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7.7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9.4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40.3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12.7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8.8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3.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9.4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80.3
|
編輯推薦: |
87剧版《红楼梦》播出30周年精装纪念珍藏版
卅年一梦不曾醒,都作红楼戏里人
如花美眷,珍贵影像留住红楼之美
似水流年,完整记忆再现青葱情谊
★ 2017年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播放30周年。本书是87版《红楼梦》剧组30周年纪念唯yi官方指定图书。
★ 贾宝玉扮演者欧阳奋强亲自执笔,采写了100多位剧组人员,讲述该剧筹备、拍摄的细枝末节、来龙去脉,讲述红楼演员的人生故事,再现影视创作中已许久不见的工匠精神。
★ 图片珍贵:书中图片大多来自演员珍藏,有很多都是首次公开,设计师用原照片电分调图,忠实还原红楼梦的古典美,再现80年代中国的颜值担当。
★ 内容全面:涵盖几乎所有演职人员,出镜的主演、群钗、丫鬟、婆子、小厮、小孩;幕后的导演、配音、配乐、美术、化妆、服装,完整讲述每个人的剧组往事,人生历程,满足你对该剧的敬畏和好奇之心。
★ 印刷精美、装帧精致,裸脊精装,方便阅读,适合珍藏。外包封展开正面为精选剧照组成的几年照片墙,背面有众主创人员的亲笔签名墙。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对87版《红楼梦》播出30周年的一次纪念总结,有当年拍摄戏里戏外的点滴故事,全国海选、集中培训、正式开拍,多情公子和大观园中的姐妹在镜头外,有竞争也有友爱。这些青年男女脱下凤冠霞帔,走出红楼,踏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除了演员,作者也将笔触聚焦于王扶林导演,以及配音、作曲、演唱、服画道等幕后人员。王导的气魄与才华,幕后人员的通力协作,都是《红楼梦》得以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30周年之际,作者携手当年参与电视剧拍摄的所有主要创作人员和演员,以第yi手的资料与读者共同完成这场盛大的文化集体回忆。
|
關於作者: |
欧阳奋强:著名演员、导演,1984年被选入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组,在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饰演贾宝玉,他塑造的宝玉成为永恒的荧幕经典。后来改行做了导演。
|
目錄:
|
序 一个时代的经典
篇章壹 宝、黛、钗、凤
贾宝玉 欧阳奋强
林黛玉 陈晓旭
王熙凤 邓婕
薛宝钗 张莉
篇章贰 正册钗群
元春 成梅
迎春 金莉莉
迎春 牟一
探春 东方闻樱
惜春 胡泽红
妙玉 姬培杰(姬玉)
史湘云 郭霄珍
大巧姐 王暄
李纨 孙梦泉
秦可卿 张蕾
篇章叁 红楼夫人、太太、婆子们
贾母 李婷
王夫人 周贤珍
尤氏 王贵娥
薛姨妈 李凤英
周瑞家的 孙彩虹
篇章肆 红楼钗群
鸳鸯 郑铮
平儿 沈琳
袭人 袁玫
尤三姐 周月
晴雯 张静林(安雯)
紫鹃 徐丽霞
夏金桂 杨晓玲
莺儿 刘玲玲
香菱 陈剑月
傻大姐 张海燕
宝蟾 阎青妤
彩云 李曼
邢岫烟 李伊
龄官 陈荣
篇章伍 红楼爷们儿
贾琏 高亮
贾环 王蔚
茗烟 李楠
柳湘莲、北静王 侯长荣
薛蟠 陈洪海
贾芸 吴晓东
篇章陆 王导和幕后功臣
导演 王扶林
作曲 王立平
演唱 陈力
录音师 徐伟胜
总美术设计 刘宝俊
配音导演 吴珊
宝玉配音 瞿佳
黛玉配音 张海玲
服装设计 史延芹
宝黛化妆 胡焰、蓝岚
附一
怀念晓旭
可爱的老头 李颉老师
板儿妈妈忆 李玥
附二
87版《红楼梦》演职员表
|
內容試閱:
|
一个时代的经典
王立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局限。我想,拍摄87版《红楼梦》的一群人,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用自己的才华、汗水和最大的努力,用电视剧《红楼梦》筑起了一道高墙,不是为了让后人不可超越,而是让后人超越起来没那么容易,希望总是在前面。
30年过去,究竟有些什么值得我们记忆和思索呢?
