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成人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应用实例
》
售價:HK$
132.2
《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售價:HK$
67.0
《
白夜追凶(上下)
》
售價:HK$
109.8
《
财富、战争与智慧——二战股市风云录
》
售價:HK$
132.2
《
纳特·特纳的自白
》
售價:HK$
84.0
《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售價:HK$
88.5
《
汉字学理与小学汉字教学
》
售價:HK$
89.6
《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售價:HK$
89.4
|
編輯推薦: |
于庸碌中抽身,了解人、了解自我,思索自身的存在与生活的方式。
五部20世纪西方哲学代表性哲学家的经典著作,较为通俗而系统性地阐述了哲学家眼中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与人、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哲学与人:20世纪西方哲学精选》包括卡尔雅斯贝斯的《时代的精神状况》、赫伯特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威廉巴雷特的《非理性的人》和鲁道夫奥伊肯的《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
內容簡介: |
《哲学与人:20世纪西方哲学精选》是由五本经典现代西方哲学著作组成的套装书。包括《时代的精神状况》《爱欲与文明》《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非理性的人》《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时代的精神状况》本书高屋建瓴地回顾了西方人时代意识的起源,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则,讨论了科技进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对社会形态变迁的作用,讨论了民主政治与贵族理想之间的对立。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作底线,描画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凡此种种,均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冲突。
《爱欲与文明》由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赫伯特马尔库塞著。讲述了西方今天文明已发展到极点,然而文明进步的加速也伴随着不自由的加剧。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核武器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人对人*有效的统治和摧残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高度发达到仿佛能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可见,高度文明的昂贵代价是人的不自由和对生命本能、对自我升华了的性欲、爱欲的压抑。所以,反抗现代西方文明首先必须消除对人的本性的压抑,解放爱欲。《哲学与人:20世纪西方哲学精选》是由五本经典现代西方哲学著作组成的套装书。包括《时代的精神状况》《爱欲与文明》《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非理性的人》《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时代的精神状况》本书高屋建瓴地回顾了西方人时代意识的起源,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则,讨论了科技进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对社会形态变迁的作用,讨论了民主政治与贵族理想之间的对立。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作底线,描画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凡此种种,均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冲突。
《爱欲与文明》由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赫伯特马尔库塞著。讲述了西方今天文明已发展到极点,然而文明进步的加速也伴随着不自由的加剧。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核武器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人对人*有效的统治和摧残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高度发达到仿佛能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可见,高度文明的昂贵代价是人的不自由和对生命本能、对自我升华了的性欲、爱欲的压抑。所以,反抗现代西方文明首先必须消除对人的本性的压抑,解放爱欲。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两篇组成。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萨特在书中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非理性的人》是美国哲学家巴雷特的代表作,被公认为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优秀的著作,在西方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在问世后多次再版,长销不衰,至今仍是一些西方大学的当代哲学课程的教科书。