感的意味。
与次旺拉姆的相识是命定的,扎西丹增执信。次旺拉姆是罕有的好女子,贤淑美丽。村落里的青年男子无一不想与她靠得再近些。只是次旺拉姆平日里清冷,也就鲜有人敢贸然去接近。而那些男子在她的眼里,再深情也入不了心。
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相知,以至相爱,所需要的不单只有深情厚谊,还要那擦肩再回首的炫之又炫的美丽。
其实在正式相识之前,已经有人向次旺拉姆提起过扎西丹增。但却只是三言两语地说村落里有这样一个敦厚纯良仿若璞玉的男子,全凭一颗洁净清坦的心生活,并且无欲无求。彼时,次旺拉姆正是情窦初开的好年纪,没有人知道,那不经意间的听到,就再也不能将这素未谋面的男子忘掉。她记得,他叫扎西丹增。
有人注定擦肩。但他们却是要厮守一生,纵百转千回,也是要聚在一起的。那一日,次旺拉姆听闻扎西丹增的双亲去世,便暗自随前去吊唁的人们向他靠近。其实她也不确定心性内敛的自己是如何下定决心做出这样的事情的。只是知道,那一刻,她身体里突然有一股无法自持的力量,驱使她前往他的家里。
大约是天公作美,觉得时辰到了。隔着几生几世,她也该回到他的身边了,即便用直截甚至突兀的方式。就好似几生几世之前,他们在拉萨街头擦肩又回首的那些杳渺往事。她不能留他在这茫茫高原之上伶仃一人。
到了扎西丹增的家门口时,次旺拉姆看见他家的门前已聚集了三三两两前来慰问的人。在门隅这个叫派嘎的小村落里,人人都心意纯善。他一人落难,众人送暖。青藏高原的这青天碧山之间,就是生活着这样一群素朴相依的人。那是她,第一次见到他。
也果真是命中注定的一双人。隔着三三两两的人,就那么远远一见。彼此心里便有了暖,仿佛之前独自的多年都是为了此一刻的相见。扎西丹增刚刚失去双亲,眼下却见到了这样一个人。即便彼时他对她尚一无所知,但只那眼神一交会,所有的深情便都能渗进心里。他们能读得懂彼此之间那旁人不能理解的遥远交会。
能够在千万人海中相遇,已是不可思议。若再能与之相伴一生,那真是几生几世修来的福气。次旺拉姆与扎西丹增大约是前生积下了太多的福报,所以这一世,受到眷顾。
安宫花白圣洁,
不如酥油似雪。
酥油似雪犹香,
不如姑娘高尚。
杜鹃花红火烈,
不如萃如似血。
萃如似血犹盛,
不如姑娘赤诚。
"安宫花"是门巴语,它是一种清淡素白的野花。而"萃如"在门巴语当中说的则是一种用树根制成的红色颜料,十分鲜艳。这是门隅地区流传很广的民间古典情歌。想必,他们在一起的那些年,扎西丹增一定曾反复对她吟唱过这支歌。用门巴男子特有的那种仿佛可以洞穿红尘世事的嘹亮嗓音。
相传,扎西丹增还有一个性情凶恶的姐姐,在双亲去世之后,抢夺了扎西丹增多年勤苦劳作存下的微薄积蓄,并在扎西丹增和次旺拉姆结婚之后将他们赶出了家门。也说次旺拉姆有一个凶悍的兄长,所作所为与扎西丹增的姐姐如出一辙。于是,他们便在被赶出家门之后辗转来到了藏南的达旺地区(亦有人说是"沃松地区")。
这大约是附会之说,但可以从中得知的是,这一双人的生活十分清简。并且也大致推测出了仓央嘉措的出生之地,也就是父母搬迁之后所定居的隶属门隅地区的达旺一地。
07|入世
有一种人生来便是有光的。从发梢到眉眼,从足心到指尖,从目中清净到心中广远。譬如,他。诞下那一刻,就是带着光的,好似天地之间的一朵圣洁白莲。他生不逢时。
初见人间,已是乱世。
那一日,天生异象。"有许多穿戴华丽宝石的神男神女展现在天幕之上,并显现出身着披风和头戴通人冠的众多喇嘛。孩童刚出生落地,大地便震撼三次,一时间雷声隆隆,风茄花雨,枝绽花蕾,树叶生芽,七轮朝日同时升起,彩虹罩屋。"
这是桑杰嘉措所撰写的《金穗》一书当中写到仓央嘉措出生时的话。在这样一个殊境当中,贞静淑慧的女子次旺拉姆产下一名男婴。他便是仓央嘉措。
关于仓央嘉措的出生,在日增·戴达岭巴所著的《霹雳岩无上甚深精义》一书当中曾准确地预言了仓央嘉措出生的方位,"秉此殊业者,将于香拔雪山西南隅,降生成为众生主,执掌圣教护苍生。"另有伏藏著作《鬼神遗教》一书写道,"骄傲所生战乱日,心生厌离皈教法。莲花生大士幻化身,有缘生于水界癸亥年,教主乌金岭巴将临世。"准确地预示了仓央嘉措的出生年份是在水界癸亥年,即公元1683年。
大约双亲见天有异象,内心对这一场郑重的生命仪式也有了更多的想法与顾虑。这些担忧并不是凭空的,所以在得到验证之前的几年,扎西丹增和次旺拉姆分外珍惜与仓央嘉措在一起的光阴。因此,仓央嘉措的幼年过得十分轻松愉悦。
幼小的男童在达旺清挚的风气里收获着饱满的爱。这让他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羁绊是一件充满不可思议的力量的事情。爱,将众生关联起来。将他与父母与村落的人与过客与僧众与未知的旅途连接了起来。
关于仓央嘉措的上一世,除了藏传佛教活佛转生传承中明确的前生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之外,也有人说仓央嘉措的前生是密教尊者莲花生大士。
莲花生,梵语音译为巴特玛萨木巴瓦。他是印度高僧,亦是西藏密教宁玛派(红教)的开山祖师。因为宁玛派的传布,莲花生大士开始充满许多神奇的色彩,传说莲花生大士为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如来等身口意三密之金刚化现,是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诸佛之总集,亲身示现不生不灭之真谛。
又传说,莲花生大士为了普度众生,具有八种变相(即:莲花金刚上师、释迦狮子上师、莲花王上师、莲花生上师、爱慧上师、日光上师、忿怒金刚上师、狮子吼声上师),此又称莲师八变。莲花生大士在藏传佛教当中所受信仰极为崇高,藏族人民尊称莲花生大士为第二佛。
