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

書城自編碼: 252693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吕途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869104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51/321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3.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102.4
DK月季玫瑰百科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6.2
为你想要的生活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7.9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9.4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102.4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4.4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9.8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38.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4.4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
+

HK$ 236.8
《《丁玲传》(上、下)》
+

HK$ 939.6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版)(全四册)》
+

HK$ 98.8
《文化与政治的变奏》
+

HK$ 73.8
《我在富士康》
編輯推薦:
★ 你从书中读到皮村的“公社”成员们,既是校长,也是司机;既是收货员,也是领导人;既是歌词作者,也是清扫工人……是不是觉得振奋呢?
百年前康有为说,乌托邦并非空想,它就是现实的一部分。读完吕途记录的皮村故事,我觉得对,真是这样!
——王晓明 上海大学
★ 本书以一个个细致感人的生命故事和缜密理性的文化分析,对“中国新工人”这群体的情感状态、生命要求以及内在的社会逻辑进行了全景式的探讨。“中国新工人”不只是悲情的一群,在不断迷失、绝望和受挫中,他们也在努力争取、开拓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和命运。
——梁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读了《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最深的感受是:文明进步的一个目标,就是突破随资本发展而膨胀的学科方法突破学院内知识与人的异化,勇敢地投身于工人阶级与农民共同体的建设。也就是说:正确的方法存在于研究对象的方式之中。
——张承志 作家
內容簡介:
这本书,讲述新工人的故事,他/她们的工作、生活和人生选择;讲述工人在工厂打工的日日夜夜的体会和感受;讲述新工人如何在现今并不乐观的大环境下尝试创造一个更好的人生和社会。讲述本身就是构建,但是也不能局限与此,我们需要分析、反思和批判,这本书每一章几乎都是“故事/描述+分析”的结构,从个体故事入手,反思个体、群体和社会的现实与未来。文化的表现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的衣食住行、工作内容和文化娱乐方式,而决定这些内容和方式的本质是一个人和社会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这是我们思考工人文化的基础。现在,中国文化最普遍的表现是:迷茫、迷失、分裂、急于求成、逃避和麻木,因为我们社会发展的目的出了问题,因为我们人生的目的出了问题。现在,有太多的人习惯了指责别人和社会,批判从来都是必要的,但是是否有资格批判的前提是自己是怎么做的,“做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个体人的文化的整体表现。个人的选择改变的不仅是个体的人生,更是社会的命运。本书也讲述了一群新工人尝试追求新工人的劳动文化的实践,那是“做统一的人”的文化,那是“不做劳动力商品”的文化。“知道自己是谁”决定个人的命运,“做什么样的人”决定社会的命运。
目錄
前言001
第一编我们的工作
第一章王美丽的故事:我要离开这个地方。00
生命故事00
家庭背景00
工作和工作感受00
工资、支出和待遇00
宿舍和业余生活00
看法00
对未来的打算00
讨论00
对工作目的和意义的反思00
只要是人都会去思考工作和生活的意义0
对打工者“过客心态”的反思0
资本的狡诈是基于我们的“怯懦”0
第二章台资厂打工体验:“让人非人化”的工厂文化0
打工过程日记0
2012年5月16日0
2012年5月17日0
2012年5月18日0
2012年5月19日0
2012年5月20日0
2012年5月21日~5月22日0
2012年5月22日~5月23日0
2012年5月23日~5月24日0
2012年5月24日~5月25日0
2012年5月25日~5月26日0
2012年5月27日0
