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HK$
99.7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HK$
132.2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HK$
55.8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
》
售價:HK$
91.8
《
祛魅: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
》
售價:HK$
62.7
《
家族财富传承
》
售價:HK$
154.6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HK$
55.8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HK$
110.9
|
編輯推薦: |
传统文化的复兴,儒家文化新时代的崛起
在国家全面振兴传统文化之际,国学经典,儒家文化的启蒙之作《三字经》和《弟子规》又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钱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
中国文化的奠基之作,国学经典最具现实意义的解读
传统文化的浸染从国学启蒙开始,去除封建糟粕,着重其修身治学、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充分揭示了新国学经典对现代人的巨大作用,对现代社会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百万畅销之作全新修订,打造传承百年的经典作品
在百家讲坛版本畅销数年之际,由钱文忠主审,多位专家联合修订。对《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三字经》这套经典作品精雕细琢,更附赠钱文忠先生手书真迹,打造出足以传承百年的文化精品。
|
內容簡介: |
钱文忠以《三字经》《弟子规》原文内容包括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短小精干的故事和文字,讲述了百则故事和案例,充分融入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的精髓。
作为国学经典的启蒙读物,钱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成为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
|
關於作者: |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
钱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钱文忠的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钱文忠内外学》、《医圣李时珍》、《汶川集》(合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大陆版和台湾版,《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钱文忠说即墨》、《戊子草》、《班墨传奇》、《传统的再生》、《乙丑草》。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文章近三百篇。
|
目錄:
|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告诉孩子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那么对于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来说,懂得规矩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
第二讲
入则孝之一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
第三讲
入则孝之二
《弟子规》接下来,又规定了哪些事情是子女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子女不应该做的?
第四讲
入则孝之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如果父母不喜爱我们,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如果父母犯了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第五讲
入则孝之四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父母生病了,子女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
第六讲
弟之一
《弟子规》开篇就告诉我们“首孝悌,次谨信”。可见,古人把“弟”和“孝”一并列为传统美德之首,那么“弟”是指什么?讲求“弟道”为什么如此重要?“孝”和“弟”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第七讲
弟之二
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启蒙读物,《弟子规》要求孩子和长辈在一起的时候,遵守哪些规范?注意哪些礼节?随着时代的变迁,《弟子规》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适用。那么,现在的孩子和尊长交往的时候,又应该遵守哪些礼节呢?
第八讲
谨之一
衣、食、住、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四项基本需求,其中为什么要把穿衣排在首位?中国古代关于穿衣戴帽都有哪些严格要求?如果穿戴不合乎规定,又可能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第九讲
谨之二
今天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饮食习惯。在中国古代,这个问题同样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那么,古人所说的饮食习惯是指什么?和今天家长关注的是不是一回事?在培养孩子饮食习惯的问题上,父母又应该注意哪些呢?
第十讲
谨之三
为了让我们养成言行慎重的好习惯,《弟子规》甚至对行走站立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那么究竟怎么走,怎么站,怎么坐才是对的呢?
第十一讲
谨之四
《弟子规》在“谨”的篇尾还特别强调: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的话,往往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那么,究竟哪些事情是我们应该特别警惕的呢?
第十二讲
信之一
《弟子规》“信”篇开篇就告诉我们说话要诚信为先。但是说话并不是只讲信用就够了,说话还是一门艺术。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当天真的孩子面对大人们善意的谎言时,他们又该怎么办?
第十三讲
信之二
《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要求孩子们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诫孩子们有三种言语是绝对不能说的。那么,这三种言语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说过这种不得体的话?与人交谈中,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什么样的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如何才能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谈吐得体的人呢?
第十四讲
信之三
在什么情况下不能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什么样的事情不可以随意传播?什么样的要求可以答应别人?什么样的要求是不能够答应的?如果承诺了对方却没能兑现该怎么办?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弟子规》会教我们如何处理呢?
第十五讲
信之四
《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就是通过规范生活中的言行来塑造一个人的良好品格。那么,《弟子规》是如何规范孩子们日常说话中的咬字吐字的?说话的时候,又应该怎样控制语言的轻重缓急呢?
第十六讲
信之五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其丰富,未成年的孩子攀比斗富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认识攀比?孩子之间,哪些方面是可以比的?哪些方面是不可以比的?《弟子规》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第十七讲
泛爱众之一
人最应该重视什么?是外在的容貌还是内在的修养?才华和名望又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才华?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别人承认的、对社会有益的人呢?
第十八讲
泛爱众之二
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一直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情,那么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面对善恶,《弟子规》甚至给我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那么这些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的观点,我们又该如何取舍呢?
第十九讲
泛爱众之三
在给予和获取之间,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古人说的“取予不可苟且”究竟是什么意思?《弟子规》这些本来是用来规范孩子言行的话语,对成年人又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呢?
第二十讲
亲仁
《弟子规》“亲仁”篇虽然篇幅短小,却饱含深意。亲仁,就是亲近仁者,与仁者为友。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仁者?我们在交朋友时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第二十一讲
余力学文之一
“余力学文”是《弟子规》的最后一个部分。在今天,好好学习几乎是家长对孩子唯一的要求了,可是为什么《弟子规》却告诉我们要有余力才学文呢?难道还有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事情吗?
