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9.7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7.2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101.2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93.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6.7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8.9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9.0
編輯推薦:
本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是我国学者撰写的一部贯穿古今、全面系统的加拿大通史。
內容簡介:
本书比较系统地叙述了加拿大自古至今的文明发展史,展现了加拿大土著民族古代社会的面貌、法国在加拿大建立的首块殖民地——新法兰西的盛衰和英属北美殖民地时代的治理,论述了加拿大在1867年建立自治领国家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当今世界七大工业强国的经验和教训,剖析了加拿大建立富裕和公平社会的道路以及加拿大形成多元文化的基础,最后分析了加拿大对外关系的演变过程,包括加拿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对维护世界和平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是我国学者撰写的一部贯穿古今、脉络清晰、内容翔实的加拿大通史。
關於作者:
李节传 生于1944年,山东省台儿庄人。1964—1969年就读南开大学历史系,延迟于1970年毕业后留系任教。1978—1981年就读南京大学欧洲史专业研究生。1981年进入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担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其间曾三次获中加政府交换项目资助赴加拿大研究加拿大历史。在加拿大驻华文化处大力支持下创办天津师范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并兼职任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教授,讲授加拿大通史和加拿大经济史。著有《抑制美国:朝鲜战争中的加拿大》。译著有《新开端:加拿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加拿大外交:对世界格局影响大吗?》。另外在《世界历史》、《当代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南开学报》、《天津师大学报》、《加拿大地平线》、《加拿大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目錄 :
导言 加拿大历史的地理环境
第一章 土著民族的古代社会
一、土著民族的祖先来自亚洲
二、劳动生存方式
三、家庭与社会组织
四、宗教、习俗与文化
五、欧洲人开始入侵
六、法国在加拿大建立首块殖民地
七、土著人社会剧烈变动
第二章 新法兰西的兴盛与覆灭
一、行省殖民地的建立与扩张
二、新法兰西之外的殖民地
三、经济的发展
四、社会制度与社会生活
五、宗教、教育与文化
六、与土著民族的关系
七、争夺加拿大的早期战争
八、七年战争中的决战
九、新法兰西的覆灭
第三章 英属北美殖民地时代
一、英国人初期的治理
二、英属北美殖民地与美国革命
三、1812年战争
四、征服后的经济发展
五、移民加拿大
六、前期的政治制度
七、建立责任政府制
八、社会生活
九、土著民族的灾难
十、宗教与文化
第四章 自治领国家的诞生、成长与壮大
一、经济起飞
二、走向联合与独立
三、建立自治领国家
四、扩张为三大洋国家
五、加速推进国家工业化
六、小麦经济
七、工业社会的阶级关系
八、工业社会的政治变动
九、工业社会的生活变迁
