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年处男:一份日本社会纪实报告
》
售價:HK$
49.5
《
行动的勇气,畅销书作家弘丹主编,30余位大咖分享人生高效秘诀。
》
售價:HK$
64.9
《
人生财富靠康波
》
售價:HK$
119.9
《
富人是怎么赚钱的
》
售價:HK$
74.8
《
时刻人文·富与穷:英国政治经济学思想史(1750—1834)
》
售價:HK$
107.8
《
影像中的侦查学:刑侦警务类节目研究
》
售價:HK$
52.8
《
俄国社会阶层与历史变迁(1700—1900)
》
售價:HK$
96.8
《
博弈与平衡:奥格斯堡城市宗教改革研究(1518-1537)
》
售價:HK$
118.8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佛法之无漏三学戒、定、慧为中心议题,收录了南怀瑾先生的恩师袁焕仙先生和他本人有关止观、修定、修慧的述作,既有对三学的总的阐述,又有对禅观、般若正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的研究与讲解,为学佛者提供了入门的方便。
|
關於作者: |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
目錄:
|
修止观与参话头法要
修定与参禅法要
禅净双修调和论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禅观研究三讲
般若正观略讲
观音法门略讲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
內容試閱:
|
总之,般若智慧即由思惟修持而来。
思惟在净土宗而言就是念佛。表面看来,念佛和禅宗的思惟似乎是两回事,因此数不清的净土行者都以为一心一意地念着佛,把佛念来了,往生净土就算了事。殊不知把佛念到了眼前,佛还是佛,我还是我。殊不知往生极乐固是往生,往生娑婆不一样是往生?殊不知往生琉璃宫殿后还有一段大事因缘。这一段和禅宗乃至其他各宗的最终极旨可说毫无二致,究竟是什么?讲到第十四观上品上生时,经文中会有明白的揭示。
和思惟(慧同样重要的是正受(定。梵文译音为三昧。也就是禅定的意思。《观经玄义分》曰: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一般人依文解意,提到入定,就想到不吃不喝,一闭眼再一睁眼就已物换星移,春去多时了。再加上佛法中常有去妄想、四大皆空等说法,于是许多学佛打坐的上了座就有意无意地想求一个空,在心境上又加(求空又减(息念地乱忙一通,忙了半天结果是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让我们看看《大乘义章十三》对禅定(正受如何解释:离于邪乱故说为正,纳法称受。这可以说是对禅定的一个很好的说明。所谓离于邪乱,说通俗点,就是清明、纯净;纳法的法则包括了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理、一切事。由此我们可知禅定(正受,不一定是耽空住寂,也不一定是空空洞洞的什么都不知道。只要离于邪乱,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则不论上座用功,或日常处事,都算是处在定中。
关于这点,我们还可以参考唯识上特别提出的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这五种心的作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永远存在。或许有人会说瞎子对光线没有感受,但是他眼前黑洞洞的就是受;至于神经麻痹的人,他那麻痹的部分也多少有点麻木的受。入了定则有所谓百千三昧,也就是有成千成百各种不同的定境(正受。除了受,其他四种心的作用都存在各种凡圣的境界。但是一般学佛的通常都以为作意、触、受、想、思这五种心的作用只是凡夫的妄想境界,殊不知成了佛的般若境界仍不离这作意、触、受、想、思。至于从凡夫修炼成佛陀的凭借也不外就是作意、触、受、想、思这五遍行。那么历尽千辛万苦成了佛和芸芸众生之间有什么不同?日常修行用功和任意浮沉又有什么不同?这是修行用功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问题。认清楚了,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悉是法身,行、住、坐、卧都是修行;认不清的话,虽然念佛、打坐,也只是妄想。
我的禅宗心法老师袁先生曾说了一句名言:知妄想为空,妄想即是般若。执般若为有,般若即是妄想。换言之,如果能做得了身、心的主;遇到事情该提起时就提得起(用,该放下时就放得下(空,这就是境界般若(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否则,像我们平常,头痛不能叫它不痛,腰酸了不能叫它不酸。不但做不了身子的主,连自己的心念都管不住。经常胡思乱想,甚至不知到底想些什么,知道了乱想的无谓,却怎么也停不住。许多损人不利己的事就这么糊里糊涂地做了出来,因此至可怜悯者也众生就成了释迦的口头语。
其实,凡圣所不同的就在于前者迷糊而随境流转,后者清明而超然物外。中国道家说了句很美的话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和佛家的正受可以说有异曲同工的会意之妙。
这么看来成佛岂不太寻常?的确,平常心就是道,最平凡的也就是最不平凡的。如今要这群念念在不平凡上打转的我们,收回放心,归真返璞地做到和光同尘的平凡境界,真是谈何容易!因此古人有云:成佛作祖乃大丈夫行径,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于是佛家就为此提出了种种修行法门,诸如念佛、止观、参禅、观想等等。
懂得了这层道理,学佛修道的行者无论在日用行事或上座用功时,才知道如何心平气和地陶化这颗野马尘埃之心。久而久之,他们自会无事不登三宝殿。再度出现时却是水月道场,空花梵行的另一番景象了。韦提希一语问出三藏十二部的重心所在思惟、正受,世尊不禁破颜微笑,即时从口中放出五色宝光,洒照到频婆娑罗王的头顶。这才是真正的灌顶,记得引导我学禅的大师袁先生曾说:诸佛菩萨随时都在给我灌顶,我也时时给他们灌顶。不明理的人听了不是以疯狂视之,就是迷信地想入非非。其实这是功夫境界,本身自性放出的光和如来的光,光光相照,不就是互相灌顶吗?这个时候,大王虽然被幽闭在禁室里,心眼却无障碍,遥遥地望见世尊,五体投地施以礼拜。见地、功夫自然增进,立刻修成了阿那含,进入了初禅之门。平常打坐时心里风起云涌的妄想,乃至于妄想不起了,心里还有一个空的念头,这都属于心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