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租税转嫁与归宿
》
售價:HK$
107.8
《
保险原理与实务(第五版)(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金融)
》
售價:HK$
49.5
《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全五册)
》
售價:HK$
316.8
《
家族财富传承:实务案例与解决方案
》
售價:HK$
97.9
《
恶女的告白:时隔十年,《绝叫》作者叶真中显再写“恶女”的复仇与重生
》
售價:HK$
60.5
《
从零开始·复古娃衣制作书
》
售價:HK$
96.8
《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精装版)
》
售價:HK$
91.3
《
交易撮合者:私募股权的经验与教训(泰丰资本创始人葛涵思投资秘籍!)
》
售價:HK$
86.9
編輯推薦:
图式疗法创始人杰弗里杨代表作;认知疗法创始人、抑郁量表开发者阿伦贝克推荐;全球畅销20多年,超40万读者受益;昆士兰大学心理学博士、澳大利亚注册临床心理学家王怡蕊翻译作序;深度解读童年伤害的根源和修补方案,终结不断重复的负面行为。
人格障碍是一种自我伤害、伴随终身的行为模式,会给人们带来巨大不幸。除了具体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外,有人格障碍问题者在生活中还存在长期问题。他们通常在亲密关系中不幸福,或者在事业上始终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他们的总体生活质量通常很难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本书提出了其中11种长期的、自我伤害的人格模式,书中将其称为性格陷阱。本书将教给我们一些实用的技巧,告诉我们该如何克服生活中那些痛苦且伴随很多人一生的问题。
阿伦贝克
书中对性格缺陷的分析和梳理会让你豁然开朗。你身边总有一些人,或者干脆就是你自己,人生总是围绕着一个错误的主题打转,不论如何挣扎,最终总是落入同样的困境中。就仿佛是一部老电视剧,被不断地翻拍。演员会有变化,场景和道具会更新鲜,但是主角和配角的人设却相差无几,曾经痛苦的桥段总是在新的人和事的演绎下重复上演。《性格的陷阱》是图式疗法创始人写给心理学爱好
內容簡介:
●你是否总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委屈自己?
●你是否总觉得*亲近的人其实不够了解你,还总感觉所有人都会离开你?
●你是否发现:无论自己多么成功,你都仍然感到不开心、不满足,或者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生活?
我们将这些问题称作性格陷阱。
以上性格陷阱是一种始于童年阶段、会影响人一生的行为模式。它源自童年时家人或朋友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比如,被抛弃、批评、过度保护、虐待、排挤或情感剥夺。
性格陷阱决定了我们思考、感受、行动、交际的方式,也会引发强烈情绪,比如愤怒、悲伤、焦虑。●你是否总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委屈自己?
●你是否总觉得*亲近的人其实不够了解你,还总感觉所有人都会离开你?
●你是否发现:无论自己多么成功,你都仍然感到不开心、不满足,或者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生活?
我们将这些问题称作性格陷阱。
以上性格陷阱是一种始于童年阶段、会影响人一生的行为模式。它源自童年时家人或朋友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比如,被抛弃、批评、过度保护、虐待、排挤或情感剥夺。
性格陷阱决定了我们思考、感受、行动、交际的方式,也会引发强烈情绪,比如愤怒、悲伤、焦虑。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和执业经验,归纳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11种*伤害性的性格缺陷。针对这些潜藏于内心深处、贯穿我们一生的问题,本书将为你提供非常周密和详尽的方案,并最终帮你疗愈这些童年伤害。
●通过书中的自我测量问卷,让你快速辨识过去伤害的根源与自我伤害的模式。
●结合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精神分析、体验性疗法等,整合出一套极具实操性的改变技术,每种性格缺陷都有清晰的修补路径与解决方案。
●借鉴真实的案例与对话,帮助你克服生活中的长期困扰,摆脱抑郁、焦虑、恐慌,克服不安全感,打破自我伤害带来的恶性循环,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
關於作者:
杰弗里E.杨(Jeffrey E.Young)
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系教授,纽约图式治疗研究所主任,纽约和康涅狄格认知治疗中心创始人。
珍妮特S.克罗斯科(Janet S. Klosko)
纽约州大颈镇长岛认知治疗中心副主任,曼哈顿图式治疗中心和伍德斯托克妇女健康中心资深治疗师。
