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图文版(近藤麻理惠畅销超千万册“怦然心动整理”系列代表作图文版 )
》
售價:HK$
54.8
《
英伟达之道 黄仁勋和他的科技帝国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授权采访图书 全面公开英伟达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奥秘 讲述黄仁勋的传奇人生和创新历程
》
售價:HK$
86.9
《
甲骨文丛书·德意志人:一部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自传
》
售價:HK$
129.8
《
盛世滋生:清代皇权与地方治理
》
售價:HK$
162.8
《
循序渐进Node.js企业级开发实践
》
售價:HK$
97.9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
》
售價:HK$
152.9
《
管道的力量(畅销美国30年的财富经典,销量超100万册)
》
售價:HK$
54.8
《
长安曾有少年郎
》
售價:HK$
43.8
|
編輯推薦: |
中华诗词史上的明珠典藏版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以横绝古今的豪放词见著于世。
曾经金戈铁马,少年壮志凌云;
无奈醉里挑灯,终成词里将军。
|
內容簡介: |
辛弃疾以横绝古今的豪放词见著于世;他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力主抗战;他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民族英雄;他亦是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的豪迈旷达词人。本书带你走进这位孤胆英雄的世界,去感受他一生的悲欢岁月。
|
關於作者: |
孟凤梅,原名谭慧,内敛安静,清冷淡泊。擅弹钢琴拉小提琴,喜爱古典诗词。喜用素素浅浅的文字,在浮世聊以自娱,慰藉流年。
|
目錄:
|
目录
卷一◎自古英雄出少年
书香门第,少年从学??002 少怀壮志,两向燕京??007
起义抗金,投奔南宋??012 燕尔新婚,天作之合??016
卷二◎忧国伤时意难平
生路多艰,谏言衷肠??024 凭古吊今,壮志难酬??029
经营滁州,惜别宦友??035 众里寻她,灯火阑珊??041
欲语高人,伯乐难求??046 白发欺人,望月抒怀??051
登高怀古,报国无门??057
卷三◎谁人能会登临意
离愁别恨,侠骨柔情??064 讨伐茶寇,国愁难平??069
辗转为官,漫游吴越??075 物是人非,佳人难觅??080
旌旗未卷,鬓发已白??085 情深却负,受诬罢任??091
卷四◎退隐闲居归田园
三径初成,意倦须还??098 世外桃源,带湖避世??103
归隐不甘,出仕不能??109 春水千里,梦携西子??114
半世流离,识尽忧愁??119 鹅湖相会,嗟叹世事??124
卷五◎风流雨打风吹去
醉里舞剑,梦回沙场??132 出山赴任,被劾罢官??137
我醉何如,且贪欢笑??144 旧时歌处,声声唤卿??149
迁居瓢泉,一瓢自乐??154
卷六◎万事云烟忽已过
知交零落,白发空垂??160 送别茂嘉,谁共醉月??165
追念往事,东山再起??170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75
一身豪气,半世凄凉??180
|
內容試閱:
|
满怀冰雪为君热
他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亦是能征善战的民族英雄;他意气风发,带兵反抗金人;他横刀立马,深入敌营生擒叛将;他生性刚烈,在文武百官眼中,他更是桀骜难驯;他爱民如子,深得百姓拥护,成为戍守一方的遗世贤良;他一生以功业自夸,以气节自负,力主抗战,却壮志难酬。
他,便是辛弃疾。
