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9.7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93.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5.7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4.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102.4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5.4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編輯推薦: |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历代皇帝都视其为镇国之宝;李世民曾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本书作者为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王守常老师现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著名学者,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与宗教学知名专家,作为影响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三大团体之一“中国文化书院”的早期参与者与现任“掌门人”,是中国新时期“国学”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通过作者本人重读《孙子兵法》,并结合其学历、阅历、经历倾力新译,本书可作为想掌握兵学圣典的治世之学的学者的必读之选。通过上篇本书导读部分及下篇原典选注环节,更加立体地将孙子兵法这一中国兵学经典进行了精注性透彻讲解。
|
內容簡介: |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或《孙子》,是中国和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兵书,素有“兵典”“武经”“百代兵家之师”等美誉。《孙子兵法》虽只有十三篇、约六千余字,但内容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最具中国智慧的一本书。关于孙武的生平史料记载: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太玄经》《荀子议兵篇》《国语魏语》《韩非子五蠹篇》都有《孙子兵法》的引文和相关孙武的生平史料。当然,在汉代以后的文献上也有许多记载,而关于《孙子兵法》著作的流传在文献上则有不同的记载。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但在《汉书艺文志》中却著录:“《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又见《隋书经籍志》著录:“《孙子兵法》二卷,《孙子八阵图》一卷,亡”。《艺文志》或《经籍志》这类书目都是著者在当时其所见书的实录,何以解释这些记载的异同无法考证。到了《唐书艺文志》则著录:“《孙子兵法》十三卷,孙武撰,魏武帝注。”关于《孙子》的作者和年代,秦汉之时还没有争论。到了南宋,叶适提出怀疑(见《习学记言序目》),认为《孙子兵法》不是孙武所作,而是“春秋末年战国初年山林处士所为”。他的理由为《孙子兵法》前称十三篇,后称八十二篇,前后矛盾。
梁启超也认为“未必孙武所著,当是战国人依托”。另外有学者则坚持认为《孙子兵法》为战国时孙膑的著作。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史记》记载,“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在《汉书艺文志》里记有《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齐孙子兵法》八十九篇,大概汉以后《孙膑兵法》就佚失了。从《隋书艺文志》开始,就看不到历代著录了。由此,后人对孙武与孙膑,《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有了许多的猜测。冯友兰认为,《孙子兵法》十三篇是《齐孙子兵法》八十三篇的一部分。其理由是《孙子兵法》中说的“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春秋末期不会有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包括日本汉学家斋藤掘堂的《孙子辨》也认为孙武、孙膑为一人。历史上的争论,一直到20 世纪的70 年代被彻底解决了。《孙子兵法》为孙武所作的看法,现在可以证实了。
1972 年,在山东临沂的银雀山发现汉墓出土的竹简(约七百枚)中,有三百枚简,近三千字。其中二千字与今本《孙子兵法》十三篇相同。另发现四百余枚,约一万一千字,似为《吴孙子兵法》,即为孙膑所作。失传达一千七百年的《吴孙子兵法》重见天日,解决了历史上长期争论的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写作年代的问题。
1975 年,整理出版了《孙膑兵法校理》。其后亦有学者继续考证,认为四百枚简中,有部分或为其他兵法。此研究还在进行中,尚有许多疑点还没有完全确定。《孙子兵法》对后世影响巨大,三国以后历代注解之人众多。其中以曹操注解最为著名。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孙子十家集注》,明嘉靖本。以天津古籍书店1991年版最好。北宋开始,以“武经七书”《孙子》《吴子》《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司马法》为武科考试经典,一直延续到明清朝。
|
關於作者: |
王守常,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著名学者,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与宗教学知名专家,作为影响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三大团体之一“中国文化书院”的早期参与者与现任“掌门人”,是中国新时期“国学”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曾任《东方文化集成》“中国文化编”及著名学界集刊《学人》杂志联合主编、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等。
主要有《中国的智慧》、《中国文化需要返本开新》、《以德治兵者得天下:解读孙子兵法》、《重读论语》、《十力语要》、《原儒》、《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哲学卷》、《人间关怀——近代佛教文化论著辑要》、《重读孙子兵法》、《“儒藏”汇编之康有为论语注》、《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九秩导师文集》等著作。
|
目錄:
|
自序
第一章 始计
第二章 作战
第三章 谋攻
第四章 军形
第五章 兵势
第六章 虚实
第七章 军争
第八章 九变
第九章 行军
第十章 地形
第十一章 九地
第十二章 火攻
第十三章 用间
附录1 孙子传
附录2 孙子兵法的世界影响
后记 孙子兵法的世界影响
|
內容試閱:
|
该如何阅读《孙子兵法》?