译者简介
王怡蕊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心理学学士和心理学荣誉学士(一级),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学博士。
澳大利亚注册临床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APA)、澳大利亚心理学协会(APS)会员,积极教养项目(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项目组成员。
具有澳大利亚心理学硕士、博士生督导资质。杰弗里E.杨(Jeffrey E.Young)
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系教授,纽约图式治疗研究所主任,纽约和康涅狄格认知治疗中心创始人。
珍妮特S.克罗斯科(Janet S. Klosko)
纽约州大颈镇长岛认知治疗中心副主任,曼哈顿图式治疗中心和伍德斯托克妇女健康中心资深治疗师。
译者简介
王怡蕊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心理学学士和心理学荣誉学士(一级),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学博士。
澳大利亚注册临床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APA)、澳大利亚心理学协会(APS)会员,积极教养项目(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项目组成员。
具有澳大利亚心理学硕士、博士生督导资质。
从2008年起,在澳大利亚从事临床心理治疗工作。曾供职于澳大利亚的国立医院、心理治疗中心、国际非盈利组织,之后任职于纽约大学上海校区(NYU Shanghai)。2018年开始独立执业。
陆杨
清华大学文学学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精神健康方向社会工作硕士。
美国密苏里州执证临床咨询师(LCSW), 中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自2012年起从事临床心理咨询工作,先后就职于美国医院的心理行为科、国内儿童医院的社会工作部,现任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咨询师。
目錄 :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性格陷阱 1
复发的讽刺 6
认知疗法革命 11
第2章 你陷入了哪些性格陷阱 16
如何使用计分表 17
分数解读 19
简述:11种性格陷阱 19
第3章 了解性格陷阱 24
性格陷阱是如何产生的 25
要想茁壮成长,孩子需要什么 27
总结 35
第4章 屈从、逃避和反击 37
三种应对性格陷阱的方式:屈从、逃避和反击 38
第5章 如何改变性格陷阱 45
改变性格陷阱的基本步骤 45
改变的障碍 55
第6章 请不要离开我:遗弃陷阱 61
遗弃问卷 64
被遗弃的感觉 65
遗弃的循环 67
遗弃陷阱的起源 69
遗弃与亲密关系 75
约会早期的危险信号 76
破坏好的恋情 77
朋友 80
改变遗弃陷阱 81
第7章 我无法相信你:不信任和虐待陷阱 87
不信任和虐待问卷 89
被虐待的经历 91
不信任和虐待陷阱的起源 93
恋爱中的危险信号 100
改变不信任和虐待陷阱 105
写在最后 115
第8章 我永远也不会得到我想要的爱:情感剥夺陷阱 116
情感剥夺性格陷阱问卷 119
情感剥夺的体验 120
情感剥夺的起源 121
浪漫关系 125
关系中的苛求 127
对改变的展望 136
第9章 我与周围格格不入:社交孤立陷阱 138
社交孤立问卷 139
社交孤立的体验 140
工作和感情中的性格陷阱 148
写在最后 165
第10章 我自己做不到:依赖陷阱 166
依赖问卷 169
依赖的体验 170
依赖和愤怒 172
依赖和焦虑 174
反向依赖 174
依赖陷阱的起源 175
依赖陷阱的起源之一:过度保护 177
依赖陷阱的起源之二:保护不足 181
依赖和亲密关系 183
约会早期的危险信号 183
屈从于依赖陷阱 184
改变依赖陷阱 186
写在最后 197
第11章 灾难即将降临:脆弱陷阱 198
脆弱问卷 200
脆弱的体验 201
恋爱关系中的危险信号 208
写在最后 221
第12章 我一文不值:自我缺陷陷阱 222
自我缺陷问卷 224
自我缺陷的体验 225
写在最后 256
第13章 我觉得自己如此失败:失败陷阱 257
失败问卷 258
失败陷阱的体验 260
写在最后 276
第14章 我总是按你们说的做:屈从陷阱 277
屈从问卷 279
屈从的体验 280
愤怒的作用 285
我永不让步 :反抗者 287
在工作中 298
工作中的反抗者 301
写在最后 314
第15章 永远都不够好:苛刻标准陷阱 315
苛刻标准问卷 317
苛刻标准的体验 318
第16章 我可以得到任何我想要的东西:权利错觉陷阱 338
权利错觉问卷 340
权利错觉的体验 341
权利错觉的起源 346
伴侣选择中的危险信号 350
改变权利错觉 353
帮助自己克服权利错觉问题 354
写在最后 366
第17章 改变的哲学 367
七个基本假设 367
给自己一个愿景 369
用同情的方式正视自我 373