在藏传佛教史上,莲花生大士是至关重要的密教传承人物。当年,他应藏王赤松德赞邀请,入藏弘扬佛法,并调伏了凶神邪祟的苯教(黑教),使藏民得以改宗正统佛教。并与堪布菩提萨埵建立桑耶寺。
他还教导藏族弟子学习译经,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发展在家、出家两种僧团制,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他适时地引入部分西藏原有信仰与传统,加入印度佛教之中,融会完善,形成了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因此,莲花生大士是藏传佛教得以建立毋庸置疑的大功之臣。
据佛藏传记《莲花生大士本生传》所述,莲花生大士降生之前八百年,佛祖曾告十大弟子之阿难,说自己涅槃之后八百年将有莲花童子降生。所谓莲花童子也就是莲花花心之中将自生童子,接替佛祖,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佛教经典《文殊大幻网续》对莲花生出兴于世弘扬佛法有如下授记:
祥瑞佛陀莲花生,
持有遍知智能库,
此王还持大幻术,
以及佛陀五种姓。
公元1683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藏历第十一饶琼水猪年。三月。青藏高原门隅地区,达旺一地。他,藏传佛教史上最被人珍爱的上师,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降生。
08|寻生
那日。七日同升,黄柱照耀。
仓央嘉措。这就是他新生入世的隐秘。幼童如他,一无所知。彼时,他只是在门巴人的纯真民情里有序成长。日日都穿梭在那些或良婉或激昂的声音当中,内心是丰盈的情。如果不是门隅这一块好土地,怕是也不能孕育出灵透如他的男童来。
圣洁的娘拉拥错啊,
你是一只白鹤从九天降落。
白鹤啊,你展开的左翼,
伸向那巍峨的金刚山;
祝愿啊,人生命长,
寿比金刚山不老。
白鹤啊,你展开的右翼,
伸向那茂密的檀香林;
祝愿啊,子孙后代,
多比檀香林还密。
白鹤啊,你华贵的头颅,
高枕那耸立的雪山上;
祝愿啊,人类崇高,
好比雪山峰雄伟。
白鹤啊,你晶石般的双眼,
朝向那门族的屋中央;
祝愿啊,财宝不尽,
璀璨如日月辉煌。
白鹤啊,你火红的两爪,
屹立在肥沃的土地上,
祝愿啊,稼禾丰硕,
仓满大地上难放。
白鹤啊,你行云般的尾尖,
伸向那奔腾的娘江曲;
祝愿啊,门族昌盛,
绵延似江水长。
是为门巴人萨玛酒歌中的《白鹤歌》。在这清净之地,时刻都有淳朴如是的歌声在风里逸散。仿佛是一种轻快耳语,提醒人们柔韧、沉默并始终携期许之心度过这烟火扑面的日子。仓央嘉措一家便是在这不放纵、不恣睢、不聒噪的幽谧之地过着属于他们一家三口的清淡生活。
一日,仓央嘉措的家里出现了两个陌生人。年幼的仓央嘉措并不知情,他只是觉得陌生二人看上去是那么亲切。仿佛彼此曾在某一明媚处一起生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亲近感,存在于自己与陌生二人之间。这大约就是人与人之间前生积蓄下的缘。只要打一个照面,就能轻易地认出彼此来。
陌生人是出家人。僧衣并不新,红色僧衣上有沧桑的气息。但是却是一种让人十分心安的陈旧。因为旧,显得内敛沉静,连同整个人看过去都有一种慈善在。
这不是两个寻常的陌生人。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仓央嘉措的家中。他们在仓央嘉措更加幼小的时候便多次出现,且行踪诡秘。彼时,不过两三岁的仓央嘉措只是看出父母对两位陌生僧人十分敬重,谦卑有礼。也听父母说,他们都是有崇高地位的得道高僧。但彼时,幼小的仓央嘉措并不能领会其中深意。
仓央嘉措天性里就与人有一种亲近的能力,从不怕生。那一日,二位僧人正与扎西丹增深谈,小小男童便远远窃听,发觉大人们似乎是在讨论自己。他自幼即聪慧过人,于是趁父亲抽身为僧人煮茶的时候嗖一声便钻入了内屋,怔怔地看着二僧。这是这几年来,他第一次真正端凝这二僧。
也不知何因,二僧突然站起,然后面朝这小小男童匍匐在地。他第一次见到二僧如此严肃端然,神情里有揣测难度的惊恐。但他们始终未发一言。说也奇怪,如此年幼竟已心无所惧,他欢快地越过二僧的身旁,一伸手便要握住二僧郑重放好的转经筒。如此轻易地执住它,便不愿放下。他不知,那是先祖五世达赖的法器。
转动经轮的功德,转动一周者,即等同于念诵《大藏经》一遍。转动二周者,等同于念诵所有的佛经,转动三周者,可消除所作身、口、意、罪障,转动十周者,可消除须弥山王般的罪障;转动一百周者,功德和阎罗王相等;转动一千周者,自他皆能证得法身;转动一万周者,可令自他一切众生解脱;转动十万周者,可远至观世音菩萨海会圣众处;转动百万周者,可令六道轮圆海中一切众生悉得安乐;转动千万周者,可令六道轮回众生皆得拔除苦海;转动亿万周者,功德等同于观世音菩萨。"
稚幼的仓央嘉措以一刻执着,转出万千功德。那是他前生留给今世的馈赠,内中所含蕴的亦是两生两世之间的一种无可言说的衔生与承接。
相传也正是这一回,两位僧人正式为男童确认了前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身份。传说仪式当中,异象频生。那日,二僧在居室之内进行了一系列的佛事活动。包括对护法神唐坚嘉措举行恕衍请愿仪式。当时在众多特别的加持物品当中,仓央嘉措一把攥住五世达赖生前所用的镇邪橛,不肯松手。众人不语。翌日,二僧对仓央嘉措进行洗漱洁身,然后将一条红色的护身结系到了仓央嘉措的脖子上。
彼时,仓央嘉措幼嫩的心里大约也是不明所以的,但却生生地有一种莫名的执着指引他做出这些事情来。这大约就是佛缘。他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开始辨认出前生。这一切都是注定的。是宿命里安排好的事情。
