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HK$
66.7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HK$
92.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HK$
81.4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HK$
151.0
《
有兽焉.8
》
售價:HK$
68.8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HK$
70.8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HK$
115.6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HK$
217.8
編輯推薦:
畅销书《逃不开的经济周期》《金融心理学》作者*力作
集人类历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身,极具知识性与可读性
与斯蒂芬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尼尔弗格森的《文明》、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和马特里德利的《理性乐观派》比肩
创新力是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挑战的关键
本书为各大企业与社会提供释放创新力、持续繁荣发展的启示
內容簡介:
钻木取火的人类如何一步步走向交易?曾经繁荣的文明因何没落?为什么工业革命诞生于潮湿多风的英国,而不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法国?科学家曾预言的资源枯竭为何从未真正发生?而经济发展正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人类的确找到了通向文明的钥匙,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搞清此乃何物。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水源、土壤、矿物、气候然而,荡气回肠的历史终究使我们认识到,创新力才是应对种种挑战的关键。
1903年,《泰晤士报》曾写到尝试开发飞行器是浪费时间,而仅仅几周后,莱特兄弟试飞成功。1920年,《纽约时报》曾称制造火箭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49年后美国人登上月球之际,他们为自己的错误深表遗憾。1949年,作为电子计算机的共同发明人,约翰冯诺伊曼在评论该发明的未来时说:目前看来,我们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过我还是得对发表这样的言论保持谨慎,因为5年后再听可能就会相当愚蠢。
人类的创新力不同于有限的资源,它可以不断地扩张,并自我革新。本书作者拉斯特维德以宏大的笔法写出人类发展历程中,创新力的诞生、发展、起落,以及如何利用创新力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既溯本逐源,又立足现在,给予指引,以赢得未来。钻木取火的人类如何一步步走向交易?曾经繁荣的文明因何没落?为什么工业革命诞生于潮湿多风的英国,而不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法国?科学家曾预言的资源枯竭为何从未真正发生?而经济发展正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人类的确找到了通向文明的钥匙,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搞清此乃何物。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水源、土壤、矿物、气候然而,荡气回肠的历史终究使我们认识到,创新力才是应对种种挑战的关键。
1903年,《泰晤士报》曾写到尝试开发飞行器是浪费时间,而仅仅几周后,莱特兄弟试飞成功。1920年,《纽约时报》曾称制造火箭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49年后美国人登上月球之际,他们为自己的错误深表遗憾。1949年,作为电子计算机的共同发明人,约翰冯诺伊曼在评论该发明的未来时说:目前看来,我们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过我还是得对发表这样的言论保持谨慎,因为5年后再听可能就会相当愚蠢。
人类的创新力不同于有限的资源,它可以不断地扩张,并自我革新。本书作者拉斯特维德以宏大的笔法写出人类发展历程中,创新力的诞生、发展、起落,以及如何利用创新力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既溯本逐源,又立足现在,给予指引,以赢得未来。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正饱受诸多问题的困扰。这本引人入胜的重要著作不但解释了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规律,同时也为各国提供解决办法释放创新力,提高适应能力。我们只有凭借创造力带来的无限力量才能克服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關於作者:
拉斯特维德(Lars Tvede)
畅销书《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作者。
全美期货协会(芝加哥)注册金融衍生品交易师,国际商务学士,工程学硕士。拉斯在投资组合管理和投资银行领域从业长达11年,随后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高科技与电信产业,在卫星通信和移动互联领域创办了数家知名高科技公司。此外,他作为创始人还成功创立了白鲸(Beluga)金融交易公司。
拉斯特维德已出版多部著作,涉及营销战略、技术创新、金融市场、通用经济学及期货贸易等,他的作品经50多次再版,被翻译成11种语言。拉斯特维德经常出现在TED演讲等国际媒体上,他还被《简明行销圣经》(The Guru Guide to Marketing)评为全球营销战略领域62位大师之一。
目錄 :
前 言 从太空鸟瞰人类的创新力
第一部分 创新力如何发展
第1章 创新力出现之时
第2章 驯服生命
第3章 思想的力量
第二部分 创新力的兴衰史
第4章 早期文明社会
第5章 欧洲再次崛起
第6章 伟大的腾飞
第7章 创新核心的问题
第8章 创新力如何消失
第9章 为何西方一枝独秀?