他是政客,神采奕奕地指点江山,壮志凌云地书写历史。他革除积弊,整军备战,上《十论》,奏《九议》,唱《守淮疏》。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都在他眼下,监判、知州、刑狱、安抚皆掠过他心头。一次次调任,期望,失望,再期望,再失望,他依然挺胸雄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他是武士,是铁骨铮铮的沙场英雄,是剑指三秦的凌然将领。金兵大举南侵,他举起抗金大旗,聚众三千,归义军,投宋帝,念念不忘恢复大业。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欲挽狂澜,舍我其谁。然而,历史终究辜负了他的深情。纵使栏杆拍遍又怎样?他本是一位旌旗拥万夫的将军,可是挑灯看剑只能在醉里,吹角连营只能靠梦回。从少年不识愁滋味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金戈铁马,剑吼西风,侠肝义胆,报国雄心,到白头空留一声叹:唤起一川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清风吹开的史卷留下了他的赫赫大名,却永远欠他一场酣畅淋漓的战争。一个注定无法实现的梦想,他竟坚持了一生。
忧思而感伤,磊落而执着。
他是词人,用血与泪刻尽自己在刀尖上滚过的伤痕,铸成气动山河的悲歌。国土沦丧是他心中的痛,收回领土是他最大的梦想。他把这个梦想放在心里,写入词中,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情万丈,有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狂傲不羁,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壮志未酬,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沉沉低吟,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愤懑无奈,有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的悲哀感慨。
历史的残酷与无情锻造了他词作的悲凉气概。曾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的他将古往今来的历史风云融入笔端,以词为兵卒排兵布阵,笔走龙蛇,泪散宣纸,裂云碎雨,惊天彻地,道人之不能道,发人之所未发。
一个人该有何等的胸怀,才能写出这充满金戈之声的力作。
于是,词坛中,他成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飞将军,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他的汪洋恣肆。他的词作既有家国大爱,又有儿女情长;既有豪情万丈,又有柔肠百结;既有凌云之志,又有生活意趣。他终其一生,用绚烂的年华照亮了后人求索不尽的漫漫人生路。
卷一 自古英雄出少年
书香门第,少年从学
都说最无忧的时光,是少年。然而对于辛弃疾来说,并非如此。
尚在幼时,他便听惯了祖父辛赞悠长的叹息。虽然揣摩不透北宋旧臣这顶帽子有多沉重,但当祖父充满期许的眼神落在自己身上时,他便知晓他的路,定然会循着祖父的希冀,一步步向前。无论前方是荆棘遍布,或是鲜花铺路,他都得走下去,不能停,也不愿停。
辛氏一族的故乡,是风光秀丽的齐鲁大地,先世多出明贤,据《济南辛氏宗图》所载,于北宋年间出生的辛维叶为辛氏始祖,二世为辛师古,三世为辛寂,后为影响辛弃疾一生的人物辛赞,皆在朝中为官且忠心耿耿。正如宋人罗愿在诗中点道:辛氏世多贤,一姓古所夸。实为中肯之言。
后人如若记得震慑长安的安史之乱,便不会忽略惊诧汴京的靖康之变。前者使唐代情势急转直下,从天朝帝国的龙椅上摔了下来;而后者更甚,不仅仅使历史中多了一抹耻辱的灰色,更是一把刺死北宋的匕首,时代陡然出现了一个无法填补的缺口。一半人跌落深洞,殒了性命;另一半人站于裂口的崖上,摇摇欲坠。
待金国的旌旗插遍了北方领土,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宋国破君亡。此时有骨气的文人本该沉河投缳,誓死不仕新朝,仿若如此才不会辜负忠君报国的天命。如若得万世敬仰,就算以生命为代偿又何妨。
然而,或为流连尘世时光,或为日后雪耻,辛赞接受了金国授予的职位,虽官位不高,但至少免去了四处流离之苦。可是金臣小心翼翼地防备,周遭人的嫌隙与冷眼,让他这顶乌纱帽戴得并不舒坦。这也难怪,一臣不仕两君是自古儒生坚守的节操,况且金国刚刚立足,如若容他大摇大摆穿堂入室,也未免太过草率。
