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72.5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6.4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102.4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102.4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3.9
|
編輯推薦: |
面对工作困境,怎么能瞬间看出症结所在?
如何拥有零秒制胜的惊人决断力?
麦肯锡韩国分公司创始人、日本咨询大师倾力打造
让思考语言化、可视化、技能化的终极武器
本书能让你——
【瞬间抓住问题关键】
临近deadline,还在迷迷糊糊兜圈子?工作不得要领,一番折腾后又回到原点?
巧妙运用A4纸整理思维碎片,撇清烦躁情绪,再难缠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瞬间学会清晰表达】
话在嘴边却怎么都说不出口?满脑子朦胧的想法却迟迟无法动笔写企划案?
集中1分钟时间进行“头脑体操”,大幅提升思维运转速度,将混乱的思绪转化成精准的语言!
【瞬间做出准确判断】
还在没完没了地搜集信息?犹犹豫豫,瞻前顾后,真的能得出更准确的决策吗?
从3个可行解决方案出发,高效收集目标信息。告别盲目与拖延,让思考事半功倍!
|
內容簡介: |
临近deadline,还在迷迷糊糊兜圈子?工作不得要领,一番折腾后又回到原点?话在嘴边却怎么都说不出口?满脑子朦胧的想法却迟迟无法动笔写企划案?很多人都会面临这种工作困境,但至于怎么改变却总是找不到好办法。
这本书教你的就是把心中想法落实到语言和实践中的具体做法-----零秒思考。
作者在麦肯锡公司的14年中,参与了企业的经营改革,深知员工的战斗力会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公司的未来,所以非常重视一个人的深入思考、制定解决方案,并能够彻底执行的能力。本书讲述的零秒思考就是他从多年实践中总结而来的。简单来说,就是运用A4纸整理思维碎片,集中1分钟时间进行“头脑体操”, 从3个可行解决方案出发,高效收集目标信息。
相信这本书可以帮你告别盲目与拖延,让思考事半功倍,让工作难题迎刃而解!
|
關於作者: |
赤羽雄二,197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专业,1983年留学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进入麦肯锡公司,领导了经营战略的立案和实施的援助、新组织的设计和导入、市场营销、新视野创立等众多项目。1990年从零创办了麦肯锡韩国分公司,促使许多韩国企业,尤其是LG集团走向了世界。2002年,以催生“世界性的风险投资”为使命,和他人共同创建了Breakthrough Partners股份有限公司。
译者简介
曹倩,日本拓殖大学博士,曾在朝日新闻社工作,现任日中双语电视台CCTV大富同声传译助理。
|
目錄:
|
前 言
第1章 启发思考
1.1 将浮现在脑中的意象、感觉变成语言
1.2 以自如准确地使用语言为目标
1.3 捕捉语言的核心意思和偏差
1.4 避免肤浅及徒劳无功的思考
1.5 “沉思默想”及“滔滔不绝”都是误区
第2章 零秒思考,你也可以做到
2.1 多花时间并不意味着思考可以深入
2.2 当机立断的能者及优秀的经营者
2.3 终极目标:零秒思考
2.4 零秒思考和信息收集
2.5 通过做笔记掌握零秒思考
2.6 做笔记的好处
第3章 如何做笔记才能实现零秒思考
3.1 写标题的方法
3.2 写正文的方法
3.3 想到的事,不论是什么,先写下来
3.4 笔记写在 A4 纸的背面
3.5 每天做 10 页笔记
3.6 每页 1 分钟,一想到就立刻写下来
3.7 不能用笔记本、日记本、word 的原因
3.8 笔记控制在 1 分钟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写
3.9 情绪要再三思考后再写入笔记
3.10 不同状况、需求下的笔记题目范例
第4章 充分利用笔记
4.1 深入挖掘笔记更有效
4.2 多角度地写一个标题
4.3 笔记的拓展
4.4 笔记和逻辑树的关系
4.5 从笔记中归纳企划书
4.6 让同事和家人也记笔记
第5章 笔记的整理和活用方法
5.1 分类放在透明文件夹中进行整理
5.2 重新审视文件夹的分类
5.3 做笔记之后
后记
出版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1章 启发思考
1.1 将浮现在脑中的意象、感觉变成语言
首先,希望读者们能够深刻认识思考和语言的关系——“思考通过语言来体现”并且“情感也可以变成语言”。除此之外,还要试着将浮现在脑中的意象、感觉变成语言。
人们经常觉得脑子稀里糊涂的,种种只言片语浮现于脑海,闪现的语言往往还未组织出来便稍纵即逝。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尝试将上述这些情况变成语言,当某个想法刚一浮现就立刻将其用语言组织出来。虽说是将想法组织成语言,但仅靠脑子想,依旧只是一种朦胧不清、不够明确的状态,所以要写在纸上。即使是想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也没关系,还是要将其写下来。也就是说,要将人名、欲望、憎恨、懊悔这些都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即使自己对此事或此物感觉并不好,也要努力将其记录下来。不可思议的是,如此 “畅所欲言”一番之后,人便会变得积极坦荡一些。
比如可以像下面这样写:
为什么上司不让我做那个项目?