争取他人的帮助 374
选择治疗师 376
参考文献 379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我非常高兴杰弗里杨和珍妮特克罗斯科能运用认知技术和原则来解决人格障碍方面的难题。在开发新疗法,为大众提供成套的解决方案,帮助大众改善人际关系和工作表现领域,两位作者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人格障碍是自我伤害、伴随终身的行为模式,会给患者带来巨大不幸。除了具体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外,人格障碍患者在生活中还存在长期问题。他们通常在亲密关系中不幸福,或者在事业上始终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他们的总体生活质量通常很难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随着认知疗法的逐渐发展,我们已经可以想办法对付这类难以治疗,但又长期存在的行为模式。在治疗人格障碍时,我们不仅着眼于抑郁、焦虑、惊恐发作、成瘾、饮食障碍、性障碍、失眠等症状,同时也关注潜伏在这些症状之下的图式,即支配他们的想法。(作者把图式也称为性格陷阱。)大多数前来就诊的患者都具有特定的核心图式,这些图式在他们的很多症状中都有所体现。在治疗中如果针对这些核心图式做工作,则能够给患者在生活的多个方面带来持久的益处。
认知治疗师发现的某些迹象可能意味着图式层面的心理问题。第一,患者讨论问题时,常说我一直都这样,一直都有这问题,他们觉得这些问题是天生的。第二,患者似乎没有能力去完成治疗师所布置的任务,尽管这个任务其实是双方在治疗过程中共同确认了的。患者有一种卡住了的感觉,既想要改变,又抗拒改变。第三,患者似乎意识不到自己给其他人造成的影响。对于一些自我伤害的行为,他们可能也缺乏觉察力。
图式改变起来很困难。它们由认知、行为和情绪因素共同支撑,而治疗又必须针对所有这些因素,仅改变其中一项或者两项,并不会有什么作用。
本书提出了其中 11 种长期的、自我伤害的人格模式,书中将其称为性格陷阱。这本书把非常复杂的原材料变得简单易懂。读者将非常容易理解性格陷阱的概念,并能快速地辨别出自己身上的性格陷阱。作者从其真实的临床经验中提取的丰富案例材料,也有助于读者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认清性格陷阱。此外,作者在书中展现的技术,对于帮助人们实现改变具有异乎寻常的力量。他们使用多元整合的方法,既保留了认知疗法实操性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特点,也融入了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和体验性疗法的技术。
本书教给我们一些实用的技巧,告诉我们该如何克服生活中那些痛苦且伴随很多人一生的问题,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敏感性、同情心及临床洞察力。
阿伦贝克医生
译者序
心理学到底算文科还是理科
这个讨论时不时地会出现在各大网络社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争论,是因为在心理学科的内部同时存在着两种倾向。举一些不完全的例子,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说,心理学有偏理一些的定量研究,也有偏文一些的定性研究。从学科内部分工的角度来说,有临床神经心理学这类很硬核的分支,也有社会心理学这类偏文、偏哲的分支。从大学招生的角度来说,心理学有文学学士的文科路线,也有理学学士的理科路线,一些西方大学心理学系的招生说明中甚至很明确地划分了这两条路线,对两条路线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业要求(比方说是否要学数学)。从我们临床心理的疗法分类来说,也存在偏理一些的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以及偏文一些的人本主义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
既然这些文和理长期存在于心理学科内部,那么自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出于对临床效用和效率的追求,认知、行为类的心理疗法由于实证研究充足、见效时间较短、来访者花费成本较低等优点,受到西方现代医学的推崇,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西方主流的心理治疗方法,但是在面对长期的、顽固的人格障碍时,这些以管理心理症状为主的疗法则显得有些无力。一些心理学家在临床工作中不断进行科学、谨慎且富有创新精神的改进,以更好地为自己的来访者服务。
本书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家杰弗里杨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说起著名的心理学家,很多中国心理学爱好者会下意识地想到弗洛伊德、荣格等人;但对于很多西方科班出身的心理从业者,尤其是我们这些直接为患者提供治疗服务的一线工作者来说,阿伦贝克、玛莎林内翰(Marsha Linehan)、史蒂文海斯(Steven Hayes)、杰弗里杨等现代心理疗法的开创者,才是我们谈论更多的大神。
