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木偶的恨意(法国悬念大师米歇尔普西悬疑新作)
》
售價:HK$
64.9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HK$
85.8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HK$
64.9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HK$
74.8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HK$
74.8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HK$
74.8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HK$
64.9
《
复原力
》
售價:HK$
75.9
|
編輯推薦: |
传统意义上, 宋朝经常被诟病军事实力不够,割地赔钱的事情一直没少做;但同时,它也是备受推崇的朝代。
高晓松曾经说,宋朝算是古代最好的朝代。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主张,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辉煌的时期,宋代包括了许多近代城市文明的特征,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视其为近代早期。
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甚至评价: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的社会。
众说纷纭之下,真实的宋朝究竟是怎样的?现代人为什么爱宋朝?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今天与宋朝的连接点,其实是一种生活美学。
当我们向自身文化寻找,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高峰,还是艺术与生活通融的生活美学源头,都当推宋朝。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一书,集合《三联生活周刊》强大的编辑创作团队,致力于用优美的文笔和配图、严谨的态度,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于读者。
爱恨交加,只是因为你还不够了解。
真的宋朝,美得超乎你的想象。
|
內容簡介: |
谈及宋朝,现代人的态度很明显地分为两大类。一类人认为,宋朝积贫积弱;另一类人则大爱宋朝,*想穿越回去的朝代就是宋朝。
而汉学家们普遍认为,尽管从军事威力和势力范围来衡量,宋朝是个虚弱的朝代,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确是中国历*具人文精神、*有教养、*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在宋朝,取代宵禁,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通宵达旦的夜市,都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并大放异彩。
同时,士大夫阶层出现,寒俊崛起,成为文明传播扩散的重要一环。那些在乡不在仕的人也成为文化的骑手,使风雅成为宋代的一时之风。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当我们向自身文化寻找,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高峰,还是艺术与生活通融的生活美学源头,都当推宋朝。特别是宋代士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通过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一直为后世所追慕。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一书,致力于用最好的文笔,*美的配图,*严谨的态度,讲述宋朝的人文风物,还原宋朝的真实面目于大众。
真的宋朝,超乎你的想象。
|
關於作者: |
贾冬婷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长期专注于建筑和城市领域报道。著有《园林:中国人的桃花源》、《百岁贝聿铭:东方与西方,权力和荣耀》、《到乡村去》等文章。
杨璐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沈阳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入职《三联生活周刊》社会部,从事社会新闻报道。有《简主义,我们不想把简单生活熬成鸡汤》《国宝观止:重新发现故宫的文化价值》等文。
|
目錄:
|
文丛总序 倡导生活与知识生产
回思宋朝热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
追寻宋朝:士与器的黄金时代
《东京梦华录》:宋代生活的时空门
风雅世界里的世俗之乐
雅集:理想化归宿
书院:宋人理学传播器
宋词:浅斟低唱中的都市创作
宋画:神游山水林泉间
宋茶:不枉人间住百年
宋茶东渡与荣西禅师《吃茶养生记》
宋酒从《水浒传》里的酒文化谈起
宋香:水沉春透露华鲜
灵台湛空明:从《药方帖》谈黄庭坚的异香世界
匣琴流水:琴有士子文人像
文人盛世的落幕
《清明上河图》:繁华背后的忧思
宋徽宗: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瓯缺:两宋王朝的真实与想象
尾声 访宋陵
编后记
|
內容試閱:
|
文丛总序 倡导生活与知识生产
《三联生活周刊》创刊之际,为自己确立的定位很有想象力: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生活。
10年之后,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这本杂志做了一项挺有勇气的决定:用五期杂志的封面故事,做一个超大型的抗战历史报道,纪念中国人民的奋斗与胜利。
媒体对历史进行报道,并不稀奇,甚至新闻本身也经常自我标榜历史的草稿。只是,当时杂志已经运行10年,各项报道手段日臻成熟,这个时候,周刊独特的新闻方法论对历史的发现与叙述是否有所贡献,以资证明自己存在之价值,才是挑战。
新闻是历史的草稿,当然不错;只是,这部草稿的构成,是无数需要重新整理的碎片(新闻)。既如此,我们的历史报道,在尘埃落定、草稿成型,历史事实被无数学者再三甄别,意义与价值日益分明,共识逐渐形成之际,可否反转回来,仍然将宏大历史碎片化呢?碎片化本身,是一种传播技术与手段。用这种手段让概念的历史新闻化,并借此重新回到陌生的历史现场。如此, 宏大的命题在事实与细节背后,也在传播的快车道上,是双赢。
主意既定,每期抗战主题封面之下,我们以一个七天单元 承载对当期主旨之事件报道,其间每天单独成篇,每篇单独立意。有结构的七个碎片历史现场的事件新闻,构成了战争不同时期的意义与价值,也构成了历史的连续性。
其实,如果你有意将新闻或报道当作一项技术来研究,它也是常常会让人着迷的。
2005 年,对《三联生活周刊》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创办10 年之后,它开始腾飞。杂志的销售量,当年翻番,并由此走上长时段的增长之路。
为什么是这一年?很显然,我们被广泛关注的超大型的抗战历史报道,是重要原因。那么,支撑杂志起飞的历史报道,其成功的内在机理又是什么?我们的新闻方法论,最终自证了什么?三年后,清华大学邀请我去做演讲,分享《三联生活周刊》的新闻生产,到了这会儿,我找到了我们历史报道成功的原因。我们生产的不是新闻,而是知识。在这个急速变化的伟大时代,与时俱进的知识,是稀缺商品。
所谓知识,简单说来,无非在对抗人类遗忘的过程中,比新闻存活的时间更长而已。也许,很偶然,有些知识,还能存活得更长,成为常识。
在21年的时间里,《三联生活周刊》秉持着自己的使命:生产知识。这本杂志和它倡导生活,我们有自己的方法论。
当然,生产知识,对杂志来说,是理想与使命,它是否达成,有待更长时间与更多读者的检验。如何检验?这份杂志自身存续多长,以及它与读者、时代与国家形成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是一种检验;把杂志有价值的内容编辑成一本本书最基本的知识的载体,则提供了另一种检验的可能。
现在,这些书,一本一本编辑出来了,它是否生产了知识,是否有可能更长久存续,且看时间的选择了。
李鸿谷
2016.7.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