辛赞此时已过五十,见惯了人世浮沉,这个道理他自然懂得。这荒凉世间给予他的这一星半点的苦难,他还承受得起。而他苟且于世,也并非世人想得那样简单。如同当年越国的勾践一般,夫差让他喂马也好,让他看墓也罢,他都默默地忍受。最终勾践一举灭吴,血洗耻辱。而今辛赞也是如此,虽然此时已至暮年,但他笃定终有一日,金人出境,山河归还。
而所有信心,源自家门昌盛,后继有人。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此时距离靖康之变有十三年。靖康一役好似一场地震,虽然辛弃疾并未处于震中,却终其一生消受着余震的影响。
在他出生那一日,举家欢庆,其父辛文郁自然笑得合不拢嘴,但最为高兴的莫过于辛赞了。此时辛赞已在金国出仕,曾经自家的领地强行被邻居侵犯,这也罢了,更为荒唐的是还要为他国做嫁衣裳,鉴于此,辛赞梦中都是攻城略地之事。而今家中添丁,他难免喜极而泣,便为他取名为辛弃疾。弃疾,幼子健康成长,百病不侵,是所有长辈最朴实、最殷切的愿望。而辛赞并非平庸之人,所想也非平庸之事,孙子茁壮成人再好不过,但绝对不止于此。弃疾二字当与去病相称相对,即汉代名将霍去病。霍去病多次与匈奴交战,汉军节节胜利,匈奴时时败退,故而留下封狼居胥的千古佳话。
辛赞给孙子取了这样一个寓意极深、背负沉重的名字,是望他日后能像霍去病一般收复失地,有一番作为。家族的使命已为他设计好了蓝图,而他只管风雨兼程地走下去就好。
在家人的教诲下,辛弃疾在阳光下疾速拔节。上天从不担忧这坚毅的少年,他也渐渐地知晓了人世冷暖。白昼与黑夜交替,他的生命也有了节奏,缓缓地通向岁月最为幽深的地方。
铁凝曾说:破碎,是一种完整。因为伤过,哭过,经历过别人无法理解也无法感知的痛楚,苦难只属于自己,所以就连时间也无力将其泯灭。命运多舛,人在生死面前常常苍白如纸,在辛弃疾六岁之时,他的父亲永远离他而去。命运不管这个少年是否背得动接下来的离散,但一切才刚刚开始而已。
他本是出身于官宦之家,生活起居自然优于别家孩子,然而这个尴尬的时代,却从未给过他安全感。况且祖父每日若有所思、郁郁寡欢的神情,犹如一首长笛吹响的悲伤曲子,跌宕起伏,吹得辛弃疾心里一阵紧过一阵。于是,他总是盼望长大,盼望配上长剑,杀上战场,熨平祖父额间愈来愈深的纹路。
他的启蒙教育是祖父亲自进行的。除却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舞刀练剑。祖父要求严格,他也学得认真。琅琅读书声与霍霍舞剑声相得益彰,祖父终仰天长叹一声,心想辛家后继有人,收复河山再不是无法触及的明月星辰。
辛文郁去世后,抚养辛弃疾的担子便压在了辛赞肩上。辛家世代为官,肚中墨水自然不少,但这不足以将辛弃疾培养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此时辛赞于亳州为官,恰好刘瞻亦居于此地。
在祖父的陪同下,辛弃疾前往柳湖书院拜见刘瞻。聪颖的少年潜心求学,在名师的点拨下,进步极快。再加上祖父的细心督促,很快读完四书且熟读了六经、训释、经解等。其后他作词常常引经据典,即源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刘瞻作诗工于野逸,有意教授辛弃疾田园诗歌的精深之处。故而,辛弃疾壮岁退居上饶之时,吟出了朴素、纯粹的田间词作,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却早早地背起祖辈的希冀、时代的创伤。皇统八年(1148),祖父在亳州任县令期满,便带辛弃疾来到汴京任职于行台尚书省。
自出生至今,已过了七八载,他也随祖父辗转诸多地方。千山万水的路途,披星戴月的烦忧,自有祖父替他承担,而他只管前行便是。不懂离别的痛,也算得上一桩幸事。然而这一次的别离,他心中委实有说不出的心酸与委屈。
博学可亲的老师刘瞻、意气相投的同学党怀英、青山绿水萦绕的亳州风景,都成了他年少时光的一抹亮色。然而转眼间,他又随祖父踏上了新的途程,旋即将熟识的人和物甩在了身后。这一切固然使人悲伤,他也从未问过祖父为何总是行走在路上,但他懵懂地知晓,祖父心中藏匿着千万把锁,而每一把都需要他打开。
一路向北,经过十里春风、碧荷摇曳的江南,经过阳阴昏晓、青嶂红日的齐鲁,旖旎风光醉了少年心。然而,大好景致从靖康之变就落入他人之手。这好比心爱的玩具被旁人强行抢走,自己只得站在角落默默看着它取乐。