首先,庆幸我们有一位优秀的导演王扶林。
王导最先提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的动议。他以一位优秀导演特殊的敏感和学识,审时度势,在最合适的时间,以最妥当的方式,建议拍摄长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并得以立项、实施,开始了这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文化工程。
王导善于掌握全局,知人善任。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无论应对各种困难还是做出重大决策,他总是能团结、调动一班人马,发挥每个人的才华和积极性,用集体的智慧妥善处理各种难题。选演员、安排角色,对任何一部大戏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面对红楼梦这样众多年轻女性角色和大多未经专业训练的生面演员的巨大矛盾,王扶林导演带领各方面专家一道,群策群力,一方面敢选、敢用、会用,一方面有信心、有耐心、有措施,最终成就经典。
王导为人正派,一身正气、温文尔雅又极有原则。许多演员都非常尊敬他,又多少有点怕他,宽严适度,以身作则,堪称楷模。与他交往30多年的剧组成员都觉得他从来没有变过,而且时间越久越能感觉到他的人格魅力。很多剧组的老人过了这么多年依然经常聚会,正是这种在共同的创造、拼搏中结成的亲密无间、如同战友、如同亲人般的深情厚谊,才能一起完成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
其次,庆幸有一个强大的顾问委员会。
当年所邀请的专家学者都是闻名遐迩的大家、名家、权威。我记得在一起看片子时见过他们一次,这些鼎鼎大名的顾问不是挂名的,许多人都抱着极大热情参加这项工作,不但读剧本、看样片,还提出具体意见。87版《红楼梦》的成功自然有他们的一份劳动。光阴如梭,岁月无情。这些顾问中大多都先后离我们而去,如今健在的只有83岁的杨乃济先生一人了。但他们常在我们的心中,不会忘却。
让大家永远记住他们!
主任委员:
王昆仑(1902~1985)原名王汝虞,字鲁瞻。世居无锡,国内著名的红学家。他在抗战期间撰写的
《红楼梦人物论》,是最早试图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一部专著。时为国民党革命委员
会中央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副主任委员:
王朝闻(1909~2004)美学家、文艺评论家、雕塑家。《红楼梦》研究方面有《论凤姐》一书行世。
顾问:
朱家溍(1914~2003),文物专家、明清史及戏曲研究专家。九三学社文教委员会委员,剧组民俗顾问。
成荫(1917~1984),编剧、导演。时为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林辰夫(1924~2006),编剧,首任中国视协电视剧戏曲艺术研究委员会会长。
阮若琳(1929~2010),时为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首任中国视协儿童电视艺术
研究会会长。
沈从文(1902~1988),著名现代作家、历史文物学家。作品有《边城》《中国服饰史》等,《红楼梦》服饰考证,多出自其手。
启功(1912~2005),书画家、文物鉴定家。九三学社中央顾问。
吴世昌(1908~1986),文学史家、红学家。
吴冷西(1919~2002),时为广播电视部部长、党组书记。
吴祖光(1917~2003),著名剧作家、导演。当年吴祖光先生曾坚决不同意拍摄《红楼梦》,说书中的人物本来就是曹雪芹先生心中理想化的角色,能演贾宝玉的演员还没出生呢!但当他看了欧阳奋强扮成贾宝玉的样片之后兴奋不已,连说可以拍《红楼梦》了,可以拍《红楼梦》了
周扬(1908~1989),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中科院院士。时任中国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周汝昌(1918~2012),著名红学家、书法家。
杨乃济(1934~),著名旅游学家、古建筑学家。北京大观园的规划设计即出自其手。
杨宪益(1915~2009),著名翻译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华人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全本《红楼梦》,由于译文准确生动,在国外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
赵寻(1920~2012),戏剧评论家。
钟惦棐(1919~1987),影视评论家。
曹禺(1910~1996),剧作家。《雷雨》《日出》作者。
蒋和森(1928~1996),著名红学家,剧组文学顾问。
戴临风(1920~2009),《红楼梦》监制,时为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邓云乡(1924~1999),民俗学家,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担任剧组的民俗指导。
再次,成功和光荣归于可爱可敬、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摄制组。
在阮若琳、戴临风老台长亲切关怀、悉心帮助下,王扶林导演亲自带领任大惠、郑燕昌两位制片主任,马加奇、孙桂珍两位副导演,从演员进组到拍摄完成,克服了种种困难,把筹备、培训、学习、拍摄、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保障了导演意图得到全面贯彻,总体进度顺利实施。
