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

書城自編碼: 252718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李芽
國際書號(ISBN): 9787518003938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8/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62.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人格分裂手记
《 人格分裂手记 》

售價:HK$ 54.8
并购与重组 : 理念、策略、流程、实战一本通
《 并购与重组 : 理念、策略、流程、实战一本通 》

售價:HK$ 74.8
分析论文集(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 分析论文集(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71.5
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
《 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 》

售價:HK$ 107.8
向整个世界说一声早
《 向整个世界说一声早 》

售價:HK$ 54.8
灯花笑·花时恨(全二册)
《 灯花笑·花时恨(全二册) 》

售價:HK$ 76.8
发现天赋的15个训练方法+让天赋自由(套装2册)
《 发现天赋的15个训练方法+让天赋自由(套装2册) 》

售價:HK$ 139.5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图文版(近藤麻理惠畅销超千万册“怦然心动整理”系列代表作图文版 )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图文版(近藤麻理惠畅销超千万册“怦然心动整理”系列代表作图文版 ) 》

售價:HK$ 54.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62.8
《脂粉春秋:中国历代妆饰(第2版)》
+

HK$ 93.6
《漫话中华妆容》
+

HK$ 77.5
《怎样购买珠宝首饰》
+

HK$ 78.0
《衣冠霞帔——中华服饰文化撷萃》
+

HK$ 259.7
《我就是时尚》
+

HK$ 112.1
《我的手工时间--乐享手作-9种创意手作技法(超人气日本风格杂》
編輯推薦:
中国古代耳饰是中国古代首饰中的一个门类,其主要包括:玦、耳珰、瑱(充耳)、耳环、耳坠、丁香、耳钳七大门类。耳饰作为首饰之一员,其位于人的头面两侧,这使得佩戴者会特别赋予耳饰设计以巧思和华贵的材质,使其极具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体量小巧,但并不影响工匠们鬼斧神工之技艺的发挥。因此,耳饰的设计与制作,也代表了同时代最为精湛的金、玉、宝石加工及镶嵌工艺。同时,研究耳饰最迷人之处还在于探讨其与人之间,乃至和时代之间的关系。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便是通过实物考证、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对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到清代这段历史时期中耳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每一时代的流行风尚,及附着其上的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整理其脉络,阐释其意义,展示其芳华。《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完整,装帧设计精美,全彩色雅致纸印刷,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极具阅读性、鉴赏性和收藏性。
內容簡介:
耳饰是中国古代首饰中的一个门类,其主要包括:玦、耳珰、瑱(充耳)、耳环、耳坠、丁香、耳钳七大门类。耳饰作为首饰之一员,其位于人的头面两侧,这使得佩戴者会特别赋予耳饰设计以巧思和华贵的材质,使其极具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体量小巧,但并不影响工匠们鬼斧神工之技艺的发挥。因此,耳饰的设计与制作,也代表了同时代最为精湛的金、玉、宝石加工及镶嵌工艺。同时,研究耳饰最迷人之处还在于探讨其与人之间,乃至和时代之间的关系。
本书便是通过实物考证、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对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到当代这段历史时期中耳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每一时代的流行风尚,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个全面地梳理,整理其脉络,阐释其意义,展示其芳华。
關於作者:
李芽
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博士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妆饰文化研究
