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经典收藏版)--重构宋代文人的精神内核
》
售價:HK$
107.8

《
埃勒里·奎因悲剧四部曲
》
售價:HK$
307.6

《
今天我想要什么:海豹的女性漫画
》
售價:HK$
74.8

《
日常的金字塔:写诗入门十一阶
》
售價:HK$
74.8

《
税的荒唐与智慧:历史上的税收故事
》
售價:HK$
107.8

《
图式疗法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500万册畅销书《蛤蟆先生》理论原典,帮你读懂人际关系中那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
售價:HK$
43.8

《
伟大的遗址(亲历100座人类文明考古奇迹)
》
售價:HK$
206.8
|
內容簡介: |
本研究以社会学视角,运用案例分析,讨论中国社会公共关系的组织化及变迁现象。我们观察到,部分历史性的组织化方式在延续;部分原有的关系消失或者弱化;另一些跨越身份和职业类别的新纽带出现。这些现象说明,三十年的社会变迁中,形成于上世纪中叶的部分公共关系快速变化,值得重视的后果是,社会正在发生不同于原来特征的重新组织化。谋求共同利益的群体合作大量发生,它们多因临时具体的目标而起,结果各异,但共享需要、价值提升、正当化进程、以及制度环境这几个因素,影响着组织化行为的方向和结果。
|
關於作者: |
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政治社会学
|
目錄:
|
个体与公共的组织化关联【张 静】 社会团体:公共利益组织化问题【张 静 吴肃然 焦长权】 基层水利供给组织变迁(1949~2011)【焦长权】 旧学,新学,实务与政治网络形成【侯俊丹】 公共品提供与组织替代【秦长运】 两次事件不同结局【李蓝天 李 翃】 网络与市民意见组织化【禹丞姬】 乐青与乐生院保留运动【祁冬涛】
|
內容試閱:
|
导言 公共关系的组织化问题张 静
和已经出版的三本政治社会学专题文集(《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2006;《转型中国:社会公正观研究》,2008;《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2012)并列,本文集为第四本,主题是社会组织化行为研究。我们关注社会转型中的组织化活动,希望通过历史和案例分析来展示,在什么条件下,人们经由怎样的途径、纽带和动力,形成内聚或参与合作行动,追求共同利益。用更为专业的术语,可以说,文集的关注焦点,在于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共关系怎样形成,如何持续。社会中的私人关系依靠生存本能和利益衡量就可以出现,但公共关系则需要更多因素规则约束、组织能力、纽带维系、价值和利益共享、社会支持、领袖及其超越个体利益的决断力等方可持续。这预示了人类公共关系的建立,是更为复杂的组织现象,它的维系成本大大高于私人关系。公共关系的建立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人类社会曾经长期以公共体道德维系内部的和平及延续性,几乎不需要从国家法律中获得帮助(威尔杜兰特、阿里尔杜兰特,2015),但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更大范围的组织合作,以拓展公共品,实现共享利益和价值。这些活动的成效,对于公共规则(比如法律和国家制度)的依赖性,相比于从前大大增加了。人们追求的公共品内容,既有物的,诸如水利、教育、交通、治安、健康以及历史文物保护等;也有规则及关系的,诸如维护公正、秩序、群体合作互赖,以及伦理信仰等。从这一角度看,可以分成两类社会组织化现象。一类是可见行动层次的,多来自社会基层的自发性组织活动。它表现在,人们为了获得共享利益或公共品提供(比如土地置换赔付金、增加劳动收入、组织乡村修路、监督食品健康、促进古迹保护等)而组织起来,形成临时或长期的合作机制,目的是增进或保卫公共福祉。另一类是不可见结构层次的,它表现在宏观社会中的群体角色关系和资源交换形式的变化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