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9.4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7.7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5.7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HK$
79.4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2.8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72.5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102.4
|
編輯推薦: |
西方资深教授的东方育儿经
·性格是天生,人格要培养;由三岁开始,男孩子要像男孩子
·男孩子最重要的品质是纪律,钢琴是培养纪律最好的工具
·父母与孩子并不是平等的关系,因为父母和孩子的权责并不对等;
家不是讲民主的地方,因为家庭不是契约关系,没法拆伙
·主动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朋友,可以帮助孩子的性格正面成长
·不鼓励恋爱成熟而迟迟不婚
|
內容簡介: |
梁教授在西方生活四十年,却一直坚持用东方式的理念来“管教”家里的四个男孩:他认为父母与孩子并不是平等的关系,因为权责不对等;梁家的四个孩子甚至大学时代都要住在家里,因为家庭才是学习相处之道的最佳场所——与朋友交,合则留不合则去,而与家人处,合与不合都不能脱身。他认为男孩子最重要的品质是纪律,而钢琴是培养纪律的最好工具。他和太太创造机会,主动帮孩子选择“合适的”朋友,这可以帮助孩子性格正面成长……
在西方教育理念盛行的今天,梁教授的教育方式显得“传统”而“不合时宜”,可在西方却引来效仿和学习,对于中国今日的父母来说,他提供了一种视角和选择。
|
關於作者: |
梁鹤年,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院长、教授,2009年荣誉退休。1970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系,197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硕士学位,1982年获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硕士学位,1985年获英国雷丁大学土地开发与管理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担任联邦财务部顾问,并创办“国家不动产高级官员论坛”、“企业地产高级研修班”、“大使论坛”,在加拿大和亚太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学术号召力,于2003年入选《加拿大名人录》。1986年开始回国讲学,现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开设课程,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高级顾问和专家组成员。2002年被国务院授予外国专家最高奖——“国家友谊奖”。
|
目錄:
|
四 男
我相信天下的严父对天下的老大都是最严的,
这是严父们的学习过程,也是老大们的注定命运。
有 男 老 大 老 二 老 三 老 四
家 庭
家庭不是社会的缩影,家庭以爱为本,而社会是以利益联系;
父母对孩子不可民主,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不对等的: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先天的无条件的,双方并无契约关系,因为永远没有办法拆伙。
妈 妈 兄 弟 媳
妇 朋 友 反 叛
教 育
性格是天生,人格要培养。
每一种性格都可发展为负面或正面的人格。
做家长的可以按孩子的性格,帮他选择可以助他性格正面成长的朋友。
教 育 老 师 家 教 电 视 精 英
成 长
由三岁开始,男孩子要像男孩子。
男孩子要有英气,英气就是硬朗和大方:
硬是纪律,朗是爽快,大是慷慨,方是正派。
婴 孩 儿 童 少
年 青 年 成 人
后 记
|
內容試閱:
|
西方教育讲兴趣,重自由。家长、学校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选择,不强迫,不坚持。理论很好,尤其从东方孩子填鸭式教育去看。
但是,孩子始终是孩子,大多数都是注意力分散,集中力不够,乱打乱撞、浅尝即止怎能发掘出真兴趣?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兴趣是须靠纪律来培养的。没有纪律的兴趣不会长久,没有纪律的自由只是胡来。纪律是持之有恒,否则一事无成;纪律是正误分明,否则糊涂一生。天下所有孩子都易闷、厌旧、怕输。小时不矫正,大时改不了。纪律是良方。
四个孩子都从小学钢琴,一直到皇家音乐协会的十级。我和妻都想孩子懂音乐,一生受用;但我们更重视孩子学音乐,因为学音乐要纪律,纪律更加是一生受用。弹琴不能骗人,指头按哪个琴键就发哪个音,对错马上听出来,不能抵赖,无需解释。英语中,“学科”与“纪律”同叫“discipline”,你念哪个“学科”就是你念哪种“纪律”。
孩子易闷。练琴是重复又重复,闷极了。学习任何知识、技能都如是。熟才能生巧,未熟之前就闷死了,哪会有生巧的日子?若是坚忍下去,自有成效,就算没有太大的成绩,也有累积的成果。人生很大部分都是刻板的,工作如是,家庭如是。在日常的平凡的细节中,偶有所觉所悟,就是收获了。可惜我们的心被闷占据了,什么好东西都进不来。纪律训练孩子耐性,使他知道大多数的成就来自耐性,而且,来自耐性的成就更可贵。还有,耐性就是不懈怠,不懈怠就会保持警觉,保持警觉就不会错失机会。