曾著有《中国历代妆饰》《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
《中国古代妆容配方》《漫话中华妆容》
因为爱美,也因为女人的天性
不经意间与中国古代胭脂水粉和珠玉首饰结缘
从此开始乐此不疲,孜孜不倦
在这些女人的贴身之物中
玩味其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探索人间世情世相、兴衰跌宕
在由物看人的过程中
渐渐明了我究竟来自何方!
目錄
绪?论? ?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历代耳饰 1
二、中国历代耳饰门类综述 3
第一章? ?原始社会耳饰
一、玦 9
二、耳珰 25
三、耳坠 28
四、结论 30
第二章? ?先秦时期耳饰
一、先秦至五代汉族耳饰之没落 32
二、耳环 36
三、耳坠 41
四、玦 43
五、瑱(充耳) 44
六、结论 51
第三章? ?汉魏时期耳饰
一、耳珰 53
二、耳环和耳坠 64
三、玦 77
四、结论 79
第四章? ?唐代耳饰
一、唐代出土耳饰文物综述 82
二、唐代耳饰文献及图像综述 86
三、结论 87
第五章? ?宋代耳饰
一、宋代汉族地区耳饰之流行 89
二、宋代耳饰款式 94
三、宋代耳饰纹样 95
四、结论 102
第六章? ?辽代耳饰
一、契丹耳饰习俗 105
二、契丹耳饰款式 106
三、结论 112
第七章? ?金代耳饰
一、金代男性耳饰 114
二、金代女性耳饰 116
三、金代耳饰纹饰及造型特点 117
四、结论 124
第八章? ?元代耳饰
一、元代蒙古族男子耳饰 126
二、元代女性耳饰 128
三、结论 147
第九章? ?明代耳饰
一、明代耳饰分类 151
二、明代耳饰款式 154
三、结论 172
第十章? ?清代耳饰
一、清代满族耳饰传统及习俗 176
二、清代耳饰的造型 182
三、结论 193
第十一章? ?近现代耳饰
附论一?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耳饰习俗之比较
一、耳饰佩戴习俗之比较 208
二、耳饰材质之比较 209
附论二?耳饰金银工艺简述
参考文献 218
后 记 239
內容試閱
绪论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历代耳饰
在古代物质文化研究中,对服饰的研究与考证是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因为服饰是一定历史时期中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综合反映,其演变同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生活习俗、科技发展状况,各民族之间以及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虽然在服饰文化研究中,有关中国古代服装文化研究的专著和学术成果已经很多,研究团队也很庞大,但对中国古代首饰文化的研究始终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出版的专题性著作也非常有限。其中原因并不复杂:例如考古发现报道简略,缺乏清晰的照片和准确的线图;文物出土比较分散;在历史人物画像中,对首饰的描绘不像服装那样清晰和直观;研究者少有机会目睹分散在各个博物馆的实物等。这些困难往往令研究者望而却步。近年来随着印刷出版业迅速发展,发表的高质量图片越来越多,无疑为新一代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线索。
首饰虽然没有大件,其门类却很繁杂,大致可分为头饰、面饰、耳饰、颈饰、臂饰、手饰、足饰、腰饰、佩饰等几大类,再加上种类繁多的随件,要理清头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研究者分门别类地进行详细的考证、研究、总结和归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这个庞大的研究课题,笔者计划从耳饰做起,先将这一门类的缘起、种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装饰纹样,每一时代的流行风尚,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等逐一进行分析和考证,梳理脉络,文图相映,史论结合,从中体会和解读古人生活的质量、趣味,及其面对生活的态度。
耳饰作为首饰之一员,其位于人的头面两侧,是观者眼睛最方便观看的部位,自然使得佩戴者会特别赋予耳饰设计以巧思和华贵的材质,使其极具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虽体量小巧,却并不影响工匠们鬼斧神工之技艺的发挥。因此,耳饰的设计与制作,也代表了同时代最为精湛的金、玉、宝石加工及镶嵌工艺。当然,研究耳饰,和研究所有其他首饰门类一样,最迷人之处还在于探讨其与人之间,乃至和时代之间的关系。
耳饰作为首饰的一个门类,其在历史上的兴衰起伏是所有首饰中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就已兴起崇玉文化,玉玦也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耳饰,出土实物遍及中国南北。但历史步入先秦后,随着礼学的发展,需要穿耳佩戴的耳饰在汉族地区就变得极为罕见,因为中国古人注重保持身体的全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耳饰的发展在汉族地区很快跌入谷底,这种状况从先秦一直延续至盛唐。在这期间,汉族人发明了一类特殊的耳饰,称为“瑱”。瑱不是佩戴在耳垂上的,而是系于簪首,悬挂于耳旁的一种礼仪用品,早年为男子冕冠上的佩戴之物,后也一度成为宫廷上层女性朝服的必配之物,流行于汉晋时期,称为“簪珥”,以提醒用此者谨慎自重,勿听妄言,成为一种极具华夏礼制特色的耳饰。
