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HK$
54.9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HK$
109.8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6.4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HK$
87.4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
苏美尔文明(方尖碑)
》
售價:HK$
132.2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HK$
110.9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
編輯推薦: |
带你自在地进入茶器的鉴赏世界,读懂创作职人的心念修为如何影响茶器!
运用科学与图解,分析茶器黄金比例、壶身肩线所在之美。
你不知道的!听茶器配茶叶,音频高低韵味各异。
茶器的聚香力,怎么选?如何挑!
从《黄帝内经》、老庄思想、《孔子家语》、《金刚经》,以及金、木、水、火、土等五行角度,深入剖析茶器鉴赏中*重要的形与神。
将中、日茶器创作与职人精神分析比较,并点出茶器创作的困境与机会。
心,是茶器创作的依归
本书作者以自己推广茶文化多年经验,将茶器的品赏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实用性与美感,个性与自我追求与精神性与修为。
*阶段的实用性以科学方法解构了茶器的眼、耳、鼻、舌、身五感,试图给大家一个可以理性参考的判断原则,并从五感延伸到美的赏析。第二阶段的个性探讨陶艺家与消费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相互的共鸣与互补。第三阶段的精神性则从外往内的过程,作者则发现传统文化儒、释、道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留存下来*绚丽的瑰宝。于是整理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内在精神,与自身修为对应的实践方法,而以此内向的探索不仅提供给创作中的陶艺家一个何去何从的可能解答,更有机会给予现代压力山大、在工作中彷徨无
|
內容簡介: |
本书作者以自己推广茶文化多年经验,将茶器的品赏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实用性与美感,个性与自我追求与精神性与修为;并从第一阶段的实用性自眼、耳、鼻、舌、身的科学视角切入;第二阶段的个性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探讨陶艺家与消费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相互的共鸣与互补;第三阶段的精神性藉由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观分析陶艺家自身的修为,与创作之间的连结。
作者以简明易懂的文字道出自己对茶器精辟的观察,不管是入门或是高阶程度喜爱茶器的人,都可循序渐进体验微妙的茶器品赏,并藉此探索人生的奥妙。
|
關於作者: |
李启彰,中国茶文化,茶具连锁店,岩陶总经理。
上海复旦大学EMBA,美国圣母大学MBA,淡江大学物理系毕业。
理科背景出身,因缘际会踏入茶道世界,自2009年在中国大陆推广茶文化以来,已举办超过百余场的茶会与讲座。近来更以无毒饮茶为职志,从科学角度解密品茶,以实际行动宣传及追求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
2014年出版著作《茶日子》,从科学角度解密品茶,引发了两岸三地一股安全饮茶的讨论风潮。这次则深度剖析了茶器创作与心的关系,期待能在茶界再次引起热烈的回响。
|
目錄:
|
Chapter 1 茶器的实用性与美感
眼视觉上的美感
从比例、肩线到壶形的细微展现
耳听觉与共鸣
替茶选个家,倾听茶器的内在声音
鼻嗅觉的陶醉
瓷与陶,茶器内里的聚香力
舌味觉与以器引茶
清香、喉韵、醇厚,茶器影响杯底香
身触觉与感动
器之质性,从指尖、掌心,到唇的茶感知
量产茶器的美感与价值
集体创作的职人之心与匠人之力
Chapter 2 茶器的个性与自我追求
陶作家的春夏秋冬
茶器创作的人生轨迹
双狭缝实验vs.心念的力量
职人修为影响茶器的频率
复古与仿古
古董茶道具的一道特殊风景
茶器的辨识度与语汇创新
茶器创作者的独特印记才是王道
山水留白
从茶时间,到茶空间的空无体验
日本茶器的中国式初探
陶作家如何从日式茶道转身理解中式茶精神
Chapter 3 茶器的精神性与修为
陶职人的修为
将五行精神倾注至茶器制作
《黄帝内经》的形与神俱
器之形,匠师职人之魂
《孔子家语》的安静
器之创作,宁静致远
《金刚经》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领会神来一笔的自然创作
《庄子》的无何有之乡
空杯亦能醉茶,器之精神性
后记 透视陶职人的开与阖
|
內容試閱:
|
自序
心,是茶器创作的依归