十、土著人空前凄惨的命运
十一、对外关系
十二、文学、艺术与科技进步
第五章 跻身当今世界强国
一、战后的经济、社会与政治
二、魁北克“平静革命”
三、皮埃尔·特鲁多自由主义时代
四、自由主义的衰落
五、21世纪以来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变动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对外关系
七、土著人的进步
八、文化和科学的繁荣
深入研究的基本书目
后记
內容試閱 :
导言 加拿大历史的地理环境
加拿大国土面积995.67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欧洲面积总和,是其原宗主国英国和法国相加的13倍。其边界东起纽芬兰的斯皮尔角(Cape Spear),西至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北部的夏洛特皇后群岛,长5514公里,跨80个经度,几乎绕地球周长14;南起北纬42度上的伊利湖(Lake Erie)上的佩里岛(Pelee Island),北至北纬83度上插入北冰洋深处的埃尔斯米尔岛(Ellesmere Island)顶端的大地尽头,宽约4600公里。
地理环境 加拿大领土三面被大洋环抱,可划分为六大地理带,即6个主要自然区域:树木生长线以南划为5个自然区域,从东到西依次为大西洋沿岸滨海区、圣劳伦斯河与大湖流域、加拿大地盾(Canadian Shield)、中央低地与高原,以及远西部科迪勒拉山(cordillera)地理带;树木生长线以北为一个自然区域,即包括北极圈陆地北纬66度33分以上与北冰洋群岛:最北部的北冰洋海岸与北极群岛地理区,包括拉布拉多半岛(Labrador Peninsula)、昂加瓦半岛(Ungava Peninsula)、西北地区(Northwest Territories)北部与北极群岛,占加拿大国土面积15。北极群岛面积13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之最;全世界30个大岛这里占6个,巴芬岛位居第六。中部和西部的岛屿较为平坦,东部岛屿上有高山,终年为厚冰所覆盖,加拿大最大的冰川就来自这些冰盖。北极群岛上的最高峰为埃尔斯米尔岛北部的巴博山,高2616米,是落基山以东的北美最高峰。
整个地区皆属寒带苔原气候,永久冻土,最冷处的冻土厚度可达550—1000米,最热的月份不过摄氏10度,几乎常年朔风怒号。北极群岛最冷,冬季三四个月里不见阳光,平均气温在零下20度以下;夏季的三四个月,整日白昼,温度或在零度以上。
在这一地理带的整个区域,完全没有树木生长,而是为苔藓覆盖,间或短草和灌木。有植被的地方,在短暂的夏季,景色也很美丽。
紧接这一地理带的加拿大地盾地理带,面积为460万平方公里,呈现西北—东南走向,从地面上看,像个大扇面,扫过加拿大23的国土。由于地形呈盾牌状,称加拿大地盾。加拿大地盾的地质构造形成于前寒武时代(从45亿年前地球诞生到5.7亿年前地球生命大量产生之时),故也称前寒武地盾。地盾的岩石层与地球的年龄一样古老,大部分呈结晶状,通常是花岗岩、带彩条状的片麻岩。在前寒武时代,地盾岩块相互层叠,冲撞向上隆起,形成为山峦,所谓地盾就是被古代冰川久远侵蚀、切削并削光了土壤的古老的巨大岩块。这个大岩块的北部边沿,实际在北极群岛底层沉积岩的下面,其岩石向南延伸,层逐渐向上隆起,到树木生长线处始露出地面,然后一直向南与东南方向继续延伸,东到拉布拉多海岸;东南与南面经过五大湖(Great Lakes)湖底及圣劳伦斯河河床,一直延伸到今天美国边境而成为地下较短岩层,在纽约州的阿第伦达克山脉(Adirondack Mountains)处再现地面。
在加拿大地盾上,展现了加拿大最丰富多彩的地貌,最突出特色是,史前冰川划过而形成星罗棋布、大小各异的湖泊,以及纵横交错的河流。这些河流绝大多数东西流向,注入哈德逊湾(Hudson Bay)或詹姆斯湾(James Bay)。地盾的中心区哈德逊湾,是地盾最低处,从高空观察,加拿大地盾像个大水盆或大碗,从中心最低处向外沿逐渐升高,西部边缘靠近落基山脉;东部边缘较高,构成拉布拉多凹凸不平的海岸线。这里群山耸立,峭壁千仞,其北部大西洋沿岸为托斯格特山脉,最高峰考布维克峰海拔1650多米。拉布拉多沿海岬湾与深港密布,风景如画,险峻形胜,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在这里建成西方盟军最大的古斯贝空军基地。
