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HK$
43.8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HK$
74.8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HK$
107.8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HK$
85.8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HK$
96.8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97.9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HK$
173.8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HK$
119.9
|
編輯推薦: |
《周易》历来被誉为群经之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重要的经典,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底色。伴随着它的重要性的是它的神秘性,以至自汉魏至今,注家千万,丰富繁杂。对于学习者,难得其门径而入。深者,立意甚高,玄意幽曲,浅者,语焉不详,旁逸斜出,都使读者不谙其言说而半途尽废。 刘大钧教授深研《周易》有年,于1983年即撰著《周易概论》。是书出版,即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易学教学的经典教材和指导研究《周易》路径的良师益友。刘先生行文简明,论从史出,训诂明而明义理,并将《周易》所涉各大问题皆清晰论述。如易传易象卦变占筮变占等专业知识及核心问题,并对历代易学的发展情况和疑难卦爻辞进行了非常严谨考释和讲解。使读者,无论入门者或专业研究者得以窥见《周易》之博深广大。 2008年版《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又补入了刘大钧先生对马王堆帛书和上海博物馆竹书易传研究的*成果,增加了宝贵的新材料、新认识、新见解,为广大易学爱好者打开更为宽广的学易空间。 现在,应读者之需,同时为了纪念《周易概论》出版30周年,巴蜀书社*次出版《周易概论》精装纪念版。本次出版,对原书版式、图谱、文字都再一次进行了优化处
|
內容簡介: |
《周易概论》是当代第一部正面肯定并精要讲解传统象数易学研究方法的权威著作,由中央文史馆员、国际著名易学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刘大钧先生于1983年撰著,1986年初版,至今已连续10余次再版,创造了学术著作畅销不衰的文化奇观。 《周易概论》出版30年以来,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易学教学的经典教材和指导研究《周易》的良师益友。 《周易概论》从《周易》的起源开始,旁征博引,精确考证,平易清晰地一一解析了易传易象卦变占筮变占等专业知识和本质问题,并对历代易学的发展情况和疑难卦爻辞进行了非常严谨地考释和讲解,为读者和研究者学习《周易》扫除了学术障碍。2008年《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又补入了刘大钧先生对马王堆帛书和上海博物馆竹书易传研究的最新成果,增加了前人未见的珍贵的新材料,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见解,为广大易学爱好者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学易视域。 《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出版后两次再版,售罄以后网上和旧书店将书价炒到二三百元一本。为了应读者之需,为了各地易学教学教材之需求,同时为了纪念《周易概论》出版30周年,巴蜀书社第一次出版《周易概论》精装纪念版。本次出版,对原书版式、图谱、文字都再一次进行了优化处理,使本版本成为《周易概论》的最佳版本,满足了爱好者收藏版本之需。 《周易概论》出版以来,拥有数十万读者群,在海内外易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本经受了时间考验的权威、经典而又严谨、准确、系统解析《周易》的不刊之作,因此,《周易概论》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事半功倍学习易学的重要读本。
|
關於作者: |
刘大钧,山东邹平人,1943年1月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周易学会会长,中国政协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易研究》主编。多年从事易学研究,尤精于象数易学研究,对易学中许多重大疑难问题提出了重要见解,并形成了象数与义理兼顾的易学研究路数。出版《周易概论》、《周易古经白话解》、《周易传文白话解》、《周易讲座》、《纳甲筮法》、《今、帛、竹书〈周易〉综考》》等等。
