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9.8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85.2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9.0
《
瘦肝
》
售價:HK$
102.4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7.3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HK$
158.7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102.4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4.3
編輯推薦:
*一本书带你亲历世界艺术现场,直观勾勒当代艺术家群像,深度总结大师创作烙印
*法式软精装,舒服又高雅
1. 国际大师荟萃、知名展品云集,174位艺术家及其组合,包括许多当红在世艺术家。图文并茂,印刷精美,600多张精美图片。
2. 艺术作品种类丰富,涵盖当代艺术所有的形式,摄影、装置、雕塑、绘画、影像、建筑、表演、行为艺术、漫画等。
3. 简明、好读,了解一位艺术家,仅需三分钟。单篇文章由艺术家简介、作品评论和作品图片组成,只需三分钟,轻松get艺术精髓。
4. 通俗易懂,新新人类艺术入门指南。适合学生和普通读者、艺术爱好者以及大众艺术教育的人阅读,也适合艺术家、评论家、艺术史学家、研究人员、收藏家、艺术学者品评。
內容簡介:
《如何读懂当代艺术》是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迈克尔威尔逊撰写的艺术指南书,全书囊括174位艺术家的600多件作品,每一位艺术家都包括作品评论和作品图片,大而全的作品集,但读懂一位艺术家,仅需三分钟。《如何读懂当代艺术》把*的展览、画廊、博物馆藏品全方位呈现在您的面前,带您开启更深远的艺术探索之旅。《如何读懂当代艺术》还传达这样一个重要信息:艺术并不是一项神秘而且规矩的工作,它不存在*正确的方式,但可以有欣赏它的诀窍。书中更有200多件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们近20年来创作的,全新披露21世纪艺术精髓,展示一场超越时代的美学盛宴。
關於作者:
迈克尔威尔逊(Michael Wilson),编辑、作家,为《艺术论坛》(Artforum)和《美国艺术》(Art in America)撰写关于艺术和视觉文化的文章。他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硕士学位和英国阿尔斯特大学的艺术硕士学位。
目錄 :
1 序言
4 伊娃和弗朗哥马特斯又名0100101110101101.ORGEva
and Franco Mattes aka 0100101110101101.ORG
6 阿德尔阿贝德赛梅Adel
Abdessemed
10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
12 托马阿布斯Tomma Abts
14 维托阿肯锡阿肯锡工作室Vito
AcconciAcconci Studio
16 埃亚-丽莎阿提拉Eija-Liisa
Ahtila
18 艾未未
20 道格阿提肯Doug Aitken
22 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
24 理查德奥尔德里奇Richard
Aldrich
26 珍妮弗阿洛拉和吉列尔莫卡尔萨迪利亚Jennifer
Allora and Guillermo Calzadilla
28 帕维尔阿瑟曼Pawe?
Althamer
30 凯阿尔特霍夫Kai Althoff
32 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s
36 玛玛安德森Mamma
Andersson
38 科里阿肯吉尔Cory
Arcangel
40 迈克尔阿舍Michael Asher
42 罗恩阿塞Ron Athey
44 菲亚贝克斯托姆Fia
Backstrm
46 朱尔斯德贝兰库尔Jules de
Balincourt
48 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
52 尤塔巴思Uta Barth
54 泰米本-托尔Tamy
Ben-Tor
56 扎琳娜比姆基Zarina
Bhimji
58 皮埃尔比斯毛特Pierre
Bismuth
60 迈克尔波瑞曼茨Michal
Borremans
62 卡罗尔博夫Carol Bove
64 安德里亚鲍尔斯Andrea
Bowers
66 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
70 乌拉冯勃兰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
72 布鲁斯优质基金The Bruce
High Quality Foundation
74 李昢Lee Bul
76 珍妮特卡迪夫Janet
Cardiff
78 洛斯卡平特罗斯Los
Carpinteros
80 内森卡特Nathan Carter
82 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
84 尼克凯夫Nick Cave
86 土地使用解读中心Center for
Land Use Interpretation
88 陈佩之Paul Chan
90 拉里克拉克Larry Clark
92 简迪科克Jan De Cock
94 安妮科利尔Anne Collier
96 托尼康拉德Tony Conrad
98 拉塞尔克罗蒂Russell Crotty
100 凯伦塞特Keren Cytter
104 塔奇塔迪恩Tacita Dean
106 杰里米戴勒Jeremy Deller
108 威姆德沃伊Wim Delvoye
110 托马斯迪曼德Thomas
Demand
