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9.4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91.8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9.7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93.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5.7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4.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102.4
|
編輯推薦: |
★新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寻求的,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哲学。这种社会哲学的目的,是对人的命运作哲学的解释;但这里所指的人,不是单纯的个人,而是作为共同体的成员。
新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是一种开放的辩证法,在这个辩证法中,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历史与现实、将来与现在、具体与抽象、普遍与个别等,都是在永恒运动中,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看作是**性的、原始性的因素。
★全景式展现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
纵览影响西方世界至今的哲学思潮;
详述新马克思主义的渊薮、发展历程以及与汉语文化圈的关系;
展现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科尔施、卢森堡、卢卡奇等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思想、生命实践!
|
內容簡介: |
新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其不同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尝试重新检讨或反思马克思古典理念,使马克思主义并不只限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形态,而是成为全体进步人类实现社会正义化、合理化和自由化的指导理论,这股思潮已经渗透到社会和文化生活之中。本书主要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为发展脉络,介绍了自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卢森堡、卢卡奇、科尔施等思想家以来的基本内容及其实际影响,并针对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生平简历、思想学说作一全面性的论述。
|
關於作者: |
高宣扬,浙江杭州人,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特聘海外名师,2010年8月至今为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任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2004-2010年7月为同济大学特聘华裔法籍专家,时任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兼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精通英、法、德、俄及印尼文,近30多年在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持续进行实际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观察分析及学术调查研究,长期从事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方向为:1当代法国哲学;2德国哲学史;3当代社会理论以及当代艺术评论。
主要著作:《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福柯的生存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流行文化社会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毕加索与当代艺术》,人民出版社,2014;《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对话》Le Dialogue,与程抱一院士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存在主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高宣扬文集,10卷本)。
|
目錄:
|
高宣扬文集总序1
马克思思想的生命力及其理论效应:2016年新版序1
1990年版序1
1987年版序1
1984年版序1
第一章新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
第一节卢森堡对布尔什维克理论的批判4
第二节科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疑10
第三节卢卡奇将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的尝试24
第四节布洛赫的希望哲学37
第二章新马克思主义的崛起49
第一节20世纪2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开展51
第二节批判理论新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63
第三章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109
第一节批判理论对传统理论体系的批判111
第二节批判理论的历史观115
第三节批判理论的真理观119
第四节批判理论对社会的总批判137
第五节批判理论对理性的批判153
第四章霍克海默161
第一节霍克海默的思想发展过程163
第二节霍克海默对于理性的批判171
第五章阿多诺177
第一节阿多诺的思想发展过程179
第二节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195
第三节阿多诺的美学观202
第六章马尔库塞217
第一节马尔库塞的思想发展过程219
第二节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231
第七章哈贝马斯237