穿耳之饰在中国汉族中真正风行的时代始于宋,并进而很快和缠足一样,作为男女有别的重要标志,成为女性不得不为之事,这其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原因,与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关系。最初主要流行各种款式的耳环,因其不若耳坠般随意晃动,显得端庄又不失华贵。明晚期随着心学的普及,反对宋儒的禁欲主义,再加上清朝贵族对繁缛装饰的喜好,耳坠才开始风行。穿耳在民国时期也有余续,但在接受西式教育的新女性中,已呈逐渐抽离之势,出现了很多夹钳的耳饰新品种。在当代,尽管是否穿耳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自主地选择,但耳饰和头饰、颈饰、臂饰、手饰这些门类比起来,实在还是最不普及的一类。由此可见,在看似小小的耳饰上,其宠辱兴衰折射出的却是中国人生命观念的演变。
由物看人,这不仅是耳饰的研究意义,也是所有首饰研究的意义所在。人类哲学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三个问题,即: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将到哪儿去?前两个问题的答案,笔者认为只能从对传统文化的探究中来寻找。且不说耳饰本身兴衰跌宕的命运,单从款式上来讲,宋明流行端庄的耳环,为何独独皇后要戴长串的珠排环?明代耳环的环脚为何长得惊人?清代的满族为何钟情一耳三钳?看似普通的葫芦环为何受到元明清三代皇室的喜爱?这些现象都不是审美范畴可以解释的,而是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选择相关。再如从纹样上来讲,契丹族流行戴摩羯纹的耳饰,宋代流行蜂蝶花果及其组合纹样,元明清皇室流行各式葫芦环,而带有吉祥寓意的纹样,自宋代起就一直是女性首饰纹样中的首选。但宋元多以花果蜂蝶纹为主,明代又增加了吉祥文字,至清代则纹饰来源更加多元,动物中的“蝙蝠”、器具中的“如意”,佛家八宝中的“盘长结”等,都是在清代才在装饰纹样中广泛流行的。那么,每个时代、每个民族为什么会在纹样上有不同的选择和喜好呢?每一种纹样又代表了什么文化内涵?体现了怎样的文化交流背景?从耳饰纹样中我们还可以探析不同时代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俗。此外,通过耳饰的佩戴方式、选择款式的不同,我们也可以来探寻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如前文所述,为什么耳饰的发展会有跌宕起伏的兴衰,这其中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不同时代选择的耳饰款式不同?原始社会为何流行戴玦,玦有什么象征意义?中国男人为什么要戴“瑱”?珰到底是如何佩戴的,说明了什么问题?金代的耳饰为何非常简洁,其和清代的耳饰有什么渊源关系?满族人为什么喜欢“一耳三钳”?耳坠为何在明末开始流行?清代为何发展出环形耳钳?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为何会有一条“黄金与美玉的文化交界线”?中国人的宝石加工为何总是随形而做,不流行刻面型加工等等?笔者相信,这种差异绝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审美喜好的不同,其中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笔者对耳饰的研究,主要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进而带动对中国古代整体首饰门类的研究。首饰与人是零距离接触,我们研究一切物质,所发现的并不仅仅是物本身,而是人自己—这个创造了第二自然的人类自身。也许,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终极意义。
二、中国历代耳饰门类综述
中国古代耳饰门类非常多样,既有装饰用品,也有礼仪用品,主要分为以下七类。
(一)玦
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耳饰实物,绝大多数为形似环而有缺,以玉石质地为主。主要流行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纹样装饰趋向华丽,到了汉代则主要见于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滇族地区,汉族地区不再流行。从出土情况来看,佩戴玉玦既可以双耳佩戴,也可以单耳佩戴,而且没有性别和年龄的区别。
(二)瑱(充耳)
瑱是诞生于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礼仪耳饰。其最初用于充塞耳孔,后来被悬挂于人的耳畔。其功用是提醒所戴之人以戒妄听,谨慎自重。男子使用时一般作为冕冠的附件,玉制的称为“瑱” “珥”或“充耳”,绵制的称为“纩”或“充纩”,自先秦一直沿用至明代。女子使用时一般将之系于簪首,统称为“簪珥”,主要流行于汉晋时期。瑱的使用体现了中国古人尊礼、尚礼,将礼视为一切习俗之行为准则的文化特质。