从行政区划上,地盾这个地理区包括西北地区东北部、奴纳武特因纽特人自治区(1998年新从西北行政区独立划出)南部,以及萨斯喀彻温省、马尼托巴省、安大略省与魁北克省的绝大部分,还包括拉布拉多地区,其面积几乎占纽芬兰省(Newfoundland)大陆部分面积的一半。
在加拿大地盾带东西各为两个地理带:东部紧接地盾区的是圣劳伦斯河—大湖流域,奔流千里的圣劳伦斯河全长1197公里,河头虽在安大略湖(Lake Ontario),而其众多支流的源头所构成的发源地却在加拿大地盾深处。这条大河按自然地形明显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是湖区平原和丘陵地;北部下游在地盾与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河谷谷地,称为圣劳伦斯河谷低地,河流在这里从安蒂斯科蒂岛(Anticosti Island)附近流入圣劳伦斯湾(Gulf of Saint Lawrence)。
整个圣劳伦斯河流域面积为100万平方公里,安大略湖(Lake Ontario)与其西面依次排列的伊利湖(Lake Erie)、休伦湖(Lake Huron)、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和苏必利尔湖(Lake Superior)一起构成五大湖群(除密歇根湖在美国领域外,其他4个湖均为加拿大和美国两国共有)。从空中看,五大湖很像一个人摊开的5个手指,因此被该区域的加美当地居民形象地称为“五指湖”(Finger Lakes)。大湖流域总面积735950平方公里,是加拿大面积广阔的河谷与湖域平原,农业文明的摇篮。
从这一地理区越过加拿大阿巴拉契亚山脉,便是大西洋沿岸地理区。加拿大阿巴拉契亚山脉,是由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延伸而来,直至纽芬兰岛上。从自然地理上看,该地理带由阿巴拉契亚山脉山地以及纽芬兰岛、爱德华王子岛、安蒂斯科蒂岛(正对圣劳伦斯河口)与新斯科舍半岛构成。按传统,这一地理区划分为4个行政省,即新不伦瑞克省、新斯科舍省、爱德华王子岛省与纽芬兰省,一向被称为滨海省,或滨海地区。这一地理带还与加拿大地盾带共享拉布拉多海岸区域,即纽芬兰省大陆部分。纽芬兰岛海岸与附近岛屿的海域水浅,形成许多浅滩,其中最著名的有纽芬兰岛东边大陆架上的几条浅滩,被称为纽芬兰大浅滩,是世界著名渔场。
西部紧接加拿大地盾的地理区是中央低地与高原,它东起地盾西缘,西到科迪勒拉山边沿;南起美、加边界,北到马更些三角洲。现今加拿大中部的阿尔伯塔(Alberta)、萨斯喀彻温(Saskatchewan)、马尼托巴(Manitoba)3省以及西北地区除了地盾的大部分地区,均属中央低地与高原地理带。整个地理带分为南北两部分:即北部的马更些河谷林地与南部(皮斯河以南)的加拿大大草原(Prairies)。加拿大大草原由两个坡度不同的高地构成:一个在马尼托巴西部,称为马尼托巴坡地(Manitoba Escarpment);另一个在萨斯喀彻温省中部,称为密苏里高原(Coteau du Missouri)。中西部的两条大河即萨斯喀彻温河(Saskatchewan River)与马更些河(Mackenzie River)分处于这一地理区的南北。马更些河是加拿大第一、北美第二的一条大河,全长5945公里,流域覆盖低地北部,因此被称为马更些河谷林地带,是北方森林的组成部分;萨斯喀彻温河流经南部大平原,在艾伯特王子城(Prince Albert)以上分为南北两条支流。
南部高原上的大草原,即法文 Prairie,相当于英文meadow,意为草地。它是加拿大最富特色的地理带之一。法国人当初在北美探险时,将他们在北美中部发现的这大片没有树木而覆盖着青草的广袤平原称为北美草原。这块巨大的草原,南起美国南界,北至加拿大马更些河支流皮斯河河谷,绵延5000公里。北美大草原的东西北三面均以森林为界,南面向墨西哥湾敞开。其伸入加拿大的部分,就是加拿大大草原。这一地理区域的行政区划分为阿尔伯塔省、萨斯喀彻温省、马尼托巴省南部,以及育空地区东南角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角一块小三角地带。这里是加拿大大草原的西北角,著名的红河平原是其最东端。
