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6.7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8.9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9.0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81.7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12.7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8.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9.7
|
編輯推薦: |
1.《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畅销五十万册,著名学者张宏杰历经五载,再续力作!
2. 《曾国藩》作者唐浩明、《百家讲坛》主讲人郦波,阅后联袂推荐!
3. 曾国藩家族是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之集大成者,《曾国藩家书》历时数百年,至今日对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重建依然极具意义。
4.张宏杰潜心十载深度挖掘《曾国藩家书》,重现曾氏家风文化的典范价值!
5."正人先正己,治国先齐家""家是*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族与家风。儒家文化的核心亦是现有修身齐家,而后有治国平天下。曾国藩一生修、齐、治、平四个方面都堪称楷模。
张宏杰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讲述曾氏为官之道成为时代经典之后,本书必将引发更多讨论与关注。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关于《曾国藩家书》与曾国藩所建立的曾氏家风文化的通俗读物。本书从家书出发,探明曾国藩家族的内部关系,尤其是他对兄弟与儿子的教诲。曾国藩对家族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对兄弟与儿子能因材施教,在面对家族成员时表现真实而坦率。曾国藩的这些品质对曾氏家族家风影响至深,经后世传播,已成为中国治家之道的典范。
|
關於作者: |
张宏杰,蒙古族,1972 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e-mail:zhj1368@163.com
微博:http:weibo.comzhjwb
已出版作品目录:
《千年悖论》
《坐天下》(第一版名为《坐天下很累》) 张宏杰,蒙古族,1972 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e-mail:zhj1368@163.com
微博:http:weibo.comzhjwb
已出版作品目录:
《千年悖论》
《坐天下》(第一版名为《坐天下很累》)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饥饿的盛世》(第一版名为《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给曾国藩算算账》(京官时期)
《给曾国藩算算账》(湘军及总督时期)
《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朱元璋传》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
目錄:
|
目 录
自序?在父子兄弟之间:曾国藩的家庭之道001
第一部分 曾国藩和他的兄弟
第一章?"辜负教训,四十九年":一生顶撞曾国藩的曾国荃002
第二章?"每揽镜自照,面目增秽":不让人放心的曾国华141
第三章?"想发财则是平生愿力":湘乡第一绅士曾国潢177
第四章?"英名百战总成空":命运不顺的曾国葆199
第二部分:曾国藩的父祖与儿子
第五章?"吾家祖父以''懦弱无刚''为耻":曾家奠基人曾玉屏222
第六章?"究是老辈典型也":韧性过人的父亲曾麟书232
第七章?替父雪耻的"克家之子":曾国藩最喜欢的儿子曾纪泽251
第八章?"即栗亦不甚得其欢心":曾国藩为什么不喜欢曾纪鸿303
第三部分 曾氏家族的女人
第九章?劳瘁终生却总是被忽视的母亲江氏316
第十章?"人事纷纭万变,造物者都不訾省":曾国藩女儿们的悲惨命运328
|
內容試閱:
|
自序
在父子兄弟之间:曾国藩的家庭之道
一
因为写《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我曾经接触过一位曾氏后人。他是一位退休工程师。我问他,您对曾国藩这个人是什么印象?曾国藩家书、湘乡曾氏的家风,对您从小有什么影响?
他一开口,先咳了一声,说:"我对曾国藩,其实没印象。要说有印象,那就是这个人是我们家族的耻辱。为什么呢?因为在我成长的年代,曾国藩是''汉奸''''卖国贼''啊,所以我们家里有一个默契,从来没有人提曾国藩。曾国藩是我们的''原罪'',我们都夹着尾巴做人。更别说读曾国藩家书,到哪儿找去啊。改革开放以前,全中国你上哪儿找曾国藩家书去?所以曾国藩家书,你们读过,我以前还真没读过。你要我说曾氏家族的家风对我的影响,我还真说不上来。"
