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7.7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102.4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HK$
56.4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HK$
79.4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HK$
48.3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HK$
101.2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HK$
126.4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HK$
1725.0
編輯推薦:
文字穿越一世纪,思想跨越几千年。从人类基因开始追根溯源,教你勇敢面对和从容战胜恐惧!
孩提时代,我们害怕童话故事里所有邪恶的庞然大物;
青春年少,我们担心着默默无闻的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关注;
长大成人,我们懂得了害羞,见到陌生人就紧张、浑身不自在;
中年之后,不够成功、没能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成为我们内心的通病;
而人到老年,我们又开始恐惧逐渐向自己逼近的死亡。
好像人活一世,一直都逃不过一个“怕”字。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如何对待人生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心灵考验?又该如何克服恐惧,收获平静幸福的人生呢?
恐惧是魔鬼,看本森院长教你怎样打败它。
读《我心无惧》,你会发现,从地狱到天堂,不过是一线之隔。
內容簡介:
本书是作者亚瑟·本森探讨人性和内心恐惧的一部随笔集。纬度上以人一生中的几个重要年龄段分析不同时期的恐惧感及其成因,经度上引经据典阐述内心恐惧产生的根源,彻底让人们直面恐惧。最后,经纬结合处给出人们战胜恐惧的各种方式和获得宁静的启示。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哲学随笔。
關於作者:
亚瑟·克里斯多夫·本森(ArthurChristopherBenson,1862~1925)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届院长。他的父亲是19世纪末坎特伯雷大主教爱德华·怀特·本森,其舅舅是著名的哲学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富有文化和著述的传统,也很自然地遗传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样遗传在他身上的还有家族性的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郁性的精神病,虽然身患疾病,本森仍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多产作家。他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并在1885~1903年间,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讲授英国文学。1906年后,出任格雷欣学校校长。1915~1925年间,他担任莫德林学院院长。
他的诗歌和散文著述颇丰。令人惊叹的是,他在人生最后的20年间,每天坚持写日记,写下了世上最长的400万字的日记,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代表作有:《仰望星空》(At Large)、《自由之旅》(Escape and Other Essays)、《大学之窗》(From a College Window)、《圣坛之火》The Altar Fire)、《为师之道》(The Schoolmaster)、《剑桥论道》(CambridgeEssaysonEducation)、《阿城信札》The Upton Letters 、《安静的家》(The House of Quiet)、《岛上之思》(The Silent Isle)、《静水之旁》(BesideStillWaters)、《向死而生》(The Gate of Death)、《追随本心》(Along the Road)、《生命之泉》(Watersprings)、《美丽金线》(The Thread of Gold)、《彼日此时》(Meanwhile)、《思想者说》(Men of Might)、《论罗斯金》(Ruskin,A Study In Personality)、《障山及其他故事》(TheHillofTroubleandOtherStories)、《曙光中的少年》(TheChildoftheDawn)等。