是因为对我有什么不满吗?以前,我也举手表示过想做某个项目,可是也没有给我做。
如果交给我做,我绝对能做好。
为什么就是不交给我做呢?
这次也是,为什么又不给我做呢?
在这个领域,我是不是不怎么被上司看好啊?
但是,昨天上司明明夸奖我了,这还挺少见的。难道是说上司对我的评价不错?不让我来做,是不是有其他理由呢?
难道说,上司是打算让我来做其他项目?
这样想也对,说不定是我想太多了。但是…… 我真是对这事耿耿于怀。
明天,我要去跟上司说说这事!
又或者可以这样写:
我为什么跟男朋友吵架了呢?
是因为我不喜欢他买给我的生日礼物吗?但是,我确实不是很喜欢啊。
谁会买那种东西啊。
之前送我的礼物也奇奇怪怪的。
但是,一个男生能记着我的生日还有我们第一次约会的日子已经非常努力了吧。
而且,他对我也很认真。
他还说他努力打了很多的工,才给我买的礼物。
也许是我说话有点过分了吧。
也许我该跟他道歉吧?
但是,这又不是我的错,我又不喜欢那个礼物。
但是,他忙着准备考试,又抽出时间打工攒钱给我买了礼物。
这也说明他很踏实,而且兼顾学习和打工是很辛苦的吧!但他的眼光还真是有点差 劲啊。
但是,还是给他发个道歉的短信吧。
啊!回短信了!他一定是一直等着我的短信呢,幸亏给他发了。
也会有无论怎么写,心情都无法改变的时候吧。但是大多数时候,如果没有任何顾虑地写下来,到最后心情总会变得好一些。因为不用顾虑说了这些话会被他人怎么看,把想说的都写出来了,所以整个人会很痛快。这跟失恋之后,大哭一场就可以继续向前走是一个道理。
虽然一开始会担心写这些话好不好,但其实很快就会适应。只要将写下来的纸收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就可以了。因为谁也看不到,所以就不用担心了。
虽然会犹豫要不要写这些,并且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只要硬写下来,意外地会发现自己可以做到。有一种说法叫做“编织语言”,其实就是这种感觉。这并不是说编故事,而是编织自己的心情。因为不用顾虑他人,所以就会越写越多。如果仅是写下脑中浮想出的片断,那么不善于写文章的人也可以做得非常好。也许有些人想写却害怕写得不够漂亮,但这种方法无需在意语句的前后顺序和表现手法,所以适用于任何人。只要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就什么都能写。特别是郁郁寡欢时,更是可以无止境地写下去。
任何人只要在醒着的时候,总是能感觉到些什么。人们会思考,并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某些意象。但是,这些都是转瞬即逝的。这些意象在转换成语言之前,便在含混朦胧、内心郁结的状态下消失了。虽然会暂时忘记,但这种郁结于心的感觉其实并未消解,也不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消失殆尽。所以,人的心情便会越来越消沉。
“总觉得不高兴、不爽”,“说不上怎么了,就是觉得心里很乱”, “虽然很讨厌,但是怎么也没办法干脆忘在脑后”——这些心情任谁都会有吧,或者说,每天都会有几次这种感觉袭来。这种情况下,有时会当场抛之脑后忘得一干二净,但有时也会积压在心底,越积越重。
我的建议是,将这种心情转换成语言,毫无顾虑地写下来。这样做就可以将这种郁结于心的情绪发泄出来。写出来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看,所以也就完全不用有所顾虑。反正把它写下来,既不会成为现实,也不会发生什么坏事。
愤怒、不满、不安等,比起内心的郁闷,情感更明确,因此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感知和理解,更容易转换成语言。只要毫不犹豫地拿起笔来,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畅所欲“书”,其问题只在于习惯不习惯这种方法。
也许很多人都主张“不想抱怨”、“不想说别人坏话”,能够这样想的确很了不起。但话虽如此,放任不管这些念头,它们也不会凭空消失。首先,没有人可以化解掉这种念头。如果无视这种情感,或者强行将其封闭在内心深处,则必然会再次冒出来;如果没有发泄在当事人身上,就会发泄在别人或别的事情上,最终可能会以不好的结局收场。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毫无顾虑地在纸上倾吐心声更好(当然,不要给别人看到,一定要放在别人找不到的地方)。
