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HK$
63.8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HK$
96.8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HK$
173.8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HK$
119.9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HK$
85.8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HK$
104.5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HK$
107.8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HK$
49.5
|
編輯推薦: |
破除大数据神话
带领我们从云端回到地面
著名传播学者文森特莫斯可关于大数据的批判性力作
|
內容簡介: |
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云计算今天,这些名词术语正在对我们的感官与心智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本书作者对大数据和云计算并没有一味称好,而是批判地审视它们带来的冲击,为读者提供了全面广阔的视野。
作者探索了云端从何而来、意味着什么以及它对商业、政府、公民的重要性。他描述了云端公司的激烈竞争,如亚马逊和谷歌;云端科技向政府的扩散,如备受争议的美国国家安全局;他也剖析了如黑云般隐约存在,由云端而产生的问题,诸如环境问题、隐私问题、就业问题,等等。云技术这一早就承诺的信息应用是否会解决世界上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呢?抑或,它仅仅是一种市场化的大肆宣传?本书提供了冷静彻底的分析,并且指出技术的问题也许会破坏整个世界。
|
關於作者: |
文森特莫斯可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加拿大皇后(Queen)大学传播学教授,曾担任皇后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国际著名传播政治经济学者,获得加拿大卓越教授荣誉。在媒介与信息技术方面,莫斯可博士有很多著作及文章,在国内翻译出版的著作有《传播政治经济学》、《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信息社会的知识劳工》等。
|
目錄:
|
第一章 我的作业被云吃掉了
第二章 从计算机公用设施到云计算
第三章 销售云崇高
第四章 乌 云
第五章 大数据与云文化
注 释
索引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写在《云端》边上
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云计算今天,这些来自IT业的名词术语给我们的感官与心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通过激动人心的说辞,许多人试图让人们相信这些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迈尔舍恩伯格和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宣称: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能够让我们感受宇宙,显微镜能够让我们观测微生物,这种能够收集和分析海量数据的新技术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这种理解世界的新方法我们现在才意识到。
这种语气我们在托夫勒、奈斯比特和尼葛洛庞帝那里都领教过。而他们的拥趸则更了解如何为大数据写广告词,比如在《大数据时代》一书的推介语中,便有一段诗情画意的科幻表述:
大数据正把我们变成新的物种。首先,大数据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从因果关系的串联思维变成了相关关系的并联思维。其次,大数据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物质产品的生产退居次位,信息产品的加工将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最后,大数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将构建在大数据之上。大数据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它与云计算共同构成了下一代经济的生态系统。
我从不否认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周遭的环境,也必然改变我们观念中对于时间、空间和各种关系的理解。正如斯蒂格勒所说的那样:技术和时间的关系这个深层的问题如今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日常而普遍的问题,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其尖锐性。每一天都带来新技术,并不可避免地淘汰一批老化、过时的东西:现存的技术因被超越而变得老化,由它产生的社会环境也因此而过时人、地区、职业、知识、财富等等一切,或是适应新技术,或是随旧技术而消亡,别无其他选择。对技术发展与人的关系的深层次探讨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是太深了,而是太浅了。
