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77.8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7.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8.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7.2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8.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71.3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編輯推薦: |
作为一名日本杰出的教育家,多湖辉教授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与许多以理论见长的学者不一样,多湖辉的教育思想更具实践性,直指儿童教育的具体实际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多湖辉曾经担任过大学附属小学的校长,这使他有机会接触许多小学生,并开始考察围绕现代儿童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问题。在这期间他开始重新考虑,究竟什么是教育?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关键场所,是否真正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湖辉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
每一个做父母的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都十分用心,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他们甘愿不辞辛劳,费尽心血。但是往往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孩子的父母没有以一个实践者的心态来教育孩子,他们既缺乏教育的具体行动,又缺乏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多湖辉教授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周一次做客广播节目《育儿问答》,在节目中,他与父母和孩子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了解到了许多在日常生活和现实社会中,孤立孩子、扼杀其应有才能的父母们的种种表现。他为节目准
|
內容簡介: |
让孩子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玩耍
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旁观者”
孩子从“孤独”中学到的东西
不要错过亲子分离的机会
努力不让孩子止步于三分钟热度
……
多湖辉认为,每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都是被当作独生子女养育的。在本书中,他针对独生子女出现的众多典型倾向,诸如缺乏合作精神、责任心、自立能力和忍耐力,任性、自我、不懂分享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结合实例,从专家的角度给出了不一样的权威解读。这些问题不仅仅广泛存在于独生子女家庭,在多子多女的家庭也一样具有同理可证的适用性。本书尤其建议0~12岁孩子的家长分享阅读。
|
關於作者: |
多湖辉
1926年出生。东京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心理学专业)硕士毕业。现为千叶大学名誉教授、多湖辉研究所所长、东京都“心灵的东京革命”推进协会(青少年培养协会)会长、日本创造学会名誉会长、才能开发教育研究财团理事等,并以以上身份在全国各地发表演讲,十分活跃。在著述方面也十分多产,多部作品已经被引入中国,且反响不俗。主要著作有《母爱促进身心健康》《如何开发孩子的能力》《使孩子聪明的心理战术》《管教孩子的技巧》《孩子的心理规律》《责备孩子的方略》《轻松快捷的学习技巧》《创意读书法:怎样轻松而有效地学习》《新头脑开发丛书》等。他的著作从胎儿、婴幼儿到小学生教育,从教育心理学到具体的教育行为,都有详细论及,可谓 “儿童教育的百科全书”。 多湖辉创立的实践教育法,被公推为世界六大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
|
目錄:
|
前言
在烦恼应该怎样养育独生子女之前
不要过于在意别人怎么样!
每家的第一个孩子都是被当成“独生子女”养育的
婴幼儿期,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
如何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
第一章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独生子女内向吗?
辨别孩子的性格
和小朋友玩耍的孩子、不和小朋友玩耍的孩子
蔫儿淘 还是内向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学习打招呼和遣词用句
从与大人的谈话中孩子可以学到的东西
即使是爱撒娇的孩子,只要撒娇撒得好也能
?快乐地生活
与表兄妹、祖父母和叔叔阿姨相处
让孩子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玩耍
体会“分享的快乐”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呢?
不要任性,告诉孩子正确表达自我主张的方法
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旁观者”
孩子从“孤独”中学到的东西
不要错过亲子分离的机会
知识栏?当孩子说想要个弟弟妹妹的时候
第二章
让孩子懂得节俭
怎么办,孩子这么任性?
通过满足孩子的愿望让他自己学会必要的东西
“想要的东西”和“需要的东西”的不同
和孩子一起享受“忍耐”
不做“败家子”,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让孩子体验“谦让的快乐”
为了在世间生存一定要懂得最低限度的节制
告诉孩子权利伴随着义务
“当场忍耐”和没有例外
让孩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努力不让孩子止步于三分钟热度
规定孩子的工作并让他每天完成
制定“我家的规矩”
知识栏?要从亲密的母子关系转变为亲子间良好的
三角关系
第三章
如何快速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有没有积极性主要看父母
尊重孩子的兴趣
表扬能让孩子充满热情
让别人来表扬孩子
只对别人说孩子的优点
提高孩子做事积极性的“批评方法”
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
偶尔试着将孩子逼入逆境
知道具体的路程后就会更积极地向着目标前进
克服一个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体会成功的感觉
开始、停止某项学习的时机
不要将父母的梦想和希望强加于孩子
和孩子拥有共同的话题
相信孩子的可能性并守护他
知识栏?单亲父母和独生子女间的良好关系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自立心
你有没有扼杀孩子自发性的萌芽呢?
孩子自己思考以前父母不要抢着告诉他答案
偶尔让孩子经历受伤和失败
不要对孩子有问必答
不要给他正确答案,而是给他提示
多问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呢?”
犯错了,与其批评,不如让他重做一遍
反复在做的事情可以试着偶尔改变做事手段
?和方法
不用一直取悦孩子
不要过于在意周围的情况,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
不断地告诉孩子父母永远是站在他这边的
一定要让孩子掌握必要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能力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注意不要过度干预
培养孩子想象能力、应用能力、适应能力的窍门
知识栏?不要一个人烦恼,获取支持的窍门
|
內容試閱:
|
前?言
在烦恼应该怎样养育
独生子女之前
不要过于在意别人怎么样!
每家的第一个孩子都是被当成?
“独生子女”养育的
不管是决定了只生一个孩子,还是觉得可能只会有一个孩子的妈妈,你们翻看这本书的目的都是“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好孩子”,所以才如此努力地研究怎样养育孩子吧。
抱着这种想法的妈妈们,过了孩子的婴儿期,结束了一天到晚围着孩子转的生活以后,逐渐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空闲时间,于是他们开始听到周围人的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例如“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太可怜了”、“独生子女就是不好养,即使在孩子身上花再多的时间和金钱都没有用,一不注意,孩子就会变得很任性”等等。听到这些,妈妈们就会暗下决心“我家是独生子女,所以必须要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如此一来,妈妈很容易过分在意孩子的教育,难道不是吗?
