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售價:HK$
177.0
《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售價:HK$
98.6
《
我真正想要什么?:智慧瑜伽答问/正念系列
》
售價:HK$
58.2
《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售價:HK$
98.6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HK$
333.8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HK$
100.6
《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售價:HK$
244.2
《
学术的中心:英法德美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社科院专家权威著作;
对互联网+时代的新业态与新商业模式的专业解读。
|
內容簡介: |
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因互联网的产生而发生了巨变,在迈入互联网+时代后,又将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产生怎样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对新业态及新商业模式带来哪些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革命性变革呢?本书集理论探析与案例研究于一体,对此作了专业解读。
|
關於作者: |
王振, 1963年生,研究员、博导,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8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2010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才政策、产业经济与农村发展问题。
|
內容試閱:
|
迈向“互联网+”时代
2015年是人类创造利用互联网的第30年。自1985年3月15日世界上第一个域名(.com)在马萨诸塞州诞生起,互联网几乎改变了一切。过去30年,互联网从只为少数学术和科研人员使用,到成为全球性的交流、贸易和信息分享渠道,现在没有人能够想象生活中没有互联网。2010年,ICANN发布The Internet Economy 25 Years After .Com:Transforming Commerce & Life报告,认为“互联网经济引发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改变了公司生产和销售产品的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最终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和社交方式”。市场调查机构eMarketer预计全球互联网用户在2015年将会超越30亿大关,占到全球总人口数的将近一半,仅中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在2015年预计将达到18万亿元,超过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总和。过去30年,互联网正逐渐蔓延至媒体、通信、社交、零售、金融、制造等各个领域,互联网经济带动人类信息革命进入高潮期,正引领全球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变革,曙光已现。
中国并不是互联网技术的原创国,但却是互联网应用的领头羊。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战略发展方向。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使得互联网逐渐跳出一个行业的范畴,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新引擎,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和资源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预言,到2025年,互联网经济将在中国的GDP总体增长中占据22%的份额。
一、新产业革命蕴育“互联网+”时代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与全球经济衰退相伴随的创新活动风起云涌。“新产业革命”是否将来临?或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临?各路学者、不同国家都在探索与寻找突破方向。对于“新产业革命”的论述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每当出现新的通讯技术或者新的能源技术的时候,或者是新通讯技术与新能源技术两者相融合的时候,工业革命就将发生”。根据他的观点,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型于19世纪,标志是蒸汽动力与印刷术相结合产生了蒸汽印刷机,并代替了手工印刷,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使得大量印刷廉价报纸成为可能,进而提升了民众受教育的比例,在这个时期城市核心区和工厂大量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20世纪第一个10年,标志是电视、电话、广播技术的出现以及石油、电力等新能源得到使用,在此期间,城市的城郊房地产业及工业区繁荣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成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的标志是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的出现,两者的结合催生了新一轮产业革命,当前我们人类社会正处在这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前两次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以集中式生产方式为特征,而后一次则具有分散式生产的特点。因此,里夫金教授眼中的新产业革命是一次基于互联网的新能源革命,即“互联网+新能源”。
(二)数字化革命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相关文章则将“第三次工业革命”界定为“数字化革命”,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它将改变制造商品的方式,并改变世界的经济格局,进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并认为IT技术的诞生是改变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新一轮工业革命,根据这个标准,迄今为止共发生了两次。第一次工业革命大致发生在18世纪8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20世纪末IT技术极大了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个论断对于工业革命的划分标准与里夫金相对接近,更加关注信息技术领域对产业变革的影响。
