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79.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79.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4.8
編輯推薦:
全书意在探求中华民族如何参与世界文明体系在新世纪的重构,如何将人权、民主、自由、公正、真理等现代性的核心理念与中国经验对接,以及在经历了上一世纪的战争与“文革”等深重苦难之后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生存意义与存在方式。
本书取名“涅槃与再生”,其中蕴含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在多元文明的交汇与震荡中冲出旧有的思想樊笼,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复兴所寄予的美好祈愿。
內容簡介:
本书为乐黛云先生21世纪以来学术论文的自选集,取名“涅槃与再生”,既对自己60余年的学术生涯作一总结,同时亦蕴含着对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多元文明的交汇与震荡中走出过去的思想樊笼,从而在继承先民丰厚遗产的基础上创建新世纪所要求的新人文精神,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复兴所寄予的美好祈愿。
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全球化背景下国人所面对的多元文明的冲突与共存,探讨在美国梦、欧洲梦与中国梦必然发生碰撞的情势下所应持有的态度与策略,从而为自身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开放性的时间经验与历史经验。第二部分是著者对在当下世界日益产生深广影响的建构性后现代思潮与文化软实力的思考,认为只有承认和尊重差别,并由此达成多元文明的共生共存,才是未来人类世界的发展之路。第三部分反思中华文明尤其是儒家学说所包含的民族智慧与特性,认为若能将这一有益的思想资源发扬光大,便可为当今世界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不应以所谓东方中心论对抗西方中心论。第四部分回顾一百余年来法国、美国等主要学术流派的演变与递嬗,认为中国学人近年在这一学科已崭露头角,并为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
關於作者:
乐黛云(1931-),苗族,出生于贵阳,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90-1997)。曾在美国哈佛大学、荷兰莱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处做访问学者及客座教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乐黛云先生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开拓者,虽一生历尽坎坷,但在王国维、鲁迅、吴宓等一代接通华洋、熔铸古今的文化先驱的引领下,矢志不渝地耕耘逾半个世纪;尤其在“文革”后率领学人奋勉前行,从而使我国比较文学研究队伍成长为与法国、美国鼎足而三的一支生力军。
主要著、译有《比较文学原理》(1987)、《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1987)、Intellectuals in Chinese
Fiction(英文版,1987)、《跨文化之桥》(2000),以及散文集To the Storm(英文版,1986)Als hundert Blumen bluhen
Sollten(德文版,1986)、《透过历史的烟尘》(1987)等。
目錄 :
小引
一、文化多元共存
改变主观世界迎接时代巨变
——北京大学中文系鲁迅讲座首讲
《欧洲梦》序
《欧洲梦》的作者里夫金谈中国梦
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
——探讨世纪之交的人生巨变
“欧洲中心论”之后会是“中国中心论”吗?
人类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时空巨变与文化转型
我们应该有中国梦了
——乐黛云访问记
在反思和沟通的基础上建构另一个全球化
——在“东西方互动认知”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承当思想的责任:为建设一个多样协力的世界而努力
——十五年欧洲与中国文化对话的另一个侧面
二、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
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
改变殖民主义时代的精神世界
——重温与阿尔曼多·尼兹教授的友谊
承认和尊重差别是发展多元文化的基础
互动认知:以文学与科学的互动为例
生态文明新思维
生态思维与建构性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思潮的转型与文学研究的新平台
——2011年8月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0届年会上的发言
新人文主义与后现代思潮
文化转型与文化冲突
关于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几点思考
——关于所谓“软实力”
三、中国文化面向新世界
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几点思考
以东方智慧化解文化冲突
跨文化研究领域中的几个问题
“情”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儒家的“君子”与道家的“至人”
——从他们对待忧乐的态度说起
《多元之美》序
《中国文化西渐个案丛书》总序
四、比较文学是跨文化对话的前锋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展望21世纪的中国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国际性与民族性
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
——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
双向诠释与比较文学
“学科之死”与学科之生
王国维——汇通古今中西文化的先驱
“比较既周,爰生自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重读鲁迅在日本的四篇著作
中国比较文学的创业元勋吴宓教授
朱光潜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
附录:对话一束
文化趋同还是文化多元
历史与记忆
——对二十世纪我们应记住什么?