但其实,在孩子教育方面,不管是独生子女也好,还是有兄弟姐妹的也好,重要的部分都是一样的。正在为独生子女的教育培养问题而烦恼的妈妈,现在开始不要去在意别人说什么,放松自己,尽情享受自己的育儿生活吧。
可能很少有人发现,实际上“独生子女”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因为在第二个孩子出生以前,每家的长男、长女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有两个孩子也好,三个孩子也好,不管兄弟姐妹有几个,在弟弟妹妹出生之前,长男长女都是“独生子女”。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种情况呢?有的人一直说“只要有一个孩子就足够了”,但是却又生了第二胎、第三胎。也有人生了一个孩子以后说自己不会再要孩子了,却在孩子十岁以后突然萌发了生第二胎的意愿。当然也有年过四十才生第一胎的,或者经过长期的不孕治疗终于怀上孩子的。除了这些在经济上、精神上、身体上存在困难不能生第二胎的人,还有在自己的人生规划中决定只生一个的人以外,绝大多数人都是一边养育着第一个孩子一边想着“还是生两个好吧”“什么时候要第二胎呢”。这就是养育“独生子女”面临的现实情况。
父母没有必要为“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必须要(怎么样)”而烦恼。首先要把心思完全放在养育第一个孩子身上,认真做好各项育儿的基本工作,这样就可以了。
婴幼儿期,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
0—3岁的婴幼儿期是奠定孩子人格基础的重要时期。据说这个时期孩子左侧大脑的活动要强于右侧大脑,通过亲子间的肌肤接触,孩子可以与父母建立起坚实的信赖关系。基本上所有的长男、长女,也就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在这个时期都是作为“独生子女”被养大的,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请父母一定要珍惜这段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悠闲地、安心地和孩子相处的时间。
一定会有人担心“因为是独生子女而一直宠着他的话,他会不会变成一个任性的孩子呢”。父母会有这种担心是很正常的,但是要知道,被父母抱着、哄着,和父母一起玩耍,对这个时期的小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开始“认生”、成为妈妈的小跟屁虫、“一定要妈妈”等等,孩子的这些让人头疼的表现,不正好证明了孩子情绪的正常发育吗?
当孩子经常哭闹弄得妈妈手足无措的时候,当不知道孩子会做什么一整天都要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时候,妈妈要尽量保持心境的平和,温柔地对待孩子。妈妈可以选择和爸爸谈谈,或者向别人寻求具体的帮助,也可以结交一些能够为彼此分担烦恼的妈妈朋友。
妈妈千万不要因为看见孩子在老实地睡觉或是在自己玩耍就放心地不去管他,因为人的情绪基础是在婴幼儿时期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萌发形成的。婴儿时期,孩子经常会露出反射性的微笑,这时大人可以笑着对他说“哎呀,你好可爱啊”。当孩子“咿咿呀呀”地对着大人说话时,父母可以回答他“是,是,你怎么了啊?”之类。父母的这些回应对于孩子的心灵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孩子的情绪表现得不到周围人的回应,他就会慢慢地放弃与周围人的沟通交流了。虽然目前来看他也会哭,也会笑,也在说话,但是如果总是被忽视的话,他就会慢慢地变成面无表情、寡言少语的孩子了。我们称这样的孩子为“silentbaby”。父母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件好事,不要错误地认为“我家孩子很老实,很省心”。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父母必须要注意。
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内心温暖、善良、懂得替别人着想的人,父母就要从婴儿时期开始,用同样的心情来养育他,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等孩子再长大一点,父母可能就要开始为一些事情而头疼了。例如,孩子开始调皮捣蛋了,也常常因此而受伤;反抗父母,对什么事都说“不”;开始拥有自我主张,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等等。不过,以上这些表现都是孩子的自发性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父母不用过于在意,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接受这个现实,并在育儿过程中尽量营造出可以让孩子自由成长的环境。
多数进入青春期以后出现问题的孩子,不是在婴幼儿期缺少和父母的亲切交流,就是缺少一个能够让他树立起自强心理和自发性的成长环境。在有第二个孩子以前,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是被当成“独生子女”养育的。父母应该把这个时期看作是为孩子的幸福打基础的时期,一边享受孩子每天的点滴成长所带来的喜悦,一边想办法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很多职场妈妈都会说“因为我要上班,所以基本上没有时间和孩子多相处,这让我很担心”。其实妈妈完全可以不必担心,跟时间长短无关,只要能够轻松地和孩子待一会儿,就算时间很短,也能够建立起深厚的母子情谊。从前有位服装搭配师加藤小姐和一位播音员南美希子小姐,她们听了我的建议之后,在育儿和工作两个方面都做得很好。他们两位都是高龄产妇,可能是在充分考虑了人生的规划以后,果断地决定了只要一个孩子。还有,她们很善于分配时间,很珍惜能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如果你也能有意识地重视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一定能够建立起牢固的亲子关系。
当然最令人担心的是那些意外怀孕生子的妈妈。她们对孩子还没有萌生足够的爱,也没有做好养育孩子的心理准备,就这样突然变成妈妈了。这种情况下,妈妈很可能会在心里埋怨“要是没有孩子的话,我不仅能继续工作,还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很容易不知不觉间就虚度了孩子重要的婴儿期,严重的甚至会发展到虐待儿童的地步。被这样的妈妈养育长大的“独生子女”的人生只有不幸。
我目前正在参与东京都举行的“心灵的东京革命”活动。活动以所有来领取母子手册的女性为对象,告诉她们“成为父母”是怎么一回事,帮助她们做好“做妈妈的心理准备”。这些工作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对年轻的父母来说这类似于一种“育儿执照”。
现在出生率越来越低,小规模家庭越来越多,几乎年轻的女性都没有抱孩子的经验,也不知道家里有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各种育儿书籍相继出版,各种各样的育儿信息在市面上泛滥,可是另一种社会现实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年轻父母根本无法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育儿方面的知识和帮助。因此,有了孩子却不知道该怎么养育孩子的大有人在。其实对孩子来说,最最重要的是妈妈的爱,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把这个事实尽快地传达给所有即将成为妈妈的女性。