讨论0
劳动的价值0
没有名字的世界0
站着工作——工业化与民主0
产线上工友之间的互动——工人之间的工具性关系0
“作伴”让“被蔑视”变得可以忍受0
资本/工厂文化的作用0
第三章德资厂打工体验:将压迫内化的被压迫者0
打工过程日记0
找工作和面试0
体检和签合同0
公司岗前培训0
厂级培训和上岗0
当地工人“轻松愉快”vs外地工人“唯唯诺诺”0
我们4个新人0
头脑空白的一天0
佳丽的男友接我们下班0
没有实话的对话0
终于明白了怎么算工时0
不要问为什么0
让我心花怒放的吵架0
讨论0
房子和子女教育是两座大山:外地工人比当地工人差在哪里0
工人“同意”了资本文化——内化压迫和压迫传递0
工厂压迫文化的具体表现0
不要忽视“柔软”文化的强大力量0
新工人消极的精神文化表现/表象0
资本逻辑与人性的根本冲突:漫长的革命0
附录:关于本书“工厂文化”叙述和分析的意义的讨论0
讨论这些到底有什么用?0
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0
第二编我们的生活
第四章王福维的故事:荒谬的房子0
生命故事0
家庭背景0
打工经历0
支出0
买房0
工资0
工作中的关系0
未来的想法0
2012年回访记录0
2014年回访记录
讨论
世界和中国的故事:移民的时代
房子和打工:分裂的生存方式
围绕房子的“加和为零”游戏
中国房价与欧洲房价的对比
第五章王佳的故事:女工的爱情和婚姻
生命故事
家庭背景情况
打工经历
学日语
在日资企业的仓库工作了8个月
开了半年餐厅
在一家台资电子厂上班快5年了
交朋友、结婚、生子
没有家庭生活的家庭
我和王佳关于她与新男友交往的对话
讨论
全球资本制度下的女工
我们这个失去记忆的年代
爱情婚姻与房子车子
爱情/婚姻不在两个人之间
在城市无法立足,才会被婚姻胁迫
女人:别丢了自己
第六章程勇芳的故事:孩子意味着什么?
生命故事
家庭背景
没有考上重点大学
在遵义盐业公司打工
教书
结婚生子
回到东莞
在东莞帮人看房子
讨论
要孩子的理由
父母好像被逼着生的孩子
生孩子:女人的得与失
孩子带来的乐趣与烦恼
妇女:无偿的和最廉价的劳动力
目的/道德与责任/代价
附录:妈妈写给孩子的日记几则
泉泉也不聪明呀!
溪溪是“新加坡型妈妈”
居里夫人也不在乎荣誉
社会进步太慢了
第七章张占波的故事:消费与消费主义
生命故事
家庭背景
打工经历
关于未来的目标
要像有钱人那样去思考
对社会公平的看法
內容試閱
本书用工友的生命故事来描述资本对劳动者进行全面控制的现状和表现,从作者的认识角度来解释和分析劳动者是如何在资本的逻辑下被操纵、无奈挣扎、寻找安慰、麻痹自我和没有出路。本书不讨论文化理论的问题,而是从文化表象出发做一些浅显易懂的文化分析。目的是让劳动者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与个人幸福、群体出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连接起来,只有建立了这种联系,个体和社会才有出路。历史和现实一次次告诉我们,任何变化都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人与人共同合作承担社会责任的结果。本书文化分析的期望就是唤起更多人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微博和网络上骂人或者夸夸其谈不是承担社会责任。个人和社会的未来取决于:人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中践行自己的责任。
这本书是《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2013年1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姊妹篇。在研究和写作《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两个阶段,写前三部分是一个阶段,写最后一部分是另一个阶段。在写前三个部分(新工人群体的现状:“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迷失在城乡之间”)的时候,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每当我被无力感困扰的时候,我会寻求两个思路的帮助,一个是:“察己可以知人”,我会思考在这样让人迷茫的社会现实面前,我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我认为,这个社会积极的力量越少,我们就越不应该放弃,否则我们对不起自己、子女和后代,所以,我不会放弃,那么我相信一定有一些和我一样的人;再一个是,我从他人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很多前人和我身边的人都曾经和正在承担起社会责任,正义的力量是最有生命力的。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开始最后一部分(“新工人主体意识的形成”)的调研和写作,新工人群体是否有希望和力量,需要到新工人群体中间去考察。我在苏州访谈了几位工友,每一位工友的生命故事都让我心情激荡,久久不能平静,这些普普通通的故事让我认识到,一个人可以非常普通,同时可以具备风吹雨打都不动摇的做好人、做正确的事的信念,这样的故事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我也看到了在资本几乎俘虏了一切的今天,工友们迷茫、痛苦或麻木的状态。也就是说,我在工友中间同时看到了积极和消极的状态,这促使我构思了本书的研究和写作思路。
