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HK$
102.4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9.3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73.7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HK$
89.7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HK$
125.4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HK$
79.4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101.2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101.2
|
編輯推薦: |
《千秋鉴借吾妻镜》全书十八篇,介绍了1840至1911年间十七个人考察、游历欧美后的著作。本书用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宏观地介绍了中国近代读书人考察西方的历史,反映了近代中国人认识西方、了解世界并寻求救国真理的心路历程。
|
內容簡介: |
《千秋鉴借吾妻镜》是著名学者钟叔河的一部散文随笔集。全书十八篇,为作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所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各本的前言,介绍了1840至1911年间十七个人考察、游历欧美后的著作,从康熙时因海难获救遍历西洋的谢清高晚年口述《海录》,到光绪时随丈夫先后居留日本意大利的单士厘所作《归潜记》,都很有价值。
|
關於作者: |
钟叔河,湖南平江人,1931年生,1949年十八岁起当编辑,1957年后干过搬运、绘图、裱糊和种茶等事,劳作而不废读书,至1979年又重新当编辑,直到离休。
学术著作有《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从东方到西方》、《中国本身拥有力量》、《周作人儿童杂事诗笺释》等,读书随笔有《千秋鉴借吾妻镜》、《书前书后》、《学其短》、《念楼学短》等。出版过散文集《念楼集》、《偶然集》、《天窗》、《钟叔河散文》和《钟叔河序跋》。
|
目錄:
|
i 重印序言
1 两千年岁月,五万里行程
17 远东人对泰西的**印象
37 在**面飞舞着的龙旗下
59 为西学渐而奋斗的一生
77 *早的世界博览会游记
88 一位技术专家走过的道路
109 待凭口舌巩河山
129 主张开放是为了进步
148 走遍世界去尝百草
164 海云凝望转低迷
183 一个同文馆学生的观察
205 巴黎公社的目击者
226 曾经沧海,放眼全球
257 用夏变夷的一次失败
283 一卷西洋风俗图
303 千秋鉴借《吾妻镜》
327 老来失计亲豺虎
353 从闺房到广大的世界
|
內容試閱:
|
两千年岁月,五万里行程
《海录》和《乘槎笔记》
哥伦布以前,海洋环绕的亚欧大陆,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整个世界。中国在极东,欧洲在极西,隔开五万余里;相互而言,都是"远在天边"的"世界的尽头"。
那时候,在世界上旅行是不容易的。庄子《逍遥游》描写鲲鹏变化,"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真是汪洋恣肆,将想象力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是,当笔锋转向人间世时,连他也不能不如实地承认:"适百里者宿舂粮(去百里外的地方,得在先天晚上预备干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去千里外的地方,得提前三个月准备口粮)。"这就是当时出门旅行的实际情形。
然而,人决不会永远甘心被局限。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世界变得宽大一些、丰富一些,希望能够了解别处的情形,得到别处的经验。于是,随着贸易和财富、国家和权力的出现,就有了长途转运的商人,有了交通联络的使者,有了走向世界的旅行家,也有了对于远方外国的好奇和希望。
关于西方世界的情形,中国在远古就有过不少传说,如周穆王会见西王母之类。可靠的史料,至少可以上溯两千年。但直到一百几十年前,才有人亲自到欧洲记下自己直接观察的结果-这就是《海录》和《乘槎笔记》,在此处合印为一册的两部书。
《海录》由一位盲人于一八二〇年口述,经别人笔录整理而成。《乘槎笔记》则是一八六六年开始到欧洲游历的人的日记。论出世,《海录》在《乘槎笔记》之前;论内容,《乘槎笔记》却在《海录》之上。
《海录》的口述者谢清高,广东嘉庆州(今梅县)人,年轻时在海上遇险,被外国商船救起后,留在船上工作。此后十四年中,他遍历南洋、印度和欧洲;后来回国,不幸失明,在澳门以口译为生。他的乡人杨炳南,听到他所谈海外各国的事情,多为过去书籍所未载,觉得很有价值,于是将其记录整理成书,刊行于世。此次据《海山仙馆丛书》和《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两本校勘,酌予分节标题,并重订目录。
《乘槎笔记》的作者斌椿,是一位老年满族官员。他出身汉军旗,当过知县,能文能诗,关心时事,跟地理学家徐继畲、大数学家李善兰等是朋友。同治三年,他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所属"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请去"办理文案",开始接触洋务、洋人。同治五年,总理衙门派同文馆学生出洋游历,需要一位"老成可靠之人率同前去"。六十三岁的斌椿担任了这个差使,"身之所至,目之所见,排日记之",后来整理刻印,以《乘槎笔记》书名传世。此次据原刻本校点排印,除二月十八日记新加坡土人删去四十字,四月二十三日赴英王宴舞宫会宴感想删去二十九字外,完全保持原貌,只增加了月份标题和目录。
在《海录》和《乘槎笔记》之前,中国人关于欧洲的记述,全部得自传闻,从来没有过直接观察的**手材料。这两部书一前一后,跟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相距不过二十年,正值中国人从闭关锁国状态中惊起,开始面对剧烈变化的世界之时。它们标志着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又一块里程碑。
经过了两千年岁月,才终于从东头走到西头,走完这五万余里行程;这真是一个漫长的时间,一条漫长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