中央高原低地区气候,大体是北部夏季温和而短暂,冬季漫长而干冷。加拿大大草原夏暖,冬冷而少雨,特别是南部,冬季非常干旱寒冷,1月平均温度零下14度,最低零下24度。
濒临太平洋的科迪勒拉山系,则是加拿大最西边的一个独立地理带。科迪勒拉是西班牙文Cordillera,意为多山。这是西班牙人在北美探险时对太平洋海岸地理特征的描述。这个山系主要由5条山脉与大山构成:南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境内有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及哥伦比亚山;北部主要是圣埃里亚斯与马更些这两条山脉。科迪勒拉山系横跨加拿大最西部的两个行政区,即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与育空地区;落基山脉的东坡斜向阿尔伯塔省与西北地区边沿。
科迪勒拉山系是在1.75亿—1亿年前最后一次造山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当时,海洋板块跟美洲大陆板块相撞向上突起而造就了这个大山系,因此加拿大太平洋沿岸的5条山系大体皆与太平洋海岸平行,而呈东南—西北走向。圣伊里亚斯山脉的几座高峰至今仍被冰川覆盖,其主峰落根山高5951米(为加拿大的最高山峰)。
整体上看,这个地理差异性很大,河流众多,山脉与山系之间形成许多高原、断层、沟豁、河流与峡谷,水流湍急。地处弗雷泽河(Fraser River)下游的鬼门(Hells Gate)这样的险滩,比比皆是。南部有哥伦比亚河(Columbia River)、弗雷泽河与其支流汤普森河(Thompson River)这3条大河,稍北有斯基纳河、纳斯河(Nass River)等许多较小河流。这里的河流均经不列颠哥伦比亚海岸流入太平洋。弗雷泽河与汤姆森河流经不列颠哥伦比亚南部的一块台地,构成海岸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的一块内陆高原。
科迪勒拉山系北部在圣埃里亚斯与马更些山脉之间也有一块高地,就是沟壑纵横的育空高原,其最北部是北冰洋海岸平原。育空河(Yukon River)发源于落基山北部的高峰上,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最北端流出,横穿育空地区,全长3185公里,流经育空地区23的面积,经阿拉斯加流入白令海。与科迪勒拉山系南部河流相比较,育空河流势平缓,在育空(Yukon)首府怀特霍斯以北的水电大坝修建以前,船舶可以从河口一直航行到源头。育空河这个特点以及科迪勒拉山系北部山脉的走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美洲土著人的祖先为什么会经过这里移居这两块大陆的。
科迪勒拉山地理带南部属温带落叶林气候,北部为大陆性气候,可见到最暖最冷、最潮湿或最干旱的气候。育空道森地区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27度,最低零下34度;怀特霍斯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16度,最低零下25度。南部温哥华1月平均气温3度,7月平均16度,是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地方,而且景色宜人。
资源丰富 加拿大的自然地理条件多种多样,类型齐全,尤其是加拿大地盾这一特殊地理地质构成,不仅使加拿大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山地、高原、丘陵和平原,绮丽壮观,也造就了这片国土物产富庶。
加拿大现在耕地面积7000万公顷,约占全国土地面积7%,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能从事农耕的北方国家,古代就不具备农耕文明的基础,加拿大土著人民长久从事狩猎。除大草原、东西海岸南部、圣劳伦斯河谷及五大湖湖区地处北纬49度以南,作物生长季节超过160天,适合于规模农业,特别是圣劳伦斯河谷湖域平原土壤肥沃,物产丰富,非常适合林业或渔业。其余地区90%以上处于北纬49度以北,气候寒冷。