媒体这两年经常讲"家风文化"。有一天,我去拜访戴逸先生,戴老是常熟人,常熟有很多文化世家。他说,过去那些大家族出来的人,很多人气质风度确实很好,特别礼貌特别有分寸。那是一个家族多少代滋长积淀下来的东西。他说,他还曾和湘乡曾氏的后人共事过。曾国荃的玄孙女曾宪楷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人大清史所工作。戴老说,曾宪楷的待人接物,真是有一股大家风范,为人修养极好,特别谦和,特别乐于助人。传统社会的大家族,是有所谓"封建落后"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传统。
戴老说,家风家教确实是一种看得见感受得着的东西,是切切实实地影响着每个人的,因此文化传统的主要传递方式就是家风家教。不过现在很多东西已经荡然无存了。要想延续家风文化,我们还需要从根上捡拾。
第二节?"谁能终古老泥蟠":提携弟弟建立军功
一、无微不至的指授
|一|
离开北京之后,经过几年寒窗苦读,曾国荃终于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也就是二十四岁这一年,以府试案首(也就是在府试中考取第一)入湘乡县学,成为秀才。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亲去世回到老家,结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活。咸丰三年(1853年),他在长沙创立湘军,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曾国荃和其他几兄弟一起,到长沙帮过长兄一段时间忙,不过他并没有动过以军功博取出身的念头。在曾国藩的几个兄弟当中,曾国荃是想在科举道路上继续奋斗下去的意志最坚定的一个。咸丰四年(1854年)他又回到家乡,一边设馆授徒,一边攻习举业。次年又考取了优贡生。
清代的科举制度并不如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那样简单,只有秀才、举人、进士三大步。在秀才和举人之间,还有很多特殊的名目。比如各省每三年可以从秀才当中选拔几名优秀者,称为"优贡生",优贡生虽然离举人还有距离,但是已经有资格入国子监学习并授低级官职。所以这也算是一件不大不小的喜事。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兹幸沅弟得进一阶,母亲必含笑于九京。" 家里还为此专门举行了持匾仪式。
按清制规定,这种优贡生还要到北京去参加一次例行考试,才能获国家承认。咸丰六年(1856年),曾国荃兴致勃勃从家乡出发,赶赴北京。但是行至长沙,却发现进京道路已经被太平军阻断,不能成行,在长沙等了一段时间,道路仍然未通,只好捐报了一个同知衔(同知是知府的副职)了事。
这次道路受阻,让曾国荃意识到,如果太平天国迟迟不能平定,他可能很长时间内都无法按正常节奏继续走科举之路。
|二|
湘军练成之后,幼弟曾国葆也曾追随曾国藩作战,企图以此谋取功名,但是他在岳阳一战临阵退缩,令人失望,被曾国藩在长沙整军时打发回了老家。
在那之后,曾国藩决心不让兄弟再参与军事。
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他在家书中说:"带勇之事,千难万难。任劳任怨,受苦受惊,一经出头,则一二三年不能离此苦恼。若似季弟吃苦数月便尔脱身,又不免为有识者所笑。余食禄有年,受国厚恩,自当尽心竭力办理军务,一息尚存,此志不懈。诸弟则当伏处山林,勤俭耕读,奉亲教子,切不宜干涉军政,恐无益于世,徒损于家。至嘱至嘱!"
曾国藩的想法是,战场至危,曾家有他一个出山带兵为国尽忠就可以了,其他兄弟,特别是天赋较好的曾国荃和曾国华,还是要以读书举业为重。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曾国藩的这个安排,很快被形势的变化打破。
咸丰六年,曾国藩所部湘军在江西被太平军团团围困,文报不通。曾国藩后来在文章中描写当时的危险情形说:"凡江西土地,弃之贼中者为府八,为州若县若厅五十有奇,天动地岌,人心惶惶,讹言一夕数惊,或奔走夺门相践死。楚军困于江西,道闭不得通乡书,则募死士,蜡丸隐语,乞援于楚。贼亦益布金钱,购民间捕索楚人致密书者,杀而榜诸衢。前后死者百辈,无得脱?免。"
也就是说,江西八府五十多个州县都被太平军占领,处处人心惶惶,有时谣言一到,举城争逃,有人竟然在夺门而出时相互践踏而死。湘军被困,道路阻断,他重金招募了一批死士,用暗号隐语写成书信,藏在蜡丸中,前往湖南求援。但是这些都被太平军查获,前后死了一百多人,一封信也没能送达。
数月之间,曾国藩与家中不通信息,生死不明。曾家人非常焦急。先是曾国华赴湖北找胡林翼想办法去援救大哥,成为湘军统帅。之后不久又有一个叫黄冕的官员来找曾国荃。原来黄冕这一年被清廷任命为江西吉安知府,不过吉安已经被太平军占领,要想当上这个知府,先得收复吉安。黄冕想到了湘军大帅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找他商量,表示希望由他出面组织一支军队,赴援江?西。
此时曾国荃正因为赴北京考试受阻滞留长沙。此时他已经三十三岁了,连举人还没考取。而到了这一年,他认识的很多人都已经通过军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比如他曾经拜为老师的罗泽南,短短五年,就从一个穷困潦倒的老秀才变身为加按察使衔的堂堂道员。看来,他也应该跳出科举出身的思维定式了。
恰在此时,有人主动把机会送上门来,而且还顶着"救援家兄"的名头,曾国荃迅速决断,一口答应下来。史载他"念兄国藩急,慨然曰:''方吾兄战利,吾从未至营相视,今坐困一隅,义当往赴"。
我哥哥战事顺利的时候,我一次也没去过。现在他被困了,我自然应该前去援救。
曾国藩的弟弟这块招牌果然管用。这一年十月,曾国荃招募两千人,会合湘军老将周凤山部,进军吉安。此军名字就定为"吉字营"。曾国荃弃文从武,开始了带兵生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