|
目錄:
|
《周易》泛说 关于《周易大传》 关于《易》象 关于卦变 关于占筮 《左传》《国语》筮例 变占探讨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上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下 疑难卦爻辞辨析上经 疑难卦爻辞辨析下经 帛《易》初探 帛《易》源流辨析 卦气溯源 今帛本卦序、先天方图及卦气说的再探索 今、古文易学流变述略兼论《子夏易传》真伪 读帛书《缪和》篇 附录一 《周易》六十四卦原文全译 目录 《周易》上经 《周易》下经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齐鲁版后记 齐鲁版再版后记 巴蜀版前言 《易学要籍丛书》总序
|
內容試閱:
|
前言 《周易概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正面肯定并简要介绍传统易学研究方法的著作,原为山东大学在全国最早开设的《周易》选修课而写,初稿完成于1982年,修改补充后正式定稿于1983年,由李苦禅大师题写书名、张岱年先生为之制序,经辛冠洁先生推荐于1986年5月在齐鲁书社初版发行,1988年元月再版。当年6月第三次印刷,印数为50500本。尔后在《光明日报》组织的全国优秀图书金钥匙奖评选活动中,本书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当时该书责任编辑白萍生先生与编辑室主任张继臻先生亲自将获奖证书送至鄙人家中,喜称:一部学术著作,能获读者一万七千票,以如此高票当选金钥匙奖,实属罕见。当时我亦深感荣幸。 十年之后,巴蜀书社施维先生专程来济,与我联系出版本书之巴蜀版。巴蜀版《周易概论》于1999年12月第一版付梓。2003年,又予再版。售罄,于是去年施维先生建议我出《周易概论》增补本,继《周易概论》中有关帛书《易经》研究之《帛易初探》后,补入近年有关帛《易》及上海博物馆战国竹简《易》等出土《易》学研究的新见解。他认为这一补充非常重要,可以为读者提供易学研究的新材料、新视角、新观点、新启发。因为施维先生既是颇具眼光的文献出版策划编辑,又是专门研究《周易》图书之学的学者,作为学术研究上多年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在易学学术著作出版方面有着长年的合作,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具有里程碑意义、文献保护及学术传承价值都极高的《百年易学菁华集成》(初编)编者按:《百年易学菁华集成》是对一个时代(1901-2009)易学学术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涉及的研究内容涵盖了易学研究的各个方面,约2000余万字,30册。《集成》以研究内容分类,以研究对象系文,以发表时间排序,保存了大量海内外学术刊物各个时期有关易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堪称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关于现当代易学研究的专题文献研究丛刊。《集成》由刘大钧先生任总主编,施维任总策划;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负责具体编选工作,目前编选工作已初步完成,不久将与读者见面。。因此,我非常重视他的这一建议。我也认为今后可能还会有新的《易》学资料出土,因而此后很长时间内,在《易》学研究中,出土《易》学资料的研究,将是海内外《易》学研究领域中新的学术亮点和新的学术制高点。故而在制定我们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有关今后十年研究规划时,我们对出土《易》学资料,特别是马王堆帛书今文《易》资料及上海博物馆竹书古文《易》资料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与极大关注。因此,我依照施维先生这一宝贵建议,将暑假刚刚完成的《读帛书〈缪和〉篇》一文和近年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史哲》《周易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的部分帛《易》及卦气研究文章收入本书。在先儒无法占有的有关《易》学新材料的基础上,对一些古人始终未得确解的经义本旨,试着提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与研究见解,作为一名今人,有此机遇,又何其幸也!当然,亦正如我在本书《今、古文易学流变述略》中所说:虽然这些竹帛《易》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探求汉初今文《易》与战国古文《易》提供了丰富的《周易》经传资料,但是我们若仅以帛书经传的这部分内容,与已残缺不全的楚竹书部分卦爻辞内容,作为研究两汉今文《易》与先秦古文《易》的依据,其内容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遗憾的是,在至今出土的所有先秦至汉人的《周易》经传资料中,皆是只有经传之文而从无一本释经注传之作,此类著作的缺乏,对我们系统而完整地研究曾支配两汉《易》研究的今文《易》义,造成了极大困难。