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售價:HK$
89.4
《
时刻人文·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
售價:HK$
65.0
《
心智、现代性与疯癫:文化对人类经验的影响
》
售價:HK$
188.2
《
周秦之变的社会政治起源:从天子诸侯制国家到君主官僚制国家(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论丛)
》
售價:HK$
188.2
《
时刻人文·信用的承诺与风险:一个被遗忘的犹太金融传说与欧洲商业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103.0
《
同与不同:50个中国孤独症孩子的故事
》
售價:HK$
66.1
《
开宝九年
》
售價:HK$
54.9
《
摄影构图法则:让画面从无序到有序
》
售價:HK$
110.9
|
編輯推薦: |
² 通过对希特勒私宅设计的描述,生动丰富地揭示了多面希特勒不为人知的私家生活。全面解密希特勒的早年生活及其上位史,史料详实,叙述生动,仿佛置身于作者描述的场景之中。
² 80余幅希特勒私宅设计图及内部装饰图、私家生活照片,带你了解战争狂人的艺术品位,接触报道中你所见不到的希特勒。
² 《时代周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建筑学文摘》等多家媒体杂志激赏推荐
|
內容簡介: |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深度揭秘了战争狂人希特勒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希特勒的私家生活一直备受猜疑,他的住所则在柏林、伯格霍夫和上萨尔兹堡山来回变动,这却成了帝国宣传包装独裁者的有力武器他被形容成为一个正直、有节制的人。而他的居所也和他的形象一样,在御用建筑师特罗斯特的打造下,充满美感和象征。究竟希特勒的家和元首的形象与信念之间还有何关联?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阐述希特勒三处故居的设计建造特点,后半部分探讨有关希特勒官邸、公寓、别墅的宣传造势活动及公众接受情况,重点是其慕尼黑公寓和贝格霍夫别墅。以翔实的史料充分展现希特勒居所的修建过程、第三帝国对元首住宅的宣传、国际舆论对希特勒形象报道的转变,以及希特勒御用建筑师戈尔迪特鲁斯特的小传,生动而丰富地展现了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这一未曾被发掘的领域。
|
關於作者: |
德斯皮娜斯特拉迪加克斯,美国人,历史学家,作家,现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临时主席、副教授,此前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建筑学院。发表作品有:《一个女人的柏林:现代城市的建立》,以及《女性建筑师在哪里》。
|
目錄:
|
前言 家的力量
上 篇
第1 章 结束漂泊 希特勒定居有家
1928 年后单身汉希特勒的转变
第2 章 总理的日常生活
旧宫殿里的新政权
第3 章 精心设计的室内装饰
1935 年摄政王广场公寓改造修缮工程
第4 章 从瓦氏小木屋到贝格霍夫别墅
帝国的私家面孔
第5 章 戈尔迪特鲁斯特
希特勒的另一位御用建筑师
下 篇
第6 章 竞选政治与打造希特勒私生活形象
第7 章 阿尔卑斯山的诱惑
纳粹宣传与深山中的希特勒
第8 章 贝希特斯加登的乡绅
打造神话的外国新闻界
第9 章 战争风云与英语媒体如何评价私家
生活中的希特勒
第10 章 地堡里的秘密
轰炸、劫掠与再造希特勒私家生活神话
第11 章 阿道夫再也不住这里了
希特勒宅邸的麻烦后事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
插图引用
|
內容試閱:
|
家的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时,随着盟军部队抵达巴伐利亚州,盟军大兵和新闻记者纷纷寻找阿道夫希特勒曾经住过的地方,为的是了解使欧洲生灵涂炭,使全人类惊恐不安的那个人。《美国佬》杂志撰稿人哈利希恩斯中士在希特勒的山中别墅贝格霍夫别墅里仔细地打量着这位独裁者的浴室收纳柜,思量着他在里面发现的蓖麻油和漱口剂。《时尚》杂志记者李米勒来到希特勒的慕尼黑公寓,在壁柜里翻找出带有名字首字母的日用织品和一些银器。
我们认为私家生活空间和其中的物品展示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柜橱越深,里面的秘密也就越大。希特勒的私人住宅不仅仅有常见的角落和裂缝,更有完备的地堡暗道系统。新闻记者(后来还有游客)在里面展开搜索以获取各种线索。还有一些传言提到了严刑逼供室和多得装不下的各种财宝。有些人前去寻找深埋的财宝,而不是寻求被遮掩的真相。新闻记者和观光游客之所以纷纷被吸引到这样的地方来,正是因为希特勒的私家生活在第三帝国时期受到公众的广泛瞩目。特别是在山中别墅里,希特勒曾频频走到照相机前面拍照留影,其私家生活形象也经过精心策划包装,以满足广大公众的好奇心;有关照片和新闻报道在国内外广泛刊发传播。数百万读者觉得他们通过这些在家里的表演了解了希特勒的为人。盟军大兵和新闻记者一来到德国就被吸引到希特勒的鬼魂似乎仍在徘徊不舍离去的地方。