然而迈尔舍恩伯格和库克耶等人显然不是那种认真对待技术与人关系的学者,他们处理技术与人的关系时简单粗暴。他们一方面宣称在大数据的时代因果关系的推理方式将过时,但另一方面又建构了技术与未来的简单因果关系,从而直接将自己划归技术因果关系决定论的阵营。技术与文化、科技与日常生活在今天越拉越大的鸿沟,就这样被他们轻易地填平了。可是,历史上何时出现过如此简单的社会现实?在我们哀叹技术的发展速度与人类文化的发展速度严重不匹配从而引发异化现象的同时,这些线性思维和技术乌托邦的狂想极大地败坏了技术决定论其实这种视角对于认识当代社会有着非常有益的启发的声名,使后者成为不靠谱的代名词。
在当代学者中,本书的作者北美有代表性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者文森特莫斯可算是比较反感线性因果技术决定论的。这从他对《大数据时代》一书两位作者的讽刺中就可以看出:
有一本2013年出版的书堪称围绕大数据进行神话建构的最新典范。该书由两位博闻多识的分析师所著,书的标题展示了他们惊人的洞察力:《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篇神话佳作的特点之一是,它能够在继续铺陈荒诞不经的叙事之前,为自己的故事配备清醒观念的预防针,以求使故事达到一定的合理性。
在2004年出版的《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一书中,莫斯可把这种历史因果关系简单化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创造神话(迷思)的过程,其后果是让一切复杂性和矛盾性被消除,让人觉得自然而然,明白晓畅,具有无可辩驳的正当性。迷思通过对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消除来创造一种欢快的明晰。
在这本书中,莫斯可回溯了自电报发明到赛博空间出现,技术进步所制造的一系列神话以及这些神话从来没有改变的逻辑。莫尔斯的发明在当时被看做已经消灭了时间和空间的伟大发明,被当时的政界和商界推崇为国际生活的神经,它传递事件的信息,消除误解的原因,促进全世界的和平与和谐。莫斯可认为,这种说法暗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电报扮演着互联网在今天扮演的角色,而随着传播新技术如电话、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的不断出现,这种逻辑一再被重复着:
如果说闪电式的电报线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的话,那么电话的双绞铜线就是镀金时代和咆哮的20年代的互联网。
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仅在对电话的大肆吹捧消散10年之后这种喧嚣再次出现了,此时,它与一种充满了电波噪声的声音有关以神奇的无线方式透过空气传送过来的声音和音乐,穿过夜晚的黑暗,跨过遥远的距离,赋予人们这样一种印象:人世间存在着某种神圣的事物。
实际上,今天大肆鼓吹互联网的说辞都曾是用来吹捧有线电视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比喻是在对有线电视的讨论中完善起来的。
总结和整理这些一次次出现、一遍遍循环的媒介乌托邦思想,莫斯可认为这些思想无非可以被归结为三种神话:超越时间、空间和权力,也就是历史的终结、地理的终结以及政治的终结。这实际上是一个反复终结的过程,因为它所讲述的是同样一个故事。在赛博空间出现之前之所以称它们为神话,是因为历史、地理或政治似乎从来也没有真正终结过。最终这些神话总是以相似的方式破灭,一切又重归平静。最终人们当然可以感知到技术的重要作用,但它总是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变数,而不是让这个世界变得简单美好。不过即便如此,人类似乎从来没长记性。一旦新技术出现,人们就会像得了历史健忘症一样,重新谈论起新技术的神话。关于技术的确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几乎是有意的历史健忘症,尤其与传播和信息技术相关的时候更是如此。
2014年,当莫斯可决定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云计算时,他的逻辑几乎与《数字化崇拜》一书如出一辙,他再次批判了传播技术乌托邦的死灰复燃,不过这一次是云而不是赛博空间。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云端》一书看作《数字化崇拜》一书的姊妹篇。在莫斯可看来,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神话又一次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
新技术的到来总是会伴随着夸张的承诺,因此人们很容易忽视那些对云计算的吹嘘,但是这种忽视值得商榷。我们之所以要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些关于云计算的神话,并不是因为云计算和大数据革命的故事以及它们所引发的对经济无限繁荣的幻想比无线电广播时代的那些关于世界和平的承诺要更现实,而是因为市场炒作支持着这些神话。如果这些神话实现了,它们将成为常识,成为一些无法挑战的信念的基石。这些信念不仅仅影响了我们如何看待云计算,还影响到总体的技术发展以及我们同技术的关系。