第三部分 创新力如何改变人类
第10章 人类是如何学会合作的?
第11章 创新力与文化
第四部分 否定论的兴起
第12章 即将枯竭的想法
第13章 自由市场的自我毁灭
第14章 我们正在耗尽世界上最后的资源
第15章 发展是否破坏了环境?
第五部分 社会沉疾
第16章 法律陷阱
第17章 公共生产力
第18章 过度税收和公共借款
第19章 捐赠疑云
第六部分 理性的天敌
第20章 新卢德派和恐慌制造者
第21章 环保法西斯分子和伪科学家
第22章 胡言乱语、愤世嫉俗、江湖骗子
第23章 乌托邦社会工程师
第七部分 拯救创新力
第24章 创新力的12中威胁
第25章 创意国度
第26章 未来的世界
內容試閱 :
从太空鸟瞰人类的创新力
哇!那个孤零零的小行星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这是宇航员在地球外层空间首次回望地球时发出的感叹。我们不妨先听听曾乘坐阿波罗14号宇宙飞船登月的艾伦谢泼德(Alan Shepard)是怎么说的:
如果有人在飞行前问我:你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时会忘乎所以,失去控制吗?我肯定会说:不会,怎么可能。但当我真正地站在月球上,第一次回头看到地球时,不禁痛哭失声。
月球距离地球 384 000 公里,因此从月球上看,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但如果宇航员在距离地面200~300 公里的高空绕地飞行,他们就能分辨出山峦、冰川、沙漠、主要湖泊等不同地貌。
但即使在这个高度,依然很难发现人类文明的任何迹象。看地球的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并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在2003年曾这样说过。的确,他若不是深知地球的情况,可能还会认为这个美丽的行星上无人居住。
不过,这只是从阳光照射的光亮一侧观察地球时看到的景象。从没有光照的黑暗一侧,就能明显地观察到人类文明的迹象,黑暗当中闪烁着的人造光芒好似满天繁星,照亮了这个星球。他知道,这些都是电力网络、玻璃、 照明灯光等人类文明发出的光亮。换句话说,也是人类创新力的有力展现。
如果一艘来自外星的宇宙飞船从此经过,飞船上的乘客看到这样的夜景,会做何感想?他们可能首先也会哇地叫出声来,然后可能其中有人判断:这里一定生活着某种智能生物!有人可能回应:他们和我们一样发现了通向文明的钥匙!飞船上的乘客可能也会造访月球,发现人类在上面留下的脚印和小国旗,可能还会吃惊地发现一个高尔夫球杆和两个高尔夫球(我们后面会提到),他们的结论是智能生物肯定到过月球。
得出初步结论之后,他们可能会将注意力转回夜晚的地球,发现地球上的光亮大都集中在河流和海岸附近,而其他大部分区域还是漆黑一片。是因为这些漆黑一片的地方不宜居住吗? 他们也许会产生疑问,还是因为文明尚未传播到这些地方?
地球人对此自然心知肚明。漆黑一片的地区有些确实无法居住,但另外一些其实早已人满为患。比如在非洲的很多地方,晚上几乎没有任何光亮,从太空基本无所察觉,但在这里居住的人口已超过10亿。
非洲国家博茨瓦纳共和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数十年来在全球一直名列前茅。如果白天从人造卫星上看,这个国家并不显得特别富庶,但1980~2010年的30年间,该国的人均购买力增长了8倍,现在该国的富庶程度已是中国的两倍。到了夜晚,从卫星图像上可以看到,该国首都哈博罗内闪耀的光芒在整个非洲大陆独领风骚:它已经超越了中国!