不过,凡事都有另一面。由于家里孩子少,父母觉得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做,继而造成了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过分干涉,结果导致孩子一事无成的例子也不少。在养育独生子女以及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亲子间的关系容易过于密切,父母在育儿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
如何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
首先让我们看看在邻国中国情况是怎样的。
在中国,政府为了抑制人口的增长,从1979年开始就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到今天为止已经实行了近40年了,目前来看,虽然还没有太大的问题出现,但是一些不良影响已经慢慢地显露出来了。独生子女们被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个人如水般倾注的大量的爱和金钱培养起来,身上承载着整个家族的期待。然后他们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超级精英。但是,这些孩子却不一定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近年来,我经常听到这样的报道。
社会快速发展,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大学扩招,升学率也迅速提高。可是,这样一来,在这个社会上,大学毕业就不再是一张有力的通行证了。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一心想要找“好工作”可最后却有可能什么工作都找不到。另外在一流企业就职或拥有专业技能的女性精英中,“月光女神”越来越多了。她们跟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所以不需要支付任何生活费用,自己的工资全部都用在了自己的身上,人们称这样的女性为“月光女神”。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中国人都是独生子女的关系,中国的父母们在孩子的教育上绝不吝惜金钱。看到中国的这种情况,我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时地让孩子在精神和经济上独立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这对于年纪趋于低龄化的日本父母来说,也是重大课题之一。
现如今,不工作、靠父母养着、被称作啃老族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其背后原因正是因为优越的家庭环境允许他们依靠父母生活,继而又出现了对于依赖父母生活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的年轻人以及允许孩子啃老过活的父母。
最近,人们经常谈论那些结了婚以后继续靠着父母生活的,患有所谓“父母依赖综合征”的年轻夫妻。这些年轻的夫妻无法接受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而他们的父母也无法接受儿女离开自己。儿女在父母身边,什么都让父母做;而对于父母来说,只要是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这种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是很难被改变的。
独生子女的家庭可能更容易产生这种关系。
据说日本母亲身上的母子一体感要更强烈。所谓母子一体感就是妈妈觉得孩子像是还在自己的肚子里的时候一样紧密难分。可是,在欧美国家,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会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例如,欧美国家的父母是让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在单独的儿童房里自己睡觉的,而在日本,孩子出生以后都是睡在父母中间,三个人在一张床上睡成川字形的。还有,孩子哭的时候,欧美国家的父母也会问他“怎么了”,但是却不会马上去抱他。相比欧美国家,日本有更多的父母只要一听到孩子哭就会马上把他抱起来。不仅如此,日本甚至存在着更密切的母子关系。有妈妈能够通过孩子哭的方式的不同快速辨别孩子有什么要求,并立即做出应对。被这样的母亲养大的孩子,甚至连哭的机会都没有。
日本人的另一个特征是,不严格区分是、非以及自己和他人。这可能也和日本人万事都爱保留灰色地带的心理特征有关。日语也具有类似的特点。当一个人说“水”这个字的时候,有可能是指水流出来了。日语的这种特点更进一步加剧了前面所说的日本人的特性。
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日本的父母在自杀的时候会杀掉全家包括孩子。可能对于日本人来说这并不难理解,但是在欧美国家,如果父母这么做是会被治以杀人罪的。实际上,在美国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案件。一个日本母亲带着孩子自杀,结果自己活了下来,被美国地方法院致以杀人罪。我听说当时有一位非常厉害的律师特意从日本赶过去,向法官说明了日本人这种特有的心理状态。最终法庭没有判这位母亲杀人。谁能想到意识上的差别竟然如此之大。
最后,不知道怎么哄孩子的妈妈,以及对于孩子的所有要求都有求必应的妈妈,你们还没有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吧?
生养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无论是谁,因为都是第一次,所以会困惑会犹豫是很正常的。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相处,不知不觉间就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干预了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育儿最重要的就是在不断探索、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找到亲子间合适的距离,然后构筑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还有一件事绝不能忘记,那就是父母要坚持把自己对孩子的爱明确地传达给孩子。犹太人母亲在把孩子放到床上睡觉以前会紧紧地抱着他对他说“你是我最重要的宝贝”。他们不管平时有多忙,在这个时候也会认真地面对孩子,确认母子间的牵绊。有了这样的心与心的联系,育儿可能会变得出人意料地顺利哦。
第一章开始,将具体地介绍如何养育独生子女,希望大家能够跟着这本书一起积极地思考。
第一章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独生子女内向吗?
辨别孩子的性格?
