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非线性定价
》
售價:HK$
162.8
《
艰难时代
》
售價:HK$
96.8
《
深入浅出人工智能
》
售價:HK$
75.9
《
成长的心智——重新思考时代与心灵
》
售價:HK$
96.8
《
外卷: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全球征途
》
售價:HK$
140.8
《
家庭心理健康指南:解决孩子成长中的棘手问题
》
售價:HK$
65.8
《
创作经典
》
售價:HK$
140.8
《
西方殖民帝国的崛起(1492?1914)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老香港人勾勒出独一无二的香港文学地图
精美图文志,还原鲜活如初的民国文人往事
文学阅读+城市行脚,突破传统思维的体验式文学教育
于香港书展之际隆重推出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香港文学、文化史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文学研究大家、教育家卢玮銮小思教授的代表作。以精美的图文志形式,勾勒出老香港人眼中独一无二的香港文学地图。走访香港土地上熟悉又新鲜的文学故事发生地,寻觅南来文人旧日记忆,鲁迅、萧红、蔡元培、施蛰存、张爱玲……都曾在此留下足迹。鲁迅演讲的地点是基督教青年会小礼堂,蔡元培公祭举办地在南华体育场,还有许地山任教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戴望舒写下《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域多利监狱,萧红埋骨的浅水湾海滨……书中的诗文,地景,路线,照片,彼此交织,成为历史与时空的复调交响。读者可以带着这本“文学地图”,以文艺角度漫游香港的大街小巷,在现实场景中跨越时空,进入作家的生命。
|
關於作者: |
小思 原名卢玮銮,一九三九年生于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教育家。一九六四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一九九五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二〇〇二年退休,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二〇〇八年任香港文学研究中心顾问。曾获香港教育学院“杰出教育家奖”,香港艺术发展局“杰出艺术贡献奖”。小思多年埋首研究整理香港文学及文化史料,并把搜集的文学史料送赠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一手成立香港文学研究中心,建立香港文学网上数据库。曾编撰《香港文化众声道——第一册》、《香港的忧郁——文人笔下的香港》,著有研究论文集《香港文纵》,散文集《承教小记》、《不迁》、《人间清月》、《香港故事》、《一生承教》、《翠拂行人首——小思集》、《纤夫的脚步》等。
|
目錄:
|
香港文学散步
序 历史有情,人间有意 小 思
引言 行脚与倾听 黄继持
忆 故 人 ……
蔡元培
五四历史接触 小 思
去东华义庄——送蔡孑民先生遗榇安厝 西 夷
谒蔡孑民先生墓 余又荪
顽石 蔡孑民先生之墓 周策纵
蔡元培墓前 余光中
在香港圣约翰大礼堂美术展览会演词 蔡元培
与小思对话 开明的教育家
鲁 迅
仿佛依旧听见那声音 小 思
鲁迅赴港演讲琐记 刘 随
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会演讲 鲁 迅
与小思对话 神奇的香港和无知的香港人
许地山
三穴之二六一五 小 思
许地山先生挽词 施蛰存
许地山下世之日 吴其敏
许地山先生对于香港教育之贡献 马 鉴
落花生 许地山
与小思对话 追寻自我之旅
戴望舒
林泉居的故事 小 思
望舒和灾难的岁月 叶灵凤
山居杂缀 戴望舒
过旧居 戴望舒
香港的旧书市 戴望舒
一堵奇异的高墙 小 思
回忆望舒 黎明起
狱中题壁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等待(二) 戴望舒
与小思对话 妥协与生存
萧 红
寂寞滩头 小 思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访萧红墓 夏 衍
萧红墓发掘始末记 叶灵凤
幽幽小园 小 思
忆萧红 周鲸文
端木蕻良魂游故地 曾敏之
《端木与萧红》后记 钟耀群
萧红在香港给华岗的信 萧 红
当铺 萧 红
与小思对话 性格悲剧
临旧地……
孔圣堂
文化殿堂 小 思
纪念巨人的诞生——加山孔圣堂昨天一个盛会 郡 婴
三个作家讲文艺问题(节录) 郭沫若
与小思对话 反“孔”人士的圣地
学士台
学士台风光 小 思
薄凫林杂记 施蛰存
怀乡小品 穆时英
与小思对话 不分派别的文人讨论空间
六国饭店
文艺的步履——六国饭店怀旧 小 思
一九四七年诗人节宣言 黄药眠等
与小思对话 天生命苦的香港?