第一节哈贝马斯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239
第二节哈贝马斯的新型的认识论245
第三节向语言哲学转折249
译名索引 279
|
內容試閱:
|
高宣扬文集总序
当我个人生命之树创建第七十环年轮的时候,我幸运地成为上海交通大学教师队伍的一员,使我的学术生命有可能获得新生,我的生命也由此获得新的可能性,上演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命乐曲。
我在交大学者笔谈上发表题名为新鲜的交大人的感言:历史总是把我们带领到远离故乡的世界尽头,但有时又突然地把我们带回故居和出发点。历史使我们学会了感恩。其实,生命永远是在自我给予和接受给予的交互往来中延伸,所以,感恩始终伴随着生命自身,构成了生命交响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生命的价值及尊严奠定本体论和伦理基础。
感恩、追念、乡愁、思源,在本质上,就是哲学的内在动力和真正起源。一切哲学,面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时候,都要在沉思中追根索源,寻求万事万物的最初和最终根源,因此,哲学就是这样在感恩、追念、乡愁和思源中诞生;哲学就是对一切事物和一切存在的最初起源的追溯和追问。没有回归源头的深厚感情,没有追溯最早起源的热情和诚意,就不会有哲学思想。感恩确确实实成为了一切存在的根本基础力量,因为一切存在都归根结底脱离不开自己的根本。所谓根本,就是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的根基和本原。感恩表现了一切存在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
学哲学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认识生命之源。具体地说,就是学会理解生命的本原,并以真诚的感情理解生命从何而来。这就是意味着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一切生活在你周围的人。对我来说,我首先要感恩我的师长。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就没有我对哲学的一切知识,也没有我对哲学的深厚感情。
狄德罗说过:对人们的一切,除了非正义、忘恩负义和反人道,我都可以宽容谅解 Je puis tout pardonner aux hommes, except l''injustice, l''ingratitude et l''inhumanit。狄德罗早在启蒙时代,就把感恩列为哲学和一切知识的基础。
因此,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任何一个人,如果试图成为真正的哲学家,就必须感恩于过去,感恩于以往一切先人创造的成果及其传统,也就是成为历史传统的真正继承者。生命就是在继承中接受过去的传统、并重新分析、批判和加工这个传统。哲学家,作为继承者lhtitier,始终面临着肯定和批判以往传统以及选择这个传统的矛盾DerridaRoudinesco, De quoi demainDialogue, Paris, FayardGallilee, 2001: 15-16。
生命是一部无人指挥的交响乐,自创自演,并在不同的社会遭遇和生活历程中一再地自我协调,演奏出一曲又一曲美丽动听的自然乐曲,弹奏出每个人在社会、文化、历史的不同命运,演播成充满悲喜交结的无数千变万化的生命故事。
我的书实际上就是我个人生命历程的自我展现。每一本书从不同角度讲述着不同阶段的生命故事。生命的故事千差万别,归根结底,无非就是生命对自身生长发展的自我关注,都是由生命内在创造力量与周在世界各种因素相遭遇而交错形成的。生命在自我关注的过程中,总是以顽强的意志和万种风情,一方面激励自身在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间的悖论困境中脱颖而出进行创造更新,另一方面严肃正视环绕生命的外在客观力量,自然地要对自身的命运进行各种发问,提出质疑,力图寻求生存的最理想的优化状态,从而有可能逐步演变成哲学性的探索,转化为生命的无止尽的形而上学的惊奇,对生命自身、对世界万物、对历史以及自身的未来前景,进行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的反思。
从学习哲学的第一天起,我就牢记希腊圣贤亚里士多德关于哲学就是一种好奇的教诲。从1957年以来近60年的精神陶冶的结果,却使我意识到:好奇不只是哲学的出发点,而且也是一切生命的生存原初动力。因此,对我来说,生命的哲学和哲学的生命,就是血肉相融地构成的生命流程本身。
我个人生命的反思,虽然表现了生命成长的曲折复杂历程,隐含着生命自身既丰富、又细腻的切身感受,但绝不会封闭在个人狭小的世界中,也不应该只限于文本结构之中,而是应该置于人类文化创造的宏伟曲折的生命运动中,同时又把它当成个人生命本身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从生命的内与外、前与后,既从环绕生存的各种外在环境条件的广阔视角,又从生命自身内在深处的微观复杂的精神状态出发,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试图记录一个流浪的哲学家在四分之三世纪内接受思想文化洗礼的历程,同时也展现对我教诲不倦的国内外师长们的衷心感恩之情。
最后,我还要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表示感谢,特别感谢刘佩英女士和刘旭先生,他们对本文集的出版给予最大的支持。
高宣扬
2016年4月8日
马克思思想的生命力及其理论效应:
《新马克思主义导引》2016年简体版代序言
根据最权威的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即A&HCI对全球1100种最有影响的学术杂志以及6000多种出版物中抽取的引文数据,在1993-2000年间,被引用最多的十名作者,首推马克思,而在马克思之后的重要作者和著作,按顺序分别是列宁、莎斯比亚、亚里斯多德、《圣经》、柏拉图、弗洛伊德、乔姆斯基、黑格尔和西塞罗。由此可见,不管时代如何动荡,也不管世界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马克思始终是人们重点关注的核心人物;在全球化新时代,重读马克思著作,特别是他的《资本论》,俨然成风 。
像马克思这样的人物,逝世后一百多年,仍然成为世界多数人心目中的关注对象,在近现代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及其对整个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导致人们对他的思想及其命运的极端关注,同时引起无止尽的各种不同争论,这一切,不是任何个人或群体靠其主观意志或人为的力量可以控制或操纵出来的。正因为这样,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才值得成为世界范围内学术界持续进行的重大论题。
