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

書城自編碼: 294262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评述
作者: 周重林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023504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39/281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0.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有兽焉.8
《 有兽焉.8 》

售價:HK$ 68.8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HK$ 70.8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HK$ 115.6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HK$ 217.8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HK$ 108.9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HK$ 65.8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HK$ 96.8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HK$ 98.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8.6
《茶叶边疆》
+

HK$ 113.1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

HK$ 72.2
《寻茶中国》
+

HK$ 84.1
《藏书票札记》
+

HK$ 57.7
《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
+

HK$ 69.6
《一生充和》
編輯推薦:
◆作者周重林是国内茶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已经出版多部有关茶的专业书和畅销书,其中《茶叶战争》销售额突破20万册,再版16次。
◆本书讲述了茶与民国大师的故事,视角独特,通过茶与大师生活的密切关系,点明茶与文化、与人生、与世态的因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茶视角图书。
◆本书图文结合,内容深刻,收录了上百幅有关茶的图片,其中不乏来自外国媒体下的中国茶照片,更好的诠释了外国语境下的中国茶文化,对于茶研究者,也可作为其专业研究的辅助工具。
內容簡介:
20世纪初期的中国茶馆或有茶的客厅,是一个天才结伴而去的地方。本书顺着茶,进入到了民国大师生活的细部,以茶为核心词汇,串联起交往、品位以及时代风范。
關於作者:
周重林,著名茶文化学者,主要作品有《茶叶战争》《茶叶秘密》《茶叶江山》与《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等。其创办的自媒体茶叶复兴是茶界影响力zui大的媒体之一。2014年,入选《生活月刊》文艺复兴百人集。2014年,获得《中华合作时报》新媒体营销推广个人奖。2016年,获得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兴文强茶杰出贡献奖。 李明,云南邵通人,茶文化研究学者,自媒体茶叶复兴高级编辑,合著与《云南茶生活百科全书》。
目錄
目录
胡适 :他是名副其实的茶博士
鲁迅 :文坛差评师,喝茶有深意
周作人:文人中的茶人,茶人中的文人
梁实秋:知识分子喝茶有什么讲究?
林语堂:茶文化传播大使
闻一多:喝茶是过日子的最低标准
郁达夫:人间有茶便销魂
陶行知 :鲜为人知的茶叶教育
汪曾祺 :我的学问都来自泡茶馆
巴金 :茶馆里的新旧中国
李叔同 :结社与雅集
苏曼殊 :传奇茶僧
丰子恺 :有生命的烟、酒、茶
张爱玲 :上海往事,茶里人生
张恨水 :郎情妾意来碗茶
顾颉刚 :茶香书香的典范
附文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为什么天才总是结群而来?
2015年4月,我们到双江勐库津乔茶厂做一个论坛,效果非常好,喝了几口酒,我就说这是我参加过的最好的论坛。为了证明这不是借酒胡说,我写了一篇随感:《我们能不能低到泥土里?》。
文章说什么呢?就说我们这样开展论坛的独特方式。 别人在城市,在酒店,穿着西装,喝着红酒、洋酒,谈着资本,聊着概念,喊着口号,开高峰论坛。我们呢,来到山里,踩着泥巴,穿着拖鞋,叼着烟,喝着茶,开坝子论坛。
别人的主角是钱和有钱人,我们的主角是茶与茶农,这样的论坛真真是低到泥土里。出门就可以摘到茶叶,弯腰就可以与虫蚁接触,还有那阵阵的清香啊,闻之即醉。
在茶乡根究茶,是我们的一贯风格。喝着茶,读着书,又是我们的日常。是工作,是爱好。
所以常常夸海口,我们是坐着挣钱的那批人哟。
可就在吃烧烤时,掏书包找烟找火机,一阵折腾,不小心把唐德刚那本《胡适口述自传》露了出来,画风顿时就有点尴尬了。
果然,就有人提问:你随身带着这些书?啊啊啊,我要怎么说?