就算孩子从小就跟妈妈一起去买东西和散步,但是第一次带孩子去公园的时候,妈妈也会担心,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会不会哭啊”,“他能和差不多年纪的朋友玩到一起吗?”等等。一直以来,孩子都是跟父母、叔叔、阿姨、祖父母这些大人一起玩的,到公园去和相同年纪的小孩子玩耍,对于孩子来说可以算是“公园初体验”呢。
一说到“公园”,媒体杂志宣传着眼点一般放在带孩子去公园的妈妈们由于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及所产生的压力上面。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去公园跟小朋友们玩也是伴随着紧张感和压力的体验。也可能是多少受到了妈妈的紧张感的影响,在公园里能够完全融洽地和小朋友们玩耍的孩子是很少的。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哭会闹,不肯离开妈妈身边。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然后慢慢地让他习惯。只要妈妈心里有这样的自信,就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自立性。
通过观察孩子在公园里和同龄孩子玩耍的样子还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例如,孩子是内向爱哭鬼,还是任性自我不顾周围人感受,再或是总是模仿别人跟在别人身后等等。来公园玩以前不曾发现的孩子的各种优缺点应该就都能看到了。我们经常说,父母反而更不容易看到孩子的真面目。“我家孩子任性爱撒娇”、“太粗心大意”等等,这些感觉说到底都是由母子关系决定的,妈妈只是看到了孩子想展现给妈妈看的一面。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孩子有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还有,妈妈认为“任性”是孩子的缺点,可是只要改变角度,也可以看作是孩子的长处,因为孩子能够有很好的自我主张。同样“粗心大意”的孩子同时也是“大气,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优点和缺点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应该让孩子性格中的哪一面得到发挥是父母应该思考的问题。可能你无法立即做出回答,但是期盼“孩子能够具备和他人正常交往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一直支持孩子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做到的。
首先要抛却“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比较娇气”、“因为是独生子女才会任性”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仔细观察孩子的成长情况,这才是对于孩子的能力成长最重要的事情。
和小朋友玩耍的孩子、?
不和小朋友玩耍的孩子
实际上,孩子要到3岁以后才会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之前的婴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成长发育的基础时期,所以即使孩子不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也不用太过在意。这个时期,孩子通过和母亲的肌肤接触,与母亲建立起坚实的信赖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带孩子去公园的时候,如果看到妈妈只顾着和其他妈妈亲近,或是一直找自己应该待在哪里的话,孩子就会变得更加不安了。在孩子习惯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之前,妈妈最好能陪着孩子一起玩。能够马上融入小朋友圈子中的孩子是非常少的,这需要花一点时间,所以妈妈绝对不能着急。然后,等孩子慢慢地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了,妈妈也要在远处守护着他。因为就算孩子表面看起来玩得很高兴,他也会时不时地回头找寻妈妈的身影。“这孩子不管什么时候都一直看着我,没问题吧?”妈妈其实没有必要担心这一点。只要孩子看见妈妈,心里知道“妈妈一直在身边守护着自己”,他就会安心地继续玩了。
随着成长,孩子会渐渐地忘记父母的存在,注意力会完全放在和小朋友的玩耍上。当然,情况也是因人而异的。孩子发烧了、感冒了,有一段时间没能去公园的话,再去的时候很可能要重新适应,但是不管怎样应该会比第一次适应得快,所以妈妈只要以轻松的心态守着他就行了。
“一直跟父母在一起,会不会就变得不愿意跟小朋友玩了呢?”父母绝不能因为担心这一点就对孩子彻底放手不管。除了喂奶、吃饭、洗澡的时间以外,父母也要跟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外出散步、一起说话,一起高兴地做事,并且感受孩子的反应所带来的喜悦。
另外,当孩子自发地去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要表扬他,要把自己的喜悦用言语或态度传达给孩子。孩子不仅仅是一味接受父母的爱,他们也愿意看到父母因为自己的言行而感到开心,这样他们就能发现自己是能够带给父母喜悦的。这样的经验,应该会让亲子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能够感受到自己是与母亲紧密相连的孩子,才能够离开母亲的身边,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独生子女或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他们能够独占自己的母亲,因此可以说他们的成长环境是非常优越的。这个时期,妈妈要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爱都倾注到孩子身上。
蔫儿淘?还是内向??
即使孩子已经知道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了,可是还是有父母会担心“他们能玩儿到一起吗?”、“我们家孩子是慢性子,会不会跟不上人家啊”等等。
我认为,独生子女们因为不需要和兄弟姐妹竞争,所以不会没事闹别扭,大多是比较直率的孩子,只要父母不过分溺爱的话,基本不用担心孩子太任性、没办法跟其他小朋友玩。另外,独生子女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周围都是大人,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所以可以说在知识方面比其他孩子更优秀一些。不过父母看到的可不是这些好的方面。在父母眼里,孩子总是想说的话说不出口,是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转的害羞的可怜虫。
本来在家的时候能言善道,任性的话也能轻易说出口的,可是一到外面就变了一个人,变得非常老实,这样的孩子算是“蔫儿淘”型的。不管在家还是在外面都是一样老实的孩子则被叫作“内向”型。您的孩子是哪种类型的呢?