112 莱涅克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
114 威利多尔蒂Willie
Doherty
116 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
118 吉米达勒姆Jimmie Durham
120 尼科尔艾森曼Nicole Eisenman
122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
126 艾墨格林与德拉格塞特Elmgreen
and Dragset
128 布莱恩伊诺Brian Eno
130 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
132 文森特费克图Vincent
Fecteau
134 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
138 哈勒尔弗莱彻Harrell
Fletcher
140 赛尔弗洛耶Ceal Floyer
142 安德里亚弗雷泽Andrea
Fraser
144 卡塔琳娜弗里奇Katharina
Fritsch
146 埃伦加拉格尔Ellen
Gallagher
148 瑞安甘德Ryan Gander
150 吉利汀Gelitin
154 艾萨根泽肯Isa Genzken
156 利亚姆吉利克Liam Gillick
158 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
160 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
162 罗德尼格雷厄姆Rodney Graham
164 卡塔琳娜格罗塞Katharina
Grosse
166 苏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
168 大卫哈蒙斯David Hammons
170 雷切尔哈里森Rachel
Harrison
172 莎朗海耶斯Sharon Hayes
174 玛丽海尔曼Mary Heilmann
176 查琳冯海尔Charline von
Heyl
178 苏珊希勒Susan Hiller
182 托马斯赫塞豪恩Thomas
Hirschhorn
184 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
186 卡斯特奥莱Carsten
Hller
188 罗尼霍恩Roni Horn
190 谢德庆
192 贝森休伍丝Bethan Huws
194 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
198 池田亮司Ryoji Ikeda
200 安维罗尼卡詹森斯Ann
Veronica Janssens
202 谢尔盖延森Sergej Jensen
204 茱迪Jodi
206 拉沃尔德基舍Raoul De
Keyser
208 金守子Kimsooja
210 哈莫尼科林Harmony
Korine
212 迈克尔克莱伯Michael
Krebber
214 克里斯蒂娜库比希Christina
Kubisch
216 加布里埃尔库里Gabriel
Kuri
218 肖恩兰德斯Sean Landers
220 约翰莱瑟姆John Latham
222 安湄An-My L
224 克拉拉利登Klara Lidn
226 格伦利根Glenn Ligon
228 林璎Maya Lin
232 高什卡马库加Goshka
Macuga
234 巴里麦基Barry McGee
236 莱恩麦金利Ryan McGinley
238 露西麦肯齐Lucy McKenzie
240 大卫梅达拉David Medalla
242 赫楞凡梅尼Hellen van
Meene
244 乔纳森米斯Jonathan
Meese
246 朱莉梅雷图Julie Mehretu
248 古斯塔夫梅茨格Gustav
Metzger
250 艾尔诺米克Aernout Mik
252 鲍里斯米哈伊洛夫Boris
Mikhailov
254 比特利兹米拉塞斯Beatriz
Milhazes
256 亚历山德拉米尔Aleksandra
Mir
258 蒙特安罗森布拉姆MunteanRosenblum
260 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
262 瓦格希穆图Wangechi Mutu
264 罗瑞尔那卡塔特Laurel
Nakadate
266 罗莎琳德纳莎西比Rosalind
Nashashibi
268 迈克尼尔森Mike Nelson
270 施林奈沙Shirin Neshat
272 里瓦尼诺伊恩史旺达Rivane
Neuenschwander
274 卡迪诺兰Cady Noland
276 布莱恩奥多尔蒂Brian
O''Doherty
278 汉斯欧普德贝克Hans Op de
Beeck
282 加布里埃尔奥罗兹科Gabriel
Orozco
284 塔尼娅奥斯托杰克Tanja
Ostoji?
286 迈克尔帕克怀Michael
Parekowhai
288 科妮莉亚帕克Cornelia
Parker
290 丹皮乔沃维奇Dan
Perjovschi
292 伊丽莎白佩顿Elizabeth
Peyton
294 苏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
296 杰克皮尔森Jack Pierson
300 威廉珀伯L William
Pope. L
302 吉尼西斯P-奥利奇Genesis
P-Orridge
304 塔尔R Tal R
306 瓦利德拉德阿特拉斯集团Walid
RaadThe Atlas Group
308 尼奥劳赫Neo Rauch
310 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
312 伊娃罗斯柴尔德Eva
Rothschild
314 麦卡罗滕伯格Mika
Rotternberg
316 桃瑞丝沙尔塞朵Doris
Salcedo
320 威廉萨斯纳尔Wilhelm
Sasnal
322 德纳舒茨Dana Schutz