正是有鉴于此,我们对经传之文的解释,目前基本上还依传统典籍的训释,故本书《疑难卦爻辞辨析》及附录之《〈周易〉六十四卦原文全译》,基本还依传统经传之解,在读竹书及帛《易》中个人发现及思索的一些问题,则增补入本书之竹帛书研究的文字中,仅供读者参考这些新发现的资料,做出自己全新的辨析与研究。 行文至此,我怀着深情想到了谢灵运的诗句,并将其中两句集为联语:异世可同调, 得性非外求。斯联或可稍示我此时此刻的感念。遵巴蜀书社诸同仁之命,今聊以此联语作为我给本书增补本的题辞,并再次感谢巴蜀书社诸同仁对本书连续不断的关注与关怀。 《周易概论》增补本于今年1月出版后再次售罄,再版前对全书作了全面修订,调整了一些提法和用语,修改了少量遗漏的错讹,特此说明。 刘大钧2008年9月10日于运乾书斋〖=D〗序〖=〗序 《周易》是一部具有神秘性的古书,自汉魏以至近代, 解《易》之书约有几百种,然而《周易》书中仍有一些难解之谜。刘大钧同志钻研《周易》多年,以其心得写成《周易概论》,对于有关《周易》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刘大钧同志认为研读《周易》,既须重视训诂,亦应兼重象数,以为今天讲解经文,应以训诂为主,又要兼顾一些从经文自身中仍可看出的取象,并且举出确凿的证据,断定《周易》的作者肯定使用了《易》象中的反对之象。这些见解都可谓精审。书中考察了古代许多占筮故事,指出:所占卦爻辞的吉凶对于占卦者没有多大意义,解卦之人愿说吉,就可找到吉的理由,愿说凶,就可以找出凶的原因。由此论证占筮的迷信性质,尤属切当。关于《周易大传》的著作年代,刘大钧同志基本同意我在拙作《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中的论断,并作了重要的补充,以充分的论据证明《文言》早于《系辞》,《彖》又早于《文言》,《大象》更早于《彖》,这些考证亦确属有理有据。惟以为《说卦》早于《系辞》,甚至早于《彖》,恐还有可商之处。按《说卦》首段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又云:将以顺性命之理。这里使用了道德性命等复合词,这类复合词不见于《孟子》及《庄子内篇》,而屡见于《庄子外篇》和《荀子》,应是战国后期的用语。所以,至少《说卦》的第一、二段应晚于《庄子内篇》,而与《庄子外篇》属于同一时代,而不可能早于《系辞》的大部分章节。这些问题可以再作进一步的探索。 刘大钧同志虚心征求我的意见,我看了这部《周易》研究的新成果很高兴,于是略赘数语如上。 张岱年序于北京大学1983年8月
二 庄子说:《易》以道阴阳。这话是对的。 《周易》经文中虽无一字谈及阴阳,但它用表示阳爻,用表示阴爻,由三个阳爻或三个阴爻,及一个阳爻与两个阴爻,两个阳爻与一个阴爻的不同排列,构成了八经卦又称八卦。这所谓八经卦就是:乾 ?瘙 椸 、坎 ?瘙 椾 、艮 ?瘙 楁 、震 ?瘙 椻 、巽 ?瘙 椼 、离 ?瘙 楀 、坤 ?瘙 椺 、兑 ?瘙 楃 。 再由此八经卦的互相重合,组成六十四别卦,而在每卦的卦名经文之前,标出该卦的卦画,以此显示该卦的阴阳变化。 由八卦相重而得六十四卦,此即《系辞》中所谓八卦相荡。一部《周易》的经文,最初仅由这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组成另外加《乾》《坤》卦用九与用六。 那么,重卦究竟起于何时?古人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众说不一:王弼说伏羲开始重卦,郑玄说神农,还有说大禹的。司马迁、班固、扬雄、王充则认为文王才开始重卦。 按《尚书周书洪范》: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则周朝或周之前即已重卦是可信的。《周礼大卜》即称三易之经卦皆八,其别卦六十有四。如前所述,三易中的《连山》《归藏》又相传是夏、殷时的筮书,此说虽无确证,但由此可见,重卦可能已有久远的历史。而据《系辞》: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此处肯定是指《离》卦 ?瘙 椊 。如不重卦,只以经卦离 ?瘙 楀 何以能象罔罟?所以,依据《系辞》之说,重卦当是伏羲时的事情。又,《淮南子人间训》:伏羲为之六十四变。也认为伏羲重卦。伏羲是传说中的人物,伏羲重卦当然也是传说,但由这点可以看出,由八卦相重为六十四卦,其由来已久,我们认为起码发生在西周之前。 自阴阳爻画组成八卦,至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最后到《周易》全书的完成,这中间恐怕有一个较长的历程。特别是卦辞和爻辞的产生,必定经过了多人的采辑、订正和增补,最后到殷末周初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因此,《周易》这部书的作者,从卦画的绘制到卦、爻之辞的写成,不大可能仅仅是一个人所作,应该是几代人的集体创作。 三 在先秦,《周易》称上下二篇。《系辞》: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晋书束晳传》: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可证。 至汉,还有称篇者。