杰弗里杨年轻时曾在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系统地学习和实践过人本主义、行为、认知等多种心理疗法,博士后期间又师从认知疗法的创始人阿伦贝克。在心理治疗的工作中,他发现,单纯的偏理的行为、认知类疗法和单纯的偏文的精神分析和体验式疗法都不足以解决那些固化的、不易察觉的性格缺陷。综合了认知行为疗法实操性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长处,以及精神分析、体验式疗法深入内心的特点后,杰弗里杨开创了本书所介绍的图式心理疗法(schema therapy)。
《性格的陷阱》是这位创始人写给心理学爱好者和普通大众的一部经典自助书籍。尽管出版于1993年,至今仍是很多心理学家书房里的常备品。书中总结了11 种长期的、自我伤害式的、顽固的人格缺陷(例如深度的自我残缺感、严重的孤立和孤独感、过度考虑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需求的倾向,以及对他人不健康的依赖等),并针对每一种人格问题提供问卷评估、性格模式解析和具体的解决步骤。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书中对性格缺陷的分析和梳理让你豁然开朗。你身边总有一些人,或者干脆就是你自己,人生总是围绕着一个错误的主题打转,不论如何挣扎,最终总是落入同样的困境中。就仿佛是一部老电视剧,被不断地翻拍。演员会有变化,场景和道具会更新鲜,但是主角和配角的人设却相差无几,曾经痛苦的桥段总是在新的人和事的演绎下重复上演。
让我们拿情感剥夺陷阱的受害者举例。一个儿童成长在缺乏关爱和联结的家庭中,家人没有提供给他所需要的情感支持和温暖。他开始感到,自己会永远地孤独下去,有些情感需求永远不会被满足,他永远不会被倾听、被理解。随着他的长大,这种感觉逐渐被内化,他得出这样一个生活结论:别人永远不可能满足我对爱的渴望,没人会真正在乎、理解我的感受。
这样的性格模式导致了他亲密关系的不如意,因为他发现自己很容易被情感冷漠疏离、不愿付出的人所吸引,或者他自己就变成了一个冷漠疏离、不愿付出的人。他的情绪在愤怒、受骗和受伤、孤独之间来回摇摆;他会产生防卫式的怒火,最终把别人驱赶得更远,进一步延续了他情感剥夺的感受。在一段又一段的亲密关系中,即使开端良好,但不知为何,他最终总是落得个无人理解、无人关爱的结局。
包括情感剥夺在内的 11 种性格缺陷起源于童年,并会伴随人的一生。因童年时的遭遇(比如被过度保护、被抛弃排挤、被苛刻批评等)而形成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随着儿童的成长,会逐渐地被内化,直至成为这个人性格的一部分。哪怕我们已经脱离原生家庭很久,甚至已为人父母,这些性格缺陷仍然会持续地产生影响。置身其中的我们,往往难以察觉到自己的性格模式。童年时不公平、被忽略、被贬低、被控制的感受一再地重复,持续地影响我们的决定,让我们没法达成自己最渴望的生活目标。
之所以会形成这些有缺陷的人格模式,是因为儿童本能地利用这些模式保护自己、对抗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因此它们一度是有适应性价值的。然而,成年后的我们脱离了童年时的生活环境,拥有了更多的力量和新的生活,这些人格模式于是不再是适应性、保护性的,反而成为自我伤害的源头。要改变这些缺陷不仅需要重塑人格的能力,还需要放弃它们所带来的可预测感、控制感和安全感。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因为它们已经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了。即使它们总是带来痛苦,这种痛苦也是所我们熟悉的、可预测的、可掌握的,我们明确知道痛苦会如何延续、如何收场。在熟悉的痛苦和未知的恐惧之间,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这就是为什么错误的人格模式像一个圈套一样牢牢地卡在我们的脖子上,让人挣脱不开,但又不至于立刻死亡。
杰弗里杨的图式疗法尽管取得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在西方国家发展良好,但在中国大陆知道的人却很少,真正掌握它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我个人认为,它的低传播率一定程度上与它的技术难度以及培训要求有关。图式疗法主要针对的是人格障碍这种难度较高、性质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它对治疗师的要求也很高,需要治疗师在熟练掌握心理测评、诊断和数种心理疗法的基础之上,同时精通图式的治疗体系。我恳切地希望在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工作者加入到这种小众但有效的心理疗法的学习和传播中来。