辛赞这一次的目的地是汴京。这曾是北宋最繁华的地方。柳永当年来到这里,看到盛大、富饶、美丽的汴京,不禁感到了手忙脚乱的幸福。提笔就是一首赞誉隆宋气象的好词。在《木兰花慢》中,他这样写道: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在柳永词中,汴京淡妆浓抹总相宜,绝美之人与绝美之景都有着无穷的魔力。然而在辛弃疾的眼中,这份魔力却逊色了许多。毕竟这已不是自家的园地,愈是芳草萋萋,百花争艳,愈是让人看了生气。想必世人都曾尝过拥有再失去的滋味,酸是次要,疼才是关键。
翻开辛弃疾的词卷,便会发现他中年时回忆汴京的笔墨。
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声声慢》
因心态不同,辛弃疾笔下的汴京与柳永相比,少了些许绮丽与繁华,多了些许苍茫与愁苦,而与王维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的诗句相似。当年种植的桂花依旧在如冰似水的月华下,秀出惹人的清影。金粟香彻十里,管弦奏响碧池。一切一如当初,然而这不过是表象罢了,深宫中早已是另朝君王,故土已然易主。
虽然这首词是他中年所作,但儿时的记忆久久未曾散去。汴京仿若一剂促人成长的药膏,瞬间使他长大了。
时光若是一座冰山,此时他窥到的只是一角,那未曾浮出水面的秘密,需要他用一生去探寻。
少怀壮志,两向燕京
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前三件幸事,有生之年,或许人人皆可实现。而金榜题名则如一座独木桥,桥的这一端是一无所有、秉烛夜读的学子,而另一端是黄金铺地、玉石为阶的仕途,中间则是流势湍急、有去无回的江水。为了自己日后活得光鲜,也为家族增添荣耀,无数学子用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沉寂,换来一次过独木桥的机遇。
有的人站在独木桥上,每每行到半路,便摇摇欲坠,稍有不慎便掉入水中,被呛得不能呼吸后,从此为仕途画上一个不甘不愿的句号,余下的人生或以酒为伴,今朝欢乐今朝醉;或与山林为伴,虫鱼花草皆是相知。
有少许坚强的人,被打了几个浪头以后,默默地爬上岸,如同树叶一般,积蓄一生的力量,只为换一次绝美的翱翔。东山再起有何惧,生前受苦身后名,人生的天平总不偏不倚,公平得很。
然而,世间有多少人,便有多少种活法。那条千人争、万人抢的独木桥,对辛弃疾而言,并没有多大诱惑。虽然他亦参加了科举考试,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关羽当年身在曹营心在汉,纵然曹操以豪华宅院、佳人美酒、战袍宝马伺候,也未曾让他心中的大旗倾斜毫厘,向曹操投降只是寻求刘备的利器而已。辛弃疾也是如此。
十四岁那年,按祖父的指示,他背上行囊,只身一人来到了金国的心脏燕京。美其名曰北上应试,实则是勘探燕京地形。此时功名与他,并没有什么关系。祖父已官至五品,辛弃疾完全可以通过荫补入仕,不必为过独木桥而费尽心机。可他偏偏要过一把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瘾。
男人自出生之日起,便比女子多了一份占有欲与征服欲。旁人皆有的东西,他们必须有;旁人不曾拥有的,他们为了与众不同,使尽浑身解数也要获得。如若把这顶帽子扣在辛弃疾头上,委实是冤枉了他。正值青春年少,他也想与邻家孩子一样,闲暇之时尽情玩乐,恢复中原的事在他心中还如蒙着盖头的女子,他只知女子美得诱人,却看不清她清晰的模样。但祖父之命重于山,他不敢不从。况且每日餐后祖父指点江山的情形,早已在他心上烙下印记,无法磨灭。
与往日的分离不同,这一回没有似凌迟般的苦痛,也没有漂泊无依的惆怅,就连不舍都无从说起。辛弃疾挥手告别祖父时,第一次从祖父眼眸中看到了光亮,像是有一只萤火虫飞进了子夜。辛赞那闪着盈盈之光的眼神,分明就是一把快鞭,驱赶着他向正义的大道前进。
这一切看来,都是辛赞的安排,并无辛弃疾的意志在里面。然而,祖父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已深深植入他的心里,况且汴京风华无限,却被金人强行把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因此,是到了心里种子发芽开花的时候了。而这一次燕京应试之行,恰如一场春雨,一缕春风,将他的稚嫩吹散,催生成长之芽。
