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102.4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5.8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42.7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5.7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102.4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6.2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7.9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9.4
|
編輯推薦: |
★老照片留下一座城的百年风云,勾起多少记忆与想象
★全新装帧设计、全新图片处理,楚尘文化精制珍藏版
◆以珍贵历史老照片,重现清末民初“真实的上海记忆”。
◆人们沿着当时摄下的照片所指示的方向,逆时间而上,在寻常事物的影像中发现了诗意与悲剧性。
◆旧事物,一座旧的城,那些在当初生存着而今已逝去的人影,现在与我的呼吸同在。
※老城影像丛书※
徐城北:《老北京·帝都遗韵》、《老北京·巷陌民风》、《老北京·变奏前门》
叶兆言:《老南京·旧影秦淮》
吴亮:《老上海·已逝的时光》
黄爱东西:《老广州·屐声帆影》
流沙河:《老成都·芙蓉秋梦》
陆文夫:《老苏州·水巷寻梦》
林希:《老天津·津门旧事》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老城市系列中的一本。作为一本地域文化类读物,本书以随笔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老上海在历史、文化、经济等层面,作为国际大都市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作为一个老上海人,作者并未平铺直叙对于老上海的所见所闻,而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解读老上海,带着思考和评论审视上海百年间的变迁。他的视角深入到了老上海的街头巷尾,寻觅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并结合鲜活、生动的老照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业已泛黄却有生命力的上海滩。
在本书中作者吴亮书写了他多年来对城市的持续迷恋、疏离、沉溺以及不合时宜的幻想。进入21世纪以后,有关城市的各类写作层出不穷,吴亮不愿意与那些时髦写作者共同分享这座城市,他谋求用他的文字表明,在他笔下的城市既可能是任何一座城市,又决不是任何别人笔下的某一座城市。本书的五十个章节写的是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在城市里的游牧式生活,双重地既呈现出一个犀利的批评家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又混杂着一个无所事事者的内面之思。
|
關於作者: |
吴亮
1955年生,现居上海。当代文学艺术评论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活动于文学批评领域,九十年代后开始将目光转移至当代视觉艺术,其间始终保持着对城市和当代文化的关注。自称城市漫游者、思想鼹鼠和游击队员,行踪不定,凭兴趣写作,点到为止,无恋栈之意。三十多年来,时写时辍,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文学的选择》、《批评的发现》、《画室中的画家》、《艺术家和友人的对话》、《秋天的独白》、《思想的季节》、《与陌生人同在》、《闲聊时代》、《艺术在上海》、《往事与梦想》、《我的罗陀斯——上海七十年代》、《夭折的记忆》、《此时此刻——吴亮谈话录》等;以及城市系列作品:《城市笔记》、《城市伊甸园——漫游者的行踪》、《老上海——已逝的时光》、《没有名字的城市》等。现任《上海文化》主编。
|
目錄:
|
已逝的时光(代序) ... 005
第一章 观览与迷思... 017
支离的旧城图像... 019
只有照片才是贮存一切细节的仓库... 024
城市是一只大沙盘... 031
俯瞰上海... 036
背 时... 039
寻常事物和摄影... 040
停滞和缓慢... 045
事过“镜”迁的趣味... 046
比现实更持久的是照片... 050
第二章往昔的皮影... 057
肖像照... 059
在照片里梦游,并为之添油加酱... 063
乘坐独轮车的丝厂女工... 068
名人的行迹... 073
西式婚礼... 073