目錄 :
第一章 阴影
第二章 恐惧心理之种种
第三章 最阴郁的疑虑
第四章 软弱
第五章 恐惧的益处
第六章 童年时代的恐惧心理
第七章 青春期的恐惧
第八章 青年时代的恐惧
第九章 中年人的恐惧
第十章 老年人的恐惧
第十一章 约翰逊博士
第十二章 丁尼生、鲁斯金、卡莱尔
第十三章 夏洛蒂·勃朗特
第十四章 约翰·斯特林
第十五章 本能的恐惧
第十六章 对生活的畏惧
第十七章 简朴
第十八章 情感
第十九章 罪过
第二十章 宁静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阴影
人生之所以看上去扑朔迷离,其根本在于我们不能预先安排自己的命运。即便身在其时其境也无法判断,真正的欢乐、真正的危险、真正的忧伤究竟会发生于何处。很多事情,曾充盈我们的心灵,曾点燃我们的希望,曾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曾激起我们无比强烈的渴望。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的颜色逐渐褪去,化为我们内心最微小、最空洞的幻影。就像我们翻书时偶然看到曾经夹在书页里的花,如今早已枯萎得面目全非。而对于当初采摘这朵花,是为了纪念怎样一个不平凡的、令人内心激荡的时刻,我们却已茫然无从追忆了。
第二章 恐惧心理之种种
恐惧有很多名字,每个名字都让人厌恶——焦虑、懦弱、意志不坚。倘若放任自己的恐惧,人生将不会有任何收益。自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恐惧就是我人生中的阴影,而且我相信很多人的人生中都存在着这个阴影。我想在这本书里追踪这个阴影,看看它的巢穴究竟在哪里,看看它那可怕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还要弄清楚人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抵御它的胁迫。置身于光明之中,这个阴影似乎虚幻不实。但是与它直面相对的时候,它总是具有一种力量,令人沮丧、令人麻木。它就像一个心怀恶意的人,对人施加可怕的魔法,使人丧失招架之力。
面对死亡时,生命中固有的本能远比想象死亡时人们所做的各种推测更能揭示死亡的真相。这种本能使人们在极端的情况下能够看清事情的本质,让人们坚信,在绳子拉紧之时,火焰升腾之时,刀斧落下之时,有一样东西非但不会受到丝毫损伤,还会摆脱这具倍受屈辱的躯壳,最终获得解脱。眼前的死亡不过是短暂的一瞬,此后我们还要进行更漫长、更重要的旅行。死亡仅仅意味着一个篇章的结束,以及另一个篇章的开始。
第三章 最阴郁的疑虑
恐惧并不能帮助我们成长,它至多不过让我们变得更谨慎罢了。恐惧也不能消除我们身上的攻击性,只有羞耻心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只是因为不敢犯罪才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对刑罚的畏惧一旦消失了,我们就会毫无顾忌地放纵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不愿干坏事,但如果这仅仅是因为害怕遭报应,那么实际上我们所憎恶的不是干坏事这种行为本身,而是畏惧有可能遭受的惩罚。
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本质性差异的,并非恐惧或惩罚造成的威慑,而是热爱与渴慕产生的动力。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对人产生影响的力量,必须是能够吸引人心的东西,是惹人爱慕、使人忍不住模仿的美,是宁静平和、令人渴望拥有的智慧。
如果我们只是把上帝与世界理解为一个僵化的、由各种定律搭建而成的体系,而我们的幸福则取决于自己是否能够对这个系统应付自如,那我们不会有真正的进步,因为我们从中无法获得信仰或者信念。可是如果我们把上帝看作慈父,相信他的爱就蕴藏在世界深处,无时无刻不在指引着我们,那么我们就能快乐地行进,从不因任何困难而沮丧,因为我们相信所有的困难不过是向上攀登时必须经受的磨砺罢了。
第四章 软弱
作为人类的父亲,如果上帝把自己的孩子暴露在种种诱惑之下,又不向孩子讲清楚其间的利害,然后就因为孩子做了错误的选择而把孩子送入永远的监牢,那么,我们怎么能尊敬这样的上帝?我们必须坚信,如果罪行不是永恒的,那么惩罚也不是永恒的。任何惩罚都是以拯救为目的,决不是冷酷无情地施虐。我们必须坚信,如果我们真的必须受到惩罚,那也是因为惩罚将使我们最终获得重生。
我并不畏惧自己的弱点。我甚至乐于发现自己的弱点,因为这样我就可以从中领悟到上帝的真理。我不会把自己渴望欢愉的欲望当作犯罪的证据,而是将其看作上帝给予我的指引,告诉我真正的幸福究竟存在于何处,让我在自己的错误中不断领悟幸福的真谛。其实,上帝完全可以让我在瞬间就变得完美,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这意味着上帝不愿意像改造机器那样改造我,而是更乐于看到我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己。我知道,上帝已经为我的不断进步准备了丰厚的奖励。
