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HK$
57.3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HK$
51.8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503.7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12.7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8.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內容簡介: |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收录石守谦教授自1994至2007年间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共分五个单元,以元明绘画为主,上溯五代,下及二十世纪。作者以中国绘画史的论述架构为经,以不同研究论题为纬,探索并示范中国绘画的研究方法。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关於中国绘画研究的方法与模式已有长足发展,其中以风格学的形式分析贡献最力,在时代风格的确立与特定风格系谱的建立方面,成果卓着,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局限。作者对此作了回顾与反思,质疑以西方狭义的「再现」(representation)标准来研究中国绘画的适当性,进而提出「画意」作为一种观看中国绘画的方式。「画意」一词原出自中国传统画史,但作者试图从艺术品与观者互动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将作品还原至创作初始的文化情境来理解其「画意」。全书以「画意」一旨贯串,於风格分析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开展新议题,一方面对传统的议题提供新视角,如以族群冲突、交融的观点解析丰富多元的蒙元绘画、或以区域竞争的角度观察地方画派等,其中对於「文人画」发展的重新审视与解读,更是前所未发之真知灼见。
|
關於作者: |
石守谦,1951年生,艺术史研究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院长等职。他是台湾新艺术史研究的开创者,以文化史的角度研究绘画取得了很多的成就,著有《风格与世变》等书。2012年7月5日当选第29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
目錄:
|
自序
导论从风格到画意
Ⅰ 观念的反省
1-1 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再现论述模式的省思
1-2 中国文人画究竟是什么?
1-3 洛神赋图——一个传统的形塑与发展
1-4 风格、画意与画史重建
——以传董源《溪岸图》为例的思考
Ⅱ 多元文化与文士的绘画
2-1 冲突与交融
——蒙元多族士人圈中的书画艺术
2-2 元代文人画的正宗系统
——由赵孟烦到王蒙的山水画发展
2-3 隐逸文士的内在世界
——元末四大家的生平与艺术
Ⅲ 绘画与文人文化
3-1 隐居生活中的绘画
——十五世纪中期文人画在苏州的出现
3-2 沈周的应酬画及其观众
3-3 雅俗的焦虑——文征明、钟馗与大众文化
3-4 董其昌《婉娈草堂图》及其革新画风
Ⅳ 区域的竞争
4-1 由奇趣到复古
——十七世纪金陵绘画的一个切面
4-2 神幻变化
——由陈子和看明代闽赣地区道教水墨画之发展
Ⅴ 近现代变局的因应
5-1 绘画、观众与国难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画家的雅俗抉择
5-2 中国笔墨的现代困境
注释
图版目录
论文出处
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然而,风格的形式研究在中国早期山水画史的领域中虽然成绩可观,但它最有效力去解决的实是作品的断代问题,以及对这些经过“测定”时间之作品群所共同形成的时代性,乃至于各时代间所形成的承续或变革关系的描述;对于那些受到质疑的传世早期作品的作者判定,并未能充分地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缺乏标准作品可资比较,或者标准作品与之相去过远的状况时,更是如此。这种困难在面对资料较为丰富的晚期作品时,可能根本不会出现;但在中国早期画史的研究中,却成为其优势中的缺憾。为了弥补这个缺憾,研究者当然不肯划地自限,而尽力地回到古文献中寻求支援。有的时候,古代之笔记文字或收藏记录可以很幸运地与传世作品相配,而解决作者谁属的问题,但毕竟可遇不可求。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研究者还是期待在针对风格形式的文字叙述中,试图突破作者问题的困境。但是,由于这种论画文字喜用简洁的譬喻,不耐于长篇的分析,而且常有转引前人的现象,不见得是书者实见的记录,这个途径所遭遇的困难,亦不罕见。
对于以上现代学者所遭遇的困境,中国的画史论述传统固然不见得能有什么万能的妙方,但是,在文献的运用上却颇能提供一些启示。相较而言,中国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以来的画史论述,除了针对形式的叙述外,最为突出的要算是对“画意”的重视。《历代名画记》虽无“画意”之辞,但其开宗明义论“叙画之源流”时即云:“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这实不仅言绘画之功能,且直指此“天地圣人之意”的“画意”为绘画之所以成立的第一要义。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亦有见于此,遂在卷—即立—节专论“图画名意”,将“典范”、“高节”、“写景”、“靡丽”、“风俗”等视为制作之前须先加以掌握的旨趣。在他的观念里,“画意”还不仅仅是绘画科目的分类而已,而且还是某种特定意境的典型。人们一旦认识了这个意境典型,个别画家便可依其各自成就的倾向,溯其源流,而形成一种历史性的理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