服装设计师史延芹的设计工作量大、学术性强,受到专家和广大红迷的高度评价,至今赞誉不断,成为一种现象。学表演出身的摄像师李耀宗,把一部很难把握的大戏拍得精雕细刻、统一完整无论构图还是用光都很讲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尤其是剧组中一大批多为新手的青年演员,虽然大多基础比较差,面对的又是《红楼梦》这样不易驾驭的经典名著,没人敢有非分之想,但都抱着拼尽全力的决心,在王扶林导演的安排和指导下,在集中培训的过程中,认真听专家授课,根据角色排练小品,相互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了团结、上进、求精、全力以赴的群体意识,这在我所见到的诸多摄制组中是很少见的。他们在几年的工作中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边演戏,硬是收获了一大群个性鲜明、年轻可爱、表演到位、形象精准、生动活泼、配合自然、让人过目难忘的角色。演员们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大家平时看的、说的、想的和演的都是《红楼梦》,从而营造了一个浓浓的红楼情境、红楼氛围,不但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还产生了一起发酵的效果。王导绝招的核心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开拍前的集培训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和珍贵的财力、物力,回过头来看,这绝对是必要的、值得的,为后来全剧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一次极为成功的、极具创意的艺术实践,当可为后人典范。
摄制组始终保持着一种务实、扎实的作风。从领导、导演到工作人员,我不记得哪个人曾讲过类似打造精品、创造经典之类的豪言壮语和高大上的口号。而在每天每日的具体工作中,求精、求细、求最好几乎成了每个人的自觉追求,形成了非常鲜明而强烈的群体意识,进而带动了全摄制组团结向上、精益求精、不怕吃苦、不计报酬的正气和良好作风。在生活条件差、伙食水平低、工作强度大、连导演和主要演员的每集片酬才六七十元的情况下,女演员卸妆有一段时间用的都是很差的粗卫生纸和替代的卸妆油,擦得脸皮生疼,而每天的工作依然正常进行。在黄山拍外景时,不慎将一个重要的摄影器材零件掉进了很深的没有人迹更没有路可寻的峡谷,没人能帮忙,也没时间想别的办法,编剧周岭和摄像师李耀宗从当地借来几捆大绳,冒着极大的危险用绳子捆在腰上,沿着悬崖下到谷底,东西找到了,人却上不来了。几年如一日,我们的剧组就是这样逢山修路,遇水架桥,以顽强的斗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向高峰攀爬着、进取着。倘若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没有团结一致相互帮扶的团队意识,没有不计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职业操守和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样一个并不高大,更不宏伟,却明确而简单的目标,绝不可能共同完成这样一件伟大的事业。
是不是精品、能不能成经典并不是拍摄时大家心中所思所想,而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不甘平庸、决不懈怠才是最现实、最有效的方法和驱动力。重要的是要有所作为、有所创建、有所贡献。有理想才有追求,有敬畏才有标准,任何精品、经典都是用时间、拼搏、才华、心血和青春乃至生命在特定时代背景和适当条件下打磨出来的。
87版《红楼梦》面世已经30年了,一直到现在还经常重播,《红楼梦》专场音乐会还经常演出,影响还在扩大,还在经历着时间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考验。对所有参加创作、拍摄的人来说辉煌早已经渐渐成为过去,就如同慢慢散去的美丽浪花。我想,大家的心中永远不会退去的一定是对曹雪芹老先生的一份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是他给了我们难得的机会和三生难遇的荣幸。
不能忘记的还有30多年前,从财力、物力、智力各方面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们,他们没有跟我们在一起,甚至从未谋面,却是与我们一起参与创作、拍摄的合作者,当初的种种善举同样是你们永远的骄傲和荣耀。
最后要感谢的是,陪伴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一起走过30年漫长岁月的亿万热心观众,在超千次的重播时刻,无论在假日、在平时还是在夜深人静时,总是有无数痴迷于红楼梦的朋友们与我们一起激动、一起叹息、一起流泪。我们的心早已经贴在了一起。许多人甚至一次再一次地品其中味、解其中味,并且给我们鼓励、给我们点赞,也给我们批评和建议,让我们感到亲人般的温暖和深深的感动。即便用如何如何感谢这样的言语,也无法表达我们切身感受之万一。这些肺腑之言我很想、也许能、我也敢代表我亲爱的87版《红楼梦》摄制组的全体同仁朋友。
当我即将搁笔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应该说已经是2016年11月30日的凌晨4点半了,天快亮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我在想我还该再做些什么?我还能再做些什么?