这样的成就令人钦佩,同时也有些让人不解:作为其邻国,津巴布韦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400 美元还不到博茨瓦纳的130。更为奇怪的是,津巴布韦在1980 年时与博茨瓦纳的平均收入差距还并不大。但在1980 年以后,津巴布韦人的生活水平几乎下降了一半,而博茨瓦纳的经济却取得了成功。到了2009年,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高达489 000 000 000%,迫使其不得不放弃使用本国货币,改用美元。随着经济的恶化,该国的平均预期寿命也从1980年的65岁降至2010年34岁,该国政府在2013年1月排除万难发放工资之后宣布,政府仅剩217美元。
不是217亿美元,而是217 美元。
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这两个邻国截然相反的发展经历,可谓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例如,以色列2010 年的人均收入比叙利亚高6倍(当然,这是在后者陷入内战以前的数据),比约旦或埃及高出大约5倍。美国人的收入要比他们的近邻墨西哥高3倍,而中国香港人的平均收入要比中国内地同胞高出大约6倍。
的确如此,许多国家虽为邻国,但经济发展形势迥然不同,这里还有一个颇为奇怪的故事:在1900年,阿根廷超过瑞典成为全球排名第12的富裕国家,在随后的50多年里,阿根廷的经济也一直与德国不分伯仲。
事实就是这样。
但是到了2013年,阿根廷的排名直线下滑,其购买力已降至全球第73位,最终竟被博茨瓦纳超越!
感觉奇怪吗?更有甚者:1922年,英国统治着全球超过15的土地,其统治的人口和经济更是远远超过本土的规模,英国本土面积仅占其统治土地面积的0.2%,而英国的人口仅占其统治人口数量的1%。但是50年后,大英帝国已经荡然无存,英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0%以上,其最高税率和资本利得税率也分别高达83%和98%,该国不得不依靠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紧急贷款以避免破产。为什么会这样?
国际上介绍穷国如何取得成功、走向富裕的著作可谓浩如烟海,比如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经阐述国家如何才能复制丹麦模式,他认为丹麦是成功构建国家机构的典范。毫无疑问,如何成功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但是如果仔细想想历史上曾出现连续破产和混乱的阿根廷之路,应该也会非常有趣。西方科学家对于穷国如何发展经济,走向繁荣已做过无数研究,但他们对于富国如何衰败没落很少关注。或许他们也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因为正如我们即将在下文中看到的,不少国家最终还是走上了这条没落之路。此类研究相对缺乏的现象说明,很多西方人并不相信经济衰退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但这种可能是绝对存在的。试想: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大约200个庞大的帝国,现在这些帝国无一例外都已烟消云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诸如印加、阿兹特克、巴比伦、莫卧儿、奥斯曼等帝国的灭亡?古埃及文明曾一度是世界最发达的文明,但随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人认为,埃及在后来的1 000多年里都处于停滞不前,甚至下滑倒退的状态。伊拉克的巴格达市曾经是知识的殿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便坐落在此,与埃及名城亚历山大和西班牙南部科尔多瓦的图书馆并称世界三大图书馆,但这三家图书馆后来均被人为烧毁殆尽。古代雅典文明的光辉曾经闪耀全世界,但无论是当今的希腊还是其首都雅典均已无法同日而语。
除此以外,还有更多实例值得思考:1 000年前的中国,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远超北欧。当中国人在诗社和画坊里享受艺术时,丹麦人还在刀耕火种。然而,中国经济随后开始衰落,到了1980 年,其生活水平已下降到与索马里不相上下,而丹麦已经成为弗朗西斯福山眼中先进国家的典范。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本书的主要观点:古往今来,众多帝国和文明的兴衰起伏,都与创新力息息相关,能够充分激发创新力,国家就会繁荣强大,如果阻碍创新力的产生(很多都有此倾向),国家就会腐化灭亡。