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9.7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72.5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6.4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102.4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102.4
|
內容簡介: |
在当前我国乡土社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外部市场的过程中,传统乡土社会的价值坚守逐渐走向边缘化甚至瓦解,新的代表现代社会的价值逐渐被生活在乡土的人们所接受,尤其是新生代,其作为乡土社会未来的发展力量,更是处于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博弈的*前线,其价值观念的变化与形塑是需要认真探究的。本书以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小山村黄村作为田野地点,以离农这一在乡土社会普遍发生的现象为切入点,探究了在现代性拓殖背景下黄村学生离农意识的生成与发展问题。本书主要尝试去解答两个问题:一是黄村学生的离农意识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在此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全书借鉴了社会认同理论有关社群关系的经典分析,着重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考察时代变迁背景下的城乡博弈对黄村学生离农意识的建构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二是黄村学生的离农意识具有怎样的特性,以及其对黄村学生的乡土或城市社会生活产生何种影响?在此分析过程中,全书考察了乡土年轻一代的双重边缘化问题,并对传统与当前乡土社会个体的离农(乡)特征进行了比较性分析,尝试解答在传统社会中极具负面意涵的离如何转变为在当前具有正面意涵的离的过程。
|
關於作者: |
赵忠平,男,甘肃庄浪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
|
目錄:
|
上篇 背景、个案与方法
第一章 导 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 文献回顾与评论
三 理论依据
四 研究内容与核心概念
五 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说明
第二章 黄村的环境、教育与学生
一 一幅素描画:发现黄村
二 画中人物:历史与现实中的黄村学生
三 不同的视角:作为对象与主体的黄村学生
中篇 大传统与小传统:黄村社会与教育的现实生态
第三章 家庭作为初级群体的异变
一 家庭的构成:核心家庭、土地及家庭声誉
二 家庭内部关系:家长威权与个体化
三 作为初级经济群体:家庭的生产与消费
四 作为初级礼仪群体:当前的仪式与节日
五 作为初级教育群体: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第四章 嵌入的乡校与离农的教育
一 情景回顾:文字的下乡与上移
二 农村学校:乡村嵌入与乡村隔离
三 学校教育:离农取向与污名方式
四 现实的聒噪:学校成功学与陪读风潮
第五章 走向开放但凋敝的黄村社区
一 经济形式:劳务输出与本地生产
二 政治秩序:村庄精英与村庄治理
三 社会关系:宗族、社会网络与外部世界联系
四 文化生活:集体活动与文化中心
下篇 污名化与去污名化:黄村学生离农意识的社会建构
第六章 现代性拓殖与乡土社会污名化
一 社会比较:一个关键概念
二 乡土污名:城市作为优势范畴
三 污名自认:乡村作为弱势一方
四 印象黄村:污名化的刻板印象
第七章 去污名化与离农意识建构
一 去污名化:何以可能?
二 去污名化:主体与路径
三 学生作为对象:教育离农的外在动力学
四 学生作为主体:教育离农的心理动力学
结 语
附 录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序
赵忠平博士是我的学生,他从攻读硕士学位,再到攻读博士学位,一直跟随我做教育政策与农村教育方面的研究。他的书出版了,邀请我为其写份序言,我欣然答应。一是因为书稿研究的内容充满现实关照,算得上是一本匠心之作;二是因为师生情谊,看到自己学生的研究成果即将付梓,作为导师,自然欣喜。
本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说是作者对自身生长环境和经历的深度剖析。通过作者细腻又富有层次的笔触,我们能看到一位偏远乡村地区的少年如何一步步走出大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心路历程。本书也可以看作他对于像他一样经历了类似宏观遭遇并获得不同成长结果的亿万学子的生命经历的关注,具有类似经历的读者可以通过本书看到这个庞大人群中的不同类型的成长轨迹,发现自己,读懂自己,理解自己,看到他们如何在历史发展洪流中顺势而为,成为社会认同的自己;又如何经历成长之痛,锤炼自己,成就今天的自己,悦纳今天的自己。
赵博士出生在西北黄土高原的一个偏远村庄,在那个贫困山区生活着几十万依靠坚韧、勤奋和吃苦耐劳而世代繁衍的乡民,他们世代承受着饮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干旱和黄土地的贫瘠,以及千沟万壑的地形所导致的地理阻隔。正如赵博士在本书中所写的,这里生活着一群籍籍无名的乡民,世代繁衍但却在官方文本的县志中难以留下一缕墨香,但这里并非不谙世事的世外桃源,她时刻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走出大山,远离贫困,是许多乡民对其子孙所寄予的期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这里的乡民们开始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容易地接触外部世界并被吸引。籍籍无名的山村如同一棵大树,她的根深植于黄土地,而枝桠和叶子已伸向云霄,把种子散落在祖国的各方土地。赵博士是通过接受教育并有幸获得学业成功而走出大山的万千乡民子孙的一个典型样本。但是从作者的角度而言,这种经历成为他利用离农这个概念反思教育如何促进社会流动的经验冲动。
离农,会让人们首先想到空间之维的离开农村的过程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