我主业虽然是研究茶,但平常看的,书名带茶的书好像真的很少,旅行箱里还有《创新者的窘境》《旁观者》以及《中国亚洲内陆边疆》
我只好说,表面上看来,这书确实与茶没有一点关系,可是,茶味却无不在其中啊。
胡适之开篇就谈自己是徽州人,徽州是茶乡,他们家还是真正的茶叶世家,六七代做茶那种,家庭依赖茶叶收入供他读书,胡适就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茶庄里,我还去上海看过哩!
大家将信将疑,酒桌上嘛,谁又会与你较真呢?
除了自己。
晚上回到宾馆,我细想不对啊,这书我很早就读过,但那个时候怎么没有注意到其中茶的部分?在唐德刚的注释里,他洋洋洒洒地谈论自己在重庆茶馆学习的经历,又让我想起汪曾褀笔下的昆明茶 馆,当时,王笛叙述成都茶馆以及许多人写的茶馆一下子都浮现了出来。看来,我还是读了不少与茶有关的书。那么,胡适与茶到底有没有更多的故事?我看过的那些名家与茶选本,都没有选过胡适的茶文。我出的《茶叶江山》的编辑冯俊文送过我一本《舍我其谁:胡适》,书中似乎很少谈论他喝茶的场景,他的日记里会不会有?
查查看咯。于是从硬盘里找出了《胡适日记》,从第一页开始读起,等到栗强来宾馆里找我聊天时候,我已经读完了他青年时代的日记。
我们抽着烟,喝着茶,我对他说,我在研究胡适与茶。他一脸困惑,我却在一边暗笑。
从勐库到景迈山,再到勐海、景洪的一路上,我读完了胡适日志的一大半,整理出了与茶有关的若干篇幅,等我一周后回到昆明 时,已经把《胡适日记》都通读一遍了。接着又阅读他的往来书信集,看到他给族叔胡近仁写信拒绝为胡博士茶代言时,我觉得我可以以此写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胡适到了美国,家人数次从万里之遥为他寄龙井。他以茶之名,邀请韦莲司到居所聊天,引得法国教员侧目。在一次茶叙上,他提出了白话文运动,引发百年巨变。在另一次茶叙上,他们促成了赛先生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胡适喜欢热闹,要是某一天访客少了,他会表现出惊讶。有时候,我怕读日记,太过于琐碎,又总怀疑作者过分修饰。你看,胡适去烟霞洞喝龙井,明明有美人相伴,可他就是不提。
好吧,《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就是由胡适的轶事引发,就是我抱着好奇心,去看看他的朋友圈如何喝茶,是何等面貌。
随着阅读,我继而又发现,与胡适同求学于哥伦比亚大学,既是同乡又是同门的陶行知,还在茶里提出了教育功用问题,他的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有一片茶园,有一个茶馆,还有一副极好的对联:嘻嘻哈哈喝茶 叽叽咕咕谈心。这副对联与我的日常状态很契合,所以支离子大笔一挥,挂在我办公室门口。
对中国学生来说,他们早已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字烂熟于心,但知晓那是陶行知所写者则寥寥无几。
在晓庄,晚饭后,茶会锣鼓声一响,农夫、学生、老师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茶馆,学生教农民识字,农民教学生生产知识。我们双江茶业论坛也是这般,勐库东西半山的茶农,在约定的日子与时间,开着皮卡车,骑着摩托车,说着拉祜语、傣语、佤语与汉语来到我们身边。
陶行知说:我们没有教室,没有礼堂,但我们的学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蓝色的天是我们的屋顶,灿烂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我们在这伟大的学校里,可以得着丰富的教育。
这是低到泥土里的教育风格,陶行知放弃了东南大学教授之职,深入到乡村去,为我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范本。回到大都市北京,在高校当教授的胡适之,已经形成了另一个喝茶圈子。李明来到他们的茶桌前,倾听他们的交谈,告诉我们,这群人不仅学问做得好,也懂得如何生活。
我们团队开会,讨论逝去的生活,重点是说民国那代人,是怎么在动荡的日子里,坚持做学问。这也是为自己所做的努力寻找一个方向,像我们这样十多年来专注一个冷僻行业研究的人,到底价值几何?