王立平
结缘红楼:你来得及拍我就来得及写
能结缘《红楼梦》,最先要感谢的就是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高级音乐编辑王芝芙大姐。她为人淳朴、和善、机敏、智慧,是一位学者型的专家。
粉碎四人帮之后,我的音乐创作开始步入正轨,在那几年里,王大姐一直非常关心和支持我的创作,并给了许多帮助和指导。我的许多作品都是通过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荐给广大听众的。她看了在北大心理学系即将毕业的学生王小京的歌词《当我们毕业的时候》,便推荐给我;我看了之后感觉到年轻人的蓬勃向上的朝气,作曲之后由郑绪岚演唱。这首歌在几届北大学生艺术节上演唱,深受欢迎。
大约在1982年的秋天,她约我见面,告诉我她的先生王扶林导演正在筹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问我是否有兴趣为这部剧作曲?我当时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对王导除了知道他执导了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之外,也没有更多了解。但这个消息,对我这个红迷来说,太让人激动了,当即对她表示:我不但极有兴趣,并且已经迫不及待了!
随后,王芝芙大姐亲自安排了我与王导的第一次会面。
王先生温文尔雅,亲切含蓄。对我说很高兴我愿为这部戏作曲,但为这部戏遴选作曲是件大事,他要与台领导、红学家、编剧和相关方面一起商量才能决定,并很客气地问我是否愿意与大家见个面,谈谈我的想法。我明白,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也将是非常严格的审查和考试,但也是最好的沟通和表达机会。
会见被安排在华侨饭店一间不太大的房间里。我到场时该来的人都到了,有十余位,大多我都不认识。王导主持,几乎没有开场白,只说今天下午给我充分时间,可以放开讲,让大家都了解一下我的想法。我原以为他们会提出各种问题要我回答,所以既没有准备提纲,也没有发言稿,只好硬着头皮开始了决定命运的阐述。
记得我当时主要谈了三个问题:
第一,是我对《红楼梦》的认识过程。我初二初读《红楼梦》时,基本没读懂,觉得婆婆妈妈太琐碎,了无兴味,印象里好像没有读完过。后来经历了许多人生磨难、挫折之后再读《红楼梦》,才有了许多深切的感受,越来越觉得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离我们原来竟是那样近,讲述的故事竟是那样无奈、沉重和动人心魄,而且越读越爱,越爱越深。曾设想一定要写一部关于《红楼梦》的音乐作品,或许是机缘未到,总想不出该如何下笔,如此便成了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第二,谈了我对电视剧《红楼梦》的设想和希望。如果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是以情节取胜的话,《红楼梦》则是以情趣取胜。通过情趣铺陈故事,展现主题。我希望未来的电视剧不要过于注重表现过程和来龙去脉,而是着力表现剧中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主线。希望编剧的思路,不是从原著中删去些什么,而是从原著中选取些什么。留出充分的空间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突出一个情字。其实这些意见的背后,是希望能给音乐留出充分的空间。
第三,对电视剧《红楼梦》音乐的构想。我认为基调应该是满腔惆怅,无限感慨。这惆怅和感慨既是过去的也是今天的,是剧中人物的也是曹雪芹先生的,还是我们这些改编者、再创作者的,最终还要成为荧屏前广大观众的。剧中的音乐,应该成为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要如镜头一样,推上去可以刻画描绘具体的人、事、物,拉开来便是对人生、社会、情感的全景式、跨越时代的感慨。
如此这般,我滔滔不绝差不多谈了一个下午,总体上讲,红楼梦的音乐应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究竟是什么?当时我也不知道。
如何写音乐、怎样的风格、用什么手法都没有提及,但大的方面我把该说的、想说的、能说的都说了,甚至没有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说是说完了,结果如何只有听凭命运的安排。没有什么遗憾了,我心中反而生出一种轻松感。之后,既没有人向我提问题,也没有人发表意见。
与《红楼梦》剧组的第一次见面就这样结束了。
几天后,王导电话通知我,说台领导和剧组经研究决定聘请我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作曲,并问我还有什么要求和想法。因为我听说当时还有人在竞争,便对王导说《红楼梦》与别的作品最大的不同是一个情字,《红楼梦》的情需要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和开掘,才能求得深切和统一,所以为这部戏作曲是不宜合作的。王导又问我那么长的戏,那么多集,你一个人来得及写音乐吗?这我倒没想过,但我还是一点没犹豫地回答王导:来得及拍我就来得及写!