在中国现代史的整个进程中,马克思一直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的存在及其辐射出来的精神威力,已经成为任何人都难以阻挡或回避的强大无形力量。拥护他和反对他的人们,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经历一百五十年左右漫长曲折的历途,以反复激烈的论争,甚至通过不惜付出无数生命的残酷战争的代价,对马克思思想的内在价值及其实际功能,进行探索、考验及检证。
我们这一代人,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恰恰成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及其命运的见证人。这也许正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本身,不但恰正与马克思思想相遭遇,而且社会的历史命运本身,也同样地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运势,始终紧密链扣,沉浮颠簸,奔流向前,而我们自身也不得不随时都要面临选择立场和态度的严肃问题。
拙著《新马克思主义导引》的撰写出版及其反复在海峡两岸三地的再版历程,从1979年至今,不但与中国及全球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而且,也生动地反映了近30多年中国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动态本身的各个侧面及其内在复杂因素。
最初,本书只是我个人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准备的博士学位论文的一个延伸产物。我在1983年交给博士学位答辩审查委员会的论文,由当时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主任、我的导师爱列娜魏德林教授Hlne Vdrine, 1926- 建议,题名为论霍尔克海默的唯物主义。这篇论文,表面看来,是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巴黎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反复来回分析调查研究而撰写出来的。但实际上,在论文的选题及其完成的背景,正是当时中国社会及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形势发生激烈动荡的关键年代。
从70年代到80年代的转折,在法国思想界和学术界也展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争论的特征。基于当时法国及整个欧洲环绕马克思思想的激烈争论,又考虑到我个人的学术背景,爱列娜魏德林教授建议我选择这个论文题目。爱列娜魏德林教授本人亲身经历了多次思想争论,她同让杜圣德桑迪Jean-Toussaint Desanti, 1914-2002和弗朗斯瓦沙德列Franois Chtelet 1925-1985等人一起,始终关切当代法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在她向我建议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同时,她也邀请她的同事、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美学家兼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专家奥利维耶勒沃达伦Olivier Revault d''Allonnes, 1923-2009跟她一起指导我的论文。
1968年学生运动从高潮进入低潮,马克思思想也逐渐受到各种思潮的质疑、反思、批判和重新评价。这一历史转折,一方面将陈旧的思想体系,更彻底地送进历史的博物馆,另一方面,又引起更复杂的思想冲突,加深和激化了原有的理论争执,使原有的思想营垒发生新的分化。原有的激进派队伍中,有一部分思想家,面对社会现实状况与他们的所怀抱的理念之间的差距,宁愿从新选择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观点和方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哲学领域中,以结构主义为基本思想动力,各种以批判传统思想为特征的新思想,以百花齐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在它们之间相互竞争,同时也把它们对传统思想的批判,进行得更加彻底;而从原有激进派中分离出来的青年思想家,以格吕克曼Andr Gluckman, 1937-2015、贝尔纳特亨利列维Bernard-Henri Lvy, 1948- 、庄马里贝努阿Jean-Marie Benoist, 1942-1990、庄保尔多列Jean-Paul Doll, 1939-2011、米歇格林Michel Gurin, 1946- 、柯里斯蒂安钟贝Christian Jambet, 1949- 、吉拉德鲁Guy Lardreau, 1947-2008、弗朗斯瓦丝列维Franoise Lvy及费里普内莫Philippe Nmo, 1949- 为代表,给自己贴上新哲学家les nouveuax philosophes的标签,对他们自己以往的哲学观点,进行忏悔式的理论清理,试图创立新的时髦思潮新哲学 。
显然,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连续不断进行的自由学术争论所带来的理论建设和文化重构的活跃繁荣局面。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符号论、诠释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建构主义、新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各种理论派别、意识形态和科学理论,先后登场,各抒已见,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创造局面。
1980年,伟大的思想家沙特和罗兰巴特先后去世的事件,曾经给我很大的心灵震荡,激励着我以更加狂热的情感,潜心阅读他们的著作,并认真思考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他们的先后逝世,使我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生命的短促和脆弱性,也使我更加珍惜生活的一分一秒,以最大的效率投入研究。从1979年到1983年,当我在巴黎大学准备和撰写博士论文《论霍尔克海默的唯物论》时,在北大时期所形成的原有的马克思思想观点,开始同在法国时期所感染的各种新思想相互交错和进行对话,构成了我本人思想转变中最紧张和最有意义的新阶段。