与诸多学者意见相左的是,国家兴衰成败的原因很难通过比较土地是否肥沃、动植物是否多样、矿物质是否丰富等资源状况来解释清楚,一些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和瑞士)反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气候差异无法成为国家在财富状况和人力发展水平上产生不同的原因。虽然气候炎热的非洲中部总体发展水平与北部和南非相比有些落后,但仍有许多与之相反的例子。此外,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地区、哥斯达黎加和夏威夷等气候炎热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也相当可观,气候炎热潮湿的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在经济上也都取得了爆炸性增长。在古代,世界上最繁荣的文明大多诞生于温带或热带地区,当时中东地区的生活水平要远高于北欧这都是在发现石油之前。
为什么工业革命诞生于潮湿多风的苏格兰,而不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法国呢?如果气候是决定因素,那怎么解释澳大利亚在原住民统治时期和英国统治下的巨大差异呢?此外,15世纪的阿兹特克人曾比北美印第安人更富有。1 000年前非洲的生活水平要高于欧洲,或者至少也在同一水平。
今天,很多生活在较冷地区的人民依然一贫如洗。比如在阿尔巴尼亚、土库曼斯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部分地区,很多人贫困潦倒,生活艰难。
当然,可能还有第三种解释:人的因素。这个话题在学术界一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因为不少业余学者提出经济状况不同是由智力差异造成的,他们认为一些种族在智力上超过了其他种族其实就是种族主义理论。然而,我们在本书第11章将会看到,事实的因果关系和上述理论正好相反:社会文明促进人类智力发展的程度远高于人类智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
综上所述,问题的答案既不是气候状况,也不是矿产资源、土壤质量、有益动植物数量,更不是种族优劣。诸如中国、英国等国的经济为何能一度领先世界,后来由盛转衰,而后又绝地反弹?资源和环境因素对此无法做出解释。自然环境决定论同样无法解释为何一些资源丰富、位置优越的国家却一贫如洗。此外也无法解释阿根廷的兴衰。
科学家贾里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给出的解释存在缺陷,后来他又提出了更有趣的补充:欧亚大陆(欧洲和亚洲的陆地合在一起)是一块东西走向的超大陆地,人们在被称为新月沃土a的广袤土地上繁衍生息,横贯东西的气候条件也大致相同。而在美洲的情况就大不一样,由于美洲大陆是南北走向,不但由南到北气候多样,而且在美洲中部还隔着狭窄的海峡。毫无疑问,这些因素在4 000年前肯定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但是该理论还是无法解释为何在今天的新月沃土里,如阿尔巴尼亚、阿富汗和德国等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上依旧天差地别,而在美洲,也有如玻利维亚和加拿大这样发展状况截然不同的国家。
本书中,我们会看到只有一个地理因素与国家的长期发展有关:具备航行条件的海岸线和河流水道。本书会对此做仔细研究,但请注意,这个因素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其蕴含渔业资源,或能够提供饮用水源和灌溉用水。水上通道的重要作用在于其促进了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换句话说,由于水上通道的存在,竞争环境下自愿双赢的交易活动成为可能。新加坡虽然三面环海,却并未依靠渔业养殖或捕捞发展本国经济,时至今日,该国的鱼肉和饮用水均依靠进口。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原因是依靠贸易和思想的对外交流,而该国拥有的水上通道在这方面提供了便利。因此,它的成功依靠的是相互交流,而不是自然资源:这就是创新力。
创新力是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是如何才能获得创新力呢?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里谈到,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系统当中,具备几个关键因素之后,创新力就会自发产生只要充满活力,这个系统可以是某种自然生态、某个商业领域,也可以是整个人类文明,或其他任何东西。一旦拥有,系统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取得自然而然且富有创造的发展,无须制定其他发展规划。我们能亲眼见到这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逐渐改变自然生态、商业领域,甚至人类文明,长此以往,结果必会令人惊艳。