本书追随上述那些探寻希特勒私家住宅者的脚步,但是力求获得不同的理解。1952 年,阿兰布洛克出版了战后第一部重要的希特勒传记,将这位元首的私家生活评价为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贫乏无趣。在随后几十年里出版的希特勒传记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力图把一切都和盘托出。它们仔细探讨希特勒的身体状况、家庭背景以及同男人女人的关系,希望发现一些个人的异常,以解释后来给人类造成的重大灾难。本书承认私人生活领域的重要性,但是无意成为从建筑视角描写希特勒的传记作品。笔者有兴趣探讨希特勒如何向广大公众展现他的私家生活形象,有兴趣探讨那些设计师、摄影师和新闻记者如何打造并且向德语和英语读者传播希特勒的个人形象,以满足他们迫切的好奇心理。
到了20 世纪30 年代中期,人们已经无法回避有关希特勒私家生活的照片和新闻报道。不仅德国媒体对这一题材大感兴趣,趋之若鹜,纷纷加以报道,就连为全球读者服务的英语媒体也竞相追逐,从伦敦、悉尼、多伦多到凤凰城、孟买、上海莫不如此。在德国很快出现了一个流行消费品市场,出售的消费品上带有元首家屋图像,或者是元首在上萨尔茨堡休闲的图像。人们可以采用元首家屋主题的瓷盘和刺绣靠垫来装饰生活环境,把零钱存到元首家屋复制品硬币存钱罐里,把玩元首家屋玩具模型,邮寄展现希特勒在露天平台上喂鹿场景的明信片,或者购买记录着元首私家生活场景的摄影集:照片上既有这位独裁者嬉逗小孩的场景,也有他带狗长途步行的场景。希特勒的山中隐居之处一度成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私人住宅。
事实证明,展现希特勒私家生活情景的大规模图像制作极有诱惑力,即使时至今日仍然继续产生着影响。其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并未受到历史学家的制止,因为他们没有充分揭露和解构围绕希特勒私家生活所呈现的各种宣传粉饰假象。除少量文章、图书和展品藏品目录以外,有关希特勒私家生活的文献往往对第三帝国的出版物不作任何批评,有时甚至还再现其意识形态的魅力。有关希特勒的文章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希特勒私家生活空间在关于纳粹的视觉想象中所具有的意义仍然是一片无人探究的领域。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在第三帝国时期颇受世人关注,然而却极少成为探讨那一时期政治史或建筑史专著的研究内容。曾经撰文谈过在希特勒家中举行过的外交会晤的作者们对于其室内装饰陈设几乎无话可说,虽然希特勒有意利用室内装饰陈设做舞台背景,扮演其政治家和有文化修养人士的角色。将上萨尔茨堡作为纳粹政治思想中心而展开的学术研究较多关注其建筑结构,而研究建筑史的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却鲜有贡献。总体来说,研究建筑和法西斯
审美观的学者一般把研究重点放在标志性建筑项目和大规模集会游行场面上,忽略家居空间与细微之处。然而我们可以认为由阿尔伯特施佩尔负责设计、同元首相关的纽伦堡集会场地的场面之大和新总理府建筑的庞大,均在审美上同希特勒私家生活空间独一无二的细节之间存在着联系。在家居空间与物品的配置布局中展现着希特勒的私人形象。那位指挥调动千军万马、逢山开路的希特勒使人心生敬畏,不寒而栗;而在家中与爱犬相伴、品尝茶饮的希特勒却又使人产生共鸣,有几分亲近之感。这两种形象均为那位元首的魅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建筑上也得到了具体体现。把官方的宏大形象同私家的细微场景放在一起品读玩味,可以使我们深刻理解二者在打造希特勒既高于人民又属于人民的个人形象过程中的预期效果及其相互作用方式。
希特勒本人非常重视私家生活空间的设计建造,常同其室内装饰设计师戈尔迪特鲁斯特一起详细研究有关问题。据战后戈尔迪回忆,希特勒甚至对最细微之处也表现出极大兴趣。施佩尔在回忆录中承认,希特勒对于贝格霍夫别墅设计方案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他的任何其他建筑项目。贝格霍夫别墅是他最爱逗留的地方,他当政期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上萨尔茨堡这幢别墅度过。1944 年7月,约瑟夫戈培尔在日记中写道,他获悉元首决定将军事指挥部从山中别墅迁往东线的狼穴之后感到松了一口气。当希特勒在其客厅里花费数月时间运筹帷幄、策划战事时,盟军部队已经步步紧逼,更加靠近德国边境。如果当初施佩尔也参与设计的话,历史学家们也许会更多地关注希特勒的私家生活空间。