(三)工业4.0
将德国工业4.0作为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自蒸汽机诞生以来,德国“工业4.0”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该观点认为,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即所谓1.0开创了“蒸汽时代”1760—1840年,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2.0进入了“电气时代”1840—1950年,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工业兴起,石油成为新能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3.0,以电子工业为基础开创了“信息时代”1950年至今,电子技术成为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前进的火车头,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发展,其应用向着军事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全方位渗透,大大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有些国家相继提出了“国民经济电子化”、“电子立国”等口号。“工业4.0”4.0工业革命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技术,实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广泛渗透,实现从机器传感器到因特网通讯的无缝对接。因此,也有人将工业4.0看作是“工业互联网”,相对于德国的工业4.0,美国通用公司提出的就是“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战略。
从这些表述与国家企业战略可以看出,新产业革命所依赖的前提均是“互联网”。不同学者与国家从不同的视角将互联网与不同领域的创新联结起来。第三次或第四次的划分差异在于是否将“互联网”作为区分信息技术革命的延伸或是全新起点。但是,不同的新产业革命论述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互联网。可以说,这一轮的新产业革命是互联网引领下的新产业革命。中国提出“互联网+”的战略与行动计划,也是符合与代表了这一轮新产业革命的方向。
“互联网+”时代的新产业革命不只是单一的技术革命或新产业诞生,更多的时候表现为新业态与新模式的创新,并带来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消费模式的变化,进而影响人类生活方式未来。譬如以新一代信息网络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支撑的新业态、新模式。比如,类似苹果公司的“智能终端+内容分发渠道+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在纵向整合中形成的新业态和新模式;类似IBM、惠普、戴尔等,在建设全业务综合集成服务体系中形成的横向整合新业态和新模式,以及 “网络社区”等在互联网形态特征不断开发中形成的新业态和新模式等。这些可以归属于信息服务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其共同特征就是互联网平台功能,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大平台服务,并在提供服务中培育出快速成长的新经济领域。同样在制造业领域,此次新产业革命的主要动力不是重大技术突破,而是技术整合和模式创新。新产业革命的推进过程主要不是主导产业的更替、新兴产业的呈现,而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不断出现。新产业革命中,以独立于制造过程的生产性服务业其竞争优势将逐步减弱,而以制造环节与生产性服务环节一体化为基础的服务型制造业,将成为国际产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
二、“互联网+”:概念与内涵
(一)“互联网+”概念由来
“互联网+”应该是中国创造的新名词。但是最早来自何处没有确切考证。易观咨询公司在2007年提出了“互联网化”概念,认为互联网会像水电一样成为无所不在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化可以是对传统商业流程中某环节的直接替换,也可以是再造商业流程本身,即简化、优化或重构,更可以是创造新的商业流程,并提出每个企业都会找到“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并在2012年11月14日的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腾讯马化腾在2013年曾提出“互联网+”的理念,并在2015年全国“两会”形成全国人大代表提案,建议成为国家战略。因此,对于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履行、推动创新创业应是互联网业界的共识,而对于“互联网+”概念名词形式的正式形成并进入文件,则是交流磨合过程。
(二)如何定义“互联网+”
《互联网+: 跨界与融合》一书将其概括为,“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易观咨询认为“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即互联网+=fX应用及服务,多屏全网跨平台的用户场景。
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认为,“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和应用过程。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和 100 年前的电力技术、 200 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 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无论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快的打车、淘点点所做的工作分享都是努力实现交易的在线化。
我们认为,“互联网+”是基于各类信息网络(互联网或物联网)基础设施之上而开展的产业创新,以实现生产、研发、营销等流程的在线化与分布式,创新服务与制造方式,形成新业态与新模式,提高经济效率与产品服务的多样性。“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创新的新业态与新模式的集成。