本书第一部分将讲述创新力自发产生的一些基本原则。第1章初步介绍,第2章详细阐述,到第3章结尾就会清晰明确。我们会用这些原则作为参照系介绍后面的内容。
在本书当中,我们会看到几百年前西方国家如何开启了一趟轰轰烈烈的创新之旅,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极具创造性的连锁反应,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整个过程并没有人为制定的详细规划,相反,曾出现不少领导人试图扼杀社会正在孕育的创新力,但这些企图都以失败告终,个中缘由,本书也会介绍。
本书的论据之一是,创新力(以及它所带来的变化)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并非锦上添花,而是不可或缺。停滞不前的社会终将走向灭亡,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社会文化在萧条停滞中逐渐衰落。
创新力是孕育灿烂文明的关键所在,本书第二部分将对此做出详细研究,分析西方文明为何能在创新力上超越其他文明。
本书第三部分关于人类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带来的深远影响之一:所谓文明的进程。之后,我们会谈到目前颇受关注的另一个话题,静态社会产生的原因:缺乏创新机遇、资金过度集中,资源面临枯竭以及环境问题等。
随后的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主要研究西方社会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债务危机、结构性失业、非理性主义、反技术偏见等。简而言之,我们会发现不少西方国家已经走上了危机四伏的阿根廷之路。
本书在最后一部分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希望能够帮助西方社会乃至所有社会脱胎换骨,重新充满活力和创新力。我当然也希望读者能够各抒己见,以此为契机,提出更好的想法。
这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我们自然要从头讲起:从类人猿和史前人类用异乎寻常的进化方式获得创新力开始。在此过程中,我们会找到人类文明的起源,为何夜晚的地球只有部分地区闪烁着光亮(月球上的高尔夫球具是怎么回事)。正如乘坐宇宙飞船经过地球的外星人所见,我们人类的确找到了通向文明的钥匙,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搞清此乃何物。
总体来看,我们可以说有两种互不相同,但各具特色的方式来概括我们取得的技术进步。第一种是将其看作一个人类创新力的故事,妙趣横生,至少可以被称为大繁荣。
另一种是把它看作一个自组织创新设计空间,这意味着它大致遵循一个预先确定的路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根据创新设计空间组合的简单逻辑,每个技术或技术组合都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下一个连锁反应。比如: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概念,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提出了量子理论,随后就有人[即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将这两人的思想合而为一,形成了原子理论。另一个例子:有人发明了蒸汽机,有人发明了公共马车,那么肯定就会有人将两个组合成汽车或火车,因为它正处于创新设计空间边缘,最有可能实现。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像一个自组织创新设计空间,不可避免地以某种预先确定的顺序扩大,因此同样的产品大约在同一时间会被不同的人发现,这就是专利机构为什么经常在同一时期,甚至同一天收到几乎相同的专利申请。例如,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Bell)于1876年2月14日提出电话的专利申请,这与伊莱沙格雷(Elisha Grey)为电话申请专利正好是同一天。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在他的著作《西方将主宰多久》a中提到,在人类文明最早出现的20项重要发明当中,有15项都在东西方的不同文明中独立出现过,而且出现的顺序完全一致,只是时间相差了2 000多年。
人们会认为创新和增长已经接近饱和,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心理上有某些基本观念暗示我们此时此刻发展已经达到终点。当然,我们通过历史可以了解到之前曾经出现过无数发明,而且新事物涌现的速度还在不断增加,但是我们依然无法想象这种规律如何持续,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发明的基本特征就是无法事先预测。DNA的化学成分在1919年被阴差阳错地提出,人类在1900年能想象得到遗传操作吗?当尼尔斯玻尔于1922年首次提出原子理论时,人们能想到原子能的威力吗?10年之后爱因斯坦还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人类能够利用核能,因为利用核能意味着将原子随意碾碎。