当时,我获得机会,先后在法兰西学院Collge de France、巴黎高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cole des Hautes tudes des Sciences Humaines et des Sciences Sociales、巴黎大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cole Nationale Normale Suprieure de Paris等著名高等学府,直接聆听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德勒兹Gilles Deleuze, 1925-1995、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vi-Strauss, 1908-2009、保尔利科Paul Ricoeur, 1913-2005、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 1905-1995、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维尔南Jean-Pierre Vernant, 1914-2007、杜美济Georges Dumzil, 1898-1986及米谢谢尔Michel Serres, 1930- 等人的讲演、课程和研讨会,并利用各种机会与当代法国各重要思想家会面,同他们直接对话,讨论共同感兴趣的理论问题。
1983年到1988年,我获巴黎第十大学副校长拉毕卡Georges Labica, 1930-2009教授同意,参与他所领导的科学研究小组,并成为他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政治、经济、社会哲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担任国际学术杂志《当代马克思》Actuel Marx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并在它的创刊号发表论文激烈变动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同时,我也很幸运,能在我的指导教授魏德林和奥利维耶勒沃达伦的推荐下,在著名哲学家德里达、法国哲学会主席贾克董特Jacques DHondt, 1920-2012和拉毕卡的帮助下,在当时由密特朗总统直接推动下成立的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Coll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中,连续两年主持关于现代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的研讨会。所有这一切,为我提供了珍贵的学习的机会,也为我开辟广阔的新视野,有助于提高我对马克思思想的反思能力。
应该说,20世纪70年代,对于法国思想界来说,已经完成了从单纯接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Hegel, Husserl, Heidegger,法国人简称为3H)和三位怀疑大师马克思、尼采、弗洛依德 Marx, Nietzsche, Freud, 法语trois Matres de soupon,简称为3M思想影响的时代,转向具有独创性的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新时代;也就是完成了从对于黑格尔辩证法、胡赛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推崇,从对于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的怀疑精神的追求,转向以自身思想创造为基础的自成思想体系的成熟阶段。
从这个时候起,一直到世纪交接时刻,历经三十多年的争论和创造,在法国思想激烈变动的洪流中,不只是可以看到法国社会生活图景以及各种物质的、有形的社会宏观架构的变革结果,而且,连同那些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禀性、喜好和品味以及在无声无息中影响到行为举止的各种心态和思想风格的变革,也表露无遗。越是深入细腻地探索其中的奥秘,就越感受到支持着这一切变化的深刻理论基础所隐藏的强大思想力量。法国人那种浪漫自在的生活情调背后,往往包含着深刻的自由反思活动,以致于当人们无意中触犯他们的普通日常生活方式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严肃地捍卫其个人选择的自由,使他们原本闲逸多姿的情趣,剎时间变成情绪高昂的基本人权辩护士。就在巴黎乱哄哄的地下铁车厢中,可以随时看到处于混乱却又高度自律的读书人,任吵杂的车轮声和说话声于不顾、而坦然自若地翻书阅报。只有细细考察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消化他们的历史传统中隐含的思想,才能逐渐发现法国近五十年一切变化的思想根源。
研究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对我来说,远不止是一种学术研究活动,而且也不知不觉地成为个人思想逐渐转变的过程。法兰西学院的维尔南教授在谈到古希腊时期有关个人、死亡、自身与他人的问题时指出,个人的人格、身份的自我认识和社会确认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它同人对于不朽的无止尽探寻的思维活动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只有人,才存在人格和身份的问题,也只有人才把这些问题同认识自身、认识生活、认识历史、认识社会和认识世界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同自己的生存及死亡、同自己的社会历史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深刻思想同哈娜阿莲Hannah Arendt, 1906-1975以及米尔西亚埃利亚德Mircea liade, 1907-1986的思想观点结合在一起,给了我重重一击,粉碎了我原有的世界观框架,使我惊讶地、猛然地重新发现人的原本面貌,也对自己的生命重新进行了反思。
我深深感到:人只有在同社会和文化的反复对话中,才能最终认识自己,才能真正认识世界。从根本上说,人在一生中,不管是谁,只要他确实期望生命变得有意义,就要不断超越和逾越现实,并又不断回到现实世界;在虚无与有形世界之间循环游走。人的生活世界和文化实践,就成为了反复超越的中介。正是在这里,我才真正理解生命和死亡的同一意义;而且,也领悟到唯有通过死亡才能表现生命。人只有在理解到生命与死亡的同样意义之后,才对于自己的生活命运有所了解,才能够使自己的生活从有形的世界中扩展到无形的世界,并将两者连接在一起,在两者之间进行反复的穿越和往返,不断反思生命的意义。我不是教徒。在北大读书和研究多年,使我不想加入任何宗教组织。但到了法国以后,通过对于人的本质的探讨和各种论战的参与,更深入地理解了宗教同人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这种必然联系,就如同人的本质同哲学、科学认识以及同艺术的必然联系一样,是哲学家和所有的人理解人的本质以及自身的命运的基础。宗教经常被人误解为迷信权威,崇拜偶像的愚人宝物。但真正的宗教却引导人不只是关心个人生死祸福,更注重教导要关怀他人,像佛家那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像耶稣Jsus那样,为全人类的命运,宁愿钉死在十字架上,为使人类获得永恒的幸福,牺牲个人生命在所不惜。我在法国看到各种类型的天主教徒,他们多数是有思想,又有高尚的情操,对于人的生与死、个人与世界、有形与无形,都有深刻的沉思和反思。