(三)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互联网”则指的是其他行业使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只是生成一个应用,或是构建一个新渠道,互联网在生产要素分配中的优化和继承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会带来本质性的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更多地表现为“信息化+网络化”过程,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产业基本完成了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基础改造。
“互联网+”突出的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助力其带来创新和升级。阿里研究院认为“互联网+”的内涵本质上区隔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或者说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信息化。我们之前把信息化定义为:ICT 技术不断应用深化的过程。 但假如 ICT 技术的普及、 应用没有释放出信息和数据的流动性,促进信息数据在跨组织、跨地域的广泛分享使用,信息化效益难以体现。
我们认为“+互联网”与“互联网+”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产生新的产业业态与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仍是传统业态与传统商业模式的信息化,并不会改变原有商业格局,譬如传统商场的信息化改造或建立各自的门户网站,并不会改变传统商业营销模式。而“互联网+”是带来新的业态与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淘宝平台上形成的“电商”成为一种新的业态;基于淘宝平台形成的第三方支付形成一种新商业模式。因此,许多企业的互联网化实际是在做“+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因此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增长与改变。
(四)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互联网+”所形成的新业态与新模式,是对传统业态与模式的替代,还是增量补充?如果是替代关系,则意味着在“互联网+”的领域必然存在着对“互联网-”的行业。替代效应最明显的“电商”对“传统零售百货业”的冲击。与电商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2012年开始,中国百货行业进入发展与困难并存的转型期,已持续3年处于低增长,整个百货零售业从过去16.5%的增速降到10%以下。因此,作为一种新兴力量,互联网正在给传统行业带来冲击,蚕食传统行业的市场空间。
但是,“互联网+”更多的是在做增量。以互联网医疗为例,互联网力量进入医疗产业,并不会导致医疗行业的萎缩,恰恰相反,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创新力量,互联网医疗将催生一个全新的市场,一些新的产品和应用将出现,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方便和选择。同样,互联网与零售业的结合促进了电子商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释放了庞大的内需消费潜力,并推动我国流通业在覆盖地理范围、覆盖人群上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得益于交易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革命,流通业的效率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现实中存在“互联网-”的效应,但是“互联网+”的增量效应要远大于“互联网-”的效应。
三、“互联网+”时代的新业态与新模式
1.“互联网+”:技术平台支撑
“互联网+”仰赖的新基础设施可概括为“云、网、端”三部分。
1.“云”:大数据+云计算
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有赖于对数据的利用能力,而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像水电一样为用户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计算资源打开方便之门。随着个人云技术的发展,服务和设备都在发生转型,设备类型将不再那么重要,之前一台设备往往会搭配多个设备访问个人云端,而现在的个人云技术已承担了部分角色和功能。
2.“网”:互联网+物联网
物联网将扩展至企业资产以及像汽车和电视这样的消费型产品,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企业和技术供应商还未在组织和运营方面为物联网做好准备。美国高德纳公司(Gartner)预测将出现四种基本的使用模式:管理、盈利、运营、推广,这四种模式可用在人、事、信息、地理位置等业务上,通过“连接任何事物”,物联网必将获得成功。
3.“端”:智能终端(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
加特纳(Gartner)认为,从现在开始到2018年,设备多样性、用户环境以及互动规则等因素将使“随时随地”战略无法实现,BYOD(使用自有设备)致使移动复杂度大幅提升。智能机器时代将会是IT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创新,它将包括背景环境感知、智能个人助理、智能顾问、高级全球产业系统、自动汽车等分支。
这些是“互联网”基础设施本身,是互联网经济发展与创新的载体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有了互联网技术平台,就能够产生“互联网+”,现在我们许多地方都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经济发展基地,但并不是全部。从互联网到“互联网+”需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是要形成新业态与新模式。
(二)“互联网+”时代的业态模式特点
1.“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
“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呈现在线化、碎片化、个性化、社群化、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特征,传统商业模式、盈利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当传统企业还在通过分销商、门店多个节点达到消费者的时候,互联网时代却通过社会化媒体将消费者转变成粉丝聚合在旗下,让消费者参与其中,成为产品研发和生产的一部分。以接近于成本、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冲击着传统企业渠道。互联网时代让手机、电视等硬件可以不挣钱,但是其他收费的视频增值服务却挣得盆满钵满。