达德学院
民主礼堂 小 思
论民主运动中的高等教育 黄药眠
青山脚下的怀念 沈 思
达德学院大事志 小 思
与小思对话 对民主治校的向往
附录
张爱玲与王安忆的香港 小 思
香港文学散步——访问卢玮銮教授 沈 舒
延伸阅读
|
內容試閱:
|
香港的旧书市
戴望舒
香港人对于书的估价,往往是会使外方人吃惊的。明清善本书可以论斤称,而一部极平常的书却会被人视为稀世之珍。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亲戚珍藏着一部《中华民国邮政地图》待价而沽,须港币五千元(合国币四百万元)方肯出让。这等奇闻,恐怕只有在那个小岛上听得到吧。版本自然更谈不到,“明版康熙字典”一类的笑谈,在那里也是家常便饭了。
这样的一个地方,旧书市的性质自然和北平、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等地不同。不但是规模的大小而已,就连收买的方式和售出的对象,也都有很大的差别。那里卖旧书的仅是一些变相的地摊,沿街靠壁钉一两个木板架子,搭一个避风雨的遮棚,如此而已。收书是论斤断称的,道林纸和报纸印的书每斤出价约港币一二毫,而全张报纸的价钱却反而高一倍;有硬面书皮的洋装书更便宜一点, 因为纸板“重称”,中国纸的线装书,出到一毫一斤就是最高的价钱了。他们比较肯出价钱的倒是学校用的教科书、簿记学书、研究养鸡养兔的书,等等,因为要这些书的人是非购不可的,所以他们也就肯以高价收入了。其次是医科和工科用书,为的是转运内地可以卖很高的价钱。此外便剩下“杂书”,只得卖给那些不大肯出钱的他们所谓“藏家”和“睇家”了。他们最大的主顾是小贩。这并不是说香港小贩最深知读书之乐,他们对于书籍的处理是更实际一点,拿来做纸袋包东西。其次是学生,像我们这种并不从书籍得到“实惠”的人,在他们是无足重轻的。
旧书摊最多的是皇后大道中央戏院附近的楼梯街,现在共有五个摊子。从大道拾级上去,左手第一家是“龄记”,管摊的是一个十余岁的孩子(他父亲则在下面一点公厕旁边摆废纸摊),年纪最小,却懂得许多事。著《相对论》的是爱因斯坦,哥德是德国大文豪,他都头头是道。日寇占领香港后,这摊子收到了大批德日文学书,现在已卖得一本也不剩,又经过了一次失窃,现在已没有什么好东西了。隔壁是“焯记”,摊主是一个老实有礼貌的中年人,专卖中国铅印书,价钱可不便宜,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他对面是“季记”,管摊的是姐妹二人。到底是女人,收书卖书都差点功夫,虽则有时能看顾客的眼色和态度见风使舵,可是索价总嫌“离谱”(粤言不合分寸)一点。从前还有一些“四部丛刊”零本,现在却单靠卖教科书和字帖了。“季记”隔壁本来还有“江培记”,因为生意不好,已把存货称给鸭巴甸街的“黄沛记”,摊位也顶给卖旧铜烂铁的了。上去一点,在摩罗街口,是“德信书店”,虽号称书店,却仍旧还是一个摊子。主持人是一对少年夫妇,书相当多,可是也相当贵。他以为是好书,就一分钱也不让价,反之,没有被他注意的书,讨价之廉竟会使人不相信。“格吕尼”版的波德莱尔的《恶之华》和韩波的《作品集》两册只讨港币一元,希米忒的《沙士比亚字典》会论斤称给你,这等事在我们看来,差不多有点近乎神话了。“德信书店”隔壁是“华记”。虽则摊号仍是“华记”,老板却已换过了,原来的老板是一家父母兄弟四人,在沦陷期中旧书全盛时代,他们在楼梯街竟拥有两个摊子之多。一个是现在这老地方,一个是在“焯记”隔壁,现在已变成旧衣摊了。因为来路稀少,顾客不多,他们便把滞销的书盘给了现在的管摊人,带着好销一些的书到广州去开店了,听说生意还不错呢。现在的“华记”已不如从前远甚,可是因为地利的关系(因为这是这条街第一个摊子,经荷里活道拿下旧书来卖的,第一先经过他的手,好的便宜的,他有选择的优先权),有时还有一点好东西。