《仓央嘉措秘传》里说,每次辨认遗物时,仓央嘉措都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出。自仪式之后,幼小的仓央嘉措便仿佛脱胎换骨,日常行为习惯与五世达赖愈加相似。至此,仓央嘉措便开始以活佛转世灵童的身份生活。
这是一段漫长并且艰辛的路途,将去往他不曾知亦始终终局未知的未知之地。他却以童子之身,被迫独自上路。以灵童之心来观花开花落,以慧敏之意望云卷云舒。
09|活佛
述及此处,由仓央嘉措灵童身份的确认一事,到另外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这也是热爱藏传佛教文化的人应该去了解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活佛转世制度,以及达赖喇嘛活佛体系对这一制度的完善。
活佛,是说已经修行成佛的人在他圆寂之后,为了完成普度众生之宏愿,再度转世为人,以寻常人的形容逡巡于世,度化众生。
活佛转世制度是指通过降神、占卜等一系列活动来选定灵童继承法位的活动。它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转世的活佛主要是具有一定名望的大喇嘛和活佛。而活佛转世制度的首创者是噶举派。自从13世纪噶举派首创活佛转世制度之后,其他教派也相继效仿并传承下来。
活佛转世制度出现、承衍、完善,有一定的思想和理论的基础。藏传佛教认为,人的肉身虽因疾病、衰老、祸端消亡,但是人的精神或者说灵魂是永存的。并且不灭的灵魂会在六道当中不断地轮回转世。这就是活佛转世的思想基础。只是活佛与凡人的区别在于活佛是自行下凡救度众生的菩萨,是带有独特意志的。
另外,在佛教当中,有佛教三身说。所谓佛教三身说,即法身、报身、化身(亦叫应身)。法身是代表有绝对真理的佛法,它是指人内心深处的佛性,是虚的。所以法身是不现的。报身是说经过苦修苦行之后证得真理而成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圆满的相。但报身也只是时隐时现的。只有化身是常现的。佛为普度众生幻化成人所得之身即为报身。佛教闪身之说便是活佛转世制度得以出现的一个重要佛教理论依据。
除了三身说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佛教中的三世道理论。三世道理论是由佛教中的轮回思想衍生出来的。轮回思想在阿底峡所著的《菩提道炬论》中有比较突出的反映,阿底峡认为人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三士道"中的"三士",包括上士、中士、下士这三个层次。
顾名思义,"下士"是处于"下士道"的,他们是以解脱个人今世苦难求得今生快乐为目的的第三层次的人。处于"下士道"的人们,只有皈依了佛、法、僧三宝,方才可以在六道中上升一个层次,也就是脱离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身死以后往人、阿修罗、天三善趣中投生。但这只是修行成活佛的第一个阶段。
只有到了"中士道"中,进入涅槃境界之后,方才可以自我成佛。在上升到"中士道"之前必须要修炼的内容是戒定慧三学。所谓戒定慧三学说的是,戒除一切尘世妄念,做到万事万物入心无异,从而使自己进入一个内心清定的状态,并以此获得智慧。由定而达慧,从而进入涅槃世界。如此,方可自我成佛。但这并不足以自行转生、度化众生。
要想真正地以活佛不灭之灵魂来教化众生,需发菩提心,实行布施、持戒、忍耐、精进、静虑、智慧等"六度"。如此,才能得无上佛道,度己度人。这便是修行成活佛的第三个阶段,也就进入了"上士道"。活佛自然是属于这最高层次的。
佛教认为人的神识在修行获得高层次的成就后可以从自己的肉体中游离出来,然后移往另一新生的肉体上。人的肉体可以衰老,但神识可以从衰老的肉体转生到另一个新生的肉体上,这样可以保证优异的神识连续不断地存在下去。
其实,在藏族的宗教文化当中,灵魂不灭、鬼神灵怪等观念原本便存在,所以,这些观念在藏族的宗教文化当中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于是,上至佛学大德,下至黎民百姓,或是佛教各宗派,对灵魂、转世、轮回等观念都极易接受。也正是在这样的宗教文化氛围的推动下,活佛转世制度便应运而生。
在这之前,藏传佛教的高僧法位继承方式大约都是家族式传承。亦有部分派别采用师徒传承的方式。但随着藏传佛教教派间争斗的日益加剧和教派内部一师多徒争袭上师法位的矛盾日益加深,为了保证教派的稳定和领导权的和平传递,传统的师承方法和世俗社会的世袭制度的局限性愈加明显,因此便出现了藏传佛教里最为独特的活佛转世制度。
在活佛转世制度当中,达赖喇嘛转世系统的形成又自有其独特的历史来路。"达赖"一词其实并不是藏语,它是蒙古语。在蒙古语当中,它的意思是"大海"。"喇嘛"是藏语,它表达的意思就是上师。而达赖喇嘛的称号直到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时才出现。
格鲁派的寺院经济在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时期有了良好的发展,但彼时支持格鲁派的帕竹政权却日渐式微,格鲁派在政治上开始受到打压。于是为了格鲁派能够更长远地存在和发展,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不得不积极寻找新的政治力量的扶持。但直到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时期,格鲁派才开始得到蒙古势力的支持。