第五章 恐惧的益处
对生活的忧惧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居安思危的人才能够在生活中处于主动地位,并始终保持警觉清醒的头脑。
“大难临头时,恨不能重洗命运之牌;顺风顺水时,唯愿眼前好景永续万年。”如果我们认真地考察人生的真相就会发现,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的人,绝不是那些自信满满的乐天派,而是那些既雄心勃勃又谨慎小心、懂得规避潜在危险的人。
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大自然通常会让某种遗传特点稳定地保持下来,即便这些遗传特点已不再是必需的了。比如,在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已经非常安全,但是人们还是常常被一种无法言喻的不安感笼罩着。因此,我们的恐惧感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遗传因素,毫无理性可谈,也并不意味着生活中真的存在着危险,这只是因为远古时期的人类为了让自己时刻保持警惕而必须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些让我们烦恼不堪的情绪是祖先遗传给我们的,是我们无法用理性将其击退的。就算我们像鲁滨逊那样,把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都记在一张纸上,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一想到自己会随时失去这些幸福,我们反而会变得更加忧虑。对此,我们必须提醒自己,那些纠缠着我们的鬼魅都来自远古时期,我们的种种弱点也遗传自很久以前,一个充满危险、缺少安全感的时代。
第六章 童年时代的恐惧心理
那个大猿猴的面具固然可怕,但是这恐惧心理中似乎还有另一个根源,包含着某种遗传的因素。这其中的真正原因谁能说得清楚呢?但是有一点我敢断定,这种恐惧感的源头一定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人类的祖先在大森林里第一次遇见猿猴这种庞然大物时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除此之外,我再没有别的解释了。
我们务必牢记,孩子的阅历实在太少,还不懂得什么叫怀疑。在孩子看来,这个世界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在白天,小孩知道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但是到了晚上,孩子们会觉得,睡前小故事里讲到的那些怪物、精灵、巫师、邪恶的仙女以及恶龙等等,似乎都隐隐地潜伏在黑暗里,随时有可能蹦出来。这些精灵鬼怪可能白天躲在某个角落里,比如地窖、阁楼、壁橱里,或者门口那块幽暗的隐蔽处,深夜的时候他们就悄无声息地出来害人。年幼的孩子因为刚来到人世不久,尚未适应世间的生活状态,所以潜意识里仍然储藏着大量的原始记忆,最容易被惊吓到。
即便孩子的错误真到了非惩罚不可的地步,家长也必须在实施惩罚的时候,表现出对孩子心灵的关爱,而且惩罚只能施加在孩子的身体上,而不能施加在孩子的心灵上,还要让孩子懂得惩罚是针对他所犯下的错误而非他本人。
按照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惩罚总是远远大于过错,一次小小的疏忽就会招致残酷的灭顶之灾,因此只有那些极其谨慎小心并且心地冷酷的动物才能存活下来。但我们是文明的人类,倘若心底还存有一丝正义感和耐心的话,就必须为孩子树立起超越自然生存法则的榜样,应该让孩子懂得,我们生活在道德秩序中,而非冰冷无情的自然法则中。
第七章 青春期的恐惧
人们也许会把青春期的情感描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或者浓缩成箴言警句,也可能写得直白通俗,但是这一切描述都缺失了青春期真实情感状态的本质内容。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们之间的聊天,就内容本身而言固然肤浅,但是这些内容无不折射着他们心灵深层的某些东西。孩子们的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都可以流露出内心的情感,根本用不着语言。我认为,我们大多都还记得少年时代的友谊,非常孩子气的,动不动就把身边一个其实很普通的孩子当作偶像来崇拜。那种情感非常强烈、非常赤诚,但是从不曾用文字表达过,甚至也无法形成清晰的思想,但是这种情感却构成了心灵的激流,生命也由此散发着蓬勃的力量。