我们不仅不愿意接受新技术,还会经常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在基督诞生前不久的罗马时代,杰出的工程师弗朗提努斯(Sextus Julius Frontinus)曾说:创造发明很久以前就已达到极限,我对进一步发展不抱任何希望。
什么?就凭在船甲板下点上篝火,你就能逆风而上,逆流而行?请原谅,我可没有时间听这些废话。
1803年,面对罗伯特富尔顿(Robert Fulton)提出关于汽船的想法,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如是说。(那一年他的决策屡出偏差,在此之前他以6 800万法郎将占目前美国面积13的土地出售给了当时的美国政府,而这些钱在今天还不足3亿美元。由于看好海地的发展,他当时打算用这笔资金来治理海地。)
再看这个例子:依靠轨道高速行驶绝对无法实现,因为乘客会因无法呼吸窒息而死。戴奥尼修斯拉德纳(Dionysius Lardner)教授曾于1830年发表此番言论。
美国铁路协会在1913年的声明里说:汽车取代铁路进行长途旅行,简直就是白日做梦。1837年,医学教授艾尔弗雷德维尔波氏(Alfred Velpeau)说:消除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就是凭空想象,现在应用这种技术简直是荒谬。他所指的就是麻醉医学。
类似的论调数不胜数。1859年,埃德温德雷克(Edwin L. Drake)开始招募石油钻井工人,但他雇每一个人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石油钻井?有人问他,你是说钻到地下去取油?你是疯了吧。
在飞机的研发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过类似情况。今天,每时每刻都有超过50万架飞机在空中飞行,但在1903年,《泰晤士报》曾经写道:尝试开发飞行器就是在浪费时间。不巧的是,仅仅几个星期后,莱特兄弟就成功地制造出一台飞行器。当波音公司后来推出了波音247型客机时,该公司一名工程师曾说:再不会有比这更大的飞机了。它可以搭乘10名乘客。后来,法国的费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元帅曾说:飞机是一个有趣的玩具,但没有军事价值。此番言论发表于1940年不列颠战役之前。
1920年《纽约时报》报道称,制造火箭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火箭喷出的气体无法产生推力。49年后,在美国人即将登上月球之时,他们发布了幽默的更正语:现在毫无疑问,火箭不但能在真空中运行,而且能在大气中发挥作用,《纽约时报》为自己的错误深表遗憾。
我们缺乏想象力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还体现于商业潜力,这是因为我们不能预见每一个新的核心创新本身看似都是没有用的,但会激发自己的创新设计空间的应用,以后将会带来时尚的转变。当戴维萨尔诺夫(David Sarnoff)试图鼓励他的同事们投资新发明的收音机时,同事们回答说:无线音乐盒没有能想象到的商业价值。谁会为一个没有指定收信人的消息付钱?是的,的确,如果没有申请的话。
同样的怀疑言论在早期技术发展史上也曾出现。1878年,牛津大学的伊拉斯谟威尔逊(Erasmus Wilson)发出了以下关于电力的言论:当巴黎展览结束,电灯关闭之后,就永远不会再度开启。
人们在谈论自己从事的领域时尤其缺乏想象力。1995年,英国电信公司的未来学家伊恩皮尔森(Ian Pearson)在一次演讲中预测,IBM的深蓝计算机,几年内将会击败国际象棋卫冕冠军卡斯帕罗夫(Kasparov)。讲座刚刚结束,就有听众走到他面前,说他确信深蓝的程序永远无法击败卡斯帕罗夫,因为该程序就是由他编写的,他了解其局限性。但仅仅18个月后,事情就发生了。天文学也曾遭到我们的质疑。1888年,天文学家西蒙纽康(Simon Newcomb)说:我们可能已经接近天文学知识的极限了。
然而,科学家和工程师逐渐从他们的经验中吸取教训。1949年,作为电子计算机的共同发明人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评论该发明的未来时说:
目前看来,我们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过我还是得对发表这样的言论保持谨慎,因为5年后再听可能就会相当愚蠢。
是的,你可以这样说,人类的思想不同于有限的资源,而是创新设计空间的一部分,可以通过自组织不断扩张,自我革新。除非我们主动将其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