我最担心的就是在几年的时间里,与人合作为《红楼梦》写音乐,那该是怎样的尴尬、困难和麻烦。一个写悲的,一个写喜的?或者一个写前面,一个写后面?多么混乱!
四年雕琢:创造专门属于红楼梦的音乐方言
接下《红楼梦》作曲这份沉甸甸的工作,是我与红楼结缘的真正开始,也是我这辈子做得最胆大妄为的一件事。
为这样的鸿篇巨制作曲,难度很大,巨大的压力也如影相随。幸运的是,后来我得到了从电视台领导、王导、编剧、红学家和剧组上上下下太多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回想那些天天难熬天天熬、日日难过日日过的日子里,那一桩桩一件件往事,都令我感慨万千,感恩不尽,终生难忘。
在4年多的作曲过程中,给我帮助最大、理解最多、支持最有力的是王导。我能进入《红楼梦》剧组是台领导和剧组集体决定的,其实台领导和编剧、红学家都非常尊重王导,讨论归讨论,最终拍板的还是他,我由衷感谢他对我的知遇之恩和极大信任。
从我刚进剧组王导就对我说,主题歌很重要,要抓紧时间快点写出来。可我对主题歌原来的设想持不同意见,一时又拿不出新的方案,也还没想好该是什么样的音乐风格和基调,主题歌的形象将影响全剧的风貌,实在不敢轻易下笔,为此犹豫再三,思虑再三,时间一拖再拖。那时我最怕接王导的电话,他明明心里焦急万分,却总是非常和蔼甚至客气地问我:怎么样,主题歌写出来了吗?我几乎无言以对,难堪、焦急、无地自容。
待到王导和几位编剧接受了我用《枉凝眉》作为主题歌的建议,并且交出了《枉凝眉》和《序曲》两段投石问路的乐谱时,已经是一年多以后的事了。想想王导该是有着怎样的耐心,才没有把我这个拖稿的作曲赶出剧组。
为了使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我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在创作时不采用任何现成的音乐素材,要写成十三不靠,即不靠戏曲、不靠民歌、不靠说唱、不靠流行歌也不靠艺术歌曲等,要创造出一种专门属于红楼梦的音乐方言,而能演唱这样歌曲的人,在名家、大家和专业歌手中都没有现成的,只能冒险自己来培养。
当时,这样做行不行得通,我心里也没底。
可是,路从来都是人走出来的,也都是逼出来的。再难下的决心也得下,为了梦想,一不做二不休,再胆大妄为一回!我找到王导,心都忐忑得快从嗓子眼儿跳出来,硬着头皮说我打算起用业余歌手陈力来试录主题歌。面对这违反常理、令人难以理解的建议,王导一脸平静,竟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连我是怎样打算的和预期如何,一概没问,当即表示同意,并请制片主任派员去长春一汽借调当时在厂里担任化验员的陈力。为了慎重,我先前曾找陈力试着录过纪录片主题歌《长春春常在》和为联合国写的环保歌曲《假如天空没有飞鸟》两首独唱歌曲,她声音纯净、有相当的京剧基础,虽未接受过声乐专业训练,但有很好的歌唱天赋和乐感。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精心雕琢,《枉凝眉》和《序曲》两段投石问路的主题歌和最重要的一段乐曲录制出炉了,效果很理想,后来两段都用在了电视剧里的完成版里,直到现在还是最流行的那个版本。为此,阮若琳台长还专门给我写了一封信,充分肯定了这两首作品的风格、基调和思路,特别表示完全理解了我请陈力来演唱主题歌的缘由和用心。王导也非常满意,非常兴奋,说好听、动人、新鲜、有特点、风格对头。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信心。虽然王导一直信任我,对我有信心、有期待,大概也替我捏把汗,到这时才算放下了悬着的心。同时他也提醒我写了那么多影视剧,应该知道片头或序曲的长度就是1分50秒到2分钟,没有例外,而这段《序曲》是2分42秒,长出了这么多,审片怕是通不过。我当然知道他讲的是规定,可我实在不甘心、也不忍心对这段《序曲》动刀动剪。我反复强调了许多理由,最后干脆说就因为是《红楼梦》,就应该可以有2分42秒的《序曲》。王导见我如此坚持,竟然就同意了我的方案。我真想不出他是如何与有关方力争才破了这个规定的。