学校给孩子们设置了大量的运动项目课程,还搞了很多体育竞赛,但是谁也没搞清楚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能否在赛跑时超过别人并不重要。只有在从前人们靠武力来生存时,才会需要拥有如同击球手一样敏锐的判断力、灵活有力的肌肉和精确灵敏的视力。
都说学校是个培养美好品德的地方,但实际上学校极少奖励那些含蓄谦逊的美德。也就是说,学校所一再鼓励的,其实是与文明准则相违背的价值观,这已经与学校教育的根本意义背道而驰。这种教育理念迎合的是现实的生存法则,表面上提倡道德修养,实际上是在鼓励学生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第八章 青年时代的恐惧
笨拙木讷、不善言辞的人常常受到亲人朋友的轻视,但这并不是引起害羞心理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人们对一切不熟悉、不了解的人与事,都存有相当深厚的畏惧感。这是一种原始的本能,遗传自远古时期的人类。那个时候,一个陌生人的出现常常意味着危险的来临,甚至预示着将有大祸临头。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令我们深受其苦的害羞心理会逐渐消失。放下虚荣和矫饰,我们会获得健康的心灵,然后渐渐懂得,其实别人根本就不太在意我们的穿着打扮或举止言谈。别人正忙着做自己的事情,他们其实和我们一样,心里有很多想法和愿望。与其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得讨人喜欢,还不如真正地热爱别人、理解别人。何必装腔作势地逞能?真是自己难为自己。我们会懂得,别人并不太在意我们的谈吐是否成熟老练,也并不真的十分感激我们对他们的恭维。我们会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不再渴望独占鳌头或者支配一切。我们会明白人们所看重和向往的,是安全自在的生活感受,而非那些异想天开的奇思怪想。懂得了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平和从容得多。每次社交活动结束之后,我们不必再担心自己是否表现欠佳,而是回忆别人的表现,给他们做个评判。
若真要消除害羞心理,唯一的办法就是下定决心去适应社会生活,而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要多向别人请教,不要总想着如何发表一个无比高明的见解。多向别人请教一些他们肯定能回答上来的问题,这最能引起别人的好感和敬意。
第九章 中年人的恐惧
人到中年,人们很容易忘记青春的焦灼曾经带给自己的种种煎熬。此时,内心会升腾起一种力量,超越了青年时代的种种躁动不安甚至阴郁绝望,仿佛有一束光芒照亮了心灵。乐曲中的一段和弦,某个人的偶然一瞥,无意中听到的一句话,鸟儿的一声啼鸣,花朵的一抹幽香,从云端泻下的一缕阳光,这些都会令中年人心醉神迷,仿佛生活就是一杯浓烈晶亮的美酒。
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个僵化衰朽的教育制度就像一台机器,把最优秀的原材料批量加工为高学历的产品,其代价就是毁掉了儿童的兴趣与活力,使一些本就不太聪明的孩子变得更加愚笨了。
我们的社会机制使家庭生活变得循规蹈矩,既繁琐又肤浅,还把人们培养得好逸恶劳,热衷于奢侈粗俗的生活方式。改变现状的唯一方法是,让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像女人,男人和女人恢复与生俱来的淳朴豁达和积极向上的天性。这些话说起来倒是容易。而当前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人们从未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鄙俗乏味,更没想过这种生活真的很可悲、可厌。身心强悍的人在贪婪地追名逐利,敏感脆弱的人不敢坚持道德操守。全社会所看重的尽是虚假的体面和廉价的浮夸。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就构成了邪行恶德的大杂烩。最要命的是,在这大杂烩里没有一点美好的成分。真正的悲剧之所以高贵,在于它能激发崇高激昂的情感。比如,顽强的抵抗、惨烈的失败等等,这样的情节总还包含着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东西。与此不同的是,当前社会上弥漫着粗鄙、懒散、空虚的精神状态,难以改变甚至难以描述。人们顺着生活的浊流东漂西荡,痛苦不堪,既没有人进行深刻地忏悔,也没有人顽强地与现实抗争,人人都在卑贱的境地中沉沦,完全听凭冥冥之中命运的随意摆布。在这种现实之中,丝毫找不到自我救赎的希望。
如何才能把人们从沉沦状态中拯救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独立的人格、淳朴的心灵,以及对美的热爱。其中,培养对美的热爱是最佳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