公元1577年,时值明朝万历五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应蒙古势力的邀请远赴青海,和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顺义王俺答汗会面,并且彼此互赠了尊号。俺答汗赠给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的尊号,意为"遍识一切"。于是出现了达赖喇嘛的称号和其转世系统,索南嘉措算作第三世达赖喇嘛,追认前哲蚌寺寺主根敦嘉措为第二世,根敦珠巴为第一世。
待活佛转世制度渐渐被普遍采用之后,在灵童寻认、坐床等具体操作方法上,亦开始逐渐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完整制度。
寻访转世灵童是活佛转世制度中一个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寻访的程序会十分细致、复杂。而达赖喇嘛的灵童寻访过程则更加严格。大致包括辨别预兆、神谕启示、观巡圣湖、寻访灵童、辨认遗物这五大步骤。
辨别预兆,说的是在活佛圆寂前后会出现一些征兆,甚至天生异象。自然,活佛圆寂之前会将一些内心观想的细节透露给随侍或者心腹。而在活佛圆寂之后,他们的身体会呈现某种姿势,这便是转生方向的暗示。
神谕启示,说的是神谕(又称护法神)能预卜人间世事,因此在活佛圆寂之后要向神谕卜算。并且要卜算多次,其中乃穷神谕(乃穷护法神)的占卜验证最为重要。乃穷护法神不仅要多次卜问达赖喇嘛灵童转世的方向,而且要卦卜灵童的诞生地及其周围环境的具体特征。
观巡圣湖,说的是在藏族,人民有圣湖信仰,并且在藏区确实有很多圣湖,寻访达赖喇嘛或班禅转世灵童的时候必须要到藏族最著名的圣湖之一拉姆拉错寻找重要的线索。这是寻访达赖喇嘛灵童过程中最神圣又最神秘的程序之一。
寻访灵童,顾名思义,说的便是在观看圣湖显影之后,依据之前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实地寻访。去往圣湖幻影当中显像的地方。
辨认遗物,这是最后一道步骤。因为根据卜算、圣湖观影所得信息并不能立刻确定具体的灵童,只能确认灵童所在地。但一般来说,在活佛圆寂之时降生的婴孩不一定只有一个。因此,被访灵童也不止一个。所以,辨认遗物这一关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灵童需要从真假遗物当中辨认出前世活佛生前使用的法器,包括手铃、小鼓、念珠和金刚等。但也会出现多个灵童通过考验的情形,也因此促生了后来的金瓶掣签制度。
元代之后,教派首领或大活佛,大都得到过中央的封号和印信,以后,请封、袭封便形成一种制度。公元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的时候,为排除寻找灵童时可能发生的弊端,完善灵童确认的程序,中央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但在仓央嘉措的时代,灵童确认的过程和制度并未如此完善。也因此,仓央嘉措与前生活佛五世达赖喇嘛之间,更似有无可言说的因缘。是,千生百世,缘起缘灭,皆已注定。
10|匿光
之前述及了两位频繁出现在仓央嘉措家中的神秘僧人。这二人其实正是第巴桑杰嘉措于公元1685年从拉萨派出来秘密寻找五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得道高僧:曲吉卡热巴·多伦多吉(曲吉),多巴·索朗査巴(多巴)。后来,他们也便成了仓央嘉措的师父和贴身侍僧。
公元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圆寂之后,桑杰嘉措遵从活佛意志,将此消息隐匿了十几年。在他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时,势必反复斟酌、历经熬煮,方才将此事落定。这一决策虽然给桑杰嘉措未来十几年西藏的专权统治带来了职权行使上的便利,但却使他在历史当中遭受了巨大的非议。
其实,他只是想以己身之力极尽能力地来完成五世达赖喇嘛的遗愿。那是他的先师为之奋斗了一生的政治理想。在五世达赖喇嘛构想的政治蓝图中,他一直想在西藏地区构筑一个政教合一独立掌权的地方政权。但直到五世圆寂,他的政治理想亦只是初步实现。
因此,解决在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过程中遗留下的政治问题的重任,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担任摄政大臣第巴一职的桑杰嘉措身上。秘密寻找灵童并于暗中培养便是重任之一。
彼时,曲吉和多巴经过多次寻访,终于将灵童的最后人选确定为门隅达旺一地扎西丹增家的独子,也就是仓央嘉措。在进行确认仪式之后,曲吉和多巴受第巴之命,要立即将灵童从扎西丹增和次旺拉姆夫妇身边带走,迁居夏沃地区的措那宗。而此时,仓央嘉措不过只是两三岁的男童,一尘不染,惶对世事。
仓央嘉措被认定为活佛转世灵童一事,对扎西丹增一家来说自然是天降的莫大荣光。但拉萨方面强制性地将年幼的他从父母身边带离,却亦不是因为接到拉萨入宫坐床,这着实令一家人内心忧忡。他们不知,在这乱世里,仓央嘉措真正的命途将何去何从。
那一日,他被告知将要离双亲而去。深夜,他躺在母亲身旁,静默地端凝着这个善美的女子。他的母亲,次旺拉姆。她原本可以将他养育,看他长大,变成玉树临风的俊雅男子。然后如他父亲一般,遇到命定的那个女子,与之相依,过温暖的生活。却不料事无定数,命运波诡云谲。倏忽之间,她竟得知,只能与他独自朝夕二三年。然后一别不可见。没有退路。