把茶生活单独拎出来谈,难道仅仅是因为我们嗜好茶,我们以茶文化为业?
李希霍芬论述中国皇皇巨著,为什么仅丝绸之路成为独特的标签符号?难道我们不知道,那条古老的商路,白雪飘飘,白骨成山,又有多少人到白发还没有回到故乡?他为什么偏偏选择了那柔软、华美又奢靡的丝绸来命名?
东西方之间,居然由如此绵柔之物来打通,极边之地因为丝绸,一下子成为世界的中心,它跨越了群山,飞跃驼峰,掠过雪山、沙漠,穿过佛珠、白帽、十字架,包裹起高矮胖瘦各种身段,无论你出生在哪里,信仰什么。
今天的中国,再次用丝绸之路的历史来思考自身,思考世界演进的方式。
20多年前,木霁弘、陈保亚等六君子不信服于用南方丝绸之路来描述南方乃至南方国际大通道,他们要为南方重新命名,他们创造出来的概念是:茶马古道。
雨果说,当时机成熟,一个概念即将形成时,即使是集合全世界军队的力量,也无法阻止这个概念的脱颖而出。
茶马古道,是一幅画卷:高山、大江、古道、雪域、骡马、茶叶、盐巴、药材、香料、糖、边销茶、马锅头、马脚子、藏客等独特的元素汇集其中,以及它所焕发出的苍凉意象和惊心动魄是多么激荡人心啊。
马丽华说,茶马古道横空出世,让她得以重新认识西藏那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土地。NHK(日本放送协会)KBS(韩国放送公社)联合拍摄的《茶马古道》纪录片,让多少人看得荡气回肠,热血澎湃。就在今年8月,我们还在办公室接待了一批从广州来重走茶马古道的高中生。
在路上,已经成为时代新生活方式。一年零四个月后,我再返勐库。从昆明出发,经普洱,到景洪,过勐海,在景迈山停留两日后,过澜沧到勐库。这正好与去年我走的路线相反,方向不同,感受的冷与热的顺序也不一样。我随身带的书,是布尔迪厄的《区分》二册,高居翰的中国晚明绘画史一册,王明珂《反
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一册。还有一本《黑暗森林》,《三体》主要看这一本就够了,值得多读几次。
这一年时间里,我们读完了胡适、鲁迅等16人的大部分著作、日记、书信,只是为了在这些文章中找寻到一些与茶有关的证据吗?或许是,但在那么多人讨论民国风范的语境下,我们的研究能贡献什么?又或者我们可以以此看到,茶在这些民国大师的生活里,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茶是生活的底色,在不同人,不同人家,有不同意义。家境并不好的闻一多,把喝茶看成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对他而言,茶是生活的尺度,没有茶的日子不叫日子。在美国留学时,他向家里乞讨茶。在青岛的时候,他找梁实秋、黄际遇蹭茶。在联大南迁路上,他把没有茶喝的日子列为最苦的日子。一旦喝上茶,他便大呼过上了开荤的好日子。到了昆明,他找陈梦家蹭茶,找叶公超蹭茶
家境不错的梁实秋,在北京中山公园里,用一杯茶与程季淑定下终身。在家里,程季淑用一杯茶来尽孝道,茶具的选择,茶汤的温度,送茶的时间都是那么用心。到了晚年,梁实秋还念念不忘在中山公园喝过的那一杯茶,他被当下视为生活大师,在于他的讲究,纵是生活再艰苦,也不会放弃品位,而品位,就是以其一生去践行生活,喝要喝得礼仪周全,写要写得仪态万千。
周氏兄弟都是嗜茶者,对茶的态度却不同。
别人喝茶,喝出的是和气,现世安好,岁月温柔。鲁迅喝茶,喝出的却是怒气,享清福也成了讽刺。他常年杯不离手,茶不离口,娶了擅长功夫茶的许广平。幼时抄《茶经》,青年泡茶馆,晚年在上海大量买茶、施茶。常常以茶会友,送茶当礼,又经常在茶叙中翻脸而去。