《汉书艺文志》: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易纬乾凿度》: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但子夏传云,虽分为上下二篇,未有经字。他认为:按前汉孟喜《易》本云,分上下二经。是孟喜之前已题经字。 考《汉书儒林传》:费直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后汉书荀爽传》:文王作《易》,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恒》。韩康伯注《序卦》曰:先儒以《乾》至《离》为上经,天道也。《咸》至《未济》为下经,人事也。 据上所考,可证孟喜以来,人们已称上下经。故唐人孔颖达谓孟喜之前已题经字是可信的,大致可考定在田何、孟喜之间,其具体时间似应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时。 《周易》上篇由《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共三十卦组成。 《周易》下篇由《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共三十四卦组成。 两篇合起来,总计六十四卦。 在这两篇中,凡阳爻称九而阴爻称六。一卦的阳爻自下而上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及上九;一卦的阴爻自下而上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及上六。另外,《乾》《坤》两卦还有用九与用六,以示阳爻与阴爻的变化。 其实,最初《周易》卦爻中并无九六之称。即便到了春秋时代,由《左传》《国语》的记录看,人们用《周易》占事或论事,在分析卦爻时,仍无九六的称呼。至后人作十翼,这才出现了九六之称。如《象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用六永贞,以大终也。《文言》亦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云云。可见九六称谓的出现,应与《象》《文言》同期,或者还早。 当初,《周易》一书的内容,只是这上下两篇,共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而已另外《乾》《坤》二卦加用九用六之辞。 自西汉始,人们将《周易》名之谓《易经》,同时,也将为其作注的十翼列为经文了。《汉书艺文志》:《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此即其证。 由《汉书艺文志》看,那时经分上下两篇,传为十篇,共十二篇,尚经与传分开,各成篇幅,不相附属在一起。至东汉人郑玄,将经传合于一书。《三国志高贵乡公传》: 〖=GK(〗帝又问曰:孔子作《彖》《象》,郑玄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俊对曰:郑玄合《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帝曰:若郑玄合之,于学诚便,则孔子曷为不合以了学者乎?〖=〗 《三国志》中记载的这段问答,是郑玄合《彖》《象》于经的明证。郑玄虽然欲使学者寻省易了而将《彖》《象》与经文合在了一起,但当时《彖》《象》不与经文相连,也就是说,经文与《彖》《象》虽然合成一书,但各自成篇,并不像现在这样,把《彖》《象》再按六十四卦拆开,放在每卦的卦辞爻辞之后。 直至魏晋时期,王弼才把《彖》《象》按六十四卦拆开,分别配于每卦的卦辞与爻辞后面,又将《文言》拆开,附于《乾》《坤》两卦之后,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样子。 到宋朝,邵雍恢复古《易》原貌见《古周易》,通志堂经解本,《邵氏闻见后录》亦曾提及。,朱熹亦弃王弼本不用,用吕祖谦本,依《汉书艺文志》《易经》十二篇之数,从颜师古上下经及十翼之旨,写成《周易本义》以下简称《本义》,其书以上下经为两卷,十翼自为十卷,共十二卷。 朱熹一方面在注《易》的形式上复古,另一方面又在其内容上创了新。他将宋人所见河图洛书等所谓图书列于《本义》卷首,使之地位显著。明、清之儒跟着照抄,以至后人皆以河图洛书等为《周易》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以后,宋人董楷撰《周易传义附录》,因程颐《易传》用王弼本,朱熹《本义》用吕祖谦本,遂割裂《本义》散附于《易传》之后。至明永乐年间,明成祖修《五经大全》,因《周易大全》采用程、朱二本,故仍沿其误,并广为流传。所以,我们今天所见《本义》的格式,乃后人袭程传次序作为《本义》次序而编成。 明、清之儒虽多宗此本,但像明儒何楷撰《古周易订诂》,却仍将经与传分开,以复古本之意。至清,康熙命李光地撰《周易折中》,又将经与传分开,进一步纠正了《周易大全》在编次上造成的混乱。 所以,今天《周易》一书实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周易》经文上下篇,一部分是十翼,即《周易》传文十篇。〖=D〗关于《周易大传》〖=〗关于《周易大传》〖*2〗一所谓《周易大传》,古人通称十翼。十翼之名,最早见于《易纬乾坤凿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