至于他的父亲,那个叫作扎西丹增的温厚刚毅的男子。在那些临别的日子当中,神色日益忧郁沉凝,并且盈满悲伤。因他知道,纵自己一生勤苦循善,也敌不过命运转折。是,这不是苦难,是福祉。只是,这荣光于他,太过圣盛,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深谷里堆积的白雪,
是巍峨的高山的装扮,
莫融化呀,请你再留三年。
深谷里美丽的鲜花,
是秀美的深谷的装扮,
莫凋谢呀,请再盛开三年。
家乡的俊美的少年,
是那阿妈心中的温暖,
莫离开呀,请你长住不散。
他去的那一日,村落里有歌声荡漾。不知是哪家的母亲也告别难舍的独子,只听那声音清厚雅润,是不多得的慈心人。不知者,大约以为是哪家人受到点化,暗中命途被牵引,来为他送别。遥遥千年,音牵万里。即使他尚年幼,不能领会各种真意,却也有了微光照前。
在迁居措那宗之后,曲吉和多巴开始不断为仓央嘉措的健康做法事,也开始安排他在色拉寺、哲蚌寺学习藏文,开始接受严格并且系统的教育,为日后研习佛典汲长智慧作铺垫。
措那宗的童年生涯在仓央嘉措的生命里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他一生走向的。他太年幼,彼时,他没有过去,没有曾经。亦没有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他的往事是这一时方才开始。
仓央嘉措天资聪颖过人,在学习藏文的过程中,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他所表现出的智慧令人赞叹。到公元1690年,不过七岁的仓央嘉措便已正式学习佛教经典。他所学习的佛教经典广博繁杂,涉及各大教派。包括第巴所著《白琉璃》,红蚌巴所著《诗境》《除垢经》《释迦百行传》,阿底峡所著《旅途纪事》以及莲花生大士所写的《五部遗教》,等等。经师亦遍及各派。并且,在九岁的时候,仓央嘉措完成了《马头明王修行法》一文的撰写。
诸多经典当中,仓央嘉措尤爱《诗境》,对此著作觉悟甚高。这大约是因为他家乡是情歌之乡、酒歌之乡。仿佛他的骨子里便是个诗人,清冷、倨傲、不可知。之所以在习佛过程中,仓央嘉措需要研习《诗境》,其原因即在于,《诗境》乃佛学五明中"声明"著作之一。
佛教有三学,即之前所述及的佛教三身说中"下士道"升华入"中士道"所需修炼的戒定慧三学,通过习修佛教三学,来达到入涅槃自成佛的境界。其中"慧"学的主要内容便是佛学五明。习佛自然必要习佛学五明。所谓佛学五明,即声明(即一切语言文字、声韵学,比如音乐等)、工巧明(即工艺、技术、历算等)、医方明(即医药学,包括了中医、西医等)、因明(即逻辑学、认识论)、内明(即佛学,也就是《大藏经》中的种种理论)。
佛教经典《瑜伽师地论》中《菩萨地》提出五明为菩萨所求正法的内容,更使大乘救世的思想在实践上得到体现。《力种姓品》亦说,菩萨求学五明,是为了使无上正等菩提的资历很快圆满,得到无障。于是,佛学五明的学习在修行过程中十分重要。
《诗境》是声明经典,自然要学。却不知,一本《诗境》将仓央嘉措天性里的诗人特质激发出来。他将书中的656首诗歌研究得十分透彻,关于诗歌的欣赏与创作技法更是烂熟于心。他也猛然发现,在离家孤苦的长日里,内心竟依然有如此来势汹汹之热爱。诗人的天性里就有一种孤绝的气质。彼时,他尚未能感知到这一切。
仓央嘉措在一条深广艰险的路上,跟着众多的师父,心捻佛线,增长智慧,缓步前进。只是前途之困阻,非少年所能预计。莲花生大士说:"我们这一生的情景,是前一生行为的结果,任何办法都不能改变这种安排。"
如是。只愿他去处平乐。
倾谈三|印入伊人一片心
11|初见
以爱修行。
苦度
情。
以爱修行。
苦度情劫。
这八个字是仓央嘉措到拉萨入布达拉宫正式坐床之后的清苦生涯最真实的写照。写仓央嘉措的爱情,势必不能以粉俗之意去揣度,更不能以香艳之比去描摹。他的爱情应当是洁净如婴的,应当有一种清定的气质在。这一些爱,舛错流连,在最初的门巴大地,便已经新芽暖生。
你重我的情深,
我敬你的心诚,
祝愿白头到老,
携手朝拜佛圣。
这是他家乡最受欢迎的情歌。彼时,他并不懂其中的深浓情意,只是别离双亲时,有那么一瞬间,他莫名记起了它。毫无征兆地想到,但只是觉得好。因这是属于他的家乡的,属于他稍纵即逝的幼年的。
入寺学习的这几年,男童长成少年。精致的面容里开始透露出一种俊逸丰姿。不过十几岁的身躯,竟生出一种磊落桀骜的气质来。这着实难得。如若在民间,可以自由行为,那他定然是一个碧树般的美少年。却说这一处,他的内心力量上不足够抵挡人间烟火之悠然。终究令他少年时分就已心生倦意。不是对佛法,是对闭塞刻板的生涯。
如若说仓央嘉措骨子里就有一种浪漫的天性的话,那促使他彻底将之释放的索引应当是他双亲的相继离世。不是到了年纪,只是扎西丹增苦碌一生操劳成疾,终究敌不过疾症,去世于仓央嘉措离家不久。
仓央嘉措不在,扎西丹增也已离开,一个原本清容圆合的家瞬间便支离破碎。这对于次旺拉姆来说,无疑是这一生不可承受之痛。但这痛,却并不致命。致命的是,孤独。她在之后独居的十多年里,渐渐被岁月掏空。昔日一朵柔丽的格桑花不敌时岁蹉跎,枯萎而终。这个消息传到仓央嘉措耳朵里的时候,他止住了所有的观、想、念。静默泫然。
第一次,仓央嘉措对生命有了不解的疑惑。他忽然不知,到底要怎样活,怎样将这无涯的光阴度过。他纵然聪颖出众,但心智到底尚不明透。并且他时常沉默不语,是个内敛隐忍的人。他不曾将他的疼痛、疑惑说给任何人听,包括他的师父。于是这些困惑在他内心积压、变质,最终将他引入一片无望之地。
然后,逼迫他生出妄念。
皆是命缘。一念之间,沧海桑田。少年如他,便要跋涉千山万水,去化解内心郁苦。这次变故之后,仓央嘉措变得更加沉寂。内心暗涌,纵然波澜壮阔,亦无人知晓。
不思不想尚得过,
愈思愈想非愈多;
我做用人如牛马,