事物本身的价值,往往会随人的需求而变动。如若世人并不需要,任凭它是金银珠宝也是一文不值。一朝及第仿若一步登天,而对辛弃疾来说,这也不过是天边偶然飘过的一朵绮丽之云,风一吹便散了。故而,当他知晓此次应试以失败告终时,并没有像其他落第之人那样痛哭流涕、一蹶不振。因他从未想过拥有,所以失去时也从未觉得可惜。
重要的是,在旁人挑灯夜读、巧妙布阵,欲要抢先渡过独木桥时,他正穿过大街小巷,打探当地的人文与风俗;穿过山林河流,勘察攻占与防守的地形。想必辛弃疾做这件事时,心中是怀着无限自豪的。
硬币分两面,常人往往只看到其中一面,而忽略了另外一面。当辛弃疾以落第之身回到家中时,路人带刺的眼神难免会伤害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这也难怪,在那个时代,科举是才能与智慧的试金石,如今铩羽而归,他成了别人眼中的庸才。
辛弃疾是悲伤过的,毕竟他还未能练就我行我素的本领。旁人的指摘与苛责,也会给他的心情带来些许潮湿与晦暗。然而,在这荒凉的时刻,只要有一人懂得便足以焐热他受寒的心。这般说来,世间并非吝啬得令人无法消受,或许有千万人阻挡你去追求,然而一旦有人点头,便会给你义无反顾的力量。
当辛弃疾将密密麻麻的路线图,递给耆老之年的祖父时,祖父颤颤巍巍,像是捧着一个珍贵却易碎的瓷器。这在外人看来犹如废纸的东西,竟惹得祖父老泪纵横。而辛弃疾落第的失望也即刻被狂风卷去。
青春是肆意张扬而不必计较后果的岁月,那时所谓的理想也只是随着旭日东升,随着夕阳落下的懵懂之景,来得绚丽,走得也潇洒。多数人会在锦瑟年华时闹够了后,选一条最稳妥的路,安安生生走下去,而少年时代说过的要当侠义英雄的话,也好似从未出口一般。毕竟人生是条单行线,选择只有一次,行走于条条框框之外,难免会不小心掉下悬崖。
辛弃疾则是特殊的存在,他属于家族,属于国家,更属于时代。青春于他而言,意味着探险、征服;理想对他来说,便是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前方是坦途或是悬崖,他都得去闯。外人看来的轰轰烈烈,只有他知晓一切都尚处在岑寂之时。朋友或许也曾问过他,这样的坚持到底累不累,而他心里的天平自会告诉他们值不值。
有怎样的追求便会有怎样的境界,执着的人生大多没有随波逐流来得顺遂,但绝唱往往是用流血的手指奏出。
正隆二年(1157),又逢金朝省试。此时辛弃疾十八岁,他目光坚毅、炯炯有神。虽然十四岁那年,获悉了诸多金国地形,但若要形成一个体系完善的网络,做出严密的计划,以便日后起义,这还远远不够。于是,带上祖父的嘱托,他又一次启程。
途中,他路过真定府、定州、保州,最终至涿州。青山、绿水、佳人,他都顾不上欣赏。美景于他而言,只是此地鲜妍的保护膜而已,他不得不亲手将其撕下,直取他想要的东西。不同于游山玩水的旅人,他是带着使命来的。
与前一次一样,应试只是伪装,他的真正身份则是间谍。刺探情报的事,对他而言已是轻车熟路,而极具挑战性的则是如何做到一箭双雕,既取得功名,以证实自己并非平庸之材,又圆满完成祖父交代的任务,以图大业。
有选择,便有舍弃。一举两得从来不是容易之事,况且辛弃疾也不是幸运之人。那一年揭榜之时,他又一次名落孙山。幸亏这苦痛犹如夏日的一场暴雨,虽来势凶猛,去得也急。回到家中,当他再次双手奉上绝密的线路图,告知祖父金国详尽的政治、经济状况时,祖父殷切的眼神,恰似正午的阳光,顷刻间便将他照得璀璨而斑斓。
纷乱的世间,有志之士都愿如一骑勇士,驰骋千里,扬起万丈风尘,削平人间动荡事,给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然而,这也只是一个尘封的理想罢了,能真正踏上战场、挥斥方遒的人,方圆千百里,又能找到几个。
不知是他选择了寂寞,还是寂寞选择了他。在这条看不清前方,又无法回头的路上,他注定要独自漂泊。
起义抗金,投奔南宋
天水氤氲的秀色江南,仿若心上的诗篇。这片能把百炼钢化作绕指柔,把英雄气概都化为儿女情长的土地,被柳永写进《望海潮》中,恰恰成为金朝统治者完颜亮起兵的导火索。一首词竟有这般魔力,不禁令人咋舌。但字里行间尽是杭州的柔媚风致,城市的物阜民丰使得这座城市的气质更为饱满。完颜亮醉倒在了这片好似画出来的江山中。
贪婪,从来都是世人固有的本性,而且向来认为未曾得到的皆弥足珍贵。如若对旁人手中之物生了喜好与艳羡,则会想要挖空心思夺过来。完颜亮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无限向往,动了占领之心。堂堂北宋在他的手中已化为一抔尘土,区区南宋又何足挂齿,况且自在燕京建都以来,政权已渐趋稳定。