基本上所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蔫儿淘”的阶段,不过这个阶段总会过去的,所以父母只要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这样”,然后默默地守着他就可以了。关于“内向”型,天生内向的孩子可能不会有很积极的行动,但他们却大多具有行事稳妥的韧性,所以父母没有必要把内向看作是孩子的缺点。
也许有妈妈会认为“内向的孩子会吃亏”,而且容易有这种想法的妈妈大多小时候也是个内向的孩子,从小就被自己的妈妈告知“内向的孩子会吃亏”,如今才会这样。因此,她们看到能说会道的孩子,看到擅长与人交往的孩子或会撒娇的孩子,就会与自己孩子想说的话却说不出来的形象作对比,再加上与自己小时候的记忆重合起来,妈妈就会更郁闷了。这样负面的连锁反应一定要从这里彻底切断。如果妈妈过去也曾经是个内向的孩子的话,应该会明白,相比“吃亏”,更应该注意到孩子“希望融入小朋友的圈子中一起玩耍”的强烈心愿。要是妈妈能看出孩子的这种心情,就应该把他推到小朋友堆中,告诉他“只要和大家说‘让我也加入吧’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能够在小孩子中间高兴玩耍的话,就算稍微有点内向也不需要担心。
此外,如果孩子在该发表意见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意见说出来的话,我想妈妈就把“内向”当作孩子个性的一个方面好了。因此,我建议妈妈要多训练孩子的自我主张,不管什么事都要听取孩子的意见,然后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全家要外出就餐的时候,妈妈可以准备一些选项让孩子选择。“我们去哪儿吃饭呢?有公寓里的餐馆、购物中心的小吃街、家庭餐馆和快餐店。还有我们吃什么呢?有蛋包饭、儿童套餐、意大利面、油炸食品、乌冬面、拉面和汉堡,你可以喜欢吃什么就选什么。”“什么都可以”这种回答是不能接受的,而是一定要让孩子选出一个来,说出“我喜欢××”。慢慢地,妈妈就可以不再准备备选项了,不过开始的时候还是要问孩子“你想选什么呢?”,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意见。被问到意见,孩子就要自己思考应该如何回答,形成习惯以后,孩子就会具有很强的意见总结能力,也会具备很强的自我主张。
相比之下,有一种孩子会更令人担心。他们为了让父母觉得自己很有用,为了让父母夸奖自己,会想办法做父母喜欢的事情,然后压抑自己,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他们想要成为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就不得不压抑自己“什么都想要尝试一下”、“只想做快乐的事情”等的意愿,这就会阻碍他们自发性的成长,所以才令人担心。这样的孩子不管其他事情做得再好,也总有一天会露出破绽。
妈妈要了解的是即使是内向的孩子,“只要能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拥有自信就可以了”。如果可以的话,父母最好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逸悠闲的环境或者留出一段时间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量关注孩子的优点。如果孩子一直受到父母严厉的批评而产生自卑感,变得很内向的话,为了让孩子恢复自信,父母就必须给予适当的鼓励。关于这一点,父母要多多留意孩子的情况,然后认真采取对策。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
学习打招呼和遣词用句
可以说,认真打招呼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早上好”、“你好”、“再见”、“晚安”、“我走了”、“我回来了”、“谢谢”、“对不起”、“真好啊”、“非常高兴啊”、“真好玩”、“下次再一起玩吧”、“请你先”、“请多关照”等等,这些话可以让不管是打招呼的人还是被打招呼的人都能有个好心情。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则积极地跟别人打招呼。孩子每天耳濡目染,父母的形象和语言都记在他的心里,自然地他就能学会这些能和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语言了。
在教孩子遣词用语的时候,最好能够让孩子先了解语言的特征,特别是日语特性。例如,根据说话的对象和对话场所的不同,遣词用语是不同的。例如,跟婴幼儿说话的时候大多要用“儿童用语”。日本人是一个爱用“儿童用语”的民族,像“ママ”(妈妈,成年人用“お母さん”,可以译为“母亲”)、“ワンワンちゃん”(小汪汪,指狗,成年人用“いぬ”)这种对于小孩来说发音很简单的别称有很多。但是,在别的国家,例如美国,像“mammy”(妈妈)、“doggy”(狗狗)这样的词就不多。另外,在日本还存在着“面向孩子”的沟通方法,即在和小孩子说话的时候,大人会用孩子的口气说话,会在每句话的末尾加上“~でしゅ”(发音是desyu)。但是,当孩子马上要上幼儿园的时候,有的父母就会突然禁止孩子使用“儿童用语”。例如“这个不是‘bu-bu-’”,以后要说‘汽车’”。这表明人处在不同环境中必须要使用适合这个环境的语言。
在英国这个阶级分明的社会中,语言被明确地划分为“正式语言”(Formal Language)和“大众语言”(Public Language)。据说只要听一个人说话就可以分辨出他是属于哪个阶层的。众所周知的电影《窈窕淑女》讲的是卖花姑娘伊莉莎跟随教授希金斯学习语言和礼仪,然后装作贵妇人在社交界活动的故事。电影里“说话、语言”成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词。
有一个调查显示了英国这样的国情。在英国的上层阶级家庭中,“正式语言”不仅在学校、公司和社交界这些场所被使用,甚至在家也要使用。因此,不管孩子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好像只要学会了正式语言,学会了社会性地看事物方法和思考方法,自然就掌握了“贵族义务”(Noblesse oblige,意思是身份地位高的人,必须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是欧美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观)这种社会规范。
以前,在日本静冈县,有一位高中老师从自己的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理性的语言来跟他说话,结果他儿子的思考方式变得很理性,读解能力也增强了。通过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的实验,这位老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语言,会在人无意识间,将人看事物的方式、认知能力和心灵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
独生子女或是第一个孩子,因为生活中被很多大人包围着,要是大人不使用“儿童语言”或者偶尔、特殊场合下才使用的话,孩子自然会学会大人的说话方式,认知能力也会发育得更快。但是反过来,这样的孩子往往没有小孩应有的那种无边无际的想象力。这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呢?我无法简单地给出结论,但是我希望父母能够在育儿的时候注意这一点。
教孩子日常生活中向别人问好,在孩子的心灵成长方面、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方面以及上面所说的教育方面都仅仅是第一步而已。父母有意识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仅仅教是不够的,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地使用这些让人听起来心情会变好的问候语言,这样孩子才能自然地记住。
只要别人帮我们做事情,不管是多小的事都要跟对方说“谢谢”。和别人一起度过了愉快的时光,那么就要对他说“真的很开心”、“下次我们还一起玩哦”之类的话。彼此谦让的时候要说“你先请”,自己做错了也要能够坦诚地说“对不起”等等。请不要吝惜这些只言片语,这些包含了说话人的心情在内的语言体验不断积累,将会成为孩子心灵的巨大财富。
从与大人的谈话中??
