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HK$
1127.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HK$
1725.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57.3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HK$
56.4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77.8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7.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8.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7.2
|
內容簡介: |
由刘玉梅所*的本选题《近代教师群体研究--以直隶为考察中心/华北学华北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丛书》的写作重点在于对清末民初教师群体的形成、发展、职业化过程、群体性特征以及作为一个新兴职业群体,处在怎样的社会地位,扮演着怎样的社会角色,在中国近代教育乃至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起过怎样的历史作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勾勒和分析。**部分,清末民初教师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清末民初教师群体的来源、构成特点的概括和总结。第三部分,对近代教师规范化、制度化进程进行具体的分析概括。主要包括检定制度、视学制度、奖惩制度以及聘任制度等。第四部分,主要对教师群体的群体性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主要包括对其身份性特征、精神性特征、群体性意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及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剖析。第五部分,对近代教师的经济收入,主要是薪俸收入和职业收入以及其他收入进行具体分析。第六部分,主要探讨教师与学潮的关系,并通过学潮探讨教师这一群体的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第七部分,主要探讨教师群体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 中国近代学堂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
一、中国传统教育发展概况
二、对中国传统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 中国近代政局变迁与教育体制变革
一、《南京条约》与教会学校的兴起
二、《北京条约》与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三、天津教案与派遣留美幼童
四、甲午战争与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的出现
五、庚子之役与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
六、日俄战争与科举制的废除
七、民国成立与教育体制变革
第三节 直隶近代学堂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一、清末新政(1901)前直隶近代学堂教育的兴起
二、清末十年(1901-1911)直隶学堂教育的发展
三、民初十年直隶学校教育的维持和艰难发展
四、学堂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五、对新教育的重新审视
第二章 近代教师群体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教师
第二节 近代教师群体的来源
一、外籍教习
二、归国留学生
三、师范学堂及新学堂毕业生
四、旧式文人
第三节 近代教师群体的构成分析
一、近代教师群体的数量
二、资格构成
三、性别构成
四、地域构成
第四节 近代教师群体过渡性特征分析
一、教师群体构成:新旧杂糅
二、教师知识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化
三、教师身份:由官到师
第三章 近代教师群体的职业化、制度化进程
第一节 职业化进程
一、制度上,制定了师范教育独立发展的教育体系
二、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教育学理论的学习
三、任职资格上,要求具备相应的学历和学识,持证上岗
四、教学实践中,注重对教师的职业培训
第二节 检定和视学制度
一、检定制度
二、视学制度
第三节 奖惩制度
第四节 聘任制度
一、清末教员的选派制和选聘制
二、民初教员的聘任制
第四章 近代教师群体与近代教学
第一节 教育理念的更新
一、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
二、国家教育宗旨的改变
三、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及实践
第二节 教科书的编写
一、清末教科书的编写
二、民初教科书的编写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中国传统教学方法
二、西方教学方法的引进和实践
三、中国新式教学方法的自创
四、教学法改进的特点
第五章 近代教师群体与近代教育
第一节 教育救国论的践行者
一、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发展
二、教育救国论下的实践
第二节 教育独立论的倡导者
一、教育独立思潮的发端——索薪运动
二、教育独立思潮的高涨
三、教育独立思潮的进一步延续
第三节 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织——教育会
一、清末教育会概况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会
第六章 近代教师群体的待遇
第一节 清末教员的待遇
一、清末学堂经费的筹措
二、清末教员的薪俸待遇
三、清末教员的政治待遇
第二节 民初教师的待遇
一、民初教育经费的来源
二、民初教师的薪俸待遇
三、民初教员的社会地位
第七章 近代教师群体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 近代教师的日常生活
一、清末教员的衣食住行
二、民初教师的衣食住行
第二节 近代教师的婚姻生活
一、近代婚姻观的形成
二、教师新婚姻观的特点
三、教师婚姻自由观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 近代教师群体与近代社会
第一节 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先行者
第二节 启发民智的重要力量
一、利用职业优势,启发民智
二、利用报纸杂志,启发民智
第三节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一、积极参加社会爱国运动
二、领导、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