在加拿大6个自然地理区中,圣劳伦斯河—大湖流域虽面积最小,但却是加拿大这个国家的精华所在,将其比作中华大地的中原也不为过。这里气候温和,植被多样,既有落叶林区,也有针叶林和混合林。最古老的加拿大易洛魁—休伦人的农业文明,就产生在这一区域,公元前800年南美的农业栽种技术就传到了圣劳伦斯河谷与湖域,定居在河谷与湖区的易洛魁人(Iroquois)和休伦人(Huron)开始从事原始农耕。不过,只是到近代,才有真正的规模农业产生,17世纪初法国农民移民到圣劳伦斯河下游,带来了法国个体庄园的农耕技术。不久,英国移民来到圣劳伦斯河上游与五大湖沿岸,这里便出现了英国大农场农业。安大略湖南岸的尼亚加拉半岛地区,为加拿大提供了占总量13的农产品、奶制品和水果。大西洋4省沿海平原,也生产小麦,爱德华王子岛是著名的马铃薯产地。
19世纪80年代开始开发西部草原,建立起现代牧区和农场,到20世纪初,形成大谷物农场,小麦开始成为加拿大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草原3省变成加拿大的谷仓和“世界面包篮子”。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就是主要从加拿大购买小麦,度过3年困难时期,并启动中加粮食贸易,长期购买加拿大的优质小麦。除加拿大大草原主要小麦产区外,在东西两海岸濒海地区,也有局部农业区域,除水果外,也种植小麦和燕麦等作物。太平洋海岸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端的那块内陆高原,是该省的主要农业区;在大西洋滨海新不伦瑞克(New Brunswick)、新斯科舍(Nova Scotia)的混合落叶林相连的地带,形成众多绿色河谷,适宜局部农耕,种植小麦等作物。现在加拿大已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是世界最大的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
农业之外,加拿大森林广阔,林业兴旺。占加拿大国土面积23以上的北方广阔国土,无论东西两海岸的巍巍高山,加拿大地盾纵横的湖泊、河流,还是中央低地与高原,以其地理与气候条件,不宜耕种,但却为森林覆盖。加拿大地盾树木生长线附近虽仍是苔原带,但往南整个地盾地理带南部、东南部却森林密布。这一广阔面积的林地统称北方森林带(或北半球山地林带)。由于地盾的巨大面积,北方森林实际覆盖了加拿大从东到西极大部分的北半部国土,向东延伸至大西洋海岸山地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及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与那里的落叶林相混合;向西延伸到萨斯喀彻温河以西,也将科迪勒拉山系南部的森林连在一起。在西海岸山地,植被差异性很大,育空40%属次北极地区,为苔藓和灌木覆盖,而在道森以南的育空河上游谷地(利亚德河以南)则属北方森林地带。
加拿大北方森林绵延万里,生长着十分珍贵的树种。在地盾区林中,多生长松、云杉和美洲落叶松等;在育空森林中,则不仅盛产云杉,也生长冷杉或松树及白杨、白桦等,云杉可长到35米高。海岸山脉与落基山南部,由于向风面受湿润的西风沐浴,雨林浓密,长绿云杉、冷杉或松树,林木挺拔。温哥华岛(Vancouver Island)一种叫卡玛纳巨木的稀有云杉,高95米,围长9.5米。在东面背风面的高原上,到处覆盖青草或灌木,虽然稀疏而长绿。
辽阔的北方森林提供各类优质木材,为加拿大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支撑了一个十分重要经济部门,即木材及木材制品出口,这成为加拿大财富十分重要的来源。而现今加拿大仍为世界第三林业大国,木材业现已分为两大门类——木材和造纸。木材产量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居世界第三。造纸业在加拿大制造业中的重要性也位居第三,仅次于汽车业和食品业;新闻纸产量居世界第一,纸浆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加拿大的茫茫林海不仅有各类珍奇树种、有用木材,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类动物。这也是加拿大财富的象征。其中,最为珍奇的有麝牛,特别是加拿大的国兽海狸,后者现为加拿大所独有,十分珍稀。除大草原外,海狸也出没于各地山地、湖泊与大河凡是有水的地方,而北方森林则是它的中心家园。