本书希望通过一些工友的生命故事来描述新工人的文化状态。在我们不了解一个群体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带着想象去判断。一种想象是,一提到工人,就带着“我们工人有力量”的想象。这不一定代表新工人的真实状态,因为我看到了太多的工人在车间里如同机器一样地劳作,下了班以后泡在网吧和韩剧中麻木自己。另一种想象是,新生代的打工者比第一代打工者有了更强烈的权利意识和公民意识,会积极争取在城市的权利。这样的想象也不一定反映工人的状态,我看到了很多20岁左右的工友,面对打工生活和工作中的心酸和无望,用一句“我总不能一辈子打工吧!”来表达自己“过客”的心态,而这其实更暴露了前途未卜的迷失。本书通过工友真实的生命故事来展示了新工人消极的文化状态和积极的文化状态。观察、认识和分析新工人消极的文化状态,对其进行反思和批评;观察、认识和分析新工人积极的文化状态,对其进行探讨和分析,为新工人群体的未来探索方向和可能性。
这本书的调研和写作历时3年,调研起始于2011年6月,初稿完成于2013年12月。2014年6月再一次对书稿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对文化的理解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文化的定义。威廉斯对文化有三种界定方式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第一种是理想的文化定义。这种定义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在这一项下文化是指我们称之为伟大传统的那些最优秀的思想和艺术经典。第二种是文化的文献式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知性和想象作品的整体。第三种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本书采用的是威廉斯对文化的第三种定义,即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是日常的,既是个体的更是社会的,是只有生活在那个时代和那个地方的人才能有的体验;其内容包括:“生产组织、家庭结构、表现或制约社会关系的制度的结构、社会成员借以交流的独特形式”
[英]威廉斯:“文化分析”,载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最关键的是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文化是人的文化,是人对生活在此时此地的整体生活方式的体验。因此,“这种感觉的结构是一个时期的文化”
[英]威廉斯:“文化分析”,载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页。,它明确却难以触摸,它细微却影响重大,它是一种感受却可以决定个体和社会抉择。我们正处在一个资本全面胜利和资本霸权的时代,资本和人/劳动者的对立是我们所处世界的主要矛盾,所以,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是一个“文化的战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这样定义:“文化是一种整体的斗争方式。”
“爱德华·汤普森在《新左派评论》上连续发表两篇长文,批评威廉斯过于强调了文化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却抛弃了斗争、权利、意识形态和唯物主义等重要观念,从而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他还把威廉斯提出的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修改为‘文化是一种整体的斗争方式’。”摘自倪伟:“《漫长的革命》与我们的‘感觉结构’”,载 http:www.guancha.cnNiWei2013_02_03_124927.shtml,访问日期:2014年4月8日。
我知道上述定义显得抽象和复杂,让我尝试用新工人的生活现实来解释一下文化的定义。打工者在一家工厂工作,没日没夜地劳作,收入很低,挣的钱不够在本地买房子,结婚生孩子以后子女不能生活在身边,这些日常生活的现实是下面的结构性要素的后果: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家庭结构(家庭不能团圆,城乡分裂)、打工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没有完善的制度可以保护工人、打工者在工作场所的交流和社会交往非常有限并受到压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打工者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思想非常迷茫,感到痛苦、绝望,或者选择逃避现实和麻木自己,或者选择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成功学和传销,这个时代的躁动、不安、断裂等只有亲身经历后才知道这其中的原委和体会这中间的感受,而这些都是由结构性的(相对稳固而明确的、在这个时代带有共性的)原因造成的,也会产生结构性的后果,这决定了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人生道路。这就是我理解的一个人和社会的文化。只有理解了“感觉结构”(躁动、不安、绝望是感觉,但是这些感觉不是无中生有),才能理解文化是日常的(在工厂上班时,上厕所需要拿“离岗证”;工友之间本来就没有多少沟通,间休的时候都在低头看手机)和文化是社会的(没有人可以逃开所处时代的大背景、大命运,就如同在北京生活无论贫富都得呼吸雾霾一样)。