孩子可以学到的东西
在不经意间孩子会听到很多大人之间的谈话,从这些语言中孩子是能够获得很多信息的。例如,在妈妈们谈话时,如果孩子听到妈妈说“我家孩子很老实,不过因为是善良的孩子所以一定会做得很好”或者是“我们家孩子太老实了,进幼儿园以后会不会被小朋友欺负呢”,这两种说法的孩子对幼儿园产生的印象会完全不同的。孩子有哥哥姐姐的话,会自然地从年长的孩子那里看到和听到关于幼儿园的情况,可是幼儿园对于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或是独生子女来说完全是未知的,所以父母的描述不同,孩子对幼儿园的印象也会有很大不同。
还有这样的例子。父母一味地说幼儿园好的方面,当然他们希望孩子对幼儿园能有个好印象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直听父母说“上了幼儿园以后你一定能交很多好朋友”之类的话,孩子就会非常期待上幼儿园。可是一旦上了幼儿园,孩子却没有办法和其他小朋友很好地玩到一起的话,父母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只能每天强迫孩子去上幼儿园。当然孩子是否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是与孩子的性格、周围环境等种种因素有关的,但是父母要知道你们说的话对孩子心灵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我想只要知道了这一点,那么父母在平时说话的时候就自然会选择适合的语言了。
父母肯定的语言可以让孩子的行动变得更积极。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不断地鼓励孩子“你能做到”,孩子最后真的做到了。但是,需要父母注意的是你们无意的谈话内容。当孩子不在的时候,父母们在一起有可能会谈论“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呢,会不会碰上不好的老师呢?要是孩子说不想上幼儿园怎么办呢?”或者“孩子要是上幼儿园了,我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也会轻松很多”等等。如果孩子偶然间听到了这些话,那么就算父母一直跟他说幼儿园有多好多好他也会很不安。
孩子有哥哥姐姐的话,他们会通过哥哥姐姐的表现以及他们的谈话了解到幼儿园的情况,这些情况来源于同样是孩子的哥哥姐姐的视角和感受,而不是从大人的视角看到的,这样他们就会在心中描绘出一幅幼儿园的影像。可是第一个孩子或是独生子女就没办法得到这些信息了。当然这也不全是坏处,因为他们不会从哥哥姐姐那里受到消极的影响。
总之,不管是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还是孩子在旁边听大人说话的时候,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特别是大人之间的谈话,孩子往往听得更仔细。
即使是爱撒娇的孩子,只要?
撒娇撒得好也能快乐地生活
在日本,人们往往对爱撒娇的孩子抱有不好的印象,觉得“撒娇的孩子=任性的孩子”,可是爱撒娇真的不好吗?
孩子小的时候,凡事都有父母冲在前面帮他做,有困难的时候也总是有人帮忙,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完全没有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和自己行动的经验。因此,当事情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展的时候,孩子很可能会马上生气、怪罪别人,还可能因为不知如何是好而大哭起来。特别是独生子女,可能环境导致他们更容易成长为这样任性的孩子。
但是我觉得“撒娇”不等于“任性”。“爱撒娇的孩子”通常都是“很擅长撒娇的孩子”。如果孩子不太会撒娇的话,那么周围的人肯定不会允许他一直这样撒娇下去。只要让“爱撒娇的孩子”把他身上好的部分继续发扬下去,那么长大成人以后他也是会撒娇的人。实际上,长大成人以后,会撒娇的人往往比不会撒娇的人活得更快乐。如果能很好地向别人撒娇,和人相处也会很顺利。相反,不好意思跟别人撒娇,或者不允许自己向别人撒娇,总是把自己武装起来的人,大多都会有很大的压力积郁在心里。例如,自己有什么事情不知道的话,只要直接向别人请教说“请您告诉我”就可以了,可是有的人却会假装自己知道。不愿向别人请教的人,因为不善于寻求他人的帮助,虽然自己也在勤勤恳恳地学习,可是为了获取必要的信息,可能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很多时候都会觉得活得很辛苦。
人们总说,一个人知道的信息多是因为他拥有很多了解专业信息的朋友和熟人。在如今的信息化社会,繁忙的现代人没有时间去掌握世间所有纷繁的信息,但是收集整理自己擅长的领域的各种信息应该是件挺快乐的事情,时间上也是允许的。也就是说,只要有和自己的专业领域不同的朋友和熟人,仅通过朋友间的交往就能够迅速增加自己拥有的信息量。可能直到现在这也是比上网检索更快的获取信息的手段。而且,和这些朋友和熟人交换信息还能让谈话更有话题,也能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当然,如果这些信息能够对朋友也有帮助是最好的。能和别人建立起这种“give and take”关系的人,也许也可以称为“会撒娇的人”吧。
“关于……您知道得很多呢。我想了解其中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才好呢?您能告诉我吗?”能够这样拜托别人的人是幸福的。还有擅长撒娇的人也会知道怎样拜托别人才能驱使他行动。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孩子爱撒娇的话,那就把他培养成“擅长撒娇的人”吧。例如,有的孩子总是撒娇说“妈妈也一起来”。其实孩子如果能够对妈妈说出“妈妈能够跟我一起来我很高兴,从现在开始我会尽量帮妈妈做事情的,所以妈妈还要跟我一起哦”这样的话,我想妈妈一定会很高兴地陪着孩子的。只要把爱撒娇的孩子培养成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的孩子就好了。
当然,爱撒娇的孩子通常都是很自私的,只会想到自己的事情,要他们学会替别人着想可不容易。不过,不管哪个小孩,他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只要妈妈高兴我就开心了”,我们就是要从这一点出发开始培养他们。
首先,妈妈要学会表现喜悦。当孩子跟妈妈说话的时候或者看到孩子在很小的事情上替妈妈着想的时候,妈妈一定要积极地表现自己的喜悦,例如,可以对孩子说“谢谢你替妈妈着想,妈妈很高兴哦”。
此外,我希望父母们也要在孩子面前展现出为彼此着想、互相打招呼说话的姿态。偶尔,爸爸妈妈之间也可以撒撒娇给孩子看。例如,妈妈可以对爸爸说“这个你有时间的时候帮我做一下吧,有时间的时候做就行了”,爸爸也可以对妈妈说“下次能告诉我每次你做的那个非常好吃的蛋糕是怎么做的吗?”。还有,父母也可以试试拜托孩子做些事情,例如“妈妈想在幼儿园的活动上制作机器猫小模型,可是先要在纸上画出机器猫来,你能把漫画书借给妈妈吗?”等等。
当孩子了解了能够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以后,他就会慢慢学会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别人高兴了。父母最好让孩子多多体验帮助别人获得快乐的过程,把爱撒娇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擅长撒娇的孩子。特别是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我建议父母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感受这种快乐。当然不仅限于父母,还包括同校的朋友、叔叔阿姨、表兄弟等亲戚以及不同年龄的孩子之间的相互帮助。
与表兄妹、祖父母和叔叔阿姨相处?