在近代历史上,这种动物曾是英法两国争抢加拿大的最早驱动动力之一,利润丰厚的毛皮贸易就因它而兴起,经久不衰,持续了四五百年。当然,毛皮贸易在加拿大现在经济中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苍茫的西部草原也是各种动物的乐园,著名北美野牛可重达1000公斤,是北美最大的陆栖动物。19世纪60年代,一位欧洲移民刚到时曾感叹:未曾想到有那么多野牛,“树林及草地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整个草原似乎不可能有再塞进另外一头的空间”。即使在占国土面积13的北极圈内,属于苔原永冻土地,仅覆盖苔藓、短草和灌木,也不乏珍奇野兽、海兽及鱼类。在海岸水域中,有长须班纹海豹、海象、独角鲸、白鲸、北极熊和北冰洋红点鲑;在岸边灌木中,有北美荒地驯鹿、北极兔和北极狐狸;主要生长于格陵兰的稀有动物麝牛,在与苔原相接的北方森林直到育空西北地区都有生存。
由于三面大洋环绕,加拿大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北冰洋沿海河流盛产湖鲑、白鲑、梭鱼和北极红点鲑,同样的鱼类直到哈德逊湾海湾及流域都有生长。哈德逊湾南端的大沼泽或大湖流域,也是雪鹅等候鸟的理想栖息地。大量候鸟包括世界上大多数的大雪鹅和野鸭在岸边沙滩、芦苇里筑巢。在圣劳伦斯河以及大湖流域水中,盛产胡瓜鱼、鲟鱼、鲱鱼和白鲸。东西两大洋更是渔产丰富,纽芬兰大浅滩是近代以来所发现的世界最著名的大渔场,盛产鳕鱼。除鳕鱼外,也产鲭鱼、海豹、鳗鲡、鲸、海豚和贝类。太平洋岸则以大马哈鱼闻名世界。此外,中西部的内陆湖泊及河流,构成第四个渔区。加拿大水产出口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挪威和日本,就不足为奇了。
加拿大的矿业资源居世界前列,由于前面提到的加拿大地盾的地质成因,矿藏主要集中在地盾的史前花岗岩石内。在远古地盾形成时期,与融化的火山岩穿插交错的过程中地盾岩块逐渐磨损成残留物,而这类岩石层内富含各类矿物。地盾上的矿藏主要分两大矿带:第一条矿带在魁北克北部及东北部的昂加瓦半岛,以及该省与纽芬兰省大陆部分共有的拉布拉多地区。在这一广阔的区域内,近代发现了世界著名的赤铁矿,而远在魁北克城东北的谢弗维尔镇则是铁矿带的中心,附近有三大铁矿区。在安大略(Ontario)和魁北克两省交界处,有三大铜矿和大镍矿,锌、钴、金、铂金、银等也很丰富。在地盾西部,从休伦湖岸的地盾西南边沿,向西北延伸到大熊湖(Great Bear Lake)东岸,是第二条富矿集中带。加拿大最大的两个铀矿——安大略的埃科贝铀矿、萨斯喀彻温的铀城——都位于这条湖线矿带上。铀城是北美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铀矿,总储量逾69万吨,居世界前列。镍储量907万吨,居世界第三。
除地盾外,在东西两海岸的群山中,也蕴藏各类矿产,尤以煤、铁、铜等矿产居多。到20世纪80年代,矿产已经占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工业总产值的10%。在大西洋沿岸地区,除前述纽芬兰省的拉布拉多产铁之外,在20世纪末也发现稀有金属储藏;20世纪后期还在纽芬兰发现海上气田。在中、西部草原地理带,不仅为国家出产出口小麦,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在这里的地下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还应提到的是萨斯喀彻温省的钾硷,居世界之首,中国至今仍从那里大量进口。
说到石油和天然气这个现代重要的能源部门,也不应小视另一重要部门——水力发电。这是清洁能源,在加拿大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地盾、海岸山地,或高原的绝大多数河流,瀑布落差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水力资源蕴涵的发电量,年逾5000亿千瓦,仅圣劳伦斯河水系储存总计就达800万千瓦。到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水电开发已经占到世界水力发电的15%、全国发电量的61%,不仅满足本土的需要,还有16可以出口给美国东北部工业地区。
