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1.8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5.9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5.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7.0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1.8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12.7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3.9
|
編輯推薦: |
《书人肆记》是一部随笔结集。
作者以其特有的温婉笔法和记述角度,描写了她眼中十九位与书结缘的所谓书人,包括薛冰、李银河、林少华、李昕、韩东、迟子建、李国庆、沈浩波、郑勇、老六等。作者与这些活跃于文坛、学界、出版界的书人,或有多年交往,或因工作关系而有几面之缘。而无论与其书写对象是否熟悉,作者都善于从观察者的视角,准确捕捉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神细节,继而进行现场记录式的描写,传递出人物的独特趣味。
|
內容簡介: |
姚峥华著的《书人肆记(精)》是一部随笔结集。作者以其特有的温婉笔法和记述角度,描写了她眼中十九位与书结缘的所谓“书人”,包括薛冰、李银河、林少华、李昕、韩东、迟子建、李国庆、沈浩波、郑勇、老六等。作者与这些活跃于文坛、学界、出版界的著名“书人”,或有多年交往,或因工作关系而有几面之缘。而无论与其书写对象是否熟悉,作者都善于从观察者的视角,准确捕捉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神细节,继而进行”现场记录式”的描写,传递出人物的独特趣味。
|
關於作者: |
姚峥华,《深圳晚报》阅读周刊主编,多年来浸润书海,与众多书人、出版家和书评人以书结友。
|
目錄:
|
序:如是柔光照书人/杨照
薛冰的热忱
吃午茶的李银河
村上的林少华
李昕做书
吴琦幸何其幸也
汪家明的图谋
蒋晓云的因缘路
某人韩东
刘瑞琳和她的国
张家瑜与林美枝
迟子建的群山之巅
秋天的李国庆寻找春天
王为松的低调
郑勇君
施宏俊的马拉松
库娃的老六
周立民总是在说话
一人黄孝阳
沈兄浩波
后记
|
內容試閱:
|
《书人肆记》:
有一次连饿了两天,第三天出不了门,老书记赶紧让妻子把不忍吃的一点玉米糊糊端去,让他喝了半碗。有了饿的经历,后来看到别人赌吃,便把父母之教导抛诸脑后,蠢蠢欲动,把二斤面粉擀的面条吃了下去,然而吃进去的面条掏不出来,只能硬撑着,实在忍不住才喝一口水,熬到第二天,渐渐觉得胃松动了《一年到头吃饺子》、《公家饭》、《黑吃 四寸膘》、《吃豆腐》,一篇篇与食有关之文,谈的没有好吃与不好吃之差别,只有能吃 与不能吃之区分。在他眼里,人民公社年代,社员争来争去,也就是争个多吃几顿公家饭的特权 ,在生存与人格之间,中国农民选择生存,无可非议。
他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从忍饥挨饿的岁月, 三年困难时期,到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城市开设自由市场,直至1985年,除了粮、油及自行车、手表、洗衣机、冰箱等大件商品,其余商品多以议价的形式,放松了票证的束缚,最后到1993年,以取消粮票为标志,中国结束了为期四十年的票证时代。这一漫长的社会变革,薛冰有幸亲历、参与、见证了,对于曾经的饥饿记忆,却刻骨铭心。
《饥不择食》当然不是忆苦饭,它有一个主题先行的出发点,当蛊惑人心的乌托邦改头换面再出现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轻易跟风上当。透过安静的貌似忆旧文字,时不时却隐匿着思想亮点和哲思。他在微博上经常转发一些社会热点:又搬名碑又树人像,中央党校在忙什么、南京市民被过路车溅一身水,上前理论对方竟掏枪、要建房嫌树碍事,南京主城两百多棵水杉一夜砍光、从汉唐到新中国,休假制度的历史演变、那么,延迟退休算什么呢?你的存款到期,银行说,请你过几年再来取这些年来,薛冰不断地关注公共事务,重视南京地方文化研究。他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却为这座城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埋头史料收集研究工作,写出皇皇大著《南京城市史》、《清凉山史话》,为南京的老城保护鼓与呼,被誉为南京的守城人。
阅读上,有媒体采访,他便拿吃饭做比喻:有如吃饭,一天三顿没断过,可到年底要来做一总结,不晓得有没有人能交代得清楚,只好含混其词。可是他在阅读上的专业性、方向性和海量性,却是少有人能比。为完成作品《拈花》,他便从人对花的初始认识出发,将折花、簪花而插花,乃至升华为艺事的传统插花史,梳理剖析,做一回见微知著的探索。为此涉猎的古籍文献,不下百种,从《太平御览》、《说郛三种》、《渊鉴类函》、《笔记小说大观》、《美术丛书》,以至农书、佛典、东瀛图籍到被传统文人奉为经典的《瓶史》等等。而读别人的书,他常有一番见解,如韦力的《古书之媒》:读这本书,仍不会太轻松,因为它远不止于古书之媒,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媒。书中涉及的典籍、人物、文史掌故、学术疑难,非有一定的基础,就不免要打疙瘩。 对南京著名的民刊《开卷》,薛冰也参与其中:遥想十五年前,同人汇聚文化凤凰台,创办《开卷》,几乎每周都有几次相会,每次相会都有思想碰撞的火花,正是这些火花点燃了《开卷》,也正是《开卷》,承载了这些火花,传扬了这些火花。 他是藏书家,曾被称为南京藏书状元,家中有数万本的个人藏书。对拾遗补漏,他也是有际遇的:2012年,在南京安品街的旧书店中,意外看到一份洪宪元年的警事文书。出入旧书市场三十余年,得见洪宪纪年的官方纸品,在我还是第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