此外,在每天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虽然会不断有灵感和创意出现,但是也会有消极的想法以及不安涌现,觉得“这样做应该不行吧”、 “这个绝对行不通”、“我绝对做不到”。把这些也写下来就可以了,而且要毫无保留。不要想着遣词造句、语言优美,只要直白地表达出来就好。
如此一来,这些灵感和创意的全貌便会浮现在眼前。实际上自己所在意的地方和觉得不错的地方,也都会一一呈现。对那些因为顾虑重重而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也会有所留意。因为这不是给上司看的企划书,所以完全不用顾虑其看起来怎么样,只要从自己介意的事情、注意到的事情开始写起就可以了。
1.2 以自如准确地使用语言为目标
一旦适应了用语言表达脑海中的意象和感觉,渐渐地就不会为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而苦恼了。想表达的内容能够脱口而出,也就不会感到有压力了。而且不会因为斟酌词句而犯难,可以通过用笔进行思考和表达。这样一直坚持下去的话,就会更加顺畅流利地表达自我。
能够顺畅地表达,在工作和生活中才能更容易与对方沟通,更能让对方立刻心领神会。由于我们能够轻松地完成说和写,展现出最自然的自我,对方便能够安心。如此一来,当对方安下心来,便更有助于其理解。
交流沟通,在双方以一颗平常心、能够互相体谅的时候进行最为有效。表达意图时会更加容易,当然也就不容易起争执。
在对对方有疑问的时候,因为是在很好地解释了我方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的质疑,所以也很容易推进谈话。这样做会使交谈变得愉快,也会促成更进一步的解释和讨论。由于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疑问不容易跑题,所以双方在享受对话的同时,也能够心情愉悦地继续提问与解释。
如果能够采用这种交流方式,那么就可以淡然自若地面对各种会议,不会压抑自己的心情或是勉强自已,可以做到更自然、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做也不会造成双方情绪上的碰撞或者争吵得面红耳赤,这时我们可以说:“关于您所提出的问题,为了能让双方公司都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我们会对交付期和费用充分地确认来推进合作。”或者是:“虽然我们也知道在交付期和费用上有一些困难之处,但是针对此前补充提出的方案中的问题,如果能够允许我们延期至第 2 阶段,我们将不胜感激。”这样的表达既有礼貌又直截了当。
如果是更加棘手的情况,便可以这样说:“关于上周企划会议上的讨论,虽然因为出现了不同意见而有些难办,但是我们也得到了上司对这件事情特别之处的理解。今后,恳请务必做好事先确认工作。” 或者可以说:“关于请您介绍工程师一事,由于此前再三与您联系却并未得到回音,所以我们拜托了其他公司。并且因为已经物色到了一位优秀的候选人,所以这次就不用劳烦您再介绍了。”上述这些都是礼貌并直接的说法。在尊重了对方立场的同时,既没有妥协,也不显卑微。
如果能对可能会惹对方不高兴或引起争执的事情与对方很好地进行沟通,那么会议便会得到建设性的进展,相互间也就不会产生芥蒂。因为没有重重顾虑或意见相左之处,所以双方都会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中。这样一来会有助于解决更多的问题,不会因太过在意和顾虑而导致协商受阻,工作也会因此变得更加顺利。对于复杂的问题,也可以灵活地掌控。
大多数工作都是在一次次的交谈和邮件往来中开展的。如果能够做到准确表达、不过分顾虑的话,就更容易向前推进。但往往致使问题恶化的是,由于过度的顾虑而导致对策拖延,早期可以解决的问题和分歧都被搁置了。对于这些问题和分歧,只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就能采取相应的行动。只要能够自如并准确地使用语言,那么所有的工作就都可以顺利进行了。