为了分析起见,我认为文化包括文化的本质、文化的表现和文化的目的。文化的本质
刘永佶:《经济文化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其中是这样定义文化的:“它包括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三个环节或组成部分。”指的是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思想和道德,这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又时时左右和影响着我们,就如同空气中的氧气,也如同海水中溶解的盐分。为了了解海水中盐分的构成,我们需要把盐分结晶出来,同样的道理,文化融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体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中,也就是生活本身。很多文化表现是我们可以观察得到和描述得出的,而文化的本质却需要进行分析,就好比是一种结晶。挑战在于,不同人能否从活文化中提炼出结晶和提炼出什么样的结晶,差别很大。
文化的表现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全部:衣食住行,一言一行,所有的物质创造,包括文化产品。
文化的目的指的是:“文化是人类用来满足需要的人为工具,若是有一种需要可以由我们机体天赋的生物机能来满足,我们在满足这种需要时也就不必再加上人为的工具,换一句话说,不必再有什么文化了。”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对文化的目的的认识非常重要,也正因为文化的目的性,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文化的主体性的重要,主体不同,文化不同。举例来说,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比如在同一个厂房里,老板和工人就是不同的文化主体。老板所信奉的资本文化、所使用的工厂文化是用来为自己牟利和控制工人的;而工人作为劳动的主体是否顺从资本文化、如何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去思考和行动就构成了工人的文化。
也就是说,文化的本质和文化的主体性是密不可分的。站在不同阶级的立场上,也许可以看到同样的文化现象,但是一定会得出不同的文化本质/结晶。本书站在新工人的文化立场上进行描述和分析。
“新工人”是指工作和生活在城市而户籍在农村的打工群体。从它所包含的群体来讲,人们也称为“农民工”或者打工群体。在这里我们不使用“农民工”称呼,因为我们认为:从事农业就是农民,在城市工作生活就是工人或者市民。书中,新工人、打工者和工友是可以互换的概念。
本书的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有两个:一是“生命故事分析”,二是“文化体验”。这受到了两位学者的两本书的影响。一本书是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另一本书是雷蒙德·威廉斯的《漫长的革命》。
汤普森说:“但我说的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把一批各各相异、看来完全不相干的事结合在一起,它既包括在原始的经历中,又包括在思想觉悟里。我强调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把它看成一种‘结构’,更不是一个‘范畴’,我把它看成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确实发生(而且可以证明已经发生)的某种东西。……关系总要体现在真人身上,而且还要有真实的背景。”
[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2006年8月重印),“前言”第1页。读了汤普森的书,促使我发育了本书的第一个研究方法“生命故事分析”:通过一个个真实个体的生命故事来分析文化的本质。本书的大部分章节是由工友的生命故事和作者对生命故事的分析构成,通过讲述工友的生命故事来描述这个时代打工者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人身上每个细胞中都包含了这个人所有的遗传信息,就如同每个人的生命故事必然充斥着这个时代的信息,当然,并不是这个时代的所有信息在每个人身上都呈现显性。
