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6.7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8.9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9.0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81.7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12.7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8.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9.7
|
編輯推薦: |
中国设计到底什么样?打个比方说,想象中国设计就像一间屋子,有人告诉你它有几扇门,几扇窗,什么颜色的墙?但你还是搞不清楚这房子在哪里,以及这房子里有什么。而沈《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恰好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作者沈榆以朴实生动的文字。邀请每一个读者走进屋子,并且从宏观到微观详细介绍中国现代设计史。阅读这样的书籍当然会很有收获。
|
內容簡介: |
中国现代设计是伴随着现代化现代进程发展起来的。作者搜集资料十年,梳理、研究、写作五年,为读者还原一段真实的中国现代设计史。
作者将研究坐标放在设计也是由设计师们的活动或行为所组成的,是一种人类活动。这样一种行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而作者在研究设计观念史的时候,融入了社会学、科学、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在研究中,作者突破贴标签式的研究方法,在真实的设计实践与探索中反思,引出了许多有趣且深刻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中国现代设计思想资源的辨析一般认为图案是现代设计思想的重要来源,但从共时的角度来看,上世纪20年代以来与西方国家,特别是德国的技术合作及工业产品输入是另一支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市民阶层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这种思想资源的发育。
2中国建筑设计实践*早移植了国际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资源。
3 1949年以后,国际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主要依托工程技术与中国设计相联系,其明言知识与意会知识为其留下了空间,从郑可系师生谱系中发现设计实践智慧的价值。这种价值同样可以从产品的具体设计中得到印证。中国现代设计是伴随着现代化现代进程发展起来的。作者搜集资料十年,梳理、研究、写作五年,为读者还原一段真实的中国现代设计史。
作者将研究坐标放在设计也是由设计师们的活动或行为所组成的,是一种人类活动。这样一种行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而作者在研究设计观念史的时候,融入了社会学、科学、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在研究中,作者突破贴标签式的研究方法,在真实的设计实践与探索中反思,引出了许多有趣且深刻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中国现代设计思想资源的辨析一般认为图案是现代设计思想的重要来源,但从共时的角度来看,上世纪20年代以来与西方国家,特别是德国的技术合作及工业产品输入是另一支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市民阶层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这种思想资源的发育。
2中国建筑设计实践*早移植了国际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资源。
3 1949年以后,国际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主要依托工程技术与中国设计相联系,其明言知识与意会知识为其留下了空间,从郑可系师生谱系中发现设计实践智慧的价值。这种价值同样可以从产品的具体设计中得到印证。
4中国对外贸易需求的拉动,使得中国设计能够保留其客观作用,为以后中国设计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5 20世纪80年代初在品牌更新与生活品质提升双轮驱动下的中国设计曾经试图通过国际先进技术购买形成的产品来刺激中国消费者的欲望,这种基于工程制度特征的设计改良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只维持了短暂的时间,与此同时在南方却进行着新型工业化的实践。以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青蛙工业设计公司等为代表的新兴设计力量的崛起,带来了崭新的设计观念。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随着派遣到国外学习工业设计留学生的归来,一场关于设计观念的大讨论持续了近10年时间。从表面看是关于工业美术与工业设计谁能主导当代设计的讨论,但实质上是一次理论智慧的大集聚。而港、台地区设计成功的经验也刺激了观念的拓展。
7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哲学的符号学转向之风吹进设计领域,历经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洗礼的各种设计观念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设计师还通过参与国际设计竞赛来进一步检视自己的设计观念。