当然,尽管图式疗法是一项难度颇高的心理疗法,这本书却是一本简单易懂的自助书籍。整本书中,除了前言和序言,几乎没有出现过图式两个字。而且本书并不是针对临床意义上的人格障碍,而是面向普通人的性格缺陷。书中包含了很多活生生的案例故事,随着故事的推进、展开,你可以从这些鲜活的人物身上看到作者是如何以阿伦贝克所说的高度的敏感性、同情心及临床洞察力帮助他们修补童年时形成的性格缺陷的。此外,在理论阐述和案例故事分析之余,书中还详细解析了修复每一种性格缺陷所需的具体步骤。作为读者的你只需要按照书中的方法一步步地往下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说一说本书的翻译。我之所以会翻译本书,是因为在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刘利英女士。当时我刚刚结束了在澳大利亚十多年的海外生涯,转而在上海纽约大学(NYU Shanghai)做学生心理咨询。刘女士邀请我推荐一些优秀的海外心理学自助书籍给中国读者,于是我把自己在工作中时常会用到的、可以辅助心理治疗的书单发给了刘女士,其中就包含了这本书。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和前同事陆杨配合愉快,我们都觉得这本书的翻译让我们成长良多。然而对于一个高考过后就在国外生活的人来说,语文实在不是我的强项。尽管我已经非常努力、用完美主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难免仍然有言语上不顺畅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包容并不吝指出。
我和陆杨希望通过这本书,把这种从根本上修补自己性格缺陷的心理学思路带给大家。如果大家再能从书中收获一两点可实际操作的具体方法,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期盼。
希望本书对你的帮助和对我的一样大!
王怡蕊博士
澳大利亚注册临床心理学家
2019年3月
于上海陆家嘴
前言
为什么又出一本自助书
我们认为,本书填补了目前自我成长类书籍的一个重要空白。市面上有很多出色的自助书籍,也有同样优质的心理治疗方法。然而,大多数治疗和自助书都有其局限性。有些书只针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例如依赖、抑郁、缺乏坚定表达的能力,或者总是选择糟糕的对象。也有些书虽然能帮助读者解决不止一种问题,但往往仅提供单一的改变方式,比如内在小孩类练习、夫妻伴侣类练习,或者认知行为方法。还有其他的书虽然很励志,或者能把一些常见的问题讲得很生动,比如讲述失去重要的人或物的感觉,但它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却太过于含糊,导致我们备受鼓舞后,却不知道该如何进一步行动以做出改变。
在这本书中,我和珍妮特克罗斯科将与你分享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能帮你改变生活中的许多固有模式。性格陷阱疗法归纳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11种最具伤害性的性格陷阱。针对各种长期困扰生活的问题,本书将为你提供远比你以前阅读过的大多数书籍都更为周密和详尽的方案,并最终帮你逃离这些生活陷阱。
既然这是本关于个人成长和改变的书籍,我也叙述一下自己是如何一路走来开发这套性格陷阱疗法的。从很多方面而言,我作为一个治疗师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本书中我们为你描绘的自我探索之旅。
故事开始于1975年,我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生的时候。我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作为一名实习生,在费城一家精神健康中心的经历。当时我正在学习一种非指导性的、罗杰斯式疗法。我记得自己多数时间都感到困难重重。患者带着严重的生活问题前来找我,向我倾诉强烈的情绪,而我则被教导要倾听、要复述、要澄清,因为只要我们这样做,患者就能自行找到解决方法。这里显然有个问题,那就是通常他们自己其实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有些人即使真的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也要花费太长的时间,以至于等到结束这段治疗时,我会感到无比烦闷。罗杰斯疗法不符合我的脾气和天性。或许是我太缺乏耐心,但我确实喜欢看到相对快速的进步和改变。有时候来访者有严重的问题,但我却只能无助地坐在那里观望,没法加以纠正,对此我常感到烦躁和无奈。
没过多久,我开始研读行为疗法,这是一种强调迅速、切实改变具体行为方式的治疗方法。对此我感到极大的欣慰,我可以主动向患者提出建议,而非像之前那样被动地倾听。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行为治疗方法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以及解决心理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就像菜谱或者操作手册一般明确。与我最初所学的那个含糊的治疗方法相比,行为治疗模型非常吸引人。它的推进速度快,短期就能带来改变。
过了几年后,我对行为治疗的美好感觉也幻灭了。我发现行为疗法太关注并且只关注人们做了什么,而太过于忽视我们的想法和情绪。我开始怀念患者丰富的内在世界了。就在那个时候,我读到了阿伦贝克博士的《认知治疗与情绪障碍》(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otional Disorders),这让我再一次激动起来。贝克博士兼顾了行为疗法直指问题本质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还有患者那丰富的思想世界。