女性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建筑史专著中最近刚开始受到应有的关注。对于她们在第三帝国事务中的参与情况目前所知甚少。戈尔迪特鲁斯特同样没有进入历史学家的观察视野。其实她才是影响希特勒及其他纳粹显要人物审美品位的关键人物。本书希望提高对这位久被忽略的第三帝国重要女性人物的关注程度。学者们此前对她的关注远远不够。她的设计工作表明,我们需要更加广泛地思考室内设计在纳粹政权自我表现方面所起的作用,包括施佩尔在内的纳粹建筑师在这方面均有过热忱贡献。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希特勒这位独裁者的几处故居及其建造者们之所以受到忽略,其原因在于从事研究的学者们过去过于轻信第三帝国的有关宣传:希特勒的私家生活空间独立存在于政治和意识形态之外。相反,我认为这些私家生活空间是具有深刻意识形态内涵的意义空间,可以说是纳粹政权有关希特勒最成功的宣传活动的核心。在20 世纪30 年代初期,宣传表现希特勒的私家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当时他在公众眼里那个疯狂叫嚣的反动派形象急需加以改变。希特勒的宣传机构大力而小心地宣传渲染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还把一个潜在的负担有人认为希特勒是个无国无家,没有恋人,没有地域情感牵挂的怪人变成了一笔财富,这是通过营造一种家庭环境,使希特勒终有归宿、同于常人来实现的。希特勒的私家生活空间在广大公众眼里兼有异性恋阳刚之气、精致而不张扬的审美品位以及德国之根等几个显著特点。由此他的公关宣传人员和设计师们可谓一箭双雕,使希特勒显得更加平易近人而又少了几分古怪之气。所有这一切均经过精心策划,然后通过迫不及待推销这位居家单身汉的照片和报道文章的新闻媒体,传播给德国和国外的广大读者。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阐述希特勒三处故居的设计建造特点,包括柏林旧总理府、希特勒位于摄政王广场16 号的慕尼黑公寓和上萨尔茨堡的山中别墅。在第三帝国时期,希特勒一直占据着以上三处居所,不过只有后两处居所属于他的个人财产。第一章介绍希特勒由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过渡到近40 岁生日时(20 世纪20 年代末)首次拥有了自己的独立住房,阐述了他个人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种种原因。1933 年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时,他坚持要求先对总理府进行重新改造装修,然后再正式入住。第二章探讨这一点如何被用作关于这位国家领导人的对外宣传框架,用来展示其井然有序安排室内陈设布局的能力。希特勒当时对住宅改造修缮非常着迷,开始彻底改造自己的私有住房。第三、第四两章记述1935 年希特勒的慕尼黑公寓彻底改造修缮的过程;这一工程刚一完工,又于19351936 年对瓦氏小木屋大规模扩建,最终建成贝格霍夫别墅,设计师为阿洛瓦迪加诺。这些建筑工程反映出希特勒在20世纪30 年代中期是如何利用家庭建筑装饰来改善他煽动者的形象,借此突出他作为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新地位的。相关的高昂费用表明希特勒多么愿意花大本钱纠偏扶正,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恰恰与纳粹宣传相互矛盾,因为纳粹宣传继续将这位德国领导人说成是不受名声和权力腐蚀的淳朴之人。希特勒的山中私邸面貌焕然一新,表现出这位领导人的成熟与自信。然而保存下来的一些贝格霍夫别墅最终未动工的施工图纸表明,希特勒曾经为如何设计好自己的私家生活形象和公共形象之间的关系而苦苦思索。第四章简要介绍爱娃布劳恩拍摄的一些贝格霍夫别墅照片,以及这些照片所揭示出的她作为别墅女主人和享有特权的囚徒的双重角色。戈尔迪特鲁斯特在所有这三个设计项目中均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五章介绍戈尔迪的生活和工作,利用了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收藏的戈尔迪私人文件。这些馆藏文件内容极为丰富,定于2019 年正式对研究者开放。