本书文字通俗易懂,论证清晰有力。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作者奥伊肯为著名德国哲学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会合点, 人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非精神的本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奥伊肯众多著作中篇幅较小,比较通俗的一本,而且比较系统地体现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学的方法、出发点、主要内容和特点,对了解和研究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之一。他主张哲学是对存在的主观解释, 认为哲学应当为人的自由而呼吁, 应当注重人的生存, 并以此作为一切现实的核心。《时代的精神状况》是其重要著作。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著有《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究》《单向度的人》《理性与革命》《批判哲学研究》等。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被誉为存在主义的鼻祖。其主要作品有:《恶心》(1938)、《存在与虚无》(1943)、《苍蝇》(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等。
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之一。他主张哲学是对存在的主观解释, 认为哲学应当为人的自由而呼吁, 应当注重人的生存, 并以此作为一切现实的核心。《时代的精神状况》是其重要著作。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著有《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究》《单向度的人》《理性与革命》《批判哲学研究》等。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被誉为存在主义的鼻祖。其主要作品有:《恶心》(1938)、《存在与虚无》(1943)、《苍蝇》(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等。
威廉巴雷特(1913-1992),美国哲学家,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其主要著作有《非理性的人》《什么是存在主义》《自我与本能》等。
鲁道夫奥伊肯(1946-1926)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伊肯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并被译成多国文字。作为20世纪头20年里颇有影响的生命哲学思潮的一位主要代表,奥伊肯所倡导的一种历史―文化倾向的生命哲学,也可称之为精神生活的哲学。
|
目錄:
|
《哲学与人:20世纪西方哲学精选》
《时代的精神状况》
英译本重印前言
导言
第一篇 生活秩序的界限
第一章 技术和机器成为群众生活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 群众统治
第三章 技术性的群俗秩序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张力
第四章 稳定不变的生活秩序的不可能性
第五章 企图证明被当做绝对而表述的生活秩序能够建立的种种尝试(现代诡辩)
第六章 当代生活秩序的危机状况
第二篇 整体中的意志
第一章 国家
第二章 教育
第三章 整体的不可理解性
第三篇 精神的衰亡与可能性
第一章 教化
第二章 精神的创造
第四篇 当代关于人的实存的观念
第一章 关于人的科学
第二章 实存哲学
第五篇 人类可能的未来
第一章 无名的力量
第二章 个体自我在当代状况中的维持
第三章 沉思的预见和能动的预见
译后记
《爱欲与文明》
1966年政治序言
第一版序言
1961年标准版序言
导言
第一篇 在现实原则的支配下
第一章 精神分析的暗流
第二章 被压抑个体的起源(个体发生)
第三章 压抑性文明的起源(属系发生)
第四章 文明的辩证法
第五章 哲学的插曲
第二篇 超越现实原则
第六章 现存现实原则的历史局限
第七章 幻想与乌托邦
第八章 俄耳浦斯和那喀索斯形象
第九章 审美方面
第十章 性欲转变为爱欲
第十一章 爱欲与死欲
附录 对新弗洛伊德修正主义的批判
译后记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
《非理性的人》
第一编 当今时代
第1章 存在主义的问世
第2章 遭遇虚无
第3章 现代艺术的证言
第二编 西方传统中存在主义的源泉
第4章 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
第5章 基督教源泉
第6章 逃离拉普特飞岛
第三编 存在主义大师
第7章 基尔凯戈尔
第8章 尼采
第9章 海德格尔
第10章 萨特
第四编 整体的人对理性的人
第11章 复仇女神的地位
附录
附录一 否定性、有限性与人性
附录二 存在与分析哲学家
译后记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一、导言
二、今日问题状况
1、旧有的解答
2、现代的文化
三、回顾与展望
四、试图重建
五、附录
|
內容試閱:
|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译者序鲁道夫奥伊肯(Rudolf Eucken,旧译倭铿),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1846年1月5日生于东弗里斯兰的奥里希城。曾在格丁根大学学习语言学和哲学;获博士学位后,在法兰克福高级中学教书。1871年被任命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1874年改任耶拿大学教授,此后一直在那里工作,1920年退休。1926年9月15日去世。他曾于19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奥伊肯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出版后在德国思想界反响热烈,而且都很快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他的主要著作有: 《近代思想主潮》(1878)、《精神生活的统一性》(1888)、《大思想家的人生观》(1890)、《为精神生活的内容而战斗》(1896)、《宗教之真理》(1901)、《一种新人生观大纲》(1907)、《生活的意义与价值》(1908)、《知识与生活》(1912)、《当代伦理学与精神生活的关系》(1913)、《自传》(1921)等。在这些著作中,奥伊肯论证和阐发了一种唯心主义的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德、法等国非常流行,它以当时最时髦的研究论题即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人的价值、人的历史文化作为理论对象,强调生命的精神创造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强调人文科学方法的独特性,形成了一股与理性主义思维模式相抗衡的普遍思潮。这一思潮包括不少理论派别,最重要的有以法国哲学家柏格森为代表、带有生物学倾向的生命哲学学派和以德国哲学家狄尔泰等人为代表、更加注重社会历史领域的生命哲学学派。在20世纪头20年里与狄尔泰齐名的奥伊肯,作为当时一位颇有影响的生命哲学家,所倡导的是一种历史文化倾向的生命哲学,用他自己的说法,可称之为精神生活的哲学。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奥伊肯众多著作中篇幅较小、比较通俗的一本,而且比较系统地体现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学的方法、出发点、主要内容和特点。
奥伊肯不是一个用理性构造体系的哲学家。他把自己哲学的重点置于实际的人类经验上,从人所经验的生活开始。在他看来,人的生活必然要组织成各种有机的制度,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阐明其意义,帮助人们选择乃至于改进生活制度。因此,是生活第一,而不是思想第一。思想仅仅是生活的工具。生活的发展、生活状况的重大改变提出对新哲学的需要。新哲学必须比以往的哲学更广泛、定义更明确。首先新哲学必须对以往占统治地位的思潮作出必要的批判。
在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上,过去的旧宗教和旧哲学所提供的答案显然已不适合现代的需要。19世纪的德国,各种哲学思潮蓬勃发展,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这些思潮虽然各有可取之处,却不能解决人生观、世界观的根本问题,尤其在人生观上。奥伊肯对自然主义、理智主义、人本主义分别作了剖析和批判。他认为,自然主义把人的生活物质化、生物化,剥夺人的创造精神和思想自由,要人安于本能的生活,使人的生活受生存竞争法则的支配,丧失了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理智主义对自然主义的批评不无道理,但它把人的生活抽象化、概念化,要人为抽象的观念或理想而奋斗,同样是片面的、机械的。至于社会上流行的人本主义,也有类似的缺点,它或者只从生活本身论生活,不能超越自身看到全体;或者只注重表面的物质生活,忽视人的生活本身,忽视精神生活。因此,新的哲学必须寻找新的基础,克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
奥伊肯指出,整个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承认一种独立的精神生活及其在人身上的展现。他认为,人是自然与精神的会合点,人的义务和特权便是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地追求精神生活,克服其非精神的本质。精神生活是内在的,它不是植根于外部世界,而是植根于人的心灵;但它又是独立的,它超越主观的个体,可以接触到宇宙的广袤和真理。人应以行动追求绝对的真、善、美,追求自由自主的人格;只有当人格发展时,才能达到独立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决不会是最终的成就,因为它始终是一个随历史而发展的过程。历史的发展就是精神生活的具体化,是它由分散孤立到内在统一的发展史。精神生活的本质就是要超越自身,超出自然与理智的对立,达到两者的统一,达到与大全的一致。精神生活是最真实的实在。它既是主体自我的生活,又是客体宇宙的生活。精神生活乃是真理本身,它在个体身上的展现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层次便是不同的境界。人应以自己的全部机能,不仅以理智,更需要以意志和直觉的努力,能动地追求更高的精神水平。奥伊肯认为,道德生活和宗教生活是人的精神的最高境界,而宗教的力量在于把生活的重心从理智的世界转到道德世界和人格世界。但是他对旧宗教、旧教会非常反感,因而主张用以人格、道德为中心的新宗教取而代之。他希望更新后的宗教能够通过追溯最深刻、最终极的东西来确保精神生活的存留与胜利。他希望实现这样的社会: 它摆脱了必然性的压力,并以体现和珍视一种独立的精神性为己任。它的职能是尽可能地在人们面前保持一个精神自由王国,捍卫其理想和价值标准,并造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氛围。如此方可望恢复生活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奥伊肯围绕着生命、心灵的精神生活、超越的基督教、宗教民主、自由这些基本观念构造的哲学,虽然充满热情,不乏雄辩,却很难克服旧唯心主义和旧宗教的致命弱点;它的伦理学能动主义,也未能解决缤纷繁杂的思潮面前现代人的思想危机。作为在19世纪转折时期曾经极为走红的生命哲学中的一支,奥伊肯的精神生活哲学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便同其他生命哲学流派一样,随着欧洲新哲学思潮现象学运动和存在主义的兴起而衰微。今天,面临又一个世纪转折时期,译出奥伊肯的这一著作,谨为思想史研究提供一份生动的资料。
赵月瑟
|
|