就我个人而言,当我来到巴黎第一大学注册博士生的时候,我已经不是刚刚从大学本科毕业的青年学子,而是踏入不惑之年门槛的壮年研究人员;饱经十多年文化大革命风暴洗礼,又积累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十多年的实际研究经验,从面临全面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途经被称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站的香港,当我在巴黎第一大学作为博士研究生注册的时候,后现代也正悄然登上西方思想文化舞台。
1979年,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李欧塔Jean-Franois Lyotard, 1924-1998发表其名著《后现代的条件》 ,后现代的哲学概念刚刚被李欧塔锻造出炉;而由后现代建筑学家罗杰斯Richard Rogers, 1933- 和毕亚诺Renzo Piano, 1937- 设计、并象征着后现代高科技精神的庞毕杜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高大建筑物,也已经整整两年屹立于巴黎市政府大厦附近的布堡平台地le plateau Beaubourg。整个西方人文和社会科学界,经历了从战后到60年代多次争论和危机的震荡,各种思潮相互渗透和不断分化,构成了一幅由危机和希望、批判和创造所交错构成的激荡人心的历史文化景象。经历三百多年发展而极端成熟化的现代主义,正当其内含理论能量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其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悖论性也充分地暴露出来了。后现代主义就是如此地在现代主义不知不觉的发展和危机中,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内部逐渐地生长出来的。
这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互交接、现代性通过后现代性进行深刻反省、后现代性正不断吞噬和超越现代性的时代。这一切,标志着西方社会文化舞台,正在掀开新时代的历史帷幕。
正是在思想创造及其相互争论的过程中,马克思思想不但从不缺席,而且还主动经受考验,坦然面对各种挑战,以身比试,使马克思主义本身,不但没有被淘汰,反而在争论中几经重估重建重构的过程而连续浴火重生,马克思思想本身以其内在思想生命力继续维持在思想学术界的突出地位。
当然,同时也要看到,马克思思想所遭遇的危机,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不是可以简单分析论述明白的。由于马克思学说具有独特的历史、意识形态性质和实践意义,使它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表现出非常复杂的和矛盾的特征;人们往往把它同世界上各种标榜马克思主义的党派和实际活动简单地等同起来,因而未能充分估计和正确评价马克思学说的理论意义。美国纽约社会研究新校教授海尔布隆纳R. L. Heilbroner, 1919-2005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现代世界中一个令人时刻感到惊悸的存在,是激起人们最热切的希望和恐惧、并使人产生种种大相径庭的见解的根源 。
从1978年到80年代初,中国正在迈开走向全面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也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在中国市场经济旋风的冲击下,中国竟有相当多的人,未经冷静思考,赶时髦,就把马克思著作成批地销售到旧书店,试图把马克思打入冷宫。刚刚出国留学、又急于更深入研究马克思思想的我,也就在那个时候,轻而易举地廉价购买了完整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在世界范围内,柏林墙的倒塌以及原苏联和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集团的瓦解,促使西方国家中的右翼知识分子乘机对马克思倡导的国际共产主义事业进行攻击,他们不仅发动了对马克思及其原来的追随者的政治攻击,而且还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试图一方面论证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理论的正当性,同时另一方面也全面地对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展开新的讨伐。
适应这个需要,从80年代到21世纪初,西方媒体出版和传播一系列否定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悲情的收获:苏联集体化及残暴的饥荒》 、《重评斯大林的恐怖统治》 、《苏联的人权状况及其与美国的比较》 以及《共产主义黑皮书》 等。在法国出版的《共产主义黑皮书》尤其尖锐地把共产主义与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相提并论,试图全盘抹煞近两百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成果。
显然,对于任何一位历史伟人及其思想,都比对于其他社会现象的评价更加复杂得多。因此,对像马克思这样的历史人物的思想的评价,往往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还要在极其广阔而复杂的空间维度中,进行反复的实践的检验,在多学科和多领域的测试和分析,才能得出较为认真可靠的结论。
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特别强调对长时段longue dure进行宏观微观双重历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认为,历史发展或快或慢,但推动历史的深层力量却只有在长时段中才能发生作用以及被把握。年鉴学派为此全面调查、分析、研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缓慢变化过程,同时又把习俗、心态当成历史的度量衡,将技术、能源使用形式(如人力、畜力转换成水力、风力、机械力的转换过程)以及对人们社会基本现象和问题的态度(如对劳动的鄙视转换成劳动进步的概念、对死亡的消极恐惧转换成逐步控制死亡的观念、把消费与勤俭相对立转换成把消费当成生活时尚的观念等)看作是历史分期的标准,如此等等。