首先要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道”的概念,一个是“器”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出现在《易经》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即说有形的上面就是“道”。那么“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就是指具体的东西,也可以用“术”来直陈。何谓“术”?清代学者章学诚解释:“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致诸用者也。”换言之,“术”就是理性认知的具体运用方法。“道”与“器”“术”是什么关系呢?二者的关系是“道在器中,以道御器”。这是中国哲
学的根本思考方式。
《孙子兵法》几千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兵学的经典,就是因为《孙子兵法》并非只讲具体的战术或谋略,而是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反思,凝集了中国兵学思想的精粹。“道”在中国哲学里有多种说法,简要概括是关于自然、社会、人所固有的因果性、规律性,由此比附为道德本体,以及人们超验的体悟境界。所以,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认为“道”是“本”,“术”是“末”;“道”是“体”,“术”是“用”。“术”不离“道”,不存在一个纯粹的独立的“术”。
我们换种说法,中国企业今天在大量借鉴西方的企业管理经验与制度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西方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如果仅仅学习“惠普”的管理制度,而不理解“HPway” 即惠普之道 所讲的内在价值——即:
1 相信、尊重个人;
2 追求卓越;
3 诚信;
4 公司的成功是大家的贡献;
5 开拓、创新——没有这些核心价值的支撑,就不可能完全运用惠普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道”,企业的经营模式与行为风格是“术”。“道”在“术”中,没有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管理制度中发挥作用,制度管理不会完善,甚至名存实亡。所以,今天企业界借鉴
学习《孙子兵法》,只关注“谋略”“诈道”,而全然不解孙子在兵法中所强调的道德关怀和人本精神,那是把《孙子兵法》庸俗化。
《孙子兵法》一书共十三篇,只有约六千字,而尽管关于道、境界、道德这一类的词汇字数很少,但是却体现了《孙子兵法》的精髓和核心思想。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只就《孙子兵法》来谈是不行的,应该有比较和对照。因此,我以德国17 至18 世纪,一位著名的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所写的《战争论》与《孙子兵法》对照比较。
《战争论》一书,共一百二十四章,是西方军事著作当中的经典文献。《战争论》的第一观点是“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没有固定模式,每一次战争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各不同。但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战争看成独
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战争爆发之后,并未脱离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当政治不能解决时,就需要用战争来解决。这个观点大概成为我们解读战争现象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当然这个政治的概念可
以放大一些,也包括经济、地缘等因素。比如两伊战争,如果说两伊下面没有石油,西方强国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兴趣,因为要控制战略要地、战略资源,所以有了两伊战争。
因此,可以说这种观点是对战争本质性的一个精确的描述。那么,《孙子兵法》里面有没有这样的思想呢?《孙子兵法》开始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就是指战争,战争是国家最重大的事情,由于它关乎百姓生死、国家存亡的问题,因此每一个统治者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这种说法和《战争论》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2500 年前的孙子,已经认识到了战争不是独立的现象,而是国家最重大的事情。所以孙子说,对战争的问题一定要慎重地对待,这就是“慎战”的思想。孙子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孙子告诫统治者对待战争要慎之又慎,因为“死者不可以复生,亡国不可以复存”。孙子更加强调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惨痛危害以及大量财产的浪费。
那么,如何考察战争问题呢?孙子提出从五个方面去认识:“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所谓“道”,是指“令民同意”,即是指君主要关心民众,符合民众意愿,达到目标一致,如此可以同生共死。“天”指昼夜、寒暑、四季。“地”指地势高低、路程远近、地
势险夷和战场的广阔狭窄。“将”指军事指挥者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关爱部下、勇敢果断和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人员编制、管理制度和物资调配。孙子特别把“道”放在首位来考察。这也是荀子在《议兵篇》指出的“善附民也”之意。
《战争论》的第二观点是“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彻底消灭敌人”。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此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透过战争才能达到。战争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而孙子并不以为战争是解决问题的第一
选择。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在孙子看来,最佳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建立同盟,以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谓“伐谋”,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些谋略是对以往战争中的经验的高度概括与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