以茶入文,以文观茶,周作人无疑是民国那代人里发挥得最好的一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位。他是文人中的茶人,茶人中的文人。他一生都在做一件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打通茶与文字,营造茶香书香的曼妙之境。他常说,读文学书好像喝茶,喝茶就像读文学书。读文学书好像喝茶,讲文学的原理则像是在做茶的研究。茶味究竟如何,只得从茶碗里去求,但是关于茶的种种研究,如植物学里讲茶树,化学里讲茶精或其作用,都是不可少的事,很有益于对茶的理解的。
林语堂呢?他要写出茶有趣的一面,他努力在西方介绍中式生活,他看到了茶于中国人的现实价值,看到中国人对茶的嗜好与依赖,又看到中国人以茶为媒介的广泛社交,茶滋养了中国人,也必然对世界有着可塑的一面。
郁达夫不仅自己爱喝茶,还要让笔下人物走到哪儿都有茶喝。他端起茶杯,笔下人物也端起茶杯。他放下茶杯,笔下人物也放下茶杯。他喝完茶出门,故事也到了尾声。别人写茶的清淡,他写茶的欲望。别人写泡茶馆的闲适,他写泡茶馆之人的懒散。别人写山中茶的野趣,他写山中茶的逍遥。
顺着茶,我们进入到了民国大师生活的局部,以茶为核心词汇,串联起他们的交往、品位以及时代风范。龙井茶是胡适、鲁迅、周作人、梁实秋、郁达夫、张爱玲、巴金等人的挚爱,他们不认识的时候,分别在同一个地方喝茶。他们认识后,又在同一个地方一起喝茶。
如果说鲁迅是冷峭的高山,不经历沧桑世事难以明了。胡适则是开满鲜花的平原,让人随时随地都能从他那里获得如沐春风之感。而汪曾祺是精致的园林,有小桥流水,乱石横空,修竹茅屋,野菜清茶,锅碗瓢盆,让人觉得亲切。他一生慢悠悠的,画几幅画,写几笔字,炒几个小菜,喝口浓茶,写写文章。多少年之后,我们才知道,这叫小日子。
张爱玲透过胡适家里那杯绿茶,看到时光交错,那个穿着长袍的老者身在纽约,说着英文,却依旧像在北京的寓所。 胡适身边站着的江冬秀,更是一位地道的中国老妇。我们则在张爱玲的茶杯里,看到了一个接一个的婉转故事。
那个时候,张恨水在茶馆里,看着进进出出的往来人群,写下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他的梦想是用稿费挣来的钱,买房子:大院子要套着小院子,院子里要有树,要有自来水,方便喝茶,也方便养花。
李叔同与苏曼殊两位空门中人,远非一句禅茶一味就能搪塞过去。丰子恺的茶画,巴金对茶的追忆,是一个时代的绝响。
克罗伯问,为什么天才总是结群而来?在云南有类似的问题,为什么鸡枞总是一窝一窝的?我的回答当然是,有好土壤,有好环境,有好茶。不然,我们怎
么会跑到勐库这样的地方。不然,他们如何度过漫漫长夜?这是自我认同的回答。
一直有人说,要是胡适、梁启超这些人,少玩一些棋牌,少一些以茶会友的交际,学问会做得更好,但王汎森的回答是,也许并非如此。
几年前,我与一位留英的政治思想史学者谈到,我读英国近代几位人文学大师的传记时,发现他们并不都是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而是有参加不完的社交或宴会,为什么还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我的朋友说,他们做学问是一起做的,一群人把一个人的学问功夫顶上去;在无尽的谈论中,一个人从一群人中开发思路与知识,其功效往往是四两拨千斤式的。而我们知道,许多重大的学术进步,就是由四两拨千斤式的一拨而来。最近我与一位数学家谈话,他也同意在数学中,最关键性的创获也往往是来自那一拨。