人们可能感觉在交流中既保持礼貌又不会显得过于顾虑的分寸感不好拿捏,可能也会因此感到奇怪。大多数人都有过失败的经验,想到什么事也不与人交流,只是埋头工作。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没眼色”,难道人们不是在一直极力使自己“有眼色”吗? 即使是朋友之间,如果怎么想就怎么说,也会引发大问题,或是觉得会引发大问题。所以,大家不都是把想说的话吞回肚子里去,或是不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让过去的事就那么过去了吗?确实,如果不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想什么就说什么,很容易引起争执。但是,在认为这种行为至少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前,这些脱口而出的话不都有些片面或有失偏颇吗?结果,就会更加犹豫到底要不要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口了。
只要有了这种想法,那么表达本身就会变得困难。如果表达不善,便会产生一种反正想也是白想的放弃心理,由此甚至连思考本身都彻底放弃了。
不动脑,人就不会成长。如果不经过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整理来解决问题的话,心情也不会变好。渐渐地就会失去干劲,工作也会变得无聊,也就很难做出成绩了。如果已经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就必须立刻释放自我。
随着不断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和感觉,渐渐就会对此有所适应并逐步成型。对于转化成语言的犹豫心理也会渐渐消失,写起来也就更容易了。在不知不觉中会变得可以轻松言谈书写,可以在不伤害对方情绪的情况下表达自我。
到此,终于接近“适应语言、使用语言”这一阶段了。在这一阶段,人们已经可以像吃饭看电视一样,自然自如地使用语言了。对于使用语言的抵抗心理和犹豫逐渐消失,就能更加随心所欲和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从太过拘束顾虑使得头脑及感知能力麻痹的状态中前进一大步。
1.3 捕捉语言的核心意思和偏差
不论是在思考的言语化还是交流过程中,都需要注意语言意思中的偏差。
每一个词句都有其核心意思。在某个地域、时代、交流圈子中,每个人对词句都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并且不会有太大的分歧,这个意思便是其核心意思。
比如说“朝”(上午)这个字,大体指正午之前的时间段。绝大多数日本人都会将其理解成截至中午之前吧?虽然在不同的业界也许会有人认为“朝”是指到下午 2 点之前,但这绝对只是一小部分人。
绝大多数人在“‘朝’究竟到何时为止”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太大分歧的。
但是,对于“朝”究竟是从几点开始则相当因人而异了。不少人在凌晨 3 点便爬起来开始早晨的工作。但是认为是从早晨 6 点左右开始的人和睡到 9 点半才起所以认为那会儿才是上午的人也是有的吧。
学校、工作、自行车等事物的表现形式,相比之下大多拥有共通的含义。这种词所指的实际事物虽有新旧之分,但是并不会造成很大的误解和分歧。只要略加说明即可明确表达,比如“那边那辆新的自行车”或者“虽然现在放在杂物间,但是那是我小学时骑的自行车”等。这些词语的意思都只有一个。
此外,诸如辛苦、悲伤、喜爱等情感的表现,虽然看似含糊,但是大多数人对其还是拥有比较类似的理解。虽然不像事物那样有较高的统一性,但是意思还是大体相似的。
另一方面,比如“全力以赴”、“责任感”、“一定去做”这种话,人与人所表达的意思也相差甚远。这是因为这些话是基于每一个人的标准、价值观、背景、成功经验、失败经验等得出的,所以人与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决定这些话的意思,并且在无意识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的。