故而,完颜亮势必要把入了他的眼,更入了他的心的南宋江山,揽到自己怀中。修战舰、造兵器、招民兵、征马匹,样样提上日程。正隆六年(1161),他亲率军队南侵。人被骄傲填满之后,难免狂妄。当他发出百日灭南宋的号令后,中原的各路起义军,无疑给他甩了一记重重的耳光。
此时的辛弃疾,失去了给他启蒙与教诲的祖父。在苍茫大海中无处靠岸的他,势必要抓住投衅而起这根救命的稻草。天道就是这般吝啬与慷慨,得到与失去在天平的两端,时刻保持着平衡。人们无从参透其中奥妙,却只得遵守。
渴望与现实,多半会隔着万水千山的距离,但当两者奇迹般重合时,世人反倒变得手足无措。辛弃疾面对这憧憬多时的反金起义,竟觉得像是一场倏然而来的不真实的梦境。在梦中,是进是退,他一时分辨不清。因他并非鲁莽之人,更不会为了逞一时英雄而断送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
人在犹豫之时,内心实则已然偏向了其中一方,询问旁人的意见,只是在寻求支持罢了。虽揭竿起义在辛弃疾心中占了七八成,但他还是拱手将决定权交给了上苍。他与好友党怀英各自用蓍草占卜,说来也巧,他得到的是离卦,据《周易》解释,离即火,冥冥之中南方之路,隐隐向他招手。这是天意,更是心意。
一旦决定,便是义无反顾,再无归程。褪去少年的青涩,投于血与火的熔炉中,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懂得。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辗转湖北所作之词,上阕即是回忆这场酣畅淋漓的征战。
金人南下的马蹄声,声声似梦魇,却也让有心杀敌的人更为兴奋。塞边掀起的万丈风尘,在落日下显得苍白而惨淡。正是清秋时节,气候适宜、粮食充沛,金人在此时宣战,想必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而宋朝亦不逊色,十万军队操刀挥戈,跃跃欲试,列舰待发,层楼耸立,没有咄咄逼人之势,却有镇定自若之态,必胜的信心与绝不低头的气势让初次披上战袍的辛弃疾激动不已。
季子正年少,世间最好的事,莫过于有梦可追且正值年少。辛弃疾独自一人召集两千多人马,结成了抗金的自卫武装。
一人如果仅凭蛮力前进,多半走不了多远便会败下阵来。但力量如果和智慧结合,胜利往往会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此时肚中稍有墨水之人,便有士大夫的清高与傲慢,耻于与黎民合作的固有观念,无疑成了小溪汇成大江的绊脚石。幸然,辛弃疾知晓身段与敌人孰重孰轻。深思熟虑之后,他坚决加入了耿京所领导的农民队伍。
用蓬荜生辉四字来形容耿京此时的心情,再恰当不过。在时机转瞬即逝,他在中原点起星星之火,借着东风,以燎原之势南取兖州,西取东平,后又亲冒矢石,攻占济南与淄州。
最美的时光,总是具有柔软且强大的力量,敢于在沧桑的尘世中一如既往,不变当初的模样。这仿若一坛陈酒,年轮愈是猖狂递增,它愈是迷醉人心。如果每个人都是一幅画的话,凡高无疑在为向日葵的黄代言,而对辛弃疾来说,两赴燕京是一抹氤氲的橘色,这次起义则是朝霞的殷红,它驱走了黎明前最黑暗时的不安与彷徨,为梦镶上了一颗永不迷失的北极星。尽管日后午夜梦回,未曾预料到的黛褐色会无情地朝他袭来,至少他曾在梦想中醉过,也酣睡过。
历史的每一次转折,都好似一场潜伏已久的地震,在动荡中,有多少人被掩埋,又有多少人浮出水面,没有人能说得清。完颜亮在战争中频频失利,时时溃败,已然如被拔去了刺的刺猬,急欲找一个洞口舔舐自己的伤口。然而,风雨何时乍起,无人能预料,就在他的伤势未愈之时,偏偏后院又起了火。公元1161年,完颜雍发动政变,自立为皇帝,即金世宗。他即位之后,改元大定,且下诏宣扬完颜亮数十件罪名。前后夹攻,终使完颜亮殒身。所谓落井下石,果真是世上最锋利、有效的匕首。
金兵连连失利,难免士气低落,故而完颜雍上台后削掉骨子里的锐气,采取停战、求和的低调姿态。这对想在临安的旖旎风光中坐稳龙椅的宋高宗而言,仿若甘霖蜿蜒淌进了他久旱的心田,几乎是在欣喜若狂的情态中宣布大赦令: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
小市民生来便无甚大理想,毕生的愿望也无非是安安稳稳地从清晨走到日暮。当初起义实为生计所破,恢复中原的念想,从未在他们的脑海中闪过哪怕萤火般的微光。既然诏令已为他们指明良民的道路,他们又何必与朝廷对抗呢?一时间,义军各奔东西,辛弃疾所在的队伍自然也逃脱不了做鸟兽散的命运。