欧洲成群结伴的天才,在咖啡馆。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的维也纳都是天才成群地来的地方。20世纪初期的中国茶馆或有茶的客厅,同样是一个天才结伴而来的地方。
我们这本书,说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同时,我们也是从故纸堆里把他们召唤出来,呈现他们过去的日子,重新定义我们生活。
周重林
2016年09月22日


胡适:他是名副其实的茶博士
张爱玲透过胡适(1891 - 1962)家里那杯绿茶,看到时光交错,那个穿着长袍的老者身在纽约,说着英文,却依旧像在北京的寓所一般。他身边站着江冬秀,更是一位地道的中国老妇。
茅盾第一次见胡适的时候,对这位年轻人的装束印象极为深刻 :绸长衫、西式裤、黑丝袜、黄皮鞋。他评价说:当时我确实没有见过这样中西合璧的打扮。张中行回忆胡适 :中等以上身材,清秀,以上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就是头发留前不留后,中间高一些。永远穿长袍,好像博士学位不是来自美国。总之,以貌取人,大家共有的印象,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长袍与茶,是胡适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他也好酒,却不善饮。
他反复抽烟,反复戒烟。他喜欢打牌,一玩就是数天。他喜欢开茶会,喜欢与不同行业、不同年纪的人坐在一起把杯言欢。
这位民国时期风头无二的洋博士,一生得了35个荣誉博士,但其生活习惯却是非常中式的,确切地说是非常徽派,穿的衣服以其母亲与妻子缝制的为主,吃以徽派菜为主,喝以绿茶为主。
这一次,我们主要谈谈茶博士胡适。翻阅胡适的日记与书 信,茶无处不在。我的朋友胡适之要是换成与胡适之喝茶的日子,似乎显得更为贴切。在美国,在与友人的茶会上,他们吟诗作对,尽显才情。他们提出了白话文运动,提出了在中国普及赛先生,茶确实有助灵思。
茶博士胡适与他的茶会
胡适出身于徽州茶叶世家,出生在上海的程裕新茶栈,这个巧合大约为胡适终身嗜茶提供了一种解释。
其父胡铁花说:余家世以贩茶为业。先曾祖考创开万和字号茶铺于江苏川沙厅城内,身自经理,藉以为生。(《胡铁花年谱》)到胡适这一代,胡家已经经营茶叶150年有余。两家茶叶店养活了胡氏一家四房,也为胡家有志为学的人提供了经济来源。胡适在自传、演讲中,大都以我是徽州人开头。
他深爱这片土地,常以徽州土特产自居。徽州的这些土特产中,又以茶叶与人闻名天下。茶有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与太平猴魁等,人有朱熹、戴震等,徽商同样也是影响甚大的群体。
胡适最喜欢的饮食, 除了茶,就是徽派火锅。 梁实秋去胡适家吃饭,被绩溪人做的一品火锅排场惊到了,7层菜肴吃得感慨万千。胡适每每去上海,都会约朋友去吃徽派火锅。
徽商南下上海,茶叶是一盘大生意,徽菜馆也是一盘大生意。民国时期,许多人感慨,徽派饮食甚至改变了上海饮食。
胡适在上海读书时所作的《臧晖室日记》,记录了他年轻时候与朋友瑶笙、仲实、君墨、怡荪以及老师王云五等人读书喝茶饮酒看戏的琐事。