权把苦汁当酒歌。
恩慈父母请思量,
莫把爱儿抛他乡;
他日咀嚼离情苦,
后悔不及恨亦长。
如此情长。他时不时便会记起家乡那些意暖的歌谣。一声一声摇荡在天地之间,摇荡在措那湖上,摇荡在万丈雪山上,摇荡在仓央嘉措热血的心上。这一年,他十四岁。
初春一日。师父体恤他丧母之痛,便允准他独自出行散步。这是他第一次单独离开寺庙,见天外之天。他是无意识地,只是循着清洁道路一直往前。周身是流转四野的藏香。如若忽见地阔天高,内心惊动不已。
后来,他不知不觉便来到措那的街市里。刹那便换了天地。妙龄少女。俊朗少年。商贩。人马。吆喝叫卖声。他从来不知,这凡俗的烟火之味是如此热烈,又是如此温情。他猛然惊觉,心里竟在此处于不经意匆匆一瞥的瞬间讨得了一丝暖。好一番令人着迷的景象。
来到下方的印度国里,
倾慕孔雀的羽毛美丽,
愿借羽毛把我来装饰。
来到上方的藏族地区,
倾慕杜鹃的声音动听,
愿借声音助我唱心曲。
来到家乡的门隅地区,
倾慕少年们欢乐合聚,
愿借欢乐引我寻朋侣。
如是,家乡有支《倾慕》歌忽然跃入他脑海。他才知道,他此刻倾慕的,是这街市流连的热腾腾的欢闹。一时间,心意悦然。正在他四下流盼,一个不小心便对上了她的眼。人群里只那一见,他心里便咯噔一声发出异响。这令他顿时失措不语。只是静默立在原地,目光穿越人群,凝在她身上。腾挪不开。
也不知在她单薄的身躯里,盛着怎样的过往。只见她端然立在门边,任凭车来人往,坦荡荡迎着他的目光。不退。不避。不羞。不怯。仿佛少女心里是洞明世事的清透,无所畏惧。而这,令他愈加沉迷。他是有大智慧的人,此刻却局促不安。对峙陷入沉默的尴尬之中,他却无计可施。任凭彼此之间的那一座桥梁荒芜没有退路。
正此时,路过一支迎亲队伍。隔断一双少年人的视线。要说本应就此罢了,转身去往别处,也就相安无事。却惹得他内心一阵焦躁。这不是修佛的人应当有的浮气。他知道自己到底是修为尚浅,需要继续走的道路还十分漫长。却不料,他欲转身刹那,不知从哪一处传来清漾的歌声。他记得那是他幼年在家乡听过的妙音。
在碧波荡漾的河面,
我还是第一次放下小船。
风儿呀,我请求你,
千万别将我的小船掀翻。
在美好的初恋阶段,
我还是第一次尝到甘甜,
恋人呀,我请求你,
千万别把我的爱情折断。
如此质朴诚坦的歌谣。他一听便怔住。再回神的时候,那一支迎亲队伍已经过去。此刻,他猛然抬眼又望见她。这一时,他终于卸除了所有枷锁,直直地望住了她。
这是他与她的初见。好似离群孤雁的莫名交会,在深广的高空里错羽而过,再一起敛翅义无反顾地落到大漠里。千万人中,唯彼此相遇,只因彼此落寞时都在这里。
12|少恋
感情是深谧难以研究的。少年之间的爱喜更有一种迷蒙之美。若有似无,是真也幻。并肩走一段路的好,也是要被记住许多年甚至一辈子的。
那一日的遇见,对于仓央嘉措来说,好比是深暗井底落入的一道光,温柔也犀利。它赤裸裸地在他眼前做出暧昧的指引。他虽智慧卓绝,饱读佛经,通体透净,但这净是未经世事的那一种,它脆弱又单薄。比不过蹚过浊世之后洞明人间离合脱去尘埃换得的坚不可摧之洁。
所以,他心里生出了一丝微妙细动。这一动,好比顽石入水,一点波纹荡开,便成为湖的涟漪,是止不住的。他以为,这对面利落的小女子定将长成如母亲那一般良厚淑婉的女子,持一颗笃定的清净之心,照顾最亲爱的人,温暖地过一生。
彼时,他也不知道身体里是如何生出一种牵引的力量,驱使他迈出脚步。往前。穿越人群。走到街道的对面。站在她的面前。看着她,然后微笑着说了话。他只是跟她介绍说自己是在寺庙里习佛的少年僧人。简单直接,毫不避讳。他只是想要认识她。她却不说话,看着他的眼神里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探索。她如此年少,便有如此动人心魄的目光,似真要将他穿透才罢休。
她又怎会只以寻常目光来望他。在这条街上长大,她从未见过有人可以具备如此强大的气场。在这人群络绎嚣嚷不绝的街市里依旧如此跳脱,丝毫不能被淹没哪怕半寸的光芒。他仿佛是从遥远的拉萨城的圣殿里走出的人,顶上是有光照的。如此耀眼。
她从没见过一个少年,有如此精致美妙的面容。仿佛是中土的客人用水墨在素纸上勾画出的仙神轮廓。她想,大约这街市上的少女都将寻光而至迷恋绝赞的。她却又是如此静定地看着他。仿佛稍一骄矜,就要与之错身,再不能见。
他一定不知这绝妙少女内心的激烈暗涌。正如她亦不知他内心新芽初生的土地之上,分秒蓬勃的绿意。这就是两个人之间最千回百转的那一种喜欢。隐蔽的,却充满力量。
后来,也不知道是谁慕引着谁,亦不晓是谁追寻着谁。几个辗转,又好似几生几世的轮回。他们一起穿越过热闹的街市,漫步至阒寂的旷野。他们就那样并肩走在旷野当中。碧色成海,浮浪而来。这一双青涩的人就这样淹没在天地之间。恍惚之间,这个世界就只剩下了他们自己。
再无旁人。
进或者退,那是由他们之间的磁场所决定的事情。但彼此都沉默不语。这一切对仓央嘉措来说始终是陌生的,却有不可抗的力量。他向来不是逆心性而为的人,自幼内心就有一种圆融自在的向往。于是,他一言不发。只是在走。好似某一帧清新的电影画面,却被时光染上了不可褪的旧色。
如此。无声无息里,有一种心意就在这一双少年人的心里茁壮起来。喜欢甚至爱一个人,不是一定要青梅竹马或者朝夕日久。一个照面,亦是一生。
他们之间的细节无人可知。大约是痴缠缱绻的,也或者是飒然利落的。但一定是纯洁深净的,这才是与他们相匹配的。这一种交往,有别于仓央嘉措历经的所有。它温柔、细腻、清淡、馨媚。竟令他日夜回味,忆之不足。只是这一些异动,师父们始终未曾察觉分毫。
那一夜,他辗转几番终不能眠。于是,他终于起身做一些事。是,他要为她写诗写歌。以最清挚的笔写出彼时内心最干净的恋意。那是他们家乡广为传唱的一首歌。
他记得幼年在家乡的短暂时间里曾与乡间小伙伴四下游耍时听过。彼时,不知何意,只觉得美。却也道不明是那青壮男子的音色美,还是内秀的姑娘绯红色的脸美。又或者,他只是觉得,那幻境美。
端庄高贵的姑娘,
她那艳丽的脸庞,