矿产等自然资源如此丰富,以至2013年11月3日在天津召开的中国国际矿产大会上加拿大自然资源部一位女官员自豪地说:“加拿大矿业资本市场发达,全球约一半矿业项目融资均在加拿大完成。”她是希望吸引中国资本去加拿大投资矿业,足见矿产依然富足。
地理环境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不主张地理决定论,但不否认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加拿大辽阔国土上的动植物、鱼类资源以及地下蕴藏的各类宝藏——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十分丰富,品种齐全,且从东到西都有储藏。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家工业化时就已加速开发,至今仍不枯竭,取之不尽。这个年轻的国家可谓地大物博。由于地大物博,一直吸引世界各地各个种族勤劳智慧的移民带着大量资金和各类技术到来,至今依然如此。这些就是加拿大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加拿大历史学家早已论及地理环境对加拿大发展的影响,无论古今都十分重要。这种影响既有有利的,也有消极的,其中有两个特别突出的,即土著人社会长久停滞与地理的南北“一致性”,应当提出来讨论。
历史学家现在对古代美洲包括加拿大古代人类的来源业已形成一致看法:为了追踪北极附近的大型食草动物,加拿大土著人(原称印地安人)的祖先古代猎人,在冰河结束时从东北亚越过白令陆块进入加拿大,然后分散到南北美洲各处,逐渐形成历史悠久的美洲土著人文明。这一文明一般被分为中美洲、安第斯山高原的高级农业文化;安第斯山高原附近区域的中等农业文化;南美洲南部与北美西部、北部同属渔猎采集文化区域。
加拿大是北部渔猎采集文化区域的中心地带。这里荒僻多石的地表,反映了其冰川年代的起源,缺少南方气候温暖而土地肥沃那样的吸引力。不过,加拿大各地耐寒植物和披毛动物资源却十分丰富,最适合古代土著猎人和渔民的生活方式。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为加拿大古代猎人及其后代土著人提供了可靠的生产和生活保障,林木不仅为简单生产工具提供原料,也是他们简单居所的建筑材料。林中的动物是土著人的衣食父母,不仅是他们的食物来源,也提供保暖衣料,如熊、狐狸、麝鼠、貂鼠、旱獭、猞猁和野兔等动物。其中,海狸皮是高级保温毛皮。
动物之外,鱼品则是古代土著居民又一食物的主要来源。就此而言,加拿大得天独厚,不仅山地、高原或地盾湖泊密布,或河流纵横交错,而且三面海洋环抱,鱼类、水鸟禽类资源取用不竭,是土著居民摄取蛋白质的天然仓库。
土著人的先民在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下生活,虽然艰苦,但依靠很简单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衣食住行便可以得到保障。不过,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生产力的技术进步,明显缺乏激励因素。再加上地处北纬49度以北的严酷气候条件,一直是古代土著猎人难以克服的天然障碍。这就制约了文明进步,加拿大古代社会能够维系万年之久,这或许是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加拿大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双重性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至少到19世纪中期加拿大工业化时期。在16—17世纪之交,法国和英国先后扩张到加拿大,同比利牛斯人到南美的背景和动机一样,是受欧洲“价格革命”促使,去寻求贵金属。法国国王给卡蒂埃的使命是发现“有大量黄金与其他财富”的地方。虽然他们没有西班牙征服者那样幸运,后者在阿兹特克人的墨西哥或印加人的秘鲁直接掠得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但是,法英殖民主义者发现了土著人两三万年以来赖以生存的鱼类和动植物等天然产品,被20世纪20年代加拿大经济史学家从经济学意义上冠以Staples,即大宗产品,随后即兴起经久不衰的大宗产品贸易,为两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比起比利牛斯人掠夺的真金白银毫不逊色。