对日记的看法,胡适自己说,日记是私人生活、内心生活、思想演变的赤裸裸的历史。他看到另一个胡适,他自己记他打牌,记他吸纸烟,记他时时痛责自己吸纸烟,时时戒烟而终不能戒;记他有一次忽然感情受冲动,几乎变成了一个基督教信徒。
我们看到的胡适,显然是与茶相关的。20世纪初期的上海,茶馆、酒馆林立,青年胡适常到茶馆聚会,以茶会友。
19岁时。余与瑶笙同行至文明雅集吃茶,坐约一时许,瑶笙送余归。道中互论诗文,甚欢。饭后与剑龙同出,以电车至大马路,步行至山东路口折而南,人四马路,至福安吃茶一碗始归。
20岁,他们在去喝茶的路上,目睹了一场火灾,束手无策。下午五时子端来,邀至五龙日升楼吃茶,比至则仲实、君墨及二李皆在,小坐便同出,循大马路至四马路至湖北路西首,忽见一家屋上火发,火势甚烈,北风又甚猛,延烧比邻汇芳茶居及丹桂戏园、言茂园酒馆。下午,与桂梁外出,至青莲阁吃茶。
偶尔,胡适也会去找妓女喝酒,打茶围。他记录道 :晚课既毕,桂梁来邀外出散步。先访祥云不遇,遂至和记,适君墨亦在,小坐。同出至花瑞英家打茶围,其家欲君墨在此打牌,余亦同局。局终出门已一句钟。君墨适小饮已微醺,强邀桂梁及余等至一伎者陈彩云家,其家已闭户卧矣。
后来他们叫醒人,在陈家玩到天明,接着赶去上课。打茶围,胡适自己的解释是 :在妓女房里,嗑瓜子,吸香烟,谈极不相干的天。他强调这与自己的性情不相符, 打球打牌,都是我的玩意儿在公园里闲坐喝茶,于我也不相宜。
有一次,他们喝酒闹事,被带到了警察局。后来胡适多次言及戒 酒,不过,这如同他说要戒烟一样,一辈子都在反复。郁达夫在上海时,也是深夜喝酒,被警察带走。
留美后,胡适对打茶围有所检讨,但胡适从未言要戒茶。不过,打茶围似乎是那一代知识人比较乐意讨论的事情,与胡适有交集的文人,如徐志摩、郁达夫、林语堂等人,都比较热衷于打茶围。
胡适喜欢边喝茶边聊天,在给族亲胡近仁(1883 - 1932)的信中说文人学者多嗜饮茶,可助文思。茶助文思,是中国文人学者,高僧大德的一个共有的认识。嗜好饮茶似乎是胡适偏好传统的一个佐证,他留美后,没有学会喝咖啡,也没有爱上可乐,只会偶尔饮一点洋酒。
1910年,胡适到美国的第一学期,忙于适应环境,也不认识什么人。留美日记第一部分,都与读书有关,少有提及娱乐,更别说喝茶了。
1911年,等他适应了环境,有了朋友,便开始了娱乐生活。主要是打牌,七八月密集打牌。
7月2日,打牌消遣。
7月3日,有休宁人金雨农者,留学威士康星大学电科,已毕业,今日旅行过此,偶于餐馆中遇之,因与偕访仲藩。十二时送之登车。今日天气百一十度。打牌。
7月5日,往暑期学校注册,下午打牌;7月6日、7日、8日都在打牌。7月14日,进舞厅,围观跳舞;7月21日,邀请演说会同仁到居所,打牌;22日,打牌;24日,打牌;25日,打牌;29日,打牌。
8月4日,打牌;8月5日,打牌;8月6日,谈戒烟。胡适开始抽最便宜的烟,后抽最贵的烟卷,后又吸烟草。8月10日,觉得打牌不妥;11日,打牌;23日,打牌;26日,打牌。
9月4日,打牌;9月5日,与同学金涛约定,戒牌,读书。
此后日记中少见打牌。9月28日,胡适决定要卖文养家。
10月,开始写文投稿。
从1913年起,胡适进入了学习与写作状态。
这一年,他的老同学、好友任鸿隽到康奈尔大学读书,胡适又多一位益友。12月23日,他在日记中记载 :在假期中,寂寞无可聊赖,任叔永、杨杏佛二君在余室,因共煮茶夜话,戏联句,成七古一首,亦殊有趣,极欢始散。明日余开一茶会,邀叔永,杏佛,仲藩,钟英,元任,宪先,厘生,周仁,荷生诸君同叙,烹龙井茶,备糕饼数事和之。