2.“互联网+”时代的生产者
个性化定制和就地生产将逐步替代大规模、批量化的标准产品制造。数字化制造是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制造模式,具有数字化和个性化的生产方式特征,以嵌入式系统和工业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新型材料、更灵敏的机器人、3D打印机等能够根据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进行定制,同时,满足个性化、定制化各种需求的新生产工艺,要求生产者贴近消费者与消费市场,这种个性化服务带来一个新问题,为了能够对市场需求能作出快速及时的反应,工厂应该放在市场附近,实现就地生产,而不是放在劳动力成本低,而距离市场比较远的地方。
3.“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创新
在产业组织层面,扁平式、合作性将替代集中型、层级式的组织结构,规模经济的重要性降低,大企业平台化,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增强。不仅仅各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受到的冲击非常大,企业的组织架构也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内部单元会走向小型化和专业化,小型化极端就是个人,专业化极端就是每个行业做到极致。边界清晰、功能齐备的大型企业组织将转变成由大量小型专业企业依托互联网、按照产业环节随时进行分拆和重构的虚拟组织。产业互联网提供生产工具,降低产品和服务提供的门槛,促进生产者的专业化和小微化,推动个人创业,从而达到打破原有价值链目的。组织重构的“互联网+”——擅长管理转型带动经营转型的海尔,对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颠覆了传统的企业观念,把每一个人变成创业者。
(三)“互联网+”时代的新业态与新模式
上海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发展中提出了“四新经济”发展战略,即大力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代表的“四新经济”。“四新经济”本质是跨界、协同、自主创新,具有渗透性、融合性、轻资产、高成长、动态变化、基础环境依赖等特性(李耀新,2015),“四新经济”是当前科技创新的时代新特点,科技创新从技术维度的单一创新转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集成创新。随着科技创新的广泛应用,消费者的价值观发生根本改变,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逐步提高。这要求生产者以全新的业态、全新的模式获取消费者信息,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由此产业之间的固有边界被打破,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逐步加剧。在改变经济运作方式的同时,“四新经济”为经济整体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定制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极大地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经济发展整体质量和水平由此提高,可以说“四新经济”代表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
“互联网+”是“四新经济”发展的核心与重要内容。互联网经济是基于20世纪5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的突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PC的大规模应用实现产业化,催生了庞大信息技术制造业。因此,互联网经济的前身已经经过了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阶段,目前,互联网经济正朝着催生新业态与新模式的方向带动新产业革命深入,促进产业体系演进和变革。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各类新业态和新模式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打破原先产业链及价值链,产生新的经济环节和市场活动方式,实现资源高效优化组合,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譬如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推动智能制造发展,3D打印以数字模型文件、增材制造为基础构造物体,改变了模具制造和工业设计模式,已广泛应用到相关行业领域。譬如平台经济包括新电商及OTO模式、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分包众包众筹创新平台等;联盟经济包括同业联盟、异业联盟、产业链联盟等,如IBM、思科、通用电气、AT&T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相互碰撞,将进一步激发服务模式、商业模式以及生产消费模式的创新发展,催生出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还将不断引发新的消费服务需求,进而形成巨大的新兴市场。
“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传统产业业态更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因此,“产业新业态+商业新模式+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是互联网在不断推动传统产业业态演进与模式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从现有产业领域中衍生叠加新的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的经济活动,并伴随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而不断拓展。比如,在移动通信、卫星定位等技术发展之后,汽车服务带动出导航、车载信息等新增值服务;物联网、汽车电子、云计算等新技术与汽车产业融合衍生出车联网应用的新业态模式,移动互联网领域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推出位置服务应用;经济社会各领域海量数据挖掘分析形成大数据应用服务,互联网企业介入银行核心业务形成互联网金融等。
什么是新业态?新业态是传统产业组织方式的新表现。新业态并没有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而是原有产业的新更新。譬如电子商务产业是对传统零售批销业务的产业更新,创造了新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