对于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来说,表兄妹是朋友以上,却又不是亲兄妹的有趣存在。要是和表兄妹年纪相近,并且父母间关系也很好的话,他们真的有可能像亲兄弟姐妹一样相处。而且只要是表兄妹,即使平时离得很远很难见面,只有在过年过节亲戚聚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可能见到一面,但是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一见面就能开心地玩起来。当然,年龄差距很大,或者兴趣不同的情况也是有的,不过即使稍微有点合不来,让他们一起玩耍也是增进彼此关系的很好的训练,哪怕只是一起玩牌、打游戏也很好。
如果父母的弟弟妹妹,也就是孩子的叔叔、舅舅、姑姑、阿姨中有年轻还没有结婚的,我建议父母去拜托他们以年纪差距稍大的哥哥姐姐的身份来和孩子相处。特别是对于青春期以后的孩子,没有比年轻的叔叔阿姨更好的成年倾诉对象了。
对于祖父母来说,孙子孙女就像宝物一样,他们会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有过丰富育儿经验的祖父母应该不会一味地溺爱孩子,而是会认真地教给他做人的道理。这样,在周围人倾注的爱心中孩子应该会成长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培养孩子与人相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家庭和学校,而是应该有意识地扩大孩子的交际圈,像亲戚、公园的孩子以及各种学习班中的同学等等,这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期间,孩子应该会从各种各样的交际经验中学习到,对于同一件事有时候会被准许有时却不被准许,面对不同对象语言行动要有所改变,以及随着自己当前所属社会群体的不同自己的立场也会发生改变等等。
让孩子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玩耍?
现在,宽阔的草坪和空地越来越少了,能够让孩子自由自在玩耍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基本上没有机会玩在一起。要是父母希望趁现在让孩子体验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一起玩的话,估计只能选择让孩子进入纵向分班并且院子宽敞的幼儿园或学前班。
让孩子积极地参加足球、棒球、游泳、跳舞、武术等学习班,或者是文化馆、各种儿童社团机构举办的研讨会,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和艺术修养,对于孩子的社会性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我听说,自从学校实行一周五天的教学制度以后,各个学校也都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周六教室”。
还有,孩子到了一定年纪以后,妈妈在和学生时代或工作时的朋友见面的时候就不要只是自己去高级的餐馆吃饭了,可以选择带着孩子去公园野餐或烤肉。和朋友一起都带着孩子出来聚一聚也是不错的。吃完饭以后,妈妈们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玩,偶尔也可以当作对过去的怀念,和孩子们一起玩捉迷藏、踢罐子等游戏。不要埋怨“还是以前好”,只要注意寻找,还是能找到让孩子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一起玩耍的机会的。只要稍微留意,迄今为止遗漏的那些信息就会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不只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兄弟姐妹少“虽然有两个孩子但是年龄差距很大,家里就像有两个独生子一样”的家庭也是很多的,大家一定尽量不要放过这样的机会。
体会“分享的快乐”?
现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到,因此想体会“分享的快乐”就不那么简单了。但是,我认为没有比和别人一起吃好吃的东西、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更能让人觉得心里温暖的事了。
我以前经常听人家说“家里孩子多,所以小小的圣诞节蛋糕也要全家一起分着吃,每个人只能吃到很小的一块。听说独生子女可以想吃多少吃多少,真是让人羡慕啊”。可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蛋糕不再是只有特别的日子才能吃到的东西了。我想即使是现在应该也是能感受到和别人分享东西和时间时的喜悦的。而且我认为,现在这个时代才更需要通过“分享”的经历来丰富孩子的心。
在某些方面孩子的欲望是很强烈的,所以相比直接对孩子发出“分享”的命令,我更建议父母采取一种游戏的态度来让孩子感受“分享”的快乐。
例如,如果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话,妈妈买点心的时候就不要同一种点心买两三个,不如买几个不同种类的点心,然后让他们交换着吃。要是独生子女的话,可以在小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准备一些可以让大家一起吃的点心,或者也可以准备蛋糕卷让他们自己切着吃。要是有个小聚会的话,妈妈可以准备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和小礼物,装在不透明的袋子或箱子里,让孩子们通过抽签、猜拳或是做简单的小游戏来决定先后顺序,一个一个地选礼物。其中关键是要孩子体验“分享”,感受这段愉快的时光。通过这样的经验,孩子应该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分享的快乐”了。
孩子如果有兄弟姐妹的话,那么不管是点心也好蛋糕也好,理所当然都是要大家分着吃的,所以可能不会特别去体会“分享的快乐”。相比之下,独生子女平时与人“分享”的机会很少,因此可能会更喜欢这样的分享经验。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呢??