真正体现历史性质的现象,只有在宏观微观以及长程短程相结合的复杂观察研究视野内,才能发现它们的真正性质,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历史本身。
马克思思想及其效应,由于紧密地与近现代社会的命运相联系,对它的观察分析也只能在长时段和短时段综合研究中进行。
但问题的核心正是在于马克思思想本身的性质及其内在精神威力。马克思思想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之后的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威力,对于当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重建发生深远的理论影响 。美国拉法耶特大学哲学系主任乔治帕尼查George E. Panichas承认: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年的今天,卡尔马克思的最为广阔的影响,是任何一位学院式训练出来的哲学家所不能及的 。
应迎上述挑战,德里达和让贾克贝格尔Jean-Jacques Becker, 1928- 一起 ,连续发表批判性著作,最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幽灵》 ,一方面站在正义的立场,试图客观地重新评估马克思的思想价值及其历史效应,同时也强调新时期继续进行对抗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德里达甚至以借喻形式主张重建新国际,以便发动全球正义力量阻止右翼分子的新神圣同盟对历史的歪曲。
德里达认为,马克思本人虽然逝世了,但他的思想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德里达使用幽灵概念,不但是为了直接应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话语来回击反共分子,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宣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个新时代的特点,就是传媒技术改变了全球时空结构,使虚拟的事物以无形的方式无所不在,制造传播、印记和各种共时化的存在条件,使真实的和虚幻的事物混淆起来,生死模糊,真假不分,社会的发展趋势难以捕捉和不可预测,出现非生非死、非在场非缺席、非真非假的现象。
德里达说:马克思有一段用幽灵论及哈姆雷特的文字。无论如何,幽灵性和鬼的特点是与可见性、巨大可见性的关系,而可见性总是在地平线上出现,就是在未来道路上出现。至于鬼魂(revenant),我们看不见他必然来,它不必然是可见的。他的到来是不可预见、不可见的。...,我可以大胆地说,事件,要来到的事情,不可预见地像鬼魂,而不是像幽灵和鬼两者那样来临 。
与此同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当代马克思》Actuel Marx编辑委员会在1990年五月中旬,在巴黎大学召开了共产主义的终结?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的国际研讨会La Fin du Communisme? Lactualit du Marxisme? Colloque International, Sorbonne, Paris.17-19 Mai 1990。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以及法国著名学者,经过激烈的、而又相互包容的民主争论,一致肯定马克思学说迄今仍有生命力,尤其重视马克思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理论重建的意义。
该研讨会上由纽约布劳岱研究中心Fernand Braudel Center主任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1930- 教授主持的讨论会深入探索在长远的历史时期内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问题Capitalisme et socialisme dans la longue dure historique。从长远的历史观点,马克思思想是人类文化的发展的重要产品,它总要不可免地伴随着一次又一次重大社会历史危机而被不断重复地怀疑、评价和分析。苏东欧集团的崩溃事件后较长时间的平静思索,又使理论界对于马克思思想的意义有更深的认识。
1995年九月在法国巴黎大学召开的规模更为盛大的纪念和评价马克思国际学术研讨会,邀集了全世界最负盛名的马克思学说研究者,包括英国的分析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柯亨Gerry A. Cohen, 1941-2009、雷默John E. Roemer, 1945- 等人,美国的世界体系理论思想家华勒斯坦;当然也包括法国最著名的马克思学说专家、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系系主任艾建巴里巴Etienne Balibar, 1942- 、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托舍尔Andre Tosel, 1941-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理论家拉毕卡以及成功地将马克思学说运用于当代人类学研究中的法国马克思主义社会人类学家哥德里耶Maurice Godelier, 1934- 等人。这次会议正是针对80年代末发生的苏东欧国家崩溃事件,针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转折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的复杂性,展开深入的讨论,并给予尽可能客观的和具体的评价 。
80年代至90年代的重重危机给予马克思思想提出的各种挑战,推动了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浪潮,使马克思思想在21世纪进一步获得了自我激活的新机会,也因此又一次实现了思想更新过程。在这期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等迅速传播。
虽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早在英美哲学界潜伏酝酿很久,但这一学派基本上是在80年代,以原有的九月群体September Group为基本队伍,正式登上理论舞台,他们试图运用英美哲学界中传统的分析方法,旨在更精细、更具体地研究马克思思想。他们的成员包括柯亨Gerald Cohen, 1941-2009、雷默John Roemer、埃尔斯特Jon Elster, 1940- 、亚当普勒兹沃尔斯基Adam Przeworski, 1940- 、埃里克奥林莱特Erik Olin Wright, 1947-、范巴利兹Philippe Van Parijs, 1951- 、罗伯特-燕范德温Robert-Jan van der Veen, 1943-、罗伯特布廉纳Robert Brenner, 1943-等。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出现的同时,生态的马克思主义也应运而生。