主题访谈:
是多元现代性,还是一元现代性有多元发展?
活着尊严机遇余华VS乐黛云
——乐黛云、余华对谈录
內容試閱 :
小 引
乐黛云
本书是21世纪以来笔者学术论文的自选集,取名《涅槃与再生》,既对过去的学术生涯作一小结,亦蕴含着对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多元文明的交汇中走出旧式思想范式,在继承先民丰厚遗产的基础上创建新世纪新人文精神,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复兴寄予美好的期待。
人类生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转折。软件和计算机革命、全球互联网、移动通讯革新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大超越了过去所受的时空限制;特别是新一代人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继往开来的世代传承,他们在网络的交互影响中长大,自我成长。我们由于不懂得我们的下一代,也就会对我们的未来深感迷茫。加之,以某种语言为主导的跨国信息流每天都压抑着他种语言文字的应用,从而限制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更严重的是信息流向远非对等,大多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信息、科技信息的流入,同时也会发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文化的整体移入,以至使其他国家民族原有的文化受到压抑,失去活性。另一方面,由于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人甚至对他的血肉之躯的存在前景也迷惘困顿:生命本是宇宙大化千百万年的亘古造化,但是,现在可以通过转基因、干细胞、克隆、体外受精等等人为的手段复制、改变、优选。人的存在,人性的自我定义都受到了根本的挑战。过去就有纳粹分子幻想可以通过基因重组和筛选,使有些人适于体力劳动,适合被统治,有些人则天生是精英,天生就可统治别人!还有纳米技术,最终使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单个分子和原子,直到进入细胞内部,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次。综上所述,也就是说,从宏观到微观,所有关于意义的领域都将面临冲击。
这些新发现和革命性的新技术贯穿到人类生活的每一细节,科学越来越被少数人所专享,世界被划分为科学家和不懂科学者两类人,后者人数愈来愈多,愈来愈失去对周围世界的发言权。这一切迫使我们在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上都不能不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人类在人文层面上正经历着一场多重技术革命。这场革命主要表现为印刷文本文化的移位和媒体意象文化的兴起,以及两者交织互构、充满张力的动态关系。媒体意象文化的构成,有别于以民族语言文本作为根本载体的现代人文传统,它不仅具有民族特性,而且具有跨越民族书面语言的驱动力和涵盖性。文化生产媒介的转型必然呼唤跨语言、跨学科的跨文化研究,因此,对全球化时代的认知与审美及其结构的更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发展,以及汲取不同文明传统精华,建设新的人文精神,都是今天的当务之急;加之人类对于20世纪的苦难历程——两次世界大战、绝灭人性的法西斯集中营、古拉格群岛、文化大革命等等的回顾,使得人类精神不得不发生空前的大变革!
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球化的讨论引起了极大关注:目前世界上主流话语称颂的那个全球化,实际上是跨国资本市场对全球的占领,是美国式或仿美式价值观念及其社会制度向全球的扩张,这是一种充满了暴力与霸权气息的全球化;但也有跳出发展迷思与资本逻辑的另一种全球化的追求,即以人类纪为背景的生态时代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促使人们从世界与人类的有机整合中寻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共同体内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互补、互利、互信。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承认精神塑造现实世界的力量,要为人类的文化努力和道德批判留出必要的空间。
看来世界文化即将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将是在反思和沟通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多极均衡互利,多元文化共生的全球化。只有这样的全球化才能保证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世界得以安定和谐地持续发展。
本书只是初步提出了以上一些复杂问题,这些问题将在21世纪不断深化,形成种种不同文化范式,在新的文化共同体中得到不同解决。
抛砖引玉,衷心祈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2015年元月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