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4.9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8.7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7.7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102.4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HK$
56.4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HK$
79.4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HK$
48.3
|
編輯推薦: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青年教师学术沙龙集体智慧结晶
国医大师、我国中药学学科创始人之一颜正华教授主审定稿
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题词推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No.11YJC880156)、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薪火传承3+3 工程”项目——金世元名老中医工作室分站(北京中医药大学分站)资助
|
內容簡介: |
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的关注,具有保健作用的食品在消费者中日渐受到欢迎。但需避免“以药为食”,中药养生必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在把握患者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由专业医务人员指导选用。面对中医药科普工作的迫切需求和严峻的现状形势,中医药从业人员有责任也应该去正本清源。本书对中医药养生的概念、原则、内容、方法及因人因时等养生重要理论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以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药学》教材为参照,以原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记载的中药为纲,以每味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养生保健、相关知识为目编写,并编撰养生要诀,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同道的重视与指正。
本书适合广大中医保健爱好者参考阅读。
|
關於作者: |
翟华强,男,博士后、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先后师从于颜正华教授、王永炎院士、金世元教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调剂与合理用药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养生保健协会理事、北京药师协会理事。
|
目錄:
|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药养生的基本概念 002
第一节 中医药养生的定义 002
第二节 中医药养生的特点 002
第三节 中医药养生的任务 003
第二章 中医药养生的基本理论 005
第一节 生命 005
第二节 天年 006
第三节 衰老 008
第四节 天人相应 010
第五节 形神合一 012
第六节 动静互涵 015
第七节 协调平衡 017
第八节 正气为本 018
第三章 中医药养生的基本原则 020
第一节 协调脏腑 020
第二节 畅通经络 020
第三节 清静养神 021
第四节 节欲保精 021
第五节 调息养气 022
第六节 综合调养 022
第七节 持之以恒 023
第四章 中医药养生的主要内容025
第一节 中药养生的机制 025
第二节 中药养生的应用原则 026
第三节 中药养生方的组方原则 027
第五章 中医药“因时养生”的方法 029
第一节 因时养生 029
第二节 春季养生 030
第三节 夏季养生 031
第四节 秋季养生 033
第五节 冬季养生 034
第六章 中医药“因人养生”的方法 036
第一节 体力劳动者常用养生方法 036
第二节 脑力劳动者常用养生方法 037
第三节 老人常用养生方法 039
第四节 妇女常用养生方法 041
下篇 分论
第七章 补益药 046
第一节 补气药 046
枣 046
人参 049
党参 054
西洋参 057
太子参 060
山药 063
白术 067
黄芪 070
蜂蜜 073
甘草 075
白扁豆 078
第二节 补阳药 080
鹿茸 080
杜仲 083
巴戟天 087
狗脊 089
骨碎补 092
胡芦巴 095
黄狗肾 096
肉苁蓉 098
仙茅 101
沙苑子 103
淫羊藿 105
益智 108
第三节 补阴药 110
鳖甲 111
龟甲 114
黑芝麻 116
黄精 119
女贞子 123
百合 126
天冬 129
麦冬 132
墨旱莲 135
桑葚 137
沙参 139
石斛 143
玉竹 147
第四节 补血药 150
白芍 150
阿胶 153
当归 156
何首乌 160
龙眼肉 164
熟地黄 167
第八章 解表药 170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170
紫苏 170
白芷 173
生姜 175
香薷 178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180
淡豆豉 180
葛根 183
菊花 185
薄荷 188
第九章 清热药 191
鱼腥草 191
金银花 194
蒲公英 198
鲜芦根 201
马齿苋 203
淡竹叶 206
栀子 209
第十章 泻下药 211
郁李仁 211
火麻仁 213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215
乌梢蛇 215
木瓜 217
第十二章 芳香化湿药 221
藿香 221
赤小豆 223
砂仁 227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230
茯苓 230
薏苡仁 233
第十四章 温里药 237
高良姜 237
黑胡椒 239
花椒 241
肉桂 243
小茴香 245
丁香 247
第十五章 理气药 251
刀豆 251
佛手 252
香橼 254
薤白 256
第十六章 消食药 260
鸡内金 260
莱菔子 262
麦芽 264
山楂 267
第十七章 驱虫药 271
榧子 271
第十八章 止血药 274
槐花 274
小蓟 276
白茅根 279
第十九章 活血祛瘀药 283
桃仁 283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286
紫苏子 286
杏仁 289
胖大海 292
白果 294
昆布 297
桔梗 299
芥子 303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 306
酸枣仁 306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 309
牡蛎 309
决明子 312
第二十三章 收涩药 315
荷叶 315
覆盆子 319
莲子 322
芡实 326
乌梅 328
肉豆蔻 332
第二十四章 其他 336
代代花 336
青果 337
罗汉果 339
菊苣 343
蝮蛇 344
枳椇子 346
沙棘 348
附录一 中药学基础知识 351
附录二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 358
附录三 笔画检索 360
附录四 拼音检索 362
参考文献 364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中医药养生的基本概念
中医药养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历代医家和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医药养生理论和方法,为祖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一节 中医药养生的定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来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药养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是否懂得养生之道,还在于是否能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养生活动中,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功种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显著。诸如此类的方法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 中医药养生的特点
中医药养生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五千年的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和发展,进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中医药养生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方法而闻名于世。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自古以来,东方人、西方人对养生保健,都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和探讨。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养生的观点也有差异。中医药养生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发展起来的,故而有它自身的特点。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和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二、和谐适度的宗旨
养生保健必须保持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要讲究。中医药养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使生命和谐适度。
三、综合、辨证的调摄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又如传统健身术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动静结合功,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方法。这样,不但可补偏除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潜能和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保健效果。
四、广泛的适应范围
人自出生之始,直至耄耋之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应注重养生。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养生保健的自觉性,把养生保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