比如对于“全力以赴”,有的人认为是指从 10 点到 18 点的努力,也有人认为是指每天 18 个小时以上的努力。有人认为肯定包括熬夜,但也有人认为绝对不可能包括熬夜什么的。认为全力以赴绝对不可能包括熬夜的人中,有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努力成那样的意义是什么,也有人是因为如果熬夜第二天的效率就上不去,所以再全力以赴也不会熬夜。
对于“责任感”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认为是“不论什么事都必须绝对执行,即使事关自己的名誉和性命也在所不惜”;而有的人则认为是“因为必须要做,所以想办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就可以了”。更过分的是,有时候有些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个词的意思。
如上所述,所有的语言都包括那个地域、时代、交流圈子的大多数人通常所理解的核心意思,以及个人或小团体中的偏差。此外,根据词与词的不同,其偏差的幅度也有大小之分。
就连同一个词都存在核心意思不一致的情况,比如,白并非白,而是灰,更有甚者可能是指黑。
综上所述,人们需要经常思考,才能深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语言的正确意思,以及是因什么意图说出了这样的言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此外,对于每一个词句的意思范围有多宽、跟平常所使用的意思有什么样的偏差、不同人之间的解读偏差有多大等问题都要经常思考,深入理解,这不论对于工作还是生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并且,不仅仅是有帮助而已,有时还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正因为有这种意思上的偏差,所以对我们来说语言敏感、用词精准的人所说的话会非常易懂。这是因为这种人的话定义明确,很容易被理解,其所做的每一个说明都会让人自然而然地听进去。
语言不存在偏差,想说的话都能让对方准确地理解,听者也就不会烦恼讲话的人在说什么,话里的意图又是什么了。这样自然也就不会产生误解,相互间的沟通交流也会更加顺畅。
如果身边有说话很明白的人,那么请一定留意这些人的语言感觉、用词方式等。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些人说话毫不矫情造作,而且很容易听进去,语言的选择又非常准确,不会产生歧义。并且,这些人的话并不仅仅将自己的意图解释清楚,听者也不会觉得话的内容别扭。即使是在解释一个新的概念,听者也会觉得“原来如此,是这样啊”。这些人的每一个用词造句的意思都很准确,也符合听者的理解方式,即使有出入,也能为听者进行解释。其话语中没有牵强的部分,更不会内容跳跃,上下不衔接。
这种人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好,看问题抓重点也是一把好手,所以很多工作做得也很优秀。自己不乱,一起工作的人也就不会乱,一切都会井然有序地进行。
如果说话直率不拐弯抹角,也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而说话恰当适度,也就不容易打击别人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会获得尊敬和信赖,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
人如果在说话的时候总是概念明确,想说的话就能不费劲地说出来,也不会感到有压力,可以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说话的人没有压力,就能自然地与人交流,相应地,听者便能放松,也就更容易听进去。这正是领导能力的源泉。
说一个人聪明、工作能力强,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这个人的语言感觉敏锐,良好的沟通能力展现了其闪光之处。
那么,语言感觉迟钝的人该怎么办呢?语言感觉迟钝的人往往不只是语言使用不准确,令听者难以明白其意图,其想法本身也是模糊不清的。说出口的话辞不达意,一着急还会不断说出让人不知所云的话来。有些人如果没人阻止,甚至会连续说上几十分钟。
第2章 零秒思考,你也可以做到
2.1 多花时间并不意味着思考可以深入