此时的辛弃疾也有过动摇,身前是金戈铁马的险境,身后是平稳度日的安然,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中的他,像是陷入了一场纠缠不清的恋爱,欲舍难弃,欲走又留。机会只有一次,一旦选择向左或是向右走,即使走到天黑,亦要走下去。回头,从来都是奢望。
人生的瓶颈,除却折磨,更有眼下看不到的深意。成长正隐匿在将瓶颈渐渐消除的罅隙间。辛弃疾的广阔视野与远见卓识,让他生了投奔南宋的念想,这也博得了耿京的赞同。是年年底,辛弃疾与诸军都提领贾瑞,向临安进发。第二年年初,抵达建康。
有的地方,看似遥远却即日可达;而有的地方,明明伸手可及,却翻过一座山,再渡一条河,仍是触不到。从北方到南方,辛弃疾耗时不到半月,但梦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他终其一生,都未能用脚步将二者完满嫁接起来。
少年的青涩,两赴燕京的积淀,都被这一路向南的风尘掩埋,如同一张笔力遒劲的临帖,掉入水中,笔墨渐渐地氤氲散开,只剩下朦胧的轮廓。这一首《水调歌头》,好似他人生的伏笔,上阕是匹马横戈的少年英雄,下阕年华将逝,空有怀抱,却是无力回天。
其实过去的又何必追忆,未来已一步步为他而来。
燕尔新婚,天作之合
世间最大的赏赐,莫过于有大把明亮的时光,并且心怀梦想。虽然本属于成人的担子,过早地压在了辛弃疾的肩上,但他心中笃定这世界本就是无垠的,故而深深体悟到了幸福的味道,且这味道因不拘泥于小我,便更有了厚重的质感。
南归之前,辛弃疾有山水相伴,有梦想可追,有墨香可嗅。人间花正红,青春年正少,岁月于他而言无疑是慷慨无私,且光亮如明镜。如若此时上苍再许他一场缱绻的爱恋,便是人间至幸了。
英雄与美人的风流韵事,自古以来就仿若一个磁场的中心,引着四面八方的世人踮起脚尖,向此处仰望。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当他醉倒在虞姬香艳酥软的怀中时,血液里的冰冷会渐渐被温暖占领;范蠡为复国踏遍千山万水,但在溪边瞥见浣纱的西施时,俄然间他感觉内心深处有一处松动的柔软,便情不自禁地勒马停留下来。辛弃疾头上顶着英雄的高帽,亦是逃不出这个定律的。
大约在他十六岁至十八岁之间,在长辈的主持下,辛弃疾在故乡娶妻。世人只知这个与辛弃疾携手成婚的神秘女子姓赵,字甚名谁虽在卷帙浩繁的辛词中隐隐散着诱人的绮香,却如解不开的谜团,让世人无从寻觅。许是因为这一场恋爱来得太过迅疾,让年少的他彷徨得不知该如何拥抱这种喜悦。又或许是因爱得太深切,深切到自私,自私到不愿分享点滴欢愉,唯恐遭到岁月觊觎。
古人不仅有早婚习俗,亦讲究门当户对。辛弃疾的家族世代为官,想必名声早已在外。想来他的妻子也定是知书达理的好女儿,即便不是出身钟鸣鼎食之家的名门淑女,也当是个端庄贤淑的大家闺秀。虽然芳名未露,倒也并非全无踪迹可寻。
彼时,爱情与政治相连是常事,多半人会抱着认命的态度与一个许是内心隔着千山万水的人相守一生,谢道韫、朱淑真莫不如此。如若寻到你情我愿的婚姻,不知要花去几世的修炼与福分。而这桩始于父母之命的婚姻,于他们而言,则是圆满到令人忍不住欢呼雀跃。
出嫁之前,想必赵氏是听闻过辛弃疾的逸事的,在偷偷听到大人们谈论婚事之后,脸上的羞赧化作喜悦的心跳。在成亲之日,辛弃疾带着微醺的醉意,掀起她的盖头,两人四目交汇之时,也必会对命运充满感恩。在诗词、戏文中看过太多因父母干涉而错失真爱的悲剧,他们的喜结连理,真如燥热夏日里的一阵穿堂风,令人的每根毛发都舒爽到战栗。
相濡以沫,是古时婚姻中最重要的品质。懂得,更是不期而遇的惊喜。辛弃疾是幸运的,成婚之后,无论是再次亲赴燕京,还是聚众起义,抑或决定南归,她都站在他的身后默默支持,抑或站在他身侧,与他一起面对世间的风风雨雨。她的美不仅仅在于如花的容颜,更在于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清淡甜美的馨香,瞬间便可以抚平他心上的褶皱。
爱他,便是追随他的脚步,海角天涯也是家。
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奉表南归,赵氏也随之来到南方。男人天生仿佛就是功名与事业的俘虏,就在他沉浸于恢复中原、一雪前耻的醉梦中时,南宋却将他安排到了江阴任小小的通判。此地极为偏僻,鲜有人来,公事也是疏疏落落。他应当是深海的鲸豚,却被困在了浅细潺潺的小溪,这凌迟般的痛苦,爱人想要分担,却也是无力可使,只得静默守护。