云计算之所以被如此命名,通常认为是因为在确定电信网关键要素的图表中常出现云朵的形状。云计算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96年,当 时一家大型台式电脑企业康柏公司的技术领导者们聚在一起探讨计算机的 前景,特别是互联网的未来。这些技术先锋们尤其希望云计算应用程序会刺激销售。尽管并不完全清楚,但他们相信为网络用户提供的文件 存储器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成功的应用程序。他们的预测使得康柏公司决定 开始向网络服务供应商销售服务器,这一决策让公司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每年进账20亿美元。2002年,惠普公司收购了康柏。无论康柏公司 获益多少,销售服务器这一决定并没有给当年那场会议的参与 者肖恩 奥沙利文带来同样的成功。 他后来又成立了一家不算成功的公司,向个 人消费者销售文件存储器和点播视频。那时,即使是充满预见性的创新者 们也不敢打包票说这朵云会下美金。直到计算机处理能力有了极 大提高,电信网广泛分布,当然还要等到21世纪初互联网经济崩溃后总 体上又呈复苏态势之时,这朵云才取得了真正的发展。直到2006 年,云计算这个概念才被谷歌、戴尔、亚马逊之类的公司广泛地使 用,它被用来描述一个新的系统:通过互联网,而不是通过计算机自身的 硬件和其他一些便携式存储设备,来获取文档和软件,提升计算机性能 (Regalado,2011)。
定义云计算
有人认为在21世纪第一个使用云计算这个概念的是谷歌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2006年8月9日,他在一次行业 大会中这样描述云:(现在)出现了一种有趣的新模式。我认为人们并没 有真正理解这次改变到底意味着什么。这种新模式的前提在于数据服务及 数据架构是建立在服务器之上的。我们称其为云计算'',它们都应在云 端之上''。个人电脑制造商戴尔公司在这一概念中看到了商业价值,2008年该公司试图为云计算贴上自己的商标。这次尝试引起了行业内部很多人的不满,最终以失败收场。结果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概念, 许多公司都认为在网络服务发展的进程中,云计算将会是占据未来舞台 的绝佳方式(Regalado,2011)。
云计算并没有一个被人普遍接受的定义。事实上,在一份研究综述 中25个研究云技术的专家可能会有25种不同的定义方式(McFedries, 2012)。一位教程序员们如何使用云计算的企业家将其形容为互联网的隐 喻。这是一次互联网的品牌重塑,也是产生激烈争论的原因。既然云 成为一种隐喻,也就会有不同的阐释方式。但是争论仍在继续,这是因为 它值钱(Regalado,2011)。大多数的云计算分析人士不会将互联网等同 于云计算。 云系统不仅利用大量网站构成的大规模互联网(如我们熟知的 因特网),也使用私人网络去传输数据和应用程序。这种私人网络或许能接 入互联网,但其保持独立并且只有一小部分用户可以使用。而且,云计算 也会涉及提供定制化的应用程序和服务,因此通常被认为不仅仅是网中 之网。尽管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云计算最终 可能会像电力一样归于平凡,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 其普及程度还不够(Linthicum,2013)。 到了2013年,尽管距离云计算在公共话语中流 通以及第一次在大众媒体上刊登广告(包括2011年 美国超级碗比赛中播放的商业广播)已经有几年了, 美国人仍然不清楚它的含义。2012年8月,一项针对1 000名成年人的调查显示:很少有人知道云计算的含义,即使对最浅显的含义也知之甚少。但是,大多数人都表示他们希望将来可以在云端工作。当得到进一步解释之后, 他们都显示出在理解云潜在的问题主要是价格、安全和隐私方 面的悟性(Forbes,2012)。 当美国政府认识到云计算是一种非常划算的传送服务方式时便开始推 动其部门向云端迁移。然而,领导们却表示对云计算一无所知,于是 政府的首席信息官要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对云计算下一个定义并进行描述(Regalado,2011)。因此,我们所能得到的最为普遍接 受且正式的定义,用NIST报告中的话来说就是:这种模式提供广泛的、 便捷的、按需定制的网络,可以连接到可配置的计算机资源共享池中(例 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器、应用程序和服务),这些资源能够快速提供,仅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低限度的交互。(Mell & Grance,2011)用更加平实的语言来说,云计算涉及数据、应用程序以及提 供给个人和组织的服务的存储、处理、分配。尽管在2012年云计算只占据 整个IT行业投资的3%(Butler,2012),但总的来看,这是一个快速增长, 或者说增长最快的IT领域。NIST对云计算的定义作为一个对该服务的客观 描述,在行业内被广泛接受。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无论对云计算的描 述表面上看起来有多客观,它通常都是与推广行为挂钩的。 无论是联邦政 府的首席信息官、NIST,又或者是在2012年宣布负责为云计算提供研究资 金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推广云而不仅仅是理 解它。除了为云计算下一个清晰的定义,NIST还宣称:云计算模式将来不仅会提高计算机技术的灵活性,还可以大量节约成本。为了应对艰难的经 济制约因素,政府和各行业采纳这种技术至关重要(NIST,20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