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HK$
132.2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HK$
66.1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HK$
76.2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HK$
61.6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HK$
436.8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HK$
87.4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HK$
266.6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HK$
76.2
|
內容簡介: |
作者认为:平等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要平等。有人要求收入平等,有人要求福利平等,有人要求权利和自由的平等,有人要求平等地衡量每个人的效用,本书介绍了不同的主张及其支撑其主张的理由,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平等的一般特征。
|
關於作者: |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1933年生于印度,现在仍然保持印度国籍。他1953年在印度完成大学学业后赴剑桥大学就读,1959年取得博士学位。森曾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现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
阿马蒂亚?森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五个领域内,分别是:社会选择理论、个人自由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福利和贫困指数衡量、饥荒问题与权利分配不均的关系以及伦理问题等。
不仅如此,由于对社会底层人民与道德的关切,他被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
森的学术思想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遗产。他对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人们深切关心。他被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穷人的经济学家。森的思想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联合国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论框架设计的。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认为,在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广泛的分配伦理学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测量问题上。森是一位无可怀疑的大师。
|
目錄:
|
绪论:问题与主题
第一章 什么要平等?
第二章 自由、成就和资源
第三章 生活内容与能力
第四章 自由、主体性与个体福利
第五章 正义与能力
第六章 福利经济学与不平等
第七章 贫困与富裕
第八章 阶级、性别及其他分类群体与不平等
第九章 对平等的诉求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词索引
|
內容試閱:
|
序言
正如书名所示,本书是对不平等进行重新审视。另外,本书也对社会制度设计进行总体评价。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什么要平等?
我认为,要分析和评价平等,其核心问题是什么要平等。同时,我认为,几乎所有经过时间检验的社会制度设计,就伦理层面而言,其方法论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要求对某种事物的平等这种事物在其理论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收入平等主义者(如果我可以这样称呼的话)要求平等的收入,福利平等主义者要求平等的福利水平,古典功利主义者坚决主张对所有人的效用赋予平等的权重,纯粹的自由至上主义者要求所有的权利和自由(liberty)都平等分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平等主义者,都坚持认为每个人都应平等地拥有某物,并且认为该物在他们的分析思路里极为重要。如果只看到那些平等的拥护者与反对派之间的论争(这种论争经常出现在一些专著之中),就会忽视中心问题。
我也认为,凡从某些重要方面看可称之为平等主义的主张的共同特征是,在某个层面上对所涉及的所有人都予以平等的关注如果政策建议里没有这种对所涉及的所有人的平等关注,则这项政策建议就缺少了合理性。
中心的平等与外围的不平等
由于什么要平等这个问题的重要角色,我们可以从各个思想流派里那个要求平等的核心理念这个角度,来看一下这些思想流派之间的争论所在。这些(对平等的要求)使社会实务中的其他决策具备了合理性。变量甲提出的平等要求到了变量乙那里可能就不是平等主义的了,因为这两种视角极有可能相互冲突。
例如,一个主张人人平等地拥有某些权益的激进自由主义者就不太坚持要求收入平等。或者说,一个主张对每个人的单位效用都赋予平等的权重的功利主义者就不太可能还要求自由或权利的平等(甚至不可能主张不同的人所享有的总效用值相等)。社会生活中,要求中心的平等也就意味着同时接受了外围的不平等。因此争论最终聚焦于核心的社会制度设计上。
同样的平等诉求下的不同的特征
的确,对什么要平等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可能成为划分社会制度设计的不同伦理理论的基础。在每一种情况下,确定分类原则时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不变的属性?什么只是有条件的或偶然的联系?比如,在某些特殊情形下,那些认为社会制度设计的中心任务应是使所有人都平等地享有一系列个人自由权项(liberties)的自由至上主义者未必会反对收入平等。但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这些自由至上主义者仍会主张自由权(liberty)的平等而不是某些条件下的收入平等。
关于这一点,最近威拉德?奎因(Willard Quine)建议我不妨对照一下下面两个分类原则:
(1)当实际关系发生变化时,基于所坚决主张的平等诉求项的社会制度设计的伦理进行分类的原则。
(2)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Felix Klein)在尝试对几何学进行统一定义时提出的几何学分类原则,即著名的埃尔朗根纲领(Erlanger Programm)。他是从研究各种不同变换群下的不变性和不变量入手的,把每一种几何学都看成某种特定变换群之下的不变性。
我也认为二者在逻辑上有重要的相通之处,这使我深受启发,尽管以前的著作中尚未探索这种联系。
人际相异性与多元化的平等
在实践的层面,什么要平等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源于人际相异性(human diversity)的经验事实;这样,依据不同的评估变量而来的对平等的诉求往往相互冲突理论上如此,实践中也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内在特征上(如性别、年龄、一般能力、特殊才能、患病概率等),而且也反映在外部特征上(如财产数量、社会背景、外部境遇等)。正是这种人际相异性使得在某一领域坚持平等主义就必然拒斥另一领域的平等主义。
因此,什么要平等这一问题的实质重要性与普遍的人际相异性的事实相关。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如果对平等问题的探讨仍基于一致性这个前提的假设(包括人生而平等的假设),就会对问题的主要方面视而不见。人际相异性并不是次要因素(也不是可忽略不计的或仅仅是注释性的介绍),而是探讨平等问题的一个基本兴趣点。
关注自由与能力
本书先介绍这些不同主张及其支持理由和一般含义(见第一章),然后对此进行分析。我将从讨论平等的一般特征开始,然后逐渐转到如何回答什么要平等这个问题。
本书所采用的分析思路是:集中关注可获得有价值的生活内容(functioning,这些生活内容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的能力(capability),或者再泛化一些,就是集中关注那些可帮助实现我们有理由为之奋斗的目标的自由(本书甚至曾一度被命名为《平等与自由》)。就对此中心问题的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