在处理重要问题或事情时,有些人喜欢选择花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全力以赴,或是一直与他人讨论到第二天早晨的方式。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将问题讨论得非常透彻。某些公司还会将这种做法当做是一种标准方式。不光是大企业,就连非常珍惜时间的中小型新兴企业也不乏有选择这种方式的。
但是,要说这种方法能否使会议有效率、抓住重点,或是能否准确把握现状、做出决定并付诸实践的话,则相当令人怀疑。当然,这种方法会让人有一种做了大量工作的感觉。长时间地讨论,便会感觉这一天过得非常充实。但是,这样做是否就能迅速做出决定,我认为并非如此。
大体上,如果选择花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或从傍晚一直工作到深夜,甚至弄不好就要讨论到天亮这种做法,单是与会者就需要耗费一大笔会议花销。而且因为耗尽了体力和精力,所以恢复起来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不仅如此,那些在会议中没有参加讨论的下属实际上就是在浪费时间等待而已。即使上司认为“就算没有参与会议讨论,下属也应当在做自己的工作”,但是,越是重要的会议,在决定出最终结果之前,下属就越难开展工作。
更严重的是,如果上司出差或参加大型会议而长时间不在的话,那真可谓是群龙无首,下属很容易就会无所事事,只剩下百无聊赖地等待了。而且上司越是唠唠叨叨,没有很好地将权限委托给下属,这种情况就越容易出现。
综上所述,整个团队在工作协调方面的恢复时间是非常惊人的。而且不仅恢复需要花时间,此前所浪费掉的数百个小时的时间也无法挽回。我完全不觉得上司可以为了自己感到充实,而将这种徒劳无功正当化。虽然花时间了,或者说正是因为花时间了,最关键的讨论内容却极其泛泛。虽然从个人心情上来讲是非常亢奋的,但是内容却另当别论。所以说花时间并不意味着思考可以深入。
即使是一个人的工作也是如此。特别是坐在办公桌前的工作,大部分时间会浪费在烦恼或兜圈子上。这么办好还是那么办好、这样说了上司会怎样之类的烦恼可谓无穷无尽。要制作两个星期后为客户会议所准备的企划书,却始终烦恼不知该如何是好,即使拿定了主意,也觉得需要修改,在目录和整体构成上也要花费时间。就这样好几天过去了,终于想办法做出了一份企划书草案,却总因为不满意而反复修改。因为上次被上司大发雷霆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所以也不敢去找上司商量。在彷徨无计时,又开始烦恼是不是题目也有点不好。然后就突然惊觉只剩两天时间了,于是又不得不熬夜…… 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上述的经验。完全没有这种烦恼的读者在工作中真可谓是出类拔萃的。但据我所知,大多数人多少都会在烦恼中摸索着工作,郁闷不已却也只能维持现状,而且基本都得不到上司或前辈的帮助。虽然上司或前辈可能会提出一些建议,却不会认真给下属讲解思考的过程,以及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思考、完成企划吧。理所当然地,下属思考出的想法也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质的提高。
这不仅对于社会,对于自己也是一笔极大的损失。这并不是为自己减轻工作负担的问题,而是使用这种“笨方法”,人就不会成长。没有成长,人就不会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而且如果只是没有成长或是不快乐的话也就算了,近日在无忧无虑、悠闲自得中丢了饭碗的风险可是非常高的,就连大企业也几乎没有终身雇佣制了。即使这次会窃喜自己不在裁员名单中,但是没准下次就轮到自己了,而且整个公司都倒闭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到那时,如果还是采用安逸的工作方式,那么再就业的机会也会非常渺小。
2.2 当机立断的能者及优秀的经营者
如前所述,很多人的思考过程都是漫长的,但是有极少一部分优秀的人可以快速思考并做出决断。这些人连 1 分钟的时间都不浪费,能够极其快速地收集信息、做出决定,并迅速付诸行动。他们能够用惊人的速度完成一份非常有内容的企划书,如果再花一些时间,内容就会更加完善。