孩子厌旧。弹新曲好玩,但转眼就是老调,没趣了。小时候,玩具、宠物如是;长大了,读书、工作也会如是。五分钟的热情,非但一事无成,更养成轻浮、卸责的坏习惯。纪律训练孩子的坚持。我家孩子学什么都是自由选择,但一旦选择就要从一而终(当然可以在选择时定下哪个时刻、哪个阶段是终点)。从一而终就是忠诚,对人对己都不可缺少,是男孩子特别可贵的操守。
孩子怕输。指头按错琴键,一次又一次,不干了。小时候,捉迷藏、下棋如是;日后,考试、见工也会如是。失败乃成功之母,怕失败就会怕尝试,怕尝试怎会有进步?纪律训练孩子尽力,不单是体力、智力,更是心力、意志力。跌倒不打紧,站起来再试才要紧。世界其实不是真正鼓励尝试:成功人人赞,失败没人怜。如果不是从小就在家里的鼓励、支持下养成“永不言死”的信心,一出道就会被残酷的现实吓坏,永远不敢犯难攻坚。不怕输不是不知输,是知而不怕;不是无知的狂妄,是有知的刚毅,是男孩子特别动人的品质。
一切习惯都是养成的,坏的习惯由因循养成,好的习惯由纪律养成。就算有天分、有兴趣,如果从四五岁开始到中学日日要练琴,终有些日子会觉得闷极。孩子们最懂耍赖,最易就是赖老师:老师教得不好、老师教得重复。教孩子纪律其实也在教他尊师。尊师不是尊重老师个人的品德、知识,是尊重老师象征的“学问的高贵”。不尊敬老师就是不尊重学问。
教琴老师是对中年犹太夫妇,女的教钢琴,男的教乐理,也是街坊,与我家相距不足一百米。女的还可以,男的就使人头痛。首先,他自视大师,教孩子是屈就,他肯定不乐业。孩子们最懂装蒜。如果哪天他们无心学习,就装傻扮懵地问他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问题,他就滔滔不绝地为以色列辩解,那天的学费也就白交了。十多年来,这对夫妇外出度假都是由我家替他看屋。这不简单,他一走就是十多天,夏天割草,冬天扫雪,天天收报纸和邮件,晨昏开灯、关灯(装着有人在家以防盗),都是我和孩子去做。当然没有酬劳(一般外国孩子都要拿钱)。他既是老师,我们也不计较。……但是,我们坚持要孩子们尊重老师。孩子们当然知道这位老师是怎样的人,但我们要孩子们分开老师的身份和人格。尊师是学生的本分,不是学生给老师的面子,凡老师都要尊重。西方太强调“老师如朋友”。老师不是朋友。朋友与朋友是对等的、平等的,学生与老师不然。老师传授学问,学生追求学问。因此,在学问上,老师与学生不是对等,一个授,一个求;也不是平等,一个尊,一个卑。以水为例,老师有水,学生求水,但必须老师在上,学生在下,水才可以从老师流往学生。对一些学生来说,老师友善使他们对学问向往;但对另一些学生来说,老师友善使他们对学问儿戏。无论是人伦上还是理性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落点在学问:乐意传授学问的是好老师,愿意追求学问的是好学生;好老师与好学生的共通之处是双方都尊重学问。放在老师对学生,这是有教无类;放在学生对老师,这是尊师重道。
我家坚持孩子尊师,并不代表孩子们的老师都好—都有学问,都乐意传授。但好老师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一般的老师都不坏。虽然难免懒惰、偏心或专制,但如果孩子尊师,就不会招祸,总会学点东西。更关键的是,尊师会吸引好老师。在这功利的时代,尊师重道的越来越少,东西方均如是。作育英才不再是高贵的使命,而是打工。以作育英才为己任而去选择当老师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值得被尊重的老师也越来越少。老师行业越来越不被尊重,也不追求尊重。真正献身作育英才的老师常有怀才不遇之屈,碰到尊重好老师的学生、珍惜好老师的家长就有知遇之心、施展之所,孩子就受用无穷了。
我家积极为孩子找好老师,建立与老师的好关系。每学期的家长日,每个老师要接见班里学生的家长,我和妻每次都去,一同去。日后经老师们的指点才知道父母一同去是如此关键。一般小学生都是妈妈出席,除非孩子有大问题,爸爸很少去。从老师的角度去看,父母同去代表家长对孩子学业的重视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也就是好家长。我和妻非但见班主任,凡教孩子的老师,无论哪一科,无论孩子在哪科的成绩如何,都见。见老师是要轮候的,我家孩子又多,往往就是整个晚上,甚至两晚。老师们见我们认真,也对我们认真。一般老师对一般家长的手法是避重就轻,除非问题严重,否则老师说的是无关痛痒的话。家长喜欢听老师赞自己的孩子,若是批评,就会替孩子辩解。我和妻一开始就请老师讲讲孩子的问题,没有问题就请老师指点如何可以更进一步。因此,家长与老师之间不是一问一答,是有商有量,为的是孩子的进步。我们发现这是老师最乐意的,因为代表家长对他的信任,这是最大的尊重。这会带出老师的善意,对孩子多点关注,好的老师甚至提供课外材料、特别作业和单独指导。
我家是隐恶扬善,不好的老师我们装聋作哑,好的老师我们大力表扬。如今是人人争取权利的时代:老师争,家长争,甚至孩子都争,结果是大家的视线都转移到别人的“短处”上,都落点在“问题”上。这种局面下,最多可以做到消极地处理短处、解决问题,不可能积极地发挥长处、创造机会。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英才,我们更希望别人的孩子也成长为英才。这样,我们的孩子的朋友也是英才。孩子在英才之中成长,集益广智。鹤立鸡群,你的周围仍都是鸡;小池中的大鱼始终是小眼光,大海中的小鱼一旦成长就是海阔天空。我们非但当面赞扬老师,更写信给校长表扬他(并给他副本),甚至上书教育局。有时,信在教育局的报刊上登出,我们一方面感谢当局重视,一方面难过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好老师被更多的家长表扬。我家孩子从小学到中学都碰上好老师。到了大学,老大选读化学,老三选读数学,都是直接受老师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