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HK$
1725.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HK$
1127.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HK$
1725.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57.3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HK$
56.4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77.8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7.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8.2
|
編輯推薦: |
◆毛泽东20岁就批读完一遍,到了延安还推荐干部学习
毛泽东是曾国藩的半个老乡,20岁前在湘乡上学时就批读过一遍传忠书局版《曾文正公全集》。在他学生时期的学习笔记《讲堂录》里,频频出现对于曾国藩的赞赏。1917年写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更是赞叹“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认为曾国藩是极少的“办事而兼传教之人”。后来到延安,他还专门要求领导干部要读一读曾文正。足见这套《曾文正公全集》对毛泽东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一天读三遍,一辈子带在身边的精神支柱
梁启超一生崇敬曾国藩,曾经发誓说“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康梁分道扬镳后,梁启超在致友人徐佛苏先生的信中,透露出在极端困顿之下,犹能心境不受干扰,常保舒泰平和,实在是拜曾国藩的修养锻炼方法所赐。他在晚年的书信中还提到:“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胡适认为《曾文正公全集》实在是最低限度的国学经典
1923年胡适拟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其中就有这部《曾文正公全集》。他还特别说明:“我拟这个书目的时候,并不为国学有根柢的人设想,只为普通青年人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
|
內容簡介: |
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病逝于南京。李瀚章、李鸿章等为了传承曾国藩的学问,搜集了他生前所著文字,汇辑成一部权威的《曾文正公全集》。于光绪二年(1876年)由湖南传忠书局刻印。这一部《全集》由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主持编校,并由李瀚章亲自写序。参与编校的人员都是当时一流的文人名士,包括黎庶昌、沈葆桢、丁日昌、彭玉麟、刘秉璋等35位。
这部《全集》汇辑了曾国藩的奏稿、十八家诗钞、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鸣原堂论文、诗集、文集、书札、批犊、杂著、求阙斋读书录、求阙斋日记类钞、年谱、传记、墓志铭等。全面反映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实践。
本次出版,就是以传忠书局版《曾文正公全集》作为底本。在编辑过程中,尽可能的保留原版的风貌。全书内容和编排体例均与原版相同。文字校订方面,除了将繁体竖排转为简体横排外,仅改正了原版中个别的错字。
|
關於作者: |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湘乡(今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湘军创始人,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近代洋务运动发起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幼时入读于家塾“利见斋”。24岁考取举人,28岁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之内,连升十级。
丁忧期间,太平军攻入湖南。曾国藩奉旨帮办团练,创建了湘军。咸丰四年(1854年)发布《讨粤匪檄》,率军出征,直至平定太平天国。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同治九年(1870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受命处理“天津教案”。同年再任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于南京。朝廷追赠太傅,谥文正。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丰。涵盖理学、文学、军事、政治、修身、治家等各方面。
光绪二年(1876年),由李瀚章、李鸿章主持,几十位著名学人整理曾国藩生前著作,汇辑而成《曾文正公全集》。
|
目錄:
|
第 一 册 画像赞(李鸿章) 叙(李瀚章)首卷 奏稿一
第 二 册 奏稿二
第 三 册 奏稿三
第 四 册 十八家诗钞一
第 五 册 十八家诗钞二
第 六 册 十八家诗钞三
第 七 册 经史百家杂钞一
第 八 册 经史百家杂钞二
第 九 册 经史百家杂钞三
第 十 册 经史百家简编 鸣原堂论文 诗集 文集
第十一册 书札一
第十二册 书札二
第十三册 书札三
第十四册 批犊 杂著
第十五册 求阙斋读书录 求阙斋日记类钞
第十六册 年谱
|
內容試閱:
|
叙(李瀚章,摘自第一册)
湘乡曾文正公既薨,之明年,天下士思公不可见,则亟欲得读公遗集,以为师法。瀚章乃搜辑公生平所著文字,奏稿三十二卷、诗集三卷、文集三卷、书札三十三卷、批牍六卷、杂著二卷、求阙斋日记二卷、读书录十卷、孟子要略五卷,及遵义黎庶昌编次公生平行事为年谱十二卷,付之剞劂,舍弟鸿章又取公所纂经史百家杂钞二十六卷、十八家诗钞二十八卷、古文简本二卷、鸣原堂论文二卷, 校而刊之,都为一书。
公勋业塞宇宙, 事在国史本传及年谱甚具,牧夫走卒靡不仰之若天人。而其生平学术之所在与其行事之迹,散见于集中者, 可得而窥也。公秉凝粹雄玮之资,沉浸乎道德仁义之府,其植之有本而息之愈深。其于学广收博取,掎挈百王之心法,证以国家之礼文掌故,根极理要, 不为口耳附和,而尤以礼为持守之基。其为文朴茂闳肆,取涂于汉魏唐宋,上泝周秦,衷之以六经,而修词必以立诚为本。公之言曰:“文以载道,犹车以载物,欲致远者,必坚其车。”又曰:“天地之所以,立国之所以,存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故曰不诚无物。”今夫数百千里之间,而语言相闻,神明相系属者,非文无以为也,而况于百世之下乎?然而文有时,而窒诚则无之而不通。
方公居母忧,时广西乱作。于是始奉命讨贼,倡义声以号召乡里,所自为檄文,闻者率相与扼腕攘臂,至忼慨泣下。乡曲鄙儒于是始知当世果有古大臣。其人奋然以气义相许与而吁咈庙堂之上。他人所束手坐啸者,公则摩切理势,以至诚将之,而自有默契转圜之妙,一德感孚知遇之隆,方轨三代。非精城之至而文足以行远,孰能与于斯乎?
是故公于文不苟作,又不欲辄以示人。今时士大夫所诵服者,亦惟奏草稍多,他所著述在京师者,不能无佚。大略论学术,则实事求是、反诸身心而严于慎独;论治道,则归本君德而以人才为急;论行军理财,则务审轻重缓急之势,规全局以谋之,而不苟一时一事之效。其他朋友往还、下逮教令僚属吏民之作,披忠致勤,无不竭之隐。虽微弁末吏,笺牍批答,不一切以文法相绳,必求其情而折之以理。故人知以廉耻自重,若子弟之严惮父师,而不忍于相负。
盖当论之,公之文章虽闳博奇玮,峥嵘磅礴,无所不赅,而出之有本,言必由衷,如揭肺腑以相告语。是故言直而不伤于激,言大而不病于夸,缜密周详而不流于烦碎。
盖公意量通博,器识沈厚。自少时锐志经世之学既通。籍京朝与海内贤士大夫以学行相砥砺。尝有取于桐城姚氏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之说。而由粗以致精,因文以证道,力屏近儒门户水火之见,惟求惬于理而当于心,措之而可适于用。其后以一身任天下安危之重,困心衡虑,行有不得。壹以克已复礼、至诚不息为自课之方,而持论愈平,谋虑愈密。功满天下而退,然若无所与于其间。朝廷有大谋议谘公规画体势,后卒,悉如所言,天下之士以为师表。公之门,凡为许郑程朱、经济词章之学,以及形法历算、百家技能之长者,咸相与倚。公为归游于陶冶之内,有以化其胶执习尚之偏,而互有相长之益。
盖公之学识足以汇纳众流,范围百态。而辅世长民之规模,悉由是举而措之。后之人有志于体用之学者,读公之文章,因以考公之行事,有以探学术之原而尽事物之变,则兹集之传信于今,而垂教于后世者,顾不
伟与。
光绪三年春月 门人合肥李瀚章谨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