看似高高桃树尖上,
熟透了的果儿一样。
心儿跟她去了,
夜里睡不着觉。
白天没有牵手,
让我意乱心烦。
次日,他做完早课便离开。他急于再去找她,即便鲁莽,却也独具少年的匆烈,有一种单纯的执着意味。其实这样的画面,少年摆风往前,直冲到姑娘的面前,着实是美的。让人看着便觉得这方才是活的生色所在。人都应当去经历这样的青春与不可一世的爱情的。即便幼嫩、生硬,但单单那不顾一切的韧劲已然是一种财富。
虽然没有约定,但是她也知道他与她定然不会只有一面的交会。他们之间还会有再一次相见的机会。只是她不知道,他第二日清早就奔出寺里来找她。见一面就好,说句话就好,念一句诗唱一曲歌,就好。
他依旧是站在对街向她昨日的方向去望。那是一家卖杂货的店。店面不大,却琳琅有致。看得出来经营得细致用心。并没有等待多久,他便见她从内屋走出。她看着对街的他,然后露出了笑。一笑倾城。是这样好看的小女子。彼此也是心有灵犀的,都知道不会就此别了不再见。
循着昨日的路,一前一后地走了出去。也是到这一回,他们方才有时机对彼此有更多的了解。是仓央嘉措开的口。他从怀里拿出纸,递到她的面前,说这是家乡广为传唱的诗。原本并不记得,却不料昨日见她,竟一一清晰显现在脑海里。仿佛所有的沉睡都只是为了这一刻的相会。她再一次笑,只是这笑多了几分娇羞。
他们都是身世清寒的少年。也不知是从何说起的。她便渐渐开了口,说起那些蒹葭往事。她是一个带着伤痛的小女子。自幼父母双亡,被姨母一手带大。
姨母也是苦命女子。少女时便被唯利是图满嘴谎言的男人带走。所嫁非偶本来以为注定是要潦倒一生的,却不料男人在去往日喀则贩货的途中遭遇强盗,被劫财杀害。至此,便剩她的姨母孤苦一人。此时正值她的父母双双离世,于是她的姨母便将她接走,相依为命。
也因此,她与姨母感情甚深,情甚母女。姨母在男人生前学来一些经商的本事,于是便经营起一家小店来谋生。虽日子清苦,却也安稳有序,温暖平顺。她想,她是不曾料到有一日会遇到他。这样一个卓尔不群的美少年。
他也笑。笑得如饮风月。好一个自在洒然的少年。用一双深邃的眼看住她,然后便唱起昨夜写下的歌来。竟有这样的好声音,悠扬婉转,如天籁。仿佛是从遥远天边倾泻而下的光,温柔地落在她身上,仿佛是一种庇佑。
如此,一双好少年就这么自顾清然地走在青藏高原的碧绿草地上。旷野无人,唯有青涩童真的爱,遍布人间。那是少年之间,清净淡洁的喜欢。
她是他的,仁增旺姆。
13|别处
生之欢喜。不过瞬间。
这是他
的宿命。他却不知。
这日他一如往常在寺里阅读佛经。一壶茶,陪他度过一盏时光。这是每日的功课。他做得端肃认真。却不料观想时分,有人破门而入。是师父曲吉和多巴。然后他被告知,他将要离开措那宗去往拉萨。不可改的决策,毋庸置疑。
且将目光从这一处转至拉萨的布达拉宫。殿内,第巴桑杰嘉措正值焦头烂额之际。他也是一代枭雄,操持西藏大局多年,在客观上,在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圆寂之后的那个乱世,为西藏的政治稳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彼时,为了完成五世达赖喇嘛的三件遗愿,桑杰嘉措时刻都生活在紧张的自我压迫当中。所以,他内心亦有不能言说的苦楚。他是不快乐的。桑杰嘉措遵从先师旨意,一边监督布达拉宫修复扩建工程,一边在巨大压力之下匿丧不报且暗中培养仓央嘉措,保证其接受最好的教育,另外还要时刻谋计祛除西藏地区的蒙古势力。
在这三件事情当中,前两件他都竭力完成并且做得很好。从五世达赖喇嘛着手重建布达拉宫到公元1695年,布达拉宫的重建工程全部完成。这一年是康熙三十四年。
布达拉宫依山垒筑,共十三层,高117.19米,东西长400余米,全部石木结构。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就其功能来说,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白宫,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地方;第二部分是红宫,红宫主要职能为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红宫居中,白宫列居两翼,红白相间,群楼层叠,蔚为壮观。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说唐初,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为妻,为夸耀后世,在当时的红山上建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以居公主。
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毁灭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于是后世达赖喇嘛与第巴便相继承接了重建布达拉宫的浩大工程。
到第巴桑杰嘉措时,布达拉宫的重建工程竣工。无疑,五世达赖喇嘛想要完成重建布达拉宫工程的遗愿得到了圆满的完成。第二便是转世灵童的暗中培养。这一件事,桑杰嘉措也竭力做到了最好。仓央嘉措在与外界隔绝之后,接受了最良好的教育,智慧无限。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事情便是驱逐西藏境内政治干涉的蒙古和硕特部的势力。只是桑杰嘉措深知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与实力强劲的和硕特部抗衡的。所以不能力敌,他唯有智取。深刻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后,桑杰嘉措想到了一个人:噶尔丹。
