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4.3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93.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7.9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9.7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71.8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9.4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102.4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102.4
|
編輯推薦: |
在美国,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5周年纪念版)》影响力仅次于《圣经》
美国公司员工、政府机关公务员、军队官兵装备书
超值附赠个人效能PEQ在线测试
经典巨著 全新升级
史蒂芬柯维和他的“七个习惯”正在改变着美国、中国等世界各地的企业,改变着政府机关和军队,也正在改变着学生和普通人,影响力遍及全球所有领域。这种改变甚至可以帮助实现一个国家的强大。《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5周年纪念版)》影响力:
中国商界最经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训教材。
世界500强企业装备培训课程。
奥巴马、克林顿、普京、李开复、吉姆柯林斯、汤姆彼得斯、肯布兰佳、世界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世界第一潜能专家安东尼罗宾、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默罕默德尤努斯、《纽约时报》、《福布斯》、《财富》、《商业周刊》、《经济学人》、《哈佛商业评论》鼎力推荐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5周年纪念版)》不仅是企业、组织机构,更是个人获得自我提升的人生必修教材。读者遍及工商业、政府部门、军队、学校以及家庭等各个领域,从而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
|
關於作者: |
史蒂芬柯维博士
被《时代周刊》《经济学人》以及全球学界誉为“人类潜能导师”;“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
“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俄罗斯总统普京盛赞:“俄罗斯应该出现这样伟大的思想家。”美国总统克林顿、奥巴马都倚重的顾问。
史蒂芬柯维一生用公认的原则激励了数以亿计的人们。他数次周游世界,留下一条简洁的信息:为实现生命中真正的成功和意义,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原则为中心。他总是以老师的身份告诫人们:“生命中三个常量是:变化、选择和原则。”
从椭圆形办公室到董事长办公室,从社区办公大厅到学校、家庭,史蒂芬一直在教授《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思维、技巧和工具,并且不断延续这项工作。史蒂芬留下的财富与“7个习惯”密不可分,“7个习惯”经久不衰,史蒂芬柯维简洁有力、普遍适用的指导理念同样受到广泛认可。
史蒂芬柯维是《时代杂志》评选出的25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同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领导力专家之一,组织领导专家,以及思想领袖。
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或者组织亲自接受过柯维的训练,体验过柯维教授的原则。柯维的方法影响力广泛,而且跨越不同领域——政治、哲学、宗教、社会经济学,超越时代、性别和各种生活方式。
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他的思想成就与卡耐基、德鲁克、杰克韦尔奇并肩比齐。他是世界备受推崇的领导工作权威,家庭问题专家,教师,企业组织顾问,在领导管理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财富》杂志100强中的90%和500强中的75%的企业是他的受教者,AT&T、通用电子、微软、可口可乐等大公司的高级主管都是他的学生,李开复等中国顶尖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也深受其思想的启发。每年,来自全球的个人、家庭、企业、教育界及政府领导者的受教生更是高达数百万人之多。
史蒂芬柯维为这个世界留下了原则中心领导力,以及那些他讲授、拥护并热爱的原则,他的影响力正在增长, 他的工作仍在继续。
柯维博士的主要成就:
2002年,《福布斯》杂志评选《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为十本最有影响力的书之一。
《首席执行官》杂志的调查结果,《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两本书之一。
《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被观点精要书摘评为2005年最佳商业书籍。
柯维获得全美父亲组织的全国父亲奖。
柯维是1999年年度演讲者。
柯维获得锡克教1998年世界和平人物。
柯维获得企业领导力委员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柯维获得年度国际企业家奖。
柯维担任光明基金会委员会成员。
柯维是柯维公司的创始人兼副主席。
柯维被授予12个荣誉博士学位。
2010年2月,柯维成为犹他州州立大学商学院的终身荣誉教授,并担任首位在职的领导力委员会主席。
|
目錄:
|
目 录
推荐序 永恒的经典 历久弥新的核心原则
致父亲 柯维家族致一位高效能的父亲
前 言 变化的世界 不变的原则
如何使用本书
七个习惯的简要定义与架构图
第一部分重新探索自我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付诸行动 076
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
付诸行动