为了帮助陈力了解剧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王导还主动提出,给陈力安排演了一个柳嫂的角色。这样我就能一边创作其他音乐,一边帮陈力学习视唱等必要的基础音乐技能,精细雕琢《红楼梦》里的诸多歌曲。
《红楼梦》的音乐,是《红楼梦》专有的、为其量身定制的,对我自己来说也是全新的。为了在规定的时间里创作并录制出能体现我想象的《红楼梦》的神韵和风格,我对陈力的要求常常比专业歌唱家还要严格、还要苛刻。我的确给了她太大的压力,她顶着压力,包括我的语言暴力,还有不幸的丧夫之痛,在剧组里生活并工作了三年。最终超水平发挥,极为出色地完成了《红楼梦》重要歌曲的大部分。
为了一部电视剧的歌曲录音,而专门定向培养一位业余歌手,还让她在摄制组里工作三年,能做出这样决策的创作集体该有怎样的气度和魄力?这样的方式不仅是空前的,或许也将是绝后的。
仅此一例,就足以说明王导对87版《红楼梦》有多么重视;对87版《红楼梦》的音乐有多么重视。
成为经典:30年的检验,证明了它的成功
1987年5月2日,记得好像是个星期六的晚上,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首次公开上映,产生了很大的轰动和反响。
说万人空巷可能有点夸张,但也不算太过分。
记得那天,我在北京和平里的楼群里走了很久,大街上的行人和车辆都很少,天气已经转暖,开着的窗子不时传出《红楼梦》的乐声,我心中顿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从汹涌的激流中又归于平静。梦幻般的四年多过去了,真的都过去了,尽力了,也无愧无悔了。
令我没有想到并且多少有一点窃喜的事,是剧组里有人告诉我说顾问团看了成片后对音乐都没有意见,喜欢《晴雯歌》的最多,说活脱脱个晴雯,就是她。《枉凝眉》和片头曲也受欢迎。只有一位红学家问了个问题,说王立平先生在一段音乐中用了三弦,不知是不是有点嘲讽的意味?我想这也不一定算是批评吧。这个反馈真让我喜出望外。我原来担心红学家都是些大学问家,对我这个底蕴不深的红迷写出的音乐,能认可吗?一直觉得是在头上顶着个雷,到这时才算放下心来。
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出之后好评很多,批评也不少。尤其对后40回,不同意见和批评最多。两年之后,89版电影《红楼梦》公映,人们对87版《红楼梦》的意见和批评几乎是戛然而止。到2010年新版《红楼梦》出来,反而引爆了新一轮87版《红楼梦》的播放热潮。到这时,人们对87版《红楼梦》越来越认可,甚至将其称为经典、高峰、不可超越。
曹雪芹当初刚写出《红楼梦》的时候都是手抄本,想必不会有人称其为经典。经典不是谁人颁授给的荣誉,不是按谁的意志打造的,更不是重赏之下买来的。经典是经过长时间历史沉淀、经过广大人民群众检验而被社会公认的。因此是全社会的财富,也需要全社会的珍视、爱护和弘扬,因为经典往往就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拍摄87版《红楼梦》的时候,我相信,从领导、顾问、王导到摄制组里的每一位成员,都不会有一个人想到我们将会拍摄一部经典之作,但是大家都朝这个方向努力去做了。经过30年的时间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检验,87版《红楼梦》无疑是成功的,它站在80年代中期的时间节点上、面对几代人的跨度、在审美和认知的层面、对红楼梦进行了一次历史上空前的大普及。
一位已经故去的红学家称87版《红楼梦》是首尾全龙第一功,它做到了在不同的人群中求得最大的公约数,也就是雅俗共赏,这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境界,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