8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设计思想资源的积累使得中国设计走向观念的实验。关注设计的复杂性问题,同时也关注设计实践智慧的理论研究。
|
關於作者: |
沈榆,华东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创始人;原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上海设计创意中心秘书长。曾主持过上海机场集团CI计划(策划、设计、实施);中国人寿保险公司CI计划(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奖);上海光大会展中心CI计划(含展览中心、证券银行的策划、实施);APP(金光集团)CI及环境设计;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域开发计划;上海市淮海路商业形象设计(上海规划一等奖)
APEC会议视觉系统实施;上海图书馆CI系统计划;中国产品设计历史与文化研究。
|
目錄:
|
序
第一章
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的写法
第一节
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的性质
第二节
观念史:中国设计史研究的重要进路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早期中国现代设计观念的源流
第一节
国际技术、产品转移中设计观念的渗透
第二节
关于图案的思想资源
第三节
欧洲设计运动对中国设计观念的影响
第四节
黄作燊直接传授现代主义设计观念
第三章
国际现代主义设计观念在中国的释放
第一节
民国工业化思想对于设计的影响
第二节
低度工业化中设计的契机
第三节
中国设计师人格的现代性及设计现代化
第四节
市民文化的形成与设计的影响
第四章
国际现代主义设计观念在中国的延续
第一节
工程自发型设计观念的特点
第二节
设计实践智慧的价值
第三节
雷圭元、庞薰琹论图案研究
第四节
图案激发的产业能量
第五节
出口贸易中的设计回归
第五章
重构中国现代设计体系的努力
第一节
工艺美术力量的延续及观念再解释
第二节
移植国外现代设计的知识
第三节
已有观点认识的设计问题
第四节
观念表达的新平台
第五节
重建设计知识世界
第六节
品质生活、商业传播双轮驱动下的中国设计
第六章
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中国港台地区设计
第一节
设计的登场与华丽转身
第二节
设计政策为经济小龙注入持久活力
第三节
大中华地区的设计观念的激活与互动
第七章
中国现代设计思想资源的充实与更新
第一节
实体化的中国现代设计观念
第二节
91 多国工业设计研讨会
第三节
设计对策及社会要素的配置
第四节
译西书与译东书
第五节
语言学转向下的设计语义追问
第六节
世纪末的设计观念危机
第八章
设计观念的拓展
第一节
关于事理学
第二节
设计史学的困惑
第三节
思想的融通与方法的借鉴
第九章
设计的复杂思维
第一节
复杂思维的特点
第二节
设计观念能量对产业的作用
第三节
设计观念实验的价值
第四节
走向协同的理论和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观念范式实践
当沈榆先生邀请我为这本《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写序的时候,我很惶恐。沈榆先生于我而言是设计研究的先行者,由我来写序,很唐突,这是其一;其二,是这本书所涉及的话题十分广泛,也十分新颖,观念史的写作在设计史的门类里还不多见,自觉没有那么好的把握能力;其三,是中国现代设计的历程颇多曲折,针对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研究,其价值也颇多争议,如何面对?但,思之再三,仍不揣冒昧的愿意落笔,实在是浸淫其中多年,希望有机会能向众方家讨教,借此书的面世,不失为一个好的时机和平台。勉力写来,我以此文作为预览此书的读后感,呼应作者的立意,更多是一起探讨中国设计的发展路径。
设计作为一个学科在全世界都是年轻的新兴学科,而中国设计的年资显然就更短了,时至今日,这门学科的发展都还不能称为完善。那么,这么一门远未完善的学科,其观念史是否可为呢?这真是一个难题,不好回答。如果是一门成熟学科,必然有明确的观念指引,由观念而产生较为明晰的学科范式,由范式而衍生出一系列的具体实践,实践印证观念的成效,也可能修正观念的偏差,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一个不断前进的链条。这自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中国设计的现状显然不是这个状态,也无法生造出这么一个链条,借由这根链条去描述历史发展的脉络。如此说来,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既无那么多的观念自觉,也缺乏观念演进的清晰线索,间歇式的引进、学习和模仿,构成了人们对中国现代设计的直观印象。
然而,相信读完此书,人们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在不可为中的作为提供了我们思考、理解设计的另一条路径。作者在结语中将其对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的梳理称为断简残篇,有自谦的成分,但也是实话。前述的理想状态是西方学术中常出现的情形,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先验历史观的反映,这一体系的理论呈现有很好的清晰度,但在真实度方面往往并不能称善。沈榆先生写作此书,倒是真正的实证精神的实践,断简残篇背后实在是广泛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暂不论线索梳理之功,单就资料的呈现已显示了作者的视野和雄心。除了对雷圭元、庞薰琹、陈之佛等先生的图案理论和教学的回顾,作者更把目光投向了小设计圈之外的大历史,将中国现代设计的起源追溯至晚清的洋务运动,此时兴起的重商思想可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转折,是社会整体价值观的重新塑造。