本书第二部分探讨有关希特勒官邸、公寓、别墅的宣传造势活动及公众接受情况,重点是其慕尼黑公寓和贝格霍夫别墅。第六章记述1932 年纳粹宣传机构在关键的大选之战中如何发现了私下的希特勒个人形象。第七、第八两章分别考察德国国内和境外媒体对希特勒公寓别墅的追踪报道情况。在德国,希特勒的山中别墅已成为公众朝圣之地。第七章探讨贝格霍夫别墅通过新闻报道和海因里希霍夫曼拍摄的照片对关于纳粹党的想象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理解20 世纪30 年代有关家中的希特勒的新闻报道对德国读者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但是我们惊讶地发现在外国报刊杂志上也能看到这种入迷的现象。第八章考察英语新闻界如何将希特勒这位居家单身汉描述为温文尔雅、有文化教育、人人都愿以其为邻的翩翩君子,从而为希特勒掩盖、粉饰暴力名声。英国和美国参战以后,对于注重保持家居整洁的希特勒的看法由赞赏钦佩变成了讽刺挖苦。第九章追踪记述英语新闻界由原来将私家生活中的希特勒描述为绅士艺术家,转而将他描述为妄自尊大的刷墙匠和娘娘腔的半瓶子醋式肤浅人物的变化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希特勒公寓别墅的结局和新的开端。第十章记述上萨尔茨堡空袭轰炸、盟军部队和新闻记者到达巴伐利亚州,查看希特勒公寓和山中别墅,邻居和大兵开始大规模趁火打劫等一系列活动过程。第十一章再次回顾希特勒公寓和贝格霍夫别墅的历史,考察探讨它们给巴伐利亚当局带来的种种令人头疼的问题。在上萨尔茨堡和慕尼黑,有关当局采取了不同措施促使人们远离这两个地方,希望人们忘记它们。然而在其主人丧命于柏林地堡几十年以后,这两处故居仍然具有令人不安的吸引力。另外,希特勒私家环境中遗留下来的一些物品,从银器到浴室瓷砖继续在收藏市场上流通,而且在第三帝国纪念品收藏者中间卖出极高的价钱。从元首私家生活中外流出去的许多物品如今已经散布在全球各地的书架和咖啡桌上,进一步延长了这段历史原本就长得出奇的半衰期寿命。本书最后思考探究这些文物给博物馆馆长们带来的问题(馆长们在馆内藏品中发现了上述文物),以及美英两国媒体不愿正视自己在20 世纪30 年代的所作所为的事实:它们通过报道希特勒的私家生活形象解除了广大读者对这位独裁者的敌意。
虽然一开始就着手分析和解构希特勒私家生活空间的建构过程及其影响力,我仍然意识到希特勒私家生活空间所具有的危险诱惑力。如今房屋装修杂志与家居改造装饰电视节目这样庞大行业繁荣发展的基础仍然是漂亮的室内装饰、快乐的儿童、洗刷得干干净净的爱犬和迷人的景色等非常吸引人的内容。当年纳粹宣传机构正是狡猾地利用这些内容使其元首显得讨人喜欢,平易近人。而当那些被宣传渲染的住宅别墅属于大众传媒上的名流人物时纳粹政权利用新兴的大众传播技术和营销技巧促进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发展其吸引力就会变得更大。纳粹当局有意地操控人们对希特勒私人生活的兴趣,企图割断那位在庭院里喂鹿的男人同毒气室的背后势力之间的联系。苏珊桑塔格与其他一些人士认为,在第三帝国时期,诱惑力和恐怖行径是分不开的。在同时关注德国和国外更大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我希望能够揭示出对希特勒私家生活形象的打造背后的政治意图,揭露其温馨舒适的下面潜藏的种种恐怖景象。今天,希特勒暴力的受害者们仍然强烈地感受到上述种种诱惑所具有的危险性。多年来我同承受着那些个人创伤的人们谈过我的写作计划,非常感谢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他们让我分享他们的智慧。我最应感谢我的母亲,她小时候就在被纳粹占领的凯法利尼亚遭到过纳粹的残酷虐待,永远无法摆脱心里的伤痛。当我把写作本书的计划告诉她时,她沉默片刻,然后对我提出了一条要求:请不要让希特勒看上去像个好人。我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铭记着她讲过的这句话。
结束漂泊 希特勒定居有家
1928 年后单身汉希特勒的转变
《雷根斯堡回声》周刊以赫然醒目的大字通栏标题在头版报道:希特勒公寓发生自杀案。当时德国各地报刊均刊载了阿道夫希特勒23 岁的外甥女格莉劳巴尔于1931 年9 月18 日自杀身亡的消息。
有人发现她死在与单身汉舅舅希特勒合用的慕尼黑公寓里,而且显然是开枪自杀。当时希特勒已经是国内第二大党派的领导人。对他而言,这起个人悲剧有可能会损害他的公众形象,因为这触及希特勒的一个软肋他那不随俗流的生活方式。
历史学家根据后来使德国全民陷入集体迷狂状态的对希特勒个人崇拜的实际情况推断,希特勒决意单身不婚确实是一种赢得女士们选票的有效手段。第三帝国的无数媒体报道均将希特勒描述为国内最令女士们心仪的单身汉。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女士们欣喜若狂,纷纷向面带微笑的元首挥手致意,或者千方百计要亲自触摸一下希特勒的手。但是在他大权在握,使贬低者闭嘴沉默之前,仅仅作为一名一心想成为国家总理的单身中年男人,这本身并无任何明显的优势。那时的选民同如今一样,更希望国家领导人拥有稳定的个人生活,这大体上指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家立业、结婚生子。