324 提诺赛格尔Tino Sehgal
326 乔治肖George Shaw
328 圣地亚哥西耶拉Santiago
Sierra
330 塔林西蒙Taryn Simon
332 劳娜辛普逊Lorna Simpson
334 西蒙斯塔林Simon
Starling
336 约翰斯蒂扎克John
Stezaker
338 杰西卡斯托克赫德Jessica
Stockholder
340 莉莉凡德斯托克Lily van
der Stokker
342 斯图尔特文Sturtevant
344 萨拉施Sarah Sze
346 沃尔夫冈蒂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
350 里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
352 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
356 安东维多克Anton Vidokle
358 斯蒂芬维泰洛Stephen
Vitiello
360 卡拉沃克Kara Walker
362 克瑞斯威尔Chris Ware
364 吉莉安韦英Gillian
Wearing
366 佩怀特Pae White
368 瑞秋怀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
370 T.J.威尔科克斯T. J. Wilcox
372 史蒂芬维拉茨Stephen
Willats
374 苏威廉姆斯Sue Williams
376 徐冰
378 徐震
380 凯里扬Carey Young
382 丽莎尤斯塔维奇Lisa
Yuskavage
384 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
內容試閱 :
在过去的大概二十年内,即本书收录的艺术大致所处的时代里,当代这个概念已然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日益全球化(虽仍不平衡)的艺术世界,语言中心尚无法固定,当代艺术这个显然由自身定义的名词,其意义便更是受到时代背景的左右。当代艺术最基本的
含义,是我们所处时代的艺术。更具体的说法是,将其与现代艺术相区别,根据后现代最早出现的时间,当代艺术的时间范围可推定至 20 世纪 70 年代。然而当代艺术所属的时代里,所有艺术都是相同的吗?我们眼中真正的当代艺术,除了创作的时间外,能否以其他方式判断?作品达到美国最高收藏量的托马斯金凯德(Thomas Kinkade)是位多产的煽情媚俗画画家,他同时也向大众市场推出印刷复制品。他的知名度和商业成功是不可否认的,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却很少得到肯定。金凯德虽然处于当代,但他仿佛包裹在与外界隔绝的气泡里,并不热衷于其他艺术家们如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所说的创造新事物的追求。
当代艺术有时被称为后流派艺术,意味着不再有过去的艺术风格分类,给每个艺术家个体提供自由和空间,换句话说,艺术家们不得不自主掌舵。这种描述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准确的,但它并未考虑到,抗拒风格分类和主义标签的艺术家们之间还是存在某些共性的。本书涵盖的艺术范围很广,然而媒介和思想却不时重复出现。这些艺术家往前探索或往外拓展的同时,对艺术史和同时代的艺术家的创作始终保持着缜密的思考。艺术家作为孤独天才的神话早已破灭,他们并非与世隔绝,而他们的创作也远非脱离研究、对话与合作的活动。相反,一位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几乎不可避免地生存在一张大网之中,这张网包含了策展人、评论家、学者、艺术商、收藏家、爱好者,当然还有其他艺术家。另外,尽管并非所有艺术家都采用新科技创作,但他们大多都运用它处理各种事务。
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法穷尽当代定义中所有的复杂性和明显矛盾。标准、品味和观点在变化,在一个时代受到批评和贬低的艺术家,可能在下个时代便恢复了名誉,或至少其作品引发了新的讨论。举个例子,诺曼洛克威尔(Norman Rockwell,18941978)是位有才华的著名插画家,不过他并未受到重视,直到 2001 年,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为他举办了一场回顾展。艺术界的重量级人物借此机会(或许是受邀请)重新审视洛克威尔的地位,尽管他并未得到一致肯定,却引发了对怀旧、现实主义、平民主义和价值观等主题的积极讨论。同样的命运是否也等待着金凯德?他在本书创作的时间里似乎不大可能,不过这位独具风格的光之画家勉强得到了销量上的认可,有人视其为沃霍尔工厂(Warhol''s Factory)的草根版,或是美国中产阶级对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延伸生产线的呼应。因此,虽然金凯德的艺术未受重视,他还是可以成为触发讨论的火花。
这并不是说当代艺术的价值无从判断,也不是说严肃的艺术地位完全取决于文化中随意拾取的零碎片段。当代艺术作品的成功标准在本质上与其他时代是一致的:它是否提出或引发了有意思的问题?它的材料、形式与概念元素是否有效地相互配合?它是否与背景环境实现建设性的互动?它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本书着重介绍处于事业中期的艺术家,也就是已获得一定国际认可,通常在博物馆举办过个展并参加过重要双年展的艺术家。从文化的大背景看,这其实是个少数群体,但他们代表了一个在背景、方法、创作重心与影响力等方面仍包罗万象的艺术世界。本书收录的年轻艺术家,有超越自身年龄的影响力;而较年长的艺术家,仍能在事业后期成为热议的中心。