1979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开始跟随贝克医生研习认知疗法。我热衷于帮助患者意识到他们的想法是怎样被歪曲了,并让他们了解到其实还有更合理的想法可以替代。我也喜欢一针见血地指出患者的问题行为,帮他们演练处理日常问题的新方法。患者开始发生显著变化,他们的抑郁状态减轻了,焦虑症状消失了。我还发现,认知疗法的技术对于我的个人生活也极有价值。于是通过讲座、工作坊等途径,我开始在美国和欧洲向其他专业人士传播认知疗法的理念。
几年后,我在费城开设了自己的私人诊所,我的工作一如既往地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对有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患者。遗憾的是,随着时间流逝,我手上也攒下一些不成功的案例。这些患者要么没有任何治疗效果,要么只有少许进步。我决定坐下来仔细找找这些患者之间是否有什么相似之处。我同时还询问了其他的认知治疗师同事,请他们讲讲自己的顽固案例。我想弄明白,他们的失败是否有跟我类似的情况。
对照那些难有进展的患者和进步迅速的病人,我发现了一个颇有启示性的现象:那些最难有所进展的患者通常症状反而更轻一些。总的来说,他们并没有那么的抑郁和焦虑。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亲密关系领域:共同的特征是与伴侣之间的关系普遍不令人满意。另外,大多数这样的顽固患者在他们的大半生中都一直饱受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他们来寻求治疗的原因,也并不是重大的生活危机,比方说离婚、父母去世,而是他们长期存在的各种自我伤害的生活模式。
接着,我决定对这些患者最常见的问题或者说行为模式列个清单。这后来成了我的第一份图式(又称作性格陷阱)的清单。这份清单仅涵盖了本书11种图式中的几种,诸如深度的自我残缺感、严重的孤立和孤独感、过度考虑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需求的倾向,以及对他人不健康的依赖。总结出这些性格陷阱,对我治疗那些之前一直缺乏疗效的患者价值巨大。我发现,通过这张性格陷阱清单,我能够把患者的问题拆分成一个个更容易处理的小模块。同时,这样我也能就患者的每个问题制订出不同的治疗办法。
现在回想起来,我对心理、行为模式的探寻也高度反映了我自己的性格特征。我一直希望能够有一个整体、有序,甚至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我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也一直觉得,如果我可以把这其中的总体模式和规律提炼出来,就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还记得在大学期间,我曾尝试按照自己对室友的信赖程度,将我和他们的友谊归入不同的类别。
作为治疗师,我职业发展的另一条主线是,我越来越不喜欢做减法或批判(其他流派的观点),越来越倾向于将其加以整合。许多治疗师觉得,他们必须选择某一种治疗方法,然后一心一意地使用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了很多严格限定于本流派的格式塔治疗师、家庭治疗师、精神分析师、行为治疗师。可我逐渐意识到,把不同疗法最好的部分整合到一起,会比任何一个单一的疗法都有效得多。精神动力流派、体验流派、认知流派、药理学、行为学流派的治疗方法都有很多可取之处,然而如果单独使用,每种疗法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但另一方面,我也反对在没有统一框架的前提下,草率地拼接不同技术。我相信,11 种性格陷阱提供了这种统一框架,在此框架下,我们可以从不同心理疗法中,收集治疗的武器进行组合,用于与各个性格陷阱战斗。此外,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会讲到,这些性格陷阱其实还为你提供了一种连续观察生活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下,过去和现在都是生活整体的一部分。我们会发现,其实每种性格陷阱都与童年的经历相关,我们可以本能地确认这个源头。例如,一旦我们意识到小时候父母的苛求和惩罚有多严厉,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很容易选择一个爱挑剔的伴侣,以及为什么我们在犯错后自我感觉是那么糟。
我希望本书能够广泛覆盖各种潜藏于内心深处、贯穿我们一生的问题。我也希望这本书能为你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帮助你了解这些性格陷阱的产生过程和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由我们从很多心理疗法中归纳总结而来,相信能真正地帮助到你。
杰弗里杨
1992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