全球化提供了研究马克思思想的新视野,从新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当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表现了21世纪多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多元主义思潮对马克思思想研究的影响。同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及传播,也反映了全球化以来的时代要求,表现了马克思思想对时代精神的敏感性及其强大适应能力。
拙著《新马克思主义导引》在80年代于香港初版后,立即受到港澳台学术界的强烈反应。香港天地出版社总编辑陈松龄先生写信告诉我,拙著在三年内连续再版三次,而当时仍然处于戒严状态的台湾,无数青年学生把《新马克思主义导引》秘密地运往台湾,在青年学生中广为传播,甚至相互影印传递。1990年之后,台湾又先后由洞察出版社和远流出版社两次大规模地再版。
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始终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思想各个方面交错进行的。他在《资本论》中甚至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规律。当代社会的复杂性要求我们从多学科综合的观点和方法。在当代社会理论家中,越来越多的人引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并试图综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深入研究当代社会因自然科学和技术猛烈迅速地发展而引起的重大变化。德国社会理论家鲁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所提出的社会系统理论,就是将现代自然科学系统理论的重要成果加以总结,并应用到社会结构的分析中去。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也尽可能从自然同社会、历史同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去观察社会的整体和它的各个部份。这就决定了马克思要从多学科整合和分析的观点去考察社会,建构起他的社会理论。马克思本人是学法学、哲学和历史出身的。但他在研究社会的时候,还不只是从法学、哲学和历史的观点,而且还从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观点去进行。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全球化时代,社会的结构和社会运作的逻辑以及研究两者的社会科学和社会理论都变得更加复杂。由马克思所开创的多学科整合观点,首先在追随马克思思想的第一批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家中发生了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在他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就职演说中指出,社会批判理论所寻求的,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哲学。这种新型哲学的目的,是对人的命运作哲学的诠释;但这里所指的人,不是单纯的个人,而是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成员。因此,社会哲学所要研究的现象,都是同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这也就是说,它要研究人的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国家、法律、经济、宗教和文化艺术等等。总之,就是作为整体的人类文化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一般条件。既然如此,这种新型的社会哲学就要同研究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多学科的整合研究。然而,霍克海默又强调,这种结合不应重复以往那种庸俗的结合,如黑格尔试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体系那样;这种结合是一种哲学的综合,也就是或多或少以带有建设性的方式,对于思想观念、本质性、总体性、客观精神的自治领域、有意义的单位、人民的精神面貌的一切方面,作为存在的原本性和最真实的表现,进行或多或少的哲学的概括 。在这里,霍克海默概括地描述了他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多学科和多元的社会哲学interdisziplinaere und pluralistische Sozialphilosophie的最初形态。霍克海默一方面强调社会哲学研究对象的全面性和总体性,另一方面又强调研究方式和方法的哲学性和理论性。他既反对片面地、孤立地研究社会现象,又反对单纯经验主义地、实证主义地研究各个现象。所以,这是一种新型的理论与实践,哲学与科学、综合与分析、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高度结合。他要求创造性地把马克思的理论同研究社会生活和人类文化的各门新型学科和文化哲学结合在一起。正是在霍克海默的多学科整合研究纲领的基础上,社会批判理论成功地将马克思的思想同精神分析学、现代历史哲学、狄尔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的文化哲学、生活哲学、存在主义、以及各种现代批判哲学相结合,同时也注意到当代自然科学的新研究成果,真正地实现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对于社会研究的综合。
由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家所系统发展的多学科整合的社会理论研究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批判的社会理论各个派别中,又有新的发展。
