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HK$
132.2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HK$
55.8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比利时的“理查德·道金斯”,一位行为生物学家的老年有用论
》
售價:HK$
91.8
《
祛魅: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
》
售價:HK$
62.7
《
家族财富传承
》
售價:HK$
154.6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HK$
55.8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HK$
110.9
《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订,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
內容簡介: |
《三国志》六十五卷,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的前四史之一。本书选用的底本,为南宋中期的建阳刻本。此本半叶十行,楮墨精良,即便是抄配的叶面,字体亦极为工致。书中讳字至惇,刻印时间约在光宗朝,因此又被称作绍熙本。张元济主持整理百衲本二十四史时所使用的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本,与此本为同版。此本原藏杨氏海源阁,为杨以增重金购得四经四史之一,钤有平阳汪氏臧书印四经四史之斋东郡杨氏海源阁珍藏等印,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
關於作者: |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陈寿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散骑黄门侍郎等,入晋历任著作郎、太子中庶子等职。晋灭吴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的历史。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曾奉宋文帝命为《三国志》作注。与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
目錄:
|
第一册
卷一 魏书 武帝纪第一
卷二 魏书 文帝纪第二
卷三 魏书 明帝纪第三
第二册
卷四 魏书 三少帝纪第四
卷五 魏书 后妃传第五
卷六 魏书 董二袁刘传第六
第三册
卷七 魏书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卷八 魏书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卷九 魏书 诸夏侯曹传第九
卷十 魏书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第四册
卷十一 魏书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卷十二 魏书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卷十三 魏书 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卷十四 魏书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第五册
卷十五 魏书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卷十六 魏书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卷十七 魏书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卷十八 魏书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第六册
卷十九 魏书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卷二十 魏书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卷二十一 魏书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魏书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第七册
卷二十三 魏书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魏书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魏书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魏书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魏书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第八册
卷二十八 魏书 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魏书 方技传第二十九
卷三十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第九册
三国志目録中
卷三十一 蜀书 刘二牧传第一
卷三十二 蜀书 先主传第二
卷三十三 蜀书 后主传第三
卷三十四 蜀书 二主妃子传第四
卷三十五 蜀书 诸葛亮传第五
卷三十六 蜀书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卷三十七 蜀书 庞统法正传第七
卷三十八 蜀书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第十册
卷三十九 蜀书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卷四十 蜀书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卷四十一 蜀书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卷四十二 蜀书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郄传第十二
卷四十三 蜀书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卷四十四 蜀书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一五五
卷四十五 蜀书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第十一册
三国志目録下
卷四十六 吴书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卷四十七 吴书 吴主传第二
卷四十八 吴书 三嗣主传第三
卷四十九 吴书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第十二册
卷五十 吴书 妃嫔传第五
卷五十一 吴书 宗室传第六
卷五十二 吴书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卷五十三 吴书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卷五十四 吴书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第十三册
卷五十五 吴书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卷五十六 吴书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卷五十七 吴书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卷五十八 吴书 陆逊传第十三
卷五十九 吴书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一六七
第十四册
卷六十 吴书 贺全吕周钟离传第十五
卷六十一 吴书 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卷六十二 吴书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卷六十三 吴书 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卷六十四 吴书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卷六十五 吴书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
內容試閱:
|
《三国志》为晋人陈寿所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分《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及《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书中主要记载汉末董卓之乱至晋武帝太康初年近百年的史事,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陈寿(二三三二九七或三〇〇)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属四川南充)人。仕蜀汉曾任卫将军府主簿、观阁令史等。蜀汉灭亡后,仕晋为著作郎、治书御史等。晋灭吴之后,陈寿参考王沈《魏书》、韦昭《吴书》、鱼豢《魏略》等官私史志,历时十余年,撰成《三国志》。陈寿去世(《晋书》称卒于元康七年即二九七年,《华阳国志》称卒于永康元年即三〇〇年)之后,晋廷遣人去其家抄写誊录,《三国志》自此开始流传。
由于陈寿在编撰时能够采集到的史料相当有限,因此,《三国志》不仅无志无表,叙事也较简略。东晋以降,有关三国时期的史料逐渐被披露或纂辑,至南朝初年,这些史料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在此背景下,宋文帝以《三国志》文辞过简为由,命裴松之为之作注。
裴松之(三七二四五一)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闻喜)人,起家殿中将军,仕至太中大夫。裴松之受命为《三国志》作注,并未将重点放在训诂文字、阐释名物、叙述沿革等方面,而主要是对《三国志》进行补缺备异惩妄与论辩。元嘉六年(四二九),裴松之注书完成,进呈乙览,得到宋文帝的嘉许。
裴注征引各家著作多达二百余种,字数几与原书相当,其史料价值及文献价值不言而喻。此外,在注释过程中,裴松之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著作加以分析、考证、评议,使注文兼具史料、史学、史识的多重价值。故而,裴注一经完成,便与陈寿原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今天,我们从史学史的角度回溯,在传统史书的注释领域,裴注具有划时代的典范意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此后才逐一出现的史记三家注汉书颜注后汉书章怀注续汉书志刘昭注等。
《三国志》早先以写本传布,现仍存有东晋时写本残卷等。《隋书经籍志》入正史,至《旧唐书经籍志》则以《魏书》入正史、《蜀书》《吴书》入编年,虽属无稽,但似可说明,《魏》《蜀》《吴》三书可能曾一度分别传抄、流布过。
《三国志》最早的刻本,当属北宋国子监刻本,今已不存。北宋监本刊刻于宋真宗咸平六年(一〇〇三),略晚于宋太宗淳化年间(九九〇九九四)刊刻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且从现存部分版本中保留的牒文、目录中,可以推知,《三国志》的《魏》《蜀》《吴》三书,似曾是分别校雠、雕版、刷印,到最后再合为一书的。这一点,与《后汉书》《续汉书志》合二为一的过程有所类似。
《三国志》现存的南宋刻本,主要有杭州本、衢州本、建阳本等,其中以衢州本存世较多。究其原因,衢州本的版片,在南宋归国子监,在元代入集庆路儒学,在明代则属南京国子监,刷印量较大。但正因如此,这批版片需经常修补,所以现存衢州本不仅均为明代以后的刷印本,且宋版原刻的叶子极少。
本书选用的底本,为南宋中期的建阳刻本。此本半叶十行,楮墨精良,即便是抄配的叶面,字体亦极为工致。书中讳字至惇,刻印时间约在光宗朝,因此又被称作绍熙本。张元济主持整理百衲本二十四史时所使用的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本,与此本为同版。此本原藏杨氏海源阁,为杨以增重金购得四经四史之一,钤有平阳汪氏臧书印四经四史之斋东郡杨氏海源阁珍藏等印,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本书在编制目录时,本拟遵从底本卷端及各传题名的原始著录,逐卷标注页码。但实际编制过程中,觉得这样并不利于检索、阅读,故改成以传(不含张邈传及所有附传)为单位标注页码,同时增设附目。增设附目的主要依据是,附目传主的生平或事功等,应在主目传文中有较完整的叙述,仅一笔带过记录嗣爵袭官等情况的则不列附目。如董卓传,将其部将李傕郭汜列为附目;袁绍传,将袁绍三子谭、熙、尚及甥高干列为附目,等等。至于张邈传,该传较为特殊,传文夹于吕布传前后文之间,故未单独标注页码。囿于水平,目录编制中难免出现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期我们再版时得以修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