第二十二讲
余力学文之二
读书除了心、眼、口三到,还有哪些要求?我们应该让孩子读什么样的书?如果读书时遇到问题怎么办?《弟子规》甚至对读书的环境、字的写法、笔墨的摆放等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那么这些看起来并不会影响读书的事情,《弟子规》为什么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呢?
|
內容試閱:
|
前 言
继《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节目之后,《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是我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又一次难忘的合作。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照例是根据《百家讲坛》的同名节目编辑而成的。
在传统中,比起《三字经》,《弟子规》的知名度和应用度恐怕都要略逊一筹。不过,自从问世以来,在现代学校教育普及以前,《弟子规》还是不少私塾先生选用的重要教材。它的特点就在于和《三字经》各有侧重。如果说《三字经》偏重于知识,那么,《弟子规》偏重的则是规矩。这当然只是大概言之,我们可不能认为《三字经》就不讲规矩、《弟子规》就不讲知识了。我想,我们或许还可以说:如果说《三字经》更多地是意在传授“文化”,那么,《弟子规》所看重的则更多是“文明”。
大概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原本比《三字经》更易被人淡忘的《弟子规》,近年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也有很多单位,甚至还有不少的外资企业,用它来培训员工。道理也很简单:如今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也很便利,社会和家长对这方面也很重视;然而,很多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孩子了解规矩的渠道就不那么多,也不那么便利,社会和家长也未必很在意。如今,我们已经充分地意识到,知识和规矩的失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大问题,事关孩子的前途和命运。于是,《弟子规》也就“热”了起来。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本书原先并不叫《弟子规》,而是叫《训蒙文》。一位名叫贾存仁(也有贾有仁的说法)的先生对《训蒙文》加以修订,并且将它改名为《弟子规》。可惜,我们对贾存仁先生知之甚少。
《训蒙文》,也即《弟子规》前身的作者则是一位普通的教书先生。他是山西绛州人,生活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我们对他的生平并不很了解,所能知道的是他以八十三岁(也有六十岁的说法)的年龄卒于乾隆年间。
这位教书先生名叫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一辈子以教书为生,没有显赫的科举仕宦经历,在当时算不上成功者。但是,他毕生钻研《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创办敦复斋,致力于教育讲学。他不是一位冬烘先生,更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将“郁郁乎文哉”读成“都都平丈我”的混饭之辈,而是被尊称为“李夫子”的。根据《弟子规》注解者之一卫绍生先生的介绍,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还藏有这位李夫子的《四书证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等著作。不过,李毓秀夫子终究还是因为《弟子规》才被后人记住的,也因此,他的牌位得以被供奉进绛州先贤祠。
《弟子规》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什么叫《弟子规》呢?很明显,全书就是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展开的,全部内容也正是分为这几个部分。此外,《弟子规》接续了明朝吕得胜的《小儿语》,以及比父亲吕得胜更为有名的儿子吕坤的《续小儿语》和《好人歌》。只不过,吕氏父子的作品或四言、或五言、或六言,句子的长短参差不齐,易懂好记的程度也相差颇大。后起的《弟子规》则避免了这些缺憾。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弟子规》受到了早已流行的《三字经》的影响。它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不是没有道理的。
电视节目由我主讲,书也由我署名,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解读《弟子规》的工作,完全是由我一个人完成的。我首先要感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对我的信任,感谢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教育专题部副主任魏淑青女士、《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女士的大力支持。我更应该感谢《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女士,她是我在《百家讲坛》上所有节目的主编,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还是解读风格的调节,她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还要将我的感谢奉献给编导迮方乐小姐、编导林屹屹小姐、编导才越小姐、编导马晓燕小姐、总导演高虹先生、制片吴林先生,还有化妆师杨静女士和她可爱的女儿小乔乔。我深深地感激他们,正是他们,使我在《百家讲坛》的经历成为我毕生的美丽记忆。
孩子们在节目中吟诵的《弟子规》是如此美妙,作曲者和录制者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孙伟先生,我也要请他及他的团队接受我的谢意。很多人一定会喜欢节目中的女声吟唱,她们的声音是如此动听,将《弟子规》蕴含的美和雅表达无遗,吟唱者是著名的“黑鸭子”组合,我深深地感谢这三位美丽的女孩子。
我当然还要感谢接纳《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感谢出版社所有编辑、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没有他们,这本书不会以今天的面目呈现在大家面前。
最后,但绝对不是最小或者最不重要,我必须强调,在解读《弟子规》的过程中,我参考了很多学者研究《弟子规》和其他蒙学读物的成果,我对他们给予我的教益深表谢意。在此一一提及,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我必须特别感谢赵震野先生编著的《〈弟子规〉故事征引》,以及蔡振绅先生原辑的四册《读史心得》,它们为我在解读过程中寻找例证和故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正因为如此,当然绝不仅仅因为如此,这本《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没有署“著”,署的是“主讲”。
我的两位助理任华女士、张倩小姐用出色的工作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她们也是我必须感谢的对象。
我希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能够为今天的中国教育和社会文明建设贡献一点力量;我期待,观众、读者朋友们能够一如既往地给我指教和批评。
由衷地感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