但是,这种人确实只是一小部分。绝大多数人还是在没完没了地耗费着时间。而且不管着不着急,都不会像自己想的那样深化思考。
花了两倍的时间并不意味着内容就好了两倍。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第一点便是在上一章谈到的训练不足。怎样做才能高效地展开工作,怎样做才能迅速归纳思考、深入分析、简单明了地进行整理,怎样做才能调动团队顺利地交出结果等,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统统都没有提供训练。
新进公司的员工学习了很多文件的书写方式和礼貌礼仪。但是,瞬间掌握信息、整理问题点、考虑解决对策等跟“思考”有关的“基本功”却几乎得不到任何训练。
在我曾工作过的麦肯锡内部,那些优秀的员工虽然本身资质很好,而且还会得到优秀前辈的言传身教,但是,一旦被认为没有能力,便得不到这些教诲了,甚至还会被烙上“这个人太平凡”、“这个人不行” 的烙印。而那些略有一些资质的人如果能够得到展现的机会,碰巧进入优秀员工的行列则是一种幸运,但是如果没有做到这点那便很难挽回了。 当然,并不是说没有人可以通过特殊的努力或尝试成长起来,但是最开始的冲刺是相当关键的。
第二点则是对“效率”这个概念认识的欠缺。不论哪个公司都会花大力气提高生产线上的效率,但是在制作企划书、报告,以及邮件往来等事务方面,人们却普遍没有“效率”这个概念,也没有为了提高效率而进行什么努力。虽然如果工作过分拖拉,肯定会遭到催促和训斥,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便是每一个人以及每一份工作都各不相同,所以花费的时间自然不一样。虽然生产成本已经精确到 1 日元甚至更小的数值来进行管理,但是人们却不把员工思考、决断以及大脑运转速度的快慢当做问题来看待。
岂止是这样,甚至还有人认为,只要花时间或是耐心地等下去就会萌生出好主意,想法便会从天而降。虽然偶然获得这种“神的启示” 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神的启示”是在人们始终绞尽脑汁,却总也无法跨越眼前的难关时,于某一天突然出现在眼前,令人豁然开朗的东西。它只会降临在真正付出了极大努力的人身上。只是付出了一点点努力就将“等待‘神的启示’降临”这种话挂在嘴边,这种人也不过是在找借口罢了。
人们都希望花费了时间就能够得到相应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思考的时间和想法的质与量是不成比例的。思考迅速的人会变得越来越惊人地迅速;反之,慢吞吞的人会变得慢得让人难以原谅。
另一方面,再来看看经营者,他们中大多数人(特别是优秀的经营者)做事都是当机立断的。当然,如果是需要慎重讨论或是与他人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他们也会谨慎行事,但是从心理上来讲,他们早已拿定了主意。即使有犹豫的地方,他们心中也非常清楚 A 方案、B 方案以及 C 方案的利弊。
为什么优秀的经营者、优秀的领导者能够做到当机立断呢?
这是因为他们平时就不断在思考这些问题,而且从不倦怠地收集着必要的信息,使自己保持灵敏,他们的信息情报“接收器”始终处于强信号的接收状态。此外,他们还会与所涉及领域的专家建立一定的关系网,并拥有几个可以信赖的商量对象。他们经常在做最好的打算和最坏的打算。对于他们来说,这一步棋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今后的竞争动向等问题全都了然于胸。正是因为这些人时刻处于备战状态,所以无论发生什么都能冷静面对,并且能够完全慎重、准确且快速地处理。
换句话说就是,这些人面对任何情况都能快速地提出一个大致的设想。提出设想后便进行验证,如果发现设想有误便立刻重新考虑。这个过程是极快的,而且这些人也不会在这个过程中迷失方向。
举个例子,比如关于以女性为目标受众群体的智能手机占卜软件的推广企划如下:
25 至 29 岁的都市女性拥有 iPhone 的比率很高,这些女性一般是下班回家先稍作休息,晚上 9 点以后便会开始使用占卜软件吧?因此,为了提高她们的使用率,瞄准这个时间段,推出这个时间段限定的推广企划怎么样?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上述这样一个设想。那么对于这个设想,我们需要进行怎样的验证呢?