德国纳粹党在1928 年5 月20 日的大选中遭到惨败,只获得2.6% 的选票。随后纳粹党振奋精神,为了努力扩大自身影响力,特别是针对中产阶级的影响力,增强了其政治思想和领导阶层的社会主流色彩。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希特勒重新塑造了自己的公众形象,从激进的狂热分子转变为资产阶级政客。其他变化还包括:希特勒终于安顿下来,结束了长达20 年的漂泊生活。1908年随着母亲去世,他也离开了德国小镇林茨,住过陈设简陋的房间,睡过公园长椅,睡过青年旅社的床铺,也曾混迹于兵营。1920 年5 月1日,他从30 多岁的玛利亚和恩斯特赖歇特夫妇那里分租了慕尼黑市蒂尔施大街41 号的一个小房间(还可以使用宽敞的门厅)。他在那里一直住到1929 年,其间仅在1923 年因啤酒馆暴动事件被拘押收监而离开一年的时间。 那是一条破烂的大街,当时也是一名军饷早已用完花光的老兵的栖身之地。曾担任过希特勒对外首席新闻官的恩斯特汉夫施丹格尔在回忆录中说,希特勒长时间租用那个狭小的房间有其政治目的:
他就像一位衣衫褴褛的职员住在那里,从一个名叫赖歇特的妇女那里分租一个房间,并使用宽敞的门厅。虽然居住条件极为一般,但他在那里一住就是好几年。另外他也想通过实际行动向外界表明自己如何同世界上的劳工和无产者打成一片,亲如兄弟。他租用的房间非常狭小,依我看还不到9 英尺宽。倒是角落里的那张床显得太宽了,床头一直伸到仅有的一扇狭窄窗户的上方。地上铺着廉价破旧的油毡,几张已经磨光露线的地毯。床对面的墙上立着一个临时拼凑的书架,那是除了一把椅子和一张粗陋的桌子以外仅有的一件家具。
希特勒在1925 年的纳税申报表上写道,他仅有的财产就是一张书桌、两个书架和一些图书。这同汉夫施丹格尔的描述大体相符。
1928 年10 月15 日,希特勒在上萨尔茨堡山上租了一间小木屋,总算在39 岁那年首次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栖身之处(见彩图1)。6 在拜访过迪特里希 埃卡特之后, 自1 9 2 3 年4 月起, 希特勒经常来到这个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幽居之地。迪特里希埃卡特是一位激进的反犹太主义作家、纳粹党运动的早期发起人。他曾诋毁德国总统弗雷德里希艾伯特,说他是全世界犹太人的傀儡工具。埃卡特当时就藏身于上萨尔茨堡的一家小旅馆里,躲避当局的追查。纳粹党内部传言说,十一月革命的行动计划就是在前往此地的行程中酝酿而成的,结果致使希特勒被关进了兰德斯堡监狱。希特勒后来声称爱上了这里的风景, 虽然当地居民对纳粹党政治主张的有力支持也给希特勒留下了深刻印象(埃卡特感到在那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纳粹党贝希特斯加登分部成立于1 9 2 2 年2 月1 4 日。凡是有反犹太主义演讲者(1 9 2 3 年夏季还包括希特勒本人)出席的活动都有众多人士参加。那些年里,希特勒曾经在当地下榻于各种旅馆。1 9 2 5 年希特勒出狱后,有位支持者把上萨尔茨堡的一个小木屋租借给他居住。希特勒正是在这个小木屋里撰写了他的政治生涯自传《我的奋斗》第二卷的书稿。1 9 3 3 年以后,小木屋被命名为奋斗木屋,并成为纳粹党人的
朝圣之地。也许那段人生经历在他的心中唤起了拥有一座山中别墅的愿望。即便如此,数年之后他才开始以实际行动努力实现这一心愿。
1942 年,希特勒在东线战场指挥部回忆起上萨尔茨堡地区的早年活动岁月时,曾经提到过在1928 年他如何获悉山北坡有一个小木屋要出租。这个度假小木屋于19161917 年由来自布克斯泰伍德 位于汉堡附近 的皮货生产商奥托温特尔建造,并以妻子的婚前姓氏瓦申菲尔德为它命名。这个两层高的小木屋依照巴伐利亚州北部农舍的风格建造而成。希特勒回忆道,小木屋的建筑材料质量低劣,但是其可取之处是绿树成荫,景色壮观。从小木屋的正面阳台上,他可以看到故乡奥地利的萨尔茨堡,看到富有中世纪传奇色彩的翁特斯伯格山。温特尔的遗孀玛格丽特温特尔- 瓦申菲尔德是纳粹党成员,她把小木屋租给了希特勒的同父异母姐姐安吉拉劳巴尔。希特勒此前劝说姐姐同她的小女儿弗赖德尔离开维也纳,搬到上萨尔茨堡,为他操持家务。这看上去有些令人不解,因为自从希特勒离开德国小镇林茨以后,他们姐弟两人已经失去联系长达十多年之久。然而在20 世纪20 年代,希特勒又同姐姐联系上,而且很可能姐弟两人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了。劳巴尔在操持家务方面可谓本领高强。除了在守寡后独自养活三个孩子和一个同父异母妹妹鲍拉之外,她当时还在维也纳经营打理一个专门为犹太学生提供伙食的厨房。无论出于情感原因还是从策略方面着想,希特勒同姐姐生活在一起的决定使他的个人形象增添了几分温和的色彩。他拥有了一个现成的家庭,而且在后来的岁月里,劳巴尔就为他担当起家庭生活对外女形象代言人的角色。
1928 年后,希特勒的居家转向与《我的奋斗》一书为他提供了一笔新的个人收入来源这一事件同时发生。此书第一卷于1925 年夏季出版,第二卷于1926 年出版,后来两卷合为一书。虽然《我的奋斗》直到1933 年以后才成为畅销书,但自1925 年起,希特勒的纳税清单显示,其版税收入颇丰。也许希特勒可能以姐姐的名义租用瓦氏小木屋,以避免为第二住所纳税。尽管有《我的奋斗》一书的版税收入,希特勒在其纳税申报单上仍然否认还有还债能力,声称负有外债,而且职业支出费用很高。对此慕尼黑财政局表示质疑。他经常由于疏忽或无力支付等原因拖欠税金。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以后,《我的奋斗》一书的版税收入使他一跃成为百万富翁。到1934 年他逾期未纳的税金高达409 494 马克, 相当于如今的数百万美元。当年希特勒就通过一举免除自己纳税义务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