我想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妈妈来说,“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之一。家里有兄弟姐妹的话,孩子从小就会从与兄弟姐妹的吵架和游戏中学会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互谦互让。可是,独生子女在离开家上幼儿园之前都不会有这样的经历。我相信妈妈一定希望在孩子上幼儿园以前能够培养他具备一定的合作精神,因为合作精神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随着孩子眼中的世界不断地扩大,他周围的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了。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的时候周围的大人凡事都会顺着自己的,可是在幼儿园里,自己则必须作为团体中的一员行动,这对孩子来说也算是一种小小的文化冲击吧。每个孩子的生活节奏、行动方式、兴趣对象、喜好等都是不同的,而且幼儿园里还有各种生活规则和作息时间的规定,自己不能再随心所欲地行动了,我想这会让孩子觉得更加紧张吧。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爸爸妈妈一定要像我前面说的那样让孩子尽量有机会与更多的人接触,让他们充分感受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的快乐。当然,父母也要鼓励孩子,因为与人交往不可能全部都是快乐的事情,不愉快的经历是培养孩子合作精神的必要因素,同时也能让孩子知道一次两次的不愉快是很正常的。
最不好的做法是,把孩子的失败看成是自己的失败,然后妈妈自己开始变得不安,从此让孩子尽量远离可能导致失败的环境。孩子的心很容易受伤,但也非常柔软,父母应对得当的话,孩子心里的伤不管有多少都可以愈合的,只要母亲能适时地说些给予鼓励的话,他就能继续向前迈出脚步。孩子的合作精神和自立性都可以通过这样的经历被培养起来,所以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剥夺孩子练习的机会。
所谓合作精神是指,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心境。而且我认为合作精神这种东西只能通过各种各样的亲身体验由当事人自己来学习获得。这里我还有一个建议,那就是父母不要以合作精神为借口总是让孩子轻易地做出妥协,而是应该让双方各自多做出一些努力以找到契合点。
拥有积极向前的合作精神,即使在人际关系上遇到点困难,它也能让人生继续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的时候,如果能够让孩子同时注意到合作精神的志向性,这将会是孩子的巨大财富。而且,这件事只有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心还在柔软的成长过程中才能完成。
不要任性,告诉孩子正?
确表达自我主张的方法
前面在谈孩子撒娇的时候,也稍微提到了“任性的孩子”。不过,等到孩子再大些,过了“连任性都很可爱”的年纪以后,父母会希望孩子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主张,而不是“任性”。“任性”和“正确表达自我主张”之间最大的不同恐怕在于眼睛里是否看得到别人吧。“任性”是只想着自己的事情,而“正确表达自我主张”则是允许别人存有疑惑或者不同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向。例如,任性的人很容易采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说话方式,如“必须要……”、“为什么不能这样呢?”等等。正确表达自我主张则是会采用类似“我认为……比较好”这样的说法,表达自己意愿的同时,给对方留下发表意见的空间。
如果父母希望把任性的孩子改造成为能够正确表达自我主张的孩子的话,首先应该改变孩子的说话方式,让他不要说“必须要……”,而要说“我认为……比较好”。为此,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说话的时候要表明是“我认为”“妈妈认为”。例如,当妈妈想要批评孩子的时候就要注意说话方式了,“不行,以后要这样做”这样的说话方式是不可取的,而要尝试一下这样说,“你要是能……妈妈就会很高兴了”。我相信这样的说法比一味的批评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然后孩子会考虑为什么妈妈认为……更好。要是孩子理解了,就会主动改变自己的做法了。
心理学上,把这种母亲只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希望来向孩子传递重要信息的做法称为“自我信息”。利用“自我信息”可以不让孩子有被父母强制做某事的感觉,让他把问题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然后自发地改变自己的做法。这是在各种教育孩子的场合中非常有效的沟通方法。妈妈的“自我信息”不仅能够改变孩子的做法,而且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学会这些能够感动人心的说话方式。我想利用“自我信息”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自我主张。
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旁观者”?
我听说最近有“旁观者”心态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不管教室里谁打架了,还是有谁被欺负了,他都会装作没看到。的确,其中也有下面这样的情况:独生子女以及很少有与他人接触的孩子开始集体生活以后,很难会意识到要为别人着想或是帮助别人。由于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所以只好当一个“旁观者”了。此外,兄弟姐妹间关系不好的或是总被欺负的孩子,一开始就不愿意被牵连,所以也会装作看不见。上面说的这些孩子都是自身有意识地要成为“旁观者”的。
过去有能力又有正义感的孩子会主动站出来做调解人,在事情闹大之前解决问题。可是现在这种有霸气又有勇气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实际上,我听说过有的孩子制止别人打架却被打了,也有阻止别人欺负人的孩子成为了下一个被欺负的对象。并且,有的孩子只是在老师和大人询问情况的时候说出了有人被欺负的事实,背后却被其他同学说成是“打小报告”,甚至连欺负事件中的当事人都会嫌他多嘴。这就是现如今孩子的世界。
正因为有这样的风潮,所以有些妈妈无法责备孩子那种事不关己、视而不见的态度,妈妈们的心情我是可以理解的。作为父母,能做的可能只有对孩子说“你不能趁事态还没有严重到要动手的时候制止吗”,“要是有人被欺负了,大家不是应该去帮助他吗”。但是如果问父母“要是你的孩子变成了‘对任何事都不关心,没有力量,不会感动的旁观者’,真的没关系吗?”他们应该会回答“No”吧。拒绝与周围的人、事、物扯上关系就会造成对他人的不关心,孩子会慢慢变成没有生气没有感情的人。
在现如今的日本,人与人相互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例如,去超市和便利店可以一句话都不用和别人说就把全部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买齐,利用互联网可以让人立刻把想买的东西快递到家。现在的时代就是这么方便,不与人直接发生关系,不去麻烦别人过生活是可能的。但是,那样的人生了无生趣,每天都是干燥乏味的,作为要照顾一家人生活的妈妈应该最了解这种感觉。为了不让孩子变成“对任何事都不关心,没有力量,不会感动的旁观者”,父母有必要仔细分析一下兄弟关系、家庭环境等客观背景条件,还有孩子自身的性格。如果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话,就必须要与兄弟姐妹争夺父母的爱,所以不可能对其他兄弟姐妹的动向漠不关心。但是,如果总是一方获胜的话,一直败下来的孩子就会在比赛之前先丧失信心了,很有可能变成没有能力的孩子。
独生子女,没有机会体会兄弟姐妹关系,所以极有可能成长为对周围毫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还有,如果一个孩子自己什么都能做的话,他就会觉得与别人扯上关系太麻烦,也有可能成为对事物漠不关心、不会感动的人。不同孩子需要的建议是不同的,而妈妈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所以她的温柔建议是不可缺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