1. 25 至 29 岁的都市女性拥有 iPhone 的比率很高,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网上搜索等方法进行确认。还可以向该领域的专家打电话咨询,或者直接询问几位这个年龄段的女性。由此便能从中理解目标群体的意识、价值观、行为模式等,对此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2. 归根结底,将目标群体设定为 25 至 29 岁的都市女性真的合适吗?她们的使用率真的很高吗?这个也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和咨询专家等方式来进行确认。
3. 关于目标群体是否真的是在晚上 9 点以后使用占卜软件,可以使用采访目标群体等方式进行确认。此外,对于使用者一般都是在哪个时段使用 iPhone,既可以直接进行用户调查,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市场调查结果。
4. 对于目标群体会对什么样的宣传动心,可以向认识的软件制作方进行确认,或分析自家公司的数据。
除上述四条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对这一设想进行验证。因为经常会出现与设想不一致的地方,所以要立刻改正。
虽然大家可能都认为经营者中大多都是人才,但在签约员工或者打工者中也是有很多人才的。因为人本来就很聪明。
2.3 终极目标:零秒思考
原本不知道该怎么说的话,如今能当场用语言表达出来,思考也得到了深化,这样不仅会使思路得到开拓,思考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以前需要考虑三四天的事情,现在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搞定了;有些以前需要耗时 1 个月的项目,现在甚至 1 个星期就能做完。效率提高了几倍甚至几十倍。
由此,人们也能够对问题进行整理,看清本质,找到根本的解决策略和备选方法。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便也了如指掌,提出的对策也能准确抓住问题的本质、把握整体的态势。
这种思考的“质”与“速”的终极目标便是“零秒思考”。
所谓“零秒”,就是瞬间便能认清现状,瞬间便能整理问题,瞬间便能考虑出解决办法,瞬间便能决定该如何行动。没有犹豫的时间,也没有烦恼的时间。
虽然在达到“零秒思考”的境界之后,很多时候都能“瞬间”完成上述一系列过程,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是需要多花一点时间的。但即便如此,跟以前比起来思考速度仍是得到了惊人的提高。这样就能够在一瞬间判断出眼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出了什么状况,判断完毕后还能够瞬间想出好几种办法,并将这些办法进行比较,当场决定最终的选择。
在平时就能深入思考工作内容或企划案的人能够迅速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这是因为他们做到了“零秒思考”,能够自然地预测事物接下来的发展。虽然不一定非常精准,但是也能在瞬间掌握事情的大致走向。而那些由于慢慢吞吞收集信息而耽误了判断,或在不安的驱使下斥责下属,做事颠三倒四的行为则与之完全相反。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便灵光乍现的这则佳话(真假与否尚且不论)正是“零秒思考”的典范。平时一直认真思考某个问题,便会在某个瞬间得到灵感。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铃木一郎选手不仅是著名的安打王,其防守能力也非常有名。在击球员挥棒的瞬间,铃木一郎就已经判断出投手投球的路线、击球的声音、击球的方向、风向风速等所有信息,并决定该往哪个方向跑。哪怕思考时间仅花费了 0.5 秒,也无法在千钧一发之际来个漂亮的鱼跃接球了。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如果在热带大草原碰到了狮子,就会瞬间决定是用矛决一胜负,还是跑为上策,抑或是叫来同伴支援。眼前的狮子已经露出獠牙准备扑过来了,这种危机时刻根本没有犹豫的时间,如果什么都不做,便会被吃掉。面对这种情况,人类是在瞬间思考可行的方法,瞬间比较优劣,瞬间做出判断并付诸行动,才得以延续生存下来的。远古的人类应该不会像现代人这样总是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因为一旦犹豫,便会在大自然的生存竞争中被淘汰,人类也早就灭绝了。
通过上述例子,我想告诉大家人类原本就拥有非常出色的判断力、思考能力和相应的行动力,但是却因为种种复杂的原因而使得这种宝贵的能力被掩盖并逐渐退化了。这些复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作效率很低却也安然无事的普遍环境、枪打出头鸟的从众社会、不愿与周围发生摩擦的行为模式、再三叮嘱要慎重思考的前辈们、填鸭式教学的学校教育,或者是对孩子的行为举止严格要求的保守父母等等。
特别是日本的学校教育,尤为重视记忆力的提高和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琐碎技巧。考试成绩并非是通过学生聪明与否、原本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是否得到加强来决定,而仅是通过在有限的考试空间内对特殊技能的掌握熟练度来评分。而这些特殊的技能其实就是,完全熟记数学公式、定理和证明方法,从简单的或者自己会做的问题入手,再从历年真题中研究出那一年的出题倾向后,集中对这一类题型进行练习等。
在这种应试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绝大部分学生,都会过度注重自己能不能做到、优秀不优秀、聪明不聪明、有没有受到表扬。在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下 , 他们并没有发挥出与生俱来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