搭乘电车的女人... 078
电台脂粉女郎... 081
无 声... 085
满满的人群... 086
表 情... 089
槛外人... 090
饥 民... 095
赌 博... 096
小摊贩... 101
丰满的女性... 104
四舞女... 107
从前的人打麻将... 108
聚会场面:看热闹... 111
第三章 照片为人世瞬间留痕... 115
空与有... 117
他乡是故乡... 121
不署名的摄影师... 125
许多这样的房子... 126
沙逊大厦和老年爵士乐队... 129
布 景... 113
居家内景... 137
神秘的别墅... 141
图片上的旧马路... 142
药铺和酱园... 148
银色汽车... 152
公用电话亭... 156
盛宣怀的算盘... 160
报业... 160
第四章 留有体温的城... 167
老字号... 169
形同陌路... 173
兰心戏院... 173
片场和舞台... 177
教堂... 179
纸糊的牌楼:老戏院... 183
当铺... 187
地图上的咖啡店... 188
电影院的挑唆... 188
适合当代... 191
过时的旁注... 192
歧义... 197
进步·时尚... 201
拆除... 204
遭水淹的街道... 209
第五章 通过印象之门... 213
摄影·革命·文件... 215
反复引用的照片... 216
抵制的民众... 222
“世上的人生又过了一刻”... 227
上海大事记——btr... 228
|
內容試閱:
|
l
俯瞰上海
远远地俯看过去,那时的上海就已经极像是一个巨大的社会世界的镶嵌作品,它铺展、连贯、绵延……在这个由无数细工匠人制作的世界里,从一个镶嵌符号过渡到另一个镶嵌符号是很突然的——不同的风格比肩而立:简陋的集居地、财富、大家族的徽记,或者是一位建筑师的纪念碑。分歧的趣味和生活模式堆积一处,毗连为邻,产生了容忍、惊讶、反感,也滋生了晕眩、兴奋和野心。凭着它,我们可以想象出另外一个城市,它是一切城市的原型。随便你称呼它什么。其实,考据并非在所有场合都有优先权,只要我们不在学术领域冒险,就完全能在想象世界中一试身手——它是你个人所看到的一座昔日的城市,你现在居住在其中,但它已经不再是照片里的那个城市了。
l
背时
有人一看到旧货头脑就发热,甚至旧照片,也足以使他们心跳。一张并不漂亮的脸,只因泛黄模糊,想象的热
情就会被激发了。一架老爷唱机,发出的声音绝不会悦耳,偏相信它是轻歌曼曲。西服并不合身,电卷烫发俗气逼人,仍赞不绝口……这都是不恰当的。但是人们愿意这样想象。背时一向是时髦的敌人,那是指“刚刚背时”。如果翻出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前的老货,背足了时,则又是新一轮的时髦了。要是手表慢了一分钟,这手表就出了毛病;要是墙上的挂钟慢了十二小时呢,指针依旧停在相同的数字上。
l
比现实更持久的是照片
一天上午,我在福州路的一家书店底层意外地撞见这幅照片,模糊、泛黄,不过,它已经被复制成旅游明信片
摆在陈列柜中。和它一起展示的还有别的几张老上海照片,当然,如今它们都是崭新的了。但是我仅仅被这幅摄于30
年代的照片所击中,一种无声的惊愕使我说不出话来。我一向所熟悉的淮海路,六十多年前“曾经是那样的”!这的确让我讶异——整条街没有繁华喧闹的迹象,倒可以用“寂寥”一词来形容,我甚至嗅到某种忧郁的花香。沿街的白色楼房和竖窗、光秃秃的法国梧桐、屋顶的瓦、昏朦的天空、电线杆、有轨电车和小汽车。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可能是清晨,因为左侧的五昌南货号还紧闭着店铺的门。行人也很稀少,除了那个穿浅色长衫摆动双臂走路的男人和推着胶轮板车的脚夫,其余的人都隐没在朦胧的早晨光线阴影中。顺着透视线往右看,那幢高楼就是闻名遐迩的培文公寓(今天的妇女用品商店),再往前,便是一片天空——那时,永业大楼还没有盖(现在它的楼下是银行、土产公司和超级市场),更不要说几年前突然耸立起来的伊势丹了——不过,我可以断定赫赫有名的渔阳里(早期共产主义者在上海的活动地点)就在这幅照片右侧的边缘,肉眼也能识别得出。
谁在无意中,推开窗户拍下了这张并无特殊用意的照片?拍摄者的位置,一定是在老胡开文笔店楼上,这幢房子坐落在淮海路南侧,临近淡水路的拐角。只有在这里才能获得宽阔的视野,把街景一览无余地摄入照相机镜头。
一幅纸质的照片虽然脆弱,易于损毁被弃,但又是极其坚固的,它可以把一种有过的真实保持在平面之中,永不变形,而照片所反映的事物之原貌,却总是处在不稳定的状态里。所以,照片常常要比现实更持久。
我从小熟悉的淮海路如今早就面目全非,它给我的今日印象无比杂乱。相比之下,这幅照片中的“寂寥”和“忧郁”才恒久如斯地诉说着它曾有过的一个清晨。一幅照片能够击中我,是因为它提醒我有些事物已经不存在,而它的“标志”还有迹可寻。它还告诉我空间位置没有变移,但时间却从中永远流逝。这些都是令人惊愕的。尤其是,这条街道我从小就熟悉,它常常在我的梦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