(三)耳珰
耳珰,特指嵌入耳垂穿孔中的饰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步入阶级社会后,主要出土于汉魏时期,以玉石和琉璃质居多。汉代人认为其俗源自蛮夷,最初是对女性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警戒。其造型分收腰圆筒型、钉头型和穿系珠珥型三类,也称耳珠、珰珥等。其佩戴方式最初多为穿耳式,后来随着中原礼文化的兴起,又出现了簪珥式和系于耳部两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在汉魏时期应该同时存在,但至少在汉族上流阶层的女性当中,应是以簪珥这种佩戴方式为主。
耳珰在明代也被作为耳坠的代称,明《客座赘语》载:“耳饰……在女曰‘坠’,古之所谓‘耳珰’也”。
(四)耳环
耳环,又简称“环”。耳环的形制,最初是以金属为主体材料制成的环状耳饰,到了辽宋时代,则转化为饰物后戴有环脚的形式。环脚即用作簪戴的细弯钩,宋代略短,到了明代则在耳后伸出很长,有约束行为、使人端庄之意。这种耳饰出现在冶金技术产生之后。在此之前,人们的耳饰大多以玉石为之,如玉玦、珰等。
“耳环”之名在史籍中出现得较晚,可能和汉族人在宋以前不流行穿耳有关。在南北各少数民族中,金银制的耳环一度被称作“耳”。《集韵·鱼藻》载:“,金银器名。”又“璩,环属,戎夷贯耳。通作。”《山海经·中山经》:“(青要之山)神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腰而白齿,而穿耳以。”郭璞注:“金银器之名,未详也。”郝懿行笺疏:“(《说文》)新附字引此经则作‘璩’,云:‘璩。环属也。’”均说明耳即环状耳环。《后汉书·张奂传》:“先零酋长又遗金八枚,奂并受之。”《魏都赋》载:“耳之杰。”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五:“幼时耳上有穿痕,至老犹存,宛施环。”云南古滇国墓以至越南东山文化的遗物中,都曾发现戴这类环状耳饰的人像。1
目前能见到的有关耳环的记载,以晋六朝为早,但其佩戴对象,主要是南北各地的少数民族,且不分男女,均可戴之。如《南史·夷貊上》:“林邑国……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以下……穿耳贯小环。”六朝以后,少数民族穿耳戴环的习俗一直有所延续。如《峝溪纤志》:“苗妇人耳环盈寸。”《瀛涯胜览》:“阿丹国妇人耳戴金厢宝环。”《贵州通志》:“土人女子耳戴大环垂玉肩。”《郡大记》:“大邦妇人耳戴大金圈。”2周去非《岭外代答·海外黎蛮》:“其妇人高髻绣面,耳带铜环。”3等等,都说明长期以来,穿耳戴环一直是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妆饰习俗。
汉族男子不尚穿耳,也不喜佩戴耳环。直到宋代,汉族女子才开始普遍佩戴耳环。
(五)耳坠
耳坠,又名“坠子”。耳环所缀饰物是不可摇晃的,耳坠则不然。耳坠是在耳环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饰物,它的上半部分多为圆状耳环,环下再悬挂若干坠饰,人在行动之时坠饰可来回摇荡,颇显戴者婀娜摇曳之姿,故名耳坠。因耳坠相对于耳环更显活泼,不如耳环端庄,故没有耳环正式。宋元明之际,女子耳饰多以耳环为主。自明代晚期开始,耳坠才相对多见一些,但款式也大多比较简约、节制,并无过长、繁缛的流苏。耳坠在中国封建社会真正的大流行是在清代,这与明代中叶兴起的心学及心学异端思想对程朱理学思想的冲击有关。
从出土文物观察,中国先民佩戴耳坠的习俗,可一直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但形制多比较简单,通常以玉石磨制成坠,上部各钻有小孔,可用绳带穿系佩戴。还有一类耳坠和耳珰组合佩戴,将下坠的珠玑穿系于耳珰的空心穿孔之中,垂于耳下,称之为“珥”。 或许直接将丝线穿入耳洞有一定困难,也不甚美观,故此古人在金属工艺尚不完备之时发明了玉石制的空心耳珰用以穿挂坠饰,可谓独具巧思。
(六)丁香
丁香,又名“耳塞”,是一种小型金属耳钉,也可于钉头镶嵌珠玉装饰,流行于中国明清时期。丁香不似耳环、耳坠般可以随风晃动,而是固定于耳垂之上,故比较小巧轻便,适于家常佩戴。丁香的质地以金银居多,富贵者嵌有珠玉,贫贱者则以铜锡为之。
丁香这种耳饰其实是耳珰的变体,只不过前者以金属质地为主,后者以珠玉、琉璃质地为主。都是固定于耳垂之上的(不包括穿有坠饰的耳珰),只是耳珰需要的耳孔相对要大一些,这主要是玉石材料所局限的,故此不受汉族女性喜爱。《迦陵文集》载:“江左呼妇人耳珰为丁香。”可见,这两者名称在一些地域也是可以通用的。
(七)耳钳
耳钳原是满族人对耳饰的代称,也称钳子。《辽海丛书》“冠婚丧祭之礼”载:“初聘,曰插戴、曰下定,以如意庚帖等物纳之女家也,而奉省则有挂钩之说,其仪夫之父母姻族以耳钳、耳坠至女家,女子装饰拜于堂上……”这里的“耳钳”便指代耳环。清代的“一耳三钳”,就指的是一个耳朵上戴三件耳饰,可以是环,也可以是坠。
晚清时,又特指一种夹钳的耳饰,因其无需穿耳孔,不会破坏身体的全形,故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新女性崛起之时,也是当代女性在特殊场合需要盛装穿戴而不得不佩戴耳饰时的一种方便之选。耳钳一般配有金属制成的弓形轧头,轧头上制有螺纹,佩戴时只要将轧头松开,套入耳垂,然后将轧头旋紧即可(图11-1)。但这种耳饰佩戴时间长了,耳垂会因挤压而十分疼痛,故不宜长时间佩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