人们不时会听到当下艺术过剩的言论,特别是在纽约、洛杉矶、伦敦、柏林等拥有繁忙画廊的城市,这种论点认为不少平庸的艺术家和作品受到了空虚吹捧。如果去过一些大型的当代艺术博览会,如巴塞尔艺术展、美国军械库艺术展和弗瑞兹艺术博览会(Frieze Art Fair),这种说法则尤其具有说服力。这些喧闹的集会使业内人士大为失望,仿佛艺术只有哗众取宠才能留下,而金钱和社会地位比创造力和批判力更重要。不过,虽然这其中包含大量劣质(至少是极为短暂的)艺术,但好的作品终能脱颖而出,保留下来。
在确定本书的艺术家时,我并不总是优先选择当下最知名的艺术家,而是挑选了得到其他艺术家认可的,以及在自身的名人效应外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艺术家。布莱恩伊诺(Brian Eno)曾说,地下丝绒乐队(Velvet Underground)的第一张专辑虽然只卖了一万张,但其影响极大,因为这张专辑的每个购买者都成立了一支乐队。同样,像迈克尔阿舍(Michael Asher)、卡迪诺兰(Cady Noland)和布莱恩奥多尔蒂(Brian O''Doherty)这样的艺术家,
为当代艺术创作留下的印记远远超出了自身展览和销售记录反映的水平。有些艺术家入选的原因是对公众意识的影响,他们由此改变了艺术界内部的运作方式。达米恩赫斯特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他是个强大的媒体操控者,还成功颠覆了拍卖行这类专业机构的惯例和预期。
另外,本书还收录了一些电影、音乐和漫画等大众领域的杰出艺术家。他们明显突破了各自领域的传统,自然符合了当代的定义。像数码网络艺术及街头艺术这些刚起步的领域,我也从中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尽管这两个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发掘。本书并非有意冒充绝对的宝典,而是通过集合一些个人视角的片段,指引读者从整体上看待和思考当代艺术。作为来自伦敦、居住在纽约的艺术评论人,我自然侧重这些城市及周边的经历,而对于亲身体验过的作品,我则毫无歉意地表达自己强烈的主观看法。如上所述,我最大的希望是,《如何读懂当代艺术》能够成为一块敲门砖,开启更深远的探索发现之旅。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
1946年出生于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工作生活于美国纽约。阿布拉莫维奇曾多次参与大型国际展览,譬如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她的展览艺术家身体-公众身体(Artist Body-Public Body)于1998年大范围巡回展出。2004年她的作品参加了纽约的惠特尼双年展,并在日本丸龟当代美术馆(Marugame Museum of Contemporay Art)和熊本当代艺术博物馆(Contemporary
Art Museum Kumamoto)展出。2011年,她成为俄罗斯莫斯科车库当代艺术中心(Garag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e)大型回顾展的主角。
从耐力及遭遇困境这个方面入手,可以很好地解读《艺术家在场》这个作品。
2010年,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家在场》简单直白,力量非凡,完全超越了此类艺术常有的边缘地位。三个月的展期里,这一作品成为热门焦点,也带给某些参与者一次精神洗礼。此作品巩固了阿布拉莫维奇行为艺术祖母的地位,由此成为经典之作,为持续探寻姿势、存在与人格中的艺术潜能提供了范例。作为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回顾展的一部分,《艺术家在场》的表演从2010年3月14日持续到5月31日,借助观众的大量照片、摄影,以及书面和口头转述,这一经典留存下来。
《艺术家在场》每天演出,场所对公众开放,演出场景空旷而且奇异。在博物馆广阔的中庭中央,阿布拉莫维奇身穿飘逸长裙,坐在一张小木桌后,始终面无表情。观者可以坐在她面前与她对视,坐多久都可以。据转述,这种相遇的情绪和含义多种多样。有人认为艺术家的静默是一种挑衅,只会招来瞪视和嘲笑
;而另一些人则被这安宁的情景所打动,他们体会到内心深处的伤感,不禁潸然泪下。
20世纪60年代,阿布拉莫维奇由绘画转向行为艺术,她最初进军此领域的作品同样充满挑战性。比如在作品《节奏0》中,艺术家邀请参观者用物件任意对待她的裸体,无意中呼应了小野洋子(Yoko Ono)的作品《切片》(Cut Piece,1964)。1976年她邂逅了德国艺术家乌雷(Ulay),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合作,其中最著名的有《潜能》,这对艺术家拉开一副弓箭,而两人只有保持体重的平衡,才能避免利箭射进阿布拉莫维奇的心脏。更为近期的表演探究了巴尔干的民间文化,而2005年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她重现了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和瓦里艾斯波特(Valie Export)等其他艺术家的代表作。
《艺术家在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下,以身体为媒介走向公众的行为艺术作品。从耐力及遭遇困境这个方面入手,可以很好地解读《艺术家在场》这个作品。这是阿布拉莫维奇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单人表演,即刻在测试力量、活力及耐力极限的创作传统中占有了重要地位。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还同时展出了往期展览记录和再表演,诠释了行为艺术的可收集性和可保留性。此次展览并无任何结论,但是呈现了艺术家直至目前的创作生涯,可以看出,此作品呼应了过去一对一的合作模式,而观众也一如既往地成了促成作品实现的活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