在楼梯街,当你走到了“华记”的时候,书市便到了尽头。那时你便向左转,沿着荷里活道走两三百步,于是你便走到鸭巴甸街口。鸭巴甸街的书摊名声还远不及楼梯街的大,规模也比较小一点,书类也比较新一点。可是那里的书,一般地说来,是比较便宜点。下坡左首第一家是“黄沛记”,摊主是世业旧书的,所以对于木版书的知识是比其余的丰富得多,可是对于西文书,就十分外行了。在各摊中,这是取价最廉的一个。他抱着薄利多销主义,所以虽在米珠薪桂的时期,虽则有八口之家,他还是每餐可以饮二两双蒸酒。可是近来他的摊子上也没有什么书,只剩下大批无人过问的日文书,和往日收来的瓷器古董了。
“黄沛记”对面是“董莹光”,也是鸭巴甸街的一个老土地。可是人们却称呼他为“大光灯”。大光灯意思就是煤油打气灯。因为战前这个摊子除了卖旧书以外,还出租煤油打气灯。那些“大光灯”现在已不存在了,而这雅号却留了下来。“大光灯”的书本来是不贵的,可是近来的索价却大大地“离谱”。据内中人说,因为有几次随便开了大价,居然有人照付了,他卖出味道来,以后就一味地上天讨价了。从“董莹光”走下几步,开在一个店铺中的是“萧建英”。如果你说他是书摊,他一定会跳起来,因为在楼梯街和鸭巴甸街这两条街上,他是唯一有店铺的——虽则是极其简陋的店铺。管店的是兄弟二人。那做哥哥的人称之为“高佬”,因为又高又瘦。他从前是送行情单的,路头很熟;现在也差不多整天不在店,却四面奔走着收书,实际上在做生意的是他的十四五岁的弟弟。虽则还是一个孩子,做生意的本领却比哥哥更好,抓定了一个价钱之后,你就莫想他让一步。所以你想便宜一点,还是和“高佬”相商。因为“高佬”收得勤,书摊是常常有新书的。可是,近几月以来,因为来源涸绝,不得不把店面的一半分租给另一个专卖翻版书的摊子了。
在现在的“萧建英”斜对面,战前还有一家“民生书店”,是香港唯一专卖线装古书的书店,而且还代顾客装潢书籍,号书根。工作不能算顶好,可是在香港却是独一无二的。不幸在香港沦陷后就关了门,现在,如果在香港想补裱古书,除了送到广州去以外就毫无__办法了。
鸭巴甸街的书摊尽于此矣,香港的书市也就到了尽头了。此外,东碎西碎还有几家书摊,如中环街市旁以卖废纸为主的一家,西营盘兼卖教科书的“肥林”,跑马地黄泥涌道以租书为主的一家,可是绝少有可买的书,奉劝不必劳驾。再等而下之,那就是禧利街晚间的地道的地摊子了。
幽幽小园
小思
五十年前,带着病体的萧红来到了潮湿而寂寞的小岛——这个南方小岛跟她北方的故乡大地多么不同,她这样对朋友白朗说:“不知为什么,莉,我的心情永久是如此的抑郁,这里的一切景物都是多么恬静和幽美,有田,有树,有漫山遍野的鲜花和婉转的鸟语,更有澎湃泛白的海潮,面对着碧澄的海水,常会使人神醉的,这一切,不都正是我往日所梦想的写作的佳境吗?然而啊,如今我却只感到寂寞!在这里我没有交往,因为没有推心置腹的朋友。因此……我将尽可能在冬天回去。”