噶尔丹(1644-1697),清蒙古准噶尔部首领,汗王巴图尔珲台吉的第六子。青年时,噶尔丹曾赴西藏修习佛法,追随在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的身边,并深受五世达赖的器重。只可惜,几年的行修并没有去除噶尔丹的戾气。噶尔丹"不甚爱梵书,惟取短枪摩弄",正是在舞刀弄枪之机方才结识了有同好的桑杰嘉措,二人气味相投,交往日渐密切,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
此时,噶尔丹的名字便跃入了桑杰嘉措的脑海当中。他知道,当下唯有这个昔日情同手足的男子才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公元1670年,噶尔丹的兄长僧格在准噶尔贵族内讧中被杀。次年,噶尔丹便闻讯自西藏返回,为其兄报仇,击败政敌,夺回了准噶尔部的统治权。公元1676年,噶尔丹俘获其叔父楚琥布乌巴什,次年击败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实力大增。随后又占据南疆,势力扩至天山南北。公元1679年,达赖喇嘛赠以博硕克图汗称号。
公元1690年,在沙俄的怂恿和支持下,噶尔丹率军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继而进军内蒙古乌朱穆秦地区,威逼北京。同年八月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南)之战,噶尔丹惨败,带领残存的几千人退至科布多。
桑杰嘉措当时并不知道噶尔丹攻打的喀尔喀蒙古早在战乱开始之际就已经归顺了清政府,他在噶尔丹惨败于清军之后竟多番派人出面调停。这一行径在清政府看来与噶尔丹的叛乱行为本质上别无两样。
此时,同为自己半个师兄兼盟友的噶尔丹惨败对于桑杰嘉措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桑杰嘉措当时的境况十分尴尬,一方面不能弃盟友不顾,还需日后噶尔丹的协助。于是,不得不出面调停保全噶尔丹,另一方面如此一来便是与清政府树敌,将自己陷入十分矛盾和危险的境地。
桑杰嘉措在无上全之策时便只能择其一为之。他从驱逐和硕特为使命的角度考虑,便选择了保全噶尔丹的实力。桑杰嘉措不知,这对于自己说来,是一个致命的错误抉择。
为确保边疆安定,康熙曾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三次亲征。并在第三次亲征讨伐噶尔丹之战中,剿灭了噶尔丹全部主力,使其部众叛离。
是年三月,噶尔丹自知末路穷途,便饮药自尽。至此,桑杰嘉措想借助噶尔丹之力驱逐西藏境内蒙古和硕特势力的想法彻底无望。
14|诀别
真相是人内心孤独隐蔽处不经意的表达。桑杰嘉措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知道那件秘密的人。他告知了心腹,这是他内心深黑暗涌唯一的出路。于是,当秘密有了漏洞,便注定有一日他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之后匿丧不报的事情会败露。真相最终会浮出水面。
公元1696年,在康熙帝第三次亲征讨伐噶尔丹并取得彻底胜利之后,从战俘口中探知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并非如西藏那边所传消息说闭关行修,而是已圆寂十五年之久。当下,康熙帝大惊,既而怒不可止。随即,康熙帝便下旨严厉训斥了桑杰嘉措,令桑杰嘉措迅速奏明五世达赖已故始末。
是日,康熙三十五年八月甲午。
很快,桑杰嘉措便接到了圣旨。圣旨限定了桑杰嘉措的回复日期,桑杰嘉措必须在期限内将五世达赖喇嘛圆寂事宜的原委呈表清楚,请求罪责。
得圣旨时,桑杰嘉措内心竟忽觉一阵松动,仿佛卸下了不可承受之重。那是他从未获知过的轻盈。权谋之下生活日渐丧失愉悦颜色,到最后竟只有在圣怒罪责之后方才能获得一些畅脱感。彼时,他的内心定然是轻盈又哀伤的。这就是他的人生。
桑杰嘉措很快就遣人快马加鞭将密奏赴送京城。在奏函内,他说明了一切都是遵照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的遗嘱所作,并无逾矩之举。并且向康熙帝透露,不单如此,其实五世达赖喇嘛圆寂之后的转生净体一早便已找到,只是占卜结果是不宜公开,所以只能暗中培养。并强调,对于灵童的教育从未有丝毫怠慢与不妥之处,今日,灵童已十五岁,也已长成有大聪慧的人。
桑杰嘉措到底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于是,他干脆顺便在奏函之中请示康熙帝批准灵童坐床,以顾全宗教稳定为由。言"必至相合之年岁始闻天朝皇帝及众施主,现六世达赖喇嘛于康熙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坐床,乞皇上暂隐之,勿闻于众"。
鉴于当时西藏局势的混乱复杂,噶尔丹的准噶尔部刚刚被平定,西藏尚不稳定,桑杰嘉措又是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生前亲点的第巴,藏区民众对达赖的信仰更是不可置疑不可撼动,于是康熙帝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对桑杰嘉措匿丧不报的事情不去深加追究,冷静处置,宽厚对待,毕竟他对桑杰嘉措的警告目的也已达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