这是胡适在留美日记中第一次记载煮茶夜话,胡适说,这游戏本无记录之价值,但他们离国日久,国学疏离,大家在一起玩玩联句,至少比打牌好。
谈诗或煮茗,论时每扬眦,参加夜话的任鸿隽表达了与胡适一样的意思,独坐无聊,胡君适之煮茶相邀,与杨君杏佛三人联句,得七古一章。
联句是古代作诗的方式之一,即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联结成篇。这是古代文人聚会时发明的一种玩法,比的是即兴才华,又有极强的娱乐性,深受参与者喜爱。联句作诗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联成一篇;后来习惯于一人出上句,继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续,最后结篇。
1914年1月23日,伊萨卡下了一场大雪,胡适赏完雪景,回家烹茶写诗。其《大雪放歌》后几句云 :归来烹茶还赋诗,短歌大笑忘日映。开窗相看两不厌,清寒已足消内热。百忧一时且弃置,吾辈不可负此日。
在异国他乡,与好友围炉饮茶,常有收获。6月29日,胡适与胡达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杏佛、任鸿隽等人围炉夜话,商议出一本《科学》月报,此乃影响中国百年之赛先生肇始。
室内小茶有助思之功,公共演讲来口茶能提神。胡适在《演说之道》里说 :演说之前不要吃太饱,最好喝杯茶,或小睡。
茶会在胡适日记里出现频率很高,他是以茶会友的实践者。吾日日择二三人来吾寓为茶会。胡适坦言:此种欢会,其所受益远胜严肃之讲坛演说也。
茶会也能避免许多误解,比如他约自己的红颜知己韦莲司,每每都以茶会名义。1914年6月5日,韦女士邀约同伴出行,胡适说,要是你们散步归来,能到我寓所玩,当烹茶相饷。后来二女过来应约,他也烹茶招待。与胡适同居的法文教员很惊诧,教员之前约女,颇受挫折。目睹胡适的约茶大法后,他顿时脑洞大开。
约心仪女子喝茶,在文化人中有持久的传统。梁实秋约程季淑,郁达夫约王映霞,巴金约萧珊
在康奈尔大学期间,胡适日记还以文言文记录为主,记载的诗歌几乎都是古体诗。 1915年暑假,胡适与任鸿隽、梅光迪几个在一起夜话,胡适就提出要来一场文学的革命。到哥伦比亚大学后,胡适就开始写白话文的打油诗。 这些诗他发给了胡近仁和任鸿隽等人,在任鸿隽的《五十自述》手稿里,任鸿隽说:胡适之君时已去纽约,时时以白话诗相示,余等则故作反对之辞以难之,于是所谓文言白话之争以起。平心而论,当时吾等三人虽同立于反对白话之战线上,而立场殊不尽同。
胡适归国后,继续以茶会名义会友,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有些时候,没有时间写时评,就边喝茶边口述给秘书记录。没有外人时,也在家搞家庭茶会。胡适归国后事务巨多,终日与人周旋,与旧思想交锋,得一壶茶,能舒缓自己,也能舒缓别人。
茶会重在分享,胡适举例说:我的太太喜欢做些茶叶蛋、雪里蕻或者别的菜分送朋友,等于会做文章的人把自己的文章给人家看的心理一样。
1915年之后的胡适日记中,多次出现的还有茶话会,从形式上看来,这些活动显得正式,有官方主场之感,此后他也用茶话会取代欢迎会离别会这些旧式词语。比如梅兰芳到哥伦比亚大学茶话会,剑桥留学生茶话会,旅英各界华人茶话会,胡适美归赴任北大校长茶话会,欢迎胡夫人茶话会
胡适到底喜欢什么茶呢?