由重商转为重工,康有为有他日必以工立国之语,进而再转化为实业救国思想,观念在实践中的不断调整,既是对问题的思考走向深入的过程,也是作为后发国家在策略层面的因应,即使是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模仿,答案也不那么简单。作者列举了民国时期的三位经济学家谷春帆、顾毓线和简贯三对工业化的认识,谷春帆认为中国工业化,决非简单的工业建设,而要将整个文化、整个社会,连中国人自身一起变化过来;顾毓线列举了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在观念层面的
8 项变化:一、以人定胜天代替听天由命;二、以精益求精代替抱残守缺;三、以进步中求安定代替安定中求进步;四、以组织配合的整体代替散漫零星的个体;五、以准确的代替差不多;六、以标准代替粗滥;七、以效率代替浪费;八、以造产建国代替将本求利。简贯三则着重强调效率和准确,迅速乃表示效率性,准确乃表示精确性,这两样在农业社会是不大讲究的,而在工业化的社会,却引为公共生活的标准。显然,价值观的重塑绝非一蹴而就的易事,这些认识在今日读来还令人不胜唏嘘。潘光旦与刘绪贻关于工业化之利弊的争论,即是社会精英层面的反弹,不能以简单的是非来论断,但观念与时势的配合确实需要更宏阔的视野和综合的把握。这部观念史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作者并不恋战,中国设计的发展是在实践中不自觉地滚滚向前,并没有沉湎于争论。在策略层面,方显廷提出低度工业化论,丁趾祥提出丝绸工业优先论,高叔康提出优先改良手工业论,无论是何论调,都反映的是如何务实而快速地使中国走上大工业化的快速轨道,振兴经济,增强国力。这也是沈榆先生一再强调的实践智慧的表现,实践智慧并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或者郑可系人才培养的高成材率上。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再来看遍及广告、摄影、家具、电器以及电影等等领域的设计成果,在理解上可以有更深一层的体会,社会观念的整体养成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1949 年之后,政治格局的变化,带来的一个变化是更多的讨论停留在具体的技术层面,或曰战术层面,战略层面显然要服从国家的宏观战略而并无讨论的余地,作者提出的一个论题是工程技术的溢出效应,即设计没有被作为主要关注的对象,但是随着工程技术的推进,附带着受到影响和推动。直至改革开放,留学归国人员的推动、港台经验的输入、国外书籍的翻译构成了一波壮观的设计热潮,绵延至今。书中提到
1991 年的两次工业设计研讨会颇有意味,一个是两所院校主办的多国工业设计研讨会,对于设计教育而言,观念不清显然是致命的,其中日本专家与国内学者的对话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在认识上的落差;10
月,轻工部组织的工业设计研讨会,则更具官方色彩,有拨乱反正的目的和意味,而背景是严峻的现实全国非正常库存产品的价值已超过
1000 亿元(这样的情况是否似曾相识,去库存,供给侧改革又成为当下的难题)。会上,时任上海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产业经济研究部副主任曾忠锵建议上海要从
8 个方面入手做工作:1、开展工业设计全民普及教育;2、成立有权威的上海工业设计委员会;3、把工业设计列为振兴上海的市策;4、开展上海工业设计年活动;5、建立上海工业设计网络;6、筹建上海工业设计大学(学院);7、加快三大基础件的攻关步伐;8、制定工业设计的地方法规。从这些建议不难看出当时的部分官员对问题已有很好的认识,虽不能全面落实,但也是后面发展的基础,如今上海早已有了设计之都的头衔,回头再去对比曾经的建议,还是有不足。全社会如何建立对设计的系统认知,实在非朝夕之功,民国时期谷春帆等前辈提出的理想仍然是个理想。
作为同道中人,我一直思索的一个问题是:在中国设计现代化的过程中,所谓的后发优势如何实现?通过此书的梳理,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后发优势之说是存疑的,关键即在于专业人士的观念学习易,而社会整体的观念建立难,这也是理解中国设计现状的一个重要视角。
当我们奋力补课的时候,世界发展的大潮流并不会耐心等候,而是更迅猛地向前奔走,理论、名词、观念层出不穷,越近当下,观念越呈现出纷繁多变的面貌。作者也以一定篇幅回顾了国内几本设计刊物的发展,可能受限于整体的容量,并未充分地展开,窃以为这倒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切入点。以观念史而论,见诸文字的出版物总是观照的重点。
我想,这本《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提示了我们一个新的角度,在本以为的荒芜之地上,其实充满了自发的或外来的种子,观念囿于实践而无法展现真正的力量,然而实践背后总有一定的观念支撑。自
1957 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成立以来,
该组织先后
5 次调整了工业设计的定义,并于
2015 年更名为世界设计组织(WDO),观念之变是发展的必然。同时,我们也可看到,观念与实践是并行发展的,相互影响而非简单的从属或孕育关系。中国现代设计之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但回顾来路、理清思路始终是继续前行的前提条件。一路走来,我们镜鉴国外的经验和见解,但设计始终要面对我们自身的问题,当我们逐步摆脱追赶的状态,而要自己开辟前路的时候,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就更为明显了。文化立场、价值观都是在方法论层面之上亟待讨论的话题,这部脱胎于设计成果史的观念史,促使我们审视本土观念的形成与作用。尽管中国的设计学科还很稚嫩,我们仍然对观念、范式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的建立充满信心,学无止境,历史的书写往往意味着一个新的开端,此书本身也将成为设计观念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教授
《装饰》杂志主编 方晓风
2016 年 7 月于清华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