雷蒙德·威廉斯的《漫长的革命》一书中的“溶解”和“感觉结构”这两个概念促使我发育了本书的第二个研究方法“文化体验”:只有生活在你所研究的对象中间,才能体会那种文化状态。雷蒙德说:“只有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地方,我们才能期望对一般性组织获得实质性的认识。对其他地方和时代的生活,我们也能知道很多,但在我看来,某些因素却永远都无法重新获得。即便是那些可以恢复的因素,也是通过抽象而重新获得的,指出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把每一种因素都当作一种沉淀物来认识,但在它那个时代的活生生的经验中,每种要素都是溶解的,是一个复杂整体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研究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时候,最难以把握的,就是这种对于某个特定地方和时代的生活性质的感觉,正是凭借这样的感觉方式,各种特殊的活动才能和一种思考和生活的方式结成一体。”
[英]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倪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5~57页。雷蒙德用“感觉结构”来形容社会的文化状态:“正如‘结构’这个词所暗示的,它稳固和明确,但它是在我们活动中最细微也最难触摸到的部分发挥作用的。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感觉结构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它是一般组织中所有因素带来的特殊的、活的结果。”本书用两章来描述工厂文化,描述了作者在工厂流水线上做女工的亲身经历,后面的分析是作者对“溶解”在工厂车间中间和工人中间的文化要素的“结晶”所得,是作者所得到的对工厂的“感觉结构”。我相信,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经历了同一个空间所发生的事情所感受到的东西一定是不同的,所以,我所感受到的只代表我所感受到的。
本书文化研究的目的
1.描述溶解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文化表现,也就是说书中的一个个生命故事和工厂体验是本书的主体。这些描述本身也是目的。这些描述中所承载的文化表现直接服务于每个章节后面的文化分析。
2.从文化表现中分析文化的本质。就像前面我对文化的理解一样,我认为这是个“结晶”过程,而我对本书做得怎么样没有把握。雷蒙德在《漫长的革命》一书中这样论述:“我更乐意把文化理论定义为对整体生活方式中各因素之间关系所做的研究。对文化进行分析,是试图去发现作为这些关系的综合体的组织的性质。……揭示迄今仍被割裂开来思考的各种活动之间所存在着的意想不到的统一性和相似性,有时也暴露了某些意想不到的断裂。”
[英]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倪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5页。本书所主要批判的是:资本文化、新工人对资本文化的内化、新工人思想价值观的断裂(一方面认同和内化资本文化,另一方面又有着基于工人体验的对资本压迫的本能反抗),书中通过各种文化氛围、生活和工作元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述和分析,及这些方面的相互作用的分析等来分析资本是如何组织和操纵着我们每一个人和社会的运行。
3. 通过“文化批判”来促进建立新工人个人和群体的主体性。争取让劳动者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与个人幸福、群体出路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连接起来,只有建立了这种联系,个体和社会才有出路。现在,资本文化对社会和个体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所产生的破坏性的深度和广度是史无前例的,其产生破坏的速度是迅雷不及掩耳的。我有一个感觉,好像文化中积极东西的沉淀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积极文化对消极文化的影响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就使得积极的文化对来势凶猛的资本文化好似失去了招架的能力。那么反抗资本对人的控制和迫害的可能性在哪里呢?还在于人本身。资本为了牟利要将人“去人性化”,而人作为人,被剥夺人性应该感觉到痛苦,这种感觉痛苦的能力就成为人的希望所在。希望人不要像阿Q一样失去了感受痛苦的能力。当我用朴素的感觉和认识分析了工友的故事之后我认识到,一个人如果想建立主体性进而去建设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首先争取做一个精神健康的人。实现精神健康绝对不能通过去看心理医生来实现,只能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实现。
本书的结构
本书分四编:“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做什么样的人”和“新工人文化的实践”。
第一编“我们的工作”包括三章:由一个工友的生命故事和作者的两次工厂体验构成。在《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一书中,对打工者的工作状况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因此在本书中就不再做雷同的叙述。上本书是从微观的打工者状况的描述走向整体社会结构的分析和阐述,这本书是从个体的生命故事的描述走向对个体和社会文化状态的分析。由于我所理解的文化是 “溶解”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是一种 “感觉结构”,因此我选择通过工厂体验来描述和分析工厂文化。