两国的渔民先是从纽芬兰外的大西洋浅湾捕捞鳕鱼,运到南欧开展贸易;16世纪后期再兴海狸皮贸易,持续两个世纪之久;从1763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独占殖民地后,开始开发农业生产,又增加一宗出口产品——谷物,至今仍是加拿大的大宗出口产品。大宗产品贸易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尤其是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原始资本。随着美国独立革命,“效忠派”(loyalists)农民大量移入,在促进加拿大农业开发的同时,加拿大也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这样,加拿大也被卷入欧洲资本主义轨道,直接从土著人的石器时代进入现代文明。向英国出口大宗天然产品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促使加拿大文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有消极影响,即制约了经济社会进步,结果加拿大长期处于殖民地的地位。
另一突出问题,即“地理南北一致性”,也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性质。翻开美洲地图可以明显看出,除北极外,加美两国共同分享4个地理区域:东海岸的阿卡迪亚山区,是美国东海岸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延长;圣劳伦斯河流域,与美国俄亥俄河流域同属北美大陆的五大湖地理区;中央低地与高原地理带的西部草原,则与美国的西部草原相连,同为北美大草原的构成部分;两国的远西部地区同以太平洋为界,分属科迪勒拉山系的南北。这就是所谓的两国“地理南北一致性”。绝大多数加拿大人都生活在美加边境地区几百公里之内,无论从空中、陆路,还是从水陆,向南到达美国极为方便,比到本国的东西地区还方便。这便利了加美两国南北向的交通和联系,有利于加拿大从其现今的南邻吸收技术和投资,也使得两国开展贸易十分便利。
这种地理南北一致性,如一位加拿大历史学家所说,“与其说将加拿大从美国分开,还不如说将加拿大一个一个地区分割开来”。其弊端十分明显,即自独立战争以来美国对加拿大国家独立构成的威胁,有的扩张主义分子一直觊觎加拿大,鼓吹将它并入美国,使之成为美国的苏格兰。在1869年路易·瑞尔领导红河(Red River)梅蒂斯人起义时期,他们就曾发表一篇题为《兼并是我们的显然使命》的文章,声称加拿大的西北地区与东部相隔千山万水,从长远看却与美国“在经济、地理和文化上是一体的”。直到20世纪末,这类声音仍不绝于耳。1992年4月,美国一个称作马维斯特朗所谓国际展望公司,预测加拿大加入美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1996年魁北克独立,大西洋沿岸各省会在1998—2000年相继加入美国。而这种地理一致性和南北吸引力,确实曾助长了加拿大地方分离主义的倾向。在历史上,大西洋沿海省份、西海岸的不列颠哥伦比亚,乃至中西部的红河地区都曾出现过要求并入美国的呼声。
不过,加拿大自初期以来也存在东西一致性,即从东向西使国家联系在一起的力量源泉,并且也是地理上的、天然的。16世纪初期,当法国探险家和毛皮商人进入加拿大时,他们便沿着圣劳伦斯河水系以及加拿大地盾上东西流向的水系开辟海狸皮贸易的路线,从而形成东西贸易体系,即所谓的圣劳伦斯“东西轴心”。正是这一基于河流东西流向的特殊地理条件,成功地抵消了南北向的吸引力,在历史上曾起到维系国家独立的作用。1867年加拿大自治领国家建立时,联邦之父制定“国家政策”,利用毛皮贸易形成的圣劳伦斯东西轴心,成功地抵消了南北吸引力,一直维系着加拿大这个年轻的现代国家的统一和独立。确实,圣劳伦斯河对于加拿大来说相当于中华民族的黄河与长江,是加拿大文明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