然而手里有了钱并不能使每一扇门全都自动地为希特勒打开。1929 年9 月,当他想要在慕尼黑市博根豪森区摄政王广场16 号租用一套豪宅时,雨果布鲁克曼充当他的法定代理人,负责征得慕尼黑房产局的租用许可。虽说20 世纪20 年代慕尼黑的纳粹党运动早已开展起来,希特勒在当地拥有众多追随者,后来又定都在这里,但是在20 世纪30 年代之前,纳粹党成员在慕尼黑市人口中所占比例还不到1%(在博根豪森区只有0.64%)。另外,尽管纳粹党成员社会背景广泛多样,但其中大多数人来自中下阶层和工人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并不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相比之下,布鲁克曼则是慕尼黑市的一位重量级社会文化大佬,居住在卡罗琳广场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厦里。这座优雅的新古典式豪宅由卡尔 冯 费舍尔于1809 年设计建造。布鲁克曼经营着由他父亲创立的F. 布鲁克曼艺术出版公司。他父亲把19 世纪一些著名建筑师、艺术家招致门下(其中包括戈特弗里德森佩尔、威廉 冯 考尔巴赫), 请他们著书立说, 从而使自己的艺术出版公司名声大震。1899 年,雨果布鲁克曼为了传扬他那一代人正在形成的思想观念,出版了《十九世纪的思想基础》一书,轰动一时。这是一本论述雅利安文化的反犹太主义专著,很有影响,作者是休斯顿张伯伦。后来此书被德国纳粹党奉为思想圣经。布鲁克曼的妻子爱尔莎原是罗马尼亚康塔屈泽娜公主,在德国举办一个著名的文学沙龙,而张伯伦则是出入这一文学沙龙的一名贵客。20 世纪20 年代初期,布鲁克曼夫妇热情支持希特勒的事业。正是在他们的家中,希特勒被引见给慕尼黑市的一些文化名流,其中包括建筑师保罗特鲁斯特。后来希特勒委托保罗特鲁斯特设计纳粹党第一批大型建筑。通过布鲁克曼夫妇,希特勒进入了很有影响的新社交圈子。当他寻机接触慕尼黑市最有威望的名人权贵时,他再次利用了布鲁克曼这位出版商的社交资本。虽说布鲁克曼属于慕尼黑的社会精英,但是同希特勒打交道的人则提醒一些观察者注意慕尼黑的犯罪率较高的底层社会。1929年9月,正当希特勒向有关当局递交租房申请时,一则在国际新闻界流播的传闻将他的名字同一伙一直使德国北部城镇恐怖不安的投掷炸弹的人联系在了一起。11布鲁克曼的支持无疑具有定心丸的作用,但是公寓大楼里的其他租户,包括一名律师、一位工厂经理的遗孀和一位政府高级官员,肯定会以惊恐不安的神色打量希特勒这位新来的租户。
1929年10月1日,希特勒进住新公寓,占用整个第三层的所有房间。这幢公寓大楼共有五层,气势雄伟,由慕尼黑建筑师弗朗茨波普于19071908年设计建造。新公寓面积约4300平方英尺,包括一个宽敞的门厅、九个房间、两个女佣房间、两个洗手间、一个厨房(见图1、2)。进入公寓要爬上一段造型优雅的楼梯,或者使用电梯。靠近厨房的地方另有一个楼梯井通向地下室(洗衣房就在这里),还通向后面的庭院。所有的房间布局分为两个相连的翼部,同这幢街角大楼的临街正面紧密相接。尽管希特勒向税务局屡次声言纳税的难处,他仍然能够通过自己的收入或接收的礼物支付每年高达4176德国马克的房租,这大约相当于一名熟练金工工人一年薪金的两倍。13除了这笔租房费用以外,还要花钱装饰房屋,置办家具,支付管理人员工资。与家具一应俱全的瓦氏小木屋不同,新租用的摄政王广场的公寓室内空无一物,希特勒仅有的那几件家具根本无法装满公寓内宽敞的空间。因此他又向爱尔莎布鲁克曼求助,设法使公寓成为可以入住的地方。她欣然同意接手这项任务,因为布鲁克曼夫妇原本就非常喜爱室内设计。1897年,雨果布鲁克曼同艺术批评家尤利乌斯梅耶-格拉夫共同创办了一个新期刊《装饰艺术》,致力于传播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审美环境理念。布鲁克曼夫妇自己的家就体现出这一艺术精神,优雅高大的房间里到处可见琳琅满目的绘画、家具、雕塑、花瓶与各种图书,为沙龙里的文学艺术讨论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爱尔莎在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希特勒第一次看到他们的家就有一种茅塞顿开、见识大长之感。