在第二代和第三代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队伍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者有:哈伯玛斯Jrgen Habermas, 1929- 、霍耐特Axel Honneth, 1949- 、汉斯约阿斯Hans Joas, 1948- 、鲁兹温格尔Lutz Wingert, 1958- 、约舍夫弗吕斯特Josef Frchtl, 1954- 、莱纳佛斯特 Rainer Forst, 1964- 、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 1944- 、豪克布伦柯斯Hauke Brunkhorst, 1945- 、米萨布卢姆里克Micha Brumlik, 1947-、马蒂阿斯鲁兹巴赫曼Matthias Lutz-Bachmann, 1952- 、贡兹林斯密特诺尔Gunzelin Schmid Nerr, 1947- 、克利斯朵夫蒙克Christoph Menke, 1958- 、马丁希尔Martin Seel, 1954-、马蒂阿斯凯德纳尔Matthias Kettner, 1955-、沃尔夫冈古尔曼Wolfgang Kuhlmann, 1939-、赫尔穆特杜比尔Helmut Dubiel, 1946-2015、龚德尔弗朗克贝尔克Gnter Frankenberg, 1945-、克劳斯贡德尔Klaus Gnther, 1957-、葛德鲁特柯赫Gertrud Koch, 1949-、尹格博尔格毛斯Ingeborg Maus, 1937- 、赫尔达纳格尔多斯卡尔Herta Nagl-Docekal, 1944-以及贝恩哈特彼得Bernhard Peters, 1949-2005等。
这些第二代至第三代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绝大多数出生于40年代之后,对当代社会文化的新特征有较强的敏感性,在理论上已经逐渐脱离第一代思想家的基本观点,更多地朝向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研究的广阔领域。
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从一开始就继承了人类创建社会和文化以来所表现的理性反思的精神,表现了人类创造中永不满足现状的进取精神,表现出人类本性中不断自我超越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马克思思想的丰富性及其生命力,恰恰成为马克思思想研究的积极动力,因为它一方面鼓励所有认真从事学术研究事业的知识分子不断地去开发和发现马克思思想的丰富内容,另一方面也自然地推动反对马克思思想的人们竭力地开展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和窜改,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对认真研究马克思思想的活动进行打击、阻碍或破坏。但不管怎样,上述两方面的对立,反而有利于马克思思想研究的事业。马克思思想既不属于某一个学派,也不属于任何个人或团体;马克思思想只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对它的自由开放的研究只能推动并有利于全人类的思想文化的复兴事业。
新世纪的到来,进一步开创了马克思思想与整个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一方面马克思思想更深入地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引领着各个学科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批判活动,从而激活了新世纪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新整合及其更新,另一方面,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对马克思思想的全面研究。
新马克思主义只是对马克思思想进行研究的一个派别,而且,这个派别也随着研究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分化而多元化。拙著对法兰克福学派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我来说,只是对马克思思想进行多学科全面研究的开端,而且,拙著所取得的成果是微不足道。面对时代的要求,面对马克思思想研究的广阔远景,我们有必要更冷静地和更全面地研究马克思思想。
关于这一点,即使像雷蒙阿隆Raymond Aron, 1905-1983这样在政治理论上一贯持有自由主义立场的思想家,也都不得不承认:马克思思想的威力,正是在于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及批判;因此,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马克思就始终成为最现实有力的思想家 。阿隆本人,早在20至30年代,当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读书及其后前往德国留学时期,都已经把马克思与韦伯、胡塞尔、海德格尔,列为四位必须优先研究的德国最杰出的思想家 。此后,阿隆几乎一生没有忽视过马克思。正如他的学生卡萨诺瓦和巴舍利耶在发表阿隆的讲稿《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Aron, Marxisme de Marx. 2002时所指出:阿隆终生思考马克思,为此阿隆在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分别于1962和1977年专设两门论述马克思的课程Aron aura toute sa vie rflchi sur Marx, auquel il consacre ses cours de 1962 en Sorbonne et au Collge de France en 1977 。
值得人们深思的是,阿隆在谈到马克思思想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时,还很幽默地说:马克思的思想,既可以用五分钟、五小时,也可以耗费五年或甚至半个世纪来讲述 。为此,阿隆指出:单靠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远远不足于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思想真谛。阿隆还认为,马克思不仅覆盖了整个近代西方思想史,而且还通过他所重点探讨的自由必然、理论实践、革命改革等许多既矛盾、又相互联系的成双范畴的内在辩证法,深刻地影响了足足半个多世纪的西方当代哲学的发展进程。
所以,面对世纪交替的历史时刻,巴黎《文学杂志》出版的专号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指出:雅尔塔和柏林两座墙,各自如此突然的倒塌,产生了一系列的后果,其中之一便是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马克思和他的著作。对于理解19世纪和20世纪,毫无疑问,马克思是必不可少的 。
衷心希望拙著的再版,不只是有利于理解已经过去的历史,而且还有利于促使人们更冷静地思考时代的要求,使我们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成为造福于全人类的崇高文化建设事业的一部分。
高宣扬
2016年8月20日
巴黎东郊马尔纳河谷寒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