他最爱的是家乡徽州的黄山毛峰与杭州的龙井。
1916年初,在美国的胡适写信给母亲,要求寄点家乡土特产黄柏茶到美国,以答谢韦莲司一家对他的照顾。这一年,胡适已经到美6年,完全适应了美式生活,也找到了自己的求学方向,生活也不再那么拘谨。
当年3月15日,他再次致信母亲,说到蜜枣已分食完,茶存有许多,可以用一年之久。他所居住之地有小炉子,有时想喝茶则用酒精灯烧水烹茶饮之。有时有朋友来访,则与之分享。
但因为来喝茶的人太多,准备用一年的茶很快就被朋友们瓜分完。3个月后,6月19日,胡适在给母亲的信里提到 :前寄之毛峰茶,儿饮而最喜之,至今饮他种茶,终不如此种之善。即常来往儿处之中国朋友,亦最喜此种茶,儿意烦吾母今年再寄三四斤来。8月31日,胡适则叮嘱母亲:毛峰茶不必多买,两三斤便够了。寄茶时,可用此次寄上的住址。
胡适坚信茶可以解酒,可以消食,每每吃多了喝多了,就会泡一壶茶解之。
1939年,他在给妻子的信里写道:(冬秀)我十二月四日到纽约,晚上演说完后,我觉得胸口作痛,回到旅馆,我吐了几口,都是夜晚吃的甜东西。我想是不消化,叫了一壶热茶来喝,就睡了。
除了家乡徽州茶,胡适还比较喜欢杭州龙井。
在留学日记里,胡适多次言及用龙井茶款待朋友。回国后,1923年,胡适与一帮朋友去龙井寺,在亭子里喝茶、下棋、讲莫泊桑的故事。事后,他写了一首《龙井》的现代诗:
小小的一池泉水,
人道是有名的龙井。
我来这里两回游览,
只看见多少荒凉的前代繁华遗影!
危楼一角,可望见半个西湖,
想当年是处有画阁飞檐,行宫严整。
到于今,一段段断碑铺路,
石上依稀还认得乾隆御印。
峥嵘的一片云上,
风吹雨打,蚀净了皇帝题诗,
只剩得庚子纪年堪认。
斜阳影里,游人踏遍了山后山前,
到处开着鲜红的龙爪花,
装点着那瓦砾成堆的荒径。
龙井茶因为乾隆的诗而天下闻名,到今天依旧是许多人喝茶之首选。
1938年,胡适再度赴美。当年年底,临近生日时,他意外生病,躺在病榻上给江冬秀写信,说收到茶叶6瓶。
1939年4月23日,在美国的胡适没有茶喝了!他给江冬秀写信 :这里没有茶叶吃了,请你代买龙井茶四十斤寄来。价钱请你代 付,只要上等可吃的茶叶就好了,不要顶贵的。每斤装瓶,四十斤合装木箱。写DR.Hu Shih Chinese Embassy Washington,D.C.装箱后可托美国通运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运来。同时交代,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参事陈长乐托他代买龙井茶四十斤,价钱也请江冬秀代付,也装木箱,同样运来。他写了与自己之前同一个地址,只是收件人是陈长乐。
我与同事们讨论过这件事,同一个地址,只需说一个总数即可,何必分开购买、邮寄呢?他们的意见是,如果我们在同一个办公室,有人寄茶来,可能在价格及成品上会有差别。
胡博士特别交代不要买顶贵的龙井,是因为当时在上海,顶级的狮峰龙井每市斤银洋十二元,云海毛尖每市斤三元二角。而当时上海一个店员每月工资也不过三四元银洋。
胡适在6月25日收到茶。同年9月28日,胡适回信告诉江冬秀 :陈长乐先生还你茶叶钱法币三百二十九元两角,寄上海中国银行汇票一张,可托基金会去取。他要我谢谢你。按照当时的物价算,1939年,100法币可以买到1头大牛。
龙井茶是一个叫治平的人帮办理的,家书里胡适表达了感激之情。1940年3月20日,他致信江冬秀 :若治平能替我买好的新茶(龙井),望托他买二十斤寄来。寄信后第二天,他又追加了一封家书,告诉家人,有一位应小姐要去美国,可以托带。5月21日,胡适收到了应小姐带去的10瓶新龙井。
胡适做大使后,交际圈扩大,应酬多,送礼也多。
7月29日,胡适收到茶叶两批,给江冬秀的信里说:一批是你寄的,两箱共九十瓶,另红茶一盒。一批是程士范兄寄的红茶五斤,两批全收到了。这是红茶第一次出现在胡适日记里,程士范是胡适的绩溪同乡。
胡适所送礼品,除了茶叶,还有蜜枣,刺绣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