坐在中山堂台北书院的茶室里头,前辈望着柜子里头满满的茶具问我你对当代茶器有什么看法?我顿了一下,回复说同时看到了危机与机会。这个停顿的片刻,脑中闪过了过去六年的回顾与感慨。我从电子产业进入茶世界,从懵懂无知,逐步摸索,到惜物敬天。一路跌跌撞撞,跑遍两岸大江南北,多次进出日本,长时间与两岸及日本陶艺家促膝长谈。经历了从外逐渐向内的历程,刚开始被茶器的外型吸引,经常泡茶了解茶器特性,到握住茶器有一股进入器物里头的悸动,最后捧着一件茶器能感受到陶者内心世界的波澜。
这本书以特殊角度同时记录了这个时代的茶器风云史,茶器的兴盛与百家争鸣。一九九〇年代末,台湾茶会活动萌芽,逐渐地各式各样动态与静态的茶会依不同形式展开,有传统的聚会形式与音乐结合的茶与乐的形式,与舞蹈和剧情结合的剧场形式也有春夏秋冬四季的主题形式等,大量茶席的摆设加速了茶器的进化,让更多的茶友关心及临摹他人的长处。与日本亲近的台湾茶人,就近参考与学习了日本煎茶道的器物观,在茶席里头纳入了许多来自东洋的美的元素,并与从潮州功夫茶传来的传统茶器,进行长时间的衍化与融合。
中国则在二〇〇八年挺过世界金融风暴后,突然发现荷包满满的状态下,有一种来自内心对文化的渴望。而茶文化在兼具深厚底蕴与养生观念下推展开来,在数年间不只在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到二线城市,甚至在三、四线城市里头,各个茶叶市场都如雨后春笋般急速蓬勃发展。去年一位业界朋友给了我一个非官方的统计数字,据说中国十四亿人口中,有八千万人从事茶相关产业包括茶叶、茶壶、包装、机械、材料等。于是常常可以发现除了茶叶市场与独立茶叶店外,茶室以私茶会所的形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包括观光景点、办公大楼,甚至穷乡僻壤里头,都隐藏着难以想象的世外桃源。
两岸在二〇一〇年代初起由于文化交流热络,台湾茶人频繁往来两岸教授茶艺,台湾茶器由于造型及釉色独特且与传统紫砂大异其趣,逐渐成为中国追逐的标的。二〇一五年,我看到了茶器的需求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峰,两岸许多品牌与陶作家躬逢其盛,扩厂量产,一切似乎生机盎然。然而随之而起的市场炒作,让市场价格与作品价值悖离,为了利益不惜将非安全的化学釉药原料与工业用土参杂其中,以及为了利润极大化将代工作品盖上自己的图章高价出售。这一切的一切,消费者该从何处分辨起?有志于自我提升的陶作家们,又是否有一个可以依循的方向?
在自己对茶器的觉知逐步由外而内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方法也看到了希望。理科出身的我,以科学方法解构了茶器的眼、耳、鼻、舌、身五感,试图给大家一个可以理性参考的判断原则,并从五感延伸到美的赏析。然而从外往内的过程,我发现传统文化儒、释、道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留存下来最绚丽的瑰宝。我整理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内在精神,与自身修为对应的实践方法,而以此内向的探索不仅提供给创作中的陶作家一个何去何从的可能解答,更有机会给予现代压力山大、在工作中彷徨无助的广泛群众,一个新的契机与方向。
与陶作家深度交流的经验,让我了解到作品与作者的心,紧密连结着。所有作者内心世界的故事,都透过双手流淌到作品之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作品的表象。作品的细节与精密度,看的是作者基础技巧的掌握;作品的釉色与肌理,看的是作者对土与釉的了解、烧窑前对表面效果的规画与布局;作品的线条与比例,看的是作者对美的理解与发挥;作品的骨架与气度,看的是作者自身修为的深度与沈淀。这一切,都是心的作用,让作品的生命力雀跃起来。
如果心,能够改变,人生便可能有所不同,也是过去的数年来我自电子业转向茶文化所有心路历程的浓缩。
撰写这本书唯一的遗憾,是只能在有限的取材下表达我的想法。因为茶器有具体的造型与影像,看图说故事成为内容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版权的限制下,许多历史上著名的作品,博物馆的馆藏,都只能远观或仅止于网上浏览,无法在书中与大家分享。然而,这本书是一个新的起点,各界的批评指教,因此书而蓄积的缘分,与未来能够持续接触的精采作品,都是我能够继续内在探索的能量。
Chapter 1
茶器的实用性与美感
当泡茶的需求被满足了之后,茶器中的那些特质能够呼应我们在茶汤里经历的感动?从往茶壶内注水开始,茶香的氤氲四溢;单手执壶不论壶柄的光滑或粗糙,握住的是所有喝茶人的期待;专注在泡茶的那一刻,心透过眼神凝视着茶器并静静地等待;出汤时充满力度的水线,在茶海中激荡回响;最终啜饮的是一杯淬炼过且沁透心脾的甘露。每一次执壶行茶,都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开下学习的契机。
小时候和爸爸喝茶,印象中他用的是大壶泡茶,抓起一把茶叶丢到大壶里头,开水一冲,浓浓的一杯端到我面前,笑着说慢慢喝,小心烫哦。喝了一小口,好苦!怎么喝茶跟喝药一样难喝!这是我喝茶的第一次印象。当时家里喝茶并不太讲究,我对茶器的认识就从这一只大壶开始。长大之后受到众多茶叶店老板用盖碗冲茶时哗啦哗啦如行云流水的流畅动作影响,直到我自己开始泡茶时,用的是一般茶叶店里最常见的白瓷盖碗。当时简单地以为,泡茶不就为了喝茶嘛,那么多工具做什么?