冬天,她没有回去,而且,永远没有回去。两个男人把她的骨灰埋在寂寞滩头,一九五七年,关心她的人又把埋在那里的半瓶骨灰移到广州去,但还有一半,在哪里呢?在西环的半山山坳上。
你听过一条叫屋兰士里的小街吗?你当然知道那里有一间著名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斜坡上,绿树成荫的小花园,铁闸永远用链子锁住,多么恬静和幽美,萧红的一半骨灰,就埋在这里,一棵大树下。
端木蕻良当年,买了一个花瓶,偷偷藏起一半爱人的骨灰,为的是什么原因,旁人真难说得清楚,据说是为了很快就可以把她带回故乡去。
那里,每天早上或者黄昏,都响起婉转鸟语,许多女孩子无忧地踏上人生道路。你沿着柏道下来,或依着般含道向西走,就回头看看那个小花园吧!哪一棵树?我不知道,但那里一定有缕寂寞孤魂,向北遥望。呼兰河,原来与圣士提反那么不相关,可是,一生一死,可怜的萧红就把它们联系起来了。萧红的重要作品都在香港这小岛上完成,萧红的爱情故事,也永埋在那幽幽小园里。
萧红在香港给华岗的信
萧 红
西园先生:
你多久没有来信了,你到别的地方去了吗?或者你身体不大好!甚念。
我来到香港还是第一次写信给你,在这几个月中,你都写了些什么了?你一向住到乡下就没有回来?到底是隔得太远了,不然我会到大田湾去看你一次的。
我们虽然住在香港,香港是比重庆舒服得多,房子吃的都不坏,但是天天想回重庆,住在外边,尤其是我,好像是离不开自己的国土的,香港的朋友不多,生活又贵。所好的是文章倒底写出来了,只为了写文章还打算再住一个期间。端木和我各写了一长篇,都交生活出版去了。端木现在写论鲁迅,今年八月三日为鲁迅先生六十生辰,他在做文纪念,我也打算做一文章的,题目尚未定,不知关于这纪念日你要做文章否?若有,请寄文艺阵地,上海方面要扩大纪念,很欢迎大家多把放在心里的理论和感情发挥出来。我想这也是对的,我们中国人,是真正的纯粹的东方情感,不大好的,“有话放在心里,何必说呢”,“有痛苦,不要哭,有快乐不要笑”,比方两个朋友五六年不见了,本来一见之下,很难过,又很高兴,是应该立刻就站起来,互相热烈的握手。但是我们中国人是不然的,故意压制着,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装做莫测高深的样子,好像他这朋友不但不表现五年不见,看来根本就像没有离开过一样。你说我说得对不对?我可真是借机发挥了议论了。
我来到了香港,身体不大好,不知为什么,写几天文章,就要病几天。大概是自己体内的精神不对,或者是外边的气候不对。端木甚好。下次再谈吧!希望你来信。
沈山婴大概在地上跑着玩了吧?沈先生,沈夫人一并都好。
(重庆这样轰炸,也许沈家搬了家了,这信我寄交通部)
萧 红
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编者注:华岗字西园,为《新华日报》前主编。当时正在重庆乡下养病,编写《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此信摘自钟耀群《端木与萧红》(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一九九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