一年的时光,犹如指缝间止不住的流沙,倏然间便从手掌上滑落。如若细数这当中的铅华,充盈其间的更多是辛弃疾无端的叹息,妻子柔软却有力量的抚慰。偏僻的小镇,容不下他大于天的心志,却包容了他与妻子的琴瑟和鸣。当春夏秋冬轮番在他们肌肤上划下痕迹后,辛弃疾终于在转身之时,看到了一直站在他身后的妻子,看到了长出嫩芽的春天。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至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汉宫春立春日》
含蓄的男人即使爱到蚀骨,也不轻易将爱说出口。然而,深情蜿蜒淌在纸上时,却禁不住让人失了魂魄,心旌摇曳。写给赵氏的词,在卷帙浩繁的辛词中不及冰山一角,而这南归后第一首词作,也只是在第一句中勾勒出了赵氏朦胧、氤氲的影子。然而,这对她来说也已足够,因她的爱并非是索取,他的爱也不止于笔墨。
立春之时,寒意尚未尽消,凛冽的风还是会在午后乍起,和着雪粒的雨也会无常地洇湿大地。去年南来的燕子,再过些时日,也该飞去西园了。西园即汴京,料想词人此时是有些凝重的。泱泱北宋的繁华,如今只在微弱的记忆与灵动的笔尖存活,想想便让人心酸。黄柑荐酒、青韭堆盘,因心绪烦乱,也懒得去准备。而妻子头上袅袅拂动的小幡,犹如雨后架在空中的彩虹,霎时间便冲淡了冬日残存的黯淡的灰色。
赵氏并非搽脂抹粉之人,心灵手巧如她,只在闲暇时光中剪彩为小幡,再戴于头上,就已经美得让辛弃疾动情,继而用笔墨捕捉下来。妻子干净、清冷的娇容,春幡的袅袅轻盈之态,竟让饱读经传的辛弃疾一时寻不到合适的赞美之词,只得将她称为美人。
美人的美,向来如花园中深红浅白的花,各有各的姿态与味道。辛弃疾笔下的美人,或许不是富贵的牡丹,不是雪中沁香的寒梅,也不是让苏轼痴迷的海棠,她或许就是一株不起眼的水仙,在微起波澜的水中浮现摇曳的倩影,她的美是矜持,是素雅,而她却不自知。这是辛弃疾南归之后的第一次立春日,一年的奔波一无所获,疲惫的心情,漂泊的艰辛,都需要在美人的怀中得到慰藉。
在无涯的时光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好让你怦然心动的人敲响你的门扉,又恰好,你等这敲门声已然许久,在四目交汇之时,心田里的情花绚如朝霞,想必世间再没有比这更顺遂的爱情了吧。
辛弃疾与赵氏,大抵就是这般爱慕着对方。她的爱是崇拜,是仰望,更是柔中有刚的避风港;他的爱是呵护,是承担,更是平淡却不平庸的日日夜夜。月影映墙,竹影婆娑,花香弥散时,或许他们也曾执手许下相守一生的盟誓。来世太远,看不见触不到,今生不离不弃,已是极好。
爱越深,便越笃定她从来不会离开。珍惜与细水长流,也是从未想过的事。然而当梦的镜子被狠狠打碎后,无论日后是晴是雨,她都不会展露笑靥。天上人间,相忆相念,却永不相见,留下之人的生命陡然出现一个庞大的缺口,空空落落,任凭费尽心思都无法填满。世间最残酷的事,莫过于此了吧。
翻开史书,乾道元年(1165),并无大事发生。而对于辛弃疾来说,这年比山崩地裂更甚。妻子赵氏因病而逝,从此夜空中多了一颗星星,人间少了一对鸳鸯。
痛到极处,是无言,是沉默。无法出口的情愫,只得在纸上一遍遍诉说。苏轼在原配夫人十年忌日中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贺铸在人生半百时,再次来到他与妻子生活的地方苏州阊门,情不自禁写下: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然而寻遍辛弃疾的辞章,也未曾见他对妻子的过世写下只言片语。爱的深度,正是他缄默的程度。他执拗地认为,她从未离去,被衾上的刺绣、梳妆台上的木梳、院落中精心打理的花草,都是她存在的证明。既然她仍在身边,又何来悼亡呢?念及此,心里不禁怅然。原来,辛弃疾的爱,是宽厚与坚强,是本真与纯良。
每个男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孩子,第一次堆好城堡的喜悦与海水冲垮的恸哭,他们都深深记得。在城堡中居住的爱情,他们曾用心经营;牵手的悸动,拥抱的颤抖,已被他们刻在了不动声色的年轮中。就算爱人有一日远离了,这段打着独一无二烙印的时光,仍旧在以后的日子中给予他们动人的力量。
赵氏走进了辛弃疾的世界,更走进了他的生命。此时,竟不知该说谁比谁幸运。或许,遇见彼此,便是人间胜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