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全5册)
》
售價:HK$
160.6

《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原创小品合集
》
售價:HK$
96.8

《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售價:HK$
49.5

《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精)--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85.8

《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售價:HK$
85.8

《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68.2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HK$
129.8

《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
售價:HK$
79.2
|
內容簡介: |
后记
2014年拙著《明清戏曲: 剧目、文本与演出研究》问世之后,笔者继续作明清诗文的翻检与阅读。其间,陆续发现了一些戏曲剧目与演出的资料,为参加戏曲会议或应朋友所约,草为长短文字,这就有了现在这本一面谈诗,一面谈剧的拙作。因此这本论集,既是阅读明清诗文(主要是清代诗文)的札记,又是前作《明清戏曲: 剧目、文本与演出研究》的续编,仍然是从诗文的角度观察明清戏曲,故书名拟为《诗人视野中的明清戏曲》。
两书路径虽大致相近,但所述及的清代剧目和演出,其内容与实例也有了变化。例如,这里新增了一些有关剧史的考证文字,在清代诗家的诗词文作品当中,可以继续发现不少前人和今人尚未著录的剧目,通过一些诗,还可以看出许多剧作情节关目的蛛丝马迹。同样,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戏曲作品在舞台和厅堂中演出的记录,包括久已失传的唐戏弄和清代宫戏的演出记录,许多不被注意的明清戏曲演出记录。这些都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尤其是清代戏曲演出不能忽视的。可见,从原始文献出发,搜集戏曲资料,研究戏曲的相关问题,还有一些空间,也可以有所作为,笔者只是聊作铺路石子而已。后记
2014年拙著《明清戏曲: 剧目、文本与演出研究》问世之后,笔者继续作明清诗文的翻检与阅读。其间,陆续发现了一些戏曲剧目与演出的资料,为参加戏曲会议或应朋友所约,草为长短文字,这就有了现在这本一面谈诗,一面谈剧的拙作。因此这本论集,既是阅读明清诗文(主要是清代诗文)的札记,又是前作《明清戏曲: 剧目、文本与演出研究》的续编,仍然是从诗文的角度观察明清戏曲,故书名拟为《诗人视野中的明清戏曲》。
两书路径虽大致相近,但所述及的清代剧目和演出,其内容与实例也有了变化。例如,这里新增了一些有关剧史的考证文字,在清代诗家的诗词文作品当中,可以继续发现不少前人和今人尚未著录的剧目,通过一些诗,还可以看出许多剧作情节关目的蛛丝马迹。同样,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戏曲作品在舞台和厅堂中演出的记录,包括久已失传的唐戏弄和清代宫戏的演出记录,许多不被注意的明清戏曲演出记录。这些都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尤其是清代戏曲演出不能忽视的。可见,从原始文献出发,搜集戏曲资料,研究戏曲的相关问题,还有一些空间,也可以有所作为,笔者只是聊作铺路石子而已。
本论集也收录了前书的部分篇目。这是因为这些篇目都与诗与剧目和演剧诗话相关,与诗人视野中的明清戏曲相关,如今收在一起,便于了解得更全面,也省去读者查找的麻烦。同时,因为前书出版比较仓促,校对不够细致,差错时有出现,现在借机加以改正。前书已涉剧目和演剧问题,近两年阅读中也有新的资料发现,现在也作了一些补充修订,希望借此一面修正失误,一面补充内容,使相关研究有所进展。
本论集仍以明清诗文、戏曲资料为主,本意在为戏曲研究者提供资料,以观察明清诗人如何观剧评剧,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的小道末技、淫词艳曲。读这些诗,可以看到上有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中有各级官绅、学者文士,下有落第书生、落魄士子,他们对不同戏曲,或赞赏、或斥责、或利用、或曲解,或发历史议论,或发个人感慨,其中都包含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观感,这无疑是中国戏曲文化不能忽视的景观。笔者无法真实、深入地加以描述、分析,相信不同的读者,读着这些诗,都会有不同的意会。至于这些诗作抄录文字留下的错误,诠释的肤浅、失当,则都是笔者学识浅薄和工作粗疏所致,希望读者不吝指教。
在本论集出版之际,我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领导和责编的指导和支持,他们在酝酿选题、审阅书稿中都提出过宝贵意见,使论集顺利出版并避免了许多差错。
我要感谢《戏曲研究》《中华戏曲》《曲学》《中国曲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汤显祖研究通讯》《汤显祖学刊》《诗铎》等刊物及相关学术会议给予拙文发表的机会,这些会议与刊物论文都给了我很多学习机会,使我深受教益。
作者书于枯砚斋
2018年2月12日
|
關於作者: |
江巨荣,1938年1月出生,安徽省歙县人。复旦大学教授,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著有《古代戏曲思想艺术论》《剧史考论》《明清戏曲:剧目、文本与演出研究》《汤显祖研究论集》,校注《琵琶记》,选编《古剧精华》《元明清散文选讲》。合著《中国戏剧史论集》,合注《闲情偶寄》,合作点校《六十种曲》《才子牡丹亭》《十二楼》《禅真逸史》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