第二部分个人领域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第三章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付诸行动
第四章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付诸行动
第五章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付诸行动
第三部分公众领域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
第六章人际关系的本质
付诸行动 224
第七章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付诸行动
第八章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付诸行动
第九章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付诸行动
第四部分自我提升和完善
第十章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的原则
付诸行动
第十一章 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付诸行动
后 记 对史蒂芬柯维博士的最后一次访问
附 录
附录一 第四代的时间管理——高效能人士的一天
附录二 答读者问
附录三 你是哪种类型的人——生活中心面面观
附录四 处理挑战机遇问题的索引
致 谢
|
內容試閱:
|
第四章
习惯二 以终为始
——自我领导的原则
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东西。因此,我们务必盯紧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和内在力量相比,身外之物显得微不足道。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美国最高法院前大法官
阅读下面的内容时,请找个僻静的角落,抛开一切杂念,敞开心扉,跟着我走过这段心灵之旅。
假设你正在前往殡仪馆的路上,去参加一位至亲的丧礼。想象你开着车抵达教堂,找到车位后走下车。走进教堂,花香伴随着风琴音乐,一路上你见到好多亲友。看着他们的面孔,你能体会失去至亲的痛苦,感受这种心情,你能分享他们曾经的欢乐。
到达前厅,看到棺木时,你赫然发现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是为了向你告别,你在参加自己的葬礼。也许这是三五年,甚至许久之后的事,但是姑且假定这时亲族代表、友人、同事和社团伙伴,即将上台追述你的生平。
你找到一个座位,阅读手上的葬礼程序说明,等待仪式开始。一共有四位发言嘉宾。第一位是你的亲戚,可能是你的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这样的近亲,也有可能是表侄、表姐妹、叔叔婶婶等远道而来的亲戚。第二位是你的挚友,这个朋友总会使你了解自己。第三位是你的同事。第四位是牧师或者来自你曾参加的社团组织。
现在请认真想一想,你希望人们对你以及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评价?你是个称职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或亲友吗?你是个令人怀念的同事或伙伴吗?你希望他们怎样评价你的人格?你希望他们回忆起你的哪些成就和贡献?你希望对周围人的生活施加过什么样的影响?
在继续阅读之前,请大致记下你的回答和感受,这有助于你对习惯二的理解。
“以终为始”的定义
如果你认真走过了上述心灵之旅,那你已经短暂触及了内心深处的某些基本价值观,也和位于影响圈核心的内心指导体系建立了联系。
请思考约瑟夫爱迪生(Joseph
Addison)的话:
当我面对伟大人物的墓地,妒忌之心荡然无存;当我阅读历代佳丽的碑文,贪婪的欲望顿然消失;当我在墓碑旁遇见泣不成声的父母,禁不住悲从中来;当我看到父母的坟墓,忍不住感到为那些自己即将追随的人而体味的痛苦是如此地空虚;当我看到王者与其废黜者的墓碑并肩而立,生前为不同观点唇枪舌战的文人墨客的遗体相邻而居,不禁感到那些内讧、派系斗争、人间是非的渺小。再查看墓碑上的日期,发现有些就在昨日,有些却可追溯到600年前,于是不禁想到当最后审判日那天来临,我们都将同样接受上帝的审判。
虽然习惯二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生活层面,但最基本的应用,还是应该从现在开始,以你的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发生在何时,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即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或价值观来决定一切。牢记自己的目标或者使命,就能确信日常的所作所为并非与之南辕北辙,而且每天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敢懈怠。
以终为始说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工夫。毕竟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但是为时已晚,所以说忙碌的人未必出成果。
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发现自己牺牲了许多更宝贵的东西。上至达官显贵、富豪巨贾,下至平头百姓、凡夫俗子,无一不在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大的势力或更高的声望,可是却常常被名利蒙蔽了良知,为成功付出昂贵的代价。所以明确真正的目标很重要,然后才好勇往直前,坚持到底,践行使命。
当我们了解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时,生活将会不同。头脑中要时刻牢记:每天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当务之急是什么。如果通往成功的梯子一直搭错墙,那每一次行动无疑加快了失败的步伐。我们也许会很忙,也会很有效率,但是唯有心中牢记以终为始,才会成为高效能人士。
你希望在盖棺定论时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成功。这样看来,我们梦寐以求的名利、成就和财富可能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要的。
若能先定目标,你的洞察力会大大改善。有这么一则小故事,葬礼上有人问死者的朋友:“他留下了多少遗产?”对方回答:“他什么也没带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