在爱尔莎布鲁克曼为希特勒公寓购买的家具中,有一些购于犹太人经营的皇家巴伐利亚家具厂(M.巴林家具厂)。这家著名的慕尼黑公司由橱柜生产商莫里茨巴林于19世纪创立,承接欧洲皇室的家具订单,同时也为豪华旅馆、别墅、商行和远洋客轮提供各式家具。这家公司在20世纪同一些艺术家开展合作,其中包括布鲁诺保罗和保罗特鲁斯特。这两位艺术家均赞赏新古典风格,希特勒也对这种艺术风格青睐有加。然而,希特勒对一家犹太人公司的惠顾并不符合纳粹党抵制犹太人商行的一贯立场。这也许是因为公司老板的妻子、曾经当过护士的贝拉巴林女士在抢救赫尔曼戈林的过程中发挥作用。1923年11月9日,戈林这位纳粹高官在啤酒馆暴动事件发生时,在巴林夫妇家附近被警察开枪击伤。但是1933年以后针对犹太人商行采取的限制措施致使公司客户丧失殆尽,银行信贷遭到冻结,巴林家具公司被征用,并按着雅利安文化标准加以改造。1938年11月10日水晶之夜当晚,罗伯特巴林同其兄弟一起被关进集中营,遭遇当时德国数千犹太人的相同厄运。后来由于戈林出面干预,他和他的兄弟们立即从达豪集中营里被释放出来。1942年,当他们一家人面临着被驱逐到死亡集中营的危险时,由于戈林的帮助他们很快获得了移民签证。近年来在纳粹收藏品拍卖会上,巴林公司为希特勒制作的家具拍卖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希特勒搬迁入住博根豪森区豪华公寓象征着希特勒受到慕尼黑市上层社会的尊重,但同时也招致一些政治风险。虽然纳粹党在1928年放弃了对工人阶级选票的重视立场,但他们仍然将希特勒塑造为人民的领袖。但是接连两次搬迁入住高档公寓改变了上述政治形象。一次是搬迁至德国名流富翁经常光顾的阿尔卑斯山度假区,另一次是搬迁至慕尼黑市的富人区。担心同工人阶级疏远也许是希特勒的姐姐签约租用瓦氏小木屋的另外一个原因。希特勒搬迁入住摄政王广场豪华公寓的消息不胫而走,左翼自由报纸《柏林人民报》立即刊文揭露希特勒的虚伪行径。该报以嘲讽的笔调报道说,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意志,希特勒已经搬进慕尼黑市最具封建特色小区的豪华公寓里。该报指出,希特勒入住的公寓里有一名贴身男仆和两条同一品种的狗,这两条狗颇似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当年的爱犬。该报意在暗示希特勒正在刻意模仿旧贵族阶层。《纽约时报》也跟风报道说,希特勒奢侈的新生活方式体现了对德国富有的实业家当中未来德国法西斯党人的物质与道义上的支持。
两年后使希特勒租用的新公寓处于新闻界严密注视之下的原因不是其经济状况,而是其公寓里的私生活,因为他的外甥女格莉劳巴尔(希特勒同父异母姐姐安吉拉的大女儿)被人发现死于开枪自杀。这位年轻女子的自杀内幕扑朔迷离,引发外界对于希特勒道貌岸然的资产阶级外衣掩盖下反常生活状态的猜想。1931 年9月19 日上午,当警察奉命赶到出事公寓时,劳巴尔已死多时,而且公寓工作人员对这起自杀案的描述大有事先演练的嫌疑。当时希特勒本人没有在场,前一天晚上是在竞选旅途中度过的。公寓工作人员称希特勒在前一天下午就已离开了公寓,劳巴尔显得躁动不安,把自己反锁在卧室里。第二天上午她既没有现身,也没有对敲门做出任何反应,于是警方破门而入,发现她脸朝下躺在地上,胸部中弹而亡。那支原本属于她舅舅的手枪就放在她身边。现场没有发现自杀遗言,桌子上放着一封刚写到一半要邮给维也纳一位朋友的信,信中提到她将前往维也纳。工作人员称无法解释这位年轻女子自杀的动机。纳粹公关人员后来发表一份声明说,劳巴尔原本一心想当歌星,她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对于即将举行的一场演出深感焦虑(那将是她第一次公开演出)。18 几乎没有记者相信纳粹官方的这个说辞。
没过几天,有关这起自杀案的报道便刊登在德国各地的报刊上,使希特勒担心自己的政治生涯会因此受到损害。19 有几篇报道对自杀身亡的这位23 岁年轻女子生前同其42 岁舅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质疑。左翼自由周刊《雷根斯堡回声》认为,已经很久没有人相信这仅仅是一种亲属关系。希特勒曾经在公开场合让他这位漂亮的外甥女频频亮相,带她去剧院看戏,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文章认为,即使是最奴颜婢膝的纳粹党人也会躲在这位过于招摇的舅舅背后偷偷地笑出声来。但是随着希特勒在政治仕途上吉星高照,平步青云,他一再推迟同这位年轻女子的关系合法化,而后者希望成为他的妻子。她发现自己只不过充当希特勒的护士或女佣的角色,在希特勒精神崩溃日益频发之后,悉心地照料他。各种苛刻要求使她筋疲力尽,不负责任的舅舅又使她感到失望,最后她走上了不归之路。由此这家新闻周刊围绕着劳巴尔自杀案创作了这一报道,使希特勒显得荒唐可笑,有失检点,又软弱无能。同其他报刊一样,《雷根斯堡回声》周刊也报道说,劳巴尔曾经居住在同舅舅相邻的一套公寓里,也是在同一楼层。这一信息透露给新闻界,目的似乎是为了掩盖外甥女和舅舅同住一室的事实。1929 年秋季劳巴尔刚刚搬进公寓时,他把她登记为蒂尔施大街前房东恩斯特和玛利亚赖歇特的转租承租人。赖歇特夫妇同希特勒一起搬进了新公寓,玛利亚担当公寓管家。做出这样的安排无疑旨在使外界看来21 岁的外甥女没有同其单身汉舅舅住在同一间公寓里。事实上也确实只有很少的公众知道希特勒同其外甥女住在一处。
早在纳粹势力上台执掌大权之前就对其进行了无情抨击的社会民主党报《慕尼黑邮报》力图揭穿希特勒私生活体面正派的谎言。同年9 月21 日,该报刊登一篇题为《神秘事件:希特勒外甥女自杀案》的文章。据该文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在希特勒离开摄政王广场公寓之前,他和外甥女又发生一次激烈争吵。原因是:生性活泼开朗的格莉是一名音乐专业学生,想去维也纳。她打算订婚,但是希特勒对此事坚决反对。该报还报道了有关格莉遗体令人不安的一些细节,比如鼻梁骨被打碎,身上有受伤的痕迹。该报因此意在暗示,格莉是被她妒火中烧的舅舅打死,甚至直接杀死的,迫使慕尼黑警方重新对这起死亡案件展开调查。