随着投身茶文化产业,逐渐地视野开阔,在茶叶批发市场的蓬勃发展期躬逢其盛,眼见茶器的各种器型与釉药争奇斗艳,以及茶友们从眼花缭乱到无所适从,为此,我常常反复思考,在茶器的世界里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
既然是茶器,泡茶是最基本的功能,实用性成了首要的考虑。当泡茶的需求被满足了之后,茶器中的那些特质能够呼应我们在茶汤里经历的感动?
这些年下来,我汇整了自身的体验与各方职人的深厚见解,理解到每一次执壶行茶,都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开下学习的契机;每一分细微的感知,都是在茶席间弥漫开来那股美感的心灵触动。而这一趟寻求茶之味的独特经验,同时也是身心大开展的旅程。
眼视觉上的美感
从比例、肩线到壶形的细微展现
之一黄金比例
当我们观察自然界的种种物器,它们的美令人屏息,让人感叹造物者的神来一笔。这样的美,是否有逻辑可循,对于消费者的我们怎么样去提炼出美的元素与应用的方法,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样的美感,在历届天才数学家们的努力下,透过归纳、整理与分析,发现了美的比例与轮廓,能够以清楚明了的几何图形呈现。人们在最初在活跃于公元前三百年的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的几何原本(Elements)的卷二,找到了黄金比例0.618的理论原型。
这个0.618就好像是魔幻数字一样出现在身边所有美的事物里头。例如人体的肚脐到头顶的距离,比上全身的身高,最美的比例是0.618。海螺的视觉弧线也是黄金矩形中的曲线弧度。向日葵的花蕊曲线,正好符合黄金比例的螺线弧度。树叶叶脉左右两侧张开的V角度137.5度,刚好是黄金比例0.618的补角0.382。一年有十二个月分,而身体最容易自我疗愈的,是12的0.618=7.416,就是七、八月分,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期。
知名的战争奇才成吉思汗,为什么能够奇迹似地席卷欧亚大陆,而且攻无不克?原来蒙古骑兵的战斗队形在它的五排制阵形中,人盔马甲的重骑兵,和快捷灵敏轻骑兵的比例为二比三,也正是黄金比例。
黄金比例是什么
在一个黄金矩形中,将一个顶点为圆心,以矩形的较短边为半径作一个四分之一圆,相交较长边于一点,由这个点,作一条直线垂直于较长边,所生成的新矩形仍然是一个黄金矩形,这个操作可以无限次重复,产生无数个黄金矩形。而每一个黄金矩形中正方形在长边的交点,正好是整体边长的0.618。
陶艺中的黄金比例
陶作家对于黄金比例的诉求,有些是已经经由先天的基因与后天的锻炼,无缝接轨似地将黄金比例注入到作品之中。有些则是反复研究,事先设计规画,在不断取舍后的成绩。黄金比例虽不是美的唯一参数,但是掌握此比例原则的许许多多的作品,却自然而然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不论是明清时期开始的紫砂壶,或者是现代陶艺,都让我们忍不住预想往后数百年仍能引领风骚的元素。
0.618这个黄金比例,在茶器中无处不在。仔细分析海螺的曲线,就会发现自然界黄金比例的曲线,是沿着圆弧展开却又并非全圆的伸展。黄金矩形中的曲线,包含一段以1为半径的14圆周,接连着另一段以0.618为半径的另一个14个圆周。这样的曲线,既符合茶器所需让茶叶充分舒张的内在空间,又显得不那么单调。一把善用黄金比例弧形的壶,不会是一个单一角度的弧形,而将是在上下左右不同角度把玩时,都能感受到这个弧度的存在。
这样的弧度成形或整把壶的立体结构布局,可以延展到同一把壶的不同部位产生相应的黄金比例对称,例如壶钮的弧度与壶身相衬。以同一个黄金矩形的螺形曲线三百六十度转动来相应到壶的不同部位,仍能找到对应的足迹。
在许许多多茶器中,虽然无法找到完全吻合单一黄金比例曲线的对象,但是在转动同一个比例大小的黄金比例曲线,却可以找到相当比例的曲线契合的范例。
铁壶的黄金比例
许多铁壶的提梁弧度,所谓的8字形也就是8字的上半部,就是依照黄金比例的曲线进行打造的。在铁壶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验证了符合黄金曲线的铁壶不仅在美观上令人认同,连实用上都无懈可击。另外,铁壶制作时因为是倒着一百八十度以壶底朝上为铁浆的灌浆口,壶嘴必须一体成型而成为铁壶锻造中最关键与难度最高的部位。能依照黄金比例曲线完美成形的三弯壶嘴,每个转折的弧度丝毫不含糊地让人赞叹!
大多数铁壶壶身的锻造会有一条分模线,让壶身能在完成锻造与开模时将模具上下分开。美感独具的制壶名家,就懂得运用黄金比例来切割分模线,将模具线的丑转化为视觉上的美。
而在部分上釉、部分不上釉的坯体上,我们发现最美的分隔线,正好是在黄金比例上。此外,一组三件式的盖碗,也可以找到黄金比例的痕迹﹔壶盖与底座的面积比例,也大约是0.618。所以执壶着在泡茶时,也得以充分感受到陶艺家在构思茶器时的用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