第二编“我们的生活”有五章:包括了四个工友的生命故事和工友业余生活状况的概述。在这一部分,将就住房、爱情婚姻、生儿育女的观念、消费观念和业余生活状况这五个话题进行讨论。选择这五个话题的原因不是因为其他话题不重要,而是我觉得打工者在这五个话题上最纠结。我认为,为了让人成为人,为了获得人性的解放,为了摆脱资本对人的奴役,关注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和关注工作是同等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这是因为:(1)工作之余的生活是一种再生产的过程,它哺育下一代,它让我们从身体和精神上做好准备来继续投入工作和劳动,没有这种再生产过程,就没有生产过程。(2)工厂文化和资本文化在企业和生产体系内占绝对的优势,在生活范围内,资本文化一样处于霸权地位,只不过它的作用处于隐蔽的状态,这种“柔软”的作用比强制的作用更有渗透性、更有彻底性,导致的是我们主动的顺从,也就是我们从行动上、从对待日常生活的态度上对资本文化的“同意”。也正因为如此,资本文化才可以在工作场所肆无忌惮地发号施令。(3)生活的空间虽然充斥着资本的霸权和资本文化,但是,这个范畴还是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可能性,为我们反思自我、反思资本文化、反思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提供了各种可能性。
0
第三编“做什么样的人”包括三章:由三个工友的生命故事组成。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不同人的工作和生活可以差别很大,虽然社会和家庭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认为个体选择“做什么样的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不是他/她想做什么样的人,也不是他/她说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是他/她做什么样的人,这才是一个人文化的本质和选择。当我最初和我的工友同事讨论工友的生命故事的时候,大家的反应是不理解和不以为然,因为他/她们觉得这故事很普通,甚至可以看到自己过去的经历,这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我理解我的工友同事的这种反应,但是,这更促使了我要去强调分享工友生命故事的重要性,这是因为:(1)讲述普通的故事不仅不是没有意义,而且意义重大。其实对普通人和普遍现象的忽视往往是对穷人和底层民众边缘化的一种手段,让普通人只对名人、明星、大腕感兴趣和崇拜,却忽视了自己生活的过程和意义。(2)讲述和复述本身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过程,往往是一个构建、反思的过程。很多次,当我访谈工友的时候,工友在讲述的过程中会突然告诉我:“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需要好好想想这个问题”;还有一次,访谈一个工友之后的第三年我去做回访,她告诉我:“上次你访谈了我以后,我的精神状态好像都发生变化了。”
第四编“新工人文化的实践”包括五章:通过北京工友之家的五位工作人员的故事来引出机构工作的全貌和对新工人的理想和实践的思考。我们的社会现状是很不乐观的,如果我们不去改变和创造,那么我们个人和社会都会面临危机,这也就决定了这本书的立意是:文化批判,这包括了对现实生活和工作状态的批判,包括了对工厂文化的批判。批评是构建的前提。但是,我不想陷入批判中不能自拔,真正的批判是:用行动去改变。所以,在第四编,我选择北京工友之家五位核心工作人员的生命故事来讲述一种可能性。北京工友之家于2002年5月正式成立,是一家为打工群体服务的民间机构,工作内容包括:工人文艺、社区组织、社区小学、培训中心、博物馆、社会企业等。北京工友之家虽然很微小也有很多不足,但是它不屈不挠的行动,代表了一种可能性。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不是统一的模板,而是多样性的创造。任何一种不迎合主流的行动,机构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个人会承受各种压力和痛苦,最后一部分就讲述了这些,并讨论了个体是如何和机构一起在一定程度上顶住压力、迎接挑战、建设未来的。文化的战斗是暗潮汹涌的战斗,看起来柔软,其实艰难。
致谢
感谢法律出版社的高山编辑和上海大学的郭春林老师。2014年春节过后,高山和我就整个书稿进行了讨论,连续探讨了12个小时,从书的整体结构到故事的分析都进行了探讨,没有高山的指导、鼓励和支持,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郭春林老师不仅阅读了本书的部分初稿,而且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学术上的挚友:道德上的共鸣、学术上的指点、对问题的直言不讳、在思想上的探讨交流。
特别感谢苏州工友家园的全桂荣对全书文字的校对和在访谈过程中的交流和提示。感谢王梦清、王发明、齐丽霞、王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