希特勒迅速采取行动以遏制住可能对他造成的伤害。他的律师扬言,如果《慕尼黑邮报》不刊登一份撤回有关报道的声明,当以诽谤罪提起诉讼。于是该报第二天被迫发表一份希特勒否定有关指控的声明。希特勒在声明中写道,他没有同外甥女发生过激烈争吵,他并未反对外甥女去维也纳发展,格莉并未想订婚,他对订婚也没有任何反对意见。那份声明振振有词,对《慕尼黑邮报》提出的指控逐一进行了反驳。十天之后,具有反法西斯立场的柏林报纸《号角报》再次发出性暴力的指控。在《希特勒情人自杀:作为纳粹领导人的单身汉和同性恋》这一标题下面,该报还刊印了一幅漫画,画面上一名肥胖的纳粹冲锋队员看上去很像冲锋队队长恩斯特罗姆挥舞皮鞭,站在一位俯卧在地上、双臂护头的妇女身旁。文章引用柏林《新周一报》上的一篇报道指出,纳粹党圈内人士已经知道劳巴尔
长期以来一直是希特勒的情人,她因为绝望厌世而自杀身亡。希特勒的私人生活已经发展到令那位年轻女子无法容忍的程度。这种措辞委婉的说法暗示出最令人发指的性变态行动。接下来文章又出一颗重磅炸弹:劳巴尔并非希特勒的第一位女性受害者。该报报道说,早在1928 年,有位贝希特斯加登的年轻女子也因希特勒自杀身亡。文章在报道这起自杀案实况方面有失实之处。文章中匿名的那位女子名叫米米赖特尔,在被希特勒始乱终弃之后企图上吊自杀。她同希特勒开始那段风流韵事之时只有16 岁。《号角报》因此暗示,希特勒的女性恋人们亲身经历了可怕又可耻的人生遭遇后才会被迫自杀。文章接下来又进一步披露纳粹领导层的反常行为,提醒读者注意《慕尼黑邮报》在前一年夏季已经揭露过冲锋队队长罗姆的同性恋倾向。文章发出这样的疑问:当纳粹党的领导人喜欢希特勒青年团中的年轻小伙子陪伴左右,或者迫使女人自杀身亡之时,希特勒开口大谈家庭的神圣性又有什么价值呢?文章进而推断道,纳粹党内的单身汉及同性恋者非但不能保护家庭,反而会对其进行掠夺。
荣罗森鲍姆在调查劳巴尔自杀案时写道: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格莉劳巴尔之死的宣传报道多么广泛,多么公开,多么丑陋,该当天诛地灭不仅仅在慕尼黑是这种情况。似乎她的死突然之间使以前没有言说的、关于希特勒的最为恶毒的窃窃私语合理合法地得到宣泄言说,体现出他的对手们的一种信念,甚至是愿望,那就是希特勒无论私下里还是在政坛上,都是一个变态的魔鬼。这种信念和愿望已经远播到德国境外。当时担任纳粹党律师的汉斯法郎克表示,希特勒对于泼向他的可怕脏水深感痛苦,并发誓永世不忘。1933 年希特勒上台执掌大权时,他终于履行了这一诺言,命手下的冲锋队暴徒袭击有关报社和文章作者。在丑闻暴露、流言蜚语到处传播之后不久,那些攻击对手们的私生活时毫不手软的纳粹党成员立刻意识到需要严加控制有关希特勒私生活的新闻报道。
1932 年3 月,在劳巴尔死后六个月,希特勒的摄影师兼公关官员海因里希霍夫曼出版了一本书,名叫《不为人知的希特勒》。该书揭示并赞颂了私下里的希特勒形象(见图3)。这本书标志着一种深刻转变的开始通过图片、文字和建筑将希特勒的私人生活空间从传言中的性变态和道德堕落之所变成了广大公众心目中的希特勒人道与荣耀的可靠保证之地。新闻记者曾经利用希特勒私生活的流血事件来解释其政治活动中的暴力行为,而在纳粹党公关官员那里,希特勒的家庭生活是反映其领袖内在文明教养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位温文尔雅的私家生活里的男人形象,抹去了他在公共演讲和行动中所表现出的凶猛锋芒。该书是一部对希特勒政治生涯绝妙有效的粉饰的作品。然而,只要看一看为了树立希特勒这一私人生活新形象以及在以后的年月里维护这一新形象方面所做的努力,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过程从未彻底结束。而在劳巴尔死后针对希特勒私生活不检点的种种怀疑猛然爆发出来,说明单身汉希特勒的非典型私人生活仍然难以逃避有关责问。在对于自己的私人生活环境似乎毫不关心的情况下度过大部分成人生活时光之后,希特勒于20 世纪30 年代对自己的私家建筑空间以及这些空间环境如何反映出自己的身份个性变得敏感起来。本书的关注重点将放在希特勒私邸家居上,但是希特勒的上述思想转变必须从旧总理府谈起,因为正是在那里他同后来成为他忠实的室内装饰专家的戈尔迪特鲁斯特女士进行了首次密切合作。1933 年1 月30 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但是他拒绝搬进位于柏林威廉大街77 号的总理官邸。他围绕这座18 世纪的旧皇宫环视一遍之
后认为,此地破败寒酸,不适合元首居住。1934 年在修缮旧皇宫的过程中,纳粹党人正在扼杀德国的民主运动,而希特勒在总理府的室内世界却装饰得更加精致优雅,以其精美陶瓷花瓶和柔软的波斯地毯等器物用品否定、对抗着门外的残酷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